資源簡介 (共51張PPT)第四章 保障國家安全的資源、環境戰略與行動第一節 走向生態文明課標要求 舉例說明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學習目標 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2.結合實例,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的內涵,舉例說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途徑。3.聯系實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知識點一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知識點二 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目錄CONTENTS//////////////課時精練///////123知識點一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知能提升]1.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階段 主導產業 資源基礎 環境問題 人與自然的關系原始社會 ____、狩獵 自然植物、動物 對自然的破壞較小且發生在_____ _______自然農業社會 種植、_____ 作物、 馴化動物、土壤、氣候 對自然的破壞有限,出現_______生態危機 _______自然工業社會 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 _________ 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在全球尺度上改變自然環境 _______自然采集局地依附養殖區域性半依附礦產資源征服2.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1)途徑:走____________道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2)生態文明的意義:意味著人與自然是____________,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__________。(3)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與______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__________,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__________。可持續發展生命共同體和諧共生經濟總體布局千年大計[情境] 被動屋,也叫被動式房屋、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集高舒適度、低能耗、經濟性于一體的節能建筑。之所以稱其為被動屋,是因為它不需要主動向外界索取能源,更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空調和暖氣,基本上依靠被動收集的熱量就可以使屋內一年四季保持舒適的溫度。在理想狀態下,被動屋正常運作時,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合適的材料,只靠人體和室內電器余熱,就能保持室溫25 ℃左右,大幅降低冬季采暖與夏季制冷的能耗。被動屋1991年源于德國法蘭克福。作為低能耗和高舒適度的節能建筑,被動屋已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開始推廣。一般而言, 被動屋比普通建筑可節省高達90%的能耗,理論上可將采暖和供熱能耗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情境探究][探究] (1)和主動屋相比,被動屋主要有哪些減少能耗的途徑?(綜合思維)提示 ①高性能玻璃、厚隔熱層、石板地板與墻面等外圍結構具有較高的保溫隔熱性能;②連接點具有良好的氣密性,減少熱能損失;③由于房屋氣密性好,屋頂內側安裝了通風換氣系統,室內廢氣可回收轉換為熱能,室外新鮮空氣經過濾后進入室內,保證了室內空氣質量;④考慮窗戶的朝向和大小、屋檐的寬度,以被動合理利用不同季節的太陽能。(2)你還能舉出其他體現生態文明的生產或生活方式的實例嗎?(人地協調觀)提示 低碳出行、自備布袋購物、綠色社區建設、綠色學校建設、光伏公路建設等。C[對點突破]人地關系在范疇上含“人”和“地”兩個主體,兩個主體間通過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人地關系的主要內容。如圖為人地“三元”結構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下列關于人地關系內涵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兼具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B.“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合體C.人地關系協調與否,取決于“地”D.人地關系是動態、開放、復雜的系統解析 “人”兼具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其本質內涵是人類社會,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織、疊加、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地理環境綜合體;人地關系協調與否,取決于“人”,不取決于“地”;人地關系是動態、開放、復雜的系統。D2.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凸顯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現為( )A.勞動力不足B.土地價值衰落C.生態破壞嚴重D.人多地少解析 改革開放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戶籍限制而無法自由流動,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人多地少,導致農村“隱性失業”嚴重;勞動力不足、土地價值衰落和生態破壞嚴重不是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凸顯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現。C閱讀材料,回答3~5題。①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26個“世界濕地日”主題)②地球上各個荒無人煙的角落幾乎都有了捕鯨船的“足跡”,它發現了大量不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島嶼。如今歐美的兵艦在那些地方縱橫馳騁,他們大約應該為早期的開發者、探路人——捕鯨者——鳴炮致敬吧!(梅爾維爾《白鯨》)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腸肚,分骨頭,飽飽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謠《歡樂歌》)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3.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獵文明時期生活場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采獵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場景。C4.材料②描述的生產場景體現人類______的態度。 ( )A.依賴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解析 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是征服自然。A5.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出現在______描述的文明時期。(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出現在后工業文明時期。知識點二 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知能提升]1.生態文明的體現人與自然__________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1)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________利用和__________最大化的平衡。(2)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____________構成威脅。(3)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__________、區域穩定和__________構成威脅。和諧共生可持續服務效益可持續發展國家安全國際安全3.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1)根本措施: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2)具體措施①要推進__________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__________,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②要推進__________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__________、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生產方式綠色產業生活方式綠色低碳(3)生產方式綠色化的途徑綠色農業 農業生產資源利用______化;農業生產過程______化;農業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和______化,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綠色工業 ______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推行______生產,對排放的廢棄物進行______處置綠色服務業 發展____消耗低污染的服務業;服務過程清潔化;流通領域__________;優化運輸結構節約清潔無害綠色清潔環保低節能減排[拓展延伸] 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情境] 2022年6月,武漢市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開幕。某中學開展了主題為“國際濕地城市——武漢”的調研。下圖為武漢水系及濕地公園分布圖。[情境探究][探究] 結合實例,論述武漢成為國際濕地城市對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意義。(從地域文化、大都市輻射功能、碳排放等視角展開論述)(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提示 武漢成為國際濕地城促使武漢輻射能力增強,促進武漢城市圈協調發展;促進了武漢地域文化的傳播,增加了武漢的文化影響力;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A[對點突破](2023·山東日照聯考)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是一個由諸多自然寨組成的純苗族村。該村地處高寒山區,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獨特。下圖為該村近年來的空間演變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十八洞村產業發展的特點有( )①多元化 ②非農化 ③市場化 ④組織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讀圖可知,十八洞村發展了苗繡加工、特色種養區、農旅產業區、農家樂、旅游核心區、獼猴桃基地、生態休閑區等,產業發展多元化,①正確。十八洞村發展手工加工業、旅游業,產業發展的特點有非農化,農產品面向市場銷售,有市場化,②③正確。組織化就是趨于正規管理化的程度,十八洞村產業發展是村集體引導下,村民自發參與,不具備組織化,④錯誤。C2.十八洞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 )A.基礎設施完善B.農業經濟發展C.生態環境保護D.鄉村空間規劃解析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可持續,因此十八洞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環境保護,C正確。基礎設施完善,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條件,A、B錯誤。鄉村空間規劃,便于村民生產生活,有利于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D錯誤。C(2023·甘肅武威期末)下圖為“我國珠三角某農村生產聯系圖”,魚塘右岸為重要的人工多層經濟林區。讀圖,回答3~5題。3.圖中牧草地所起的環境作用主要是( )A.防風固沙 B.凈化空氣C.保持水土 D.凈化水質解析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于降水較多的地區,而且圖中顯示牧草生長的地方是坡地,易產生水土流失問題,因而可判斷圖中草地所起的環境作用主要是保持水土,C正確;珠三角地區風力侵蝕較弱,因此不是用來防風固沙,A錯誤;牧草地對于空氣和水質的影響較小,B、D錯誤。D4.沼氣是我國農村地區積極推廣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氣開發利用與氣候條件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北方比南方光照強,利用沼氣時間長B.北方冬季晴天較多,沼氣產氣量較大C.南方夏季降水較多,沼氣產氣量較小D.南方比北方氣溫高,開發利用條件好解析 影響沼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適宜的溫度、厭氧環境、豐富的有機物等;所以開發利用沼氣與光照、降水基本無關,A、C錯誤;北方冬季氣溫低,所以沼氣產氣量較小,B錯誤;南方比北方氣溫高,有利于秸稈等有機物分解、發酵,產生的沼氣多,開發利用條件好,D正確。C5.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根本區別在于( )A.糧食產量高B.種植業比重下降,而林、牧業發達C.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D.機械化、電氣化水平高解析 生態農業的目的在于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上和經濟上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C正確;傳統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產量并沒有明顯區別,A錯誤;生態農業注重因地制宜,不一定會導致種植業比重下降,B錯誤;部分傳統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也較高,D錯誤。課堂小結素養達標素養提升B【素養達標】(2023·廣東清遠聯考)龍脊梯田位于廣西桂林,有2 000多年的開墾歷史。1999年以前,當地居民多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大量梯田被撂荒。后來,當地以旅游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形成了“四態均衡”共生模式(如圖)。2018年,龍脊梯田被聯合國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據此完成1~3題。1.歷史上,龍脊梯田的主要功能是( )A.保持水土B.生產糧食C.傳承文化D.美化環境解析 材料中顯示:龍脊梯田有2 000多年的開墾歷史,當時為農業社會,梯田的主要功能就是生產糧食,B正確。當時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文化保護意識不強,梯田的主要功能不是保持水土、美化環境和傳承文化,A、C、D錯誤。D2.1999年之前,導致龍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當地( )A.產業升級需要B.勞動力短缺C.耕地面積減少D.生產效益低下解析 材料“1999年以前,當地居民多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大量梯田被撂荒”表明土地撂荒的直接原因是勞動力缺乏,B錯誤。而勞動力外出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梯田種植糧食的經濟效益低下,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居民外出維持生計,D正確。當地以農業生產為主,居民外出后,梯田撂荒,沒有進行產業升級,A錯誤。利用梯田發展糧食種植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不是減少了耕地面積,C錯誤。A3.“四態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A.生態 B.形態C.業態 D.文態解析 任何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生態是形態、業態、文態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當地“四態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A正確。A以人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點,并對垃圾分類回收,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徑。讀下圖,完成4~5題。4.四圖中垃圾收集點布局較為合理的有( )A.甲、乙 B.乙、丙C.丙、丁 D.甲、丁解析 從圖中看,甲、乙兩圖中垃圾收集點較均勻地分布于居民區內,方便居民放置垃圾,較為合理,A正確;丙圖垃圾收集點布局在小河邊,可能會造成河水污染,不合理,B、C錯;丁圖中小河西岸沒有垃圾收集點,小河西岸的居民放置垃圾不方便,不合理,D錯。D5.小區按規劃合理布局了垃圾分類回收箱,但使用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 ②生活垃圾數量較少③垃圾分類回收箱布局不合理 ④居民對垃圾分類標準模糊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垃圾分類回收箱的使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差、對垃圾分類標準模糊,①④正確;由材料可知,小區按規劃合理布局了垃圾分類回收箱,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垃圾分類回收箱布局不合理,③錯;生活垃圾數量較少,應該更有利于垃圾分類,②錯。B綠色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其內容涵蓋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綠色轉型。下圖為2015年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綠色化等級分布圖。據此完成6~8題。6.2015年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綠色化空間分異格局是( )A.山東省綠色化水平低于河南省B.青海省綠色化水平高于河北省C.陸地邊境省區綠色化水平較高D.綠色化水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解析 讀圖可知,山東省綠色化水平高于河南省,A錯誤;陸地邊境省級行政區中,新疆、廣西屬于中等水平區,C錯誤;青海省屬于高水平區,河北省屬于低水平區,B正確;圖示我國綠色化水平分布不均,并未呈現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分布情況,D錯誤。D7.東南沿海地區綠色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面積較大B.公園數量較多C.人口增長較快D.經濟水平較高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東南沿海地區屬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可以促進全面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D正確。森林面積、公園數量、人口增長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B、C錯誤。8.西南省級行政區實施區域化綠色發展戰略的措施合理的是( )A.加大重工業基地的建設B.加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C.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D.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解析 實施區域化綠色發展戰略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西南省級行政區自然環境多樣,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應加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B正確。加大重工業基地的建設、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會加劇環境問題出現,片面注重經濟發展,忽視了環境保護,A、C、D錯誤。B9.(2023·遼寧大連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大連市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普蘭店新引入的“魚菜共生”農業模式讓一池碧水循環使用,魚肥菜壯。它通過一系列的精巧設計實現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打造成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下圖為“魚菜共生示意圖”。普蘭店區是大連市轄區,原來與莊河市、瓦房店市并稱北三市,是北三市中距離大連市中心最近的。(1)簡述普蘭店發展該農業模式的優勢社會經濟條件。答案 距城區近,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政策支持;技術水平較高。解析 由材料“普蘭店區是大連市轄區,原來與莊河市、瓦房店市并稱北三市,是北三市中距離大連市中心最近的”可知,普蘭店距城區近,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由材料“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大連市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可知,普蘭店該農業生產模式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由材料“它通過一系列的精巧設計實現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打造成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可知,技術水平較高。(2)該模式產品從普蘭店運到大連市區適宜用什么交通方式,并說明理由。答案 公路運輸。距離短,運量較小,公路運輸速度快,靈活性強。解析 由材料“普蘭店區是大連市轄區,原來與莊河市、瓦房店市并稱北三市,是北三市中距離大連市中心最近的”可知,普蘭店距離大連市區近,運輸距離短,往城市運送的是鮮活的農副產品,運量較小,并且公路運輸速度快,靈活性強,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因此適宜用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公路運輸。(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該農業模式的效益。答案 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品種類和產量,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就業機會,為居民提供綠色食品。低碳環保,有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解析 讀圖并結合材料“普蘭店新引入的‘魚菜共生’農業模式讓一池碧水循環使用,魚肥菜壯。它通過一系列的精巧設計實現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打造成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可知,該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品種類和產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多種經營,提供就業機會,為居民提供綠色食品,促進了社會可持續發展。該生產模式是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而且產出的是綠色食品,并且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還遵循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C(2023·山東威海聯考)下圖是重慶某有機生態農場的循環經濟示意圖。讀圖,完成10~12題。10.該生態農場遠離主城區,主要考慮的條件是郊區( )A.人口稠密、地價便宜B.交通便利、離市場近C.污染較少、環境優美D.地形多樣、氣候宜人解析 該生態農場遠離主城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郊區污染較少、環境優美,有利于保證產品的質量,C項正確;郊區人口密度較小,A項錯誤;遠離主城區,距離市場較遠,B項錯誤;地形多樣、氣候宜人,對生態農業生產影響較小,不是主要考慮的條件,D項錯誤。【素養提升】B11.沼氣池在該農場實現有機生態的目標中作用重大,具體體現在( )A.為農場各生產環節提供充足的能源B.提供有機肥料,減少了化肥的使用C.使用傳統方法生產,減少科技使用D.收集廢棄物,增加廢棄物處理成本解析 據圖可知,該農場需要從外部輸入煤電能源,說明沼氣池提供的能源不充足,A項錯誤。沼氣池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可為農業發展提供有機肥,減少了化肥的使用,使沼氣池在該農場實現有機生態的目標中作用重大,B項正確。圖示生態農場主要采用現代方法生產,科技含量高,C項錯誤。增加廢棄物處理成本不利于該農場實現有機生態的目標,D項錯誤。A12.圖中濕地景觀的作用不包括( )A.直接處理產生的沼液,減輕污染B.提供灌溉水源,促進農場發展C.減輕農場雨澇,維護生物多樣性D.美化農場環境,調節局部小氣候解析 從圖中看,沼液主要輸入到綠化工程,沒有直接排入濕地,故A符合題意;濕地可以提供灌溉水源,促進農場的發展;濕地蓄積雨水,調節旱澇不均的情況,且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濕地能夠美化農場環境,調節局部小氣候,故B、C、D不符合題意。A(2023·浙江杭州聯考)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濱海地區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圖為濱海海綿城市常規綠化結構模式圖。據此完成13~14題。13.由材料可知濱海海綿城市建設需克服的主要困難是( )A.土地鹽堿化 B.水土流失 C.臺風威脅 D.水體污染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濱海城市臨海,受海水影響較大,土壤鹽堿化嚴重,且綠化結構中有排鹽管溝,A正確;濱海城市,地形平坦,水土流失問題不突出,B錯誤;濱海海綿城市常規綠化結構模式受臺風影響小,C錯誤;由圖示可知,濱海海綿城市可以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D錯誤。D14.針對該問題,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客土栽植,保障植物生長B.抬高地形,遠離高鹽地下水C.鋪設暗管,排走土體鹽分D.多栽喬木,凈化地下水質解析 客土栽植,土壤鹽分少,保障植物正常生長,A措施合理;抬高地形,遠離高鹽地下水,減輕土地鹽堿化的影響,B措施合理;鋪設暗管,排走土體鹽分,可以降低土壤鹽度,C措施合理;多栽喬木,凈化地下水質,但對土地鹽分影響小,甚至喬木會受土壤鹽堿化影響無法成活,D措施不合理。A為了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缺乏長效多元共治體系的困境,浙江省臺州市積極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目前已有4 352艘漁船,沿海鎮村500多名困難群眾加入“藍色循環”,設立海洋垃圾暫存點16個、回收點11個,試點三個月共收集海洋垃圾1 560噸。下圖為“藍色循環”流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5~16題。15.“藍色循環”能夠實施主要依賴于( )A.統籌管理 B.交通便利C.市場廣闊 D.勞動力充足解析 “藍色循環”主要是政府協調多主體參與海洋垃圾回收工作,該模式能夠實現主要依賴于統一的協調管理規劃,A正確;垃圾回收主要發動漁民、村民自發回收,最后銷售主要是政府協調國際組織企業交易,雖然需要人力、交通條件與市場,但不是其能實現的主因,B、C、D錯誤。B16.相較于普通的垃圾回收模式,目前“藍色循環”優勢主要為( )①實現遠洋回收 ②提高回收效率 ③居民獲益面廣 ④垃圾生產減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藍色循環”無法減少垃圾的生產而是會增加垃圾的回收,④錯誤;相比較以往的政府主導的垃圾回收模式,這一模式通過增加居民獲益面(經濟效益)來激發其參與積極性,提高回收的效率,②③正確;在目前階段主要還是以沿海垃圾的回收為主,遠洋回收并不是其主要優勢,①錯誤。17.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安吉縣地處浙江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滬寧杭,植被覆蓋率為75%,以毛竹、白茶和生態旅游為支柱產業。近些年,隨著區域產業的發展,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區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園所代替,水土流失呈現惡化趨勢。下圖示意安吉縣的相對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勢。材料二 浙江安吉縣余村三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茶園廣布,耕地稀少。安吉縣余村在20年前采過石灰巖,建過石灰窯,辦過水泥廠,溪流渾濁,煙塵漫天,集體經濟一路紅火,曾是浙江著名的富裕村。在文明村鎮創建過程中,余村結合自身優勢,從“賣石頭”中脫離出來,逐步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1)據圖說明安吉縣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帶來的危害。答案 原因:植被破壞,植被覆蓋率大幅度降低;區域地形崎嶇,降水豐富集中。危害: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太湖蓄洪調洪能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解析 結合水土流失的成因,從降水、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且集中。結合信息“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區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園所代替”可知,其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植被覆蓋率降低。由材料可知,該地地形起伏大,容易導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是會使山區表層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減產;流失的土壤在太湖淤積,會使其調蓄能力下降,生態功能降低,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2)簡述余村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之路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答案 關閉礦山和污染企業,治理環境污染;合理利用低山丘陵,積極發展立體農業;發展茶葉、竹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綠水青山,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充分利用氣候和生物資源,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解析 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之路,要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協調發展。從材料可知本村存在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優勢資源是竹林茶園廣布、森林廣布、三面環山。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關閉礦山和污染企業,治理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延長茶葉、竹品產業鏈;利用當地的青山綠水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由于當地森林多,枯枝落葉多,還可以開發利用沼氣,發展清潔能源等。課標要求 舉例說明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學習目標 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 2.結合實例,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的內涵,舉例說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途徑。 3.聯系實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知識點一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1.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階段 主導產業 資源基礎 環境問題 人與自然的關系原始社會 采集、狩獵 自然植物、動物 對自然的破壞較小且發生在局地 依附自然農業社會 種植、養殖 作物、馴化動物、土壤、氣候 對自然的破壞有限,出現區域性生態危機 半依附自然工業社會 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 礦產資源 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在全球尺度上改變自然環境 征服自然2.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1)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2)生態文明的意義: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情境] 被動屋,也叫被動式房屋、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集高舒適度、低能耗、經濟性于一體的節能建筑。之所以稱其為被動屋,是因為它不需要主動向外界索取能源,更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空調和暖氣,基本上依靠被動收集的熱量就可以使屋內一年四季保持舒適的溫度。在理想狀態下,被動屋正常運作時,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合適的材料,只靠人體和室內電器余熱,就能保持室溫25 ℃左右,大幅降低冬季采暖與夏季制冷的能耗。被動屋1991年源于德國法蘭克福。作為低能耗和高舒適度的節能建筑,被動屋已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開始推廣。一般而言, 被動屋比普通建筑可節省高達90%的能耗,理論上可將采暖和供熱能耗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探究] (1)和主動屋相比,被動屋主要有哪些減少能耗的途徑?(綜合思維)提示 ①高性能玻璃、厚隔熱層、石板地板與墻面等外圍結構具有較高的保溫隔熱性能;②連接點具有良好的氣密性,減少熱能損失;③由于房屋氣密性好,屋頂內側安裝了通風換氣系統,室內廢氣可回收轉換為熱能,室外新鮮空氣經過濾后進入室內,保證了室內空氣質量;④考慮窗戶的朝向和大小、屋檐的寬度,以被動合理利用不同季節的太陽能。(2)你還能舉出其他體現生態文明的生產或生活方式的實例嗎?(人地協調觀)提示 低碳出行、自備布袋購物、綠色社區建設、綠色學校建設、光伏公路建設等。人地關系在范疇上含“人”和“地”兩個主體,兩個主體間通過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人地關系的主要內容。如圖為人地“三元”結構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下列關于人地關系內涵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兼具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B.“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合體C.人地關系協調與否,取決于“地”D.人地關系是動態、開放、復雜的系統答案 C解析 “人”兼具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其本質內涵是人類社會,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織、疊加、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地理環境綜合體;人地關系協調與否,取決于“人”,不取決于“地”;人地關系是動態、開放、復雜的系統。2.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凸顯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現為( )A.勞動力不足 B.土地價值衰落C.生態破壞嚴重 D.人多地少答案 D解析 改革開放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戶籍限制而無法自由流動,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人多地少,導致農村“隱性失業”嚴重;勞動力不足、土地價值衰落和生態破壞嚴重不是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凸顯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現。閱讀材料,回答3~5題。①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26個“世界濕地日”主題)②地球上各個荒無人煙的角落幾乎都有了捕鯨船的“足跡”,它發現了大量不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島嶼。如今歐美的兵艦在那些地方縱橫馳騁,他們大約應該為早期的開發者、探路人——捕鯨者——鳴炮致敬吧!(梅爾維爾《白鯨》)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腸肚,分骨頭,飽飽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謠《歡樂歌》)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3.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獵文明時期生活場景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采獵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場景。4.材料②描述的生產場景體現人類______的態度。( )A.依賴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答案 C解析 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是征服自然。5.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出現在______描述的文明時期。(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A解析 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出現在后工業文明時期。知識點二 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1.生態文明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1)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可持續利用和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平衡。(2)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3)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區域穩定和國際安全構成威脅。3.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1)根本措施: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2)具體措施①要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②要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3)生產方式綠色化的途徑綠色農業 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綠色工業 綠色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推行清潔生產,對排放的廢棄物進行環保處置綠色服務業 發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務業;服務過程清潔化;流通領域節能減排;優化運輸結構[拓展延伸] 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情境] 2022年6月,武漢市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開幕。某中學開展了主題為“國際濕地城市——武漢”的調研。下圖為武漢水系及濕地公園分布圖。[探究] 結合實例,論述武漢成為國際濕地城市對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意義。(從地域文化、大都市輻射功能、碳排放等視角展開論述)(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提示 武漢成為國際濕地城促使武漢輻射能力增強,促進武漢城市圈協調發展;促進了武漢地域文化的傳播,增加了武漢的文化影響力;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2023·山東日照聯考)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是一個由諸多自然寨組成的純苗族村。該村地處高寒山區,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獨特。下圖為該村近年來的空間演變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十八洞村產業發展的特點有( )①多元化 ②非農化 ③市場化 ④組織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讀圖可知,十八洞村發展了苗繡加工、特色種養區、農旅產業區、農家樂、旅游核心區、獼猴桃基地、生態休閑區等,產業發展多元化,①正確。十八洞村發展手工加工業、旅游業,產業發展的特點有非農化,農產品面向市場銷售,有市場化,②③正確。組織化就是趨于正規管理化的程度,十八洞村產業發展是村集體引導下,村民自發參與,不具備組織化,④錯誤。2.十八洞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 )A.基礎設施完善 B.農業經濟發展C.生態環境保護 D.鄉村空間規劃答案 C解析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可持續,因此十八洞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環境保護,C正確。基礎設施完善,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條件,A、B錯誤。鄉村空間規劃,便于村民生產生活,有利于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D錯誤。(2023·甘肅武威期末)下圖為“我國珠三角某農村生產聯系圖”,魚塘右岸為重要的人工多層經濟林區。讀圖,回答3~5題。3.圖中牧草地所起的環境作用主要是( )A.防風固沙 B.凈化空氣C.保持水土 D.凈化水質答案 C解析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于降水較多的地區,而且圖中顯示牧草生長的地方是坡地,易產生水土流失問題,因而可判斷圖中草地所起的環境作用主要是保持水土,C正確;珠三角地區風力侵蝕較弱,因此不是用來防風固沙,A錯誤;牧草地對于空氣和水質的影響較小,B、D錯誤。4.沼氣是我國農村地區積極推廣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氣開發利用與氣候條件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北方比南方光照強,利用沼氣時間長B.北方冬季晴天較多,沼氣產氣量較大C.南方夏季降水較多,沼氣產氣量較小D.南方比北方氣溫高,開發利用條件好答案 D解析 影響沼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適宜的溫度、厭氧環境、豐富的有機物等;所以開發利用沼氣與光照、降水基本無關,A、C錯誤;北方冬季氣溫低,所以沼氣產氣量較小,B錯誤;南方比北方氣溫高,有利于秸稈等有機物分解、發酵,產生的沼氣多,開發利用條件好,D正確。5.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根本區別在于( )A.糧食產量高B.種植業比重下降,而林、牧業發達C.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D.機械化、電氣化水平高答案 C解析 生態農業的目的在于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上和經濟上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C正確;傳統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產量并沒有明顯區別,A錯誤;生態農業注重因地制宜,不一定會導致種植業比重下降,B錯誤;部分傳統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也較高,D錯誤。課時精練【素養達標】(2023·廣東清遠聯考)龍脊梯田位于廣西桂林,有2 000多年的開墾歷史。1999年以前,當地居民多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大量梯田被撂荒。后來,當地以旅游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形成了“四態均衡”共生模式(如圖)。2018年,龍脊梯田被聯合國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據此完成1~3題。1.歷史上,龍脊梯田的主要功能是( )A.保持水土 B.生產糧食C.傳承文化 D.美化環境答案 B解析 材料中顯示:龍脊梯田有2 000多年的開墾歷史,當時為農業社會,梯田的主要功能就是生產糧食,B正確。當時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文化保護意識不強,梯田的主要功能不是保持水土、美化環境和傳承文化,A、C、D錯誤。2.1999年之前,導致龍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當地( )A.產業升級需要 B.勞動力短缺C.耕地面積減少 D.生產效益低下答案 D解析 材料“1999年以前,當地居民多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大量梯田被撂荒”表明土地撂荒的直接原因是勞動力缺乏,B錯誤。而勞動力外出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梯田種植糧食的經濟效益低下,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居民外出維持生計,D正確。當地以農業生產為主,居民外出后,梯田撂荒,沒有進行產業升級,A錯誤。利用梯田發展糧食種植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不是減少了耕地面積,C錯誤。3.“四態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A.生態 B.形態C.業態 D.文態答案 A解析 任何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生態是形態、業態、文態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當地“四態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A正確。以人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點,并對垃圾分類回收,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徑。讀下圖,完成4~5題。4.四圖中垃圾收集點布局較為合理的有( )A.甲、乙 B.乙、丙C.丙、丁 D.甲、丁答案 A解析 從圖中看,甲、乙兩圖中垃圾收集點較均勻地分布于居民區內,方便居民放置垃圾,較為合理,A正確;丙圖垃圾收集點布局在小河邊,可能會造成河水污染,不合理,B、C錯;丁圖中小河西岸沒有垃圾收集點,小河西岸的居民放置垃圾不方便,不合理,D錯。5.小區按規劃合理布局了垃圾分類回收箱,但使用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 ②生活垃圾數量較少 ③垃圾分類回收箱布局不合理 ④居民對垃圾分類標準模糊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 垃圾分類回收箱的使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差、對垃圾分類標準模糊,①④正確;由材料可知,小區按規劃合理布局了垃圾分類回收箱,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垃圾分類回收箱布局不合理,③錯;生活垃圾數量較少,應該更有利于垃圾分類,②錯。綠色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其內容涵蓋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綠色轉型。下圖為2015年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綠色化等級分布圖。據此完成6~8題。6.2015年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綠色化空間分異格局是( )A.山東省綠色化水平低于河南省B.青海省綠色化水平高于河北省C.陸地邊境省區綠色化水平較高D.綠色化水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山東省綠色化水平高于河南省,A錯誤;陸地邊境省級行政區中,新疆、廣西屬于中等水平區,C錯誤;青海省屬于高水平區,河北省屬于低水平區,B正確;圖示我國綠色化水平分布不均,并未呈現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分布情況,D錯誤。7.東南沿海地區綠色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面積較大 B.公園數量較多C.人口增長較快 D.經濟水平較高答案 D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東南沿海地區屬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可以促進全面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D正確。森林面積、公園數量、人口增長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B、C錯誤。8.西南省級行政區實施區域化綠色發展戰略的措施合理的是( )A.加大重工業基地的建設B.加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C.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D.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答案 B解析 實施區域化綠色發展戰略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西南省級行政區自然環境多樣,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應加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B正確。加大重工業基地的建設、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會加劇環境問題出現,片面注重經濟發展,忽視了環境保護,A、C、D錯誤。9.(2023·遼寧大連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大連市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普蘭店新引入的“魚菜共生”農業模式讓一池碧水循環使用,魚肥菜壯。它通過一系列的精巧設計實現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打造成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下圖為“魚菜共生示意圖”。普蘭店區是大連市轄區,原來與莊河市、瓦房店市并稱北三市,是北三市中距離大連市中心最近的。(1)簡述普蘭店發展該農業模式的優勢社會經濟條件。(2)該模式產品從普蘭店運到大連市區適宜用什么交通方式,并說明理由。(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該農業模式的效益。答案 (1)距城區近,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政策支持;技術水平較高。(2)公路運輸。距離短,運量較小,公路運輸速度快,靈活性強。(3)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品種類和產量,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就業機會,為居民提供綠色食品。低碳環保,有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解析 第(1)題,由材料“普蘭店區是大連市轄區,原來與莊河市、瓦房店市并稱北三市,是北三市中距離大連市中心最近的”可知,普蘭店距城區近,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由材料“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大連市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可知,普蘭店該農業生產模式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由材料“它通過一系列的精巧設計實現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打造成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可知,技術水平較高。第(2)題,由材料“普蘭店區是大連市轄區,原來與莊河市、瓦房店市并稱北三市,是北三市中距離大連市中心最近的”可知,普蘭店距離大連市區近,運輸距離短,往城市運送的是鮮活的農副產品,運量較小,并且公路運輸速度快,靈活性強,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因此適宜用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公路運輸。第(3)題,讀圖并結合材料“普蘭店新引入的‘魚菜共生’農業模式讓一池碧水循環使用,魚肥菜壯。它通過一系列的精巧設計實現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打造成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可知,該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品種類和產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多種經營,提供就業機會,為居民提供綠色食品,促進了社會可持續發展。該生產模式是一個低碳環保,產出高效的生態鏈,而且產出的是綠色食品,并且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還遵循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素養提升】(2023·山東威海聯考)下圖是重慶某有機生態農場的循環經濟示意圖。讀圖,完成10~12題。10.該生態農場遠離主城區,主要考慮的條件是郊區( )A.人口稠密、地價便宜B.交通便利、離市場近C.污染較少、環境優美D.地形多樣、氣候宜人答案 C解析 該生態農場遠離主城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郊區污染較少、環境優美,有利于保證產品的質量,C項正確;郊區人口密度較小,A項錯誤;遠離主城區,距離市場較遠,B項錯誤;地形多樣、氣候宜人,對生態農業生產影響較小,不是主要考慮的條件,D項錯誤。11.沼氣池在該農場實現有機生態的目標中作用重大,具體體現在( )A.為農場各生產環節提供充足的能源B.提供有機肥料,減少了化肥的使用C.使用傳統方法生產,減少科技使用D.收集廢棄物,增加廢棄物處理成本答案 B解析 據圖可知,該農場需要從外部輸入煤電能源,說明沼氣池提供的能源不充足,A項錯誤。沼氣池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可為農業發展提供有機肥,減少了化肥的使用,使沼氣池在該農場實現有機生態的目標中作用重大,B項正確。圖示生態農場主要采用現代方法生產,科技含量高,C項錯誤。增加廢棄物處理成本不利于該農場實現有機生態的目標,D項錯誤。12.圖中濕地景觀的作用不包括( )A.直接處理產生的沼液,減輕污染B.提供灌溉水源,促進農場發展C.減輕農場雨澇,維護生物多樣性D.美化農場環境,調節局部小氣候答案 A解析 從圖中看,沼液主要輸入到綠化工程,沒有直接排入濕地,故A符合題意;濕地可以提供灌溉水源,促進農場的發展;濕地蓄積雨水,調節旱澇不均的情況,且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濕地能夠美化農場環境,調節局部小氣候,故B、C、D不符合題意。(2023·浙江杭州聯考)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濱海地區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克服一些困難,下圖為濱海海綿城市常規綠化結構模式圖。據此完成13~14題。13.由材料可知濱海海綿城市建設需克服的主要困難是( )A.土地鹽堿化 B.水土流失C.臺風威脅 D.水體污染答案 A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濱海城市臨海,受海水影響較大,土壤鹽堿化嚴重,且綠化結構中有排鹽管溝,A正確;濱海城市,地形平坦,水土流失問題不突出,B錯誤;濱海海綿城市常規綠化結構模式受臺風影響小,C錯誤;由圖示可知,濱海海綿城市可以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D錯誤。14.針對該問題,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客土栽植,保障植物生長B.抬高地形,遠離高鹽地下水C.鋪設暗管,排走土體鹽分D.多栽喬木,凈化地下水質答案 D解析 客土栽植,土壤鹽分少,保障植物正常生長,A措施合理;抬高地形,遠離高鹽地下水,減輕土地鹽堿化的影響,B措施合理;鋪設暗管,排走土體鹽分,可以降低土壤鹽度,C措施合理;多栽喬木,凈化地下水質,但對土地鹽分影響小,甚至喬木會受土壤鹽堿化影響無法成活,D措施不合理。為了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缺乏長效多元共治體系的困境,浙江省臺州市積極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目前已有4 352艘漁船,沿海鎮村500多名困難群眾加入“藍色循環”,設立海洋垃圾暫存點16個、回收點11個,試點三個月共收集海洋垃圾1 560噸。下圖為“藍色循環”流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5~16題。15.“藍色循環”能夠實施主要依賴于( )A.統籌管理 B.交通便利C.市場廣闊 D.勞動力充足答案 A解析 “藍色循環”主要是政府協調多主體參與海洋垃圾回收工作,該模式能夠實現主要依賴于統一的協調管理規劃,A正確;垃圾回收主要發動漁民、村民自發回收,最后銷售主要是政府協調國際組織企業交易,雖然需要人力、交通條件與市場,但不是其能實現的主因,B、C、D錯誤。16.相較于普通的垃圾回收模式,目前“藍色循環”優勢主要為( )①實現遠洋回收 ②提高回收效率 ③居民獲益面廣 ④垃圾生產減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B解析 “藍色循環”無法減少垃圾的生產而是會增加垃圾的回收,④錯誤;相比較以往的政府主導的垃圾回收模式,這一模式通過增加居民獲益面(經濟效益)來激發其參與積極性,提高回收的效率,②③正確;在目前階段主要還是以沿海垃圾的回收為主,遠洋回收并不是其主要優勢,①錯誤。17.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安吉縣地處浙江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滬寧杭,植被覆蓋率為75%,以毛竹、白茶和生態旅游為支柱產業。近些年,隨著區域產業的發展,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區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園所代替,水土流失呈現惡化趨勢。下圖示意安吉縣的相對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勢。材料二 浙江安吉縣余村三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茶園廣布,耕地稀少。安吉縣余村在20年前采過石灰巖,建過石灰窯,辦過水泥廠,溪流渾濁,煙塵漫天,集體經濟一路紅火,曾是浙江著名的富裕村。在文明村鎮創建過程中,余村結合自身優勢,從“賣石頭”中脫離出來,逐步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1)據圖說明安吉縣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帶來的危害。(2)簡述余村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之路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答案 (1)原因:植被破壞,植被覆蓋率大幅度降低;區域地形崎嶇,降水豐富集中。危害: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太湖蓄洪調洪能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2)關閉礦山和污染企業,治理環境污染;合理利用低山丘陵,積極發展立體農業;發展茶葉、竹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綠水青山,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充分利用氣候和生物資源,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解析 第(1)題,結合水土流失的成因,從降水、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且集中。結合信息“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區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園所代替”可知,其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植被覆蓋率降低。由材料可知,該地地形起伏大,容易導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是會使山區表層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減產;流失的土壤在太湖淤積,會使其調蓄能力下降,生態功能降低,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第(2)題,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之路,要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協調發展。從材料可知本村存在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優勢資源是竹林茶園廣布、森林廣布、三面環山。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關閉礦山和污染企業,治理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延長茶葉、竹品產業鏈;利用當地的青山綠水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由于當地森林多,枯枝落葉多,還可以開發利用沼氣,發展清潔能源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 走向生態文明.pptx 第一節 走向生態文明.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