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2張PPT)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課標要求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學習目標 1.運用情境材料和統計資料,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排放的關系。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3.運用圖文資料,理解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知識點一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知識點二 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目錄CONTENTS//////////////課時精練///////124知識點三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3知識點一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知能提升]1.全球氣候變化(1)趨勢:______。(2)影響因素: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______變化密切相關。2.溫室效應(1)原理:大氣中的______、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可以強烈地吸收______長波輻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陽能不會馬上散失掉,形成溫室效應。(2)影響:對地球起到______作用。變暖濃度水汽地面保溫3.碳循環(1)含義:是指碳元素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以及______圈之間遷移、______所構成的循環。(2)意義: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相對______。巖石轉化穩定(3)人類活動對全球碳循環的改變化石地質土地農田開墾陸地[情境] 下圖示意全球氣溫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1880~2016年)。[情境探究][探究] (1)氣溫變化與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綜合思維)提示 兩者基本呈正相關。(2)解釋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增溫的原理。(綜合思維)提示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吸收大氣中的紅外線和地面長波輻射增多,同時對地面的保溫效應增強,所以氣溫升高。[對點突破]進入“十四五”時期,各行各業都面臨碳減排的現實挑戰,尤其是鋼鐵企業急需變被動為主動,系統地對企業全流程進行碳排放核查,以此推動技術進步、管理優化,提高能源管理水平,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右圖是某鋼鐵企業生產流程及碳排放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B1.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 )A.森林減少 B.氣候變暖C.酸雨加劇 D.臭氧層破壞解析 根據已有知識可知,二氧化碳排放增多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全球氣候變暖,所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氣候變暖,B正確;森林減少是人類破壞導致,且減少會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A錯誤;酸雨加劇是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增加所致,臭氧層破壞是人類排放氟氯烴化合物所致,與二氧化碳排放關系不大,C、D錯誤。C2.通過核算,該鋼鐵企業的碳排放量為( )A.E1+E2+E3-E4+E5+E6B.E2+E3+E4+E5+E6-E1C.E1+E2+E3+E4-E5+E6D.E2+E3+E4-E5+E6-E1解析 根據圖文材料可知,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含溶劑消耗產生的排放、原料消耗產生的排放、電極消耗產生的排放)、外購使用的電力和熱力產生的排放等都是鋼鐵企業碳排放的一部分,應當相加,只有固碳產品隱含的排放這部分是企業減少的排放,應予以扣除。故C正確,A、B、D錯誤。D3.研究發現鋼鐵企業提高副產品利用率可以減少碳排放,比如( )①用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代替部分天然氣②減少燃氣鍋爐發電量,增加外購電量③減少固碳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④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熱循環再利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鋼鐵企業副產品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減少碳排放,比如用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代替部分天然氣、將廢氣和廢熱再利用都可以減少碳排放,①④正確;但是增加外購電量、減少固碳副產品會增加碳排放,②③錯誤。故選D。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各種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糧食的“種植—運輸—加工—餐桌”,每個環節都會帶來CO2排放(下圖)。據此完成4~5題。C4.在大規模的機械化農作物種植環節中CO2的排放主要來自( )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C.礦物能源的大量使用D.綠色植物的腐爛發酵解析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A錯誤;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腐爛發酵雖然會釋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但其釋放量相對較小,B、D錯誤;使用大規模的機械化,會燃燒較多礦物能源從而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相比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腐爛發酵,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更多,C正確。B5.在禽畜養殖環節中CO2排放量大的主要直接原因是( )A.禽畜生長消耗的糧食飼料多B.禽畜生理活動排放的CO2多C.禽畜養殖對植被的破壞嚴重D.禽畜養殖消耗的礦物能源多解析 禽畜生產消耗糧食飼料,這個過程沒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較小,A錯誤;禽畜養殖一般數量較多,密度較大,大量禽畜的呼吸和糞便腐爛發酵相比其他環節,會釋放較多的二氧化碳,B正確;禽畜養殖一般消耗飼料,對自然植被破壞較小,C錯誤;除了冬季保溫外,平時禽畜養殖一般不需消耗較多的礦物能源,D錯誤。知識點二 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知能提升]1.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可通過多種______過程對人類造成不利影響,危害自然環境的各種__________,甚至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__________和社會經濟正常運轉。自然服務功能生產活動2.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對自然環境的影響①對海平面的影響全球變暖會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②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③對生態系統的影響(2)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①對農業的影響②對工業的影響③對人類健康的影響3.全球變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影響方式 主要表現生存空間的喪失 因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國面臨被海水淹沒的風險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 當某種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最低需求時,就會在國家內部出現資源危機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可能引發經濟或政治危機影響方式 主要表現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 當一個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危機時,可能引起國家間的資源爭奪,進而引發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的矛盾,甚至導致武裝沖突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 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等不利影響,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傳遞到其他國家,間接威脅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情境] 圖瓦盧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陸地最高海拔不超過5米。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圖瓦盧的國家安全。1993~2009年,因海平面上升,圖瓦盧陸地國土面積縮小了2%。預計到2050年左右,圖瓦盧60%以上的陸地國土將被海水淹沒。21世紀以來,圖瓦盧政府多次公開表示,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經失敗,計劃舉國搬遷,呼吁世界各國接納圖瓦盧的“環境難民”。但多年來的各方奔走和努力并沒有收到積極的效果,目前僅有新西蘭政府愿意接收圖瓦盧的撤離者,并嚴格限定了每年的接收人數。[情境探究][探究] (1)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對圖瓦盧國家安全的影響。(綜合思維)提示 ①全球氣候變暖使海平面上升,圖瓦盧沿海低地和島嶼被淹沒,威脅國家領土完整、主權安全;②風暴潮加劇,海水入侵,土地鹽漬化加劇,威脅國家糧食安全;③洪澇災害加劇,威脅國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安全);④港口、航道功能受影響,威脅國家經濟安全。(2)新西蘭嚴格限定每年接納圖瓦盧撤離者的規模,請說明原因。(人地協調觀)提示 ①新西蘭重視高質量安置服務,而非單純提高接收配額;②接收難民人數過多,容易引起社會問題;③需考慮新西蘭本國人口合理容量及接納能力。D[對點突破]讀全球溫室效應影響圖,回答1~2題。1.結合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受溫室效應影響,糧食產量有所增加的國家是( )A.巴西 B.埃及C.南非 D.俄羅斯解析 直接根據圖示“作物栽培帶向北移動地域”判斷,俄羅斯的作物栽培帶擴大最為明顯。故選D。C2.下列有關溫室效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B.全球各地均升溫,但升溫幅度不同C.溫室效應主要與礦物燃料燃燒和植被破壞有關D.海平面上升對我國的影響比對小島國家的影響大解析 溫室效應的基本原理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導致了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加強,進而增強了大氣逆輻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增強,A錯誤;受溫室效應影響,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均有升高,但不能表明是全球所有地區,B錯誤;溫室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面積的毀林,C項正確;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一些小島國家遭受“滅頂之災”,D錯誤。B樹種線是指樹種個體分布的海拔或緯度上限。下圖為某山地樹種線海拔梯度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影響該山地樹種線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C.土壤 D.海拔解析 由圖可知,樹種線向高海拔擴張,說明隨著全球變暖,該地氣溫上升,更高海拔區域滿足了樹木生長的熱量需求,在部分水分條件較好的區域就可能生長樹木,B正確。地形、土壤、海拔條件沒有發生變化,與樹種線變化無關,A、C、D錯誤。B4.樹種線變化對該山地產生的影響有( )A.高海拔裸地顯著增多B.土壤有機碳分解加快C.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D.山地氣溫的波動加劇解析 樹種線的擴張,使山地更高海拔處植被覆蓋率上升,高海拔裸地減少,A錯誤;隨著該地氣溫上升,微生物更加活躍,加快土壤有機碳的分解,B正確;樹種線向山地更高海拔擴張,侵占了原來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蘚植物的生存空間,威脅到棲息其中的動物,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C錯誤;植被通過改變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以及通過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起到調節氣溫的作用,降低氣溫的波動幅度,D錯誤。知識點三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知能提升]1.碳減排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述政策指引 我國陸續出臺替代能源及低碳經濟相關扶持政策等技術支持 ①加強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②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體系國際合作 碳減排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必須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動理念更新 ①增強全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意識;②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2.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3.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由低碳產業體系、低碳人居環境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管理體系四大體系組成,四者相互聯系,彼此制約。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點 具體措施優化______消費結構 ①控制煤炭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使能源結構多元化優化產業經濟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部門;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著力點 具體措施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情境]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為一種商品來進行買賣。通常,政府對能耗企業的排放歷史進行調查,然后為該企業設定在未來某個時段內可以排放的配額。如果企業 A 在該時間區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額,則需要到市場上進行購買,或者通過技術改進減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額的企業 B,則可在市場上出讓剩余配額,獲得經濟報酬。[情境探究][探究] (1)想一想,政府實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綜合思維)提示 為了積極應對氣候惡化,切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激勵企業主動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總量;推動高碳產業的技術革新。(2)在制定和實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們應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問題?(綜合思維)提示 碳價波動性大,如何合理定價;如何核查確定企業的配額;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監管機制不健全。C[對點突破](2023·山東菏澤聯考)下圖顯示1870年以來人類累計碳排放與全球升溫幅度的關系,可作為制訂未來減緩氣候變化行為的依據。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據此完成1~2題。1.結合上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累計排放量越大,升溫幅度一定越大B.累計排放2萬億噸時,溫度可以升高2 ℃C.累計排放3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大于1萬億噸的升溫幅度D.累計排放2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小于4萬億噸的升溫幅度解析 據文字材料“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并結合圖可知,同樣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在不同排放模式下,對應的升溫幅度不同;同一升溫幅度,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同。由此可以判斷A、B、D項錯誤,C項正確。D2.能有效降低升溫幅度的措施是( )①農田開墾 ②征收碳稅 ③采用低碳排放策略 ④增加碳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據上題可知,升溫幅度與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及其排放模式有關。征收碳稅,可以倒逼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正確;采用低碳排放策略,可以降低升溫幅度,③正確;增加碳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④正確;而農田開墾,則會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有機質分解,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①錯誤。A(2023·河南南陽期末)如圖是一種設想中的“云彩制造船”。這種船依靠風力驅動,會從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噴霧的形式釋放出來,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霧。這種水霧比一般水霧密度更大,顏色更白。這是人們試圖通過地球工程對抗某環境問題的一個創意。據此完成3~4題。3.材料中所說的環境問題是指( )A.全球氣候變暖 B.酸雨危害C.物種減少 D.臭氧層破壞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通過增加云量來增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從而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氣溫降低,因此材料中說的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A正確,B、C、D錯誤。D4.“云彩制造船”能夠對抗上述環境問題的原因是( )A.形成的水霧呈堿性能中和酸性氣體B.形成的水霧有利于增強大氣逆輻射C.形成的水霧改善氣候,利于生物的生存D.形成的水霧可以減少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解析 “云彩制造船”,通過增加云量來增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能力,從而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氣溫降低,D正確;中和酸性氣體、增強大氣逆輻射、利用水霧改善氣候都不是“云彩制造船”的主要目的,A、B、C錯誤。課堂小結素養達標素養提升【素養達標】(2023·山東青島開學考試)泥炭地約占全球陸地表面的3%,卻儲存了全球約1/3的土壤碳。泥炭地開發利用方式的不同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差異。右圖示意泥炭地開發利用的兩種生產模式(a和b)。據此完成1~2題。(假定:a模式產出的“畜產品”恰好可滿足該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產品”與a模式中的等量,但從非泥炭地牧場中獲取。)1.香蒲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數值為( )A.54.5 B.45.4C.36.3 D.4.6解析 由圖可知,香蒲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數值為23.8+7.9+11.1+2.6-9.1=36.3,故選C。CB2.兩種生產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為( )A.15.7 B.15.8C.6.7 D.26.3解析 讀圖可知,牧場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為16.7+32.7+2.7=52.1。結合上題分析,兩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差值為52.1-36.3=15.8。故選B。A(2023·云南曲靖聯考)英國計劃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在既定時間段實現溫室氣體人類排放與清除的平衡)。下表為2020年英國電力結構。據此完成3~4題。類型 火電 可再生能源發電 核電 其他煤炭 天然氣 水能 太陽能 生物能 風能 比重/% 1.44 34.78 37.3 17.35 9.133.英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發電方式是( )A.火力發電 B.水力發電 C.核能發電 D.潮汐能發電解析 英國的火力發電的占比在1/3以上,火力發電通過燃燒礦物燃料而發電,燃燒礦物燃料的主要產物是二氧化碳,因此英國火力發電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大;水力發電、核能發電、潮汐能發電不會排放溫室氣體,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D4.為實現減排目標,英國最適合因地制宜加大利用( )A.天然氣 B.水能 C.太陽能 D.風能解析 天然氣屬于礦物能源,使用過程中碳排放量大,為實現減排目標,不適宜加大利用天然氣,排除A;英國的水能開發歷史久,開發利用率已經很高,潛力不大,不是最適合加大利用的能源,排除B;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陰雨天氣相對較多,太陽能資源不太豐富,不是最適合加大利用的能源,排除C;英國臨近大西洋,終年盛行西風,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因此為實現減排目標,英國最適合因地制宜加大利用風能,D符合題意。類型 火電 可再生能源發電 核電 其他煤炭 天然氣 水能 太陽能 生物能 風能 比重/% 1.44 34.78 37.3 17.35 9.13D某研究團隊對我國2015~2017年部分城市碳排放增速(ΔCO2%)與經濟增速(ΔGDP%)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類(下圖)。圖中e表示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系,當e<1時,經濟增長快于碳排放增長;當e>1時則相反。據此完成5~6題。5.2015~2017年,下列城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最為協調的是( )A.武漢 B.沈陽C.上海 D.北京解析 仔細閱讀碳排放增速與經濟增速之間的關系,可知武漢屬于低碳成長型,經濟增速小于碳排放增速,需要協調經濟與碳排放的關系,A錯誤;沈陽屬于低碳后發型,雖然碳排放增速為負,但經濟增速也為負,需要協調發展,B錯誤;上海、北京屬于低碳成熟型,但相對于上海市,北京碳排放增量為負,且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因而北京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最為協調,C錯誤,D正確。A6.與低碳成熟型城市相比,低碳后發型城市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 )A.實現城市經濟增長B.深化能源結構調整C.推進綠色城鎮建設D.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解析 低碳后發型城市經濟增速為負值,首要任務是實現經濟增長,A正確;深化能源結構調整能夠降低碳排放增速,但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限制,B錯誤;推進綠色城鎮建設應建立在城鎮發展水平較高的基礎上,C錯誤;促進低碳技術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對經濟發展較差的城市是一種負擔,D錯誤,所以選擇A。A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一般是指溫室氣體排放。下圖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的企業是( )A.鋼鐵企業 B.電子組裝廠C.生物制藥企業 D.電子商務企業解析 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的企業是鋼鐵企業,鋼鐵企業能耗大,碳排放量大,碳排放額度缺乏,政府會征稅,企業生產成本會上升,A正確。電子組裝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基本沒有溫室氣體排放;生物制藥企業屬于技術指向型企業,屬于碳排放額度富余的企業;電子商務企業是消費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很小,因此它們受沖擊小,B、C、D錯誤。D8.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 )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②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 ③增加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④推動生產技術和工藝革新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解析 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①正確;會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②錯誤;會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③錯誤;會推動生產技術和工藝革新,從而實現節能減排,④正確。綜上所述,A、B、C錯誤,D正確。9.(2023·新疆烏魯木齊統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為世界各國的熱門研究方向。奧卡碳捕集工廠位于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近郊某地熱發電站附近,由瑞士空氣技術公司和冰島碳封存技術公司合作建立,其工作機制是通過12臺風扇“捕捉”大氣中的CO2,加熱到80 ℃~100 ℃提純,與水混合(1噸CO2約需27噸水)后用泵送入地下約1 000米的洞穴深處,使之與地下多孔巖石發生化學反應,進而永久儲存在地下。下圖示意奧卡地理位置。(1)判斷固碳前奧卡地下洞穴深處的巖石類型并指出依據。答案 玄武巖(噴出型巖漿巖)。多氣孔構造;該地地熱豐富,巖漿活動活躍;多火山,噴出型巖漿巖廣布。解析 據材料可知,地下洞穴深處巖石多孔,為巖漿噴出形成的玄武巖。依據是冰島位于板塊交界處,地熱能資源豐富,多火山活動,玄武巖廣布等。(2)分析冰島建設奧卡碳捕集工廠的有利區位條件。答案 氣候濕潤,降水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地處板塊交界處附近,地熱能源充足;玄武巖廣布,多氣孔構造,利于儲存CO2;對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關注度高,相關研究起步早,技術先進,人才充足;利于環境保護,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靠近首都,基礎設施完善。解析 冰島緯度雖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溫和濕潤,降水量較多,水資源豐富;地處美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生長邊界,巖漿活動頻繁,地熱能資源豐富;地下多玄武巖洞穴,氣孔構造利于儲存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為世界各國的熱門研究方向,關注度高,相關研究起步早;由瑞士空氣技術公司和冰島碳封存技術公司合作建立,技術先進,人才充足;人工“固碳”,利于減緩全球變暖,保護環境,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廠址位于首都附近,基礎設施完善等。(3)結合生活實際,列舉兩個從空氣中“捕捉”到的碳可能的利用方式。答案 制造碳酸飲料;制造化肥;制造塑料;用于溫室蔬菜培植;制造合成燃料;制造二氧化碳滅火器等。解析 從空氣中“捕捉”到的碳可以通過化工方法制造合成燃料、制造化肥;用生態方法提升富碳農業;用于制造碳酸飲料;用于溫室大棚中進行蔬菜培植;用于制造二氧化碳滅火器等。D(2023·吉林長春聯考)右圖是“環境中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素養提升】10.化石燃料( )A.天然氣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B.煤炭多在近海,埋藏淺,易開發C.在沉積巖層中呈均勻、連續分布D.大規模使用可能改變全球碳循環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煤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化石燃料;天然氣是古生物遺骸長期沉積地下,經慢慢轉化及變質裂解而產生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動植物都有,A錯誤。煤炭多分布在陸地,埋藏淺,易開發,B錯誤。化石燃料在沉積巖層中是不均勻,不連續分布的,C錯誤。化石燃料多是生物的遺骸轉化而來的,是固定在地層中的碳;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會將固定在地層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可能改變全球碳循環,D正確。C11.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有( )①增加植樹造林面積 ②減少能源的消費量③將CO2封存到海洋 ④建立碳交易市場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增加植樹造林面積,讓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并儲存在植株體中,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①正確;將二氧化碳封存到海洋中,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③正確;減少能源的消費量不可行,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減排的措施,不是固碳的措施,②錯誤;建立碳交易市場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是減排措施,不是固碳措施,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D“綠碳”是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藍碳”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機碳以浮游動植物殘體等形式從上層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響沉降),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藍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并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下圖示意“藍碳”與“綠碳”生態系統數據對比。據此完成12~13題。12.與“綠碳”相比,“藍碳”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因為( )①海洋面積大 ②占地球生物量大 ③固碳效率高 ④儲碳周期長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 據圖可知,圖中并沒有“綠碳”的面積與“藍碳”的海洋面積對比,①錯誤。圖中顯示“綠碳”占地球生物量為85%~90%,而“藍碳”僅占0.05%。與“綠碳”相比,“藍碳”占地球生物量比重小,②錯誤。“藍碳”每年每平方米碳捕獲量100g,大于“綠碳”的8g,③正確。“藍碳”碳存儲時間數千上萬年,儲碳周期長,而“綠碳”碳存儲時間僅數十數百年,④正確。A13.從洋流的角度推測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區可能是( )A.南太平洋中低緯東部B.南太平洋中低緯西部C.北太平洋中高緯東部D.北太平洋中低緯西部解析 “藍碳”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機碳以浮游動植物殘體等形式從上層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響沉降),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據此分析上升流影響沉降,上升流強,則有機碳固定、儲存在海洋的數量小,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區應該是上升流強的地區,南太平洋中低緯東部秘魯寒流附近有上升流,因此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C中國政府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經濟活動的碳排放和植樹等吸收的碳相抵)”。“碳中和計算羅盤”是利用羅盤的旋轉功能顯示碳足跡數量及樹木固碳能力(按20年計算)的工具。右圖為“碳中和計算羅盤示意圖”。讀圖,完成14~16題。14.通過“碳中和計算羅盤”推算,每棵樹碳中和的固碳能力(按20年計算)約為( )A.36千克 B.72千克C.360千克 D.720千克解析 從羅盤中我們可以得到不同活動類型的碳排放量,還可以看到與該活動類型相對應的碳中和樹木的棵數。比如水的碳足跡碳排放量是465千克,而碳中和樹木棵數為1.27棵,那么每棵樹的碳中和固碳能力應為465÷1.27≈366千克;再比如天然氣的碳足跡碳排放量是2 170千克,與之相對應的碳中和樹木棵數為5.93棵,每棵樹的碳中和固碳能力應為2170÷5.93≈365.9千克。故我們從計算和選項可以得知,每棵樹的碳中和固碳能力大約為360千克。D15.遠距離出行,單位路程碳排放量從大到小依次是( )A.公共汽車、飛機、小轎車B.飛機、公共汽車、小轎車C.飛機、小轎車、公共汽車D.小轎車、飛機、公共汽車解析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知道2 000千米的飛機碳足跡為278千克,5 000千米的小轎車碳足跡為1 665千克,1萬千米的公共汽車的碳足跡為130千克。同樣換算成1 000千米距離的碳排放量,飛機為278÷2=139千克,小轎車為1665÷5=333千克,公共汽車為130÷10=13千克,故單位路程碳排放量小轎車>飛機>公共汽車,D正確。B16.有助于我國實現碳中和的合理措施是( )A.加大煤炭石油開發 B.開發利用清潔能源C.大力實施去工業化 D.降低公眾消費水平解析 傳統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多,加大煤炭石油資源的開發,不利于我國實現碳中和,A選項錯誤。減少使用化石能源,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清潔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少,有助于實現碳中和,B選項正確。碳中和是經濟活動的碳排放與植物吸收相抵消,并不是要去工業化,去工業化會導致人類生活更加的不便捷,便失去了碳中和的意義, C選項錯誤。降低公眾消費水平,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認知,同時也很難實現,D選項錯誤。17.(2022·湖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質包括腐殖質、生物殘體等,大多以有機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機碳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海南島某自然保護區內保存著較完整的熱帶山地雨林,此地常受臺風影響。下圖示意該保護區內一塊樣地的地形及該樣地內部分點位土壤表層(0~10 cm)的有機碳密度。(1)指出該樣地山脊與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差異: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原因: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樹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解析 首先在等高線圖中判斷出山谷、山脊,然后觀測山脊和山谷中點位的土壤表層(0~10 cm)的有機碳密度,會發現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土壤有機質含量由有機質輸入和分解兩方面決定,圖中顯示,該樣地內相對高差不大,山谷與山脊的氣溫相差不大,且水分均比較充足,因此山谷與山脊有機質的分解差異不大;而土壤中有機質主要通過枯枝落葉來輸入,材料信息表明,當地常受臺風影響,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也因此樹木更新快,有機碳的輸入來源較多,從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2)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請說明理由。答案 與長白山相比,該地水熱條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熱帶森林光合作用更強,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體內。解析 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體固碳能力。由于長白山地區氣候冷濕,土壤的有機碳含量高于海南島,因此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應表現在生物體固碳能力上。與長白山相比,該地屬于山地雨林地區,水熱條件更好,植被生物條件更優,植被更茂密,熱帶森林光合作用更強,吸收二氧化碳更多,從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體內,因此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提出增強當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答案 積極恢復森林,擴大森林面積;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護性間伐與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解析 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森林的固碳能力取決于森林的數量和質量,從數量來看,當地應積極恢復森林,擴大森林面積,從而增強當地森林碳吸收能力;從質量來看,應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護性間伐與更新,使得森林生長更加旺盛,從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課標要求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學習目標 1.運用情境材料和統計資料,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排放的關系。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3.運用圖文資料,理解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知識點一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1.全球氣候變化(1)趨勢:變暖。(2)影響因素: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密切相關。2.溫室效應(1)原理: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可以強烈地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陽能不會馬上散失掉,形成溫室效應。(2)影響:對地球起到保溫作用。3.碳循環(1)含義:是指碳元素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巖石圈之間遷移、轉化所構成的循環。(2)意義: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相對穩定。(3)人類活動對全球碳循環的改變[情境] 下圖示意全球氣溫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1880~2016年)。[探究] (1)氣溫變化與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綜合思維)提示 兩者基本呈正相關。(2)解釋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增溫的原理。(綜合思維)提示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吸收大氣中的紅外線和地面長波輻射增多,同時對地面的保溫效應增強,所以氣溫升高。進入“十四五”時期,各行各業都面臨碳減排的現實挑戰,尤其是鋼鐵企業急需變被動為主動,系統地對企業全流程進行碳排放核查,以此推動技術進步、管理優化,提高能源管理水平,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下圖是某鋼鐵企業生產流程及碳排放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 )A.森林減少 B.氣候變暖C.酸雨加劇 D.臭氧層破壞答案 B解析 根據已有知識可知,二氧化碳排放增多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全球氣候變暖,所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氣候變暖,B正確;森林減少是人類破壞導致,且減少會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A錯誤;酸雨加劇是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增加所致,臭氧層破壞是人類排放氟氯烴化合物所致,與二氧化碳排放關系不大,C、D錯誤。2.通過核算,該鋼鐵企業的碳排放量為( )A.E1+E2+E3-E4+E5+E6B.E2+E3+E4+E5+E6-E1C.E1+E2+E3+E4-E5+E6D.E2+E3+E4-E5+E6-E1答案 C解析 根據圖文材料可知,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含溶劑消耗產生的排放、原料消耗產生的排放、電極消耗產生的排放)、外購使用的電力和熱力產生的排放等都是鋼鐵企業碳排放的一部分,應當相加,只有固碳產品隱含的排放這部分是企業減少的排放,應予以扣除。故C正確,A、B、D錯誤。3.研究發現鋼鐵企業提高副產品利用率可以減少碳排放,比如( )①用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代替部分天然氣②減少燃氣鍋爐發電量,增加外購電量③減少固碳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④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熱循環再利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鋼鐵企業副產品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減少碳排放,比如用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代替部分天然氣、將廢氣和廢熱再利用都可以減少碳排放,①④正確;但是增加外購電量、減少固碳副產品會增加碳排放,②③錯誤。故選D。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各種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糧食的“種植—運輸—加工—餐桌”,每個環節都會帶來CO2排放(下圖)。據此完成4~5題。4.在大規模的機械化農作物種植環節中CO2的排放主要來自( )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C.礦物能源的大量使用D.綠色植物的腐爛發酵答案 C解析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A錯誤;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腐爛發酵雖然會釋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但其釋放量相對較小,B、D錯誤;使用大規模的機械化,會燃燒較多礦物能源從而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相比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腐爛發酵,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更多,C正確。5.在禽畜養殖環節中CO2排放量大的主要直接原因是( )A.禽畜生長消耗的糧食飼料多B.禽畜生理活動排放的CO2多C.禽畜養殖對植被的破壞嚴重D.禽畜養殖消耗的礦物能源多答案 B解析 禽畜生產消耗糧食飼料,這個過程沒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較小,A錯誤;禽畜養殖一般數量較多,密度較大,大量禽畜的呼吸和糞便腐爛發酵相比其他環節,會釋放較多的二氧化碳,B正確;禽畜養殖一般消耗飼料,對自然植被破壞較小,C錯誤;除了冬季保溫外,平時禽畜養殖一般不需消耗較多的礦物能源,D錯誤。知識點二 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可通過多種自然過程對人類造成不利影響,危害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甚至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生產活動和社會經濟正常運轉。2.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對自然環境的影響①對海平面的影響全球變暖會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②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③對生態系統的影響(2)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①對農業的影響②對工業的影響③對人類健康的影響3.全球變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影響方式 主要表現生存空間的喪失 因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國面臨被海水淹沒的風險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 當某種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最低需求時,就會在國家內部出現資源危機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可能引發經濟或政治危機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 當一個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危機時,可能引起國家間的資源爭奪,進而引發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的矛盾,甚至導致武裝沖突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 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等不利影響,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傳遞到其他國家,間接威脅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情境] 圖瓦盧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陸地最高海拔不超過5米。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圖瓦盧的國家安全。1993~2009年,因海平面上升,圖瓦盧陸地國土面積縮小了2%。預計到2050年左右,圖瓦盧60%以上的陸地國土將被海水淹沒。21世紀以來,圖瓦盧政府多次公開表示,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經失敗,計劃舉國搬遷,呼吁世界各國接納圖瓦盧的“環境難民”。但多年來的各方奔走和努力并沒有收到積極的效果,目前僅有新西蘭政府愿意接收圖瓦盧的撤離者,并嚴格限定了每年的接收人數。[探究] (1)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對圖瓦盧國家安全的影響。(綜合思維)提示 ①全球氣候變暖使海平面上升,圖瓦盧沿海低地和島嶼被淹沒,威脅國家領土完整、主權安全;②風暴潮加劇,海水入侵,土地鹽漬化加劇,威脅國家糧食安全;③洪澇災害加劇,威脅國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安全);④港口、航道功能受影響,威脅國家經濟安全。(2)新西蘭嚴格限定每年接納圖瓦盧撤離者的規模,請說明原因。(人地協調觀)提示 ①新西蘭重視高質量安置服務,而非單純提高接收配額;②接收難民人數過多,容易引起社會問題;③需考慮新西蘭本國人口合理容量及接納能力。讀全球溫室效應影響圖,回答1~2題。1.結合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受溫室效應影響,糧食產量有所增加的國家是( )A.巴西 B.埃及C.南非 D.俄羅斯答案 D解析 直接根據圖示“作物栽培帶向北移動地域”判斷,俄羅斯的作物栽培帶擴大最為明顯。故選D。2.下列有關溫室效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B.全球各地均升溫,但升溫幅度不同C.溫室效應主要與礦物燃料燃燒和植被破壞有關D.海平面上升對我國的影響比對小島國家的影響大答案 C解析 溫室效應的基本原理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導致了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加強,進而增強了大氣逆輻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增強,A錯誤;受溫室效應影響,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均有升高,但不能表明是全球所有地區,B錯誤;溫室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面積的毀林,C項正確;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一些小島國家遭受“滅頂之災”,D錯誤。樹種線是指樹種個體分布的海拔或緯度上限。下圖為某山地樹種線海拔梯度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影響該山地樹種線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C.土壤 D.海拔答案 B解析 由圖可知,樹種線向高海拔擴張,說明隨著全球變暖,該地氣溫上升,更高海拔區域滿足了樹木生長的熱量需求,在部分水分條件較好的區域就可能生長樹木,B正確。地形、土壤、海拔條件沒有發生變化,與樹種線變化無關,A、C、D錯誤。4.樹種線變化對該山地產生的影響有( )A.高海拔裸地顯著增多B.土壤有機碳分解加快C.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D.山地氣溫的波動加劇答案 B解析 樹種線的擴張,使山地更高海拔處植被覆蓋率上升,高海拔裸地減少,A錯誤;隨著該地氣溫上升,微生物更加活躍,加快土壤有機碳的分解,B正確;樹種線向山地更高海拔擴張,侵占了原來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蘚植物的生存空間,威脅到棲息其中的動物,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C錯誤;植被通過改變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以及通過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起到調節氣溫的作用,降低氣溫的波動幅度,D錯誤。知識點三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1.碳減排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述政策指引 我國陸續出臺替代能源及低碳經濟相關扶持政策等技術支持 ①加強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②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體系國際合作 碳減排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必須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動理念更新 ①增強全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意識;②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2.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3.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由低碳產業體系、低碳人居環境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管理體系四大體系組成,四者相互聯系,彼此制約。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點 具體措施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①控制煤炭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使能源結構多元化優化產業經濟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部門;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情境]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為一種商品來進行買賣。通常,政府對能耗企業的排放歷史進行調查,然后為該企業設定在未來某個時段內可以排放的配額。如果企業 A 在該時間區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額,則需要到市場上進行購買,或者通過技術改進減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額的企業 B,則可在市場上出讓剩余配額,獲得經濟報酬。[探究] (1)想一想,政府實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綜合思維)提示 為了積極應對氣候惡化,切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激勵企業主動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總量;推動高碳產業的技術革新。(2)在制定和實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們應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問題?(綜合思維)提示 碳價波動性大,如何合理定價;如何核查確定企業的配額;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監管機制不健全。(2023·山東菏澤聯考)下圖顯示1870年以來人類累計碳排放與全球升溫幅度的關系,可作為制訂未來減緩氣候變化行為的依據。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據此完成1~2題。1.結合上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累計排放量越大,升溫幅度一定越大B.累計排放2萬億噸時,溫度可以升高2 ℃C.累計排放3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大于1萬億噸的升溫幅度D.累計排放2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小于4萬億噸的升溫幅度答案 C解析 據文字材料“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并結合圖可知,同樣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在不同排放模式下,對應的升溫幅度不同;同一升溫幅度,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同。由此可以判斷A、B、D項錯誤,C項正確。2.能有效降低升溫幅度的措施是( )①農田開墾 ②征收碳稅 ③采用低碳排放策略 ④增加碳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據上題可知,升溫幅度與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及其排放模式有關。征收碳稅,可以倒逼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正確;采用低碳排放策略,可以降低升溫幅度,③正確;增加碳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④正確;而農田開墾,則會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有機質分解,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①錯誤。(2023·河南南陽期末)如圖是一種設想中的“云彩制造船”。這種船依靠風力驅動,會從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噴霧的形式釋放出來,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霧。這種水霧比一般水霧密度更大,顏色更白。這是人們試圖通過地球工程對抗某環境問題的一個創意。據此完成3~4題。3.材料中所說的環境問題是指( )A.全球氣候變暖 B.酸雨危害C.物種減少 D.臭氧層破壞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通過增加云量來增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從而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氣溫降低,因此材料中說的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A正確,B、C、D錯誤。4.“云彩制造船”能夠對抗上述環境問題的原因是( )A.形成的水霧呈堿性能中和酸性氣體B.形成的水霧有利于增強大氣逆輻射C.形成的水霧改善氣候,利于生物的生存D.形成的水霧可以減少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答案 D解析 “云彩制造船”,通過增加云量來增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能力,從而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氣溫降低,D正確;中和酸性氣體、增強大氣逆輻射、利用水霧改善氣候都不是“云彩制造船”的主要目的,A、B、C錯誤。課時精練【素養達標】(2023·山東青島開學考試)泥炭地約占全球陸地表面的3%,卻儲存了全球約1/3的土壤碳。泥炭地開發利用方式的不同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差異。下圖示意泥炭地開發利用的兩種生產模式(a和b)。據此完成1~2題。(假定:a模式產出的“畜產品”恰好可滿足該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產品”與a模式中的等量,但從非泥炭地牧場中獲取。)1.香蒲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數值為( )A.54.5 B.45.4C.36.3 D.4.6答案 C解析 由圖可知,香蒲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數值為23.8+7.9+11.1+2.6-9.1=36.3,故選C。2.兩種生產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為( )A.15.7 B.15.8C.6.7 D.26.3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牧場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為16.7+32.7+2.7=52.1。結合上題分析,兩生產模式的碳排放量差值為52.1-36.3=15.8。故選B。(2023·云南曲靖聯考)英國計劃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在既定時間段實現溫室氣體人類排放與清除的平衡)。下表為2020年英國電力結構。據此完成3~4題。類型 火電 可再生能源發電 核電 其他煤炭 天然氣 水能 太陽能 生物能 風能比重/% 1.44 34.78 37.3 17.35 9.133.英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發電方式是( )A.火力發電 B.水力發電C.核能發電 D.潮汐能發電答案 A解析 英國的火力發電的占比在1/3以上,火力發電通過燃燒礦物燃料而發電,燃燒礦物燃料的主要產物是二氧化碳,因此英國火力發電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大;水力發電、核能發電、潮汐能發電不會排放溫室氣體,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4.為實現減排目標,英國最適合因地制宜加大利用( )A.天然氣 B.水能C.太陽能 D.風能答案 D解析 天然氣屬于礦物能源,使用過程中碳排放量大,為實現減排目標,不適宜加大利用天然氣,排除A;英國的水能開發歷史久,開發利用率已經很高,潛力不大,不是最適合加大利用的能源,排除B;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陰雨天氣相對較多,太陽能資源不太豐富,不是最適合加大利用的能源,排除C;英國臨近大西洋,終年盛行西風,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因此為實現減排目標,英國最適合因地制宜加大利用風能,D符合題意。某研究團隊對我國2015~2017年部分城市碳排放增速(ΔCO2%)與經濟增速(ΔGDP%)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類(下圖)。圖中e表示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系,當e<1時,經濟增長快于碳排放增長;當e>1時則相反。據此完成5~6題。5.2015~2017年,下列城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最為協調的是( )A.武漢 B.沈陽C.上海 D.北京答案 D解析 仔細閱讀碳排放增速與經濟增速之間的關系,可知武漢屬于低碳成長型,經濟增速小于碳排放增速,需要協調經濟與碳排放的關系,A錯誤;沈陽屬于低碳后發型,雖然碳排放增速為負,但經濟增速也為負,需要協調發展,B錯誤;上海、北京屬于低碳成熟型,但相對于上海市,北京碳排放增量為負,且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因而北京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最為協調,C錯誤,D正確。6.與低碳成熟型城市相比,低碳后發型城市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 )A.實現城市經濟增長 B.深化能源結構調整C.推進綠色城鎮建設 D.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答案 A解析 低碳后發型城市經濟增速為負值,首要任務是實現經濟增長,A正確;深化能源結構調整能夠降低碳排放增速,但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限制,B錯誤;推進綠色城鎮建設應建立在城鎮發展水平較高的基礎上,C錯誤;促進低碳技術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對經濟發展較差的城市是一種負擔,D錯誤,所以選擇A。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一般是指溫室氣體排放。下圖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的企業是( )A.鋼鐵企業 B.電子組裝廠C.生物制藥企業 D.電子商務企業答案 A解析 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的企業是鋼鐵企業,鋼鐵企業能耗大,碳排放量大,碳排放額度缺乏,政府會征稅,企業生產成本會上升,A正確。電子組裝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基本沒有溫室氣體排放;生物制藥企業屬于技術指向型企業,屬于碳排放額度富余的企業;電子商務企業是消費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很小,因此它們受沖擊小,B、C、D錯誤。8.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 )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②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 ③增加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④推動生產技術和工藝革新A.②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④答案 D解析 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①正確;會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②錯誤;會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③錯誤;會推動生產技術和工藝革新,從而實現節能減排,④正確。綜上所述,A、B、C錯誤,D正確。9.(2023·新疆烏魯木齊統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為世界各國的熱門研究方向。奧卡碳捕集工廠位于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近郊某地熱發電站附近,由瑞士空氣技術公司和冰島碳封存技術公司合作建立,其工作機制是通過12臺風扇“捕捉”大氣中的CO2,加熱到80 ℃~100 ℃提純,與水混合(1噸CO2約需27噸水)后用泵送入地下約1 000米的洞穴深處,使之與地下多孔巖石發生化學反應,進而永久儲存在地下。下圖示意奧卡地理位置。(1)判斷固碳前奧卡地下洞穴深處的巖石類型并指出依據。(2)分析冰島建設奧卡碳捕集工廠的有利區位條件。(3)結合生活實際,列舉兩個從空氣中“捕捉”到的碳可能的利用方式。答案 (1)玄武巖(噴出型巖漿巖)。多氣孔構造;該地地熱豐富,巖漿活動活躍;多火山,噴出型巖漿巖廣布。(2)氣候濕潤,降水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地處板塊交界處附近,地熱能源充足;玄武巖廣布,多氣孔構造,利于儲存CO2;對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關注度高,相關研究起步早,技術先進,人才充足;利于環境保護,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靠近首都,基礎設施完善。(3)制造碳酸飲料;制造化肥;制造塑料;用于溫室蔬菜培植;制造合成燃料;制造二氧化碳滅火器等。解析 第(1)題,據材料可知,地下洞穴深處巖石多孔,為巖漿噴出形成的玄武巖。依據是冰島位于板塊交界處,地熱能資源豐富,多火山活動,玄武巖廣布等。第(2)題,冰島緯度雖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溫和濕潤,降水量較多,水資源豐富;地處美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生長邊界,巖漿活動頻繁,地熱能資源豐富;地下多玄武巖洞穴,氣孔構造利于儲存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為世界各國的熱門研究方向,關注度高,相關研究起步早;由瑞士空氣技術公司和冰島碳封存技術公司合作建立,技術先進,人才充足;人工“固碳”,利于減緩全球變暖,保護環境,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廠址位于首都附近,基礎設施完善等。第(3)題,從空氣中“捕捉”到的碳可以通過化工方法制造合成燃料、制造化肥;用生態方法提升富碳農業;用于制造碳酸飲料;用于溫室大棚中進行蔬菜培植;用于制造二氧化碳滅火器等。【素養提升】(2023·吉林長春聯考)下圖是“環境中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10.化石燃料( )A.天然氣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B.煤炭多在近海,埋藏淺,易開發C.在沉積巖層中呈均勻、連續分布D.大規模使用可能改變全球碳循環答案 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煤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化石燃料;天然氣是古生物遺骸長期沉積地下,經慢慢轉化及變質裂解而產生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動植物都有,A錯誤。煤炭多分布在陸地,埋藏淺,易開發,B錯誤。化石燃料在沉積巖層中是不均勻,不連續分布的,C錯誤。化石燃料多是生物的遺骸轉化而來的,是固定在地層中的碳;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會將固定在地層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可能改變全球碳循環,D正確。11.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有( )①增加植樹造林面積 ②減少能源的消費量 ③將CO2封存到海洋 ④建立碳交易市場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增加植樹造林面積,讓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并儲存在植株體中,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①正確;將二氧化碳封存到海洋中,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③正確;減少能源的消費量不可行,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減排的措施,不是固碳的措施,②錯誤;建立碳交易市場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是減排措施,不是固碳措施,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綠碳”是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藍碳”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機碳以浮游動植物殘體等形式從上層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響沉降),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藍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并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下圖示意“藍碳”與“綠碳”生態系統數據對比。據此完成12~13題。12.與“綠碳”相比,“藍碳”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因為( )①海洋面積大 ②占地球生物量大 ③固碳效率高 ④儲碳周期長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據圖可知,圖中并沒有“綠碳”的面積與“藍碳”的海洋面積對比,①錯誤。圖中顯示“綠碳”占地球生物量為85%~90%,而“藍碳”僅占0.05%。與“綠碳”相比,“藍碳”占地球生物量比重小,②錯誤。“藍碳”每年每平方米碳捕獲量100g,大于“綠碳”的8g,③正確。“藍碳”碳存儲時間數千上萬年,儲碳周期長,而“綠碳”碳存儲時間僅數十數百年,④正確。13.從洋流的角度推測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區可能是( )A.南太平洋中低緯東部B.南太平洋中低緯西部C.北太平洋中高緯東部D.北太平洋中低緯西部答案 A解析 “藍碳”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機碳以浮游動植物殘體等形式從上層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響沉降),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據此分析上升流影響沉降,上升流強,則有機碳固定、儲存在海洋的數量小,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區應該是上升流強的地區,南太平洋中低緯東部秘魯寒流附近有上升流,因此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中國政府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經濟活動的碳排放和植樹等吸收的碳相抵)”。“碳中和計算羅盤”是利用羅盤的旋轉功能顯示碳足跡數量及樹木固碳能力(按20年計算)的工具。下圖為“碳中和計算羅盤示意圖”。讀圖,完成14~16題。14.通過“碳中和計算羅盤”推算,每棵樹碳中和的固碳能力(按20年計算)約為( )A.36千克 B.72千克C.360千克 D.720千克答案 C解析 從羅盤中我們可以得到不同活動類型的碳排放量,還可以看到與該活動類型相對應的碳中和樹木的棵數。比如水的碳足跡碳排放量是465千克,而碳中和樹木棵數為1.27棵,那么每棵樹的碳中和固碳能力應為465÷1.27≈366千克;再比如天然氣的碳足跡碳排放量是2 170千克,與之相對應的碳中和樹木棵數為5.93棵,每棵樹的碳中和固碳能力應為2170÷5.93≈365.9千克。故我們從計算和選項可以得知,每棵樹的碳中和固碳能力大約為360千克。15.遠距離出行,單位路程碳排放量從大到小依次是( )A.公共汽車、飛機、小轎車B.飛機、公共汽車、小轎車C.飛機、小轎車、公共汽車D.小轎車、飛機、公共汽車答案 D解析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知道2 000千米的飛機碳足跡為278千克,5 000千米的小轎車碳足跡為1 665千克,1萬千米的公共汽車的碳足跡為130千克。同樣換算成1 000千米距離的碳排放量,飛機為278÷2=139千克,小轎車為1665÷5=333千克,公共汽車為130÷10=13千克,故單位路程碳排放量小轎車>飛機>公共汽車,D正確。16.有助于我國實現碳中和的合理措施是( )A.加大煤炭石油開發 B.開發利用清潔能源C.大力實施去工業化 D.降低公眾消費水平答案 B解析 傳統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多,加大煤炭石油資源的開發,不利于我國實現碳中和,A選項錯誤。減少使用化石能源,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清潔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少,有助于實現碳中和,B選項正確。碳中和是經濟活動的碳排放與植物吸收相抵消,并不是要去工業化,去工業化會導致人類生活更加的不便捷,便失去了碳中和的意義, C選項錯誤。降低公眾消費水平,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認知,同時也很難實現,D選項錯誤。17.(2022·湖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質包括腐殖質、生物殘體等,大多以有機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機碳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海南島某自然保護區內保存著較完整的熱帶山地雨林,此地常受臺風影響。下圖示意該保護區內一塊樣地的地形及該樣地內部分點位土壤表層(0~10 cm)的有機碳密度。(1)指出該樣地山脊與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2)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請說明理由。(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提出增強當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答案 (1)差異: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原因: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樹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2)與長白山相比,該地水熱條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熱帶森林光合作用更強,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體內。(3)積極恢復森林,擴大森林面積;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護性間伐與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解析 第(1)題,首先在等高線圖中判斷出山谷、山脊,然后觀測山脊和山谷中點位的土壤表層(0~10 cm)的有機碳密度,會發現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土壤有機質含量由有機質輸入和分解兩方面決定,圖中顯示,該樣地內相對高差不大,山谷與山脊的氣溫相差不大,且水分均比較充足,因此山谷與山脊有機質的分解差異不大;而土壤中有機質主要通過枯枝落葉來輸入,材料信息表明,當地常受臺風影響,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也因此樹木更新快,有機碳的輸入來源較多,從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第(2)題,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體固碳能力。由于長白山地區氣候冷濕,土壤的有機碳含量高于海南島,因此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應表現在生物體固碳能力上。與長白山相比,該地屬于山地雨林地區,水熱條件更好,植被生物條件更優,植被更茂密,熱帶森林光合作用更強,吸收二氧化碳更多,從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體內,因此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第(3)題,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森林的固碳能力取決于森林的數量和質量,從數量來看,當地應積極恢復森林,擴大森林面積,從而增強當地森林碳吸收能力;從質量來看,應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護性間伐與更新,使得森林生長更加旺盛,從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4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pptx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