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第三節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習目標 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2.結合實例,說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危害。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的產生知識點二 環境問題的危害目錄CONTENTS//////////////課時精練///////123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的產生[知能提升]1.自然環境(1)特點①自然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由________持續供給能量,物質能夠從無機環境進入生命體,最終又回到______環境,從而完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②自然環境能夠通過__________維持穩定。(2)對人類的要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要限制在自然環境的________范圍之內,不能損害自然環境的__________。太陽能無機自我調節可承受服務功能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大量__________,維持城市、農田等人類系統的運行,將所形成的________排入自然環境。3.環境問題的產生(1)原因: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已在某些方面超過自然環境的______能力,損害自然環境的______服務功能,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穩定狀態。(2)主要表現: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退化、__________等環境問題。自然資源廢棄物調節支撐全球變暖4.影響環境的因素自然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兩面大資源利用率負面[拓展延伸] 分析環境問題的產生1.環境問題產生的機制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如下圖所示:2.環境問題具體原因分析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體歸納如下:(1)人口壓力(2)資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情境]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采取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大自然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使人類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情境探究][探究] (1)根據右圖,描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人地協調觀)提示 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和新陳代謝產物,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物質和能量,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2)結合身邊實際,舉例說明環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人地協調觀)提示 人類在利用資源時超過資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產生生態破壞、自然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人類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時,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A[對點突破]讀人類與環境關系圖,完成1~3題。1.圖中②處的內容應是( )A.改善環境質量B.人類與環境統一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D.物質資料生產解析 圖示說明了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以及產生對立的原因和實現良性發展的途徑。據圖可知,①與自身生產并列,都屬于人類的生產,因此判斷①為物質資料生產;③位于人類自身生產和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之間,因此判斷③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會改善環境質量,故②為改善環境質量;人類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即人類與環境統一,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故④為人類與環境統一。A2.下列關于人類的環境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類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展B.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C.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是人類的任務D.人與自然是一種依附的關系解析 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自然環境會影響社會發展,但不能決定社會發展。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會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應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兩者應該是平等、和諧統一的關系。D3.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任務是( )A.減少大氣污染 B.預防自然災害C.建立自然保護區 D.控制人口規模解析 人口過快增長,人類不合理活動日益增多,向環境索取資源增多,排放廢棄物的能力增強,導致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不斷增多,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因此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任務是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可以通過減少大氣污染、預防自然災害、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來協調人地關系,但都不是首要任務。C(2023·江蘇學業考試)讀北美洲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數量變化示意圖,完成4~5題。4.人類到達后該地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 B.小行星撞擊 C.棲息地破壞 D.氣候變化解析 在10 000年前,人類活動主要是原始狩獵,其對物種的影響主要是占有了原有物種的生活空間,破壞物種的棲息地,C正確;而人類到達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來,并沒有明顯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小行星撞擊等大的自然變故,A、B、D錯誤。B5.按性質分類,物種銳減屬于( )A.自然資源衰竭問題B.生態破壞問題C.環境污染問題D.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解析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物種銳減屬于生態破壞,B正確;物種不屬于人類主要開發利用的資源,A錯誤;環境污染是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排放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物種銳減不屬于環境污染問題,C、D錯誤。知識點二 環境問題的危害[知能提升]1.環境問題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害類型 對服務功能的影響支撐服務 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______狀態供給服務 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甚至______調節服務 使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加劇,并增加__________的風險文化服務 降低人的舒適感、審美體驗等穩定枯竭自然災害2.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1)影響生活______,危害人類健康: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污染,會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2)環境問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問題不僅直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對自然環境的__________造成損害,進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質量服務功能3.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環境問題 危害全球性 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被淹沒;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可能導致自然災害增加臭氧層破壞 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氣候異常,影響生態平衡酸雨蔓延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農作物,危害人體健康,腐蝕建筑物資源短缺 淡水短缺 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糧食產量,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環境問題 危害生態破壞 森林銳減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積、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失衡土地荒漠化 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 使山區成為荒漠,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淤積湖泊、水庫、河床,加劇洪澇災害次生鹽漬化 土壤鹽分濃度高,作物吸水困難,根系生長不良,甚至爛根,影響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生物多樣性銳減 致使許多珍稀的生物種群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問題 危害環境污染 水體污染 污染水源,引發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赤潮等生態災害頻繁發生垃圾污染 占用土地、污染大氣、傳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脅人類健康[情境] 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州市南10千米,于2007年投產, 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情境探究][探究] (1)說一說,司家營鐵礦施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何現實意義? (綜合思維)提示 減少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利用,減少填充采煤沉陷區和填海造陸的成本。(2)采用尾礦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區,會不會造成水體污染?如果有,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地理實踐力)提示 可能會。措施: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樣將地下水系同礦坑完全切斷,這就是帷幕注漿工程。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對采場排水及尾礦回水綜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離改造、尾礦庫回水管路改造、冷卻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種措施,充分使用尾礦回水和采坑涌水,將新水用量降至最低。B[對點突破](2023·陜西咸陽期中)閱讀下面四幅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四種大氣污染現象中,污染源是天然污染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讀圖可知,圖片①~④描述的景觀依次是工業廢氣、火山噴發、汽車尾氣和酸雨;火山噴發是自然現象,是大氣的天然污染源,B正確,A、C、D錯。C2.為減少圖片④所示現象的發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進能源消費結構 ②廣泛利用煤炭資源 ③采用消煙除塵技術 ④家庭盡量使用小蜂窩煤爐具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圖片④示意酸雨,形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后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廣泛利用煤炭資源將增加硫氧化物的排放量,②錯;小蜂窩煤爐具的燃燒率很低,會加重大氣污染,④錯;減少酸性氣體排放可以改進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①正確;采用消煙除塵技術,回收酸性氣體,可減少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③正確。C(2023·黑龍江黑河期末)某年11月,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業爆炸事故影響,松花江形成長達80千米的污染帶,引發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啟動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采取措施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位于下游的俄羅斯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兩國通過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機。右圖為松花江流域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污水流經哈爾濱市之后,松花江的污染程度減輕的原因是( )A.氣溫越來越低 B.水流速越來越快C.河流水量增大,稀釋作用增強 D.植被越來越茂密解析 讀圖可知,松花江流經哈爾濱市之后有較多的支流匯入,對污水起到了較大的稀釋作用,所以松花江污染程度會減輕,C正確。氣溫越來越低不利于污染程度減輕,A錯誤。地勢差異不大,且越往下游流速越慢,不利于污染程度減輕,B錯誤。植被差異不大,D錯誤。B4.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有( )①引發國際爭端 ②威脅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③威脅沿岸居民的健康 ④使松花江改道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 化工企業爆炸引發的水污染會威脅松花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及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飲水安全,威脅沿岸居民的身體健康,②③正確。水污染并沒有使松花江改道,④錯誤。根據材料可知,中俄兩國通過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機,說明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沒有引發國際爭端,①錯誤。所以B正確。課堂小結素養達標素養提升A【素養達標】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甘肅省民勤縣,石羊河流經民勤盆地(如圖所示)。石羊河上游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庫,幾乎攔截了全部河水。隨著人口增長、耕地擴大,民勤縣地表水驟減,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植被大面積死亡。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現已成為我國沙塵暴四大源地之一。據此回答1~2題。1.民勤縣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①水資源短缺 ②旱澇災害 ③土地荒漠化 ④水土流失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勤縣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主要環境問題是水資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A正確;降水少,不易出現旱澇災害和水土流失。A2.導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A.上游攔截河水,過度用水B.亂砍濫伐C.過度放牧D.大量的地表徑流在沙漠地區下滲解析 結合材料“上游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庫,幾乎攔截了全部河水。隨著人口增長、耕地擴大,民勤縣地表水驟減,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植被大面積死亡”可知,石羊河下游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是上游攔截河水,過度用水,A正確。B(2023·黑龍江哈爾濱期末)讀車速與NOx排放量關系示意圖,完成3~4題。3.在平均時速小于35 km時,汽車尾氣中NOx的排放量和車速的關系是( )A.正相關 B.負相關C.無關系 D.等比關系解析 圖中可以看出,車速小于每小時35 km時,車速越低,汽車尾氣中NOx的排放系數越高,即車速與NOx的排放量存在負相關的關系,B正確,A、C、D錯。A4.下列各項措施中較為合理且能有效減少城市汽車尾氣污染的是( )A.改善道路狀況,適度提高汽車行駛速度B.大力發展貨車數量,限制公共汽車數量C.增加公共汽車站,減少市民候車時間D.建立綠化隔離帶,實行人車分道行駛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時速小于35 km時,車速與NOx排放量呈負相關的關系,所以改善城市道路,適度提高汽車行駛速度,汽車尾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少,A正確;限制公共汽車數量,大力發展貨車會影響市內交通、加劇尾氣排放,B錯;增加公共汽車站,會使公共汽車運行減慢,影響通行速度,也會增加尾氣,C錯;建立綠化隔離帶,在一定程度上可凈化吸收部分廢氣,實行人車分道行駛,有利于交通安全,但不能有效減少城市汽車尾氣排放量,D不合題意。B以人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點,并對垃圾分類回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途徑。讀城市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圖,完成5~6題。5.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危害是( )A.妨礙人們的出行和工作 B.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C.導致交通阻塞和能源浪費 D.限制城市規模和城市發展解析 固體廢棄物堆積占用大量土地,還會散發難聞味道,甚至散發有毒氣體,有些可能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B正確;一般廢棄物堆放有固定位置,不會妨礙人們的出行和工作,不會導致交通阻塞,也不涉及能源浪費;固體廢棄物會影響城市形象,但不會限制城市規模和城市發展,A、C、D錯誤。B6.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的意義有( )①改善城市環境 ②抑制臭氧消耗 ③節約自然資源 ④增加耕地面積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 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可以改善城市環境,①正確;部分廢棄物分類后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節約自然資源,③正確;城市固體廢棄物垃圾分類處理場所選址建設可能占用耕地,但在垃圾分類處理場所進行分類不會增加耕地,④錯誤;冰箱、空調等的使用會導致臭氧消耗,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與抑制臭氧消耗無關,②錯誤。D2022年冬奧會由北京、張家口聯合舉辦,為滿足冬奧會需求,延慶小海坨山區依托現有山體地形修建場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慶西北部,區內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其中大花杓蘭(見下圖)因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被人類肆意采摘、盜挖,其種群逐年減小。有學者擔心冬奧會場地建設會進一步破壞小海坨山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據此完成7~8題。7.大花杓蘭種群逐年減小,體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A.草場退化 B.森林資源匱乏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樣性減少解析 大花杓蘭種群逐年減小,強調的是植被的“種群”,故體現了生態環境問題中的生物多樣性減少,D項正確,A、B、C即可排除。D8.大花杓蘭數量減少的原因是( )①生長環境遭到破壞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④人類高強度采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根據材料“有學者擔心冬奧會場地建設會進一步破壞小海坨山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推斷,大花杓蘭的生長環境遭到破壞是導致其數量逐年減少的原因,①正確;根據“被人類肆意采摘、盜挖”可知,人類高強度采挖也是大花杓蘭數量逐年減少的原因,④正確;②③即可排除。9.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為監測礦山廢水的污染情況,擬在礦區范圍內布置多個不同類型的水質采樣監測點。根據下列材料,設計這些采樣監測點的位置,將下列各點的序號標注在圖上,說明理由,并設計一個水質監測與預警方案。①對照點:設在礦區水源地或礦區的上游區段。②污染點:設在河流污染特定區段。③基本點:設在河流的清潔區段。④凈化點:設在礦區外的下游區段。答案 除在河流布點外,在礦區內也應布置采樣監測點。方案:每天定時六次或不定時對監測點取樣,如果發現②監測點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說明礦區排放污染物,就要對礦山進行整頓,及時治理污染。C(2023·四川攀枝花期末)下圖為某環境問題形成過程示意圖,此問題對農業發展十分不利。據此完成10~11題。【素養提升】10.此圖所揭示的環境問題是(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C.土壤鹽堿化 D.土地石漠化解析 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鹽分的變化,是因為自然環境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導致水量過多,地下水位上升,且蒸發量不斷加劇,導致土壤中鹽分較多,因此該環境問題是土壤鹽堿化,C正確;土地沙化并不是鹽分的增多,A錯誤;土壤酸化主要是受到工業污染產生的,B錯誤;土地石漠化不是因為蒸發加劇,而是土層太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裸露的結果,D錯誤。B11.引起鹽分向地表運動的主要人類活動是( )A.過度放牧 B.大水漫灌C.大量施肥 D.圍湖造田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過度放牧會導致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鹽分不會向上運動,A錯誤;人類活動的大水漫灌,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鹽分向上運動,B正確;大量施肥會造成土地板結,并不能促使鹽分向地表運動,C錯誤;圍湖造田,田中存蓄大量水體,鹽分溶解在水中,不會向地表移動,D錯誤。B(2023·內蒙古赤峰聯考)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即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下圖示意我國某城市夏季臭氧濃度和太陽總輻射強度的典型日變化。據此完成12~13題。12.該城市可能是( )A.烏魯木齊市 B.成都市C.杭州市 D.哈爾濱市解析 讀圖可知,該城市在北京時間13點左右太陽輻射強度最強,此時為地方時12點,計算可知該地位于105°E附近,結合選項可判斷,應為成都市,烏魯木齊市、杭州市、 哈爾濱市的地方時與此不符,B正確,A、C、D錯誤。C13.下列應對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電能汽車出行B.午后鍛煉強身健體C.實行污染監測管控D.關閉所有的化肥廠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即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實行污染監測管控可減少臭氧污染的發生,C正確。電能汽車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鍛煉身體會加重臭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關閉所有化肥廠不合理且會影響到生產和經濟發展,A、B、D錯誤。B巴巴多斯(如圖)位于東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最東端,為珊瑚石灰巖海島國家,國土面積較小,四周被海洋環繞,生物物種較穩定。一場熱帶風暴將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蓑鲉(一種有毒魚種,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食量較大)帶到加勒比海,并在當地大肆繁衍。據此完成14~16題。14.該國現今最擔心的環境問題是( )A.淡水枯竭 B.氣候變暖C.酸雨危害 D.臭氧層破壞解析 該島所在地區降水豐富,雖然國土有限,淡水資源不足,但更新快,不會枯竭,A錯;該島面積較小,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生存空間進一步減小,威脅國家安全,B對;島嶼四周環海,工業化水平低,海風吹拂強,無酸雨危害,C錯;臭氧層破壞雖然是全球性環境問題,但最嚴重的區域在南極上空,尚不足以威脅該島的安全,D錯。D15.巴巴多斯生物物種較穩定的主要原因是( )A.島嶼面積較大B.緯度低,終年光熱充足C.地處板塊內部D.位置獨立受外界干擾少解析 題中提到,該島面積較小,A錯;緯度低,終年光熱充足,使該島生物生存環境較好,但和物種穩定性關系不大,B錯;地處板塊內部是該島地質條件而不是物種較穩定的原因,C錯;該島位于加勒比海,相對獨立受外界干擾少,外界物種入侵少,且無大型食肉動物,生物物種較穩定,D對。C16.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 )A.容易引發水土流失B.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C.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D.容易破壞珊瑚結構解析 蓑鲉是魚類,大肆繁衍對地面影響小,不會引發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B錯;蓑鲉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食量較大,會破壞當地原有的生物結構,使生物多樣性減少,C對;蓑鲉不吃珊瑚蟲,不會破壞珊瑚結構,D錯。17.2023年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選擇“城市垃圾”進行深入調查。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將下列三項的序號填入相應的方框內,補充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①撰寫調查報告 ②分析歸納數據、資料 ③調查搜集資料,獲得數據答案 ③ ② ① 解析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一般是首先選定課題,確定研究計劃步驟,然后進行實地調查搜集數據,獲取數據,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最后撰寫調查報告。因此從左到右依次填寫:③②①。(2)該小組將調查資料繪成下圖,將下列垃圾分類的序號填入圖中方框。①可循環利用垃圾 ②食品垃圾答案 ① ②解析 廢塑料、廢金屬、廢紙、廢玻璃均屬于可循環利用垃圾,食品垃圾屬于有機垃圾,將其進行生化處理形成肥料。從左往右依次填寫①②。(3)請說出一種常見的有毒有害垃圾和實現垃圾焚燒資源化的途徑。答案 廢電池(廢油漆、過期藥品) 發電供暖解析 廢電池、廢油漆、過期藥品等均屬于有害垃圾,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回收利用,可用于發電或供暖,從而實現資源化處理。(4)城市垃圾按上述方式進行分類回收對城市環境有何意義?(至少回答兩點)答案 ①減少垃圾堆放;②減少有害物質對城市的污染;③減少有害物質對城市用水的污染;④減少焚燒垃圾產生的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對大氣環境的污染;⑤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改善城市環境;⑥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⑦節約資源,有利于節約型社會的建設;⑧美化環境,有利于城市的建設。解析 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可減少垃圾堆放,有毒有害垃圾經過專用處理設備進行回收處理,可減少有害物質對城市的污染以及對城市用水環境的污染。大件垃圾在專業場所或專業設備中填埋、焚燒或循環利用,可減少垃圾簡單焚燒產生的大量煙塵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促進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改善城市環境。廢塑料、廢金屬、廢紙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城市環境美化,利于城市建設。第三節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習目標 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2.結合實例,說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危害。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的產生1.自然環境(1)特點①自然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由太陽能持續供給能量,物質能夠從無機環境進入生命體,最終又回到無機環境,從而完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②自然環境能夠通過自我調節維持穩定。(2)對人類的要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要限制在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不能損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大量自然資源,維持城市、農田等人類系統的運行,將所形成的廢棄物排入自然環境。3.環境問題的產生(1)原因: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已在某些方面超過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損害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穩定狀態。(2)主要表現: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退化、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4.影響環境的因素[拓展延伸] 分析環境問題的產生1.環境問題產生的機制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如下圖所示:2.環境問題具體原因分析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體歸納如下:(1)人口壓力(2)資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情境]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采取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大自然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使人類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探究] (1)根據上圖,描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人地協調觀)提示 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和新陳代謝產物,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物質和能量,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2)結合身邊實際,舉例說明環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人地協調觀)提示 人類在利用資源時超過資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產生生態破壞、自然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人類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時,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讀人類與環境關系圖,完成1~3題。1.圖中②處的內容應是( )A.改善環境質量B.人類與環境統一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D.物質資料生產答案 A解析 圖示說明了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以及產生對立的原因和實現良性發展的途徑。據圖可知,①與自身生產并列,都屬于人類的生產,因此判斷①為物質資料生產;③位于人類自身生產和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之間,因此判斷③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會改善環境質量,故②為改善環境質量;人類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即人類與環境統一,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故④為人類與環境統一。2.下列關于人類的環境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類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展B.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C.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是人類的任務D.人與自然是一種依附的關系答案 A解析 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自然環境會影響社會發展,但不能決定社會發展。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會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應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兩者應該是平等、和諧統一的關系。3.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任務是( )A.減少大氣污染 B.預防自然災害C.建立自然保護區 D.控制人口規模答案 D解析 人口過快增長,人類不合理活動日益增多,向環境索取資源增多,排放廢棄物的能力增強,導致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不斷增多,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因此協調人地關系的首要任務是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可以通過減少大氣污染、預防自然災害、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來協調人地關系,但都不是首要任務。(2023·江蘇學業考試)讀北美洲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數量變化示意圖,完成4~5題。4.人類到達后該地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 B.小行星撞擊C.棲息地破壞 D.氣候變化答案 C解析 在10 000年前,人類活動主要是原始狩獵,其對物種的影響主要是占有了原有物種的生活空間,破壞物種的棲息地,C正確;而人類到達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來,并沒有明顯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小行星撞擊等大的自然變故,A、B、D錯誤。5.按性質分類,物種銳減屬于( )A.自然資源衰竭問題B.生態破壞問題C.環境污染問題D.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答案 B解析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物種銳減屬于生態破壞,B正確;物種不屬于人類主要開發利用的資源,A錯誤;環境污染是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排放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物種銳減不屬于環境污染問題,C、D錯誤。知識點二 環境問題的危害1.環境問題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害類型 對服務功能的影響支撐服務 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穩定狀態供給服務 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甚至枯竭調節服務 使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加劇,并增加自然災害的風險文化服務 降低人的舒適感、審美體驗等2.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1)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污染,會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2)環境問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問題不僅直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也對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3.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環境問題 危害全球性 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被淹沒;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可能導致自然災害增加臭氧層破壞 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氣候異常,影響生態平衡酸雨蔓延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農作物,危害人體健康,腐蝕建筑物資源短缺 淡水短缺 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糧食產量,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生態破壞 森林銳減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積、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失衡土地荒漠化 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 使山區成為荒漠,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淤積湖泊、水庫、河床,加劇洪澇災害次生鹽漬化 土壤鹽分濃度高,作物吸水困難,根系生長不良,甚至爛根,影響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生物多樣性銳減 致使許多珍稀的生物種群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 水體污染 污染水源,引發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赤潮等生態災害頻繁發生垃圾污染 占用土地、污染大氣、傳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脅人類健康[情境] 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州市南10千米,于2007年投產, 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探究] (1)說一說,司家營鐵礦施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何現實意義? (綜合思維)提示 減少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利用,減少填充采煤沉陷區和填海造陸的成本。(2)采用尾礦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區,會不會造成水體污染?如果有,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地理實踐力)提示 可能會。措施: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樣將地下水系同礦坑完全切斷,這就是帷幕注漿工程。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對采場排水及尾礦回水綜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離改造、尾礦庫回水管路改造、冷卻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種措施,充分使用尾礦回水和采坑涌水,將新水用量降至最低。(2023·陜西咸陽期中)閱讀下面四幅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四種大氣污染現象中,污染源是天然污染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圖片①~④描述的景觀依次是工業廢氣、火山噴發、汽車尾氣和酸雨;火山噴發是自然現象,是大氣的天然污染源,B正確,A、C、D錯。2.為減少圖片④所示現象的發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進能源消費結構 ②廣泛利用煤炭資源 ③采用消煙除塵技術 ④家庭盡量使用小蜂窩煤爐具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圖片④示意酸雨,形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后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廣泛利用煤炭資源將增加硫氧化物的排放量,②錯;小蜂窩煤爐具的燃燒率很低,會加重大氣污染,④錯;減少酸性氣體排放可以改進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①正確;采用消煙除塵技術,回收酸性氣體,可減少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③正確。(2023·黑龍江黑河期末)某年11月,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業爆炸事故影響,松花江形成長達80千米的污染帶,引發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啟動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采取措施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位于下游的俄羅斯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兩國通過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機。下圖為松花江流域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污水流經哈爾濱市之后,松花江的污染程度減輕的原因是( )A.氣溫越來越低B.水流速越來越快C.河流水量增大,稀釋作用增強D.植被越來越茂密答案 C解析 讀圖可知,松花江流經哈爾濱市之后有較多的支流匯入,對污水起到了較大的稀釋作用,所以松花江污染程度會減輕,C正確。氣溫越來越低不利于污染程度減輕,A錯誤。地勢差異不大,且越往下游流速越慢,不利于污染程度減輕,B錯誤。植被差異不大,D錯誤。4.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有( )①引發國際爭端②威脅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③威脅沿岸居民的健康④使松花江改道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化工企業爆炸引發的水污染會威脅松花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及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飲水安全,威脅沿岸居民的身體健康,②③正確。水污染并沒有使松花江改道,④錯誤。根據材料可知,中俄兩國通過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機,說明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沒有引發國際爭端,①錯誤。所以B正確。課時精練【素養達標】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甘肅省民勤縣,石羊河流經民勤盆地(如圖所示)。石羊河上游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庫,幾乎攔截了全部河水。隨著人口增長、耕地擴大,民勤縣地表水驟減,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植被大面積死亡。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現已成為我國沙塵暴四大源地之一。據此回答1~2題。1.民勤縣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①水資源短缺 ②旱澇災害 ③土地荒漠化 ④水土流失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勤縣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主要環境問題是水資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A正確;降水少,不易出現旱澇災害和水土流失。2.導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A.上游攔截河水,過度用水B.亂砍濫伐C.過度放牧D.大量的地表徑流在沙漠地區下滲答案 A解析 結合材料“上游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庫,幾乎攔截了全部河水。隨著人口增長、耕地擴大,民勤縣地表水驟減,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植被大面積死亡”可知,石羊河下游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是上游攔截河水,過度用水,A正確。(2023·黑龍江哈爾濱期末)讀車速與NOx排放量關系示意圖,完成3~4題。3.在平均時速小于35 km時,汽車尾氣中NOx的排放量和車速的關系是( )A.正相關 B.負相關C.無關系 D.等比關系答案 B解析 圖中可以看出,車速小于每小時35 km時,車速越低,汽車尾氣中NOx的排放系數越高,即車速與NOx的排放量存在負相關的關系,B正確,A、C、D錯。4.下列各項措施中較為合理且能有效減少城市汽車尾氣污染的是( )A.改善道路狀況,適度提高汽車行駛速度B.大力發展貨車數量,限制公共汽車數量C.增加公共汽車站,減少市民候車時間D.建立綠化隔離帶,實行人車分道行駛答案 A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時速小于35 km時,車速與NOx排放量呈負相關的關系,所以改善城市道路,適度提高汽車行駛速度,汽車尾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少,A正確;限制公共汽車數量,大力發展貨車會影響市內交通、加劇尾氣排放,B錯;增加公共汽車站,會使公共汽車運行減慢,影響通行速度,也會增加尾氣,C錯;建立綠化隔離帶,在一定程度上可凈化吸收部分廢氣,實行人車分道行駛,有利于交通安全,但不能有效減少城市汽車尾氣排放量,D不合題意。以人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點,并對垃圾分類回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途徑。讀城市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圖,完成5~6題。5.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危害是( )A.妨礙人們的出行和工作B.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C.導致交通阻塞和能源浪費D.限制城市規模和城市發展答案 B解析 固體廢棄物堆積占用大量土地,還會散發難聞味道,甚至散發有毒氣體,有些可能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B正確;一般廢棄物堆放有固定位置,不會妨礙人們的出行和工作,不會導致交通阻塞,也不涉及能源浪費;固體廢棄物會影響城市形象,但不會限制城市規模和城市發展,A、C、D錯誤。6.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的意義有( )①改善城市環境 ②抑制臭氧消耗 ③節約自然資源 ④增加耕地面積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 對城市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可以改善城市環境,①正確;部分廢棄物分類后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節約自然資源,③正確;城市固體廢棄物垃圾分類處理場所選址建設可能占用耕地,但在垃圾分類處理場所進行分類不會增加耕地,④錯誤;冰箱、空調等的使用會導致臭氧消耗,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與抑制臭氧消耗無關,②錯誤。2022年冬奧會由北京、張家口聯合舉辦,為滿足冬奧會需求,延慶小海坨山區依托現有山體地形修建場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慶西北部,區內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其中大花杓蘭(見下圖)因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被人類肆意采摘、盜挖,其種群逐年減小。有學者擔心冬奧會場地建設會進一步破壞小海坨山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據此完成7~8題。7.大花杓蘭種群逐年減小,體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A.草場退化 B.森林資源匱乏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樣性減少答案 D解析 大花杓蘭種群逐年減小,強調的是植被的“種群”,故體現了生態環境問題中的生物多樣性減少,D項正確,A、B、C即可排除。8.大花杓蘭數量減少的原因是( )①生長環境遭到破壞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類高強度采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有學者擔心冬奧會場地建設會進一步破壞小海坨山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推斷,大花杓蘭的生長環境遭到破壞是導致其數量逐年減少的原因,①正確;根據“被人類肆意采摘、盜挖”可知,人類高強度采挖也是大花杓蘭數量逐年減少的原因,④正確;②③即可排除。9.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為監測礦山廢水的污染情況,擬在礦區范圍內布置多個不同類型的水質采樣監測點。根據下列材料,設計這些采樣監測點的位置,將下列各點的序號標注在圖上,說明理由,并設計一個水質監測與預警方案。①對照點:設在礦區水源地或礦區的上游區段。②污染點:設在河流污染特定區段。③基本點:設在河流的清潔區段。④凈化點:設在礦區外的下游區段。答案 除在河流布點外,在礦區內也應布置采樣監測點。方案:每天定時六次或不定時對監測點取樣,如果發現②監測點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說明礦區排放污染物,就要對礦山進行整頓,及時治理污染。【素養提升】(2023·四川攀枝花期末)下圖為某環境問題形成過程示意圖,此問題對農業發展十分不利。據此完成10~11題。10.此圖所揭示的環境問題是(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C.土壤鹽堿化 D.土地石漠化答案 C解析 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鹽分的變化,是因為自然環境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導致水量過多,地下水位上升,且蒸發量不斷加劇,導致土壤中鹽分較多,因此該環境問題是土壤鹽堿化,C正確;土地沙化并不是鹽分的增多,A錯誤;土壤酸化主要是受到工業污染產生的,B錯誤;土地石漠化不是因為蒸發加劇,而是土層太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裸露的結果,D錯誤。11.引起鹽分向地表運動的主要人類活動是( )A.過度放牧 B.大水漫灌C.大量施肥 D.圍湖造田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過度放牧會導致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鹽分不會向上運動,A錯誤;人類活動的大水漫灌,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鹽分向上運動,B正確;大量施肥會造成土地板結,并不能促使鹽分向地表運動,C錯誤;圍湖造田,田中存蓄大量水體,鹽分溶解在水中,不會向地表移動,D錯誤。(2023·內蒙古赤峰聯考)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即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下圖示意我國某城市夏季臭氧濃度和太陽總輻射強度的典型日變化。據此完成12~13題。12.該城市可能是( )A.烏魯木齊市 B.成都市C.杭州市 D.哈爾濱市答案 B解析 讀圖可知,該城市在北京時間13點左右太陽輻射強度最強,此時為地方時12點,計算可知該地位于105°E附近,結合選項可判斷,應為成都市,烏魯木齊市、杭州市、 哈爾濱市的地方時與此不符,B正確,A、C、D錯誤。13.下列應對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電能汽車出行 B.午后鍛煉強身健體C.實行污染監測管控 D.關閉所有的化肥廠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即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實行污染監測管控可減少臭氧污染的發生,C正確。電能汽車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鍛煉身體會加重臭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關閉所有化肥廠不合理且會影響到生產和經濟發展,A、B、D錯誤。巴巴多斯(如圖)位于東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最東端,為珊瑚石灰巖海島國家,國土面積較小,四周被海洋環繞,生物物種較穩定。一場熱帶風暴將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蓑鲉(一種有毒魚種,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食量較大)帶到加勒比海,并在當地大肆繁衍。據此完成14~16題。14.該國現今最擔心的環境問題是( )A.淡水枯竭 B.氣候變暖C.酸雨危害 D.臭氧層破壞答案 B解析 該島所在地區降水豐富,雖然國土有限,淡水資源不足,但更新快,不會枯竭,A錯;該島面積較小,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生存空間進一步減小,威脅國家安全,B對;島嶼四周環海,工業化水平低,海風吹拂強,無酸雨危害,C錯;臭氧層破壞雖然是全球性環境問題,但最嚴重的區域在南極上空,尚不足以威脅該島的安全,D錯。15.巴巴多斯生物物種較穩定的主要原因是( )A.島嶼面積較大B.緯度低,終年光熱充足C.地處板塊內部D.位置獨立受外界干擾少答案 D解析 題中提到,該島面積較小,A錯;緯度低,終年光熱充足,使該島生物生存環境較好,但和物種穩定性關系不大,B錯;地處板塊內部是該島地質條件而不是物種較穩定的原因,C錯;該島位于加勒比海,相對獨立受外界干擾少,外界物種入侵少,且無大型食肉動物,生物物種較穩定,D對。16.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 )A.容易引發水土流失B.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C.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D.容易破壞珊瑚結構答案 C解析 蓑鲉是魚類,大肆繁衍對地面影響小,不會引發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B錯;蓑鲉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食量較大,會破壞當地原有的生物結構,使生物多樣性減少,C對;蓑鲉不吃珊瑚蟲,不會破壞珊瑚結構,D錯。17.2023年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選擇“城市垃圾”進行深入調查。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將下列三項的序號填入相應的方框內,補充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①撰寫調查報告 ②分析歸納數據、資料 ③調查搜集資料,獲得數據(2)該小組將調查資料繪成下圖,將下列垃圾分類的序號填入圖中方框。①可循環利用垃圾 ②食品垃圾(3)請說出一種常見的有毒有害垃圾和實現垃圾焚燒資源化的途徑。(4)城市垃圾按上述方式進行分類回收對城市環境有何意義?(至少回答兩點)答案 (1)③ ② ① (2)① ②(3)廢電池(廢油漆、過期藥品) 發電供暖(4)①減少垃圾堆放;②減少有害物質對城市的污染;③減少有害物質對城市用水的污染;④減少焚燒垃圾產生的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對大氣環境的污染;⑤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改善城市環境;⑥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⑦節約資源,有利于節約型社會的建設;⑧美化環境,有利于城市的建設。解析 第(1)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一般是首先選定課題,確定研究計劃步驟,然后進行實地調查搜集數據,獲取數據,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最后撰寫調查報告。因此從左到右依次填寫:③②①。第(2)題,廢塑料、廢金屬、廢紙、廢玻璃均屬于可循環利用垃圾,食品垃圾屬于有機垃圾,將其進行生化處理形成肥料。從左往右依次填寫①②。第(3)題,廢電池、廢油漆、過期藥品等均屬于有害垃圾,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回收利用,可用于發電或供暖,從而實現資源化處理。第(4)題,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可減少垃圾堆放,有毒有害垃圾經過專用處理設備進行回收處理,可減少有害物質對城市的污染以及對城市用水環境的污染。大件垃圾在專業場所或專業設備中填埋、焚燒或循環利用,可減少垃圾簡單焚燒產生的大量煙塵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促進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改善城市環境。廢塑料、廢金屬、廢紙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城市環境美化,利于城市建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pptx 第三節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