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微專題---小說的技巧和語言易錯點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微專題---小說的技巧和語言易錯點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微專題---小說的技巧和語言易錯點
(賞析精巧的手法,品味多彩的語言)
【考情分析】
在高考語文中,小說閱讀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考點。考生不僅需要理解小說的基本情節和人物形象,還需要深入賞析小說的技巧和語言。然而,在復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容易在賞析小說的技巧和語言方面出現錯誤。因此,本次微專題將針對小說的技巧和語言易錯點進行深入剖析,幫助考生更好地備考。
【易錯點分析】
1. 忽視細節描寫
小說的細節描寫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信息,是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氛圍、推動情節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考生在閱讀小說時,容易忽視細節描寫,導致對小說整體理解不深入。因此,考生在閱讀小說時,應重點關注細節描寫,并思考其背后的含義和作用。
2. 誤解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小說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比喻、擬人、夸張等。這些修辭手法不僅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還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然而,一些考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不夠深入,容易誤解其含義和作用。因此,考生應加強對修辭手法的學習和理解,避免在答題時出現誤解。
3. 忽視小說結構
小說的結構是構成小說的基本框架,包括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等部分。小說的結構對于推動情節、塑造人物、營造氛圍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然而,一些考生在閱讀小說時,容易忽視小說的結構,導致對小說整體理解不全面。因此,考生在閱讀小說時,應關注小說的結構,理解各個部分的作用和聯系。
【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易錯點,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復習策略:
1. 多讀多思考:通過多讀經典小說,提高對小說技巧和語言的認識和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注意思考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小說結構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2. 歸納總結:在閱讀小說時,及時歸納總結各種技巧和語言手法的特點和作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有助于更好地應對考試中的各種問題。
3. 刻意練習:通過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題,加強對小說技巧和語言手法的掌握和運用。在練習過程中,注意分析自己的答案和思路,找出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
總之,小說閱讀是高考語文中的重要考點之一,考生需要加強對小說技巧和語言易錯點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多讀多思考、歸納總結和刻意練習等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應試水平。
【舉例說明】
閱讀下面的小說,回答后面的問題。
題目:父親的背影
父親總是給我留下背影,高大而堅定。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父親總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陪我玩耍。但是,每當我遇到困難時,父親總是默默地站在我身后,給我支持和鼓勵。
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了,我哭著跑回家。父親看到我這個樣子,沒有責怪我,也沒有安慰我,只是默默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讓我跟著他走。我們一路走到了公園的山頂,父親指著遠方的山峰說:“看,那些山峰雖然高峻,但是它們也是由無數的石頭和土壤堆積而成的。你也要像山峰一樣,堅強勇敢,不要輕易放棄。”
我抬起頭,看著父親的背影,那一刻我明白了,父親不僅是我的依靠,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從那以后,我不再害怕困難,因為我知道,無論何時何地,父親的背影都會默默地支持著我。
問題:
1. 小說中的父親給主人公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 父親在主人公被欺負后是如何處理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3. 小說中的“山峰”比喻有何含義?它如何與主人公的經歷相聯系?
【答案及解析】
1. 父親給主人公留下了高大而堅定的印象。這一印象通過父親總是默默地站在主人公身后,給予支持和鼓勵的描寫得以體現。父親的形象成為了主人公在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依靠。
【解析】這一問題的答案可以通過對小說中的描寫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父親的形象在小說中主要是通過其背影來呈現的,而背影所傳達的信息則是父親的堅定和高大。同時,父親在主人公遇到困難時的支持和鼓勵也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印象。
2. 父親在主人公被欺負后沒有責怪或安慰主人公,而是默默地拍了拍主人公的肩膀,然后帶著主人公走到公園的山頂,通過指著山峰來給予主人公啟示和鼓勵。父親這樣做是為了讓主人公學會堅強和勇敢,不要輕易放棄,同時也讓主人公明白,人生就像山峰一樣,是由無數的困難和挑戰堆積而成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攀登到頂峰。
【解析】這一問題的答案需要考生理解父親的行為背后的含義和目的。父親的處理方式體現了其深沉的愛和教育智慧。他沒有直接安慰或責怪主人公,而是通過一種更加間接和深刻的方式,讓主人公在自我反思和啟示中找到力量。
3. 小說中的“山峰”比喻含義是指人生的困難和挑戰,就像山峰一樣高峻而難以攀登。這個比喻與主人公的經歷相聯系,因為主人公在面對欺負和困難時,需要像攀登山峰一樣,不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才能最終取得成功和成長。
【解析】這一問題的答案需要考生理解比喻的含義,并將其與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經歷聯系起來。通過對比喻的解讀,考生可以理解到,人生就像攀登山峰一樣,充滿了困難和挑戰,但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才能最終攀登到頂峰,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目標。這種理解不僅有助于考生對小說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其人生觀的塑造和成長。
【易錯辨析】
易錯點一 文體不清、小說敘事技巧手法混淆
知識回扣
在小說閱讀中,考生常常容易陷入文體不清的誤區,對小說與其他文學體裁(如散文、議論文等)的界限模糊,導致在答題時無法準確捕捉小說的特點。此外,對于小說中的敘事技巧手法,如敘述視角、敘述時間、敘述聲音等,考生也容易混淆,影響對小說整體的理解和分析。
具體表現:
1. 文體特征不清:考生在分析小說時,可能會將其與散文、議論文等其他文體混淆,導致無法準確識別小說的核心要素和特色。例如,將小說的情節發展誤認為是散文的情感抒發或議論文的觀點論證。
2. 敘事技巧手法混淆:小說中的敘述視角(如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敘述時間(如倒敘、插敘等)和敘述聲音(如作者敘述、人物敘述等)是構成小說敘事特色的重要元素。考生若對這些技巧手法理解不深入,容易在答題時出現混淆,影響對小說深層含義的挖掘。
應對策略:
1. 明確文體特征:在閱讀小說時,考生應首先明確小說的文體特征,如情節、人物、環境等要素,以及小說獨特的敘事方式。通過對比其他文體,加深對小說特點的理解。
2. 學習敘事技巧手法:考生應系統學習小說的敘事技巧手法,理解各種技巧手法在小說中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大量閱讀和練習,提高對敘事技巧手法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
3. 實踐分析:在答題過程中,考生應運用所學的文體知識和敘事技巧手法,對小說進行細致的分析。通過對比、歸納等方法,找出小說的獨特之處,并準確回答相關問題。
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小說,回答后面的問題。
題目:遺失的日記
在一個古老的閣樓里,我發現了一本塵封的日記。日記的主人是一個名叫艾米的女孩,她在日記里記錄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從日記中,我了解到了艾米的喜怒哀樂,以及她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情感糾葛。然而,日記并沒有完整的記錄艾米的一生,中間缺失了一部分。這部分缺失的日記,讓我對艾米的命運產生了無盡的遐想。
問題:
1. 小說《遺失的日記》的文體特點是什么?
2. 日記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選擇以日記的形式來呈現故事?
3. 小說中的“缺失的日記”部分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有何影響?
【答案及解析】
1. 小說《遺失的日記》的文體特點是以第一人稱敘述,通過日記的形式展現主人公艾米的心路歷程和成長經歷。這種文體特點使得小說更加真實、貼近讀者的內心,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解析】考生通過對小說的閱讀,準確識別出了小說的文體特點,即第一人稱敘述和日記形式。這種識別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和情節,為后續的分析打下基礎。
2. 日記在小說中的作用是記錄主人公艾米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展現她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作者選擇以日記的形式來呈現故事,是因為日記具有真實性和私密性,能夠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懸念和吸引力。
【解析】考生準確分析了日記在小說中的作用和作者選擇日記形式的原因。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小說的敘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提高答題的準確性。
3. 小說中的“缺失的日記”部分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部分缺失的日記引發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懸念。同時,缺失的日記也使得主人公艾米的命運變得撲朔迷離,讓讀者更加關注她的命運走向。這種處理方式既豐富了故事情節,也深化了人物形象,使得小說更加引人入勝。
【解析】考生通過分析“缺失的日記”部分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影響,展示了對小說深層含義的挖掘和理解。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全面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意圖,提高答題的深度和廣度。
易錯點二:概念混亂,混淆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的概念
知識回扣
在文學分析中,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是兩個常被提及但容易混淆的概念。語言藝術是指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通過運用各種語言手段和技巧,如詞匯選擇、句式變化、修辭手法等,以達到表達效果、塑造形象和傳達情感的目的。而語言風格則是指作者或作品在語言表達上所呈現出的獨特氣質和風貌,它涵蓋了語言運用的整體特點,如口語化、書面化、詩意化等。雖然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都與作品的語言表達有關,但它們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作用。語言藝術更側重于具體的語言技巧和表達方式,而語言風格則更強調整體的語言特點和氣質。在小說閱讀中,考生應明確區分這兩個概念,避免混淆,從而更好地理解小說的語言表達和藝術魅力。
具體表現:
1. 概念理解不清:考生在閱讀小說時,可能對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的概念理解不清,導致在分析作品時無法準確判斷作者的語言運用特點和技巧。
2. 分析角度混淆:在答題過程中,考生可能會將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的分析角度混淆,無法從正確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將具體的語言技巧誤認為是整體的語言風格,或將整體的語言風格誤認為是具體的語言技巧。
應對策略:
1. 明確概念定義:考生應明確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的定義和區別,深入理解它們在小說創作中的作用和意義。
2. 積累分析經驗: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實踐,積累對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的分析經驗,提高對作品語言表達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 強化訓練:在答題過程中,考生應有意識地強化對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的分析訓練,從正確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避免混淆概念和分析角度。
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小說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片段:月光灑在靜謐的村莊,銀色的光芒為大地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遠處的田野上,稻谷隨風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在這寧靜的夜晚,一位老人坐在門前的石凳上,目光深邃地凝視著遠方。
問題:
1. 小說片段中運用了哪些語言藝術手法來營造氛圍?請舉例說明。
2. 小說片段的整體語言風格是怎樣的?這種語言風格對作品的主題和氛圍有何影響?
【答案及解析】
1. 小說片段中運用了多種語言藝術手法來營造氛圍。例如,通過描繪月光的銀色光芒和田野的稻谷搖曳,作者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具象的描寫手法,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氛圍。此外,作者還通過描繪老人深邃的目光和凝視遠方的動作,運用了細膩的刻畫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解析】考生準確地識別了小說片段中運用的語言藝術手法,如比喻、具象描寫和細膩刻畫等,并分析了它們在營造氛圍方面的作用。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小說的語言表達和藝術魅力。
2. 小說片段的整體語言風格是詩意化的。作者通過運用優美的詞匯和細膩的描寫手法,將普通的景物和人物描繪得生動而富有情感。這種語言風格為作品的主題和氛圍增色不少,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時,詩意化的語言風格也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性和審美價值。
【解析】考生正確地判斷了小說片段的整體語言風格為詩意化,并分析了這種語言風格對作品主題和氛圍的影響。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全面把握小說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提高答題的深度和廣度。
易錯點三:認識不深,忽視人物塑造的深度與復雜性
知識回扣
在小說閱讀中,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們的性格、行為、情感等構成了小說的豐富內涵。然而,考生在分析小說時,往往容易忽視人物的深度和復雜性,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未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成長歷程。
具體表現:
1. 人物形象扁平化: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容易將其簡化為單一的性格特點或行為模式,導致人物形象缺乏層次感和立體感。例如,將一個人物簡單地描述為“善良”或“邪惡”,而忽視了其性格中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2. 忽視人物成長與變化:小說中的人物往往經歷成長和變化,但考生在答題時容易忽視這一點,未能將人物置于整個故事情節中,分析其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和變化。
應對策略:
1. 關注人物塑造的細節:在閱讀小說時,考生應關注作者如何通過語言、行為、心理等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細節,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2. 理解人物的成長與變化:考生應將人物置于整個故事情節中,分析其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和變化。通過理解人物的成長歷程,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小說的主題和意義。
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的小說,回答后面的問題。
題目: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和哈桑是童年的好朋友,他們一起放風箏、捉魚、探險。然而,在一次放風箏的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贏得比賽而背叛了哈桑,導致哈桑被欺負。多年后,阿米爾得知哈桑的悲慘遭遇,深感內疚和悔恨。他決定回到故鄉,尋找哈桑的兒子并救贖自己的罪過。
問題:
1. 分析阿米爾的性格特點和成長歷程。
2. 阿米爾的背叛對哈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又是如何體現在哈桑的命運中的?
3. 小說中的“追風箏”象征著什么?它如何貫穿整個故事情節?
【答案及解析】
1. 阿米爾的性格特點包括自私、懦弱和背叛。他在童年的放風箏比賽中為了贏得勝利而背叛了哈桑,這一行為體現了他的自私和懦弱。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阿米爾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試圖彌補,展現了他的成長和變化。他最終決定回到故鄉,尋找哈桑的兒子并救贖自己的罪過,這體現了他的勇氣和責任感。
【解析】考生通過深入分析阿米爾的性格特點和成長歷程,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和成長過程。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更深入地挖掘小說的主題和意義。
2. 阿米爾的背叛對哈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哈桑因為阿米爾的背叛而遭受了欺負和侮辱,這使得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哈桑的悲慘遭遇體現了阿米爾背叛所帶來的后果和代價。這種影響貫穿了整個故事情節,使得阿米爾始終背負著內疚和悔恨。
【解析】考生通過分析阿米爾的背叛對哈桑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在哈桑命運中的體現,深入理解了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更全面地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意圖。
3. 小說中的“追風箏”象征著友情、忠誠和救贖。它貫穿整個故事情節,從阿米爾和哈桑童年的放風箏比賽開始,到阿米爾多年后回到故鄉尋找哈桑的兒子并救贖自己的罪過結束。通過“追風箏”的象征意義,小說傳達了友情的重要性、忠誠的價值以及救贖的可能性。
【解析】考生通過分析“追風箏”的象征意義以及它在整個故事情節中的作用,深入理解了小說的主題和意義。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內涵和價值。
【方法指導】
在分析小說人物形象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關注人物的外貌、言行舉止等外在特征,這些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其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世界和內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背后的動機;最后,將人物置于整個故事情節中,分析其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和變化,以及與其他人物的關系和互動。
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見的錯誤。首先,不要將人物形象扁平化,即將人物簡單地描述為“善良”或“邪惡”,而應該挖掘人物性格中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其次,不要忽視人物的成長與變化,應該將人物置于整個故事情節中,分析其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和變化;最后,不要忽視作者通過語言、行為、心理等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應該深入分析這些細節,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在分析小說氛圍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關注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和氛圍營造,了解作者如何通過描寫環境來營造氛圍;其次,分析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和情感氛圍,了解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最后,關注小說的整體風格和語言特點,了解作者如何通過語言來營造氛圍。
在分析小說語言風格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關注小說的詞匯選擇、句式結構和修辭手法等語言特點,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其次,分析小說的整體風格和氛圍,了解作者如何通過語言來營造氛圍和表達主題;最后,關注小說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了解作者如何通過語言來反映文化和地域特色。
總之,在小說閱讀中,我們需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氛圍和語言風格等方面,以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和意義。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見的錯誤,如忽視人物塑造的深度與復雜性、忽視人物成長與變化等。
1. 情節的深層含義
小說的情節往往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故事發展,它可能承載著作者對社會、人性、歷史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例如,在《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和背叛,不僅僅是兩個孩子之間的故事,更是對人性中自私、救贖等主題的深刻挖掘。
2. 人物情感的復雜性
人物的情感世界是小說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一個成功的小說人物,其情感往往是復雜而多面的。例如,阿米爾在背叛哈桑后,內心的愧疚和悔恨可能伴隨他一生,這種情感的復雜性使得人物更加立體和真實。
3. 社會現象的反映
小說常常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這些現象可能是社會的貧富差距、人性的扭曲、文化的沖突等。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現象,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4. 藝術手法的運用
作者在創作小說時,會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手法可能包括象征、隱喻、諷刺等。例如,《追風箏的人》中“追風箏”的象征意義,就是通過藝術手法來傳達友情、忠誠和救贖等主題。
小說深度解讀:挖掘主題與內涵的多元視角
當我們深入探索小說的世界時,除了關注情節、人物和社會現象,還應該從多個角度來解讀小說的主題和內涵。這需要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結合個人經驗和文化背景,對小說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
1. 文化背景的影響
小說往往承載著特定文化的印記。作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傳統習俗和價值觀等都會對小說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在解讀小說時,我們需要考慮文化背景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的影響。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忠誠和家族榮譽可能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價值,而在其他文化中,個人成長和自由可能更為重要。通過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說,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2. 個人經驗與共鳴
作為讀者,我們的個人經驗和情感與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產生共鳴。這種共鳴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和內涵。例如,當我們讀到阿米爾為了救贖自己的罪過而回到故鄉尋找哈桑的兒子時,我們可能會想起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和為了彌補這些錯誤所付出的努力。通過聯系個人經驗,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小說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啟示。
3. 跨學科視角的融入
在解讀小說時,我們還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這些學科的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工具,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挖掘小說的主題和內涵。例如,通過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阿米爾的背叛行為和內心的掙扎,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和心理機制;通過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小說中的社會現象和階層差異,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當時社會的結構和矛盾。
4. 開放性的解讀
小說的魅力在于其開放性和多義性。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因此,我們應該鼓勵開放性的解讀,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和感受。通過與他人交流和討論,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考深度,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說的魅力和價值。
【例題分析】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感謝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著淚水,想哭。
路很遠,雖然身后拖著的小影子,默不作聲地跟著我,可是我很孤單。
口渴了,瞧見路邊有個菜園子,菜園里種著水蘿卜、西紅柿,還有黃瓜。我想進去摘個吃,腳都邁進菜園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來。
此時,來了個大叔,問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說:“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說:“不礙事的,孩子,跟我來吧。”
沒想到,大叔就是菜園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黃瓜和一個西紅柿給我。
我謝了大叔,一邊吃一邊走,心里充滿了快樂。
因此。當一只小花狗追著咬我的時候,我也沒氣惱,而是從衣兜里掏出個餅干扔給它。
小狗吃了餅干,朝我搖著尾巴,還跟上了我,攆也攆不走。
就這樣,小狗跟著我來到姥姥家。
我見到姥姥,撲進她懷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為什么,又哭不出來了。姥姥撫摸著我的頭,她看到了小狗,問我:“你養的小狗?”
我說:“路上撿的。”
姥姥說:“不是咱養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記著還給人家。”
我說:“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辦?”
姥姥說:“好好打聽打聽,肯定有主人。”
我一邊逗小狗玩,一邊回答姥姥的問話,好脾氣地說我媽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豬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雞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來了……
姥姥給我烙了個蔥花油餅,把我喂得飽飽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飽飽的。我吃飽了,就去街上玩兒,撞上了村里最頑皮的幾個小孩,他們很欺生。
這一次我有小花狗壯膽,見到那幾個孩子對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著,跳著高兒來保護我。那幾個小孩沒敢來欺負我,相反,他們還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們在一塊玩兒,他們說要去果園里偷桃子。我搖搖頭說不去。
他們說看果園的老頭兒是個聾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們的……
我依舊搖頭說不去。
他們問:“你怕挨揍嗎?”
我說:“不怕。”
他們問:“那你為什么不去?”
我說:“不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來他們要回家了。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從杏樹上摘了幾個杏,裝到我衣兜里,說:“瞧見菜園里的大叔,送給人家嘗嘗。”
我告別姥姥,帶著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時候我在前面跑,小花狗在后面追。我很快樂,看著藍藍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聲伴隨著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開滿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撿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聽狗是誰家的。
有人就給我指點。
我帶著小花狗朝指點的地方走去,果然有個老爺爺正在四處找小花狗。
我說了事情經過,老爺爺拍拍我的頭,說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爺爺叫住我。他家的葦箔上曬著咸魚干,老爺爺就撿了一串咸魚干給我。
我連忙拒絕,說不要。
老爺爺笑著說:“拿著吧孩子,這不是給你的,是給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謝,跟老爺爺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說再見。
我繼續往回走,又經過菜園,見著那個大叔,我就大聲喊他。
大叔問我:“孩子,你又渴了嗎?”
我說:“不渴,我姥姥讓我送您幾個杏。”
大叔嘗了杏,很開心地說:“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讓我等等。大叔拿鐮刀割了一捆韭菜給我。
我趕忙拒絕,說不要。
大叔笑著說:“拿著吧孩子,這是感謝你家大人的!”
就這樣,我左手提著一串咸魚干,右手提著一捆韭菜,一路飛奔著往家跑。
我瞧見了村莊,瞧見了胡同,瞧見了那兩扇黑色的大敞開著的街門……
此時,我的眼里,突然充滿了淚水。
我哭泣著沖進村莊,沖進胡同,沖進敞開著的街門,沖向媽媽溫暖的懷抱……
我一邊流淚一邊說:“媽媽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隨便拿別人家的東西了。”
我詳詳細細訴說了去姥姥家的事情經過,并把手里的東西給媽媽看。
媽媽的眼里雖然也有淚水,但同時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媽媽撫摸著我的小手說:“兒啊,你要記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腫著,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媽媽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時,也不大疼了。
(選自《天池小小說》2019年第7期)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想摘人家菜園里的東西又退了出來,因為“我”意識到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拿到人家給的瓜果不忘道謝,說明“我”懂禮貌。
B.“我”把小花狗送還主人,把杏給大叔吃,他們分別送給“我”一串成魚干和一捆韭菜,這里包含著一個投桃報李、禮尚往來的道理。
C.小說由“我”不摘吃人家的東西、拒絕去果園偷桃子、送還小花狗等情節,寫出了“我”成長的過程,這是小說藝術表現的細膩之處。
D.本文主要通過主人公“我”的敘述來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典雅,少加修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典雅”錯誤,這篇小說的語言風格是樸素自然。
故選D。
2.小說首尾都寫到“我”的“淚水”,請簡析分別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5分)
【答案】(1)開頭的“淚水”飽含我的“委屈”和難過,不理解大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懲罰。(2)結尾的“淚水”飽含著是“我”認識到自己以前的錯理解媽媽做法的激動;同時也飽含著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友善關系的感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重點詞語內涵的理解能力。
(1)開頭“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著淚水,想哭”“路很遠,雖然身后拖著的小影子,默不作聲地跟著我,可是我很孤單”,“我”因為不懂人情世故隨便拿了別人的東西,媽媽批評了“我”,“噙著”“淚水”“默不作聲”屬于神情、細節描寫,“跟著我”屬于行為描寫,“我很孤單”屬于心理描寫,從中可見“我”的萬般委屈、不被媽媽理解的委屈難過,“默不作聲”表現“我”的失落,“很孤單”中體現了內心世界不被理解的孤苦失落。
(2)結尾“此時,我的眼里,突然充滿了淚水”“我哭泣著沖進村莊,沖進胡同,沖進敞開著的街門,沖向媽媽溫暖的懷抱……”“我一邊流淚一邊說:“媽媽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隨便拿別人家的東西了”,神態、動作行為、語言等細節描寫,“淚水”突出了“我”內心世界的復雜情緒,有為一開始不理解母親懲罰“我”而產生的自責羞愧心理,亦有感悟到人與人之間溫暖友善關系的快樂幸福感。
3.“我再也不拿別人家的東西了”這句話對理解小說有重要作用,請從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三個方面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案】(1)情節上,這句話交代了“我曾經拿過別人家的東西,并因此受到媽媽的責罰,賭氣出走姥姥家的事件原委,這也正是我去姥姥家時心理難過,不去偷,不要別人家東西的原因。”(2)人物形象上,這句話是“我”對做人道理的體會認識,體現了“我”心靈的成長,表現了“我”懂事明理的特點。(3)主題上,這句話說明大人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效果,肯定了大人嚴格管教,正面引導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作用(或:提示了讓孩子在經歷中成長的道理。或:表達了在生活中更能領悟做人道理的思想。)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從情節上,這句話出現在小說結尾部分,使得全文從第一段中“眼里噙著淚水,想哭”,為何而哭,有了答案;并且在“幾個孩子說要去果園里偷桃子”“老爺爺就撿了一串咸魚干給我”“大叔拿鐮刀割了一捆韭菜給我”時,我表示拒絕的原因。可見“我再也不拿別人家的東西了”了讓情節發展呈現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從人物形象上,“我”在經歷了一系列心路歷程后,了解做人道理,體現了人物心靈的成長。可見“我再也不拿別人家的東西了”這句話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
從主題上,一方面孩子終于了解到自己的錯誤,變得懂事明理;另一方面從“此時,也不大疼了”可分析出大人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效果,起到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正面引導,從老爺爺、大叔“這是感謝你家大人的”,也充分肯定了大人教育方式方法的正確性。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升華深化了主旨,啟人深思,感染讀者。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給我一支槍
茹志鵑
記得我第二次向營長要求一支槍,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們部隊過沂水,進入了魯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敵人嚴重踐踏的地方。誰見過死去的村莊么?四處沒有莊稼,村里沒有樹,聽不見狗叫,更沒有雞啼,屋上不冒煙,路上不見人。一進去,人會渾身起一層雞皮疙瘩。那個時候,那個地區,就盡是這樣的“村莊”。部隊在這樣的地區作戰,是相當艱苦的,要打仗,要行軍,要挨餓。那一天,天還沒透亮,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村莊宿營。營部住在一個從前我們的村干部家里。這一家好像沒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個兩歲光景的孩子。房東是個大嫂,呆板著臉,給我們開門、騰地方,是歡迎我們的,可是總不開口,似乎沒有其他地區的老鄉那樣親熱。弄好了鋪,我便和通信員商量:我們放倒頭睡了,不吃東西不要緊;但是營長,他還要工作呢!無論如何,得設法給他弄點吃的來。我們兩個人商量來,商量去,除了找群眾想辦法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可想。于是就決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臉的房東大嫂。不用說,這任務當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沒有她的影子,炕上那個孩子倒醒了,有氣無力地哭著要娘,不用說,這又是我的任務了!于是我過去抱著她,哄著她,不到一盞茶的工夫,大嫂來了。她見我在哄孩子,好像有點高興,但不等我開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個手電筒。我把手電筒交給她,同時迅速地提出了問題。她聽了,臉上什么表情也沒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沒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們上哪里?”我看她領我走出了大門。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這一帶都是我們的部隊,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東人一般稱女人的丈夫叫大爺、大哥,我想和她攀談攀談。
她沒有回答,還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這時,東方已經露白,可望見村外是光禿禿的一片,什么人也沒有,只有村邊邊上,拱起幾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問道:“他 ……”
“犧牲了。”大嫂撮起三個指頭,在我面前搖了搖說:“一起七個。”
“什么時候?”我這時才看見她腰上束了一條麻繩。她沒有回答,只是走,走過一盤石碾旁邊的時候,她停下了,輕輕地用腳點了點碾旁的土地說:
“在這里,上鍘刀鍘的。”
我看見,這塊土地的顏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償還。營長同志,你給我一支槍吧!
“沒有槍!”大嫂的臉仍是呆板的,好像總結似的說了一句,接著又喃喃地說:“咱們沒有槍!沒有,手榴彈也沒有……”
她帶我到一片被搶過、被踐踏過的黃豆地里,我們打著手電筒,尋揀著掉落在地上的黃豆。拾了有兩大把,捧回家,放在鍋里炒,大嫂一邊炒,一邊呆呆地睨著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噴香,大嫂把它盛進我們的茶缸,孩子微微張著嘴,滿懷希望地看著娘,大嫂頓了頓,就用兩個手指取出兩顆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營長面前。營長大概也知道這家房東的事,他望著茶缸,久久地沉默著。最后,他把那孩子抱過來,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黃豆一顆一顆地排在桌上,擺成了二列橫隊。他和孩子說著笑著,把豆子當作敵人,他喊著口令:“出列!”“齊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黃豆便一顆顆地走進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還不能同時咬兩顆豆子呢!她吐出一顆帶著口水的“敵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對付嘴里那一顆。
我從來也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這樣的柔嫩,小紅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軟軟的,就連那幾顆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樣細軟無力。咬一顆豆,都需要她全神貫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氣。營長拿起“橫隊”前面的一顆大黃豆,還沒塞進孩子的嘴,突然,響起了空襲警報的號聲。天拂曉了,敵人的轟炸機嗡嗡地又出動了。村里的部隊迅速地作了防空準備,能進屋的都進屋,不能進屋的馬匹、物資,全部密密地插上樹枝。
黃豆是黃豆,不是敵人。敵人,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就在前面,離我們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們頭頂上,他們有炸彈、機槍,有坦克、大炮,還有……鍘刀。
營長聽到號聲,立即將孩子交給了我,把一顆已經“一二一”走出隊來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將卜殼槍轉到胸前,出去了。通訊員立即挎上槍,跟在后面。孩子信賴地靠在我懷里,圓圓的小嘴,還在挪啊挪的扭動。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貫注,眼睛擠成一條縫,才咔嚓一聲咬開了。我聞見些些黃豆夾著奶花的香味……敵機在上空盤旋,尋找著目標。
營長啊,親愛的同志們,給我一支槍吧!哪怕是一支短槍也好,為了這花似的小嘴,為了幸福和理想,給我一支槍吧!
(有刪改)
4. 關于文中營長喂孩子吃黃豆的場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營長把黃豆“擺成了二列橫隊”“把豆子當作敵人”“喊著口令”等細節,契合人物身份和戰爭背景。
B. 作者對營長進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描寫,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細膩真實,極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黃豆仿佛是另一場“戰爭”,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襯現實戰爭的殘酷。
D. 該場景與下文空襲警報響起時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在比較中強烈感受到和平安寧的珍貴。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作者對營長進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描寫”錯誤,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對營長這一人物沒有運用心理描寫。“他把那孩子抱過來,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黃豆一顆一顆地排在桌上,擺成了二列橫隊”是他的動作描寫,“他喊著口令:‘出列!’‘齊步走’”是他的語言描寫,“他望著茶缸,久久地沉默著”是對他的神態描寫。
故選B。
5.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呆板”“不露笑臉”等神態表現了大嫂喪夫后的情緒,表面的麻木呆滯下凸顯的是其內心的哀痛。
B. 孩子等待炒黃豆的場景與營長喂孩子吃黃豆的場景,凸顯出戰爭時期條件的艱苦和軍民間的魚水情。
C. 作者以黃豆為“小道具”,圍繞找黃豆、炒黃豆、吃黃豆展開情節,這讓小說情節更加集中緊湊。
D. 小說語言帶有濃郁的抒情性,作者對“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刻畫細致,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及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錯誤,作者對“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刻畫細致,不是浪漫主義風格,而是現實主義風格。
故選D。
6. 文中多次呼告“給我一支槍吧”,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我”的內心活動。
【答案】①第一次呼告是在“我”聽房東大嫂陳述丈夫被敵人殺害時,“我”急需一支槍來手刃仇敵,表達一名戰士對戰斗的渴望和對敵人的仇恨。②第二次、第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敵機轟鳴時,“我”急需一支槍來保護懷中的孩子,表達“我”對和平生活的期盼。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呼告出現在文章中間部分,是“我”在跟隨房東大嫂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聽到房東大嫂陳述丈夫被敵人殺害時,內心的吶喊,“這塊土地的顏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償還。”“我”在此時渴望有一支槍,是村民的遭遇激起了“我”對戰斗的渴望以及對敵人的仇恨。
第二、三次呼告集中出現在文章最后一段,根據上文“營長聽到號聲,立即將孩子交給了我”“敵機在上空盤旋,尋找著目標”等相關內容可知,“我”第二次渴望擁有一支槍是為了保護懷中年幼的孩子,也是為了保護無辜的百姓。第三次呼告前,“為了沂蒙山臂上的槍眼,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為了這花似的小嘴,為了幸福和理想”這一句話傳達出“我”為了死去的百姓、為了未來的幸福生活而渴望戰斗,表達出“我”對和平生活的期盼。
7. 茅盾先生曾評價茹志鵑戰爭題材小說具有獨特風格,請從事件選材、人物形象選取、細節描寫、主題呈現等方面任選三點,就本文的“獨特性”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①事件選材獨特:作為戰爭題材小說,本文主要寫了大嫂給戰士炒黃豆、戰士喂孩子吃黃豆等小事情,以戰爭背景做烘托,避開寫戰場的正面交鋒,另辟蹊徑。②人物形象選取獨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戰士、大嫂、孩子,均為普通人,在戰爭小說中顯得獨特。③細節描寫獨特:文中細致描寫了孩子吃黃豆的樣子,生動可愛,細膩感人,更能凸顯戰爭背景下和平的可貴。④主題呈現方式獨特:本文通過寫“我”關于槍對戰士意義的思考呈現軍民魚水情的宏大主題,切口獨特。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從事件選材看,小說沒有正面描寫戰爭場面,而是避開了宏大事件,另辟蹊徑,從日常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切入,敘述了大嫂帶戰士找食物、大嫂給戰士炒黃豆、戰士喂孩子吃黃豆等日常小事,體現出選材的獨特性。
從人物形象看,小說中并沒有塑造常規意義上的“英雄”人物,而是貼近現實,塑造了一群小人物,如小戰士、房東大嫂、孩子等,在戰爭小說中顯得獨特。
從語言描寫看,“孩子信賴地靠在我懷里,圓圓的小嘴,還在挪啊挪地扭動。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等內容細致地描寫了孩子吃黃豆的樣子,語言平實質樸,于細膩的描繪中打動人心,體現出戰爭背景下難得的溫情,真摯動人。
從主題上看,房東大嫂“給我們開門、騰地方,是歡迎我們的”,帶著“我”去尋找食物,炒完豆子只取了兩顆給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都“拿到堂屋里,放在營長面前”,營長知道房東家的事,將孩子抱過來,將黃豆一顆一顆喂給孩子等情節,體現出了民擁軍、軍愛民的和諧軍民關系,表達了軍民魚水情的主題。同時,“我”在聽聞房東大嫂家及其他村民的遭遇以及看到“敵機在上空盤旋,尋找著目標”時,三次呼告“給我一支槍吧”,體現出革命戰士護衛百姓、英勇抗戰的精神品質,呈現出解放軍的崇高品質,深化文章主題,切口獨特。
【類題舉隅】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他要一顆紐扣
施蟄存
在戰地醫院服務了八個月的薛小姐,回到昆明來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負責五百七十四號病床,在這個病床經過的傷兵,少不了三四十個,然而我只記得他這么一個。
當他第一天上午被抬來移放在這個病床上,吳醫官揭開那遮蓋在他身上的灰氈的時候,我嚇了一跳。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滿身的血跡,那我已經看慣了。我所覺得可怕的倒是一個傷兵的反常情形。原來他在笑。他張開了嘴,從滿嘴的血和污泥中間,我看出了他的確在笑。我立刻想到這一定是個傷害了神經的,聽說有一個傷兵就是這樣的變成了瘋人,永遠的瘋了。
吳醫官檢視的結果,并不致命,雖然流了許多血。大腿上中了一彈,左手被炸掉了一個手掌。我們給他洗拭掉血污,用了藥,包裹了那條腿和沒有了手掌的手,他居然就睡熟了,一聲也沒有痛楚地叫喊。我當時就覺得很怕,只怕他醒了會跳下床做出不知怎么樣可怕的事情來。
然而他睡得很好,一睡就睡到第二日天亮。早晨八點鐘去接班的時候,我看見他已經醒了,可是還在笑。我覺得有點奇怪,大概他成了一個白癡。
當我走近他床邊前的時候,我發現他仿佛并沒有損害了任何神經,因為他的兩顆忍俊不禁的眼烏珠還會跟著我的走路而移動,并且,居然會很清楚地說:“給一杯水喝。”
側著嘴喝完了水,他好像很滿足了似的行著深呼吸,漸漸地閉上眼睛。沒幾秒鐘,又睜開了眼睛,心里在想些什么似的呆看著。最后,又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笑。但是,這回,我發現了這并不是一個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癡笑。
“怎么樣?辛苦呢,朋友。什么地方痛?”
他并不回答,只笑,似乎完全在想自己的事情。此外的行為就是睡眠了。大概是個樂觀而緘默的人,我終于這樣斷定了他的性格。
一天,當他的傷口差不多已有七分好了的時候,當他又在莞爾而笑的時候,我禁不住要對他發生興趣了。我就問:“喂,朋友,你為什么一句話也不說,老是笑?有什么好笑的?”“不死,不該笑笑嗎?”這是他進院后,除了要茶水之外的第一句話。
我不知怎樣回答他才好。他的話不是很對嗎?當一個傷兵發現他自己畢竟死不了的時候,不很高興嗎?我覺得不應該放過他這個高興說話的機會,便看著他的臉。終于,是他先開口了:“你在想我多么怕死,是吧。”我說:“那沒有什么,誰都怕死,不過……”
但是他搖搖頭:“我們當兵的誰都得等著死,怕死的也不當兵啦。哪兒有不死人的打仗?你說我怕死嗎?不是,我也從來沒怕過死。這會兒我就抵準死完了,可是活過來一看,死不了,這才夠高興。我高興就笑。哎,人生在世,高興了干嘛不笑?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出了院我就得先算一道命,到底還有些什么福享的。”說了他又非常快樂地笑了。
誰看到他那樣天真地笑,誰都會覺得高興,所以我也笑了。這時候,剛有一個慰勞隊進來,挨著每一個病床送東西。他一邊笑一邊檢視著這些東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似的,斂盡了笑容,抬起頭來向左右看了一眼,仿佛要招呼什么人似的。于是我又走到他床邊去。
“我想起來了!”他說,“是了,薛小姐,你去告訴他們,下回送東西給前線的弟兄,千萬不要忘了針線和紐扣!喂,紐扣最要緊,可是為什么沒有人送紐扣來?”
“紐扣,為什么?”我覺得太奇怪了,我問。
他又笑起來,好像炫耀一些沒有人看見過的寶物一般。“就是紐扣,衣裳上的紐扣。我就是為了一顆紐扣,差一點死了。你說,一件軍衣上哪一顆紐扣最要緊?喉嚨底下第一顆。
“前幾天那么冷,今年發下來的棉衣沒有一個紐扣安牢的。我的那一件,頭天穿上身,第一個紐扣就給我扯掉。我把它揣在口袋里,想找一根針線來縫牢,可是等了七八天沒法兒找到一個針一股線。北風從敞開的領口里吹進來,吹進來,吹得滿肚子冷,那可真難受。好容易有那么一天碰到一個弟兄在縫破衣,我就借針線來使一使,誰知道一摸口袋里,找不到那個紐扣了,翻轉口袋來也還是沒有,多糟!
“從此我就天天等紐扣,什么地方去找一顆紐扣來縫上這個漏風洞呢?誰會給我送一顆紐扣來呢?
“我就為了一顆紐扣打仗啦。有個東洋兵正在爬過來,爬過來,一個弟兄就開了槍,一槍就把他打翻了。我一想,不錯,他衣裳上不是也有紐扣嗎?我就跳出壕溝去。我不管人家怎么嚷著勸,為了要得到一顆紐扣。我才走到那死鬼旁邊,才蹲下去想摘下那紐扣來,就聽見耳朵邊一縷風,一個噓聲,我覺得那么的一震,完啦。我心里一下子想,這回就死啦。
“誰知道死不了,我給送到這里來了。當我醒回來一看,想一摸,手呢?才知道單單丟了一個手。我才笑起來,你說這不該笑嗎?他們會不會給我換一件新棉衣?要是換,請你告訴他們,第一個紐扣要縫緊,別馬虎。
“可是,我一醒過來就想到我這個手犧牲得太冤了。我何必一定要在那死鬼身上找紐扣?我把自己衣裳上最底下那一顆扯下來,縫在上邊不就成了嗎?腦袋給想糊涂了,老是想不到,你說這不傻嗎?我現在就成天笑自己太傻了,要是為了這顆紐扣送了命,那不是更冤嗎?”
“這就是一個永遠很高興的傷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說,“你想到過一個紐扣對于前方士兵的意義沒有?”
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
(有刪改)
1.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僅是薛小姐負責的一張574號病床就安頓過三四十個人,可見抗戰中的犧牲、傷殘之巨,這為戰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B. 戰士入院后從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覺,薛小姐認為他是個樂觀而緘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證實了她的判斷。
C. 縱觀全文,戰士愛笑,既是為自己抵準要死卻大難不死而開心,也是為發現了自己為一顆紐扣差點犧牲生命的“傻”而自嘲。
D. 作者并未親歷親見,卻細致入微地敘述了一個戰士的故事,喜愛中有敬意,還通過一顆紐扣這個細小之物表達了對抗戰事業的思考。
2.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在文中講述了抗戰中的一件事,主體內容由薛小姐展開,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戰士揭示,給人以曲折有致、別有洞天之感。
B. 流血、傷亡是戰爭的本來面貌,但本文卻著力寫戰士受傷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顆紐扣,表現了生動活潑的人性,令人動容,以小見大。
C. 本文中人物的語言具有鮮明的口頭講述特點,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戰士說話時多短句,常重復,愛反問,話題或內容時常跳躍等。
D. 慰勞隊的出現是故事的核心內容,正是因為戰士檢視慰勞物品時想起針線、紐扣,急著讓薛小姐轉告慰勞隊,從而才展開了紐扣故事的全貌。
3. 在與戰士的交往過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概括。
4. 本文的題目是“他要一顆紐扣”,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揣摩作者以此命題的用意。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文本一:
雄獅獻瑞
練建安
①“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聽聞這熟悉的鑼鼓,增發按捺著內心的激動,不動聲色,專心地經營他那攤“杭川牛肉兜湯”。
②大年初五,是閩粵邊的武邑巖前鎮請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節期間請客的日期,都有定日。坐落在獅子巖的均慶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廟。此日,格外熱鬧。
③杭川,是閩西上杭縣的雅稱,此地與武平縣山水相連,聲氣相通,同時于宋淳化五年建縣,因此,百姓互稱老友。“牛肉兜湯”是杭川風味名小吃。
④增發的生意不錯,一大早,賣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湯,每碗可賺一個銅板。照這個樣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賣完了,賺個百十文不成問題。
⑤“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爛泥坪。”閩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場連綿不斷的“冷漿雨”,均慶寺前的石坪低凹處水汪汪的。陽光照射下,閃著金光,北風吹來,寒氣逼人。
⑥攤點冒著絲絲白霧狀的熱氣,牛肉兜湯飄出陣陣香味。前來均慶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過來。
⑦“牛肉兜湯”做法簡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調以姜末、茴香、八角、醬油、魚露等物,放入木魚干、豬骨頭熬制的滾湯中稍煮片刻舀出,曬上蔥花、姜末。這樣的天氣,喝口濃稠爽滑的兜湯,正合適。
⑧增發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獅”的師傅頭。傳說他打單獅可以輕輕松松地“縮”上兩張層疊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獅會”奪魁,得了金牌,名聲很大。之所以來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巖前古鎮擺“牛肉兜湯”小食攤,說來也與“牛”有關。增發好賭,手氣差,一次豪賭,急紅眼了的他牽來大哥家的一頭水牛,又賠了進去。他恨不得剁了雙手,拈腳就走了,發誓要“以牛還牛”,賺回了牛本錢,再回杭川。
⑨這一天,均慶寺也辦獅會,號稱“閩粵贛三省獅王爭霸賽”。汀江木綱老板練大炮懸賞一千兩銀子的花紅,獎勵優勝者。這下可熱鬧了,周邊客家地區來參賽的青獅足有十八只,都是各縣身懷絕技者。
⑩百十丈外,是均慶寺。石坪上,人頭攢動,鑼鼓聲聲。這一邊,增發指望快一點賣盡牛肉兜湯,收攤寄存在阿三哥的日雜店里,自家悄悄地擠入人群中瞧上幾眼,解解饞。二十余年的拳腳功夫,都被那些南獅鑼鼓催醒了,發癢發麻。
一位老阿婆牽著小孫子過來了,叫了一碗。增發問阿婆要不要也嘗一口,天冷,喝了驅寒。阿婆使勁咽著口水,說:“吃過了,過年嘍,雞湯都喝怕啦。”說著,抖抖索索地從上衣上摸出一塊舊手帕,揀出五塊銅板,反復數過,遞到增發手上。小孫子喝完了,捧著空碗,舌尖舔著嘴唇,盯著老阿婆看。增發給他添上了半勺濃湯。小孩子乖巧地說:“阿叔新年發大財。”增發笑了。
均慶寺外石坪,十八只青獅躍躍欲試。場中,豎立著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桿,上頭,以紅繩懸掛一束雪里蕻。六張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陣式疊好。哪一只青獅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獅就是贏家,就是優勝者。一丈八尺的桅桿實在是太高了,往常,“縮”上兩張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獅,就算是方圓百里的高手了。三張?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要么怎么叫獅王爭霸賽呢?主辦方為安全計,在桅桿的四周鋪設了一層層谷笪,谷笪下鋪墊有厚厚的稻草。
主事宣讀完規則,鞭炮炸響,接著就是一下重鑼。贛南遠客為先,六只青獅在鑼鼓聲中一躍奔出,翻滾跌撲,煞是好看。不料,來到谷笪處,紛紛栽倒,折騰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場。粵東也是六只青獅,無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雙結對表演了一套“雄獅獻瑞”連貫動作,吐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紅布條幅。鑼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處。現在輪到閩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連三地栽倒了,退了回來。剩下的兩只,一只是當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鑼鼓敲起,有些亂。增發撥開人群,來到獅頭旁,撫摸著獅子耳朵。獅頭移開,露出了他大哥的臉。大汗淋漓的大哥又驚又喜,說:“好你個發狗,躲在這里修仙哪!”增發說:“大哥,我來,贏錢還你水牛。”
說話間,鑼鼓聲響了,巖村青獅已經奔跳出去老遠。郭坊青獅歡快蹦達,一會兒工夫,就追了上來。巖村青獅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撓的架勢。郭坊青獅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點驟響,郭坊青獅一躍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腳齊齊發力,頓一頓,似有千鈞之勢。圍觀者聽得谷笪下面發出脆響,仔細聽聽,是谷笪下滾動的圓竹杠破裂的聲音,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圍觀者大聲喝彩,一浪高過一浪。巖村青獅伏地不動了,獅頭大口大口地喘氣,冷汗濕透了后背,手腳發抖。他想,看不出這賣牛肉兜湯的,功夫竟是那樣的高深莫測。
(節選自練建安《雄獅獻瑞》有刪改)
文本二:
“客家鄉土俠義小說”,看似有“民間故事”色彩,實則是較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從民間故事中吸其內核加以綜合演繹,或以獨特構思演化為“民間故事”,升華思想內核使小說故事更雋永深邃。其結構精致,情節往往一波三折,卻敘事從容。小說中高手深藏不露,讀者很難一眼看穿,掩卷思考,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傳統文法影響,擅長白描手法,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華民族漢族的一支優秀民系,客家精神內涵豐厚,其中,客家鄉土俠義精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動背景來塑造一些客家民間社會的小人物,心理素質出奇的鎮定,臨危不懼,身手不凡,卻不到關鍵時刻,絕不一爭高低,頗具客家鄉土俠義精神。
節選自練德良《客家鄉土多俠義——練建安“客家鄉土俠義小說”系列作品淺析》)
5.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寫增發聽到“熟悉的鑼鼓,按捺著內心的激動”,暗示他與舞獅有不一般的情感,與結尾寫他在獅王爭霸賽中的出色表演相呼應
B. 文章第⑧段寫增發一個舞獅金牌得主,卻落得到巖前古鎮擺“牛肉兜湯”小食攤的緣由,意在告誡世人賭博害人、好賭必輸的道理。
C. 文章第⑧段寫增發與阿婆婆孫倆的相關情節,不僅可以看出阿婆經濟的不寬裕,也體現了小說主人公增發人性的美好。
D. 文章寫“牛肉兜湯飄出陣陣香味”“牛肉兜湯的做法”,與寫當地的獅會一樣,都體現了杭川一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傳承。
6.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歡快的鑼鼓聲開頭,渲染氣氛,為后文寫增發在獅王爭霸賽中取得好成績蓄勢。
B. 第⑩段寫“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頭攢擁,鑼鼓聲聲”的熱鬧場景,與牛肉攤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增發賣牛肉兜湯的生意難做。
C. 文章最后一段通過對巖村青獅“摔倒,爬起”兩個動作的反復描寫,以巖村青獅的“不屈不撓”來襯托郭坊青獅贏得比賽的不易。
D. 作者重視語言感受,用詞生動傳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漿雨”“縮”“城肚里”“谷笪”“落雨”等詞語的使用,頗有客家語言風味。
7. 請結合文本二,分析小說《雄獅獻瑞》是如何塑造增發這一人物形象的。
8. 作品是怎樣敘述增發的故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與解析
1.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B.“他是個樂觀而緘默的人”錯,從故事后續的發展來看,戰士與薛小姐對話,表明戰士并不是一個緘默的人。故選B。
2. 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D.“慰勞隊的出現是故事的核心內容”錯,慰勞隊的出現影響了故事的發展,但本身并不是故事的核心內容。故選D。
3. ①對戰士受傷卻笑著感到害怕;②對戰士神經并未受損卻一直笑感到好奇;③知道戰士笑的原因后為他感到高興;④當戰士要求轉告慰問隊不要忘了給前線送針線紐扣時感到驚奇;⑤得知真相后對戰士既理解又同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
①“我嚇了一跳。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滿身的血跡,那我已經看慣了。我所覺得可怕的倒是一個傷兵的反常情形。原來他在笑”對戰士受傷卻笑著感到害怕;
②“我看見他已經醒了,可是還在笑。我覺得有點奇怪,大概他成了一個白癡”“當我走近他床邊前的時候,我發現他仿佛并沒有損害了任何神經,因為他的兩顆忍俊不禁的眼烏珠還會跟著我的走路而移動”對戰士神經并未受損卻一直笑感到好奇;
③“誰看到他那樣天真地笑,誰都會覺得高興,所以我也笑了”知道戰士笑的原因后為他感到高興;
④“‘紐扣,為什么?’我覺得太奇怪了,我問”當戰士要求轉告慰問隊不要忘了給前線送針線紐扣時感到驚奇;
⑤“這就是一個永遠很高興的傷兵的幽默故事。”“你想到過一個紐扣對于前方士兵的意義沒有?”得知真相后對戰士既理解又同情。
4. ①提示故事內容并吸引閱讀興趣;②表現故事主人公的內心和性情;③表達對抗日戰士的禮敬與喜愛,喚起讀者共鳴;④警示當時的國民政府關心士兵生活,做好軍需供應細節。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
①題目是“他要一顆紐扣”,這樣的標題提示故事內容與“紐扣”有關,并吸引閱讀興趣,引發讀者對“紐扣”故事的新奇感;
②“他要一顆紐扣”中“他”指一個受傷住院的戰士,“要一顆紐扣”寫戰士受傷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顆紐扣,表現了戰士生動活潑的人性;
③戰士檢視慰勞物品時想起針線、紐扣,急著讓薛小姐轉告慰勞隊,在戰爭中為了一顆紐扣差點犧牲生命,借“要一顆紐扣”表現戰士的內心需求,表達對抗日戰士的禮敬與喜愛,喚起讀者共鳴;
④“紐扣最要緊,可是為什么沒有人送紐扣來?”“等了七八天沒法兒找到一個針一股線。北風從敞開的領口里吹進來,吹進來,吹得滿肚子冷,那可真難受”紐扣雖小,但關乎戰士的生活,警示當時的國民政府關心士兵生活,做好軍需供應細節。
5.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的能力。
B.“意在告誡世人賭博害人、好賭必輸的道理”錯誤。寫增發到巖前古鎮擺攤的緣由,是為了塑造增發的人物形象,而非告誡世人賭博害人這一道理。故選B。
6.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B.“與牛肉攤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增發賣牛肉兜湯的生意難做”錯誤。此處沒有對比,更不是為了突出生意難做,只是體現了增發急于賣完兜湯,想去看舞獅比賽。故選B。
7. ①通過較為曲折的情節——增發跌宕的人生經歷,在從容的敘事中,塑造增發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②通過白描手法,用簡練的筆墨,敘述增發為還大哥水牛去擺攤,和與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發知錯能改、善良有愛的形象。③通過特定的背景“買賣牛肉兜湯”“客家獅會”等,塑造增發具有客家鄉土俠義精神的形象。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中塑造文學形象方法的能力。
(1)文本二中說“其結構精致,情節往往一波三折,卻敘事從容”“小說中高手深藏不露”可知,小說通過較為曲折的情節,在從容的敘事中,塑造增發這一人物形象。
“聽聞這熟悉的鑼鼓,增發按捺著內心的激動,不動聲色,專心地經營他那攤‘杭川牛肉兜湯’”“增發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獅’的師傅頭。傳說他打單獅可以輕輕松松地‘縮’上兩張層疊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獅會’奪魁,得了金牌,名聲很大。之所以來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巖前古鎮擺‘牛肉兜湯’小食攤,說來也與‘牛’有關。增發好賭,手氣差,一次豪賭,急紅眼了的他牽來大哥家的一頭水牛,又賠了進去”據此可見,文本一中的主要人物增發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
“郭坊的鑼鼓敲起,有些亂。增發撥開人群,來到獅頭旁,撫摸著獅子耳朵。獅頭移開,露出了他大哥的臉。大汗淋漓的大哥又驚又喜,說:‘好你個發狗,躲在這里修仙哪!’增發說:‘大哥,我來,贏錢還你水牛’”“郭坊青獅歡快蹦達,一會兒工夫,就追了上來。巖村青獅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撓的架勢。郭坊青獅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點驟響,郭坊青獅一躍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腳齊齊發力,頓一頓,似有千鈞之勢”“巖村青獅伏地不動了,獅頭大口大口地喘氣,冷汗濕透了后背,手腳發抖。他想,看不出這賣牛肉兜湯的,功夫竟是那樣的高深莫測”分析,可知作者在從容的敘事中,塑造了增發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
(2)文本二中說“擅長白描手法,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可知,本文在塑造增發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白描手法。
“前些年‘杭川獅會’奪魁,得了金牌,名聲很大。之所以來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巖前古鎮擺‘牛肉兜湯’小食攤,說來也與‘牛’有關。增發好賭,手氣差,一次豪賭,急紅眼了的他牽來大哥家的一頭水牛,又賠了進去”“一位老阿婆牽著小孫子過來了,叫了一碗。增發問阿婆要不要也嘗一口,天冷,喝了驅寒。阿婆使勁咽著口水,說:‘吃過了,過年嘍,雞湯都喝怕啦。’說著,抖抖索索地從上衣上摸出一塊舊手帕,揀出五塊銅板,反復數過,遞到增發手上。小孫子喝完了,捧著空碗,舌尖舔著嘴唇,盯著老阿婆看。增發給他添上了半勺濃湯”分析可知,小說通過白描手法,用簡練的筆墨,敘述增發為還大哥水牛去擺攤,和與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發知錯能改、善良有愛的形象。
(3)文本二中說“客家鄉土俠義精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動背景來塑造一些客家民間社會的小人物,心理素質出奇的鎮定,臨危不懼,身手不凡,卻不到關鍵時刻,絕不一爭高低,頗具客家鄉土俠義精神”分析可知,小說通過特定的背景,塑造增發這一人物形象。
“增發的生意不錯,一大早,賣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湯,每碗可賺一個銅板。照這個樣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賣完了,賺個百十文不成問題”“攤點冒著絲絲白霧狀的熱氣,牛肉兜湯飄出陣陣香味。前來均慶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過來”,“百十丈外,是均慶寺。石坪上,人頭攢動,鑼鼓聲聲。這一邊,增發指望快一點賣盡牛肉兜湯,收攤寄存在阿三哥的日雜店里,自家悄悄地擠入人群中瞧上幾眼,解解饞。二十余年的拳腳功夫,都被那些南獅鑼鼓催醒了,發癢發麻”“贛南遠客為先,六只青獅在鑼鼓聲中一躍奔出,翻滾跌撲,煞是好看。不料,來到谷笪處,紛紛栽倒,折騰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場。粵東也是六只青獅,無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雙結對表演了一套‘雄獅獻瑞’連貫動作,吐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紅布條幅。鑼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處。現在輪到閩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連三地栽倒了,退了回來”分析可知,小說通過特定的背景“買賣牛肉兜湯”“客家獅會”等,塑造增發具有客家鄉土俠義精神的形象。
8. ①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來敘述故事。有利于深入人物內心,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便于讀者全方位把握情節內容。②文章多處使用插敘的手法。比如第③段寫杭川歷史、第⑦段寫牛肉兜湯的做法等,豐富文章內容,有助于情節的展開。③文章層層鋪墊,比如第①段寫增發的心理感受,第⑧段寫增發曾經的經歷,第 段寫比賽規則的苛刻等,讓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以“獅王爭霸賽”為線索組織材料,故事主要圍繞“獅王爭霸賽”展開,使情節更集中緊湊,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敘述特色和作用的能力。
(1)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來敘述故事。
小說敘述增發跌宕的人生經歷采用的是第三人稱,第三人稱的使用有利于深入人物內心,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便于讀者全方位把握情節內容。
(2)文章多處使用插敘的手法。
如,在敘述增發賣“杭川牛肉兜湯”時,插入對他人生經歷的敘述——“增發好賭,手氣差,一次豪賭,急紅眼了的他牽來大哥家的一頭水牛,又賠了進去。他恨不得剁了雙手,拈腳就走了,發誓要‘以牛還牛’,賺回了牛本錢,再回杭川”。還有第③段寫杭川歷史——“杭川,是閩西上杭縣的雅稱,此地與武平縣山水相連,聲氣相通,同時于宋淳化五年建縣,因此,百姓互稱老友。‘牛肉兜湯’是杭川風味名小吃”,以及第⑦段寫牛肉兜湯的做法——“‘牛肉兜湯’做法簡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調以姜末、茴香、八角、醬油、魚露等物,放入木魚干、豬骨頭熬制的滾湯中稍煮片刻舀出,曬上蔥花、姜末。這樣的天氣,喝口濃稠爽滑的兜湯,正合適”等內容,豐富文章內容,有助于情節的展開。
(3)文章層層鋪墊,,讓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第①段寫增發的心理感受,“聽聞這熟悉的鑼鼓,增發按捺著內心的激動,不動聲色,專心地經營他那攤‘杭川牛肉兜湯’”;第⑧段寫增發曾經的經歷,“增發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獅’的師傅頭。傳說他打單獅可以輕輕松松地‘縮’上兩張層疊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獅會’奪魁,得了金牌,名聲很大。之所以來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巖前古鎮擺‘牛肉兜湯’小食攤,說來也與‘牛’有關。增發好賭,手氣差,一次豪賭,急紅眼了的他牽來大哥家的一頭水牛,又賠了進去。他恨不得剁了雙手,拈腳就走了,發誓要‘以牛還牛’,賺回了牛本錢,再回杭川”;第 段寫比賽規則的苛刻,“場中,豎立著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桿,上頭,以紅繩懸掛一束雪里蕻。六張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陣式疊好。哪一只青獅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獅就是贏家,就是優勝者”。
(4)結構安排上,以“獅王爭霸賽”開篇,以“獅王爭霸賽”結束,中間插入“獅王爭霸賽”,所以,小說以“獅王爭霸賽”為線索組織材料,這樣就使情節更集中緊湊,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黑龙江省| 平顶山市| 博罗县| 黔西| 南乐县| 玛沁县| 临江市| 资阳市| 耿马| 调兵山市| 海南省| 沂南县| 福清市| 哈尔滨市| 井冈山市| 巴林右旗| 马鞍山市| 新宾| 五莲县| 紫阳县| 上犹县| 都江堰市| 金坛市| 金堂县| 锡林浩特市| 克什克腾旗| 柯坪县| 巴里| 淮北市| 大庆市| 修武县| 墨脱县| 泸州市| 石渠县| 中牟县| 湾仔区| 新绛县| 福贡县| 兴城市|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