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重難點20 鑒賞古代詩歌藝術手法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重難點20 鑒賞古代詩歌藝術手法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重難點20:詩歌閱讀之鑒賞詩歌藝術手法(解析版)
考情一覽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3 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歸》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借景抒情
全國 甲卷 《臨江仙》 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景物描寫 作用
全國 乙卷 《破陣子》 這首詞是如何表現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借景抒情
2022 新高考Ⅱ卷 《送別》 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抒情手法
全國 乙卷 《白下驛餞唐少府》 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2019 全國 Ⅱ卷 《投長沙裴侍郎》 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景物描寫 作用
2016 全國 甲卷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選)》 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6分) 結構技巧
命題趨勢
①表達技巧過去在全國卷中是輪考點,而在2022年、2023年全國各卷中成為考查熱點。
②就現有的考查題目看,其考法相對靈活:提問較寬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現手法、描寫手法與結構技巧,而且重在賞析其效果。
一.設問形式
1.分析、判斷全詩或某一聯運用的結構技巧/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2.分析詩詞寫景/物的藝術/敘事的藝術。
3.某一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對全詩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的作用。
4.詩人怎樣通過意象表達情感/詩人如何表達情感、志向、觀點。
二.設問解讀
表達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旨時所采取的特殊表現手法,主要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技巧四個方面。鑒賞表達技巧是詩歌鑒賞題中的考查重點,更是考查熱點。當題目中涉及“藝術”“如何”“怎樣”等詞時,多是在考查表達技巧,且常與形象、主旨以及詩歌比較閱讀等考點聯系起來考查。
解題方法
(一)表達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旨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表現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等;
三是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互文、頂真等;
四是結構技巧,如開門見山、卒章顯志、首尾呼應、以景結情等。
賞析表達技巧題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點(點明技巧名稱)+釋(解釋技巧運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認真審題,精準判斷表達技巧
①立足整體。即把所給的判斷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個片段。
②把握關系。關系即詩詞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達技巧。
2.精準分析表達效果
①緊扣目的。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
②緊扣技巧。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
(2023上·廣東惠州市第八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吳中書事①
楊乘②
十萬人家天塹東,管弦臺榭滿春風。
名歸范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
香徑自生蘭葉小,長廊深映月華空。
尊前多暇但懷古,盡日愁吟誰與同。
[注]①吳中,即蘇州。②楊乘,晚唐詩人。一生仕途不得意,官終殿中侍御史。
重難點突破:
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法,表現了詩人的哪些“愁”情? 請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法,表現了詩人的哪些“愁”情?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結合詩句,判斷詩句使用的藝術手法。
第一問是問表現愁的藝術手法。首聯,以景寫古,頷聯用典,用范蠡助越滅吳,后攜西施歸隱的典故。
頸聯寫景,尾聯直抒胸臆。
第三步:結合上下文,分析使用藝術手法的作用。
首聯,以景寫古,寫出當年吳國歌舞升平,一片繁華景象。
頷聯用典,用范蠡助越滅吳,后攜西施歸隱的典故。運用范蠡的典故,蘊含有詩人對他的羨慕之情,同時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無奈。
頸聯寫景,本聯著重于“自”“空”二字,“自”獨自,“空”徒勞的,當年的繁華已成往事,讓人陡生世事變遷、物是人非之感。通過今昔對比,表現出詩人對歷史的深沉感慨。
尾聯直抒胸臆。“尊”為樽,酒器;“暇”,空閑;“但”,只,只能。前句意為現在多有空閑時間,只能喝喝酒,懷懷古,空閑苦悶、無人賞識、無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顯志,直抒胸臆,點出“愁”字。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1)對比(或:虛實結合)。通過吳地當年的繁華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對比,表現出詩人對昔勝今衰的深沉感慨,對國運漸衰的憂慮之情。(2分)
(2)用典。通過范蠡幫助勾踐滅吳,最終名成歸隱的典故,表達了作者的羨慕之意,以及懷才不遇、不受重用的傷感之情。(2分)
(3)直抒胸臆。尾聯寫詩人整天借酒消愁,發出“誰與我志同道合”的感嘆,抒發了詩人無人理解、無事可為的悲傷之情。(2分)
(4)寓情于景。頸聯寫昔日的香徑已生出新蘭葉,月華流瀉徒然照在長廊深處,營造了空寂荒涼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對世事無常、歷史興衰更替的感傷。(2分)(答出三點即可)
作答步驟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結合詩句,判斷詩句使用的藝術手法。
第三步:結合上下文,分析使用藝術手法的作用。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古代詩歌閱讀
(一)(2023全國甲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臨江仙
晁補之
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
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
※2.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答案】1.A 2.①用動詞“垂”“謝”賦予“柳”“梅”動態的美感,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秀麗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安慰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和樂觀豁達的情愫。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是真實的場景。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意思是觀賞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隱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詞句選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為意象,用動詞“垂”“謝”賦予景物動態的美感,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綻放后的零落之態。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秀麗的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依依楊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紛紛零落。
詞人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既安慰了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將離別的傷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傷感中又帶有樂觀豁達的情愫。
(二)(2023全國乙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破陣子
陸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
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
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
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
※4.這首詞是如何表現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3.D 4.①看破虛幻的世界,放棄過往的無謂名利。體現出作者處世豁達的人生態度,曠達自然,超凡脫俗。
②穿著蠟屐登山率真地飲酒,帶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體自由,心靈寧靜。體現出作者寧靜從容的心境,詮釋著作者退居后樂觀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閑暇之時在溪邊題詩,聽著遠處傳來煙靄外采菱人的歌聲。寫作者對官場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間,不問世事,抒寫閑適情趣,力求解脫之道的曠達胸懷。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錯。“與君同醉醒”,意思是與友人一同醉醒,表達閑適自在的心情。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意思是看破虛幻的世界,放棄過往的無謂名利。體現出作者處世豁達的人生態度,曠達自然,超凡脫俗。
“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意思是穿著蠟屐登山真誠率真地飲酒,帶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體自由,心靈寧靜。據此看出作者寧靜從容的心境,詮釋著作者退居后樂觀淡泊的精神追求。
“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意思是閑暇之時在溪邊題上一首詩,聽著遠處傳來煙靄外采菱人的歌聲。作者對官場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間,不問世事,抒寫閑適情趣力求解脫之道的曠達胸懷。
(三)(2023新高考II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林 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6.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5.C 6.①詩歌首聯“臥枕船舷歸思清”透露出愉悅閑適之心境,全詩景物都籠罩上詩人的主觀色彩。②詩歌第二句寫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詩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見景色也格外美麗。③詩歌頷聯寫夕陽晚照中小橋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寧靜的狀態,恰是詩人內心寧靜閑適的投射。④詩歌頸聯描寫歸飛的小鳥和水中的紅蓮,“如見避、似相迎”,運用擬人手法寫鳥兒避人飛走,荷花熱情歡迎,描寫細膩,同樣傳達出詩人回家之時愉悅閑適的心情。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錯。尾聯寫不知不覺地到達了詩人居住的小島,遠遠地就能聽到雞鳴、犬吠之聲。誅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隱逸、不求名利的決心。“雞犬林蘿”之聲更增添了生活氣息,這聲音并未破壞詩人美好的感覺,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發生變化。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觀點態度,鑒賞詩歌內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來看事物,所以萬物都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是“有我之境”。
詩歌首聯“臥枕船舷歸思清”,寫詩人頭枕船舷,歸意極濃。“臥枕”二字寫出詩人姿態的隨意,表露內心的愉悅閑適。正因為這樣的心境,使詩人眼中所見都帶有了主觀色彩。
首先是“望中渾恐是蓬瀛”,詩人舉目四望,周圍碧波蕩漾、云霧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這山這湖詩人并非首次見到,但因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見景色也格外美麗。
接著寫“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時值秋天、色彩斑斕,小橋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陽晚照之中顯得非常寧靜,它們似乎都不想打攪詩人的思緒,也好像正享受著璀璨晚霞的沐浴。“橋橫、寺倚”,表現出景物悠然的狀態,也委婉地抒寫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歡這種幽靜和安閑的行程。其實自然景物并不帶有感彩,正因詩人自己內心的寧靜閑適投注其上,在詩人眼里景物才呈現出悠然、寧靜的狀態。
最后是“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剛下過一陣小雨,鳥兒的翅膀濕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在水草邊。客舟的船槳驚動了它,鳥兒趕緊振翅飛走。湖面上微風輕拂,粉紅色的荷花姿態婀娜,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如見避、似相迎”,細膩生動地展現了湖面上的動植物,也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如果詩人歸心似箭,就會心有旁騖,不可能如此細心地進行觀察和描摹。
(四)(2022上·廣東梅州·高三校考開學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別
李白[唐代]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
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
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
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
※8.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7.B 8.①寓情于景:詩人送別友人,遇蘆花颯颯作響,離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詩人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舍的離情。②以景結情:詩人以消失不見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長江之景作結,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錯,結合“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分析,只是說即將去的那里的風景一直為世人所傳頌,友人到了一定會很喜歡,沒有選項中意思。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寫作技巧的能力。
“颯颯蘆花復益愁”意思是說在這蘆花被風吹動的颯颯聲中我更覺憂愁,寫秋天送別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悵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傷的氣氛,一派衰敗的景象中,詩人因離別而傷感的情緒濃重,可見友情之深厚,難舍難分。
結尾“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寫遠眺友人的船帆已經看不見了,只有日暮下的長江獨自流淌,以景結情,委婉含蓄,詩人遠望友人離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視線,可見遙望時間之長久,以杳無蹤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作結,景象中融入了詩人萬般情結,與友人分別后的孤獨寂聊凄冷的心境讓讀者能夠以形象的畫面中身臨其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極具感染力。
(五)(2022下·上海崇明·高二上海市崇明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面小題。
虞美人
【北宋】晁補之
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般別語重千金。明年過我小園林。話如今。
9.出版社編《歷代詞選》,擬為這首詞添加一個題目,以下選項中合適的一項是( )
A.野望 B.歸隱 C.餞別 D.懷舊
10.下列關于這首詞寫作特點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原桑”兩句以蕭條之景渲染悲壯情緒。
B.“油燈”句借助典型畫面表現人物心理。
C.“羊山”兩句以行人情狀反襯自身遭遇。
D.全詞不事雕琢,用語清麗,情思宛轉。
※11.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賞析詞中畫線部分。
【答案】9.C 10.B 11.“一般”句寫臨別寄語,然后由實入虛,想象將來在自家的小園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靈,沖淡離別的感傷。“話如今”是說此次的聚散會成為日后重逢時回憶的話題,是對所想象的虛境細化深入,突出對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離別的難舍。虛實相生的寫法拓寬了詞境,將喜憂交織表現得細膩宛轉,真切感人。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詩歌內容的能力。
本詩中,從“故人心”“也送行人老”“一般別語重千金”“話如今”等詞語可見此詩是描寫與故人離別時的場景,因此合適的題目為“餞別”,即送別之意。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A.“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兩句渲染了凄冷的夜景,借景抒情,表達作者的愁緒,但并未有悲壯情緒。
B.“油燈野店怯黃昏”,從“怯”字可以看出作者此時的心理,故正確。
C.“反襯自身遭遇”錯誤,并非反襯,古道行人少正與作者心境相符合。
D.“全詩不事雕琢,用語清麗”錯誤,“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語句詩人注重遣詞造句,“空杳”“怯”等詞運用巧妙;“霜”等意象營造的詩歌意境空靈凄冷,故其用詞不是清麗,而是含蓄雋永。
故選B。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般別語”為送別時依依惜話別,可見是實寫;“明年”以此宕開時空,轉入對離別后第二年的想象,想象第二年將在自家的小園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靈,沖淡離別的感傷。“話如今”是說兩人日后重逢,必然回憶起此時送別的種種,是進一步對所想象的虛境細化深入的描寫,突出對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離別的難舍。句詩虛實結合,擴大了詩歌的時空,讓詩歌意境開闊,想象日后重逢是喜,此時分別是悲,以虛襯實,將喜憂交織,表達了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詩句抒情細膩宛轉,真切感人。
(六)(2020下·安徽六安·高二校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客中守歲在柳家莊
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
1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開篇點題,點明時間是除夕夜。同時表現作者在外生活窘迫,連酒也沒有;因極度思念家鄉,淚水把衣襟都沾濕了。
B.頷聯,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貧困,但是與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艱辛,因為貧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第三聯“驚”字,表現了作者因年老而感覺到時光匆匆,而“畏老”“惡春”也是本詩所要側重表達的情感。
D.這首律詩用語平淡樸實,明白曉暢,與李商隱的名作《錦瑟》語言風格截然不同。
※13.這首古詩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任選兩種加以簡析。
【答案】12.C 13.①直抒胸臆,詩人一開篇就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極度思念家鄉,淚水把衣襟都沾濕了,看似平淡,卻是平淡處見真情。②對比,用在外漂泊的艱辛與家中生活的貧苦做對比,抒發了對家鄉的刻骨思念。③曲筆(對寫法),最后一聯轉換抒寫角度,不寫自己思念家人,而是從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來寫,不僅表現出一種濃濃的親情,更強化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解析】1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C項,“而‘畏老’‘惡春’也是本詩所要側重表達的情感”說法錯誤。詩句中表現了作者人到老年,思鄉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謂“畏老”情緒只是為表現詩人思鄉之情服務的。“畏老”“惡春”是為表現詩人思鄉之情服務的。
故選C。
13.此題考核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詩句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二步,結合詩句具體內容分析詩人是如何運用該表達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詩人在詩句中運用該表達技巧表達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達效果。
讀懂全詩,根據具體詩句分析。首聯,寫除夕夜,詩人在外生活窘迫,連酒也沒有;因極度思念家鄉,淚水把衣襟都沾濕了。從抒情角度來說,“思鄉淚滿巾”直抒胸臆。頷聯,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貧困,但是與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艱辛,因為貧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頸聯,表現了作者人到老年,思鄉情更重了。尾聯,不寫自己思念家人,而是從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來寫,這是曲筆,表現出一種濃濃的親情,更強化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綜上分析,本題從直抒胸臆(抒情手法)、對比(修辭手法)、曲筆(表現手法)等三個角度分點回答即可。
【分析】藝術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寫手法主要有: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主要有動靜襯,以樂景襯哀情等;聯想和想象(虛實結合),對比。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興、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七)(2024上·山東濟南·高三統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賀新郎·九日
劉克莊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在山東臨淄縣南,春秋時期,齊景公登臨牛山,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②南朝狂客:指孟嘉。晉孟嘉為桓溫參軍,嘗于重陽節共登龍山,風吹帽落而不覺。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首句開闊,“更那堪”兩句情感變得細膩低沉,接著又以磅礴之筆一掃低沉,將詩人的感慨抒發得深沉透徹。
B.“孟嘉落帽”的典故,表達了對世人只愛說前朝掌故的不滿,表面上是談寫文章,實則表達不隨流俗、憂家憂國的情感。
C.詞人在“春華落盡”中感嘆年華老去,與“少年”壯志形成對比,滿懷蕭瑟,與《賀新郎》(國脈微如縷)風格迥異。
D.詞人目送飛鴻北去,對故國的思戀更加強烈,但南宋國勢危殆,讓人憂慮,此處以天際景物作結,意境蕭瑟,感慨蒼涼。
※15.前人評論說,本詞“大率與辛稼軒相類”。請據此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4.C 15.①豪邁悲壯的風格(意境)與辛詞相似。本詞既有眺望所見的開闊空間又有追憶歷史的深沉意緒,類似的風格在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也很典型。②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情感與辛詞相似。本詞中詞人是少年壯志,如今卻壯志成空;而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感情。③憂懷國家(愛國、家國之恨)的情感與辛詞相似。本詞詞人為神州憂愁落淚,《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辛棄疾心懷國恥,滿懷忠憤。④用典抒情的手法與辛詞相似。本詞多處用典,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這方面非常典型。⑤以議論入詞的特征與辛詞相似。本詞下片有大量的議論,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就是典型的議論。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C.“風格迥異”錯,兩首詞都表現詞人對時事的擔憂,以豪放見長,故風格相同。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思想感情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豪邁悲壯的風格(意境)與辛詞相似。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贊揚了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本詞既有眺望所見的開闊空間又有追憶歷史的深沉意緒,風格類似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情感與辛詞相似。辛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本詞“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詞人是少年壯志,如今卻壯志成空。
③憂懷國家(愛國、家國之恨)的情感與辛詞相似。辛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暗用李勉登郁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本詞“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反用齊景公登牛山為個人生命短暫流淚的典故,表現詩人心憂中原的愛國情懷。
④用典抒情的手法與辛詞相似。本詞“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多處用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用五個典故。
⑤以議論入詞的特征與辛詞相似。本詞以議論為主,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注。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詞人借眼前流水抒發議論。
(八)(2024上·山東臨沂·高一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臨江仙
陳與義①
高詠楚詞酬午日②,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③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陳與義:北宋末南宋初的愛國詞人。本詞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帶,逢端午感懷而作。②楚詞:亦作“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③午日:端午節。④戎葵:即蜀葵,夏日開花,有向陽特征。
16.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一開頭,透露了詞人在節日中的感時心緒和壯闊胸襟。他高昂地吟詠楚辭度過端午節,深感天涯流落,時光之速。
B.五月的榴花觸動了詞人,讓他回憶起過去酒宴高會、觀舞聽歌的情景,榴花與舞裙的對比中,突顯了江湖流徙的感傷。
C.“戎葵凝笑墻東”借戎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
D.“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是將酒澆到水中,讓憑吊之意隨水流入湘江,這一行為與“一尊還酹江月”相同。
※17.本詞中的“萬事一身傷老矣”與辛棄疾詞中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內容上和情感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6.D 17.內容上:“萬事一身傷老矣”抒發年華老去的慨嘆和國家離亂、個人身世的無限愴恨,情感極為深沉;廉頗句表達壯志難酬的情懷,情感悲憤難抑。情感表達方式上:“萬事一身傷老矣”一句,直抒胸臆;廉頗句用典抒情。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手法的能力。
D.“這一行為與‘一尊還酹江月’相同”錯,“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對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誠,加上這杯中之酒肯定會流到汨羅江的聯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詞人心靈深處的感情。從高歌其辭賦到酹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吊,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托于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一尊還酹江月”這句詩的意思是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這是蘇軾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有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兩者行為目的不同。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內容上:
本詞中的“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意思是:萬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萬事一身傷老矣”,這一聲長嘆,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思是: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
故兩句在內容上的不同的是:陳詞中“老矣”包含著年華老去的悲嘆、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辛詞以廉頗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為國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對奸佞惑君誤國的痛恨。
情感表達方式上:
“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意思是:萬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這一聲長嘆,直接抒發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感慨之情。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意思是: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作者運用廉頗的典故,以廉頗自比,抒發了詞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惆悵,也表達了詞人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
故兩句在內容上的不同的是:“萬事一身傷老矣”一句,直抒胸臆;廉頗句用典抒情。
(九)(2023上·山東濰坊·高三昌樂二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定風波 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宋】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②。戲馬臺③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①黃庭堅貶謫黔州期間創作的一首詞。②華顛:白頭。③戲馬臺:項羽所筑,今江蘇徐州城南。劉裕北征,會僚屬于此,賦詩為樂,謝瞻和謝靈運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一首。
18.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開頭二句為全詞定下高昂的基調,“一漏天”“似乘船”生動地表明秋雨不止、人困室內的情狀,寫出貶謫之地環境惡劣。
B.上闋后三句寫久雨放晴,又逢佳節,蜀江畔暢飲狂歡,“及至”“也”二詞充分體現出詞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本詞通過重陽即事感懷,借謝瞻、謝靈運戲馬臺賦詩之典,淋漓盡致地表現詞人豪爽的氣概。
D.全詞鑄詞造句新警生動,用典自然貼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揚,語意疏宕,筆力遒勁,意境開闊。
※19.有人評價黃庭堅詞“入于蘇而又出于蘇”。本詞下闋在寫法上“入于蘇”,而情感上“出于蘇”。請對照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分析本詞下闋在情感上“出于蘇”的具體表現。
【答案】18.A 19.①蘇詞中詞人“多情應笑我”,接受年華老去,慨嘆人生如夢,雖有坦然,然亦含落寞(或失意)的悵惘;而黃詞中“莫笑”華顛簪菊,不服老(或不改壯心,不向命運屈服);與蘇比,胸懷更博大,精神更樂觀奮發,此為“出于蘇”。②蘇詞中詞人遙想公瑾年輕有為,仰慕周瑜而自嘲自傷華發早生功業未成;而黃詞追憶兩謝,賦詩馳射,自負堪與古人比肩,豪情滿懷;與蘇的“仰慕古人”(或自嘲自傷)比,更有豪情、精神更出一籌,此亦為“出于蘇”。(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A.“開頭二句為全詞定下高昂的基調”說法有誤。本詞前兩句為“抑”,調子應是“低沉”。
故選A。
1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出于蘇”是指他們所抒發的感情不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中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塑造出周瑜豐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的青年英雄形象。反觀詞人,被貶黃州,處境坎坷,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悟,所以詞人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詞人地自感蒼老,這同年華方盛即卓有建樹的周瑜形成對照,表達了蘇軾有志報國卻功業未就的憂憤之情。
本詞中,“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是作者借這種不入俗眼的舉止,寫出一種不服老的氣概。“君看”“莫笑”全是自負口吻。最后三句“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說自己重陽節不但照例飲酒賞菊,還要騎馬射箭,吟詩填詞,其氣概直追古時的風流人物,更將豪邁氣概表現到極致,抒發了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樂觀奮發精神。所以說情感上“出于蘇”。
(十)(2023上·湖南長沙·高三雅禮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 盡
韓 偓①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注】①韓偓:晚唐大臣、詩人。本詩寫于朱全忠篡唐、詩人南逃寓居福建南安之時。
2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人因春盡而連日醉酒,首聯抓住醉酒這一行為反復渲染,突出了“惜春”之情。
B.頷聯寫景,落花歸別澗,云雨入孤村。“別”“孤”用詞精煉,暗含傷春悲己之情。
C.頸聯抒情。人處悠閑,易萌春逝之憾。身在閩南,難以滋生自古人臣的憂國之心。
D.這首詩扣住“春盡”抒述情懷,語言流暢優美,格律工整,融情入景,沉摯動人。
※21.周邦彥《蘇幕遮》的“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句同樣用擬人手法描寫了鳥兒的形象,請問本詩尾聯在鳥兒特點及作用上與《蘇幕遮》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回答。
【答案】20.C 21.特點:本詩的流鶯多情,善解人意,仿佛懂人心事,殷勤飛來安慰寬解詩人愁思。
《蘇幕遮》的“鳥雀”熱鬧歡快,活潑可愛,似乎在為雨后新晴而歡呼慶祝。
作用:本詩中流鶯相顧,表面上略解愁思,實際上更加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詩人自己的孤寂落寞,使結尾更加耐人尋味。
《蘇幕遮》中檐下鳥雀呼晴歡語,心情由此轉好,目光由此從室內轉到室外,自然過渡到下文對荷花的描寫(為下面寫荷花的美麗做感情上的鋪墊)。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C.錯誤有二:一是錯在“悠閑”。此處“閑”,并非悠閑之意,而是表達一種無聊的心境。作者以無聊之“閑”緊承上聯之景。如解作“悠閑”,與上聯所寫傷春之景完全斷裂。二是錯在“難以”。“難招”并非真的敘寫自己現在很難產生憂國之情,這樣脫離了全詩主旨,這里只是一種表達孤憤之情的方式而已。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詩歌形象特點及作用的能力。
特點:本詩“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最感激流鶯掀轉深情厚意,每當清晨還特意飛到西園。詩句中流鶯多情,善解人意,仿佛懂人心事,殷勤飛來安慰寬解詩人愁思;
《蘇幕遮》“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天剛亮鳥雀就在屋檐下探頭探腦地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在歡呼天放晴了。詩句中的“鳥雀”熱鬧歡快,活潑可愛,似乎在為雨后新晴而歡呼慶祝。
作用:本詩中流鶯相顧,表面上略解愁思,借流鶯相顧、春愁略解,含蓄地表達了對“春盡”的感傷和悲嘆之情。詩人在這里雖然沒有具體寫自己是如何苦悶,表面上沖淡了全詩的悲劇色調,但其無限苦悶之情卻借流鶯的形象地表現出來,更加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詩人自己的孤寂落寞,使結尾更加耐人尋味;
《蘇幕遮》中鳥雀在窗外歡呼著,慶祝天氣由雨轉晴。在詞人眼里,鳥雀仿佛有著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她們也會“呼”也愛“窺”,如同調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愛。詩人心情由此轉好,目光由此從室內轉到室外,這幾句描寫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作者是在為下面寫荷花的美麗做感情上的鋪墊。
(十一)(2024上·山西運城·高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牧牛圖
田錫
干戈擾擾遍中州,挽粟車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畫里,短蓑長笛一川秋。
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22.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牧牛圖》是一首題畫詩。畫里送軍糧的牛車,就像流水一樣,寫出牛車之多,突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
B.《牧牛圖》中詩人所描繪的“承平”社會場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畫面。
C.《病牛》首句寫牛為主人耕田千畝,收獲千箱,兩個“千”顯出牛的辛勞,突出牛的功績,雖無病字,卻有病因。
D.李綱對杜甫極為推崇,“但得眾生皆得飽”,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感很相似。
※23.兩首詩均以牛入詩,主要手法與主旨卻不同,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22.A 23.①《牧牛圖》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現實的戰亂“干戈擾擾遍中州”,與畫里的和平“短蓑長笛一川秋”,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
②《病牛》主要運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寫牛,實則句句寫人,詩人以牛自況(或運用托物言志、象征),抒發了憂國憂民、甘于奉獻的情懷。
【解析】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A.“畫里送軍糧的牛車”錯。田詩前兩句寫社會現狀,現實中送軍糧的牛車如流水一般多;后兩句寫畫中場景,畫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
故選A。
2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田詩:主要運用對比手法,現實中的“似水流”凸顯牛車之多,暗示戰亂不休;畫中的“短蓑長笛一川秋”反映天下承平,二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表達了對戰亂現實的厭惡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
李詩:主要運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第一、二句提問:勤懇為大眾耕作的牛,為什么在“力盡筋疲”之后,卻沒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眾生皆得飽”,即使“贏病臥殘陽”也在所不辭。作者贊頌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詩人以牛自況,借詠牛來抒發詩人心憂黎庶、普濟眾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十二)(2023上·山西·高三統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途中
趙汝鐩
雨中奔走十來程,風卷云開陡頓晴。
雙燕引雛花下教,一鳩喚婦樹梢嗚。
煙江遠認帆檣影,山舍微聞機杼聲。
最愛水邊數株柳,翠條濃處兩三鶯。
2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雨中奔走十來程”描寫了一幅風雨途中奔走的畫面,為后文寫雨后天晴、燕戲鳩鳴的景象做鋪墊。
B.首聯“陡”“頓”二字突出了天氣變幻之快,同時生動刻畫了詩人內心的愉悅,側面寫出詩人在雨中忙碌奔走的姿態。
C.頷聯寫燕子在引領雛燕,陣陣鳩聲,春意盎然;尾聯的水邊柳和柳處鶯將詩人沉醉山水的情態推到了頂峰。
D.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力,令人心醉,寫盡了春光之色和春天之美。
※25.請從寫作手法的角度賞析頸聯。
【答案】24.B 25.①遠近結合:頸聯由遠及近,從遠眺煙江上的帆影到近處聽見山中農舍的織機聲音;②動靜結合:煙江的安靜與遠處移動的帆影遙相呼應,山舍的靜謐與機杼聲相互映襯,在動與靜中形成了一片和諧的景象;③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在途中欣賞春日美景的喜悅之情。
【解析】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
B.“側面寫出……”錯,應為正面描寫,首聯意為詩人在雨中奔跑了十多程后,突然風停云散,天空放晴。
故選B。
2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及詩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頸聯“煙江遠認帆檣影,山舍微聞機杼聲”詩意是遠處的江上看見帆和船桅的倒影,山間的小屋里微微傳來機杼的聲音。
詩人放眼望去,只見江面上煙霧迷茫,不過點點帆影仍然依稀可見;他再仔細聆聽,附近農舍中織機發出的聲音也隱約可聞。帆影在遠,機杼聲在近,采用了遠近結合的寫作手法。
江面上煙霧迷茫的景象是靜態的,而遠處移動的帆影是動態的,二者遙相呼應,農家的山舍是靜謐的,而屋內的機杼聲是有聲的,二者相互映襯,在動與靜中形成了一片和諧的景象。采用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
江面帆影、空山機杼等畫面,表現了詩人在途中的所見所聞,也委婉地傳達出他的喜悅之情,更對鄉親們的美好生活前景充滿了期待,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在途中欣賞春日美景的喜悅之情。
(十三)(2024上·黑龍江雞西·高三統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減字木蘭花
朱敦儒
劉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②。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③。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注釋]①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他曾被貶至南方連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時也因戰亂而流浪南方。②崔護《題都城南莊》詩有“桃花依舊笑東風”之句。這句是說詩人已老,花月繁華引不起他的興致。③潯陽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26.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作此詞時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寫“劉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B.上片次句和首句緊密相連,語意有如一氣呵成,大有“萬事不關心”之慨。
C.下片開頭一句“曲終人醉”,接著上片的“聽琵琶”而來,琵琶彈奏完了,人也醉了。
D.下片三四句,詞人在傷心中想象著落日映照的山河,隱喻國運衰微的跡象。
※27.古人云“材富則約以用之”,朱敦儒的這首《減字木蘭花》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能做到壓縮材料來表達感情,請結合兩首詞各舉兩例概括分析。
【答案】26.D 27.①兩首詞都善于運用“典故”來壓縮材料。②朱敦儒的《減字木蘭花》首句詞人借助劉禹錫的典故入詞,“劉郎已老”以“劉郎”自謂,短短四字寫出時光流逝、歲月不再,暗傷懷抱之意;次句詞人活用崔護詩句,以此典故入詞,短短七字,卻表達了“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③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前三句借助“孫權的典故”僅三句十二字表達了作者懷念英雄,收復失地的理想;上片“斜陽草樹”三句十四字借助“劉裕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懷念古人,北伐的決心。
【解析】2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D.“想象著落日映照的山河”錯誤,此時是詞人面對東風萬里,夕陽西下的眼前實景,將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照來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權已近夕照黃昏,中原失地,恢復無望。
故選D。
27.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兩首詞都善于運用“典故”來壓縮材料。
《減字木蘭花》中“劉郎已老”說自己像劉禹錫一樣,年歲已老,既慨嘆年華老去又表達無力回天的無奈寫出時光流逝、歲月不再,暗傷懷抱之意;“桃花依舊笑”活用崔護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美景依舊,但詩人憂心國事,已經無心賞景,表達了“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
“多似潯陽江上淚”,典出白居易的《琵琶行》,想借音樂排解愁緒,但曲終淚濕衣衫。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但很明顯,這名歌女彈奏的曲目表達的可能是亡國破家之恨。歌女、詩人代表不同階層共同的情感體會。“國破山河落照紅”化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接點明山河依舊,但中原淪陷,國運衰敗,讓人悲不自禁,悲從中來。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前三句說,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借助“孫權的典故”僅三句十二字表達了作者懷念英雄,收復失地的理想。上片“斜陽草樹”三句意思為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借助“劉裕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懷念古人,北伐的決心。
此外還有“劉義隆的典故”表達借鑒歷史,伐金需做好準備,委婉勸誡韓侘胄不能草率行事的目的;借助“拓跋燾的典故”表達詞人的隱憂及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借助“廉頗的典故”,以廉頗自比,抒寫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苦悶。
(十四)(2023上·黑龍江大慶·高三大慶實驗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蘇軾
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
風花誤入長春苑,云月長臨不夜城。
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
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檐瀉竹聲。
2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起句“山光”“馬驚”可謂奇筆,詩人心中驚喜難禁,先睹為快之意呼之欲出。
B.頷聯“長春苑”“不夜城”指代乾明寺,表現雪后繁華之景,給人芳菲三春的錯覺。
C.頸聯以一“弄”字置于“晴”上尤為活潑傳神,與“云破月來花弄影”有同工之妙。
D.尾聯回扣標題,詩人喜雪之情,溢于言表,意猶未盡,愿宿于此,以待賞明日之景。
※29.元豐四年(1081年)冬,黃州大雪。蘇軾在《書雪》中說:“今年黃州,大雪盈尺。”詩人是如何表現“大雪盈尺”情形的?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案】28.B 29.(1)“門外山光馬亦驚”,用馬兒的驚異來描寫雪后漫山皆雪,呈現出一片銀色的世界。側面烘托雪之大。
(2)“風花”即雪花,“不夜城”指代乾明寺,形象描繪雪光、月光交相輝映,徹夜通明。正面突出雪之大。
(3)“待聽催檐瀉竹聲”,詩人想象雪過天晴,聽著融化的雪水傾瀉在檐下修竹上的聲音。側面烘托雪之大。
【解析】2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表現雪后繁華之景”錯。應是表現了雪后徹夜通明之景。
故選B。
2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以及表達技巧的能力。
“門外山光馬亦驚”,門外漫山白雪銀光照眼,馬兒驚異忽然間換了世界,用馬兒的驚異來描寫雪后漫山皆雪,呈現出一片銀色的世界。側面烘托雪之大。
“風花誤入長春苑,云月長臨不夜城”寫寺中雪景。“風花”指雪。不夜城,一般也用來形容燈火通明的城市,這里指雪光映照,有如白晝。長春苑、不夜城皆指乾明寺。出句寫乾明寺是“千樹萬樹梨花開”,時正嚴冬,梨花不當開,故置一“誤”字。對句寫乾明寺月光照于上,雪光映于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徹夜通明,故云“云月長臨不夜城”。隆冬之際東風誤吹,寺廟如長春苑梨花開遍,形象描繪雪光、月光交相輝映,使這個夜城總似白天。正面突出雪之大。
“待聽催檐瀉竹聲”,詩人想象雪過天晴,聽著融化的雪水傾瀉在檐下修竹上的聲音。申說留宿的目的是要欣賞大雪融化之景。雪大,融化時的雪水必多,流動時會發出聲響。側面烘托雪之大。
(十五)(2023上·湖北荊州·高三荊州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西溪無相院
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3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描寫一場秋雨過后,無相寺邊河湖溪塘都漲滿了水,天光水色交融的景象,展現了西溪的獨特風貌。
B.頷聯從小處、遠處著墨,微風初起、草聲微弱等景象都被詩人一一捕捉,一見一聽,錯落有致,妙趣橫生。
C.詩人筆下的無相院極其清凈,溪水照映人影,也照見了人的內心,幾乎達到“心與境寂”的禪悟境地。
D.詩人運用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和反襯等多種手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31.張先善寫“影”,人稱“張三影”。此詩中有三處寫“影”,請簡要分析它們的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30.B 31.①“浮萍破處見山影”明寫山之影,微風吹來,滿池的浮萍裂開了,露出了一處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直接寫影;②“過橋人似鑒中行”暗寫人之影,人過橋,以“鑒中行”形容,說出橋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間接寫影;③“莫放修蘆礙月生”虛寫月之影,寫擔心蘆葦長高,影響觀賞溪中之月影,為想象之影。
【解析】3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頷聯從小處、遠處著墨”錯,應是從小處、近處著墨。
故選B。
3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能力。
①“浮萍破處見山影”,微風吹來,滿池的浮萍裂開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寫山倒映在水中之影,直接點出“山影”,這是直接寫影;
②“過橋人似鑒中行”,表面是寫人在橋上行走,就像是在鏡子中行走,說出橋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此處寫被溪水映照的人影,這是間接寫影;
③“莫放修蘆礙月生”,秋雨之后,蘆葦勃生,是希望蘆葦不要長得太高,阻礙了月亮出現在水中,使人領略不到深潭月影,影響“我”觀賞溪水中月亮的影子,以雨后蘆葦長高作為虛設,便把白天所見的景色擴大到未見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給人以回味這里是想象,為想象之影。重難點20:詩歌閱讀之鑒賞詩歌藝術手法(原卷版)
考情一覽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3 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歸》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借景抒情
全國 甲卷 《臨江仙》 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景物描寫 作用
全國 乙卷 《破陣子》 這首詞是如何表現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借景抒情
2022 新高考Ⅱ卷 《送別》 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抒情手法
全國 乙卷 《白下驛餞唐少府》 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2019 全國 Ⅱ卷 《投長沙裴侍郎》 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景物描寫 作用
2016 全國 甲卷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選)》 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6分) 結構技巧
命題趨勢
①表達技巧過去在全國卷中是輪考點,而在2022年、2023年全國各卷中成為考查熱點。
②就現有的考查題目看,其考法相對靈活:提問較寬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現手法、描寫手法與結構技巧,而且重在賞析其效果。
一.設問形式
1.分析、判斷全詩或某一聯運用的結構技巧/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2.分析詩詞寫景/物的藝術/敘事的藝術。
3.某一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對全詩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的作用。
4.詩人怎樣通過意象表達情感/詩人如何表達情感、志向、觀點。
二.設問解讀
表達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旨時所采取的特殊表現手法,主要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技巧四個方面。鑒賞表達技巧是詩歌鑒賞題中的考查重點,更是考查熱點。當題目中涉及“藝術”“如何”“怎樣”等詞時,多是在考查表達技巧,且常與形象、主旨以及詩歌比較閱讀等考點聯系起來考查。
解題方法
(一)表達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旨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二是表現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等;
三是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互文、頂真等;
四是結構技巧,如開門見山、卒章顯志、首尾呼應、以景結情等。
賞析表達技巧題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點(點明技巧名稱)+釋(解釋技巧運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認真審題,精準判斷表達技巧
①立足整體。即把所給的判斷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個片段。
②把握關系。關系即詩詞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達技巧。
2.精準分析表達效果
①緊扣目的。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
②緊扣技巧。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
(2023上·廣東惠州市第八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吳中書事①
楊乘②
十萬人家天塹東,管弦臺榭滿春風。
名歸范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
香徑自生蘭葉小,長廊深映月華空。
尊前多暇但懷古,盡日愁吟誰與同。
[注]①吳中,即蘇州。②楊乘,晚唐詩人。一生仕途不得意,官終殿中侍御史。
重難點突破:
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法,表現了詩人的哪些“愁”情? 請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結合詩句,判斷詩句使用的藝術手法。
第三步:結合上下文,分析使用藝術手法的作用。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作答步驟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結合詩句,判斷詩句使用的藝術手法。
第三步:結合上下文,分析使用藝術手法的作用。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古代詩歌閱讀
(一)(2023全國甲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臨江仙
晁補之
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
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
※2.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二)(2023全國乙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破陣子
陸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
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
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
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
※4.這首詞是如何表現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三)(2023新高考II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林 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6.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四)(2022上·廣東梅州·高三校考開學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別
李白[唐代]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
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
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
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
※8.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五)(2022下·上海崇明·高二上海市崇明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面小題。
虞美人
【北宋】晁補之
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般別語重千金。明年過我小園林。話如今。
9.出版社編《歷代詞選》,擬為這首詞添加一個題目,以下選項中合適的一項是( )
A.野望 B.歸隱 C.餞別 D.懷舊
10.下列關于這首詞寫作特點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原桑”兩句以蕭條之景渲染悲壯情緒。
B.“油燈”句借助典型畫面表現人物心理。
C.“羊山”兩句以行人情狀反襯自身遭遇。
D.全詞不事雕琢,用語清麗,情思宛轉。
※11.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賞析詞中畫線部分。
(六)(2020下·安徽六安·高二校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客中守歲在柳家莊
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
1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開篇點題,點明時間是除夕夜。同時表現作者在外生活窘迫,連酒也沒有;因極度思念家鄉,淚水把衣襟都沾濕了。
B.頷聯,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貧困,但是與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艱辛,因為貧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第三聯“驚”字,表現了作者因年老而感覺到時光匆匆,而“畏老”“惡春”也是本詩所要側重表達的情感。
D.這首律詩用語平淡樸實,明白曉暢,與李商隱的名作《錦瑟》語言風格截然不同。
※13.這首古詩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任選兩種加以簡析。
(七)(2024上·山東濟南·高三統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賀新郎·九日
劉克莊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在山東臨淄縣南,春秋時期,齊景公登臨牛山,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②南朝狂客:指孟嘉。晉孟嘉為桓溫參軍,嘗于重陽節共登龍山,風吹帽落而不覺。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首句開闊,“更那堪”兩句情感變得細膩低沉,接著又以磅礴之筆一掃低沉,將詩人的感慨抒發得深沉透徹。
B.“孟嘉落帽”的典故,表達了對世人只愛說前朝掌故的不滿,表面上是談寫文章,實則表達不隨流俗、憂家憂國的情感。
C.詞人在“春華落盡”中感嘆年華老去,與“少年”壯志形成對比,滿懷蕭瑟,與《賀新郎》(國脈微如縷)風格迥異。
D.詞人目送飛鴻北去,對故國的思戀更加強烈,但南宋國勢危殆,讓人憂慮,此處以天際景物作結,意境蕭瑟,感慨蒼涼。
※15.前人評論說,本詞“大率與辛稼軒相類”。請據此談談你的理解。
(八)(2024上·山東臨沂·高一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臨江仙
陳與義①
高詠楚詞酬午日②,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③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陳與義:北宋末南宋初的愛國詞人。本詞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帶,逢端午感懷而作。②楚詞:亦作“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③午日:端午節。④戎葵:即蜀葵,夏日開花,有向陽特征。
16.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一開頭,透露了詞人在節日中的感時心緒和壯闊胸襟。他高昂地吟詠楚辭度過端午節,深感天涯流落,時光之速。
B.五月的榴花觸動了詞人,讓他回憶起過去酒宴高會、觀舞聽歌的情景,榴花與舞裙的對比中,突顯了江湖流徙的感傷。
C.“戎葵凝笑墻東”借戎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
D.“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是將酒澆到水中,讓憑吊之意隨水流入湘江,這一行為與“一尊還酹江月”相同。
※17.本詞中的“萬事一身傷老矣”與辛棄疾詞中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內容上和情感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九)(2023上·山東濰坊·高三昌樂二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定風波 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宋】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②。戲馬臺③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①黃庭堅貶謫黔州期間創作的一首詞。②華顛:白頭。③戲馬臺:項羽所筑,今江蘇徐州城南。劉裕北征,會僚屬于此,賦詩為樂,謝瞻和謝靈運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一首。
18.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開頭二句為全詞定下高昂的基調,“一漏天”“似乘船”生動地表明秋雨不止、人困室內的情狀,寫出貶謫之地環境惡劣。
B.上闋后三句寫久雨放晴,又逢佳節,蜀江畔暢飲狂歡,“及至”“也”二詞充分體現出詞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本詞通過重陽即事感懷,借謝瞻、謝靈運戲馬臺賦詩之典,淋漓盡致地表現詞人豪爽的氣概。
D.全詞鑄詞造句新警生動,用典自然貼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揚,語意疏宕,筆力遒勁,意境開闊。
※19.有人評價黃庭堅詞“入于蘇而又出于蘇”。本詞下闋在寫法上“入于蘇”,而情感上“出于蘇”。請對照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分析本詞下闋在情感上“出于蘇”的具體表現。
(十)(2023上·湖南長沙·高三雅禮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 盡
韓 偓①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注】①韓偓:晚唐大臣、詩人。本詩寫于朱全忠篡唐、詩人南逃寓居福建南安之時。
2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人因春盡而連日醉酒,首聯抓住醉酒這一行為反復渲染,突出了“惜春”之情。
B.頷聯寫景,落花歸別澗,云雨入孤村。“別”“孤”用詞精煉,暗含傷春悲己之情。
C.頸聯抒情。人處悠閑,易萌春逝之憾。身在閩南,難以滋生自古人臣的憂國之心。
D.這首詩扣住“春盡”抒述情懷,語言流暢優美,格律工整,融情入景,沉摯動人。
※21.周邦彥《蘇幕遮》的“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句同樣用擬人手法描寫了鳥兒的形象,請問本詩尾聯在鳥兒特點及作用上與《蘇幕遮》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回答。
(十一)(2024上·山西運城·高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牧牛圖
田錫
干戈擾擾遍中州,挽粟車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畫里,短蓑長笛一川秋。
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22.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牧牛圖》是一首題畫詩。畫里送軍糧的牛車,就像流水一樣,寫出牛車之多,突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
B.《牧牛圖》中詩人所描繪的“承平”社會場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畫面。
C.《病牛》首句寫牛為主人耕田千畝,收獲千箱,兩個“千”顯出牛的辛勞,突出牛的功績,雖無病字,卻有病因。
D.李綱對杜甫極為推崇,“但得眾生皆得飽”,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感很相似。
※23.兩首詩均以牛入詩,主要手法與主旨卻不同,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十二)(2023上·山西·高三統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途中
趙汝鐩
雨中奔走十來程,風卷云開陡頓晴。
雙燕引雛花下教,一鳩喚婦樹梢嗚。
煙江遠認帆檣影,山舍微聞機杼聲。
最愛水邊數株柳,翠條濃處兩三鶯。
2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雨中奔走十來程”描寫了一幅風雨途中奔走的畫面,為后文寫雨后天晴、燕戲鳩鳴的景象做鋪墊。
B.首聯“陡”“頓”二字突出了天氣變幻之快,同時生動刻畫了詩人內心的愉悅,側面寫出詩人在雨中忙碌奔走的姿態。
C.頷聯寫燕子在引領雛燕,陣陣鳩聲,春意盎然;尾聯的水邊柳和柳處鶯將詩人沉醉山水的情態推到了頂峰。
D.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力,令人心醉,寫盡了春光之色和春天之美。
※25.請從寫作手法的角度賞析頸聯。
(十三)(2024上·黑龍江雞西·高三統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減字木蘭花
朱敦儒
劉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②。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③。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注釋]①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他曾被貶至南方連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時也因戰亂而流浪南方。②崔護《題都城南莊》詩有“桃花依舊笑東風”之句。這句是說詩人已老,花月繁華引不起他的興致。③潯陽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26.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作此詞時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寫“劉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B.上片次句和首句緊密相連,語意有如一氣呵成,大有“萬事不關心”之慨。
C.下片開頭一句“曲終人醉”,接著上片的“聽琵琶”而來,琵琶彈奏完了,人也醉了。
D.下片三四句,詞人在傷心中想象著落日映照的山河,隱喻國運衰微的跡象。
※27.古人云“材富則約以用之”,朱敦儒的這首《減字木蘭花》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能做到壓縮材料來表達感情,請結合兩首詞各舉兩例概括分析。
(十四)(2023上·黑龍江大慶·高三大慶實驗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蘇軾
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
風花誤入長春苑,云月長臨不夜城。
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
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檐瀉竹聲。
2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起句“山光”“馬驚”可謂奇筆,詩人心中驚喜難禁,先睹為快之意呼之欲出。
B.頷聯“長春苑”“不夜城”指代乾明寺,表現雪后繁華之景,給人芳菲三春的錯覺。
C.頸聯以一“弄”字置于“晴”上尤為活潑傳神,與“云破月來花弄影”有同工之妙。
D.尾聯回扣標題,詩人喜雪之情,溢于言表,意猶未盡,愿宿于此,以待賞明日之景。
※29.元豐四年(1081年)冬,黃州大雪。蘇軾在《書雪》中說:“今年黃州,大雪盈尺。”詩人是如何表現“大雪盈尺”情形的?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十五)(2023上·湖北荊州·高三荊州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西溪無相院
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3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描寫一場秋雨過后,無相寺邊河湖溪塘都漲滿了水,天光水色交融的景象,展現了西溪的獨特風貌。
B.頷聯從小處、遠處著墨,微風初起、草聲微弱等景象都被詩人一一捕捉,一見一聽,錯落有致,妙趣橫生。
C.詩人筆下的無相院極其清凈,溪水照映人影,也照見了人的內心,幾乎達到“心與境寂”的禪悟境地。
D.詩人運用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和反襯等多種手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31.張先善寫“影”,人稱“張三影”。此詩中有三處寫“影”,請簡要分析它們的角度有何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临澧县| 若尔盖县| 耿马| 偃师市| 沙河市| 鹰潭市| 鄯善县| 互助| 鸡西市| 云霄县| 扎赉特旗| 四子王旗| 安阳县| 四平市| 桐庐县| 方山县| 垫江县| 达日县| 武胜县| 长兴县| 广东省| 灵寿县| 新安县| 鲁甸县| 星座| 东乌珠穆沁旗| 桐庐县| 壤塘县| 图们市| 合水县| 安丘市| 芦溪县| 奉新县| 广汉市| 项城市| 同仁县| 兴国县| 巴塘县| 台东县|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