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重難點17 鑒賞古代詩歌形象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重難點17 鑒賞古代詩歌形象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重難點17:詩歌閱讀之鑒賞詩歌形象(解析版)
考情一覽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2 全國 甲卷 《畫眉鳥》 《畫眉禽》 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分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贈別鄭煉赴襄陽》 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全國 Ⅲ卷 《苦筍》 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物象特征分析
2018 全國 Ⅱ卷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 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2017 全國 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性格分析
命題趨勢
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與情志,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點,屬于輪考點。
②意象、意境為常考點,以意象為重點,多考查對其內涵及作用的理解。
③意境內容復雜,很少直接命題考查,以考查景象、畫面、氛圍特點為主。
設問形式
1.某物或者某人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點?
2.某景對于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
解題方法
(一)物象與人物形象類
(1)借助詩作,了解作者和物象以及人物的基本情況。
借助詩題、正文、注釋等信息,大致了解作者及其所寫是何物、何人、有何事,為“解物”“解人”做鋪墊。
(2)抓住關鍵詞語,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與內在情志或者人物特征。即緊緊抓住詩中關于寫事物特征的“情狀語”和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裝束等描寫語言,關注反映心情的詞語,借助環境描寫(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揣摩事物和人物形象特點。
(3)結合技巧,歸結人物形象。即由抓住詩歌中連接物與人的雙關語,以及詩歌人物多側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點,借助鋪墊、烘托、反襯等手法,歸結人物形象。
(4)聯系詩人處境,輔助理解人物。詩人在異地他鄉、羈旅途中、貶謫路上,也許有著一些牢騷和不滿,在其他處境中詩人的內心也許充滿正能量。選入高考的作品,大都體現了古代詩人的正面形象。聯系時,一定要將此處境兼顧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二)意象意境類
(1)關注畫面、景象構成。畫面構成主體是意象,其構成要素為時、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從形、色、聲、味四個角度去觀察,然后判斷基調,如冷暖、喜悅、悲涼、清新、明麗、灰暗等;再具體說明意境的具體構成。
(2)概括氛圍特點。意境類型較多,常見的類型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宕壯、虛幻縹緲、凄寒蕭條、繁華熱鬧、幽靜朦朧等。在判定意境類型特點時,要特別注意使用這些術語。
(3)注意特殊關注點。概括時注意特殊時節、地點。表述時一般要說出景物組成(描述畫面)、畫面特點(意境特點或類型)、畫面名稱三個要素,個別情況還可以分析蘊含的思想感情等。
(2022·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
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2】。
出非不得地【3】,蟠據亦高大。
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
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
鴟鸮志意滿【4】,養子穿穴內。
客從何鄉來,佇立久吁怪。
靜求元精理【5】,浩蕩難倚賴。
注釋:【1】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長。【4】鴟鸮:貓頭鷹。【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重難點突破:
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蘊。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蘊。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和意蘊的能力。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閱讀詩歌,勾畫出含有意象的詩句。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蹙龍虎姿,主當風云會 ” “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 “ 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鴟鸮志意滿,養子穿穴內”
第三步:閱讀全詩,結合上下文,分析詩句深刻含義。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蹙龍虎姿,主當風云會”寫柏樹的盛時,生動地刻畫出柏樹的不凡。柏樹的形象象征著強盛時的唐王朝。
“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來了個“突轉”,誰又能料到這植根深厚而悠遠的“古柏,卻半道變了“顏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形容衰時之柏枝枯葉燥,了無生機。柏從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從強盛到衰落。
“丹鳳”:“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因為大樹將枯,“將九雛”的鳳凰無枝可憩,只能上下盤旋,哀哀其鳴。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擯斥在外。
“鴟鸮”:“鴟鸮志意滿,養子穿穴內”而對于惡鳥鴟鸮而言,則正中下懷,它們志得意滿地率領眾子孫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鴟鸮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鴟鸮三種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變化,象征了唐朝從強盛到衰落的滄桑巨變;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擯斥在外;鴟鸮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對國運時局的憂慮。
作答步驟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閱讀詩歌,勾畫出含有意象的詩句。
第三步:閱讀全詩,結合上下文,分析詩句深刻含義。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一、單項訓練
1.(2023上·北京海淀·高一北京市十一學校校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滿江紅·赤壁懷古
戴復古①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注]①戴復古,南宋詞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茍且偷生,不思收復失地,抗金斗爭頻頻失利。②貔虎:猛獸,指軍隊,勇士。
本詞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描繪了周瑜的形象,但在詞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突出的是周瑜的年輕有為,詞人借周公瑾年輕有為反襯自己的功業無成,抒發了他內心的憂憤。
②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突出的是周瑜強大的軍事力量,詞人借此反襯南宋朝廷的軍事不振、國勢衰頹,抒發了詞人憂國傷時的情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表現周瑜年輕有為、意氣風發、儒雅風流的氣度,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借周公瑾年輕有為反襯自己的功業無成,抒發了他內心的憂憤。
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上闋緬懷三國赤壁之戰,盛贊周瑜“氣吞區宇”、火燒曹兵的雄才大略。“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刻畫出波瀾壯闊的中流水戰,氣勢磅礴,突出的是周瑜強大的軍事力量。用“今如許”轉折一問,感慨蒼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借此反襯南宋朝廷的軍事不振、國勢衰頹,抒發了詞人憂國傷時的情感。
2.(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張求(節選)
唐 庚
張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
賣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
上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坐此益寒酸,餓理將入口。
士節久凋喪,舐痔甜不嘔。
求豈知道者,議論無所茍。
本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老兵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形象:①貧窮落魄/落拓不羈/落魄潦倒,如“著帽如破斗”,“性命寄杯酒”。②敢于直言,不趨炎附勢/為人有原則,如“一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寫張求解卦直言,不借助他人言語說逢迎的話。
塑造手法:①直接描寫/正面描寫/外貌描寫。②對比。將張求敢于直言、不曲意逢迎的精神跟士人品行作對比。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及描寫手法的能力。
先看人物形象。
首先開門見山亮出他的身份:一個退伍的老兵,頭戴一頂破斗似的帽子,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副落拓不羈的寒傖相。年既老而無以為生,只得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市集上靠占卜糊口,又進一步從他的行業點出這是一個下九流的人物。說他寄性命于杯酒之間,可見其平生愛好,嗜酒如命。這些描寫刻畫出一個貧窮落魄、窮困潦倒的占卜者的形象。
詩歌描寫他“上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老兵處世有自己的原則,從不假借他人之語,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褒貶,即使得罪了人,也無所畏懼。這個句子刻畫了他敢于直言,不趨炎附勢的正直形象。
再看塑造手法。
“著帽如破斗”是外貌描寫;
“上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是正面寫其性格特點;
“士節久凋喪,舐痔甜不嘔”“求豈知道者,議論無所茍”,以他不畏權勢的強項精神與士大夫舐痔吮癰的丑惡嘴臉相對照,抒寫了作者對世風日下、士節淪喪的強烈憤慨;將張求的不知“道”和士人的知“道”兩相對比,張求不是通曉儒道的人,但議論卻無所茍且,那些熟讀經書、深知道義的士人卻蠅營狗茍,恬不知恥。
3.(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胡無人①(節選)
陸游
丈夫出門無萬里,風云之會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奪城夜踏黃河冰。
鐵衣度磧②雨颯颯,戰鼓上隴雷憑憑。
三更窮虜送降款③,天明積甲如丘陵。
中華初識汗血馬,東夷再貢霜毛鷹。
[注]①胡無人:古樂府篇名。②磧:沙石堆積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書。
詩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答案】形象:塑造了不畏艱險、勇敢作戰的報國將士形象。
如何塑造:①通過動作描寫,“追奔”“奪”等動作表現“丈夫”勇敢作戰;②借環境烘托,“青海月”“黃河冰”等表明疆場的廣闊,從而表現“丈夫”的一往無前。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現手法的能力。
第三四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奪城夜踏黃河冰”,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敵人,月夜在青海頭露宿;攻打敵人的城池,半夜里踏著黃河的堅冰。這兩句詩里的形象是戰場上奮力殺敵的愛國將士們。
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追奔”“奪城”,運用動作描寫,表現戰士們勇敢作戰的精神。同時用“冷露”“青海月”“黃河冰”等苦寒冷清的邊地環境來突出戰斗環境的艱苦,以此來襯托戰士們不畏嚴寒,不畏任何困難的精神。
4.(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各題。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①閶門:蘇州城西門,詞人舊居。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簡析這兩首詞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運用了什么手法,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1)蘇詞運用虛寫手法(或者聯想、想象,或者虛實結合)來寫人,“小軒窗,正梳妝”“惟有淚千行”等句描繪出妻子對鏡梳妝、見到久別的丈夫喜極而泣的情景,表現了夫妻間的恩愛之情,同時體現詩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2)賀詞以細節寫人(或者對比,或者側面描寫),“誰復挑燈夜補衣”追憶妻子深夜為自己補衣的情景,表現了貧賤夫妻患難與共的真摯情感,反襯自己“空床臥聽”的孤獨、凄涼。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通過閱讀兩首詞可知,兩首詞都是對已逝妻子的懷念之作,都對妻子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但兩首詞在表達這一情感時所用的手法卻不相同。
賀鑄的詞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誰復挑燈夜補衣”,其中“挑燈夜補衣”是對妻子的回憶,也是細節描寫,表現妻子勤勞的品行以及夫妻患難與共的真摯情感,并與自己“空床臥聽南窗雨”的寂寞凄涼形成鮮明對比,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蘇軾的詞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結合前句“夜來幽夢忽還鄉”來看,這是對夢境的描繪,也就是運用了虛寫的表現手法,想象妻子對鏡梳妝的美妙情景以及夫妻久別重逢悲喜交加的情景,通過對夢境的描繪,表達了對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塵滿面,鬢如霜”的窘迫狀態。
5.(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海棠
劉子翚
幽姿淑態弄春情,梅借風流柳借輕。
種處靜宜臨野水,開時長是向清明。
及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
詩老①無心為題拂②,至今惆悵似含情。
[注]①詩老:指杜甫。傳說杜甫母親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諱,杜甫一生沒有寫過詠海棠的詩歌。②題拂:題詠贊美之意。
本詩“以花喻人”,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筆下海棠的形象特點。
【答案】①首聯寫姿態幽靜賢淑,由梅的風流柳的輕,突出海棠柔美的體態;②頷聯寫海棠生長在幽靜臨水處,晚春盡情開放,暗示海棠的高潔。③頸聯寫到哪怕是經過長久的風雨也香味猶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盡也畫不成,突出了海棠不懼風雨,堅韌而富有氣韻的形象。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中的形象的鑒賞能力。
①首聯“幽姿淑態弄春情,梅借風流柳借輕”中“幽姿淑態”、“梅借風流柳借輕”寫出了海棠姿態幽靜賢淑,仿佛是像梅花借來的風流,像柳樹借來的飄逸,突出了海棠柔美的體態;
②頷聯“種處靜宜臨野水,開時長是向清明”中“靜宜”“長是”寫出了海棠生長在野外幽靜臨水處,晚春清明時節盡情開放,暗示出了海棠的高潔,不與百花爭艷的形象。
③頸聯“及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中“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寫出了海棠哪怕是經過長久的風雨飄搖,也香味猶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盡也畫不完姹紫嫣紅的海棠,勾勒出了海棠不懼風雨,堅韌而富有氣韻的形象。
④尾聯,詩歌尾聯詩人以杜甫避諱母親姓名而未能暢詠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詩人對海棠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暗示了海棠的形象美好,惹人喜愛。
6.(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晚菊
韓愈
少年飲酒時,踴躍見菊花。今來不復飲,每見恒咨嗟。
佇立摘滿手,行行把歸家。此時無與語,棄置奈悲何。
問菊
林黛玉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這兩首詩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請簡要分析不同之處。
【答案】①《晚菊》觸景生情,菊花盛開、惹人憐愛的景象,觸發了詩人對自身命運的感嘆和無人傾訴的孤獨;②《問菊》托物言志,詩人以菊自比,表現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孤獨寂寞的感傷。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晚菊》:
“少年飲酒時,踴躍見菊花。今來不復飲,每見恒咨嗟”,作者寫自己不同時期看見菊花時的不同心境,暗含著他命運的變化:少年時,看見菊花非常高興,而今卻總是感嘆不已。“此時無與語,棄置奈悲何”,菊花盛開、惹人憐愛,但作者卻說“無與語”“奈悲何”,應是菊花觸發了詩人對自身命運的感嘆和無人傾訴的孤獨。
《問菊》:
在這首詩中,菊花輕俗傲世,花開獨遲,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品格性情。
首聯所謂“訊秋情”即問訊菊花的情懷意向。下面一連幾個問句,或切合歷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實都是把菊花當作詩人的一個同類,即將詩人自己的情懷賦予了菊花。所謂問菊,實是自擬。孤標傲世,當然是從陶淵明就給菊花涂染上的文化個性,問“偕誰隱”,答案已經在問句之中,即與菊花相過從的只能是高人隱土。菊花在秋季開放,當然不同于“萬紫千紅總是春”,問“為底遲”,也就是贊美了菊花不趨時不從眾的品性。園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別的花所以不在秋季開放,菊花所以會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襯出菊花的遺世獨立。鴻雁在秋天向南飛走,蛩即蟋蟀也即將結束生命,這進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總之這四個問句,實際上就是以問的形式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就是對菊花的“移情”故問。
7.(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下面題目。
和子由澠池懷舊①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②。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1061年,蘇軾赴鳳翔上任,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后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因作此詩相和。②1056年,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經過澠池,曾寄宿奉閑僧舍并題詩僧壁。
兩首詩詞中的“鴻”這一意象,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和子由澠池懷舊》鴻爪留印、鴻飛東西都是匆匆又偶然的,以此喻人生,抒發了詩人對人生匆匆、縹緲不定的悵惘;
(2)①《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驚起”“有恨”寫詩人被貶,心懷幽憤之情;②“無人省”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環境的清幽和鴻的“不肯棲”,又體現了詩人的高潔自許,詩人借鴻抒發了孤高之情。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詞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么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首聯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頷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當飛鴻遠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幾處爪痕之外,又有誰會管它是要向東還是往西呢。用雪泥、鴻爪作喻,暗示人生飄泊不定、匆匆無常。人生正如飛鴻踏雪一樣,存在偶然的因素,難以追尋。
“縹緲孤鴻影”“寂寞沙洲冷”,寫出了孤鴻孤獨寂寞,飄忽不定的特點。“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寫出了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的特點。此處詞人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寫詩人被貶,心懷幽憤之情;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突出了孤鴻孤寂的特點。此處詞人運用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8.(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書河上亭壁【注】
寇準
其二
蟬鳴日正樹陰濃,避暑行吟獨杖筇。
卻愛野云無定處,水邊容易聳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凍云垂,一望危亭欲下遲。
臨水數村誰畫得,淺山寒雪未銷時。
【注】《書河上亭壁》為四首詩構成的組詩。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謫鎮河陽時所作。
兩首詩都寫到了“云”,但對表達情感的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其二中的“野云”居無定所、來去自由,是作者自況,既表現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現其曠達自由、獨立不羈的精神;
②其四中的“凍云”難以移動,顧慮重重,是詩人被貶處境的真實寫照,以此反襯作者高遠不俗的情懷。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象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二中寫到“卻愛野云無定處”,這些“野云”居無定處,飄來飄去,不受約束,自由自在,從而表現出作者對“野云”自由、獨立的喜愛之情。同時這一組詩寫于作者被貶之時,所以“野云”的居無定所象征著作者的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所以其二中的“野云”是作者自況,既表現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現其曠達自由、獨立不羈的精神。
其四中寫到的云是“凍云”,“暮天寥落凍云垂”寫到傍晚的天空一片寥廓,只有云彩一動不動,用一“凍”字來形容,體現出云難以移動的特點,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這組詩寫于作者被貶之時,所以“凍云”也是作者當時境遇的寫照,表明自己像這“凍云”一樣難以移動、顧慮重重,而后文寫景的詩句卻視野開闊,仿佛描繪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畫,所以作者以“凍云”反襯作者高遠不俗的情懷。
9.(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峽長,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注]①這首詩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②皛皛(xiǎo):又作“皎皎”,潔白明亮貌。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這一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答案】通過暮春時節,雷聲傳來,大雨急下,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的雨中,大雨散去,清新的空氣中充滿了各種花香,描繪一幅壯麗明快的暮春山居圖。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的意思是:突然傳來雷聲,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間,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雨中,大雨驟聚驟散,清新的空氣中馬上充滿了各種花香。上句“雷聲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氣更濃,描繪一幅壯麗明快的暮春山居圖。
10.(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冬夜贈別友人
盧綸①
愁聽千家流水聲,相思獨向月中行。
侵階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連年客舍唯多病,數畝田園又廢耕。
更送乘軺歸上國,應憐貢禹②未成名。
【注】①盧綸:大歷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②貢禹:西漢人,以精通經義、品行端正著稱,官至御史大夫。
有人認為該詩頷聯“極富畫面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明亮的月色下,暗草、重霜、寒山,層次鮮明,仿佛一幅山水畫,隱含了詩人內心的愁緒。
②“侵階”“遍郭”由近及遠,呈現出動態的畫面之感,暗含了送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③“暗草”“月明”明暗對比,色調鮮明,給人以視覺上的畫面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詩句意思是,秋草侵階,重霜壓地,城外寒山聳立,明月高懸。由低到高,層次鮮明,仿佛一幅山水畫,隱含了詩人內心的愁緒。
“侵階”為近景,“遍郭”為遠景,詩句由近及遠,呈現出動態的畫面之感,暗含了送別的友人,漸行漸遠,表達了依依不舍之情。
“暗草”,草的顏色深邃,“月明”,月亮明亮當空,二者明暗對比,色調鮮明,給人以視覺上的畫面感。
11.(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
【雙調】大德歌·冬景①
關漢卿
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
密灑堪圖畫。看疏林噪晚鴉。
黃蘆掩映清江下,斜纜著釣魚艖②。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號。此曲是關漢卿晚年漂泊在外時所作。②艖:木筏,小船。
“黃蘆掩映清江下,斜纜著釣魚艖”寫出了怎樣的畫面和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在白茫茫的世界中,一條釣魚的小船正斜攬在枯黃蘆葦掩映的清江下,勾畫出一種靜謐、清遠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安閑穩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贊美之情。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黃蘆掩映清江下”寫到黃色的蘆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條黃橙色的彩帶,給這荒涼環境帶來了幾分溫馨和一絲快意。黃色為暖色。北風的吹拂,白茫茫的世界中,江岸邊的黃蘆在清江白景映襯下,更顯得光彩奪目,搖曳多姿。“斜纜著釣魚艖”,那岸邊泊著一葉釣魚舟,獨覽著一清江之景。船泊在岸邊,說明天氣太晚,漁夫已歸家,這樣使意境更顯得寧靜、清遠。
作者攝景“釣魚艖”,描繪出了人活動的足跡,給荒涼寧靜的環境增加了生機和魅力,同時給人以期待和希望。作者長年漂泊在外,生活毫無安寧,自然向往著閑適恬靜的生活,看到歸巢的“晚鴉”和漁夫歸去留下的“釣魚艖”,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它(他)們有歸,為何自己無歸?表達了作者對安閑穩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贊美之情。
12.(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狂夫[1]
杜甫〔唐代〕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娟娟凈,雨裛[2]紅葉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1]本詩寫于杜甫客居成都時。[2]裛,同“澠”,沾濕。
本詩頷聯的景物描寫別具特色,請賞析其精妙之處。
【答案】①(多感官)視覺、嗅覺結合。“翠篆娟娟凈”“雨裹紅藻”訴諸視覺,“冉冉香”訴諸嗅覺,描繪出翠竹輕搖明凈悅目,細雨中荷花格外嬌艷清香可聞,表達詩人的喜愛之情。②色彩映襯。風中翠竹輕搖,雨中荷花紅艷,色彩鮮艷明麗,更有畫面美。③動詞運用細膩生動。“含”有小心呵護之意,暗示了風的柔和。而“裹”通“浥”,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味,足見雨之細、雨之柔。描寫了微風細雨,營造了一個美好的審美境界。④運用疊詞。“娟娟”就是美好的樣子,“冉冉”本義為漸進的、緩慢的樣子,這里指香氣一陣一陣地飄來,為詩句平添音韻之美。⑤運用互文。兩句分別吟詠風雨,而第三句風中有雨,從“凈”字可以體味(雨后翠篆如洗,方凈);第四句雨中有風,從“香”字可以會心(沒有微風嗅不到細香)。互文的使用賦予詩句凝練精警之妙。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裹紅蕖冉冉香”寫的是和風輕輕擁著翠綠的竹子,秀美光潔,飄雨慢慢洗著粉紅的荷花,陣陣清香。
從描寫角度看,“翠篆娟娟凈”“雨裹紅藻”屬于視覺描寫,“冉冉香”屬于嗅覺描寫,調動多種感官,描繪出翠竹秀美、荷花嬌艷、荷香縈繞的美景。
從畫面色彩看,翠竹、紅花交相輝映,色彩明麗,增添了畫面美。
從動詞運用看,“含”“裛”兩個動詞運用極細膩生動。“含”比通常寫微風的“拂”字感彩更濃,有小心愛護意味,則風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灑一類字更輕柔,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味,則雨之細也不言而喻。
“含”與“裹”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了風和雨以生命,似乎它們都變得多情,可以想象風的柔情,它輕輕地吹拂幽竹的情景,幽竹在風中搖曳多姿,細雨也滋潤了荷花,風中傳來它的陣陣幽香;
從語言形式看,“娟娟”與“冉冉”都是疊詞,“娟娟”寫出了經雨洗后幽竹的秀美,“冉冉”寫出了荷花嬌柔的姿態。且讀起來富有韻味,朗朗上口。
從修辭手法看,兩句分詠風雨,而第三句風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風。這就是通常使詩句更為凝練精警的“互文”之妙。
13.(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各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①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②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注釋】①宜陽:古縣名,在今河南省福昌縣附近,在唐代是個重要的游覽去處,著名的連昌宮就建在這里。②芳樹、春山:這兩句互文見義,即春山之芳樹。
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詩中出現了綠草、芳樹、山泉、鳥語等意象,芳樹蔥蘢,山花爛漫無人賞,悄然自飄落;春山一路,鳥鳴聲聲無人聽,徒然鳴囀。構成一幅凄涼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凄涼的感情。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結合“草萋萋”“澗水”“芳樹”“鳥空啼”等分析,詩中出現了綠草、芳樹、山泉、鳥語等意象。“宜陽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頭觀賞景致,只見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澗水東流復向西”,山澗溪水向東流去,復又折回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之中,樹木繁茂芬芳,然空無一人。“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象到山花爛漫,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構成一幅凄涼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凄涼的感情。
14.(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夜聞觱篥
杜甫
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數悲壯。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
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
頸聯描會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案】頸聯描繪了一幅寒冷、凄涼的冬夜飛雪圖。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景物特點的能力。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意思是:積雪飛霜凝結著這冬夜的嚴寒,面對孤燈聽急管,加之滿耳風濤,這情況真凄涼。作者描繪了一幅寒冷、凄涼的冬夜飛雪圖。
15.(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題岳陽樓①
劉仙倫
八月書空雁字聯,岳陽樓上俯晴川。
水聲軒帝②鈞天樂③,山色玉皇香案煙。
大舶駕風來島外,孤云銜日落吟邊④。
東南無此登臨地,追我飄飄意欲仙。
注釋:①本詩寫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詩人從靖康元年春避難南奔,至此已經流浪近三年。②軒帝:華夏始祖黃帝軒轅氏,傳說黃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樂。③鈞天樂:鈞天廣樂的簡稱,是神話中天神的音樂。④吟邊:思緒所到之處,此處指天邊。
詩歌的頸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案】大船乘風破浪從遠處山島之間駛來,晴空里一朵孤云銜著落日沉向吟邊,描繪出一幅蒼茫壯闊的畫面。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畫面的能力。
“大舶駕風來島外,孤云銜日落吟邊”意思是:千帆競渡乘風從島外駛來,一片孤云逐日落在天邊。本聯寫詩人湖上所見。洞庭湖是湘北水上交通要區,四通八達,無遠不屆,當舶艫相接,帆影交橫,乘風破浪,低昂前進時,自足以點綴湖上風光。當它們舶艫相接,帆影交橫,乘風破浪,低昂前進時,自足以點綴湖上風光。詩人俯視晴川,所聽到的是水聲,看到的是山色、大舶,最后由“俯”轉到“仰”,注視著天空。用“大舶”“海風”“孤云”“落日”等意象描繪了一幅蒼茫壯闊的畫面。
16.(2023上·遼寧大連·高二大連市第十二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上禮部李侍郎·白鷺
劉長卿
亭亭常獨立,川上時延頸。秋水寒白毛,夕陽吊孤影。
幽姿閑自媚,逸翮思一騁。如有長風吹,青云在俄頃。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題目看,這首詩是獻給禮部李侍郎的詩;它既是詠物詩,又是自薦詩。
B.“延頸”寫白鷺盼望詩人到來,“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涼落寞。
C.頷聯運用擬人手法表現白鷺的心理:自有美資,渴望振翅長空一展風采。
D.尾聯字面上是說如果有長風吹送,白鷺必能高飛遠舉,實際上另有深意。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延頸’寫白鷺盼望詩人到來”錯。“延頸”寫白鷺的顧盼之姿態,實際上是寫詩人盼望賞識和推薦他的人到來。
故選B。
二、綜合練習
(一)(2022浙江高考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1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
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8.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7.A 18.①歐詩托物言志,通過對比畫眉鳥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詩對畫眉進行側面描寫,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A.“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說法錯誤。文詩中主要描寫畫眉鳥的叫聲,初聽之時,聲音來自“高籠”之中;但等到詩人了卻簡單的公事,眾人散盡之后,衙署清幽安靜,則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一般,從而襯托出詩人不慕名利、淡泊悠遠的人物形象,但并沒有直接對畫眉鳥進行描寫。
故選A。
1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歐詩以畫眉鳥為直接描寫對象,托物言志,寫詩人聽見畫眉鳥在山林繁花之間千啼百囀,才知道籠中畫眉的叫聲,遠比不上它在山間的自由歌唱那么悅耳動聽。在本詩中,詩人對畫眉鳥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對比畫眉鳥在“山花紅紫樹高低”和“鎖向金籠”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表面寫鳥,實則寫人,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詩雖以畫眉為題,但并未具體地描寫畫眉鳥的形象和叫聲,而是進行側面描寫,重點渲染了“公庭事簡人皆散”之后,初聽上去仍在“高籠”中的畫眉鳴聲此時聽起來卻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悠遠空曠,清幽寂靜。本詩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烘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表現詩人在公務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
(二)(2020上·浙江金華·高一浙江省東陽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苦筍
陸游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20.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19.C 20.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解析】19.本題是綜合性考查題目,考查理解分析詩詞的內容、手法、語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詞的意象,分析詩詞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詞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并得出答案。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C項,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理解有誤。“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兒童要儉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多取食”。
故選C。
20.本題考查結合詩歌手法,概括詩歌形象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詩歌內容,根據要求找出相關詩句;再聯系手法、結合關鍵詞語,概括形象特點;最后根據要求,分點整理答案。
首先,審讀題干可知,本詩采用聯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筍與魏征二者的相似之處。然后,閱讀詩歌結合內容進行分析。詩人先寫見到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進而三、四兩句直接描寫苦筍,并將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種的本性,“苦節”是與生俱來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潔自持;“苦節”指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肯定贊美苦筍品性后,詩人自然由此聯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征,“我見魏征殊媚嫵”一句是寫唐太宗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所以,從本身外部特征來看,苦筍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進諫,而其言行有時著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在氣質來看,詩人贊美苦筍氣節便是唐太宗贊魏征“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與魏征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最后,結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可。
(三)(2020·山東·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
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2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 請簡要分析。
【答案】21.B 2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峴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B項, “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有誤,“念此”的“此”應結合首聯中“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一起理解,詩人不是為離別“心驚神傷”,而是想到在此戰亂時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別將再難相見,故此“心驚神傷”。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點以及在詩歌中有無象征寓意;其次要結合詩歌表達技巧來分析其對于抒情的作用,并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句運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達效果,或者抒發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詩人的居住地,“峴首”是襄陽龐德公隱居的地方,也是鄭煉將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寫出離別之際因天色薄暮,而詩人不得不與友人離別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達襄陽,正是春光明媚之時,表達對友人一帆風順抵達目的地的美好祝愿;體現了詩人對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闊”“天高”刻畫出峨眉與峴首兩座山相距遙遠,借景抒情,抒發離別之后兩人分居兩地,相隔遙遠的孤獨寂寞之情
(三)(2019下·河北張家口·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2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24.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
【答案】23.C 24.第一問:這幅畫中含有不尋常詩意,吟詠不斷也體會不出其意境。
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詞內容的能力。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許道寧畫作中那種遼闊萬里的意境,我僅僅通過距離畫作一窗之距就領略到了。所以,作者表達的是萬里江山濃縮在尺牘之間的畫作里。
故選C。
24.本題考查把握詩句含義、鑒賞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第一問:尾聯“此中有佳句”中“此”指畫作,“有佳句”指意境優美;該句意思是許道寧的畫意境優美,蘊含詩意,文人墨客可以據此創作出詩詞佳句。“吟斷不相關”中“斷”指盡,“不相關”只沒有關聯;該句意思是縱使寫盡這些佳句,也與畫的意境不相關,足以看出畫家技藝的高超和畫意的優美,致使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
第二問:尾聯通過寫作詩謂畫中景非筆墨所能傳出,既極贊畫之神妙,又自慚詩之拙。從尾聯的含意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給子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其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四)(2024上·重慶渝中巴蜀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25.下列對這首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B.頸聯中作者身為薄宦,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更加懷念家鄉,表達與陶淵明一樣“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歸隱之心。
C.尾聯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流露出我雖清貧卻不改高潔之志的心聲。
D.這首詠物詩抓住蟬的特點,同時結合作者的情思。詩中的蟬,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可以稱之“為情而造文”的佳作。
※26.“無理而妙”,是指藝術作品的某些內容不合常理反而能達到一種較好的藝術效果。有人評論此詩的頷聯“無理而妙”,請你結合詩歌內容試做分析。
【答案】25.B 26.①頷聯的無理之處在于: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卻責怪樹的無動于衷。也就是說,責怪樹的“無情”是顯無理之處。
②而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作者借蟬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含蓄表達自己無所依靠和無人幫襯的艱難處境。
③借詠嘆蟬之“無理之怨”的擬人手法,表明自己孤寂哀怨的復雜心境,含蓄而巧妙。
【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表達與陶淵明一樣‘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歸隱之心”錯。詩中作者只是懷念家鄉,有故園之思,并看不出他有歸隱之意。
故選B。
26.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①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進一步地描摹了蟬的鳴聲。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里體現了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
②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作者借蟬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含蓄表達自己無所依靠和無人幫襯的艱難處境,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③借詠嘆蟬之“無理之怨”的擬人手法,運思高妙、耐人尋味,寓意十分明顯,寫蟬即是寫詩人自己的身世。“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蟬棲高難飽,費聲鳴叫無人理會,純屬徒勞,這正是詩人清高自處,也是世情冷淡,無人相知的寫照。
(五)(2023上·四川成都·高三成都實外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流鶯
李商隱
流鶯漂蕩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自持”三字,這是首聯著點眼,喑示出流營根本無法華握自己的命運,仿佛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控制著。
B.本詩頷聯和李商隱另一詠物詩《蟬》的“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頗相似。但后者強調的是所處環境的冷酷:而前者所強調的卻是不被理解、世無知音的感嘆。
C.頸聯以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以及萬戶千門或開啟或關閉的時分,流鶯總是時時處處在啼囀歌吟,寄寓它仿佛執著地要將“本意”告訴人們,而且在等待著渺茫無盡的佳期。
D.末句化用前人“上林多少樹,不借一枝棲”的詩句,寫流鶯看到春色逝去無限感傷,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棲息,從而抒發了無枝可依的無奈。
※28.古人評價此詩“含思宛轉,獨絕古今”,結合全詩,請你從情感和藝術手法上加以分析。
【答案】27.D 28.①詩人借流鶯,含蓄表現了自己輾轉飄零不定的生活及遠大的政治抱負,表達自己不為人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傷感。
②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和比喻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情感。借流鶯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寫自己漂泊無依、抱負難展、佳期難遇、年華空度的苦悶之情。
【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 “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棲息”錯誤。尾聯“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意為自己曾為傷春之情所苦,實在不忍再聽流鶯永無休止的傷春的哀鳴,然而在這廣大的長安城內,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棲居的花枝呢 本句的主語應為作者,是作者不忍心再聽流鶯哀鳴,而不是流鶯想停止啼叫。
故選D。
2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思想情感及表現手法的能力。
首先理解“含思宛轉,獨絕古今”的含義,意為包含的情感含蓄曲折,古往今來獨一無二。
從情感上,本詩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流鶯含蓄地抒發作者的情感。本詩是李商隱托物寓懷、抒寫身世之感的詩篇。流鶯,指漂蕩流轉、無所棲居的黃鶯。首聯暗示出流鶯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來表現詩人自己的輾轉漂泊的幕府生活。頷聯借流鶯巧囀本意不被理解,世無知音的感嘆,將詩人不為人所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傷感曲曲傳出。頸聯借流鶯永無休無止的啼鳴,渺茫無盡的等待,含蓄表達詩人佳期不遇的感慨。 
從手法上,本詩是一首詠物詩,運用了托物言志和比喻的手法表達作者的情感。此詩是作者托物寓懷的詩篇。首聯描寫了流鶯的飄蕩無依,頷聯指出流鶯內心的苦悶,頸聯寫流鶯的艱辛備嘗,尾聯寫詩人自己。借流鶯暗喻自身,通過流鶯的飄蕩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表現了詩人自身漂泊無依的境遇;借流鶯的徒自巧囀、難遇佳期書寫不為人賞識、懷才不遇的感情。頷聯用流鶯的漂蕩比喻自己飄零不定的生活,用流鶯的“巧囀”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遠大的政治抱負。尾聯“花枝”指流鶯棲息之所,比喻詩人如良禽般沒有棲居之地,抒寫了作者抱負成空、年華虛度的苦悶。
(六)(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成都七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病馬【注】
杜甫
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注】這首詩大約寫于乾元二年(759),當時詩人流寓泰州(今甘肅天水,當時屬唐朝邊境地區)。
2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一首“詠物詩”,本詩表現了詩人的“愛物之心”;又以獨特視角,用第二人稱抒情達意,將馬人格化,生動而有情味。
B.前兩聯語意緊密相承,“老”承“久”,“歲晚”承“天寒”。交代了馬與自己患難相依的關系,也寫出了其老病的狀態。
C.頸聯寫馬的毛發、骨相等資質絕非平常之輩,但它在我面前卻十分溫順馴服,對我非常忠誠,表達出對病馬的濃濃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賢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動于此馬為物雖微但對我情意深厚而沉吟。同是“沉吟”卻意味不同。
※30.如同聞一多借“紅燭”來寫自己,杜甫所寫的“病馬”也實為詩人自己。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病馬”與詩人的相似之處。
【答案】29.C 30.①馬“老”且“病”,與杜甫晚年的身體狀況相似;②馬處“關塞深”,與杜甫流寓邊地的政治境遇相似;③馬“塵中老盡力”,與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相似;④馬“馴良”忠誠,與杜甫忠君愛國的精神相似。
【解析】29.本題考查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C.“馬的毛發、骨相等資質絕非平常之輩”錯。頸聯意思為:你的毛骨哪有與眾不同?但你的馴良至今未曾改變。
故選C。
3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風塵勞苦中力盡衰老,天寒歲晚之時,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傷心。馬“老”且“病”,與杜甫晚年的身體狀況相似。此聯通過吟詠那“老盡力”的病馬,來表現作者自己晚年那種落魄的心態,感情深沉。
②“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意思是:騎這匹馬兒已經很久了,總是一起冒著天寒,向那偏遠的關塞前進。馬處“關塞深”,與杜甫流寓邊地的政治境遇相似。
③“塵中老盡力”,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風塵勞苦中力盡衰老,馬“塵中老盡力”,與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相似。
④“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意思是:你的毛骨沒有與眾不同,但你的馴良至今未曾改變。此聯兩句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抒發對病馬的濃濃深情。“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意思是:馬兒雖然低微,但蘊藏的情意確是非常深厚,你真叫我感動,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馬“馴良”忠誠,與杜甫忠君愛國的精神相似。重難點17:詩歌閱讀之鑒賞詩歌形象(原卷版)
考情一覽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2 全國 甲卷 《畫眉鳥》 《畫眉禽》 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分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贈別鄭煉赴襄陽》 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全國 Ⅲ卷 《苦筍》 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物象特征分析
2018 全國 Ⅱ卷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 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2017 全國 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性格分析
命題趨勢
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與情志,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點,屬于輪考點。
②意象、意境為常考點,以意象為重點,多考查對其內涵及作用的理解。
③意境內容復雜,很少直接命題考查,以考查景象、畫面、氛圍特點為主。
設問形式
1.某物或者某人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點?
2.某景對于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
解題方法
(一)物象與人物形象類
(1)借助詩作,了解作者和物象以及人物的基本情況。
借助詩題、正文、注釋等信息,大致了解作者及其所寫是何物、何人、有何事,為“解物”“解人”做鋪墊。
(2)抓住關鍵詞語,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與內在情志或者人物特征。即緊緊抓住詩中關于寫事物特征的“情狀語”和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裝束等描寫語言,關注反映心情的詞語,借助環境描寫(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揣摩事物和人物形象特點。
(3)結合技巧,歸結人物形象。即由抓住詩歌中連接物與人的雙關語,以及詩歌人物多側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點,借助鋪墊、烘托、反襯等手法,歸結人物形象。
(4)聯系詩人處境,輔助理解人物。詩人在異地他鄉、羈旅途中、貶謫路上,也許有著一些牢騷和不滿,在其他處境中詩人的內心也許充滿正能量。選入高考的作品,大都體現了古代詩人的正面形象。聯系時,一定要將此處境兼顧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二)意象意境類
(1)關注畫面、景象構成。畫面構成主體是意象,其構成要素為時、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從形、色、聲、味四個角度去觀察,然后判斷基調,如冷暖、喜悅、悲涼、清新、明麗、灰暗等;再具體說明意境的具體構成。
(2)概括氛圍特點。意境類型較多,常見的類型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宕壯、虛幻縹緲、凄寒蕭條、繁華熱鬧、幽靜朦朧等。在判定意境類型特點時,要特別注意使用這些術語。
(3)注意特殊關注點。概括時注意特殊時節、地點。表述時一般要說出景物組成(描述畫面)、畫面特點(意境特點或類型)、畫面名稱三個要素,個別情況還可以分析蘊含的思想感情等。
(2022·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
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2】。
出非不得地【3】,蟠據亦高大。
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
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
鴟鸮志意滿【4】,養子穿穴內。
客從何鄉來,佇立久吁怪。
靜求元精理【5】,浩蕩難倚賴。
注釋:【1】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長。【4】鴟鸮:貓頭鷹。【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重難點突破:
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蘊。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閱讀詩歌,勾畫出含有意象的詩句。
第三步:閱讀全詩,結合上下文,分析詩句深刻含義。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作答步驟
第一步: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重點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要求,閱讀詩歌,勾畫出含有意象的詩句。
第三步:閱讀全詩,結合上下文,分析詩句深刻含義。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據分值分點,形成文字。
一、單項訓練
1.(2023上·北京海淀·高一北京市十一學校校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滿江紅·赤壁懷古
戴復古①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注]①戴復古,南宋詞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茍且偷生,不思收復失地,抗金斗爭頻頻失利。②貔虎:猛獸,指軍隊,勇士。
本詞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描繪了周瑜的形象,但在詞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2.(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張求(節選)
唐 庚
張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
賣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
上語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坐此益寒酸,餓理將入口。
士節久凋喪,舐痔甜不嘔。
求豈知道者,議論無所茍。
本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老兵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請簡要分析。
3.(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胡無人①(節選)
陸游
丈夫出門無萬里,風云之會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奪城夜踏黃河冰。
鐵衣度磧②雨颯颯,戰鼓上隴雷憑憑。
三更窮虜送降款③,天明積甲如丘陵。
中華初識汗血馬,東夷再貢霜毛鷹。
[注]①胡無人:古樂府篇名。②磧:沙石堆積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書。
詩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4.(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各題。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①閶門:蘇州城西門,詞人舊居。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簡析這兩首詞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運用了什么手法,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5.(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海棠
劉子翚
幽姿淑態弄春情,梅借風流柳借輕。
種處靜宜臨野水,開時長是向清明。
及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
詩老①無心為題拂②,至今惆悵似含情。
[注]①詩老:指杜甫。傳說杜甫母親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諱,杜甫一生沒有寫過詠海棠的詩歌。②題拂:題詠贊美之意。
本詩“以花喻人”,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筆下海棠的形象特點。
6.(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晚菊
韓愈
少年飲酒時,踴躍見菊花。今來不復飲,每見恒咨嗟。
佇立摘滿手,行行把歸家。此時無與語,棄置奈悲何。
問菊
林黛玉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這兩首詩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請簡要分析不同之處。
7.(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下面題目。
和子由澠池懷舊①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②。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1061年,蘇軾赴鳳翔上任,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后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因作此詩相和。②1056年,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經過澠池,曾寄宿奉閑僧舍并題詩僧壁。
兩首詩詞中的“鴻”這一意象,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8.(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書河上亭壁【注】
寇準
其二
蟬鳴日正樹陰濃,避暑行吟獨杖筇。
卻愛野云無定處,水邊容易聳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凍云垂,一望危亭欲下遲。
臨水數村誰畫得,淺山寒雪未銷時。
【注】《書河上亭壁》為四首詩構成的組詩。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謫鎮河陽時所作。
兩首詩都寫到了“云”,但對表達情感的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
9.(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峽長,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注]①這首詩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②皛皛(xiǎo):又作“皎皎”,潔白明亮貌。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這一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10.(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冬夜贈別友人
盧綸①
愁聽千家流水聲,相思獨向月中行。
侵階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連年客舍唯多病,數畝田園又廢耕。
更送乘軺歸上國,應憐貢禹②未成名。
【注】①盧綸:大歷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②貢禹:西漢人,以精通經義、品行端正著稱,官至御史大夫。
有人認為該詩頷聯“極富畫面感”,請簡要分析。
11.(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
【雙調】大德歌·冬景①
關漢卿
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
密灑堪圖畫。看疏林噪晚鴉。
黃蘆掩映清江下,斜纜著釣魚艖②。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號。此曲是關漢卿晚年漂泊在外時所作。②艖:木筏,小船。
“黃蘆掩映清江下,斜纜著釣魚艖”寫出了怎樣的畫面和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2.(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狂夫[1]
杜甫〔唐代〕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娟娟凈,雨裛[2]紅葉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1]本詩寫于杜甫客居成都時。[2]裛,同“澠”,沾濕。
本詩頷聯的景物描寫別具特色,請賞析其精妙之處。
13.(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各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①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②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注釋】①宜陽:古縣名,在今河南省福昌縣附近,在唐代是個重要的游覽去處,著名的連昌宮就建在這里。②芳樹、春山:這兩句互文見義,即春山之芳樹。
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4.(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夜聞觱篥
杜甫
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數悲壯。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
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
頸聯描會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5.(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題岳陽樓①
劉仙倫
八月書空雁字聯,岳陽樓上俯晴川。
水聲軒帝②鈞天樂③,山色玉皇香案煙。
大舶駕風來島外,孤云銜日落吟邊④。
東南無此登臨地,追我飄飄意欲仙。
注釋:①本詩寫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詩人從靖康元年春避難南奔,至此已經流浪近三年。②軒帝:華夏始祖黃帝軒轅氏,傳說黃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樂。③鈞天樂:鈞天廣樂的簡稱,是神話中天神的音樂。④吟邊:思緒所到之處,此處指天邊。
詩歌的頸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6.(2023上·遼寧大連·高二大連市第十二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上禮部李侍郎·白鷺
劉長卿
亭亭常獨立,川上時延頸。秋水寒白毛,夕陽吊孤影。
幽姿閑自媚,逸翮思一騁。如有長風吹,青云在俄頃。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題目看,這首詩是獻給禮部李侍郎的詩;它既是詠物詩,又是自薦詩。
B.“延頸”寫白鷺盼望詩人到來,“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涼落寞。
C.頷聯運用擬人手法表現白鷺的心理:自有美資,渴望振翅長空一展風采。
D.尾聯字面上是說如果有長風吹送,白鷺必能高飛遠舉,實際上另有深意。
二、綜合練習
(一)(2022浙江高考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1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
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8.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二)(2020上·浙江金華·高一浙江省東陽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苦筍
陸游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20.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三)(2020·山東·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
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2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 請簡要分析。
(三)(2019下·河北張家口·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2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24.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
(四)(2024上·重慶渝中巴蜀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25.下列對這首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B.頸聯中作者身為薄宦,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更加懷念家鄉,表達與陶淵明一樣“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歸隱之心。
C.尾聯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流露出我雖清貧卻不改高潔之志的心聲。
D.這首詠物詩抓住蟬的特點,同時結合作者的情思。詩中的蟬,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可以稱之“為情而造文”的佳作。
※26.“無理而妙”,是指藝術作品的某些內容不合常理反而能達到一種較好的藝術效果。有人評論此詩的頷聯“無理而妙”,請你結合詩歌內容試做分析。
(五)(2023上·四川成都·高三成都實外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流鶯
李商隱
流鶯漂蕩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自持”三字,這是首聯著點眼,喑示出流營根本無法華握自己的命運,仿佛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控制著。
B.本詩頷聯和李商隱另一詠物詩《蟬》的“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頗相似。但后者強調的是所處環境的冷酷:而前者所強調的卻是不被理解、世無知音的感嘆。
C.頸聯以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以及萬戶千門或開啟或關閉的時分,流鶯總是時時處處在啼囀歌吟,寄寓它仿佛執著地要將“本意”告訴人們,而且在等待著渺茫無盡的佳期。
D.末句化用前人“上林多少樹,不借一枝棲”的詩句,寫流鶯看到春色逝去無限感傷,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棲息,從而抒發了無枝可依的無奈。
※28.古人評價此詩“含思宛轉,獨絕古今”,結合全詩,請你從情感和藝術手法上加以分析。
(六)(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成都七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病馬【注】
杜甫
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注】這首詩大約寫于乾元二年(759),當時詩人流寓泰州(今甘肅天水,當時屬唐朝邊境地區)。
2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一首“詠物詩”,本詩表現了詩人的“愛物之心”;又以獨特視角,用第二人稱抒情達意,將馬人格化,生動而有情味。
B.前兩聯語意緊密相承,“老”承“久”,“歲晚”承“天寒”。交代了馬與自己患難相依的關系,也寫出了其老病的狀態。
C.頸聯寫馬的毛發、骨相等資質絕非平常之輩,但它在我面前卻十分溫順馴服,對我非常忠誠,表達出對病馬的濃濃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賢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動于此馬為物雖微但對我情意深厚而沉吟。同是“沉吟”卻意味不同。
※30.如同聞一多借“紅燭”來寫自己,杜甫所寫的“病馬”也實為詩人自己。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病馬”與詩人的相似之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呼和浩特市| 玛沁县| 新乡市| 渭南市| 义乌市| 疏勒县| 上饶市| 奇台县| 房山区| 西乌珠穆沁旗| 宁夏| 博野县| 行唐县| 漾濞| 报价| 新营市| 营山县| 柳江县| 苏州市| 九龙城区| 嘉义县| 南阳市| 册亨县| 建德市| 伊宁县| 高清| 富阳市| 乌拉特后旗| 巫山县| 盐源县| 吉首市| 富阳市| 泰顺县| 金门县| 扎鲁特旗| 拜城县| 团风县| 阜新| 玉环县|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