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重難點11 散文技巧與情景探究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重難點11 散文技巧與情景探究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重難點11:現代文閱讀II散文閱讀中藝術技巧探究(解析版)
考情一覽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3 全國甲卷 《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 這篇隨筆的最后段跳轉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見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隨筆特征
2022 新高考Ⅱ卷 《到橘子林去》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過細節體現出來,請指出三處這樣的細節并簡要分析。(6分) 細節描寫
上海卷 《我和父親》 第⑥段中寫父親“悄悄指給我看一個油頭的男人脖子上系著的花圍巾”,請賞析該細節描寫在刻畫父親形象上的妙處。(3分)
2021 天津卷 《送一位遠征的友人》 結合文本說明畫線部分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現了怎樣的心情?(5分) 綜合賞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建水記(之四)》 第7題D項:文章最顯著的文字特點是常常大量堆疊同類詞語或詞組,以此形成繁復恣肆的修辭效果,同時也表現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氣象。 語言賞析
全國Ⅲ卷 《記憶里的光》 第7題D項:文章寓象征于寫實,噴吐著白汽、沖破黑暗呼嘯而來的火車,既是寫實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著偉大的力量、嶄新的時代。 象征手法
命題趨勢
①就能力點而言,主要考查修辭、語言及表現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圍而言,主要是從小處設題,從句段切入考查;還可以從大處設題,從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題型而言,主要使用選擇題,兼及主觀題。
設問形式
1.結合具體語句,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藝術特點。
2.結合相關文本,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解題方法
表達技巧
分析表達方式
1.記敘 敘事人稱有三種:
(1)第一人稱:①便于作者抒發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
(2)第二人稱:①營造一種親切的氛圍,把所要表現的事物更親切地表現出來;②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3)第三人稱:①以局外人的視點進行敘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把他們的經歷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②使所敘人物或事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為廣闊。
敘述方式
(1)順敘:次序井然,條理清晰
(2)倒敘 :突出中心,設置懸念,使文章波瀾起伏
(3)插敘 :使情節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
2.描寫
(1)寫人
正面描寫 :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
側面描寫:對環境或次要人物的描寫間接烘托所要描寫的對象,使其鮮明突出。
寫景
多感官結合 空間方位 動靜結合 虛實結合
3.抒情
直接抒情:淋漓盡致,具有強烈感染力。
見接抒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托物言志,使文章含意蘊藉、意味無窮。
結構技巧
抑揚結合:巧作抑揚,行文跌宕,使人、物特征更鮮明突出,形象豐滿;能解明地表情達意,增強文章波瀾曲折之美,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
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提綱犁領;強調文章中心,使主題鮮明突出。
以景結情: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勇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使得文章“此時無情勝有情”,產聲韻味
無窮的藝術效果。
卒章顯志: 深化內容,升華主題思想;總結全文,使結構完整。
鋪墊伏筆: 誼染氣氛,吸引讀者;使內容完整、真實可信;使行文縝密、耐人尋味。
(三)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一般包括象征、渲染、抑揚、對比、襯托、聯想、想象、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
語言特色
鑒賞角度 特點或作用
用詞之美 煉字之美 ①準確;②精練;③生動、形象、傳神。
疊字(詞)之美 ①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使語言具有繪畫美;②韻律鏗鏘悅耳,使語言富有音樂美;③疊字可以組成整齊的句式,使語言具有建筑美;④疊字能使意思強化,起到強調作用;⑤疊字能使上下文聯系緊密,使文章有一氣呵成之感。
反復之美 突出某種思想,強調某種情感,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語或古語)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優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長短之美 行文錯落有致,生動活潑,富于變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參差,錯落有致,節奏頓挫,音韻和諧。
風格之美 豪放、直白、華麗、精練、凝練、柔婉、含蓄、細膩、典雅、凝重、清新、明麗、樸素、活潑、詼諧等。
語體之美 口語:風趣,給人親切的感覺。 書面語:莊重,嚴謹,周密,有說服力。 口語與書面語混合-:亦莊亦諧,頗有趣味。
修辭之美 如比喻、排比、擬人、對偶、反問等。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又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
(2022新高考II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到橘子林去
李廣田
小孩子的記憶力真是特別好,尤其是關于她特別有興趣的事情,她總會牢牢地記著,到了適當的機會她就會把過去的事來問你,提醒你。
“爸爸,你領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滿樹上是金黃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這樣說,我稍稍遲疑了一會,還不等回她,她就又搶著說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說過領我去看的。”
我這才想起來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領她到西郊去。那里滿坑滿谷都是橘子,但那時橘子還是綠的,她并不覺得好玩,只是說:“這些橘子幾時才能熟呢?”
“等著吧,等橘子熟了,等一個晴天的日子,我就領你來看看了。”這地方陰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覺得非常稀罕,簡直覺得這一日不能隨便放過。小孩子對于這一點也該是敏感的,于是她就這樣問我了。去嗎,那當然是要去,并不是為了那一言的然諾,卻是為了這一股子好興致。
我們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來,活躍了起來。石頭道上的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女人頭上的金屬飾物隨著她們的腳步一明一滅;挑煤炭的出了滿頭大汗,脫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氣,而汗水被陽光照得一閃一閃的。天空自然是藍的了,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也許是看一只鴿子,兩行小牙齒放著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興的,別人的高興就會使她高興,別人的笑聲就會引起她的笑聲。可是她可并沒有像我一樣關心到這些街頭的景象。她毫沒有駐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著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著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寬闊了,也聽到好多地方的流水聲了,看不到洗衣人,卻聽到洗衣人的杵擊聲,而那一片山,那紅崖,那巖石的紋理,層層疊疊,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壘成,沒有云,也沒有霧,崖面上為太陽照出一種奇奇怪怪的顏色,真像一架金碧輝煌的屏風,還有瀑布,看起來像一絲絲銀線一樣在半山里飛濺。我看著眼前這些景物,雖然手里還握著一只溫嫩的小胖手,我卻幾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擾亂我,我想,她不會關心到眼前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著到橘子林去。
遠遠地看見一大片濃綠,我知道橘子林已經在望了,然而我們卻忽然停了下來,不是我要停下來,而是她要停下來,眼前的一個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爛茅屋的前面,兩個趕大車的人在給匹馬修理蹄子。
我認識他們,我只是認識他們是屬于這一種職業的人,而且他們還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鄉親。他們時常叫我感到那樣子的可親近,可信任。他們把內地的貨物運到邊疆上出口,又把外邊的貨物運到內地,他們給抗戰盡了不少的力量……他們兩個正在忙著,他們一心一意地“對付”那匹馬。你看,那匹馬老老實實地站著,不必拴,也不必籠,它的一對富有感情的眼睛幾乎閉起來了。不但如此,我想這個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給我修理蹄子,我們走的路太遠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們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錯,他正在給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個蹄子來,先上下四周撫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細端詳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銳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圍修理著。我為那一匹牲口預感到一種飛揚的快樂……我這樣想著,看著,看著,又想著,只是頃刻之間的事情,猛一驚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從我的掌握中脫開了,我低頭一看,卻正看見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來注視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見,她的小指甲是相當長的,也頗污穢了,每一個小指甲里都藏著一點黑色的東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對眼前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語擾亂她,我看她將要看到什么時候為止。
趕馬車的人把那一只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釘著鐵掌。釘完了鐵掌,便把馬蹄子放下了。那匹馬把整個的身子抖擻了一下,我說那簡直就是說一聲謝謝,或者是故意調皮一下。然后,人和馬,不,是人跟著馬,可不是馬跟著人,更不是人牽著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爛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門口掛一個大木牌,上邊寫著拙劣的大字:“敘永騾車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們也可以少受一些風塵。
“回家。”小岫很堅決地說,而且已經在向后轉了。
“回家告訴媽媽:馬剪指甲,馬不哭,馬乖。”她拉著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還是沒有說什么,我只是跟著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長了,回家叫媽媽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這么說著,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對,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馬還乖。”這次我是不能不說話了,我被她拉著,用相當急促的腳步走著。
這時候,太陽已經向西天降落了,紅崖的顏色更濃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擴大了。我們向城里走著,我們都沉默著,小岫不說話,我也不說話。“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許有這么一句話,也許并沒有。
重難點突破: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過細節體現出來,請指出三處這樣的細節并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童趣、三處細節、簡要分析。
第二步,速讀課文,勾畫出童趣描寫的語句。
①第6段“石頭道上的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女人頭上的金屬飾物隨著她們的腳步一明一滅;挑煤炭的出了滿頭大汗,脫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氣,而汗水被陽光照得一閃一閃的。天空自然是藍的了,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也許是看一只鴿子,兩行小牙齒放著白光,真是好看”對街道的景物描寫。
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給我修理蹄子,我們走的路太遠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們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錯,他正在給你慢慢地修哩”“他們兩個正在忙著,他們一心一意地‘對付’那匹馬。你看,那匹馬老老實實地站著,不必拴,也不必籠,它的一對富有感情的眼睛幾乎閉起來了”修馬蹄的場面描寫和對馬的心理的猜測。
③第10段,“我低頭一看,卻正看見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來注視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見,她的小指甲是相當長的,也頗污穢了,每一個小指甲里都藏著一點黑色的東西”。
第三步,對童趣語句進行分析。
①第6段如“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真是好看”語言接近孩童的用語。
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眼睛幾乎閉起來了”修馬蹄的場面描寫和對馬的心理的猜測,是借助兒童的視角展開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我低頭一看,-------小指甲里都藏著一點黑色的東西”,小岫看到修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來注視了一下”這一細節描寫,體現了孩童的純真想法。
第四步,根據分值,整合答案。
①第6段對街道的景物描寫,如“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真是好看”語言接近孩童的用語。
②第10段修馬蹄的場面描寫和對馬的心理的猜測,是借助兒童的視角展開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來注視了一下”這一細節描寫,體現了孩童的純真想法。
作答步驟
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
第二步,速讀課文,勾畫出童趣描寫的語句。
第三步,對童趣語句進行分析。
第四步,根據分值,整合答案。
現代文閱讀
(一)(2023上·云南昆明八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幕,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作“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作“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炒米實在是方便,其實,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么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有刪改)
材料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裝”,在于真實,在于有趣。在讀者跟中,汪曾祺是個“可愛的妙人”,沈從文先生稱其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空洞的宏大敘事: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讓讀者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雅趣,在嘈雜而迷茫的時代,給人一份特別的安靜與平和。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動)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寫四川“炒米糖開水”,再寫家鄉高郵的炒米,在對比中凸顯食物特點,引發讀者閱讀興趣。
B.文中寫到父親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難紅十字會的故事,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章結尾部分寫炒米和焦屑的應急之用,將其放在幼年躲避戰亂的背景下抒寫,增強文章的年代感。
D.作者用真實的感情和細膩的筆觸來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為了凸顯其家鄉的貧窮和動蕩。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中講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用語典雅絢麗,讀起來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B.文章引用《板橋家書》中關于炒米的敘述,介紹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溫暖情誼,使吃炒米這一風俗更具雅趣,表達出作者對故鄉風味特有的感情。
C.雖然文章題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寫的是炒米,寫焦屑相對很少,表明作者更鐘情于炒米。
D.沈從文的《邊城》受汪曾祺創作風格的影響,用田園牧歌式的風格描繪了山川優美、鄉民淳樸、民俗新奇的湘西風光,表達了對淳樸善良人性的謳歌。
3.作者最后說“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這樣寫可以體現出作者哪些特點?
※4.請結合材料一的文本,分析《炒米和焦屑》是如何體現材料二中汪曾祺以“細小瑣碎的題材”“讓讀者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雅趣”的觀點的。
【答案】1.D 2.B 3.①表現“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②這個戰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寫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說是“浪漫主義的夜晚”體現了作者幽默的筆觸;③作者能以淡定從容的心態回顧這段經歷,表現了他的達觀與超脫。 4.本文寫的是極為普通的百姓生活,取材細小、日常,卻使其審美化,讓人找到生活的雅趣。①作者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細節,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作者寫祖母用柚子殼舀炒米這一細節,既介紹了柚子殼這獨具特色的家鄉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現了他對祖母的懷念之情。②作者引用《板橋家書》的細節、寫裝炒米的壇子又講了張仲陶的一段軼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這里就有了一點文化味道。③家鄉生活是貧窮和長期的動亂的,文章卻流露出平淡從容的態度,也體現出面對生活的雅趣。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思想內容和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
D.“是為了凸顯其家鄉的貧窮和動蕩”錯誤,這篇文章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內容,將筆力集中于日常的小事上,但是恰恰在這些小事中,流露出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典雅絢麗”錯誤,應該是多口語化的表達,如“也有,少”“卷成一卷,存著”“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等都是口語。
C.“表明作者更鐘情于炒米”表述錯誤,炒米之所以用的篇幅較多,主要是它的制作工藝和儲存比焦屑復雜,需詳細介紹,而焦屑相比之下就簡單多了。但二者所起“應急”作用是一樣的,對于二者不存在厚此薄彼。
D.“沈從文的《邊城》受汪曾祺創作風格的影響”錯誤,汪曾祺受沈從文的影響,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義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分析的句子在文中的結尾。首先理解“浪漫主義的夜晚”,結合“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可知,“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
文章寫因為戰爭,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晚上,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戰爭,不寫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能用炒米度過,且生活內容豐富,把生活的艱辛寫成浪漫,體現作者幽默的風格;
作者面對如此的生活狀況,卻以“浪漫”相對,更流露出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心態。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藝術特點的能力。
“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自己家里炒的”“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作‘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作者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細節,能寫的如此細致、準確,是因為他把對生活的熱愛融住進字里行間;“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作者寫祖母用柚子殼舀炒米,詳細寫柚子殼的制作這一細節,既介紹了柚子殼這獨具特色的家鄉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現了他對祖母的懷念之情。
“《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幕,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作者引用《板橋家書》中的吃炒米的細節;“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寫裝炒米的壇子;“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講了張仲陶的一段和炒米壇蓋有關的軼事,讀來意趣橫。炒米和歷史名人、占卜有了聯系,而且有專門的盛裝器具,這使炒米有了文化味道,豐富了炒米的意蘊。
“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戰亂時,“祖母指揮著,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家鄉生活是貧窮和長期的動亂的,文章卻流露出平淡從容、豁達樂觀的態度,體現出面對生活的雅趣。
綜上,本文寫了和炒米、焦屑相關的人和事,寫的是極為普通的百姓生活,做、吃、裝、舀……取材細小、日常,卻充滿審美意蘊,讓人找到生活的雅趣,其味無窮。
(二)(2023上·陜西西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土炕(節選)
梁衡
雖然我后來離開了塞上,①但一生也沒有走出土炕的影子。中國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是從農村開始的,風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革大潮,“炕上窺變”可見一斑。1980年我到山西五臺山下忻州的一個小村子里去采訪。這里出了一個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華大學,因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我本以為我們從京城到塞外已經夠委屈的了,沒有想到還有更不公平的事。但岳安林很淡定,回鄉之后居然靜心研究農村科技。等到鄉村經濟的舊體制稍有松動,他就承包了公社養豬場,一年扭虧,并創造了一套科學飼養法,用華羅庚優選法設計飼養流程。我是在豬場的大炕上采訪他的。共三間房三個大炕,一間他住,炕上堆滿了飼料麻袋和書本;一間炕頭上燒一口大鍋,兼做粉房;一間火炕的溫度嚴加控制來做菌苗實驗。②我驚喜于這個“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發現。在這個豬場的土炕上住了幾天,寫了一篇《一個養豬專家的故事》,見報后收到五千多封來信,有不少人直接背著行李來取經。岳安林隨即辦了一個炕頭養豬培訓班,一下轟動全國。他本人也被破格從農民轉為國家干部,直接任職科委副主任。這篇稿也獲得當年全國好新聞獎。
還有一篇頭條新聞是寫農民怎樣自覺投入商品經濟的大潮。當時農民苦于極左體制久矣,窮不堪言,苦無出路。晉南一個叫朱勤學的農民,躺在炕頭上用一個半導體收音機聽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醬缺貨。而當地盛產芝麻,他便做了一小罐樣品,進京叩門問路。沒想到一次成交,訂了幾個火車皮的貨,帶動全村一夜致富。真是,③誰言三尺炕頭小,春雷滾滾炕洞中!有一個炕頭人物,不能不表。山西神池縣,為高寒風沙之地。山大溝深,去的記者很少。我曾進山在炕頭上采訪兩個大寫的人物,一個就是鄉村女教師賈淑珍。她十七歲嫁到這個只有二十戶人家的小山村里。這里交通極不方便,到我們去的時候還沒有通車,吉普車開到山腳下,我們手腳并用爬山而上。這個地方派不來教師,而孩子們也沒法走出去上學。賈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辦了一個炕頭小學,找了一塊殺豬案板,從炕洞里掏了一把煙灰刷一刷就是黑板。這一辦就是二十五年。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子因為有了她再沒有一個文盲,全村三十歲以下的都是她的學生,還出了兩個大學生,幾個中專生。直到我去的前三年,村里面才為學校蓋了三孔新窯洞。但仍然是在炕頭上教學,有四十二個學生。我說給大家照張相,孩子們就一窩蜂地跳下炕,爭著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盤著腿在炕上采訪,窗戶上有一盆紅色的石榴花兒。窗外一只大紅公雞,隔著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紅花綠葉。公雞、紅花,一群嘰嘰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這樣的炕頭授課圖?這就是中國的鄉村教育。傳媒總是熱心報道那些大城市里趕考的壯觀場面,關注出了幾個高考狀元。有誰知道這深山里還有一所炕頭小學,還有一個將青絲熬成白頭的鄉村女教師呢?正是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大梁。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為記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學采風做鄉間自由行時,仍見炕生情。在陜北旅行,幾乎每一個炕頭上都有動人的故事。彭德懷率軍與多于我十倍的敵軍周旋。他躺在窯洞的土炕上,聽著頭上胡宗南士兵的腳步聲,卻臨陣不慌。沙家店戰斗,一口吃掉敵人三千。而在佳縣窯洞里的一個土炕上,毛澤東深夜工作,餓急了,只好拿紅棗充饑。第二天,警衛員收拾房間,只見地上滿是棗核和煙頭,而炕桌上卻有一篇新寫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澤東從這個炕頭上發出了190封電報,指揮了三大戰役。這里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再具體一點說是最后一個土炕指揮部。當時的五大領袖:毛、周、朱、劉、任,全是南方人。他們小時也都未睡過土炕。然而自南方兵敗之后長征北上,轉危為安,節節勝利,蓋因睡土炕而接地氣乎?
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廚房,又能上得廟堂”,小戲、大戲都能唱。有一年我到青海湖邊采訪王洛賓的舊事。高原氣候寒冷,雖是盛夏仍然要燒炕,我是盤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訪的。當年王洛賓就是因為在一個車馬店的土炕上,看著灶口的火光,聽著老板娘美妙的歌聲,一念心動留下來采風,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我盤腿在炕,口問筆錄耳聽,面前的尕妹子唱著一首又一首的“花兒”,好像泉水淙淙,永遠也淌不完。外面微風過野,雨聲瀟瀟,你不能不承認這大炕就是一張生發藝術的溫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許多與炕有關的唱詞:“煙鍋鍋點燈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而李季、賀敬之這些大詩人更是直接從土炕上走出來的。李詩“崔二爺怕得炕洞里鉆”,賀詩“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④這些詩句從娘胎里就帶著土炕味。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數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間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請、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舉行。幸虧我炕上生炕上長,會盤腿坐炕,由此也與維吾爾族老鄉拉近了感情,聽著《十二木卡姆》歡快的彈撥樂聲,心都快要飛了起來。中國的大炕從黑龍江一直鋪到西藏,真是一炕跨東北、華北、西北,過中原,下西南,溫暖了大半個中國。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土炕養育了多少中華兒女,書寫了多少驚天動地的篇章。
(有刪改)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岳安林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先進人物,他創造了一套科學飼養法,設計了飼養流程,辦了炕頭養豬培訓班。
B.鄉村女教師賈淑珍因條件有限就簡辦起炕頭小學,歷經二十五年,青絲變白發,為小山村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C.文章寫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彭德懷等人的故事,土炕成了指揮所,意在突出土炕因為接地氣而發揮了神奇的作用。
D.作者講到王洛賓創作的往事,想起民歌里許多與炕有關的唱詞,引用李季、賀敬之的詩句,表明土炕是生發藝術的溫床。
6.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句子①說“一生也沒有走出土炕的影子”,既照應標題,也領起下文,并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調。
B.句子②引用了兩句古詩,與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古詩詞、諺語一起,為文章增添了一些典雅的韻味。
C.句子③中的“春雷”喻指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滾滾”帶出朱勤學帶領村民一夜致富的壯舉。
D.句子④“從娘胎里就帶著土炕味”,運用比喻、夸張修辭,形象地表達出土炕作為意象在詩歌中的分量。
※7.文中畫橫線語段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簡要賞析。
8.文學評論小組計劃為梁衡先生的這篇節選作品舉行藝術短評活動,請圍繞關鍵詞“土炕·炕上家國”寫出你的短評。
【答案】5.C 6.D 7.①動靜結合的描寫。石榴花是靜態的,大紅公雞“隔著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紅花綠葉”“一群嘰嘰喳喳的娃娃”是動態的,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當時采訪見到的情景,凸顯了炕頭小學的簡樸,給人畫面感,留下鮮活的印象。②令人深思、飽含感情的議論。“傳媒總是熱心報道”與“有誰知道”形成對比,通過對比議論表達了對鄉村教育的關注與憂思。③運用比喻抒情。“正是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大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高度贊揚了賈淑珍等鄉村女教師為農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 8.①“土炕”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得文章形散神聚,通過敘寫跟土炕緊密相關的人物、故事來表現家國情懷。②這里有知識分子、農民的家國情懷,如炕頭人物岳安林,面對命運的不公,學以致用,投身改革開放的大潮,科技興農,體現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③這里有鄉村教師的家國情懷,文章寫炕頭小學的創辦人賈淑珍以及那些為鄉村教育做出貢獻的鄉村教師,表明鄉村振興離不開教育。④“土炕”融入了紅色基因。老一輩革命家接地氣、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取得勝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傳。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相關內容的理解的能力。
C.“意在突出土炕因為接地氣而發揮了神奇的作用”錯,根據文本內容,說土炕“神奇”原因有兩點:其一,“上得廟堂,能唱大戲”,即能為革命戰爭取得勝利而發揮作用;其二,“蓋因睡土炕而接地氣乎”是說領導人深入群眾、發動群眾,領導人民一起斗爭,最終取得勝利。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與鑒賞文章句子的能力。
D.“運用比喻、夸張修辭,形象地表達出土炕作為意象在詩歌中的分量”錯,這句并沒有運用比喻修辭。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品味精彩語言的表達藝術的能力。
劃線句子前半部分描繪了一幅獨具特色的炕頭授課圖。有對農村景物的描寫,如一盆紅色的石榴花兒,是靜態的;一只大紅公雞、一群嘰嘰喳喳的娃娃是動態的,描寫的對象與眾不同;咚咚地啄,嘰嘰喳喳地說,極富聲音感,極具現場感,運用疊詞將炕頭教室的熱鬧生動地傳達出來,凸顯了炕頭小學的簡樸,給人畫面感,留下鮮活的印象。
本段最后提到“傳媒總是熱心報道那些大城市里趕考的壯觀場面,關注幾個高考狀元。有誰知道這深山里還有一所炕頭小學”,前后形成對比,通過令人深思、飽含感情的對比議論表達了對鄉村教育的關注與憂思,意在引起社會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對普通教師的關注。
運用比喻抒情直抒胸臆。“正是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大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鄉村女教師的教育工作比喻為挑大梁,高度贊揚了賈淑珍等鄉村女教師為農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
8.本題考查學生寫文學短評的能力。
本題其中一個關鍵詞是“土炕”,這是文章的標題,可以從結構與內容上評論其作用。“土炕”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通過敘寫跟土炕緊密相關的人物、故事來表現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
另一個關鍵詞是“炕上家國”,所以答案應該是梳理一下文章表現了哪些家國情懷:
“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華大學……回鄉之后居然靜心研究農村科技……一間炕頭上燒一口大鍋,兼做粉房;一間火炕的溫度嚴加控制來做菌苗實驗……岳安林隨即辦了一個炕頭養豬培訓班,一下轟動全國。他本人也被破格從農民轉為國家干部,直接任職科委副主任”,炕頭人物岳安林,面對命運的不公,學以致用,投身改革開放的大潮,科技興農,體現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一個叫朱勤學的農民,躺在炕頭上用一個半導體收音機聽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醬缺貨……一次成交,訂了幾個火車皮的貨,帶動全村一夜致富”,體現了農民朱勤學的家國情懷;
“鄉村女教師賈淑珍。她十七歲嫁到這個只有二十戶人家的小山村里……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辦了一個炕頭小學……一辦就是二十五年……正是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大梁”,文章寫炕頭小學的創辦人賈淑珍以及那些為鄉村教育做出貢獻的鄉村教師,表明鄉村振興離不開教育,這里有鄉村教師的家國情懷;
“彭德懷率軍與多于我十倍的敵軍周旋。他躺在窯洞的土炕上,聽著頭上胡宗南士兵的腳步聲,卻臨陣不慌。沙家店戰斗,一口吃掉敵人三千。而在佳縣窯洞里的一個土炕上,毛澤東深夜工作,餓急了,只好拿紅棗充饑。第二天,警衛員收拾房間,只見地上滿是棗核和煙頭,而炕桌上卻有一篇新寫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澤東從這個炕頭上發出了190封電報,指揮了三大戰役。這里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再具體一點說是最后一個土炕指揮部”,“土炕”融入了紅色基因。老一輩革命家接地氣、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取得勝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傳。
(三)(2023上·黑龍江牡丹江·高一牡丹江一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舊 院
付秀瑩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舊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為什么叫舊院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過。當然,也許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沒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問了大人,一定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我歪著頭,發了一會呆,很快就忘記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
舊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東頭。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每年秋天,姥姥總要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個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個美人。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也有飽經世事的滄桑。頭發向后面攏去,一絲不茍,在腦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記憶里,似乎,她一直就是這種發式。姥姥一生,共生養了九個女兒,其中,有三個夭折了。留下六個女兒。我的母親,是老二。
誰會相信呢,姥姥這樣一個人,竟然會嫁給姥爺。并且,一生為他吃苦。說起來,姥爺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鄉間,也算是大戶人家。后來,到了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就敗落了。姥爺的母親,我不大記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個刁鉆的婆婆,專門同兒媳婦過不去。姥爺是家里的獨子,幼年喪父。寡母把獨子視為命,視為自己一世艱辛的見證。兒子是她的私有物,誰都不允許分享,即便是兒媳婦。有堅硬強勢的母親,往往有軟弱溫綿的兒子。在姥爺身上,有一種典型的紈绔氣質。當然,我不是說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以當時的家境,也當不起這個字眼了。我是說,氣質,姥爺身上有一種氣質,怎么說,閑散,落拓,樂天,也懦弱,卻是溫良的。在他母親面前,永遠是諾諾的。而對姥姥,卻有一種近乎驕橫的依賴。里里外外,全憑了姥姥的獨力支撐。姥爺則從旁冷眼看著,袖著手,偶爾從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剝著,悠閑自在。老一輩的說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姥姥生養了九個女兒,竟沒有給姥爺家留下一點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為這一條,姥姥在姥爺家就須做小伏低。作為一個女人,她欠他們。姥姥日夜辛勞,帶著六個女兒,不,是五個——大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養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給了一位軍人,膝下荒涼,就把我大姨要了過去,做女兒。姨姥姥家境殷實,把大姨愛如掌上明珠。雖如此,后來,大姨成人之后,始終對這件事耿耿于懷。甚至,有一回,她來看望姥姥,言語間爭執起來,大姨說,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歡我,那么多姊妹,單單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時氣結,哭了。她再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這樣指責自己。當然,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時候,我已經在很遠的城里讀書了。寒假回來,少不得要到舊院,看姥姥。我和幾個姨們說話,講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驚訝地抬起頭,看著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釋然了。孩子們在笑。她張開沒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們都以姥姥的名義,聚到舊院,可是,我們卻把姥姥忽略了。我們明知道姥姥耳背,她聽不見,我們還是照常說笑。下午的陽光照過來,溫暖,悠長,讓人昏昏欲睡。無數的飛塵在光線里活潑潑地游動著。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著我們。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面容,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朵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從京城回到村子,回到舊院,姥姥是越發蒼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實則是上門女婿五姨夫),早已離開了舊院,他們到新房安居了。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派。可是,如今,在周圍樓房的映襯下,卻顯得那么矮小,狹仄。這是當年那個舊院么?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
那棵棗樹還在。據說,有好幾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間房子,糧食都不好曬。都被姥姥勸阻了。棗樹更茂盛了。開花的時候,如雪,如霞,繁華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飛來飛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孫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著他,這是誰家的孩子?秋天,棗子掛了一樹,風一吹,熟透的棗子落下來,啪嗒一聲悶響,倒把昏睡的老貓嚇了一跳。醉棗,姥姥早已不做了。那個壇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這么多年,走了這么多的路,我卻再沒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棗了。香醇,甘甜,那真是舊院的醉棗。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
(有刪改)
9.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開頭“很快就忘記了”與“我忘不了”兩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齡的“我”對“舊院”的真切感受。
B.因為姥姥與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敗落,姥姥就將大姨寄養在姨姥姥家,這讓大姨一直心懷不滿。
C.“老樹般的手”“蒼老的面容”,這表現了姥姥飽經滄桑的一生,又表達了“我”對她依戀難忘的深情。
D.文章不僅寫了姥姥,也寫了生活在“舊院”的親人們的苦樂年華,這豐富了“舊院”所承載的意義與內涵。
10.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的敘述是從“我的回憶”展開的,敘寫了“我”對“舊院”的記憶,展現了獨特、細膩的人生體驗。
B.文章用較多篇幅寫姥爺的家世和性情,襯托出姥姥一生的堅強與能干,飽含著“我”對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沒有用一個完整故事貫串始終,而是以散點輕描的方式,寫了“舊院”中人物的遭際及時光的流變。
D.文中通過“舊院”抒發“我”的情感,如今“舊院”矮小,狹仄,表達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
※11.付秀瑩在一次采訪中談道:“鄉村,是我們的故園,它有著自帶的詩性。”本文突出體現了付秀瑩作品的“詩性美”,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9.B 10.D 11.(1)語言的詩性美。文中的語言清新優美,如對舊院棗樹的描寫、對姥姥等親人的情感抒發,文筆細膩,語言優美,是詩化的語言。(2)意境的詩性美。文章寫舊院的各種風物,如描寫棗樹、陽光等環境,敘寫瑣碎的日常,構造出寧靜又美好的詩的意境。(3)情感的詩性美。作者在回憶中有快樂與傷感,有對時光流變與世事滄桑的感嘆,表達了豐厚深沉的情感,表現了留戀家鄉,熱愛家鄉的美好情索,極富感染力。(4)題材的詩性美,鄉村、故鄉都是詩歌的傳統取材,本文取材于鄉村生活,有著自帶的詩性美。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B.“姊妹情深”“一直心懷不滿”錯誤,原文有“到了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就敗落了”“大姨成人之后,始終對這件事耿耿于懷”,被寄養的原因是家庭敗落,而不是姊妹情深,而且大姨對被寄養也是成人以后才不滿,而不是“一直很不滿”。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新的希望”有誤,不管是舊院由“氣派”而至“矮小,狹仄”,還是姥姥的年邁衰老,以及舊院所承載的鄉村回憶的“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都難以體現“新的希望”。文章更多的是表達了“我”淡淡的哀愁。
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獨特的風格特點的能力。
題干中提示作品特點是“詩性美”,作為散文,可以從選材、意境、情感、語言等方面分析鑒賞。
文中的語言優美、細膩,有著詩化的特點。比如描寫棗樹“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描寫我們摘棗的歡樂“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描寫姥姥的外貌“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描寫對“舊院”童年生活的留戀“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這些語言都有詩化的特點,使得文章帶著一種詩意的美。
文章營造的“舊院”的意境,帶有寧靜又美好的詩的意境。比如描寫棗樹“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描寫我們在秋天等棗吃“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描寫姥姥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舊院”中的這些風物,曾經的美好生活,瑣碎的日常,在多年后的回憶中帶著一種寧靜而又溫馨的美好詩意。
“舊院”承載著諸多情感,有美好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有傷感的,“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有懊悔和反思“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面容,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朵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等等。這些情感豐富而深沉,有對家鄉、童年的眷戀,有對時光流逝世事滄桑的感慨,這些情愫有著詩一般的感染力。
本文選材也富有詩性美。選取鄉村、故鄉、童年這些詩歌常用的題材,本身就帶著詩性美。
(四)(2023上·廣西南寧·高二南寧二中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保衛延安(小說節選)
杜鵬程
“報告!”陳興允輕輕地走進窯洞,低聲喊。
“哦,你來咯!把濕衣服脫掉。”彭總走到床邊,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說:“披上。”
彭總,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臉相,兩道又粗又黑的濃眉下一對不大的眼睛閃著嚴肅剛毅的光芒。這位天才的軍事家像普通勞動人民一樣質樸、淳厚。他和陳興允談了幾句話以后,又注視作戰地圖,扳住指頭在計算什么。有時,他來回輕輕地踱著步子。看來,他總是全副精力都貫注在某一點上,冷靜地深思著。
彭總讓陳旅長走到地圖邊,要他看其他戰場敵我態勢以及敵人在陜北的分布情況和動向。有時候,他回頭看陳興允的眼睛,仿佛在觀察:“他是否懂了這一切呢?”
陳興允覺得彭總那嚴肅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這樣眼光下,軟弱、猶豫、自私都無法隱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針尖大的灰塵一樣。
彭總沉靜地站在地圖面前,使人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這是耐心的啟發、等待和父兄般的關懷。
雖然將要進行的戰斗,是部隊在陜甘寧邊區作戰的第一次攻堅戰,雖然部隊攻堅經驗很少,可是陳興允一站到彭總面前,他就覺得蟠龍鎮一定會拿下。
彭總深思著,偶爾和陳興允說一兩句話。
陳興允,在這第一次和彭總接近的時刻,彭總的舉止言談使他微微感到奇異。他回憶起自己每一次對干部交代任務的時候,害怕他們了解不清,總是反復地給他們講,要他們中間某些人復誦。可是彭總老是冷靜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謀慮著,而很少說話。彭總不長篇大論地講話,可是他的話里,壓縮著寶貴的思想和豐富的經驗。他的話,會讓你聯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話,一投入你的腦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覺到而說不出的凌亂、片斷的經驗,便聯貫起來了,系統了、明確了,提高了。這時,你會驚奇地對自己說:
“啊!事情原來這樣簡單、明確!可是以前我怎么覺得它是那樣復雜和沒有頭緒呢?”
陳興允正尋思,三個小娃娃,跑到彭總住的窯洞門口。這些個娃娃最大的有六七歲,最小的只有四五歲。警衛員一邊瞪眼嚇唬,一邊低聲喊:“小鬼,別亂跑,回來!”娃娃們根本不理睬,連跳帶蹦地闖到彭總住的窯洞中去了。
彭總彎下腰,輕輕摩著娃娃們的頭,問:“噢,你們有什么軍國大事要來討論?”
娃娃們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對對的黑眼珠,像那荷花葉上的水珠一樣滾轉。他們憨溜溜地笑了。接著,他們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一擁上去抱住彭總的腿,有的向彭總要子彈殼,有的向彭總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槍。
彭總給一個小娃綁好鞋帶,給另外一個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們有趣地談了一陣,最后說:“這里不需要你們發言!”娃娃們跳著往外走,彭總用手照護著他們,一面走,一面說:“好,到外面去玩。對你們是不能講原則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總望著走遠了的娃娃們,故意踏著泥水,倒退著、跳著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選自《保衛延安》,有刪改)
文本二:
彭德懷速寫
丁玲
“一到戰場上我們便有一個信心,幾十個人的精神注在他一個人身上,誰也不敢亂動。就是剛上火線的,也因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聲令下,我們就找不到一個人不高興去迎著看不見的死而勇猛地沖上去!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
這是一個24歲的青年政治委員告訴我的。當他述說這一段話的時候,發紅的臉上隱藏不住他的興奮。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現在我所要粗粗畫幾筆的彭德懷同志,他現在正在前方擔任紅軍前敵副總指揮。
穿的是最普通的紅軍裝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而且不大合身,不過他似乎從來就沒有感覺得到。臉色是看不清的,因為常常有許多被寒風所摧裂的小口布滿著,但在這不算漂亮的臉上有兩個黑的、活潑的眼珠轉動,看得見有在成人臉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頑皮。還有一張頗大的嘴,充分表示著頑強,這是屬于革命的無產階級的頑強的神情。每當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級同志的時候,看得出那些昂奮的心都在他那種最自然誠懇的握手里顯得溫柔起來。他有時也同這些人開玩笑,說著一些粗魯無傷的笑話,但更多的時候是耐煩地向他們解釋許多政治上工作上的問題,誠懇地顯示著對一個同志的勉勵。這些聽著的人便望著他,心沉靜了,然而同時又更奮起了。但一旦他不說話沉思著什么的時候,周圍便安靜了,誰也唯恐驚擾了他。有些時候他的確使人怕的,因為他對工作是嚴格的,雖說在生活上是馬馬虎虎;不過這些受了嚴厲批評的同志卻會更愛他的。
擁著一些老百姓的背,揉著它們,聽老百姓講家里事,舉著大拇指在那些樸素的臉上搖晃著說:“呱呱叫,你老鄉好得很……”那些嘴上長得有長胡的也會拍著他,或是將煙桿送到他的嘴邊,哪怕他總是笑著推著拒絕了。后來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卻永遠留在那些簡單的純潔的腦子中。
(有刪改)
12.關于文本一中彭德懷與娃娃們交談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娃娃們闖進彭總窯洞,折射出彭德懷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受群眾愛戴。
B.彭德懷摸娃娃頭的動作,與“軍國大事”的問話反差鮮明,盡顯幽默。
C.“荷花葉上的水珠”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娃娃們的天真無邪。
D.彭德懷對娃娃們充滿愛心,但“這里不需要你們發言”,凸顯其原則性。
13.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標題為《保衛延安》,但節選部分沒有直接描寫彭總與陳興允關于戰斗的具體對話,而是借助陳興允的心理活動刻畫了彭德懷在工作中的革命軍人形象,真切動人。
B.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文本二中“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等表述,既體現了彭德懷的外在形象特點,又展現了延安革命工作的舉步維艱。
C.文本二開頭以青年政治委員的話傾訴對彭德懷的愛戴,文末運用正側面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彭德懷與百姓之間的親密聯系,并給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后呼應,別具匠心。
D.文本一通過與陳興允討論、與孩子們交談這兩個場景展開,有連貫的故事情節,描寫簡明而細膩;文本二抓住彭德懷本質的性格特征進行勾勒,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14.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彭德懷的人物形象特點。
※15.“速寫”本是繪畫藝術的基礎學科,但文學作品中的“速寫”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較高的消息文體。文本二以“彭德懷速寫”為標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速寫”的文體特征。
【答案】12.D 13.C 14.①生活簡樸。他住窯洞,穿舊衣;
②冷靜、專注、剛毅。他思考問題時凝神專注,老是冷靜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謀慮著,而很少說話;
③質樸淳厚,和藹可親。他讓人有受到“父兄般關懷”的感受,孩子們也喜歡與他親近,愛和一些青年干部開玩無傷大雅的玩笑。
④軍事才能過人。他分析戰爭形勢讓人腦中的千頭萬緒變得思路清晰。 15.速寫具有紀實性、篇幅短小、簡練生動的特征,強調用具有概括力的筆墨描摹人物、敘述事件、復現場景。
【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D.“凸顯其原則性”錯,這不過是與娃娃們開玩笑。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文末運用正側面結合的手法描寫”錯,文末寫彭總留給百姓的深刻印象,別具匠心,都運用側面描寫手法。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
依據“彭總……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娃娃們根本不理睬,連跳帶蹦地闖到彭總住的窯洞中去了”“穿的是最普通的紅軍裝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而且不大合身,不過他似乎從來就沒有感覺得到”可概括為:生活簡樸。
依據“彭總,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臉相,兩道又粗又黑的濃眉下一對不大的眼睛閃著嚴肅剛毅的光芒”“他總是全副精力都貫注在某一點上,冷靜地深思著”“可是彭總老是冷靜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謀慮著,而很少說話”可概括為:冷靜、專注、剛毅。
依據“這位天才的軍事家像普通勞動人民一樣質樸、淳厚”“彭總沉靜地站在地圖面前,使人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這是耐心的啟發、等待和父兄般的關懷”“彭總彎下腰,輕輕摩著娃娃們的頭……一擁上去抱住彭總的腿……彭總給一個小娃綁好鞋帶,給另外一個小娃擦了擦鼻涕”“在這不算漂亮的臉上有兩個黑的、活潑的眼珠轉動,看得見有在成人臉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頑皮”“每當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級同志的時候,看得出那些昂奮的心都在他那種最自然誠懇的握手里顯得溫柔起來。他有時也同這些人開玩笑,說著一些粗魯無傷的笑話”“擁著一些老百姓的背,揉著它們,聽老百姓講家里事,舉著大拇指在那些樸素的臉上搖晃著說:‘呱呱叫,你老鄉好得很……’”等可概括為:質樸淳厚,和藹可親。
依據“這位天才的軍事家”“陳興允覺得彭總那嚴肅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這樣眼光下,軟弱、猶豫、自私都無法隱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針尖大的灰塵一樣”“彭總不長篇大論地講話,可是他的話里,壓縮著寶貴的思想和豐富的經驗。他的話,會讓你聯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話,一投入你的腦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覺到而說不出的凌亂、片斷的經驗,便聯貫起來了,系統了、明確了,提高了”等可概括為:軍事才能過人。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
“速寫”是繪畫專有名詞,是一種快速的寫生方法,屬于素描的一種。用于文學創作,顧名思義就是迅速地描寫。速和寫兩個字在不同程度上都代表著一種狀態,即時地、直覺地、急速地寫出眼中所見。
結合文本二第三段對彭德懷的描寫“穿的是最普通的紅軍裝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而且不大合身,不過他似乎從來就沒有感覺得到。臉色是看不清的,因為常常有許多被寒風所摧裂的小口布滿著,但在這不算漂亮的臉上有兩個黑的、活潑的眼珠轉動,看得見有在成人臉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頑皮。還有一張頗大的嘴,充分表示著頑強,這是屬于革命的無產階級的頑強的神情”分析可知,對人物的描寫簡練生動,具有概括力;
結合文本二“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現在我所要粗粗畫幾筆的彭德懷同志,他現在正在前方擔任紅軍前敵副總指揮”分析可知,這是作者在戰場上見到彭德懷而寫的一段文字,文章簡短,體現了速寫的紀實性、篇幅短小的特征;
結合文本二“這是一個24歲的青年政治委員告訴我的。當他述說這一段話的時候,發紅的臉上隱藏不住他的興奮。他說的是誰呢……”分析可知,文本二對事件的敘述概括,且有復現場景的特點。
(五)(2023上·江蘇鹽城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走三邊
賈平凹
往陜北遠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圓月缺,旅途是辛苦的,過了金鎖關,山便顯得愈小,羊便見得更多,風頭一日比似一日強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親情緒全然涌上心頭了。當黃昏里,一個人獨獨地走在溝壑梁上,東來西往的風扯鋸般地吹,當月在中天,只身臥在小店的床上,聽柴扉外蛐蛐忽鳴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詩,以為知音,是體會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繼續北上;三邊,這是個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過延安,進入榆林地區,車子在溝底里鉆,七拐八拐的,光看見那黃天冷漠,黃山發呆。到了縣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進了綠的世界,要不是趕驢人提醒,誰能想到這不是樹林子而是一座縣城呢 于是得知,在這三邊,有一叢樹,便有一戶人家,有一座樹林,就該是鎮子或是縣城了;原來天和地平行,樹和人同長,這便是三邊的特點了。
待了幾日,新結識了幾位伙伴,他們主動提出做我的向導,要往北邊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個世界呢。”興趣撩撥,就三人越過了長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實艱難,渾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濤。沙丘過去,又是成片的鹽堿地,樹木是不長的,只可憐巴巴生些鹽蒿。一把蒿守著一抔土,漸漸便成了一個小包。再往后卻又是沙丘,但已經植了樹:沙柳、紅柳、小葉楊、沙棗。沙蓋了鹽堿,樹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過后,我們走到一個鎮落里,這個鎮落顯得很大,有回民,有漢民,分兩片屋舍:一處漢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聯絡;一處回民,建筑對仗里卻見變化。伙伴講,再往北去不遠,還有蒙民哩。夜宿鎮里,當地老人給我一個手抄本,有這么一段:
三邊地區蒙民,晝意干糧,晚就道旁,有水草處卸鞍馱,撐帳支鍋,取野薪自炊,其牛縱食原野,人披裘輪臥起,以犬護之,不花一錢。漢民亦有效之。
讀此書,方知三邊地域民族竟是這么親善!更不曾想,這個鎮子在兩日之后,便是漢、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會。
交易會,其場面可謂熱鬧,有北京王府井的擁擠,卻比王府井更氣勢;有上海南京路的嘈雜,卻比南京路更瘋野。那一排一擺小吃,蕎面拉條、豆面揪片、黃米干飯、羊肉粉湯,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車,二尺長的白菜、淡黃的蘿卜、烏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蔥,六色盡有;那農具市上的銅的掛鈴、鐵的镢、鋼的锨,叮、咣、鏗、鏘,七音齊響。還有那騾馬市上,千頭萬頭高腳牲口,黃乎乎、黑壓壓偌大一片,蒙民在這里最為榮耀,騾馬全頭戴紅纓,脖系鈴鐺,背披紅氈,人聲喧囂,騾馬鳴叫,氣浪浮動得幾里外便可聽見。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長的木架上,羊肉整條掛著。更有買賣活羊的,賣主用兩只腿夾住羊頭,大聲與買主議價。漢、回、蒙民似乎都極富有,買肉就買整條,買果就買整筐。末了就涌進那菜館酒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鬧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館里,幾句攀談,我們便成了極熟的人,興致高漲,開懷大飲。
半個月匆匆過去了,臨走前兩天,正好是陰歷八月十五,夜里在長城根下一個村子吃了月餅、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陣房東大娘的剪窗花,興致還未盡,便同房東小兒登長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離,高高低低的長城,從腳下一頭伸向天的東頭,一頭伸向天的西頭,這偉大的建筑,從遠古時候,一坐落在這里,沙再沒有埋住,風再沒有刮走,它給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給了它的雄壯。如今烽火臺沒有了狼煙傳遞,但每一座臺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親戚走動。生著,在這大漠上添著活氣;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綠色。一道長城,是連接千家萬戶的一條線,流動著不屈不撓的生命和人與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見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樹林子長得好茂,那樹都是樁干粗壯,一人多高,就截了頂,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圓,葉子全紅了,像無數偌大的燈籠高高舉著,似乎這天之光明,完全是這些燈籠照耀的。樹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煙長上來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這里還能放蜂,猶如春天里的一個童話!相坐攀談,放蜂人來自江南,年年都來,來數月方去。他說外人以為三邊無色無香,其實那是錯了。“你瞧,綠的沙柳、紅的鹽蒿、粉的牛兒草、白的鹽、黃的沙,這三邊的土地是最有五顏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嘗嘗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沒有它香醇,槐花蜜沒有它味長。
告辭了放蜂人,突然之間,幾天來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時覺得有角度來做我的文章了。往回邊走邊構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荊棘,開著丸子一般大的白絨花團,順枝而上的,如掛紙錢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圍起的花環。哦,我明白了,這類花的開放是對三邊荒涼的送葬嗎 是對三邊的富有和美麗的禮贊嗎 天黑回到村子,房東已為我準備好了送別酒菜,菜飽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韻又勾起了我思親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親人們如何思念著我,可他們哪會知道今夕我在這里是多么歡樂啊!一時情起,書下一信,告訴說:明日我又要繼續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時候了,我要和我的親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塊再走走三邊,那該又是何等美事呢。
(有刪改)
1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新結識的當地人“主動提出”做向導,酒館里幾句攀談“便成了極熟的人”,這些描寫都展現了三邊地區的淳樸民風。
B.以“天和地平行,樹和人同長”來概括“三邊的特點”,承接初見縣城時的感受,凸顯了三邊地區人民的生存境況。
C.文章以“三千里路”開篇,以“繼續往北而去”作結,以“我”的思親與孤獨貫穿全文,呼應了標題“走三邊”。
D.文章語言質樸自然,具有顯著的地域色彩,與文中所寫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這篇游記散文的典型特征。
17.關于文中寫交易會時使用大量堆疊同類詞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豆面揪片、黃米干飯、羊肉粉湯”和“淡黃的蘿卜、烏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蔥”分別寫出美食和物產的豐富。
B.采用渲染手法,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描寫,起到強調的作用,有較強的感染力。
C.描寫交易會時所用的大量堆疊同類詞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蒙、漢、回各民族熱鬧的交易景象。
D.從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會上物品種類的豐富,表現了當地民族的融合,物華民阜的世俗生活景象。
※18.文中引用手抄本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19.為什么“我”告別放蜂人之后覺得“有角度來做文章了”?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6.C 17.B 18.①記載了漢民對蒙民的學習效仿,寫出了三邊地區民族團結的歷史。
②為后文蒙漢回熱鬧繁盛的盛大交易會及民族和諧共處做鋪墊。
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凸顯了民族團結的歷史傳承。 19.①放蜂人的身份,轉變了“我”外來者的觀察視角;
②放蜂人的講述,啟發了“我”描寫三邊的情感立場;
③嘗了三邊的蜜之后,“我”確定了選材角度和寫作內容。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C.“以‘我’的思親與孤獨貫穿全文”說法錯誤。文章只在開頭和結尾寫到了“我”的思親與孤獨,并未貫穿全文。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語言特色的能力。
B.不是觸覺,“那一排一擺小吃,蕎面拉條、豆面揪片、黃米干飯、羊肉粉湯,酸、辣、煎,五味俱全”是味覺。
故選B。
1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手抄本的內容是“三邊地區蒙民,晝意干糧,晚就道旁,有水草處卸鞍馱,撐帳支鍋,取野薪自炊,其牛縱食原野,人披裘輪臥起,以犬護之,不花一錢。漢民亦有效之”,前面介紹蒙民的生活習性和特點,而“漢民亦有效之”記載了漢民對蒙民的學習效仿,再結合“讀此書,方知三邊地域民族竟是這么親善!”可知寫出了三邊地區民族團結的歷史。
②后文還有“更不曾想,這個鎮子在兩日之后,便是漢、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會”,接著就開始描寫“交易會”,可見這段文字為后文蒙漢回熱鬧繁盛的盛大交易會及民族和諧共處做鋪墊。
③這段手抄本的文字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凸顯了民族團結的歷史傳承。
1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告辭了放蜂人,突然之間,幾天來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時覺得有角度來做我的文章了”表明放蜂人讓“我”找到了書寫三邊的角度:
由文中“相坐攀談,放蜂人來自江南,年年都來,來數月方去。他說外人以為三邊無色無香,其實那是錯了”可知,放蜂人也是一個來自江南的外來者,但正是這樣的身份,才讓他清楚地知道外人對三邊是有誤解的,這轉變了“我”外來者的觀察視角;
由文中“他說外人以為三邊無色無香,其實那是錯了。‘你瞧,綠的沙柳、紅的鹽蒿、粉的牛兒草、白的鹽、黃的沙,這三邊的土地是最有五顏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在放蜂人的眼中和心里,三邊是色彩絢爛的,讓人難以忘懷的,放蜂人的這番講述,也啟發了“我”描寫三邊的情感立場,所以后文寫到“只盼望什么時候了,我要和我的親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塊再走走三邊,那該又是何等美事呢”;
由文中“嘗嘗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沒有它香醇,槐花蜜沒有它味長”“告辭了放蜂人,突然之間,幾天來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時覺得有角度來做我的文章了”可知,嘗了三邊的蜜之后,“我”確定了選材角度和寫作內容。
(六)(2023上·四川達州萬源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舊院
付秀瑩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舊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為什么叫舊院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過。當然,也許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沒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問了大人,一定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我歪著頭,發了一會呆,很快就忘記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
舊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東頭。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每年秋天,姥姥總要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個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個美人。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也有飽經世事的滄桑。頭發向后面攏去,一絲不茍,在腦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記憶里,似乎,她一直就是這種發式。姥姥一生,共生養了九個女兒,其中,有三個夭折了。留下六個女兒。我的母親,是老二。
誰會相信呢,姥姥這樣一個人,竟然會嫁給姥爺。并且,一生為他吃苦。說起來,姥爺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鄉間,也算是大戶人家。后來,到了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就敗落了。姥爺的母親,我不大記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個刁鉆的婆婆,專門同兒媳婦過不去。姥爺是家里的獨子,幼年喪父。寡母把獨子視為命,視為自己一世艱辛的見證。兒子是她的私有物,誰都不允許分享,即便是兒媳婦。有堅硬強勢的母親,往往有軟弱溫綿的兒子。在姥爺身上,有一種典型的紈绔氣質。當然,我不是說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以當時的家境,也當不起這個字眼了。我是說,氣質,姥爺身上有一種氣質,怎么說,閑散,落拓,樂天,也懦弱,卻是溫良的。在他母親面前,永遠是諾諾的。而對姥姥,卻有一種近乎驕橫的依賴。里里外外,全憑了姥姥的獨力支撐。姥爺則從旁冷眼看著,袖著手,偶爾從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剝著,悠閑自在。老一輩的說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姥姥生養了九個女兒,竟沒有給姥爺家留下一點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為這一條,姥姥在姥爺家就須做小伏低。作為一個女人,她欠他們。姥姥日夜辛勞,帶著六個女兒,不,是五個——大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養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給了一位軍人,膝下荒涼,就把我大姨要了過去,做女兒。姨姥姥家境殷實,把大姨愛如掌上明珠。雖如此,后來,大姨成人之后,始終對這件事耿耿于懷。甚至,有一回,她來看望姥姥,言語間爭執起來,大姨說,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歡我,那么多姊妹,單單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時氣結,哭了。她再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這樣指責自己。當然,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時候,我已經在很遠的城里讀書了。寒假回來,少不得要到舊院,看姥姥。我和幾個姨們說話,講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驚訝地抬起頭,看著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釋然了。孩子們在笑。她張開沒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們都以姥姥的名義,聚到舊院,可是,我們卻把姥姥忽略了。我們明知道姥姥耳背,她聽不見,我們還是照常說笑。下午的陽光照過來,溫暖,悠長,讓人昏昏欲睡。無數的飛塵在光線里活潑潑地游動著。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著我們。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面容,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朵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從京城回到村子,回到舊院,姥姥是越發蒼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實則是上門女婿五姨夫),早已離開了舊院,他們到新房安居了。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派。可是,如今,在周圍樓房的映襯下,卻顯得那么矮小,狹仄。這是當年那個舊院么?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
那棵棗樹還在。據說,有好幾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間房子,糧食都不好曬。都被姥姥勸阻了。棗樹更茂盛了。開花的時候,如雪,如霞,繁華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飛來飛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孫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著他,這是誰家的孩子?秋天,棗子掛了一樹,風一吹,熟透的棗子落下來,啪嗒一聲悶響,倒把昏睡的老貓嚇了一跳。醉棗,姥姥早已不做了。那個壇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這么多年,走了這么多的路,我卻再沒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棗了。香醇,甘甜,那真是舊院的醉棗。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
(有刪改)
20.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記的是舊院的親情、明亮而跳躍的童年,以及那甘甜的酸棗。
B.文中寫到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性格閑散落拓,反襯出姥姥能干而堅強的形象。
C.記憶里寬闊軒敞的舊院,如今卻顯得矮小狹仄,流露出一種時過境遷的落寞和傷感。
D.文尾意味深長,“再也尋覓不到”的不僅僅是香醇的醉棗,還有舊院中的苦樂年華。
2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采用散文的筆法與抒情的筆調,寫出了內心的隱痛以及時間流逝的滄桑感。
B.本文是從“我”的視角去寫,寫的都是“我”的親人,所以筆下帶有深厚的感情。
C.全文以我的童年回憶貫串故事始終,以散點輕描的方式,寫了“舊院”中的人和事。
D.作者通過“回憶”重返故鄉,其中也包蘊著人類共同的“鄉愁”,所以容易感人。
22.文章最后一句“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句中加點的“都”隱含了哪些內容?試加以分析。
※23.有人評價付秀瑩的小說是“敘事與抒情、平凡與詩意、詩與真,貼切和諧地糅合在一起”,本文突出體現了付秀瑩作品的“詩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20.B 21.C 22.①明亮而跳躍的童年;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等童年趣事現在變成回憶。
②舊院甘甜香醇的醉棗。每年秋天,姥姥做的醉棗成了我們的最愛。如今姥姥早已不做了,再也吃不到甘甜的醉棗;
③寬闊軒敞熱鬧的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的舊院。如今顯得那么矮小,狹仄。棗樹依舊繁茂,舊院卻物是人非,寂靜蕭條。
④美麗端莊勤勞能干的姥姥。曾經獨立支撐舊院的姥姥,現在變得蒼老而孤獨,甚至連自己的重孫也不認識了。 23.①語言的詩意。文中的語言清新優美,如對舊院棗樹的描寫、對姥姥等親人的情感抒發,文筆細膩,語言優美,是詩化的語言。
②意境的詩意。文章寫舊院的各種風物,如描寫棗樹、陽光等環境,敘寫瑣碎的日常,構造出寧靜又美好的詩的意境。
③情感的詩意。作者在回憶中有快樂與傷感,有對時光流變與世事滄桑的感嘆,表達了豐厚深沉的情感,表現了留戀家鄉,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愫,極富感染力。
④題材的詩意。鄉村、故鄉都是詩歌的傳統取材,本文取材于鄉村生活,有著自帶的詩性美。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B.“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分析錯誤,第四段“在姥爺身上,有一種典型的紈绔氣質。當然,我不是說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以當時的家境,也當不起這個字眼了”可知,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全文以我的童年回憶貫串故事始終”理解錯誤,結合“那時候,我已經在很遠的城里讀書了”“多年以后,我從京城回到村子,回到舊院”等內容可判斷,這些都不是童年的回憶。
故選C。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篇文章主要圍繞舊院的人、事和物展開的,有舊院的棗樹,有我童年的小伙伴和趣事,有姥姥和姥姥做的醉棗。
從文中第一段“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可知這是“都”隱含的內容之一。
從文中第二段“每年秋天,姥姥總要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可知,舊院甘甜香醇的醉棗是“都”隱含的又一內容。
從文中第三段“姥姥是一個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個美人。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也有飽經世事的滄桑”,第五段“我們都以姥姥的名義,聚到舊院,可是,我們卻把姥姥忽略了。我們明知道姥姥耳背,她聽不見,我們還是照常說笑”和第四段中對姥姥的相關描述可知,美麗端莊勤勞能干的姥姥是“都”隱含的內容。
除此之外,舊院里還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這些我都尋覓不到了。而從倒數第二段“多年以后,我從京城回到村子,回到舊院,姥姥是越發蒼老了”“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派。可是,如今,在周圍樓房的映襯下,卻顯得那么矮小,狹仄”和最后一段“棗樹更茂盛了。……秋天,棗子掛了一樹,風一吹,熟透的棗子落下來,啪嗒一聲悶響,倒把昏睡的老貓嚇了一跳。醉棗,姥姥早已不做了。那個壇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等內容也已“再也尋覓不到”,都屬于“都”隱含的內容。
2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題干中提示作品特點是“詩意”,作為散文,可以從選材、意境、情感、語言等方面分析鑒賞。
文中的語言優美、細膩,有著詩化的特點。比如描寫棗樹“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描寫我們摘棗的歡樂“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描寫姥姥的外貌“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描寫對“舊院”童年生活的留戀“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這些語言都有詩化的特點,使得文章帶著一種詩意的美。
文章營造的“舊院”的意境,帶有寧靜又美好的詩的意境。比如描寫棗樹“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描寫我們在秋天等棗吃“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描寫姥姥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舊院”中的這些風物,曾經的美好生活,瑣碎的日常,在多年后的回憶中帶著一種寧靜而又溫馨的美好詩意。
“舊院”承載著諸多情感,有美好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有傷感的,“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有懊悔和反思“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面容,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朵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等等。這些情感豐富而深沉,有對家鄉、童年的眷戀,有對時光流逝世事滄桑的感慨,這些情愫有著詩一般的感染力。
本文選材也富有詩意。選取鄉村、故鄉、童年這些詩歌常用的題材,本身就帶著詩性美。
(七)(2023上·河南南陽·高二南陽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蘭州雜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蘭州,這才覺得生活的味兒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過訓練的南方籍茶房,給旅客端進了洗臉水和茶水來了;嘿,清的倒是洗臉的,渾的倒是喝的么?不錯!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別說喝,光是洗臉也叫你的皮膚澀巴巴地難受;不用肥皂倒還好,一用了肥皂,你臉上的塵土就膩住了毛孔,越發弄不下。這是含有多量鹼質的苦水,雖清,卻不中使。
渾的卻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頭沉淀下來,倒有小半杯的泥漿,然而這是“甜”水,這是花五毛錢一擔從城外黃河里挑來的。
不過苦水也還是水。甘肅省有許多地方,據說,連苦水也是寶貝,一個人獨用一盆洗臉水,①那簡直是“駭人聽聞”的奢侈!吃完了面條,伸出舌頭來舐干那碗上的濃厚的漿汁,算是懂得禮節。用水洗碗——這是從來沒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兩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嗚呼,生在水鄉的人們哪里想得到水竟是這樣寶貴?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貴。
蘭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樣湍急,所以沒有魚。不過,在冬天蘭州人也可以吃到魚,那是青海湟水的產物,冰凍如石。三九年的正月,蘭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國說來,算是高的,這樣的“湟魚”,較大者約三塊錢一尾。
三九年三月以前,蘭州雖常有警報,卻未被炸;蘭州城不大,城內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則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報來時,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環繞,但皆童山,人們坐山坡下,螞蟻似的一堆一堆,老遠就看見。舊歷除夕前一日,城外飛機場被炸,投彈百余,但據說僅死一狗。這是蘭州的“處女炸”。越三日,是為舊歷新年初二,日機又來“拜年”,這回在城內投彈了,可是空戰結果,被我方擊落七架(或云九架),這是“新年的禮物”。從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濫炸便開始了,幾乎每一條街,每一條巷,都中過炸彈。四〇年春季的一個旅客,在浮土寸許厚、軟如地氈的蘭州城內關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見有許多房子,大門還好好的,從門隙窺視,內部卻是一片瓦礫。
但是,請你千萬不要誤會蘭州就此荒涼了。依著“中國人自有辦法”的規律,四○年春季的蘭州比一年前更加“繁榮”,更加飄飄然。不說俏皮話,經過多次濫炸后的蘭州,確有了若干“建設”:物證就是有幾條爛馬路是放寬了,鋪平了,路兩旁排列著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們去繁榮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謝的,電燈也居然像“電”燈了。
②但所謂“繁榮”,卻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說,三九年的春天,要買一塊肥皂,一條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妝品,當然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可是貨色之缺乏,卻也顯而易見。至于其他“洋貨”,凡是帶點奢侈性的,只有幾家“百貨店”方有存儲,而且你要是嫌他們“貨色不齊全”時,店員就宣告道:“再也沒有了。這還是從前進來的貨呢,新貨來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開張的洋貨鋪子三三兩兩地在從前沒有此類店鋪的馬路上出現了,新奇的美術字的招牌異常觸目,貨物的陳列式樣也宛然是“上海氣派”;陌生牌子的化妝品,人造絲襪、棉毛衫褲、吊襪帶、手帕、小鏡子、西裝領帶,應有盡有,非常充足。特別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幾乎少見的,這時也每家雜貨鋪里都有了。而且還有步哨似的地攤,則洋貨之中,間或也有些土貨。手電筒和劣質的自來水筆、自動鉛筆,在地攤上也常常看到。戰爭和封鎖,并沒有影響到西北大后方蘭州的洋貨商——③不,他們的貨物的來源,倒是愈“戰”愈暢旺了!何以故?因為“中國人自有辦法”。
一個在特種機關里混事的小家伙發牢騷說:“這是一個極大的組織,有包運的,也有包銷的。在路上時,有武裝保護,到了地頭,又有虎頭牌撐腰。值一塊錢的東西,脫出手去便成為十塊二十塊,真是國難財!然而,這是一種特權,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④全部的緝私機構在他們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窮昏了,居然也走這一道,肩挑背馱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個十站八站路,居然也會弄進些來;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隊伍,哪一處能夠白放過,總得點綴點綴。要是最后一關碰到正主兒的檢查,那就完了蛋,貨充公,人也押起來。前些時,查出一個巧法兒:女人們把洋布纏在身上,裝作大肚子混進來。現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脫光了檢驗……嘿,你這該明白了罷——一句話,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為私,又一方面則是涓滴歸‘公’呵!”
這問題,決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國性的,不過,據說也劃有勢力范圍,各守防地,不相侵犯。這也屬于所謂“中國人自有辦法”。
地大物博的中國,理應事事不會沒有“辦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應早有點“辦法”。西北一帶的根本問題是“水”。有一位水利專家指點那些禿頂的黃土山說:“土質并不壞,只要有水!”又有一位農業家看中了蘭州的水果,幻想著如何裝罐頭輸出。皋蘭縣是出產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帶著香蕉味一般的酒香。這種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變種呢,或由它一變而為哈密瓜,但總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蘋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壞。皋蘭縣是有發展果園的前途的。不過,在此“非常時期”,大事正多,自然談不到。
(有刪減)
2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多次使用“據說”來傳達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內涵的表現更具靈活性,表達更具有藝術張力。
B.“特種機關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騷,表現了老百姓在當時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見解。
C.特權者謀私利時“自有辦法”,輪到百姓問題時卻又遲遲沒有辦法,兩者對比鮮明,可見作者對此的批判。
D.本文的語言風格十分鮮明,文中大量正話反說,諷刺十足而又詼諧幽默,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丑惡。
25.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句子①對于旅客用水洗臉這件事,用“駭人聽聞”一詞來形容,具有夸張意味。
B.句子②承上啟下,既照應空炸后蘭州建設的繁榮,也引出下文洋貨貿易的繁榮。
C.句子③中的“愈‘戰’愈暢旺”,巧用引號,具有深層意味,表明作者關注社會。
D.句子④中的“他們”,與上一段帶洋貨的“他們”,都是指當時擁有特權的那些人。
26.第6段加點的“但”字出現三次,請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處。
※27.白居易堅持“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原則。本文也踐行了這一原則,請概重難點11:現代文閱讀II散文閱讀中藝術技巧探究(原卷版)
考情一覽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3 全國甲卷 《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 這篇隨筆的最后段跳轉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見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隨筆特征
2022 新高考Ⅱ卷 《到橘子林去》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過細節體現出來,請指出三處這樣的細節并簡要分析。(6分) 細節描寫
上海卷 《我和父親》 第⑥段中寫父親“悄悄指給我看一個油頭的男人脖子上系著的花圍巾”,請賞析該細節描寫在刻畫父親形象上的妙處。(3分)
2021 天津卷 《送一位遠征的友人》 結合文本說明畫線部分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現了怎樣的心情?(5分) 綜合賞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建水記(之四)》 第7題D項:文章最顯著的文字特點是常常大量堆疊同類詞語或詞組,以此形成繁復恣肆的修辭效果,同時也表現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氣象。 語言賞析
全國Ⅲ卷 《記憶里的光》 第7題D項:文章寓象征于寫實,噴吐著白汽、沖破黑暗呼嘯而來的火車,既是寫實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著偉大的力量、嶄新的時代。 象征手法
命題趨勢
①就能力點而言,主要考查修辭、語言及表現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圍而言,主要是從小處設題,從句段切入考查;還可以從大處設題,從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題型而言,主要使用選擇題,兼及主觀題。
設問形式
1.結合具體語句,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藝術特點。
2.結合相關文本,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解題方法
表達技巧
分析表達方式
1.記敘 敘事人稱有三種:
(1)第一人稱:①便于作者抒發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
(2)第二人稱:①營造一種親切的氛圍,把所要表現的事物更親切地表現出來;②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3)第三人稱:①以局外人的視點進行敘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把他們的經歷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②使所敘人物或事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為廣闊。
敘述方式
(1)順敘:次序井然,條理清晰
(2)倒敘 :突出中心,設置懸念,使文章波瀾起伏
(3)插敘 :使情節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
2.描寫
(1)寫人
正面描寫 :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
側面描寫:對環境或次要人物的描寫間接烘托所要描寫的對象,使其鮮明突出。
寫景
多感官結合 空間方位 動靜結合 虛實結合
3.抒情
直接抒情:淋漓盡致,具有強烈感染力。
見接抒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托物言志,使文章含意蘊藉、意味無窮。
結構技巧
抑揚結合:巧作抑揚,行文跌宕,使人、物特征更鮮明突出,形象豐滿;能解明地表情達意,增強文章波瀾曲折之美,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
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提綱犁領;強調文章中心,使主題鮮明突出。
以景結情: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勇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使得文章“此時無情勝有情”,產聲韻味
無窮的藝術效果。
卒章顯志: 深化內容,升華主題思想;總結全文,使結構完整。
鋪墊伏筆: 誼染氣氛,吸引讀者;使內容完整、真實可信;使行文縝密、耐人尋味。
(三)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一般包括象征、渲染、抑揚、對比、襯托、聯想、想象、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
語言特色
鑒賞角度 特點或作用
用詞之美 煉字之美 ①準確;②精練;③生動、形象、傳神。
疊字(詞)之美 ①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使語言具有繪畫美;②韻律鏗鏘悅耳,使語言富有音樂美;③疊字可以組成整齊的句式,使語言具有建筑美;④疊字能使意思強化,起到強調作用;⑤疊字能使上下文聯系緊密,使文章有一氣呵成之感。
反復之美 突出某種思想,強調某種情感,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語或古語)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優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長短之美 行文錯落有致,生動活潑,富于變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參差,錯落有致,節奏頓挫,音韻和諧。
風格之美 豪放、直白、華麗、精練、凝練、柔婉、含蓄、細膩、典雅、凝重、清新、明麗、樸素、活潑、詼諧等。
語體之美 口語:風趣,給人親切的感覺。 書面語:莊重,嚴謹,周密,有說服力。 口語與書面語混合-:亦莊亦諧,頗有趣味。
修辭之美 如比喻、排比、擬人、對偶、反問等。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又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
(2022新高考II卷真題再現)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到橘子林去
李廣田
小孩子的記憶力真是特別好,尤其是關于她特別有興趣的事情,她總會牢牢地記著,到了適當的機會她就會把過去的事來問你,提醒你。
“爸爸,你領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滿樹上是金黃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這樣說,我稍稍遲疑了一會,還不等回她,她就又搶著說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說過領我去看的。”
我這才想起來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領她到西郊去。那里滿坑滿谷都是橘子,但那時橘子還是綠的,她并不覺得好玩,只是說:“這些橘子幾時才能熟呢?”
“等著吧,等橘子熟了,等一個晴天的日子,我就領你來看看了。”這地方陰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覺得非常稀罕,簡直覺得這一日不能隨便放過。小孩子對于這一點也該是敏感的,于是她就這樣問我了。去嗎,那當然是要去,并不是為了那一言的然諾,卻是為了這一股子好興致。
我們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來,活躍了起來。石頭道上的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女人頭上的金屬飾物隨著她們的腳步一明一滅;挑煤炭的出了滿頭大汗,脫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氣,而汗水被陽光照得一閃一閃的。天空自然是藍的了,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也許是看一只鴿子,兩行小牙齒放著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興的,別人的高興就會使她高興,別人的笑聲就會引起她的笑聲。可是她可并沒有像我一樣關心到這些街頭的景象。她毫沒有駐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著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著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寬闊了,也聽到好多地方的流水聲了,看不到洗衣人,卻聽到洗衣人的杵擊聲,而那一片山,那紅崖,那巖石的紋理,層層疊疊,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壘成,沒有云,也沒有霧,崖面上為太陽照出一種奇奇怪怪的顏色,真像一架金碧輝煌的屏風,還有瀑布,看起來像一絲絲銀線一樣在半山里飛濺。我看著眼前這些景物,雖然手里還握著一只溫嫩的小胖手,我卻幾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擾亂我,我想,她不會關心到眼前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著到橘子林去。
遠遠地看見一大片濃綠,我知道橘子林已經在望了,然而我們卻忽然停了下來,不是我要停下來,而是她要停下來,眼前的一個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爛茅屋的前面,兩個趕大車的人在給匹馬修理蹄子。
我認識他們,我只是認識他們是屬于這一種職業的人,而且他們還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鄉親。他們時常叫我感到那樣子的可親近,可信任。他們把內地的貨物運到邊疆上出口,又把外邊的貨物運到內地,他們給抗戰盡了不少的力量……他們兩個正在忙著,他們一心一意地“對付”那匹馬。你看,那匹馬老老實實地站著,不必拴,也不必籠,它的一對富有感情的眼睛幾乎閉起來了。不但如此,我想這個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給我修理蹄子,我們走的路太遠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們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錯,他正在給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個蹄子來,先上下四周撫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細端詳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銳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圍修理著。我為那一匹牲口預感到一種飛揚的快樂……我這樣想著,看著,看著,又想著,只是頃刻之間的事情,猛一驚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從我的掌握中脫開了,我低頭一看,卻正看見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來注視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見,她的小指甲是相當長的,也頗污穢了,每一個小指甲里都藏著一點黑色的東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對眼前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語擾亂她,我看她將要看到什么時候為止。
趕馬車的人把那一只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釘著鐵掌。釘完了鐵掌,便把馬蹄子放下了。那匹馬把整個的身子抖擻了一下,我說那簡直就是說一聲謝謝,或者是故意調皮一下。然后,人和馬,不,是人跟著馬,可不是馬跟著人,更不是人牽著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爛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門口掛一個大木牌,上邊寫著拙劣的大字:“敘永騾車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們也可以少受一些風塵。
“回家。”小岫很堅決地說,而且已經在向后轉了。
“回家告訴媽媽:馬剪指甲,馬不哭,馬乖。”她拉著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還是沒有說什么,我只是跟著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長了,回家叫媽媽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這么說著,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對,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馬還乖。”這次我是不能不說話了,我被她拉著,用相當急促的腳步走著。
這時候,太陽已經向西天降落了,紅崖的顏色更濃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擴大了。我們向城里走著,我們都沉默著,小岫不說話,我也不說話。“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許有這么一句話,也許并沒有。
重難點突破: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過細節體現出來,請指出三處這樣的細節并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
第二步,速讀課文,勾畫出童趣描寫的語句。
第三步,對童趣語句進行分析。
第四步,根據分值,整合答案。
作答步驟
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
第二步,速讀課文,勾畫出童趣描寫的語句。
第三步,對童趣語句進行分析。
第四步,根據分值,整合答案。
現代文閱讀
(一)(2023上·云南昆明八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幕,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作“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作“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炒米實在是方便,其實,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么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有刪改)
材料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裝”,在于真實,在于有趣。在讀者跟中,汪曾祺是個“可愛的妙人”,沈從文先生稱其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空洞的宏大敘事: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讓讀者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雅趣,在嘈雜而迷茫的時代,給人一份特別的安靜與平和。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動)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寫四川“炒米糖開水”,再寫家鄉高郵的炒米,在對比中凸顯食物特點,引發讀者閱讀興趣。
B.文中寫到父親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難紅十字會的故事,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章結尾部分寫炒米和焦屑的應急之用,將其放在幼年躲避戰亂的背景下抒寫,增強文章的年代感。
D.作者用真實的感情和細膩的筆觸來寫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為了凸顯其家鄉的貧窮和動蕩。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中講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用語典雅絢麗,讀起來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B.文章引用《板橋家書》中關于炒米的敘述,介紹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溫暖情誼,使吃炒米這一風俗更具雅趣,表達出作者對故鄉風味特有的感情。
C.雖然文章題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寫的是炒米,寫焦屑相對很少,表明作者更鐘情于炒米。
D.沈從文的《邊城》受汪曾祺創作風格的影響,用田園牧歌式的風格描繪了山川優美、鄉民淳樸、民俗新奇的湘西風光,表達了對淳樸善良人性的謳歌。
3.作者最后說“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這樣寫可以體現出作者哪些特點?
※4.請結合材料一的文本,分析《炒米和焦屑》是如何體現材料二中汪曾祺以“細小瑣碎的題材”“讓讀者從中找到面對生活的雅趣”的觀點的。
(二)(2023上·陜西西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土炕(節選)
梁衡
雖然我后來離開了塞上,①但一生也沒有走出土炕的影子。中國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是從農村開始的,風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革大潮,“炕上窺變”可見一斑。1980年我到山西五臺山下忻州的一個小村子里去采訪。這里出了一個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華大學,因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我本以為我們從京城到塞外已經夠委屈的了,沒有想到還有更不公平的事。但岳安林很淡定,回鄉之后居然靜心研究農村科技。等到鄉村經濟的舊體制稍有松動,他就承包了公社養豬場,一年扭虧,并創造了一套科學飼養法,用華羅庚優選法設計飼養流程。我是在豬場的大炕上采訪他的。共三間房三個大炕,一間他住,炕上堆滿了飼料麻袋和書本;一間炕頭上燒一口大鍋,兼做粉房;一間火炕的溫度嚴加控制來做菌苗實驗。②我驚喜于這個“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發現。在這個豬場的土炕上住了幾天,寫了一篇《一個養豬專家的故事》,見報后收到五千多封來信,有不少人直接背著行李來取經。岳安林隨即辦了一個炕頭養豬培訓班,一下轟動全國。他本人也被破格從農民轉為國家干部,直接任職科委副主任。這篇稿也獲得當年全國好新聞獎。
還有一篇頭條新聞是寫農民怎樣自覺投入商品經濟的大潮。當時農民苦于極左體制久矣,窮不堪言,苦無出路。晉南一個叫朱勤學的農民,躺在炕頭上用一個半導體收音機聽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醬缺貨。而當地盛產芝麻,他便做了一小罐樣品,進京叩門問路。沒想到一次成交,訂了幾個火車皮的貨,帶動全村一夜致富。真是,③誰言三尺炕頭小,春雷滾滾炕洞中!有一個炕頭人物,不能不表。山西神池縣,為高寒風沙之地。山大溝深,去的記者很少。我曾進山在炕頭上采訪兩個大寫的人物,一個就是鄉村女教師賈淑珍。她十七歲嫁到這個只有二十戶人家的小山村里。這里交通極不方便,到我們去的時候還沒有通車,吉普車開到山腳下,我們手腳并用爬山而上。這個地方派不來教師,而孩子們也沒法走出去上學。賈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辦了一個炕頭小學,找了一塊殺豬案板,從炕洞里掏了一把煙灰刷一刷就是黑板。這一辦就是二十五年。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子因為有了她再沒有一個文盲,全村三十歲以下的都是她的學生,還出了兩個大學生,幾個中專生。直到我去的前三年,村里面才為學校蓋了三孔新窯洞。但仍然是在炕頭上教學,有四十二個學生。我說給大家照張相,孩子們就一窩蜂地跳下炕,爭著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盤著腿在炕上采訪,窗戶上有一盆紅色的石榴花兒。窗外一只大紅公雞,隔著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紅花綠葉。公雞、紅花,一群嘰嘰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這樣的炕頭授課圖?這就是中國的鄉村教育。傳媒總是熱心報道那些大城市里趕考的壯觀場面,關注出了幾個高考狀元。有誰知道這深山里還有一所炕頭小學,還有一個將青絲熬成白頭的鄉村女教師呢?正是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國農村教育的大梁。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為記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學采風做鄉間自由行時,仍見炕生情。在陜北旅行,幾乎每一個炕頭上都有動人的故事。彭德懷率軍與多于我十倍的敵軍周旋。他躺在窯洞的土炕上,聽著頭上胡宗南士兵的腳步聲,卻臨陣不慌。沙家店戰斗,一口吃掉敵人三千。而在佳縣窯洞里的一個土炕上,毛澤東深夜工作,餓急了,只好拿紅棗充饑。第二天,警衛員收拾房間,只見地上滿是棗核和煙頭,而炕桌上卻有一篇新寫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澤東從這個炕頭上發出了190封電報,指揮了三大戰役。這里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再具體一點說是最后一個土炕指揮部。當時的五大領袖:毛、周、朱、劉、任,全是南方人。他們小時也都未睡過土炕。然而自南方兵敗之后長征北上,轉危為安,節節勝利,蓋因睡土炕而接地氣乎?
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廚房,又能上得廟堂”,小戲、大戲都能唱。有一年我到青海湖邊采訪王洛賓的舊事。高原氣候寒冷,雖是盛夏仍然要燒炕,我是盤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訪的。當年王洛賓就是因為在一個車馬店的土炕上,看著灶口的火光,聽著老板娘美妙的歌聲,一念心動留下來采風,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我盤腿在炕,口問筆錄耳聽,面前的尕妹子唱著一首又一首的“花兒”,好像泉水淙淙,永遠也淌不完。外面微風過野,雨聲瀟瀟,你不能不承認這大炕就是一張生發藝術的溫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許多與炕有關的唱詞:“煙鍋鍋點燈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而李季、賀敬之這些大詩人更是直接從土炕上走出來的。李詩“崔二爺怕得炕洞里鉆”,賀詩“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④這些詩句從娘胎里就帶著土炕味。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數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間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請、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舉行。幸虧我炕上生炕上長,會盤腿坐炕,由此也與維吾爾族老鄉拉近了感情,聽著《十二木卡姆》歡快的彈撥樂聲,心都快要飛了起來。中國的大炕從黑龍江一直鋪到西藏,真是一炕跨東北、華北、西北,過中原,下西南,溫暖了大半個中國。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土炕養育了多少中華兒女,書寫了多少驚天動地的篇章。
(有刪改)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岳安林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先進人物,他創造了一套科學飼養法,設計了飼養流程,辦了炕頭養豬培訓班。
B.鄉村女教師賈淑珍因條件有限就簡辦起炕頭小學,歷經二十五年,青絲變白發,為小山村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C.文章寫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彭德懷等人的故事,土炕成了指揮所,意在突出土炕因為接地氣而發揮了神奇的作用。
D.作者講到王洛賓創作的往事,想起民歌里許多與炕有關的唱詞,引用李季、賀敬之的詩句,表明土炕是生發藝術的溫床。
6.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句子①說“一生也沒有走出土炕的影子”,既照應標題,也領起下文,并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調。
B.句子②引用了兩句古詩,與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古詩詞、諺語一起,為文章增添了一些典雅的韻味。
C.句子③中的“春雷”喻指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滾滾”帶出朱勤學帶領村民一夜致富的壯舉。
D.句子④“從娘胎里就帶著土炕味”,運用比喻、夸張修辭,形象地表達出土炕作為意象在詩歌中的分量。
※7.文中畫橫線語段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簡要賞析。
8.文學評論小組計劃為梁衡先生的這篇節選作品舉行藝術短評活動,請圍繞關鍵詞“土炕·炕上家國”寫出你的短評。
(三)(2023上·黑龍江牡丹江·高一牡丹江一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舊 院
付秀瑩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舊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為什么叫舊院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過。當然,也許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沒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問了大人,一定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我歪著頭,發了一會呆,很快就忘記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
舊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東頭。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每年秋天,姥姥總要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個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個美人。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也有飽經世事的滄桑。頭發向后面攏去,一絲不茍,在腦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記憶里,似乎,她一直就是這種發式。姥姥一生,共生養了九個女兒,其中,有三個夭折了。留下六個女兒。我的母親,是老二。
誰會相信呢,姥姥這樣一個人,竟然會嫁給姥爺。并且,一生為他吃苦。說起來,姥爺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鄉間,也算是大戶人家。后來,到了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就敗落了。姥爺的母親,我不大記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個刁鉆的婆婆,專門同兒媳婦過不去。姥爺是家里的獨子,幼年喪父。寡母把獨子視為命,視為自己一世艱辛的見證。兒子是她的私有物,誰都不允許分享,即便是兒媳婦。有堅硬強勢的母親,往往有軟弱溫綿的兒子。在姥爺身上,有一種典型的紈绔氣質。當然,我不是說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以當時的家境,也當不起這個字眼了。我是說,氣質,姥爺身上有一種氣質,怎么說,閑散,落拓,樂天,也懦弱,卻是溫良的。在他母親面前,永遠是諾諾的。而對姥姥,卻有一種近乎驕橫的依賴。里里外外,全憑了姥姥的獨力支撐。姥爺則從旁冷眼看著,袖著手,偶爾從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剝著,悠閑自在。老一輩的說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姥姥生養了九個女兒,竟沒有給姥爺家留下一點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為這一條,姥姥在姥爺家就須做小伏低。作為一個女人,她欠他們。姥姥日夜辛勞,帶著六個女兒,不,是五個——大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養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給了一位軍人,膝下荒涼,就把我大姨要了過去,做女兒。姨姥姥家境殷實,把大姨愛如掌上明珠。雖如此,后來,大姨成人之后,始終對這件事耿耿于懷。甚至,有一回,她來看望姥姥,言語間爭執起來,大姨說,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歡我,那么多姊妹,單單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時氣結,哭了。她再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這樣指責自己。當然,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時候,我已經在很遠的城里讀書了。寒假回來,少不得要到舊院,看姥姥。我和幾個姨們說話,講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驚訝地抬起頭,看著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釋然了。孩子們在笑。她張開沒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們都以姥姥的名義,聚到舊院,可是,我們卻把姥姥忽略了。我們明知道姥姥耳背,她聽不見,我們還是照常說笑。下午的陽光照過來,溫暖,悠長,讓人昏昏欲睡。無數的飛塵在光線里活潑潑地游動著。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著我們。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面容,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朵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從京城回到村子,回到舊院,姥姥是越發蒼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實則是上門女婿五姨夫),早已離開了舊院,他們到新房安居了。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派。可是,如今,在周圍樓房的映襯下,卻顯得那么矮小,狹仄。這是當年那個舊院么?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
那棵棗樹還在。據說,有好幾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間房子,糧食都不好曬。都被姥姥勸阻了。棗樹更茂盛了。開花的時候,如雪,如霞,繁華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飛來飛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孫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著他,這是誰家的孩子?秋天,棗子掛了一樹,風一吹,熟透的棗子落下來,啪嗒一聲悶響,倒把昏睡的老貓嚇了一跳。醉棗,姥姥早已不做了。那個壇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這么多年,走了這么多的路,我卻再沒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棗了。香醇,甘甜,那真是舊院的醉棗。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
(有刪改)
9.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開頭“很快就忘記了”與“我忘不了”兩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齡的“我”對“舊院”的真切感受。
B.因為姥姥與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敗落,姥姥就將大姨寄養在姨姥姥家,這讓大姨一直心懷不滿。
C.“老樹般的手”“蒼老的面容”,這表現了姥姥飽經滄桑的一生,又表達了“我”對她依戀難忘的深情。
D.文章不僅寫了姥姥,也寫了生活在“舊院”的親人們的苦樂年華,這豐富了“舊院”所承載的意義與內涵。
10.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的敘述是從“我的回憶”展開的,敘寫了“我”對“舊院”的記憶,展現了獨特、細膩的人生體驗。
B.文章用較多篇幅寫姥爺的家世和性情,襯托出姥姥一生的堅強與能干,飽含著“我”對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沒有用一個完整故事貫串始終,而是以散點輕描的方式,寫了“舊院”中人物的遭際及時光的流變。
D.文中通過“舊院”抒發“我”的情感,如今“舊院”矮小,狹仄,表達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
※11.付秀瑩在一次采訪中談道:“鄉村,是我們的故園,它有著自帶的詩性。”本文突出體現了付秀瑩作品的“詩性美”,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四)(2023上·廣西南寧·高二南寧二中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保衛延安(小說節選)
杜鵬程
“報告!”陳興允輕輕地走進窯洞,低聲喊。
“哦,你來咯!把濕衣服脫掉。”彭總走到床邊,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說:“披上。”
彭總,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臉相,兩道又粗又黑的濃眉下一對不大的眼睛閃著嚴肅剛毅的光芒。這位天才的軍事家像普通勞動人民一樣質樸、淳厚。他和陳興允談了幾句話以后,又注視作戰地圖,扳住指頭在計算什么。有時,他來回輕輕地踱著步子。看來,他總是全副精力都貫注在某一點上,冷靜地深思著。
彭總讓陳旅長走到地圖邊,要他看其他戰場敵我態勢以及敵人在陜北的分布情況和動向。有時候,他回頭看陳興允的眼睛,仿佛在觀察:“他是否懂了這一切呢?”
陳興允覺得彭總那嚴肅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這樣眼光下,軟弱、猶豫、自私都無法隱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針尖大的灰塵一樣。
彭總沉靜地站在地圖面前,使人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這是耐心的啟發、等待和父兄般的關懷。
雖然將要進行的戰斗,是部隊在陜甘寧邊區作戰的第一次攻堅戰,雖然部隊攻堅經驗很少,可是陳興允一站到彭總面前,他就覺得蟠龍鎮一定會拿下。
彭總深思著,偶爾和陳興允說一兩句話。
陳興允,在這第一次和彭總接近的時刻,彭總的舉止言談使他微微感到奇異。他回憶起自己每一次對干部交代任務的時候,害怕他們了解不清,總是反復地給他們講,要他們中間某些人復誦。可是彭總老是冷靜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謀慮著,而很少說話。彭總不長篇大論地講話,可是他的話里,壓縮著寶貴的思想和豐富的經驗。他的話,會讓你聯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話,一投入你的腦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覺到而說不出的凌亂、片斷的經驗,便聯貫起來了,系統了、明確了,提高了。這時,你會驚奇地對自己說:
“啊!事情原來這樣簡單、明確!可是以前我怎么覺得它是那樣復雜和沒有頭緒呢?”
陳興允正尋思,三個小娃娃,跑到彭總住的窯洞門口。這些個娃娃最大的有六七歲,最小的只有四五歲。警衛員一邊瞪眼嚇唬,一邊低聲喊:“小鬼,別亂跑,回來!”娃娃們根本不理睬,連跳帶蹦地闖到彭總住的窯洞中去了。
彭總彎下腰,輕輕摩著娃娃們的頭,問:“噢,你們有什么軍國大事要來討論?”
娃娃們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對對的黑眼珠,像那荷花葉上的水珠一樣滾轉。他們憨溜溜地笑了。接著,他們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一擁上去抱住彭總的腿,有的向彭總要子彈殼,有的向彭總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槍。
彭總給一個小娃綁好鞋帶,給另外一個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們有趣地談了一陣,最后說:“這里不需要你們發言!”娃娃們跳著往外走,彭總用手照護著他們,一面走,一面說:“好,到外面去玩。對你們是不能講原則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總望著走遠了的娃娃們,故意踏著泥水,倒退著、跳著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選自《保衛延安》,有刪改)
文本二:
彭德懷速寫
丁玲
“一到戰場上我們便有一個信心,幾十個人的精神注在他一個人身上,誰也不敢亂動。就是剛上火線的,也因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聲令下,我們就找不到一個人不高興去迎著看不見的死而勇猛地沖上去!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
這是一個24歲的青年政治委員告訴我的。當他述說這一段話的時候,發紅的臉上隱藏不住他的興奮。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現在我所要粗粗畫幾筆的彭德懷同志,他現在正在前方擔任紅軍前敵副總指揮。
穿的是最普通的紅軍裝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而且不大合身,不過他似乎從來就沒有感覺得到。臉色是看不清的,因為常常有許多被寒風所摧裂的小口布滿著,但在這不算漂亮的臉上有兩個黑的、活潑的眼珠轉動,看得見有在成人臉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頑皮。還有一張頗大的嘴,充分表示著頑強,這是屬于革命的無產階級的頑強的神情。每當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級同志的時候,看得出那些昂奮的心都在他那種最自然誠懇的握手里顯得溫柔起來。他有時也同這些人開玩笑,說著一些粗魯無傷的笑話,但更多的時候是耐煩地向他們解釋許多政治上工作上的問題,誠懇地顯示著對一個同志的勉勵。這些聽著的人便望著他,心沉靜了,然而同時又更奮起了。但一旦他不說話沉思著什么的時候,周圍便安靜了,誰也唯恐驚擾了他。有些時候他的確使人怕的,因為他對工作是嚴格的,雖說在生活上是馬馬虎虎;不過這些受了嚴厲批評的同志卻會更愛他的。
擁著一些老百姓的背,揉著它們,聽老百姓講家里事,舉著大拇指在那些樸素的臉上搖晃著說:“呱呱叫,你老鄉好得很……”那些嘴上長得有長胡的也會拍著他,或是將煙桿送到他的嘴邊,哪怕他總是笑著推著拒絕了。后來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卻永遠留在那些簡單的純潔的腦子中。
(有刪改)
12.關于文本一中彭德懷與娃娃們交談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娃娃們闖進彭總窯洞,折射出彭德懷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受群眾愛戴。
B.彭德懷摸娃娃頭的動作,與“軍國大事”的問話反差鮮明,盡顯幽默。
C.“荷花葉上的水珠”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娃娃們的天真無邪。
D.彭德懷對娃娃們充滿愛心,但“這里不需要你們發言”,凸顯其原則性。
13.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標題為《保衛延安》,但節選部分沒有直接描寫彭總與陳興允關于戰斗的具體對話,而是借助陳興允的心理活動刻畫了彭德懷在工作中的革命軍人形象,真切動人。
B.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文本二中“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等表述,既體現了彭德懷的外在形象特點,又展現了延安革命工作的舉步維艱。
C.文本二開頭以青年政治委員的話傾訴對彭德懷的愛戴,文末運用正側面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彭德懷與百姓之間的親密聯系,并給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后呼應,別具匠心。
D.文本一通過與陳興允討論、與孩子們交談這兩個場景展開,有連貫的故事情節,描寫簡明而細膩;文本二抓住彭德懷本質的性格特征進行勾勒,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14.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彭德懷的人物形象特點。
※15.“速寫”本是繪畫藝術的基礎學科,但文學作品中的“速寫”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較高的消息文體。文本二以“彭德懷速寫”為標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速寫”的文體特征。
(五)(2023上·江蘇鹽城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走三邊
賈平凹
往陜北遠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圓月缺,旅途是辛苦的,過了金鎖關,山便顯得愈小,羊便見得更多,風頭一日比似一日強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親情緒全然涌上心頭了。當黃昏里,一個人獨獨地走在溝壑梁上,東來西往的風扯鋸般地吹,當月在中天,只身臥在小店的床上,聽柴扉外蛐蛐忽鳴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詩,以為知音,是體會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繼續北上;三邊,這是個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過延安,進入榆林地區,車子在溝底里鉆,七拐八拐的,光看見那黃天冷漠,黃山發呆。到了縣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進了綠的世界,要不是趕驢人提醒,誰能想到這不是樹林子而是一座縣城呢 于是得知,在這三邊,有一叢樹,便有一戶人家,有一座樹林,就該是鎮子或是縣城了;原來天和地平行,樹和人同長,這便是三邊的特點了。
待了幾日,新結識了幾位伙伴,他們主動提出做我的向導,要往北邊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個世界呢。”興趣撩撥,就三人越過了長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實艱難,渾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濤。沙丘過去,又是成片的鹽堿地,樹木是不長的,只可憐巴巴生些鹽蒿。一把蒿守著一抔土,漸漸便成了一個小包。再往后卻又是沙丘,但已經植了樹:沙柳、紅柳、小葉楊、沙棗。沙蓋了鹽堿,樹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過后,我們走到一個鎮落里,這個鎮落顯得很大,有回民,有漢民,分兩片屋舍:一處漢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聯絡;一處回民,建筑對仗里卻見變化。伙伴講,再往北去不遠,還有蒙民哩。夜宿鎮里,當地老人給我一個手抄本,有這么一段:
三邊地區蒙民,晝意干糧,晚就道旁,有水草處卸鞍馱,撐帳支鍋,取野薪自炊,其牛縱食原野,人披裘輪臥起,以犬護之,不花一錢。漢民亦有效之。
讀此書,方知三邊地域民族竟是這么親善!更不曾想,這個鎮子在兩日之后,便是漢、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會。
交易會,其場面可謂熱鬧,有北京王府井的擁擠,卻比王府井更氣勢;有上海南京路的嘈雜,卻比南京路更瘋野。那一排一擺小吃,蕎面拉條、豆面揪片、黃米干飯、羊肉粉湯,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車,二尺長的白菜、淡黃的蘿卜、烏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蔥,六色盡有;那農具市上的銅的掛鈴、鐵的镢、鋼的锨,叮、咣、鏗、鏘,七音齊響。還有那騾馬市上,千頭萬頭高腳牲口,黃乎乎、黑壓壓偌大一片,蒙民在這里最為榮耀,騾馬全頭戴紅纓,脖系鈴鐺,背披紅氈,人聲喧囂,騾馬鳴叫,氣浪浮動得幾里外便可聽見。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長的木架上,羊肉整條掛著。更有買賣活羊的,賣主用兩只腿夾住羊頭,大聲與買主議價。漢、回、蒙民似乎都極富有,買肉就買整條,買果就買整筐。末了就涌進那菜館酒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鬧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館里,幾句攀談,我們便成了極熟的人,興致高漲,開懷大飲。
半個月匆匆過去了,臨走前兩天,正好是陰歷八月十五,夜里在長城根下一個村子吃了月餅、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陣房東大娘的剪窗花,興致還未盡,便同房東小兒登長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離,高高低低的長城,從腳下一頭伸向天的東頭,一頭伸向天的西頭,這偉大的建筑,從遠古時候,一坐落在這里,沙再沒有埋住,風再沒有刮走,它給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給了它的雄壯。如今烽火臺沒有了狼煙傳遞,但每一座臺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親戚走動。生著,在這大漠上添著活氣;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綠色。一道長城,是連接千家萬戶的一條線,流動著不屈不撓的生命和人與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見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樹林子長得好茂,那樹都是樁干粗壯,一人多高,就截了頂,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圓,葉子全紅了,像無數偌大的燈籠高高舉著,似乎這天之光明,完全是這些燈籠照耀的。樹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煙長上來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這里還能放蜂,猶如春天里的一個童話!相坐攀談,放蜂人來自江南,年年都來,來數月方去。他說外人以為三邊無色無香,其實那是錯了。“你瞧,綠的沙柳、紅的鹽蒿、粉的牛兒草、白的鹽、黃的沙,這三邊的土地是最有五顏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嘗嘗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沒有它香醇,槐花蜜沒有它味長。
告辭了放蜂人,突然之間,幾天來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時覺得有角度來做我的文章了。往回邊走邊構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荊棘,開著丸子一般大的白絨花團,順枝而上的,如掛紙錢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圍起的花環。哦,我明白了,這類花的開放是對三邊荒涼的送葬嗎 是對三邊的富有和美麗的禮贊嗎 天黑回到村子,房東已為我準備好了送別酒菜,菜飽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韻又勾起了我思親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親人們如何思念著我,可他們哪會知道今夕我在這里是多么歡樂啊!一時情起,書下一信,告訴說:明日我又要繼續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時候了,我要和我的親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塊再走走三邊,那該又是何等美事呢。
(有刪改)
1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新結識的當地人“主動提出”做向導,酒館里幾句攀談“便成了極熟的人”,這些描寫都展現了三邊地區的淳樸民風。
B.以“天和地平行,樹和人同長”來概括“三邊的特點”,承接初見縣城時的感受,凸顯了三邊地區人民的生存境況。
C.文章以“三千里路”開篇,以“繼續往北而去”作結,以“我”的思親與孤獨貫穿全文,呼應了標題“走三邊”。
D.文章語言質樸自然,具有顯著的地域色彩,與文中所寫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這篇游記散文的典型特征。
17.關于文中寫交易會時使用大量堆疊同類詞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豆面揪片、黃米干飯、羊肉粉湯”和“淡黃的蘿卜、烏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蔥”分別寫出美食和物產的豐富。
B.采用渲染手法,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描寫,起到強調的作用,有較強的感染力。
C.描寫交易會時所用的大量堆疊同類詞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蒙、漢、回各民族熱鬧的交易景象。
D.從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會上物品種類的豐富,表現了當地民族的融合,物華民阜的世俗生活景象。
※18.文中引用手抄本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19.為什么“我”告別放蜂人之后覺得“有角度來做文章了”?請談談你的理解。
(六)(2023上·四川達州萬源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舊院
付秀瑩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舊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為什么叫舊院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過。當然,也許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沒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問了大人,一定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我歪著頭,發了一會呆,很快就忘記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
舊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東頭。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雪白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銳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每年秋天,姥姥總要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個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個美人。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也有飽經世事的滄桑。頭發向后面攏去,一絲不茍,在腦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記憶里,似乎,她一直就是這種發式。姥姥一生,共生養了九個女兒,其中,有三個夭折了。留下六個女兒。我的母親,是老二。
誰會相信呢,姥姥這樣一個人,竟然會嫁給姥爺。并且,一生為他吃苦。說起來,姥爺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鄉間,也算是大戶人家。后來,到了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就敗落了。姥爺的母親,我不大記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個刁鉆的婆婆,專門同兒媳婦過不去。姥爺是家里的獨子,幼年喪父。寡母把獨子視為命,視為自己一世艱辛的見證。兒子是她的私有物,誰都不允許分享,即便是兒媳婦。有堅硬強勢的母親,往往有軟弱溫綿的兒子。在姥爺身上,有一種典型的紈绔氣質。當然,我不是說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以當時的家境,也當不起這個字眼了。我是說,氣質,姥爺身上有一種氣質,怎么說,閑散,落拓,樂天,也懦弱,卻是溫良的。在他母親面前,永遠是諾諾的。而對姥姥,卻有一種近乎驕橫的依賴。里里外外,全憑了姥姥的獨力支撐。姥爺則從旁冷眼看著,袖著手,偶爾從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剝著,悠閑自在。老一輩的說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姥姥生養了九個女兒,竟沒有給姥爺家留下一點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為這一條,姥姥在姥爺家就須做小伏低。作為一個女人,她欠他們。姥姥日夜辛勞,帶著六個女兒,不,是五個——大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養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給了一位軍人,膝下荒涼,就把我大姨要了過去,做女兒。姨姥姥家境殷實,把大姨愛如掌上明珠。雖如此,后來,大姨成人之后,始終對這件事耿耿于懷。甚至,有一回,她來看望姥姥,言語間爭執起來,大姨說,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歡我,那么多姊妹,單單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時氣結,哭了。她再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這樣指責自己。當然,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時候,我已經在很遠的城里讀書了。寒假回來,少不得要到舊院,看姥姥。我和幾個姨們說話,講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驚訝地抬起頭,看著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釋然了。孩子們在笑。她張開沒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們都以姥姥的名義,聚到舊院,可是,我們卻把姥姥忽略了。我們明知道姥姥耳背,她聽不見,我們還是照常說笑。下午的陽光照過來,溫暖,悠長,讓人昏昏欲睡。無數的飛塵在光線里活潑潑地游動著。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著我們。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面容,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朵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從京城回到村子,回到舊院,姥姥是越發蒼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實則是上門女婿五姨夫),早已離開了舊院,他們到新房安居了。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派。可是,如今,在周圍樓房的映襯下,卻顯得那么矮小,狹仄。這是當年那個舊院么?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
那棵棗樹還在。據說,有好幾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間房子,糧食都不好曬。都被姥姥勸阻了。棗樹更茂盛了。開花的時候,如雪,如霞,繁華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飛來飛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孫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著他,這是誰家的孩子?秋天,棗子掛了一樹,風一吹,熟透的棗子落下來,啪嗒一聲悶響,倒把昏睡的老貓嚇了一跳。醉棗,姥姥早已不做了。那個壇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這么多年,走了這么多的路,我卻再沒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棗了。香醇,甘甜,那真是舊院的醉棗。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
(有刪改)
20.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記的是舊院的親情、明亮而跳躍的童年,以及那甘甜的酸棗。
B.文中寫到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性格閑散落拓,反襯出姥姥能干而堅強的形象。
C.記憶里寬闊軒敞的舊院,如今卻顯得矮小狹仄,流露出一種時過境遷的落寞和傷感。
D.文尾意味深長,“再也尋覓不到”的不僅僅是香醇的醉棗,還有舊院中的苦樂年華。
2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采用散文的筆法與抒情的筆調,寫出了內心的隱痛以及時間流逝的滄桑感。
B.本文是從“我”的視角去寫,寫的都是“我”的親人,所以筆下帶有深厚的感情。
C.全文以我的童年回憶貫串故事始終,以散點輕描的方式,寫了“舊院”中的人和事。
D.作者通過“回憶”重返故鄉,其中也包蘊著人類共同的“鄉愁”,所以容易感人。
22.文章最后一句“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句中加點的“都”隱含了哪些內容?試加以分析。
※23.有人評價付秀瑩的小說是“敘事與抒情、平凡與詩意、詩與真,貼切和諧地糅合在一起”,本文突出體現了付秀瑩作品的“詩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七)(2023上·河南南陽·高二南陽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蘭州雜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蘭州,這才覺得生活的味兒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過訓練的南方籍茶房,給旅客端進了洗臉水和茶水來了;嘿,清的倒是洗臉的,渾的倒是喝的么?不錯!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別說喝,光是洗臉也叫你的皮膚澀巴巴地難受;不用肥皂倒還好,一用了肥皂,你臉上的塵土就膩住了毛孔,越發弄不下。這是含有多量鹼質的苦水,雖清,卻不中使。
渾的卻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頭沉淀下來,倒有小半杯的泥漿,然而這是“甜”水,這是花五毛錢一擔從城外黃河里挑來的。
不過苦水也還是水。甘肅省有許多地方,據說,連苦水也是寶貝,一個人獨用一盆洗臉水,①那簡直是“駭人聽聞”的奢侈!吃完了面條,伸出舌頭來舐干那碗上的濃厚的漿汁,算是懂得禮節。用水洗碗——這是從來沒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兩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嗚呼,生在水鄉的人們哪里想得到水竟是這樣寶貴?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貴。
蘭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樣湍急,所以沒有魚。不過,在冬天蘭州人也可以吃到魚,那是青海湟水的產物,冰凍如石。三九年的正月,蘭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國說來,算是高的,這樣的“湟魚”,較大者約三塊錢一尾。
三九年三月以前,蘭州雖常有警報,卻未被炸;蘭州城不大,城內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則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報來時,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環繞,但皆童山,人們坐山坡下,螞蟻似的一堆一堆,老遠就看見。舊歷除夕前一日,城外飛機場被炸,投彈百余,但據說僅死一狗。這是蘭州的“處女炸”。越三日,是為舊歷新年初二,日機又來“拜年”,這回在城內投彈了,可是空戰結果,被我方擊落七架(或云九架),這是“新年的禮物”。從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濫炸便開始了,幾乎每一條街,每一條巷,都中過炸彈。四〇年春季的一個旅客,在浮土寸許厚、軟如地氈的蘭州城內關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見有許多房子,大門還好好的,從門隙窺視,內部卻是一片瓦礫。
但是,請你千萬不要誤會蘭州就此荒涼了。依著“中國人自有辦法”的規律,四○年春季的蘭州比一年前更加“繁榮”,更加飄飄然。不說俏皮話,經過多次濫炸后的蘭州,確有了若干“建設”:物證就是有幾條爛馬路是放寬了,鋪平了,路兩旁排列著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們去繁榮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謝的,電燈也居然像“電”燈了。
②但所謂“繁榮”,卻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說,三九年的春天,要買一塊肥皂,一條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妝品,當然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可是貨色之缺乏,卻也顯而易見。至于其他“洋貨”,凡是帶點奢侈性的,只有幾家“百貨店”方有存儲,而且你要是嫌他們“貨色不齊全”時,店員就宣告道:“再也沒有了。這還是從前進來的貨呢,新貨來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開張的洋貨鋪子三三兩兩地在從前沒有此類店鋪的馬路上出現了,新奇的美術字的招牌異常觸目,貨物的陳列式樣也宛然是“上海氣派”;陌生牌子的化妝品,人造絲襪、棉毛衫褲、吊襪帶、手帕、小鏡子、西裝領帶,應有盡有,非常充足。特別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幾乎少見的,這時也每家雜貨鋪里都有了。而且還有步哨似的地攤,則洋貨之中,間或也有些土貨。手電筒和劣質的自來水筆、自動鉛筆,在地攤上也常常看到。戰爭和封鎖,并沒有影響到西北大后方蘭州的洋貨商——③不,他們的貨物的來源,倒是愈“戰”愈暢旺了!何以故?因為“中國人自有辦法”。
一個在特種機關里混事的小家伙發牢騷說:“這是一個極大的組織,有包運的,也有包銷的。在路上時,有武裝保護,到了地頭,又有虎頭牌撐腰。值一塊錢的東西,脫出手去便成為十塊二十塊,真是國難財!然而,這是一種特權,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④全部的緝私機構在他們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窮昏了,居然也走這一道,肩挑背馱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個十站八站路,居然也會弄進些來;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隊伍,哪一處能夠白放過,總得點綴點綴。要是最后一關碰到正主兒的檢查,那就完了蛋,貨充公,人也押起來。前些時,查出一個巧法兒:女人們把洋布纏在身上,裝作大肚子混進來。現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脫光了檢驗……嘿,你這該明白了罷——一句話,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為私,又一方面則是涓滴歸‘公’呵!”
這問題,決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國性的,不過,據說也劃有勢力范圍,各守防地,不相侵犯。這也屬于所謂“中國人自有辦法”。
地大物博的中國,理應事事不會沒有“辦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應早有點“辦法”。西北一帶的根本問題是“水”。有一位水利專家指點那些禿頂的黃土山說:“土質并不壞,只要有水!”又有一位農業家看中了蘭州的水果,幻想著如何裝罐頭輸出。皋蘭縣是出產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帶著香蕉味一般的酒香。這種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變種呢,或由它一變而為哈密瓜,但總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蘋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壞。皋蘭縣是有發展果園的前途的。不過,在此“非常時期”,大事正多,自然談不到。
(有刪減)
2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多次使用“據說”來傳達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內涵的表現更具靈活性,表達更具有藝術張力。
B.“特種機關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騷,表現了老百姓在當時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見解。
C.特權者謀私利時“自有辦法”,輪到百姓問題時卻又遲遲沒有辦法,兩者對比鮮明,可見作者對此的批判。
D.本文的語言風格十分鮮明,文中大量正話反說,諷刺十足而又詼諧幽默,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丑惡。
25.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句子①對于旅客用水洗臉這件事,用“駭人聽聞”一詞來形容,具有夸張意味。
B.句子②承上啟下,既照應空炸后蘭州建設的繁榮,也引出下文洋貨貿易的繁榮。
C.句子③中的“愈‘戰’愈暢旺”,巧用引號,具有深層意味,表明作者關注社會。
D.句子④中的“他們”,與上一段帶洋貨的“他們”,都是指當時擁有特權的那些人。
26.第6段加點的“但”字出現三次,請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處。
※27.白居易堅持“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原則。本文也踐行了這一原則,請概述這一原則并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八)(2023上·河南安陽一中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燕南園62號
——記恩師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園62號是一個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樹,右手數竿竹子掩映著幾扇窗戶,窗欞雕了花的,那就是靜希師住房的東窗,窗邊就是他經常出入的東門。走進東門穿過走廊是一間客廳,客廳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廳里的光線不很強,有一種舒緩從容的氛圍。從客廳一角的門出去,右轉,再打開一扇門便是他的書房,那里東、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總有燦爛的陽光照進來陪伴著老師。這正應了他的兩句詩:“藍天為路,陽光滿屋。”
靜希師在五十年代末期就買了電視機,那是一臺蘇聯制造的黑白電視機。他喜歡體育,常看的是體育節目。那時候電視機還是稀罕物,第26屆世乒賽期間,系里的年輕教師們每天都到他家觀看比賽的實況轉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廳。就在這次比賽結束以后不久,老師買了一張乒乓球臺,放在院子靠近南墻一片寬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師常去那里跟老師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個。老師的眼神好,對球的感覺敏銳,處理球的手法細膩,會突然抖腕發力,改變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學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間,不知多少次進出這庭院,進出這客廳,在那里向老師求教,一起談論學問和人生。有時候老師讓我進入他的書房,我們隔一張寫字臺面對面坐著。我們距離更近,談話也更親切。不管甚么話題,老師都有獨到的見解。有一次談到孫悟空,他說孫悟空身上有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憤慨情緒和叛逆精神。1962年靜希師開始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上部,他告訴我,李白的《獨漉篇》,別人都不選,我們要選。這首詩我原來沒有留意,經老師指點,細細讀了幾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獨特的風格,末尾四句:“羅幃舒卷,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這樣奇特的想象和構思,這樣明快而新鮮的語言,非李白寫不出的。后來他仍不斷鼓勵我在學術上要膽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經過自己認真研究得出的結論就要堅持,不必顧忌別人一時的看法。這使我想起他對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氣象”的堅持,當這個見解剛發表的時候,遭到強烈的反對,但他從未放棄,后來終于得到學術界的承認。
他常常把自己新寫的詩讀給我聽,并讓我評論。我特別喜歡他51歲時寫的那首《新秋之歌》,詩的開頭說:我多么愛那澄藍的天/那是浸透著陽光的海/年輕的一代需要飛翔/把一切時光變成現在。這首詩里洋溢著對年輕人的愛和期望。他鼓勵年輕人飛翔,希望他們把握現在創造未來。詩的結尾是這樣的:金色的網織成太陽/銀色的網織成月亮/誰織成那藍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誰織成那藍色的網/從搖籃就與人作伴/讓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來歌唱。這樣鏗鏘的韻律,這樣富有啟發性的意象,這樣新鮮的感受和語言,四十年后讀起來還覺得好像是旦晚才脫筆硯的。
幾十年近距離的接觸,我越來越感到靜希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我從未聽他背后說過別人的壞話;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總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歲出版的詩集《空間的馳想》,用物理學家的眼光思考時間和空間,呼喚人類對空間的突破。他可貴的獨特之處,或者說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乃在于他是以詩人之心從事研究,是帶著新詩創作的問題和困惑來研究古典文學的,同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他對“建安風骨”和“盛唐氣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詩歌的實際,也啟示著新詩創作的一種突破的方向。
靜希師在燕南園62號這棟住宅里生活將近六十年了。雖然院子大門的油漆已經剝落,室內也已多年沒有裝修而顯得有些破舊,但住在這里的年近百齡的主人精神依舊!有時趁著好天氣我陪他在燕園散步,他不要我攙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詳。他曾告訴我,走路一定要昂起頭來。他一輩子都昂著頭,而昂著頭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氣象之繼承了建安風骨,蓋為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建安時代乃是一個解放的時代,那是從兩漢的宮廷勢力之下解放出來,從沉悶的禮教束縛之下解放出來;于是文學也就有力地從貴族文學中解放出來,帶著人民勝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個艱苦的時代,因為一切都似乎是草創的。一種荒涼高亢的歌聲,所謂“驚風飄白日”“高臺多悲風”,就是建安風骨的基調。而初唐社會上殘余的門閥勢力與詩歌中殘余的齊梁影響,到了盛唐就一掃而盡。這一種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風骨真正的優良傳統。盛唐時代是出現在百年來不斷上升的和平繁榮的發展中,它是一個進展得較為順利的解放中的時代。一種春風得意一瀉千里的展望,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這就是盛唐氣象與建安風骨,同為解放的歌聲,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詩歌的色調要比建安更為鮮明,其基調也更為爽朗。
(選自林庚《盛唐氣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靜希,現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
28.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燕南園62號”既是一處庭院,也是本文構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寫人記事,敘議結合,首尾呼應,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氣象”的見解,并在《獨漉篇》的詩句中讀出了“盛唐氣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現了“盛唐氣象”。
C.文章寫林庚打球“突然抖腕發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輩子都昂著頭”,注重抓住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
D.從日常閑談到傳道授業,從詩歌創作到學術研究,林庚都表現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經修煉的獨特的氣度和風范。
29.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藍天為路,陽光滿屋”兩句,詩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感悟,體現了近體詩鮮明的形象性和韻律美。
B.林庚先生告訴袁行霈,堅持將別人都不選的李白的《獨漉篇》選入《中國歷代詩歌選》,說明治學嚴謹細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氣象”的見解一直遭到學界的反對,但他堅持自己的看法,表現了一位杰出學者的學術自信和風骨。
D.《新秋之歌》對“網”這一意象的運用,以及《說“木葉”》中對“木葉”的美學辨析,體現出林庚非凡的藝術感受力。
30.建安風骨與盛唐氣象有什么異同?請結合文本二簡要回答。
※31.有人認為林庚達到了“詩歌魅力、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為主題寫一則《燕南園62號——記恩師林庚》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忻州市| 喜德县| 客服| 东乡族自治县| 米脂县| 永嘉县| 张家界市| 萨嘎县| 阿巴嘎旗| 含山县| 利辛县| 通许县| 林州市| 永丰县| 突泉县| 普洱| 墨脱县| 长乐市| 阳高县| 北碚区| 武邑县| 理塘县| 葫芦岛市| 古丈县| 榆中县| 新乐市| 三门峡市| 乳源| 勃利县| 平塘县| 仁布县| 三江| 西畴县| 牟定县| 临邑县| 大荔县| 宜兴市| 遵义市| 新平|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