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熱點11 古代詩歌比較分析類題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新高考專用)熱點11 古代詩歌比較分析類題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熱點11:古詩文閱讀之比較分析類題(解析版)
考情微觀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2 全國 甲卷 《畫眉鳥》 《畫眉禽》 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比較
全國 乙卷 《白下驛餞唐少府》 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抒情手法比較
浙江卷 《樓前》《過勤政樓》 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6分) 情感、 寫法比較
2019 全國 Ⅲ卷 《插田歌(節選)》 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語言風格比較
命題特點
① 隨著新課標群文學習理念的落地,高考會越來越重視對群詩學習及群詩比較的考查。
②比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語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異,或求同辨異。
③設題考查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一生(陌生之詩)一熟(學過或接觸過的);二是兩生并考(兩首詩全是陌生的),多以主觀題為主。
設問形式:
1.分析兩首詩在抒情方式/語言風格/意象/情感上的不同。
2.本詩與課本中的某一首詩在-----方面有----什么不同?
設問解讀:
近年高考中詩歌比較閱讀已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考查方式,一般分為兩種對比形式:一種是兩首課外古詩的比較閱讀,通常會給出對比要素,如意象、情感、表達方式等;另一種是課內外詩的比較閱讀,不單獨設題,但在選擇題選項或者簡答題中考查學生對課內詩詞的記憶與理解。
解答方法:
詩歌的比較閱讀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進行,內容層面包括詩歌的客觀對象和主旨等要素,形式層面包括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語言風格等要素。
1.明確對比的要求:是對比相同點還是不同點。
2.明確對比的角度:應從哪些角度展開對比。一般題干會明確指出對比角度,角度的個數不等。
3.整體感知,明確異同:根據題干所給的角度,從詩歌的題目、作者、注釋等內容出發,整體比較兩首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4.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根據某一個或某幾個角度,先尋找能夠體現相同點的詩句,結合該詩句具體分析兩首詩的相同點在哪里;再尋找能夠體現不同點的詩句,分別結合詩句進行具體的分析。
回答主觀題時需注意:
闡述時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
2. 要對詩歌原句進行分析,切忌直接得出片面結論。
3. 如果是分析情感的異同,要寫出情感詞以及情感產生的緣由。
4. 如果是對比手法的異同,要分別具體分析手法是如何運用的,主旨是什么。
(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熱點突破
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作答步驟
仔細讀題,明確對比的要求。分析畫眉鳥所起的作用的不同。
明確對比的角度: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從手法入手,找出二者作用的不同。
整體感知詩歌,明確異同:根據題干的要求,整體比較兩首詩手法上的不同點。
歐詩以畫眉鳥為直接描寫對象,托物言志,寫詩人聽見畫眉鳥在山林繁花之間千啼百囀,才知道籠中畫眉的叫聲,遠比不上它在山間的自由歌唱那么悅耳動聽。
在文詩中,詩人對畫眉鳥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對比畫眉鳥在“山花紅紫樹高低”和“鎖向金籠”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表面寫鳥,實則寫人,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
4.整理上面的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分值分點作答。(6分)
①歐詩托物言志,通過對比畫眉鳥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3分)
②文詩對畫眉進行側面描寫,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3分)
作答總結:
1.仔細讀題,明確對比的要求。
2.明確對比的角度。
3.整體感知詩歌,明確異同。
4.整理上面的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分值分點作答。
古代詩歌閱讀
(一)(2022·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樓前
[中唐]王建
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
過勤政樓
[晚唐]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
【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
1.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 和 ,寄寓鑒戒之意。
2.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
【答案】1. 勤政樓 千秋節 2.情感不同:
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
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
寫法不同:
①王詩運用細節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
②杜詩運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營造荒涼氛圍。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王建的《樓前》首句點明寫的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勤政樓;前兩句寫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樓慶生,而且要熱鬧三天;三四句寫曾經在勤政樓前表演過飛龍舞的老馬還記得曾經被教過的音樂節奏,聽見音樂聲總是會抬起頭。可見此詩主要寫了勤政樓和千秋節,寄寓鑒戒之意。
杜牧的《過勤政樓》題目點明所寫內容——勤政樓;前兩句寫當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節而今只留空名,那賀壽的承露絲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兩句寫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長著,因雨水澆灌它長得很旺很盛,直長得上了那門扉上的銅座銅環。可見此詩也是通過寫勤政樓和千秋節寄寓鑒戒之意。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和鑒賞寫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詩后兩句通過寫曾做過飛龍舞的老馬來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飛龍舞馬”是唐玄宗慶生時的節目,玄宗賞百匹飛龍舞馬在勤政殿前賀壽,可以想見當年慶生場面是多么熱鬧繁華,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驕侈佚樂。而今“飛龍老馬曾教舞”,老馬還記得當年唐玄宗做壽時的音樂,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擁有過的盛世江山早已繁華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當年的驕奢淫逸。王建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
杜詩后兩句借助紫苔表達情感,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采用《詩經·王風·黍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
再看寫法:
王詩后兩句借助老馬“總舉頭”的細節傳情達意。寫老馬“聞著音聲總舉頭”,聽到音樂的老馬還記得當年曾經受過的訓練,“舉頭”是老馬習慣性動作,這一細節刻畫生動傳神,暗含著對昔日繁華盛世的懷念。
杜詩寓情于景,通過擬人手法寫紫苔“稱意”,暗示王朝繁華不再。“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營造荒涼的氛圍,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
(二)(2020·浙江·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3.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4.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
【答案】3. 感傷 達觀 4.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
【解析】3.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詩歌的情感,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從詩歌本身抓住詩歌標題、意象意境、情感關鍵詞、表達技巧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詩人經歷、創作心境及創作背景等因素來理解。
《秋江送別》的意思是:江面上返鄉的船只來來往往,仿佛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涌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作者以山川、歸舟等意象表達了依依別情和悠悠鄉情,尤其是后兩句,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流露的是分別的傷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詩中寫與好友分離,自然不免有點兒傷感,但作者卻寬慰友人:我們雖阻隔青山,卻可以“同云雨”,雖人分兩地,卻可以共明月,因而沒有一般送別詩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種纏綿悱惻的情緒,更多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達觀。
4.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應對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白該句在詩中的意義,即解說或概括詞句內容;其次要看詩句有什么特點,如選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當然任何賞析都離不開詩歌的主旨,即詩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詩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題要求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翻新脫妙”之處。首先,從意象的運用上,王勃的詩選用了“山”“水”,但卻將“一水”“山川”隱于句中。而王昌齡的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個性。
其次,空間處理上,王勃的詩化近為遠。“已覺山川是兩鄉” 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強調了心理距離之遠。而王昌齡的詩則是化遠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語意新穎,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王勃自問自答,以議論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別離的感傷。而王昌齡則以景作結,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三)(2019·北京·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1】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
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4】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6.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
7.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案】5.C 6.A 7.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姝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辭和表現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現手法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進行準確判斷。C“還描繪了桃花李花”錯誤。詩人并沒有描繪這兩種花,而是提及兩花,作為對比,認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應梅花風韻“清姝”。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
B項,“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說法錯誤,“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說任憑畫工把白梅畫成黑色,墨梅圖也能盡顯梅花清雅高貴之美,逢春暖就開放桃花李花與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沒有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項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現在這些美麗了壽陽公主如春風一般嬌美的容顏的梅花,又鋪開在陳與義面前,它們正是經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奪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筆畫成的水墨梅。這兩句中贊許了水墨梅和畫者的技藝。
D第二首最后兩句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暗含原來畫家追求的是藝術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為此,又拉出傳說中的九方皋相馬以為佐證,通過贊美畫師贊美水墨梅。并沒有體現“藝術來源于生活”。故D錯誤。
故選A。
7.本題考查綜合比較閱讀詩歌的能力。這道題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篩選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態度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要綜合感知兩首詩的情感,再根據問題回到詩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關于墨梅畫的特點,“此花風韻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點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點出藝術技藝的高超。分析兩詩側重點時不妨從內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說出兩首詩具體內容,其區別也就體現出來了。
(四)(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參
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張楷
高臺秉燭看劍舞,四坐歡聲雜鳴鼓。
酒闌羅袖動輕寒,門外蕭蕭杏花雨。
8.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岑詩以“劍舞”“擊鼓”寫出戎旅間的酒會特色,點染邊地酒會的氣氛。
B.張詩善寫細節,“動”字描寫羅袖在微寒的夜風中輕輕飄動,盡顯柔美。
C.岑詩“能劍舞”與張詩“看劍舞”均暗含對自己不能舞劍的遺憾之情。
D.張詩以“歡聲”寫出座中人的情感,與岑詩中的“斷人腸”截然有別
9.兩首詩的結尾同是一個“雨”字,各有妙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8.C 9.①岑詩的“雨”運用比喻手法,描繪座中人相對而泣的悲痛情狀,既側而供托胡笳樂曲的感人力量,更與前兩句的歡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張詩的“雨”描繪春夜和風細雨、杏花悄然綻放的美麗景象,既渲染酒闌人散時閑適愜意的氛圍,更與前兩句的歡宴形成映襯和呼應,饒有余韻。(意思對即可)
【解析】8.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C項,“均暗含對自己不能舞劍的遺憾之情”錯誤,第一首詩開頭兩句在點出酒會及其時間地點的同時,便以“劍舞”、寫出戎旅之間的酒會特色,點染著邊地酒會的氣氛,為“醉”字伏筆。故選C。
9.此題考查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煉字是詩歌鑒賞的高頻考點,所煉之字往往是在該詩句中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比如動詞、形容詞、數詞、修飾詞語、表示聲音和顏色的詞語等。答題時,先要解詞釋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達效果;分析表達效果時要將詞語放回到詩句中,體會其表情達意上的妙處。本題,“座上相看淚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對淚下如雨,“雨”運用比喻手法,席間胡笳聲起,催人淚下。何以“淚如雨”,這里沒有交代,但隱含的情調卻是慷慨悲壯的,這種氣氛也為“醉”準備了條件。“門外蕭蕭杏花雨”,意思是門外杏花飄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覺到春夜雨中的一絲絲涼意,風吹杏花,紛紛落下。酒宴結束,賓客盡歡,與前兩句的歡宴形成呼應。分點整理答案。
(五)(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②
[元]薩都剌
明月麗長空,水凈秋宵永。悄無鳥鵲向南飛,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
【注】①此詞寫于蘇軾初到黃州貶所時。②此詞寫于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
10.下列對這兩首詞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兩首詞的篇章結構相似,都是上片在寫環境、氛圍、時間的基礎上引出見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寫孤雁。
B.兩首詞的寫作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借孤雁抒發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寫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蘇詞“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與薩詞“悄無鳥鵲向南飛,但見孤鴻影”中“孤鴻影”出現的情境不一樣,但作用相同。
D.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出高潔孤傲的品性。
11.兩首詞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答案】10.D 11.蘇詞:夜月殘缺,梧桐稀疏,樹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營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薩詞:明月在天,夜空清麗,江水澄凈,秋風嗚嗚,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營造了空闊凄清的意境。
【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關于兩首詞中的“孤雁”這一意象的分析說反了,應該是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高潔孤傲的品性;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
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意境的能力。
答題時,分別根據兩首詞所寫的內容,分析出其表達的意境即可。
蘇詞: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詞人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通過分析“缺月”“疏桐”“寒枝”“沙洲”等意象可知,蘇詞營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
薩詞:上片前兩句交代“見孤雁”的環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遠的夜空裝點得分外美麗,月光下是一江澄凈的秋水。詞人感到時間過得很慢,秋夜顯得格外漫長。后兩句點明題中“見孤雁”三字,在這浩瀚的夜空中,詞人說見不到南飛的鳥鵲的蹤影,所能見到的只有孤飛的鴻雁的影子。長空的空闊高遠與孤雁的形單影只形成強烈的反差,此時詞人獨立船頭,抒發了孤寂落寞的情懷。下片前兩句說孤雁的過去——它從北方邊塞飛來,在江河上孤獨地飛,忍受著難耐的寂寞。后兩句收束全篇,繼續寫孤雁,從眼前說到將來:秋風嗚嗚,夜里做夢,夢魂深感孤單;到下霜時分,孤雁棲息的蘆葦蕩將愈加寒冷。寫出了孤雁的處境及其心態。此詞較為全面地表現了詞人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及對前途的憂懼之情。“明月”“長空”“水”“西風”“霜”“蒹葭”等意象描寫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麗、江水澄凈、秋風嗚嗚、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畫面,營造了空闊凄清的意境。
(六)(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昌谷北園新筍四首
李賀
其一
籜落①長竿②削玉開,
君看母筍是龍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別卻池園數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歸臥嘆清貧。
風吹千畝迎雨嘯,
鳥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籜(tuò)落:筍殼落掉。②長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2.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看母筍是龍材”和《琵琶行》中“唯見江心秋月白”皆屬側面描寫。
B.“鳥重一枝入酒尊”句,寫鳥棲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現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兩首詩中都運用比喻,一狀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聲,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D.相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歡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3.“竹”是詩歌常見的意象,用來寄托詩人情志。兩首詩都使用了“竹”這一意象,詩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案】12.D 13.①其一用“籜落長竿削玉開”“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寫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掙脫束縛,一夜之間就拔節千尺,脫卻塵泥,向上成長,直插云霄,寄托了詩人心懷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沒,渴望早日實現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寫古竹雖老,仍參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堅韌;“風吹千畝迎雨嘯”寫大風吹來,千畝的竹子發出排山倒海般的聲音,何等雄渾豪邁;“鳥重一枝入酒尊”寫風和景明之日,一小鳥氣息枝頭,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靜謐安閑。表達詩人對自己雖失意家居,貧困潦倒仍甘守清貧,應對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12.本題考查對語言、形象以及技巧的理解鑒賞能力。
D項,“更喜歡"錯誤,兩首詩歌展現的竹子各有特點,第一首中是新竹,第二首是古竹,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高低之別,所以也不存在作者更喜歡哪一個的說法。
故選D。
13.本題考查鑒賞形象,品味情感的能力。
從題干的要求來看,題干問的是兩首詩歌借助“竹”這一意象寄托的情志有什么不同。所以考生應該到兩首詩歌中找到描寫竹子的內容,把握兩首詩歌中竹子的特點,再結合具體的情境來分析其中的不同情感。
第一首詩中描寫的是新竹,“籜落長竿削玉開”“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都是寫新竹的內容,“籜落長竿削玉開”是說竹殼一片片剝落下來,竹筍抽節上長了,它晶瑩透碧,像是剛剛經過刻刀雕琢出來的碧玉一般,這里的筍的形象,是經過詩人理想化、詩化了的形象,它晶潔如玉,生機勃勃,茁壯挺拔,它要掙脫殼籜的束縛,要向上生長;“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這兩句承接上面寫筍的生長愿望,這兩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許它盡情生長,一夜之間拔節挺長千尺,它自然會脫卻塵泥而直插青云之上,這里就表達了新筍沖上九霄的豪情壯志,它不甘心于埋沒園泥之中的現狀,作者借助新竹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心懷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沒,渴望早日實現的情志。
第二首詩中描寫的是老竹。“古竹老梢惹碧云”“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尊”都是寫老竹的內容,第一句“古竹老梢惹碧云”,意為老竹雖老,仍矯天挺拔,梢可拂云,以此說明自己雖然失意家居卻甘守清貧;最后兩句“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樽”寫的是另外兩種形態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風吹雨嘯之中,老竹葉堅硬而挺,相互碰撞,聲音清脆。,其二是風和景明之日,一小鳥棲息枝頭,其景卻可映入酒樽之中,這又是何等靜謐安閑。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道出其一個特點:堅韌,不管怎么彎曲也不易折斷,它是既堅又韌,而且無畏于寒冬的風刀霜劍”。作者以此表達對自己雖失意家居,貧困潦倒仍甘守清貧,應對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考生根據這些來比較二者情感不同即可。
(七)(2023上·河北保定·高三保定市第三中學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聞樂天①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夢微之②
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③相次去,夜臺④茫昧得知不?
[注]①樂天,白居易字樂天。②微之,元稹字微之,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在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之前,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元稹去世后葬于咸陽。③阿衛,元稹的小兒子。韓郎,元稹的女婿。④夜臺,指墳墓,也用來指代陰間。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稹在夜里忽然聽說白居易被貶到九江,他非常吃驚,不顧病體,驀然從床上坐起。
B.元詩語言簡練,通過“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等凄涼的景象來抒發心情。
C.白居易做夢與元稹同游,早晨醒來淚流滿巾。元稹在漳浦多次生病,現已去世多年。
D.白詩頸聯說泥土侵蝕著元稹的身體,而詩人自己頂著滿頭白發也只暫時居住在人間。
15.這兩首詩體現了元稹與白居易的“惺惺相惜,情誼深厚”,請簡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元稹遭遇貶謫,又身患重病,他聽說白居易被貶到九江時非常吃驚,不顧病體,驀然從床上坐起,元稹對白居易的被貶感同身受。表達了元稹對二人遭遇的哀傷和不平之情,也表現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誼。②白居易大病初愈,夜夢與去世多年的好友元稹同游,表達了白居易對好友的深切思念,也表現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誼。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元稹在漳浦多次生病,現已去世多年”錯,應是“此時白居易多次生病,而元稹去世多年”。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元詩中“垂死病中驚坐起”一語,是傳神之筆。元稹此句中的“驚”,寫出了“情”——當時震驚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則寫出了“狀”——當時震驚的模樣。如果只寫“情”不寫“狀”,不是“驚坐起”而是“吃一驚”,那恐怕就神氣索然了,而“驚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再加上“垂死病中”,進一步加強了感情的深度,使詩句也更加傳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難的,然而,作者卻驚得“坐起”了,這樣表明:震驚之巨,無異針刺;休戚相關,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誼之深,于此清晰可見。此處表達了元稹對二人遭遇的哀傷和不平之情,也表現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誼。
②白詩中首聯“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寫夢中二人攜手同游,他們可能意氣風發地暢談天下大事、黎明蒼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風波、官場污濁;可能恥笑那魑魅小人、假義君子……可是夢總有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濕了絹帕,老淚縱橫也無心擦拭了。“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時間蹉跎了芳華,元稹死后,白居易的一把老骨頭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著長安城的草生草長。“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述說自己身體多病,而老友已長眠地下近十年,設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軀殼寄于世間。此詩寫白居易大病初愈,夜夢與去世多年的好友元稹同游,言簡意深,情深義重,感人至深,表達了白居易對好友的深切思念,也表現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深情厚誼。
(八)(2023上·山東濟南市萊蕪第一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蕭蕭山路窮秋雨,漸漸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社陵②無?
【注】①秋浦: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詩人被貶官外放時途經此地。②杜陵:在長安西南,詩人家鄉樊川所在地。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中“窮秋”點出此行季節是晚秋;“蕭蕭”二字既形容落葉紛紛,也兼寫山路上秋雨之蕭瑟。
B.第二句不用動詞,卻引人想象那兩岸蒲草在風雨中搖曳的動態,給讀者留下很大的藝術聯想空間。
C.第三句運用擬人手法,把南飛的大雁看成是帶來家鄉音訊的使者,顯現出詩人旅程的孤獨與岑寂。
D.結尾急切的詢問,把作者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把宦途的感觸、羈旅的愁思,直接強烈地表現出來。
(2)本詩前兩句,與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在語言表達及意境、情感等方面有哪些異同點,請賞析。
【答案】(1)D
(2)相同點:
①都運用了融情于景的寫法。借秋景營造一種寒冷凄清氛圍,融入了詩人內心之悲情。
②運用擬聲詞入詩,不僅訴諸視覺,也訴諸聽覺。
不同點:
①意境上:杜牧詩中描寫山路上蕭蕭瑟瑟的秋雨下個不停,淅淅瀝瀝的溪風吹著蒲葦,營造出寒冷凄迷的氛圍,意境更加蕭索凄寒;杜甫詩中描寫落葉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而來,描繪出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境界壯闊磅礴,意境更加深遠。
②情感上:杜牧詩勾畫出一幅風雨凄迷的行役圖,表達了作者被貶官時的痛苦,抒發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煩悶之情;杜甫詩在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以及對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懷。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手法的能力。
D.“直接強烈”錯誤,“來時還下杜陵無?”你們來時經過我的老家杜陵一帶了嗎?這一急切的詢問,把詩人的宦游漂泊之感、故園之思,一并曲折傳達以出,所以應該是“曲折委婉”。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相同點:
手法上:都運用擬聲詞入詩,不僅訴諸視覺,也訴諸聽覺。“蕭蕭山路窮秋雨,漸漸溪風一岸蒲”中運用“蕭蕭”、“淅淅”的象聲詞入詩,使蕭索凄寒之景不僅訴諸視覺,也訴諸聽覺,使詩人之愁苦況味更顯濃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運用“蕭蕭”、“滾滾”的象聲詞入詩,這兩句描寫了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一句聽視,一句視覺,有疏宕之氣。
情感上:都運用了融情于景的寫法。杜牧詩中“蕭蕭”“雨”、“淅淅”“風”,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表達了詩人落寞暗淡情懷。杜甫詩中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這兩句描寫了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不同點:
意境上:杜牧詩歌“蕭蕭山路窮秋雨,漸漸溪風一岸蒲”山路上蕭蕭秋雨下個不停,淅瀝溪風吹著溪邊的蒲葦。“蕭蕭”“雨”、“淅淅”“風”,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意境上更加蕭索凄寒。杜甫詩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不盡”寫出了長江激流不息,“滾滾”渲染了長江磅礴的氣勢。境界上更加壯闊磅礴。
情感上:“蕭蕭山路窮秋雨,漸漸溪風一岸蒲”山路上蕭蕭秋雨下個不停,淅瀝溪風吹著溪邊的蒲葦。“蕭蕭”“雨”、“淅淅”“風”,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秋風凄雨,落木寒蒲,迷蒙蕭索,雖不著一情語,而詩人落寞暗淡的情懷,被貶官時的痛苦,旅途中的孤寂煩悶之情,都已隱然蘊于其內。杜甫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這兩句描寫了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以及對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懷。
(九)(2023上·江蘇南通如皋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送《朝天續集》歸誠齋①,時在金陵
姜夔
翰墨場中老斫輪②,真能一筆掃千軍。
年年花月無閑日,處處山川怕見君。
箭在的中非爾力,風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③,回施江東日暮云④。
【注】①誠齋:楊萬里,號誠齋。《朝天續集》是誠齋的詩集。②斫輪:經驗豐富、技藝高超者。③三千首:出自歐陽修詩《贈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數量。④江東日暮云:出自杜甫詩《春日懷李白》。
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用“老斫輪”“掃千軍”稱贊友人創作功力老到,有橫掃千軍之氣勢。
B.第四句擬人,山川怕被攝入筆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顯筆法之精妙。
C.第五句寫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蠻力,是對友人作詩過于耗費心力的善意提醒。
D.尾聯用典,將兩句提及李白的詩句整合,言楊萬里之詩可與李白詩相匹配。
18.今人評價姜夔此詩“概括了誠齋的藝術成就、創作風格、表現手法”,統編小學教材一年級下冊選入了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請你結合姜夔詩中所體現的楊萬里詩歌“創作風格”對《小池》作簡要分析。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答案】17.C 18.①姜詩中的頷聯和頸聯體現了楊萬里詩歌的創作風格:內容以山川花月居多,寫景狀物自然成文,清新曉暢。
②《小池》通過描寫清泉、細流、小荷、蜻蜓等自然景物,展現“小池”之詩情畫意;
③小荷含苑待放,而蜻蜓則立于嫩尖之上,寫景狀物非刻意為之,如“風行水上”,隨筆而發,無斧鑿之痕,清新曉暢。
【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分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C.“對友人作詩過于耗費心力的善意提醒”分析有誤,“風行水上自成文”指的是楊萬里作詩毫無刻意雕琢之感,就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創作風格的分析能力。
對楊萬里詩歌的風格,姜夔在詩中的頷聯說“年年花月無閑日,處處山川怕見君”,意思是,四季的物象,不時地聽候調遣,山川有靈,一定會遠遠避開,怕被您攝入筆下。用擬人的手法道出了楊萬里詩歌的內容以山川花月居多這一詩歌創作上的特點。結合《小池》詩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這也是寫景,有“泉”,有“樹”,將自然景物入詩,符合姜夔所說誠齋體的特點。
姜夔詩的頸聯“箭在的中非爾力,風行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寫誠齋的詩非強力所致,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正體現的是楊萬里詩歌的風格是清新曉暢,如“風行水上”般流暢自然。結合《小池》詩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描寫剛剛生出的新荷含苑待放,而蜻蜓則立于嫩尖之上,這一景象清新自然,詩情畫意自在其中,毫無斧鑿之痕。
(十)(2023上·浙江金華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組宋詩,完成小題。
物理六首(選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鳥養鳥盡性,惟蟲能蟲知天。萬物與我為一,反身樂莫大焉。
其六
非魚知魚誰樂?夢鹿得鹿誰誣?若與予也皆物,執而我之則愚。
【注】①夢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鄭人采樵,斃鹿之后,十分高興,為不讓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蓋上蕉葉,后來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懷疑是個夢。②誣;假象。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一中“以鳥養鳥”的道理與《種樹郭囊駝傳》中的道理一樣。
B.根據詩歌句式對仗的特點可以推知“盡性”“知天”語義相近。
C.其六第一句中的“誰樂”,包含了“魚的歡樂”和“觀者的歡樂”。
D.其六借用“夢鹿得鹿”的典故所表達的哲理和莊周夢蝶不一樣。
20.這兩首詩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強調要知物、知我。請結合詩句談談“知物”“知我”的內涵。
【答案】19.D 20.①知物:認識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如“以鳥養鳥”是說要按鳥的生活規律去養鳥。②知我:認識到我即是物,萬物與我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萬物與我為一”“若與予也皆物”都是強調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與自然和諧統一。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所表達的哲理和莊周夢蝶不一樣”錯,這兩個典故所指的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物我合一、真假難辨的唯心主義思想。
故選D。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①知物:認識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莊子·至樂》篇說了這樣的故事:有一只海鳥飛到魯國城郊,魯侯叫人把它擒住養于廟堂,給它享受食“太牢”(整頭牛)與奏“九韶”的最高級待遇,海鳥卻不敢吃一口,三日后餓死了。莊子感嘆說: “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以鳥養鳥”,就是要按鳥的生活規律去養鳥,讓它棲息山林,浮游江湖,食小魚,伴群體止息,以適應生存環境(盡性)。《莊子·庚桑楚》有同樣意思的話: “惟蟲能蟲,惟蟲知天。”“蟲”,泛指一切飛鳥走獸,它們各具天性秉賦(能蟲),無論是飛、走、鳴、跳,都得之天授,契合自然(能天)。
②知我:認識到我即是物,萬物與我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后兩句化用《孟子·盡心》篇的話: “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萬物皆備于我”(即“萬物與我合一”),就是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只是人們“習焉不察”;如果能反諸身而求其實,“盡其心,知其性”,加強自身修養,那么人心就會與物理一致,達到“四十不動心”(孟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至樂境界。“若與予也皆物”,“若”,你也,承首句“魚”,泛指一切生靈;“予”,我也,泛指人。萬物皆有相同相異、相通相隔之處,人也不例外。這是超脫“魚樂”深一層的理解。人心物理的底蘊均在“盡性”、“知天”,如果“執而我之”,像鄭人“夢鹿得鹿”那樣,汲汲于對外占有的私欲,得失觀念過重,則既害人性,又悖物理,那就是愚蠢了。這里的“萬物與我為一”“若與予也皆物”都是強調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與自然和諧統一。
(十一)(2023上·浙江杭州桐廬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①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①梧桐半死:晉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則所謂“合歡樹”似即連理梧桐。古詩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喪偶。
2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詞中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思念。
B.蘇詞中“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刻畫了詩人的外部形象,表現出其內在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C.《鷓鴣天》一詞,“同來何事不同歸”劈頭一問,看似無理,卻極有情,道出了詩人失去妻子后強烈的悲苦之情。
D.《鷓鴣天》下片,運用對比手法,“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更讓詩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悲嘆。
22.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賀鑄的《鷓鴣天》均為悼亡之作,以真摯、沉痛見稱。試分析這兩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相同之處。
【答案】21.D 22.①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蘇詞的上片是寫實,寫盡了詞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開始由現實進入夢境,最后一句又從夢中回到現實,表達了詞人無法與亡妻相見的徹底的絕望。賀詞由實入虛,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②都運用了細節描寫。如蘇詞中“小軒窗,正梳妝”,賀詞“空床臥聽南窗雨”。③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蘇詞的“明月夜,短松岡”,賀詞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追懷之痛。④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蘇詞的“鬢如霜”,把鬢發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與對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賀詞上片以連理樹的半死、雙棲鳥的失伴來比喻自己的喪偶,刻畫出作者的孤寂、傷悲。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D.“‘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錯誤。應是“舊棲”“新垅”形成對比,用舊居和新墳對比,更顯物是人非之感。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蘇詞,上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闋“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寫虛;“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詞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賀詞,“重過閶門萬事非”領起眼前之景,到“空床臥聽南窗雨”都是實寫,通過舊地重游抒發感情,追念了作者與亡妻在長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來的深厚愛情;“誰復挑燈夜補衣”今后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虛寫。
②都運用了細節描寫。蘇詞,“小軒窗,正梳妝”只見你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這一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親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賀詞,“空床臥聽南窗雨”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凄風苦雨,平添幾多愁緒。這句細節描寫,抓住人物“臥聽”的動作,表達自己長夜不眠之思。
③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蘇詞,“明月夜,短松岡”借助凄冷幽獨的景物描寫,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獨,黯然魂銷。賀詞,“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綠草上的露珠剛剛被曬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同時,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墳場應有的景象,觸景生情,抒發了追懷之痛。
④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蘇詞,“鬢如霜”鬢發如霜,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顏色寫出了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與對亡妻的思念。賀詞,“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倦飛。以連理樹的半死、雙棲鳥的失伴來比喻自己的喪偶,形象地刻畫出了詩人的孤獨凄涼。
(十二)(2023·浙江寧波·鎮海中學校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①
黃庭堅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滪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崇寧元年(公元1102)黃庭堅遇赦返回江西故鄉,行至岳陽樓所作。
2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投荒”句寫詩人歷盡坎坷,“鬢毛斑”與陸游“鏡中衰鬢已先斑”寫法類似,同樣強調了詩人年華易逝。
B.“生入”句寫詩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從軍西域,年老思歸,有“但愿生入玉門關”的話。
C.“滿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風雨”既指現實中的風雨,也暗指了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
D.“銀山”句寫出了君山在滿川風雨之中,被水霧蒙上了一層銀色,成了“銀山”,更顯出君山的空濛。
24.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題材相同,而詩人登樓所見所感卻并不相同,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
【答案】23.D 24.①杜詩登樓所見的是洞庭湖,“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繪了洞庭湖分斷吳楚、吐納日月,寫出它極其恢宏的氣象,詩人由登樓引發了對老病孤獨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對國家安危、時局動蕩的憂思。
②黃詩登樓所見的是君山,“綰結湘娥十二鬟”描繪了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發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詩人冒雨登樓抒發了放逐歸來的欣喜之情,寄托了不畏磨難、豁達灑脫的情懷。
【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D.“‘銀山’句寫出了君山在滿川風雨之中,被水霧蒙上了一層銀色,成了‘銀山’”錯誤。“銀山”句的意思是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非常愜意)。“銀山”指波浪,而非君山。
故選D。
2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從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可知,杜詩登樓所見的是洞庭湖,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可見,這兩句是寫洞庭湖,境界宏闊。結合后兩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可知,詩人由登樓引發了對老病孤獨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對國家安危、時局動蕩的憂思,深刻地顯示出了杜甫晚年時精神痛苦的狀態。
從“岳陽樓上對君山”“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可知,黃詩登樓所見的是君山。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對著君山,看到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發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詩人感嘆自己不能面對湖水,只在銀山堆里看君山。暗含設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非常愜意。結合注釋①“崇寧元年(公元1102)黃庭堅遇赦返回江西故鄉,行至岳陽樓所作”的寫作背景,詩人歷經磨難,長途漂泊,在風雨中獨上高樓,借“生入瞿塘滟滪關”“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抒發了放逐歸來的欣喜之情,也寄托了不畏磨難、豁達灑脫的情懷。
(十三)(2023·陜西西安·陜西師大附中校考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老學庵壁
陸游
今生生計愈蕭然,架竹苫茆只數椽。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太平民樂無愁嘆,衰老形枯少睡眠。
喚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掃地亦隨緣。
【注】此詩為陸游暮年蟄居故土江南山陰時所作,此時金兵已占據北方國土,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學庵”,陸游書齋名。
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是一首寫在書齋墻壁上的詩,題目為“題老學庵壁”。詩中可見詩人書齋中讀書消日的形象,透出他對國家的擔憂。
B.首聯寫簡陋的老學庵使用竹子和節草建造而成,就連架竹的苫茆也只幾椽而已,表現出詩人生計的蕭然與老學庵的簡陋。
C.頷聯寫自己在老學庵的讀書生活,描寫了一幅鄉居的讀書畫面,“消永日”和“送流年”中又暗含著時光流逝的感慨。
D.尾聯寫詩人叫來南村跛腳的童子,幫他煎茶打掃的情景,旨在表現詩人借此對田園生活閑適淡泊、乘化隨緣的悠然心境。
26.有人說本詩“太平民樂無愁嘆”一句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一句在內容情感上有相似之意,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25.D 26.①《永遇樂》中這兩句是說如今的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②本詩“太平民樂無愁嘆”是說國土淪喪后,南方統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竟然安于現狀,只有高興,沒有愁嘆。③如果繼續拖延,民心日漸安于現狀,中原淪喪的國土就無法收回了。這兩句詩都表現了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卻無法如愿的憤懣之情。
【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旨在表現詩人借此對田園生活閑適淡泊、乘化隨緣的悠然心境”分析有誤。詩中明寫對童子的煎茶掃地的隨緣態度,暗寫北伐恢復大計無法推行的悲慨憤懣。
故選D。
2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詩寫作背景為“金兵已占領北方領土,宋朝統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太平民樂無愁嘆”寫的是統治者偏安江南,不圖進取,百姓也安于現狀,沒有憂愁。
《永遇樂》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寫的是淪陷區的百姓安于異族的統治,不知反抗,還對統治之君祭拜。
這兩首作品都表現了作者的憤恨之情,有擔憂之意,擔心收復失地再拖延下去就可能收不回了。
(十四)(2023·陜西商洛·陜西省丹鳳中學校考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壽章參政
陳耆卿
聲名早已壓人寰,手握樞機鬢未斑。
嘉會①宛如魚在水,遠猷直放馬歸山。
風生帷幄深沉處,春在邊陲廣莫②間。
聞說吳兒眠正熟,月明夜戶不曾關。
【注】①嘉會:昌盛的際會。②廣莫:遼闊空曠。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祝壽詩。根據詩意,祝壽的對象是曾擔任過參政的章姓官員。
B.首聯盛贊章參政威名赫赫,非只一日。他雖然執掌國政,但是年紀未老。
C.頷聯以如魚得水喻章參政深受君主器重,在他的謀劃下,邊境沒有硝煙。
D.頸聯承上,寫章參政廟堂決策議論風生;到了春天,邊疆一片遼闊空曠。
28.本詩尾聯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三句在藝術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27.D 28.①側面烘托。本詩尾聯通過對吳地百姓夜不閉戶、安心睡眠的情景描寫,側面烘托了章參政治理有方的能臣形象。“遙想”三句通過“小喬初嫁了”一事,側面烘托了周瑜“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該手法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突出。②想象(虛寫)。本詩尾聯與“遙想”三句均為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為虛寫。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拓展了詩歌的意境,更好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
【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到了春天,邊疆一片遼闊空曠”錯。聯系“遠猷直放馬歸山”“風生帷幄深沉處”等句來看,“春在邊陲廣莫間”意為遼闊空曠的邊疆安寧太平,沒有戰爭。“春”字富有象征意味,象征著和平、安寧、祥和,不能單從字面上理解。
故選D。
2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側面烘托。本詩尾聯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小孩夜中安睡和百姓夜不閉戶這兩個生活細節,烘托出在章參政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相處融洽,更能表現出章參政的重大政績,側面烘托了章參政治理有方的能臣形象。“遙想”三句以小喬襯周瑜,以美人襯英雄,通過“小喬初嫁了”一事,側面烘托了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該手法的運用,更為鮮明突出地體現出周瑜的英姿瀟灑與年輕有為。
②想象(虛寫)。本詩尾聯想象吳地小孩睡得正香,夜晚月明,而百姓睡覺不用關門。寫百姓的這些生活細節,正是為了襯托章參政的治理水平之高與政績之顯著。“遙想”三句為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為虛寫。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拓展了詩歌的意境,更好地刻畫了周瑜的英姿瀟灑與年輕有為的形象。
(十五)(2022上·廣東梅州·高三興寧市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宿漁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29.下列對兩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重要節日。此時,詩人白居易卻羈旅在外,更顯示出他對家人的思念。
B.兩詩均為七言絕句,詩歌內容都是寫詩人夜宿他鄉的情景。
C.第一首詩的后兩句,夜深時詩人抱膝燈前想到家里人應該同樣還沒有睡,在“說著遠行人”,從側面來寫“思家”。
D.第二首詩第二句中的“蘆花”意象,簡潔準確地勾勒出漁家的生活環境。
30.兩首詩都寫到了“燈”這一意象,請聯系詩歌的內容,分析這個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不同表現。
【答案】29.C 30.①白詩中的“燈”是思念之燈,通過冬至佳節的反襯,抱膝細節的刻畫,以及三、四句“對寫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燈”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悵惘和孤寂思家之情;
②郭詩中的“燈”是溫暖之燈,通過蘆花意象的襯托,“笑說”一詞的點明,明月送歸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燈”的意象則表現了詩人住宿在漁家所感到的溫馨、愉悅之情。
【解析】2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從側面來寫‘思家’”錯,不是側面寫思家,而是正面寫思家。
故選C。
3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邯鄲冬至夜思家》中的“燈”寄托了詩人羈旅之愁和思家之情。“抱膝燈前影伴身”,“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系起來,并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冬至的深夜時分,詩人抱膝枯坐,想象家人圍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以“對寫法”來表現“思家”,表現了詩人的思鄉懷親之情,使這種思家之情擴大化,真實感人。
②《宿漁家》中的“燈”為詩人而燃,“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情景,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白天的時候在海上捕魚雖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開心愜意。此詩中“燈”,表達了詩人借宿漁家的愜意之情。
(十六)(2023上·廣東汕頭·高三金山中學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②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鎮梓州,梓州為四川古代政區名。②樹杪:樹梢。③文翁:漢代廬江人,景帝時為蜀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3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藝術構思新穎奇特,作為送別詩,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
B.詩的首聯視聽結合,生動描繪萬壑千山中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和杜鵑的啼聲。
C.頸聯“漢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緊扣蜀地特點,強調當地民風淳樸。
D.尾聯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借以傳達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
32.詩的頷聯與《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同寫山中之雨,畫面特點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31.C 32.①“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寫山中一夜春雨過后,只見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一般。描繪出的是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蜀地山中雨景圖。②“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寫一陣新雨過后,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描繪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靜閑適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
【解析】3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曲解詩意,理解錯誤。頸聯“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說的是梓州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的人們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這說明蜀地僻遠,經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職事,而這些職事完成起來可能并不輕松,為尾聯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為蓄勢。
故選C。
32.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鑒賞詩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審讀題干,把握關鍵信息為“畫面特點有何不同”。首先,“畫面特點”指向的鑒賞詩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強調的是兩首詩歌中詩句的比較賞析。答題時,注意扣住詩歌整體理解詩句含義,再以簡潔、準確、凝練的短語概括畫面特點。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寫山中一夜春雨過后,只見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一般。詩句生動地表現出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運用繪法入詩,將三維空間的景物疊合于平面畫幅的二維空間,就像將最遠處、高處的泉瀑畫在稍近、稍低的樹梢上。這兩句描繪出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呈現了蜀地山中雨景圖。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寫幽靜的山剛剛下過雨,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天氣像晚來的秋天。詩句寫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于此是何等的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清新宜人而又幽靜閑適的雨后山村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熱點11:古詩文閱讀之比較分析類題(原卷版)
考情微觀
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2022 全國 甲卷 《畫眉鳥》 《畫眉禽》 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比較
全國 乙卷 《白下驛餞唐少府》 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抒情手法比較
浙江卷 《樓前》《過勤政樓》 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6分) 情感、 寫法比較
2019 全國 Ⅲ卷 《插田歌(節選)》 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語言風格比較
命題特點
① 隨著新課標群文學習理念的落地,高考會越來越重視對群詩學習及群詩比較的考查。
②比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語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異,或求同辨異。
③設題考查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一生(陌生之詩)一熟(學過或接觸過的);二是兩生并考(兩首詩全是陌生的),多以主觀題為主。
設問形式:
1.分析兩首詩在抒情方式/語言風格/意象/情感上的不同。
2.本詩與課本中的某一首詩在-----方面有----什么不同?
設問解讀:
近年高考中詩歌比較閱讀已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考查方式,一般分為兩種對比形式:一種是兩首課外古詩的比較閱讀,通常會給出對比要素,如意象、情感、表達方式等;另一種是課內外詩的比較閱讀,不單獨設題,但在選擇題選項或者簡答題中考查學生對課內詩詞的記憶與理解。
解答方法:
詩歌的比較閱讀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進行,內容層面包括詩歌的客觀對象和主旨等要素,形式層面包括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語言風格等要素。
1.明確對比的要求:是對比相同點還是不同點。
2.明確對比的角度:應從哪些角度展開對比。一般題干會明確指出對比角度,角度的個數不等。
3.整體感知,明確異同:根據題干所給的角度,從詩歌的題目、作者、注釋等內容出發,整體比較兩首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4.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根據某一個或某幾個角度,先尋找能夠體現相同點的詩句,結合該詩句具體分析兩首詩的相同點在哪里;再尋找能夠體現不同點的詩句,分別結合詩句進行具體的分析。
回答主觀題時需注意:
闡述時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
2. 要對詩歌原句進行分析,切忌直接得出片面結論。
3. 如果是分析情感的異同,要寫出情感詞以及情感產生的緣由。
4. 如果是對比手法的異同,要分別具體分析手法是如何運用的,主旨是什么。
(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熱點突破
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作答步驟
仔細讀題,明確對比的要求。
明確對比的角度:
整體感知詩歌,明確異同:根據題干的要求,整體比較兩首詩手法上的不同點。
4.整理上面的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分值分點作答。(6分)
作答總結:
1.仔細讀題,明確對比的要求。
2.明確對比的角度。
3.整體感知詩歌,明確異同。
4.整理上面的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分值分點作答。
古代詩歌閱讀
(一)(2022·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樓前
[中唐]王建
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
過勤政樓
[晚唐]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
【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
1.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 和 ,寄寓鑒戒之意。
2.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
(二)(2020·浙江·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3.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4.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
(三)(2019·北京·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1】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
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4】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6.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
7.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四)(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參
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張楷
高臺秉燭看劍舞,四坐歡聲雜鳴鼓。
酒闌羅袖動輕寒,門外蕭蕭杏花雨。
8.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岑詩以“劍舞”“擊鼓”寫出戎旅間的酒會特色,點染邊地酒會的氣氛。
B.張詩善寫細節,“動”字描寫羅袖在微寒的夜風中輕輕飄動,盡顯柔美。
C.岑詩“能劍舞”與張詩“看劍舞”均暗含對自己不能舞劍的遺憾之情。
D.張詩以“歡聲”寫出座中人的情感,與岑詩中的“斷人腸”截然有別
9.兩首詩的結尾同是一個“雨”字,各有妙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五)(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②
[元]薩都剌
明月麗長空,水凈秋宵永。悄無鳥鵲向南飛,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
【注】①此詞寫于蘇軾初到黃州貶所時。②此詞寫于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
10.下列對這兩首詞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兩首詞的篇章結構相似,都是上片在寫環境、氛圍、時間的基礎上引出見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寫孤雁。
B.兩首詞的寫作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借孤雁抒發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寫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蘇詞“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與薩詞“悄無鳥鵲向南飛,但見孤鴻影”中“孤鴻影”出現的情境不一樣,但作用相同。
D.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出高潔孤傲的品性。
11.兩首詞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六)(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昌谷北園新筍四首
李賀
其一
籜落①長竿②削玉開,
君看母筍是龍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別卻池園數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歸臥嘆清貧。
風吹千畝迎雨嘯,
鳥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籜(tuò)落:筍殼落掉。②長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2.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看母筍是龍材”和《琵琶行》中“唯見江心秋月白”皆屬側面描寫。
B.“鳥重一枝入酒尊”句,寫鳥棲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現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兩首詩中都運用比喻,一狀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聲,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D.相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歡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3.“竹”是詩歌常見的意象,用來寄托詩人情志。兩首詩都使用了“竹”這一意象,詩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七)(2023上·河北保定·高三保定市第三中學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聞樂天①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夢微之②
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③相次去,夜臺④茫昧得知不?
[注]①樂天,白居易字樂天。②微之,元稹字微之,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在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之前,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元稹去世后葬于咸陽。③阿衛,元稹的小兒子。韓郎,元稹的女婿。④夜臺,指墳墓,也用來指代陰間。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稹在夜里忽然聽說白居易被貶到九江,他非常吃驚,不顧病體,驀然從床上坐起。
B.元詩語言簡練,通過“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等凄涼的景象來抒發心情。
C.白居易做夢與元稹同游,早晨醒來淚流滿巾。元稹在漳浦多次生病,現已去世多年。
D.白詩頸聯說泥土侵蝕著元稹的身體,而詩人自己頂著滿頭白發也只暫時居住在人間。
15.這兩首詩體現了元稹與白居易的“惺惺相惜,情誼深厚”,請簡要分析。
(八)(2023上·山東濟南市萊蕪第一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蕭蕭山路窮秋雨,漸漸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社陵②無?
【注】①秋浦: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詩人被貶官外放時途經此地。②杜陵:在長安西南,詩人家鄉樊川所在地。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中“窮秋”點出此行季節是晚秋;“蕭蕭”二字既形容落葉紛紛,也兼寫山路上秋雨之蕭瑟。
B.第二句不用動詞,卻引人想象那兩岸蒲草在風雨中搖曳的動態,給讀者留下很大的藝術聯想空間。
C.第三句運用擬人手法,把南飛的大雁看成是帶來家鄉音訊的使者,顯現出詩人旅程的孤獨與岑寂。
D.結尾急切的詢問,把作者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把宦途的感觸、羈旅的愁思,直接強烈地表現出來。
(2)本詩前兩句,與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在語言表達及意境、情感等方面有哪些異同點,請賞析。
(九)(2023上·江蘇南通如皋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送《朝天續集》歸誠齋①,時在金陵
姜夔
翰墨場中老斫輪②,真能一筆掃千軍。
年年花月無閑日,處處山川怕見君。
箭在的中非爾力,風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③,回施江東日暮云④。
【注】①誠齋:楊萬里,號誠齋。《朝天續集》是誠齋的詩集。②斫輪:經驗豐富、技藝高超者。③三千首:出自歐陽修詩《贈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數量。④江東日暮云:出自杜甫詩《春日懷李白》。
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用“老斫輪”“掃千軍”稱贊友人創作功力老到,有橫掃千軍之氣勢。
B.第四句擬人,山川怕被攝入筆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顯筆法之精妙。
C.第五句寫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蠻力,是對友人作詩過于耗費心力的善意提醒。
D.尾聯用典,將兩句提及李白的詩句整合,言楊萬里之詩可與李白詩相匹配。
18.今人評價姜夔此詩“概括了誠齋的藝術成就、創作風格、表現手法”,統編小學教材一年級下冊選入了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請你結合姜夔詩中所體現的楊萬里詩歌“創作風格”對《小池》作簡要分析。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十)(2023上·浙江金華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組宋詩,完成小題。
物理六首(選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鳥養鳥盡性,惟蟲能蟲知天。萬物與我為一,反身樂莫大焉。
其六
非魚知魚誰樂?夢鹿得鹿誰誣?若與予也皆物,執而我之則愚。
【注】①夢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鄭人采樵,斃鹿之后,十分高興,為不讓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蓋上蕉葉,后來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懷疑是個夢。②誣;假象。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一中“以鳥養鳥”的道理與《種樹郭囊駝傳》中的道理一樣。
B.根據詩歌句式對仗的特點可以推知“盡性”“知天”語義相近。
C.其六第一句中的“誰樂”,包含了“魚的歡樂”和“觀者的歡樂”。
D.其六借用“夢鹿得鹿”的典故所表達的哲理和莊周夢蝶不一樣。
20.這兩首詩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強調要知物、知我。請結合詩句談談“知物”“知我”的內涵。
(十一)(2023上·浙江杭州桐廬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①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①梧桐半死:晉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則所謂“合歡樹”似即連理梧桐。古詩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喪偶。
2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詞中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思念。
B.蘇詞中“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刻畫了詩人的外部形象,表現出其內在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C.《鷓鴣天》一詞,“同來何事不同歸”劈頭一問,看似無理,卻極有情,道出了詩人失去妻子后強烈的悲苦之情。
D.《鷓鴣天》下片,運用對比手法,“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更讓詩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悲嘆。
22.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賀鑄的《鷓鴣天》均為悼亡之作,以真摯、沉痛見稱。試分析這兩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相同之處。
(十二)(2023·浙江寧波·鎮海中學校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①
黃庭堅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滪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崇寧元年(公元1102)黃庭堅遇赦返回江西故鄉,行至岳陽樓所作。
2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投荒”句寫詩人歷盡坎坷,“鬢毛斑”與陸游“鏡中衰鬢已先斑”寫法類似,同樣強調了詩人年華易逝。
B.“生入”句寫詩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從軍西域,年老思歸,有“但愿生入玉門關”的話。
C.“滿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風雨”既指現實中的風雨,也暗指了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
D.“銀山”句寫出了君山在滿川風雨之中,被水霧蒙上了一層銀色,成了“銀山”,更顯出君山的空濛。
24.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題材相同,而詩人登樓所見所感卻并不相同,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
(十三)(2023·陜西西安·陜西師大附中校考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老學庵壁
陸游
今生生計愈蕭然,架竹苫茆只數椽。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太平民樂無愁嘆,衰老形枯少睡眠。
喚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掃地亦隨緣。
【注】此詩為陸游暮年蟄居故土江南山陰時所作,此時金兵已占據北方國土,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學庵”,陸游書齋名。
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是一首寫在書齋墻壁上的詩,題目為“題老學庵壁”。詩中可見詩人書齋中讀書消日的形象,透出他對國家的擔憂。
B.首聯寫簡陋的老學庵使用竹子和節草建造而成,就連架竹的苫茆也只幾椽而已,表現出詩人生計的蕭然與老學庵的簡陋。
C.頷聯寫自己在老學庵的讀書生活,描寫了一幅鄉居的讀書畫面,“消永日”和“送流年”中又暗含著時光流逝的感慨。
D.尾聯寫詩人叫來南村跛腳的童子,幫他煎茶打掃的情景,旨在表現詩人借此對田園生活閑適淡泊、乘化隨緣的悠然心境。
26.有人說本詩“太平民樂無愁嘆”一句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一句在內容情感上有相似之意,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十四)(2023·陜西商洛·陜西省丹鳳中學校考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壽章參政
陳耆卿
聲名早已壓人寰,手握樞機鬢未斑。
嘉會①宛如魚在水,遠猷直放馬歸山。
風生帷幄深沉處,春在邊陲廣莫②間。
聞說吳兒眠正熟,月明夜戶不曾關。
【注】①嘉會:昌盛的際會。②廣莫:遼闊空曠。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祝壽詩。根據詩意,祝壽的對象是曾擔任過參政的章姓官員。
B.首聯盛贊章參政威名赫赫,非只一日。他雖然執掌國政,但是年紀未老。
C.頷聯以如魚得水喻章參政深受君主器重,在他的謀劃下,邊境沒有硝煙。
D.頸聯承上,寫章參政廟堂決策議論風生;到了春天,邊疆一片遼闊空曠。
28.本詩尾聯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三句在藝術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十五)(2022上·廣東梅州·高三興寧市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宿漁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29.下列對兩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重要節日。此時,詩人白居易卻羈旅在外,更顯示出他對家人的思念。
B.兩詩均為七言絕句,詩歌內容都是寫詩人夜宿他鄉的情景。
C.第一首詩的后兩句,夜深時詩人抱膝燈前想到家里人應該同樣還沒有睡,在“說著遠行人”,從側面來寫“思家”。
D.第二首詩第二句中的“蘆花”意象,簡潔準確地勾勒出漁家的生活環境。
30.兩首詩都寫到了“燈”這一意象,請聯系詩歌的內容,分析這個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不同表現。
(十六)(2023上·廣東汕頭·高三金山中學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②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鎮梓州,梓州為四川古代政區名。②樹杪:樹梢。③文翁:漢代廬江人,景帝時為蜀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3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藝術構思新穎奇特,作為送別詩,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
B.詩的首聯視聽結合,生動描繪萬壑千山中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和杜鵑的啼聲。
C.頸聯“漢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緊扣蜀地特點,強調當地民風淳樸。
D.尾聯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借以傳達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
32.詩的頷聯與《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同寫山中之雨,畫面特點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库车县| 财经| 玉门市| 会理县| 佛坪县| 左云县| 富阳市| 盐城市| 桦川县| 平安县| 富宁县| 蚌埠市| 耿马| 双桥区| 承德市| 台江县| 曲沃县| 田林县| 龙井市| 丹棱县| 平顺县| 汝南县| 大厂| 德清县| 江川县| 商洛市| 乡宁县| 富锦市| 双城市| 无极县| 岳普湖县| 阿拉尔市| 合水县| 云阳县| 莲花县| 罗城| 田阳县| 四平市| 克拉玛依市|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