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07:古詩文閱讀之文言關聯教材比較辨析類題型突破(解析版)考情微觀年份 卷別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2023 新高考Ⅰ卷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 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新高考Ⅱ卷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全國 甲卷 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全國 乙卷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2022 新高考Ⅰ卷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新高考Ⅱ卷 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全國 甲卷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全國 乙卷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啾保ā犊兹笘|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命題特點2022年恢復了實詞單獨設題的考查形式,或采用與文化常識一起考查的形式;2023年繼續延續,文言實詞轉為考查重點,對學生理解篇目內容的精確度要求更高。2023年新課標的兩套卷子,充分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重視,教考一體。實詞考查重點放在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等上,出現了高中和初中的課文中的詞語,所以我們在復習備考中要重視課本,以本為本。以客觀題形式出現。1.讀懂文本內容,解讀文本內涵。讀懂文言文是解讀文言文的第一步。因此,考生要善于利用字形、詞類活用等來理解字詞,根據語法、語境及時代背景推斷字詞的意義,掃清讀懂文本的障礙。另外,考生要正確把握句子的停頓與節奏,加強對語句的語法結構和上下文邏輯關系的理解。2.緊扣教材篇目,夯實文言基礎。回歸課本,以教材文言篇目作為復習的抓手,梳理、積累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做到厚積薄發、遷移運用。比如,對于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制成知識卡片,形成知識體系,便于日常溫習。3.拓寬閱讀范圍,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言文要有一定的語感,考生的閱讀范圍不能局限于“二十四史”,而要廣泛涉獵,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唬骸吧瀑p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br/>(節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熱點突破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作答步驟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 不正確第二步,明確各組加點實詞在原文中的位置,聯系上下文推斷其含義。A項的“圍”,在材料中出現在“襄子圍于晉陽中”,指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中,“圍”是用主動形式表達“被圍困”,帶有被動的意思。B項的“勸”,在材料中出現在“遏奸勸善”,意思是遏制奸邪、鼓勵良善。“勸”是鼓勵、勵的意思。C項要求理解“具臣”的意思?!稘h語大詞典》對“具臣”的解釋是備位充數之臣”。在材料二中“先加具臣而后有功”中,“具臣”與“有功”相對,即“具臣”與“有功之臣”意義相反,而材料一張孟談說“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關聯兩段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具臣”指高赫,是“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D項要求理解“誣說”的意義。“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而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含有惡意構陷的意味,貶義色彩濃烈。材料二“信誣說以疑圣”中的“誣說”是針對韓非而言的。趙襄子首賞高赫一-事,孔子稱善。韓非假設這個前提,然后進行駁難,以體現自己的觀點主張,雖然預設前提與事實不合,但主觀上并沒有誣蔑陷害的意思。第三步,快速讀題,利用學過的知識,確定教材中的實詞來源和含義,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比對,采用推理法和排除法進行判斷。A項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來自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孟子》三章》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的注釋是“舉,選拔、任用”“傅說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因此選項說““舉’表示被選拔”是正確的,其中的“舉”也是主動句形式表達“被選拔”,帶有被動的意思因此“圍”“舉”雖然意義不同,但在表被動這個用法上是相同的。因此A項正確。B項的《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來自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不可以不勸愛人”之前有“惡得不禁惡而勸愛”。“禁惡而勸愛”與“遏奸勸善”意義相近,其中的“勸”課文注釋為“勵”,接著出現的“不可以不勸愛人”的“勸”意義與之相同。因此B項說兩處“勸”字“詞義不相同”,不正確。C、D兩項沒有關聯教材,根據上面的推斷是正確的。第四步,確定答案: B作答總結: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第二步,明確各組加點實詞在原文中的位置,聯系上下文推斷其含義。第三步,快速讀題,利用學過的知識,確定教材中的實詞來源和含義,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比對,采用推理法和排除法進行判斷。第五步,確定答案。一、文言文閱讀(一)(2023·全國·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蛎阒远Y,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冀浿笟w,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豆{》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br/>(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岸嗥缏罚癜苍凇敝小鞍苍凇北硎驹谀睦?,兩者結構相同。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親則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雖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的《傳》《箋》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2)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答案】1.BDG 2.D 3.B 4.(1)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2)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br/>“之”是代詞,指代前文“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的內容,“母異之”主謂賓齊全,B后應斷開;“曰”是“說”的意思,習慣上“曰”后即D處斷開;“多”是“很、非?!钡囊馑?,修飾的是“知孝養”,“如此”是“這樣”的意思,從語意上看,這是周母感慨兒子對自己的關心程度竟然到了這樣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處應斷開。故BDG處需要斷句。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何怨”是賓語前置的用法,應為“怨何”?!鞍苍凇币彩琴e語前置,應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二者的結構是相同的。C.正確。D.錯誤?!端蜄|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館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慢”是“輕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堯卿是對輕慢自己的人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泫然”,流眼淚的樣子;“是”,如今、現在;“復”,還、再;“……乎”,反問句,……嗎。(2)“邑”,名詞,縣;“察”,考察、訪查;“第”,只是。參考譯文: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堯卿后來果然贍養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紜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睂τ谌齻鞯漠愅加兴∩?,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二)(2023·全國·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辈芫ヂ牎a嵷摿b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曰:“諾?!笔ⅫS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今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惫蚱鹱?,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庇至钊烁驷嵷摿b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間,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辈苋寺勚?,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節選自《韓非子·十過》)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曹傷G君H不如殺之。※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曹君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仲仲,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釐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照。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答案】5.BFG 6.A 7.D 8.(1)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2)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遇之無禮”的主語是“君”,“禮”是“無”的賓語,賓語后斷開,且“彼”代指“晉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語,“彼”前斷開,所以B處斷;“彼”是主語,“有時”是狀語,修飾謂語“反國而起兵”,這中間不可斷開,且“若”和下一句“即”構成“如果……就會……”的假設句,“即”前斷開,所以F處斷;“傷”是名詞,意為“禍害”,做“為”的賓語,后面斷開,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語,所以G處斷。故斷句處為:BFG。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以及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意思相同”錯誤。“窮冬烈風”的“窮”意思是“深”,“窮冬”即“深冬”“隆冬”。句意:現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來進去。句意:大約十年。/出來進去都要繞道。C.正確。D.“絕世無雙”的“絕世”,冠絕當代。句意: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姿才超眾,天下無與倫比。故選A。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D.“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錯誤,文中“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是讓曹君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由重耳自己殺掉示眾,且并沒有說要“大開殺戒”。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無禮”,無禮之人;“首”,第一個。(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狀語后置句,應為“于壺盛黃金,以餐充之”,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加璧其上”省略介詞“于”;“遺”,送給。參考譯文:過去晉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過曹國,曹君趁他脫去上衣時偷看他的駢肋。釐負羈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辈芫宦牎a嵷摿b回家,臉上不高興,他的妻子問他說:“您從外面回來,帶著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 ”負羈說:“我聽說,有福輪不到,禍來牽連我。今天國君召見晉公子,待他沒有禮貌。我夾在里面,因此不高興?!彼钠拮诱f:“我看晉公子像大國的君主,他的隨從人員像大國的相國。現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曹國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您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區別開呢 ”負羈說:“好吧。”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公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留飯而謝絕收璧。晉公子從曹到楚,從楚到秦。到了秦國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說:“過去晉獻公和我結交,諸侯沒有不聽說的。獻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繼位的兒子不好,我怕他會讓晉國的宗廟得不到打掃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長此下去不變樣,就不符合與人交往的原則了。我想幫助重耳讓他回國,怎么樣 ”群臣都說:“好?!蹦鹿蚨l兵,革車五百輛,同一規格的馬二千匹,步兵五萬,幫助重耳回到晉國,立為晉君。重耳登基三年,就發兵攻打曹國了。于是派人告訴曹君說:“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又派人告訴釐負羈說:“大軍迫城,我知道您不會反抗我。請在您住的巷門上做好標記,我將據此下達命令,使軍隊不敢去侵犯?!辈車寺牭胶?,率領他們的親戚去依附釐負羈住地的有七百多家。這就是禮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國,夾在晉、楚之間,君主的危險就像疊起來的蛋,卻用無禮來待人,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三)(2023·全國·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弧K祺獗鴧s,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節選自《百戰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碧陬櫴坛紮z《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擞幸砸娗貛熤畞y。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碧谠唬骸氨蟹志?,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碧谠唬骸叭?。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br/>(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13.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答案】9.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 10.B 11.D 12.(1)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2)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 13.①苻堅不能認清形勢,缺少智謀。②苻堅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這種人就是這樣的。“欲”的賓語是“勝敵”,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問題,表示對對方的看法或態度不太肯定,故此應獨立成句。所以“勝敵”后應斷開,“乎”后應斷開;“焉”用在句末,此處表陳述語氣,因此“焉”后應斷開。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錯誤?!敖鹬盖脫舻蠖钒l出的聲音”說法錯誤?!敖稹敝浮般`”,古代軍中樂器,作戰時擊之為收兵信號。而“刁斗”是古代行軍之器具,白天煮飯,夜間敲擊巡邏防衛。C.正確?!捌啤敝械摹捌笔切稳菰~,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數量詞,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確。D.正確。句意:慕容垂卻沒有殺。/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故選B。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唐太宗認為“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得失事跡”指的是李靖所解說的苻堅擁兵百萬卻在淝水之戰中落敗和吳漢與劉尚分屯、合擊取得勝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堅和吳漢的戰例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而并非只是吳漢的戰例。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卻”,動詞,后退;“周旋”,動詞,輾轉、追逐;“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2)“出奇”,出奇制勝;“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詞,這;“相變”,變化。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材料二中,太宗提問“苻堅甚處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來作答,指出了苻堅在與謝玄的作戰中戰敗的原因,即苻堅已然被困卻不明局勢的“無術”,沒有智謀。當太宗問李靖前代古人誰擅長根據實際情況“兵有分聚”時,李靖肯定了吳漢善于分兵合圍的做法,明確指出了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時,不能與敵軍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作戰場。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鉦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兵法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睎|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并臨淝水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大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國境內,卻臨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苻堅的部將都說:“應該憑借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只有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苻堅說:“只管退兵,讓對方軍隊渡河,(乘其渡河之際)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他們?!避奕冢ㄜ迗灾埽┮操澇蛇@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后退,不料部隊因后撤而混亂不能控制。在這時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渡過淝水。謝玄和謝琰揮軍激戰于淝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材料二:唐太宗問:“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李靖回答說:“古代的戰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謀的人戰勝沒有智謀的人,一些有微小長處的人戰勝沒有長處的人,這些人哪能談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謝玄在淝水擊敗了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的緣故。”太宗命侍臣揀出《謝玄傳》閱讀后,說:“苻堅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堅載記》說:‘(淝水之戰時)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軍隊獨能保持完整。苻堅率領千余騎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了苻堅,慕容垂卻沒有殺。’從中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而唯獨慕容垂的軍隊得以保全,可見苻堅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經很明顯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就是這樣的?!碧谡f:“戰爭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視適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跡中,有誰擅長此道?”李靖說:“苻堅指揮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敗,這是他能將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導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開駐扎,相隔二十里,公孫述前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與吳漢合圍,從而大敗敵軍,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擊的結果。”太宗說:“是這樣。吳漢戰例的得失,足以成為后世萬代的借鑒?!?br/>(四)(202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睆垉x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比撼悸勔娬弋呝R,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背跏谷私^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笔拐叻磮蟪?,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背醪宦?,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14.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B.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C.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D.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若先絕齊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br/>(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br/>【答案】14.B 15.A 16.B 17.(1)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br/>(2)張儀知道楚國與齊國斷了交,于是出來接見使者說:“從某地到某地,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不煩一兵”和“不傷一人”字數相同,結構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連詞,所以“而”之前應斷開,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稱,指“你”,是“不賀”的主語,因此“子”前應斷開,由此排除C。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故選B。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約車”的“約”是“拴套、準備”之意,“與諸將約”的“約”是“約定”之意,二者含義不同。說法錯誤。B.“宣言”是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用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的宣傳號召,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C.“孤國”中的“孤”是孤單、孤立的意思;《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是孤單之意,二者含義相同。說法正確。D. “陰合”的“陰”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指陰晦的氣象,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說法錯誤。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對秦國施有恩惠)從而得到秦國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國的恩惠”。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詞,好;“其”,副詞,表命令語氣,還是;“弭口”,住口。(2)“絕”,動詞,斷絕;“乃”,副詞,才;“廣從”,縱橫。參考譯文: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地)曲沃。后來秦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秦惠王為此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慮一下,怎么辦呢?”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庇谑菑垉x去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重的,秦國準備征討齊國,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楚懷王非常高興,在朝堂上宣布說:“我已經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聽見這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軫最后晉見,唯獨不向懷王道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說:“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睉淹鯁枺骸盀槭裁矗俊标愝F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態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張儀欺騙。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攻楚國?!背醪宦爮模f:“我的計劃已經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睉淹跖墒拐吒R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成功。楚國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從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背构澔貒鴪蟾娉淹?,懷王大怒,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納,于是發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楚軍在杜陵慘敗??梢姡耐恋夭⒎遣淮?,人民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幾乎亡國,是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的緣故。(五)(2023上·廣東汕頭·高三金山中學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鄙酃唬骸笆钦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①。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亂,宣王②在邵公之宮。國人圍之。邵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br/>(選自《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有刪改)材料二: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③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榮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而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既,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選自《國語·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有刪改)【注】①興:體現。②宣王:厲王之子。③卑:衰微。④享:獻貢。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停頓處序號分組正確的一項是( )川壅而潰①傷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為川者決之⑥使導⑦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③⑤⑦※1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謗,文中指公開批評、指責或議論別人的過失,與《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中的“謗”意義不同。B.列士,文中指天子的屬官,地位低于大夫,有時亦作“烈士”,此處與《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中的“烈士”意義不同。C.諫,文中指臣子用言語規勸君主改正錯誤,一般指直言規勸,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諫”;其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諷”也含有“直言規勸”的意思。D.驟,文中是“多次”的意思,與“暴風驟雨”的“驟”“驟然”的“驟”的含義均不同。20.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妙語傳神。“厲王虐,國人謗王”,寥寥七字,勝于千言。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謗由虐起,事出必然,引出邵公苦諫的緣由。B.為了諫厲王弭謗,邵公給為政者展現了一幅廣開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從公卿列士到百工庶人,廣開言路,而后經天子斟酌,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C.文章結尾部分“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憤怒、反抗、暴動,作者全都略去,只寫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個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深深的思考。D.本文以記事為重點,邵公所諫之言,句句精警,前后都是比喻。深刻的歷史教訓,昭示古往今來的當政者,必須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擋。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22.兩則材料都記載了“王流于彘”的結局,我們可以從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啟發?請結合材料加以概括。【答案】18.C 19.C 20.D 21.(1)人民先在心里考慮而后說出口,君王認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夠堵塞(百姓的嘴)呢?(2)百姓獨占財利,尚且被稱為盜賊,大王您如果也這樣做的話,那么歸附王室的人就少了。 22.①統治者要善于納諫,從善如流;如果堵塞言路,終將自食其果。②統治者要以民為本,推行善政;切不可濫施暴政。③統治者不能貪求物欲,而應讓百官、百姓等也獲利,方可得人心。【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大河因壅塞而潰決,一定會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這樣。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之暢流,管理百姓的人要引導人民讓他們說話。“川壅而潰”中,“壅”和“潰”共同作“川”的謂語,句子結構完整,后面斷開,即①處;“民亦如之”中,“民”是主語,“如”是謂語,“之”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單獨成句,前后斷開,即③④處;“為川者決之使導”與“為民者宣之使言”結構一致,⑦處斷開;且“傷人”是動賓結構,中間不能斷開,即②處;“是故”是固定結構,“所以”的意思,中間不能斷開,即⑤處;①③④⑦處斷開。故選C。19.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公開批評、指責或議論別人的過失;誹謗。句意:周厲王暴虐,國人指責厲王的過失。/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能不產生怨恨嗎?B.正確。天子的屬官,地位低于大夫;指志向遠大的英雄。句意:要讓公卿、大夫、官吏奉獻諷諫詩歌。/有志之士即便到了晚年,他的壯志雄心也不會消沉。C.“‘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諷’也含有‘直言規勸’的意思”錯誤?!爸S”是“委婉規勸”的意思。D.正確。多次;急速;突然。句意:以前我多次規勸國王。/又猛又急的大風雨。故選C。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以記事為重點”錯,應為以“記言”為重點。可以結合文章出處《國語》思考。也可以結合本選項“邵公所諫之言,句句精警”部分,進行推斷。故選D。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慮之于心”,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心慮之”;“壅”,堵塞;“成而行之”,認為可行就推行它。(2)“專”,獨占;“而”,如果,假如;“歸”,歸附;“鮮”,少。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結合材料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笨芍?,統治者要善于納諫,從善如流。結合材料一“厲王虐,國人謗王……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三年乃流王于彘”可知,如果統治者濫施暴政,堵塞言路,終將自食其果。②結合材料二“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而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可知,統治者要以民為本,推行善政;切不可濫施暴政。③由原文“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而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可知,統治者不能貪求物欲,而應讓百官、百姓等也獲利,方可得人心。參考譯文:材料一:周厲王暴虐,國人指責厲王的過失。邵公告訴厲王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厲王大怒,找來衛國的巫師,命他監察指責者。衛巫將指責者告訴厲王,厲王就將其殺死。國人沒有人敢再說話,在路上遇見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厲王大喜,告訴邵公說:“我能夠止息指責了,國人終于不敢說話了?!鄙酃f:“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還要嚴重。大河因壅塞而潰決,一定會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這樣。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之暢流,管理百姓的人要引導人民讓他們說話。因此,天子處理政事,要讓公卿、大夫、官吏奉獻諷諫詩歌,樂師向天子進獻樂曲,史官獻書,小師進獻箴言,盲人朗誦諷諫詩篇,青光眼的樂師也參與誦讀,各類工匠進諫,平民托人將意見帶給天子,左右侍衛大臣進陳規諫,天子的同宗大臣彌補督察,瞽史以天道史事教誨,師傅老臣修飭政令,而后天子對各種意見進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與情理相違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財富用度就是從山川生產出來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從此產生。人民用口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才能體現出來。人民認為好的就推行,認為壞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財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慮而后說出口,君王認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夠堵塞(百姓的嘴)呢?如果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國人沒有人敢說話。三年后國人便把厲王流放到彘地。彘之亂發生期間,厲王兒子宣王藏在邵公家中,國人將邵公家包圍起來。邵公說:“以前我多次規勸國王,國王不聽從,所以才有今天的災難?!?br/>材料二:周厲王喜歡榮夷公,芮良夫說:“周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榮夷公愛好獨占財利而不知道大難。利是由萬物中產生出來的,是由天地所生成,假如要獨占它,所帶來的怨恨會很多。天地萬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可以獨占呢?觸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備大難,榮公用這些來引導您,您能長治久安嗎?治理天下的人,應該疏通財利分配給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間萬物都各得其所,現在大王您卻要效法獨占財利,這怎么可以呢?百姓獨占財利,尚且被稱為盜賊,大王您如果也這樣做的話,那么歸附王室的人就少了。榮公若被重用,周王室必定敗亡?!辈痪?,榮夷公擔任卿士,諸侯不再獻貢,厲王被放逐到了彘地。(六)(2023上·山西晉城第一中學校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有刪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有刪改)23.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其子孫A雖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國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慮之G遠者也。※2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文中表示“統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詞義不一樣。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義,與《陳情表》“門衰祚薄”中的“祚”詞義不一樣。C.蓋,在文中有“大概因為”之義,與《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的“蓋”同義。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疊雙腳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對秦王暴政的恐懼。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之所以滅亡,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糾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2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2)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27.材料二中說“三主失道”而天下亂。請概述兩則文本中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答案】23.ADF 24.C 25.B 26.(1)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華,對于影響國家好壞、存亡的征兆,(他們)可以說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2)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時事而變化,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 27.(1)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禍的發生。(2)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3)虛心納諫,聞過則改。(4)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合。【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故其子孫”中“其子孫”作后文的主語,較長,可在其后A處斷開;“亡國”是“足以”的賓語,D處斷句;“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語是“天”,后文主語是“此”,所以在F處斷句。故在ADF三處斷開。24.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詞語一詞多義及了解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統一;意動用法,以……為一,把……等同起來。句意:統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B.正確。皇位;福分。句意: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門庭衰微,福分淺薄。C.錯誤。大概因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為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D.正確。故選C。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錯,由原文“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可知,他們之所以滅亡,滅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謀劃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故選B。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人”,超出常人;“幾”,事物變化的前兆、跡象;“審”,周密。(2)“察”,知曉,明了;“去就”取舍;“因”,根據。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禍的發生。由原文“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可知,要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可知,要虛心納諫,聞過則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合。參考譯文:材料一: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超出智謀和力量所能達到的范圍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當時認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伤麄儨缤龅母伞4蟾乓驗槎荚诜纻涞姆秶?。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華,對于影響國家好壞、存亡的征兆,(他們)可以說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材料二: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峻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币虼司又卫韲?,考察上古的歷史,來驗證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時事而變化,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七)(2023上·廣東梅州興寧市第一中學??茧A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趙簡子圍衛之郛郭,犀盾、犀櫓,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枹曰:“烏乎!吾之士數弊也?!毙腥藸T過免胄而對曰:“臣聞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無弊者。昔者吾先君獻公①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有二勝,是民之用也。獻公沒,惠公即位,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沒,文公授之,圍衛,取鄴,城濮之戰,五敗荊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無弊也。”簡子乃去盾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戰大勝。簡子曰:“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燭過之一言也?!?br/>或曰:行人未有以說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見所以用人也。簡子未可以速去盾、櫓也。嚴親在圍,輕犯矢石,孝子之所愛親也。孝子愛親,百數之一也。今以為身處危而人尚可戰,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是行人之誣②也。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長行徇上④,數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將眾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眾之道也。(節選自《韓非子·難二》)材料二: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蔽淖釉唬骸坝凶镎邞?,是聽之察,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蔽淖釉唬骸敖颀R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執轡,右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節選自《孔叢子·刑論》)[注]①獻公:即晉獻公。②誣:謊言。③失人不比矣;人們都不敢敗逃了。④長行徇上:為了君主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28.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簡子乃去A盾B櫓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戰大勝。※2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人,掌管禮儀的官職,跟辛棄疾《菩薩蠻》中的“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人”意思不同。B.弊,意為困乏、疲敝,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C.速,意為快、迅速,與《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意思不同。D.何懼,意為懼怕什么,與《歸去來兮辭》中“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奚疑”結構相同。3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簡子包圍衛國國都的城郭,敲響戰鼓但士兵卻不進攻,燭過認為這不是戰士的問題,而是趙簡子不會使用戰士。B.晉獻公和晉惠公善于用人,使國家領土增加;晉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奪取鄴地,打敗楚軍,得到霸主之名。C.趙簡子覺得燭過的話很有道理,但韓非子卻不認同燭過的觀點,他認為好利惡害是人的本性,燭過其實不懂統兵之道。D.衛將軍文子聽人說公父氏不能“聽獄”,他向孔子求證,孔子通過對“有罪者懼,無罪者恥”的分析反駁了這一說法。3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燭過之一言也。(2)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32.文中韓非子和孔子對于“刑”的認識有什么不同?【答案】28.CFH 29.B 30.B 31.(1)與其讓我得到一千輛兵車,不如聽到燭過的一句話啊。(2)我聽說古代善于駕馬的人拿著韁繩就像拿著絲帶一樣,車轅兩邊的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幫助。 32.韓非子認為治理百姓要厚賞重刑,孔子認為治理百姓要盛禮薄刑。【解析】2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簡子于是丟了盾牌,站在箭和滾石能打得著的地方,敲擊戰鼓,戰士們乘勢進攻,戰斗取得全勝。“盾櫓”作“去”的賓語,賓語“盾櫓”斷開,即C處;“矢石之所及”是“立”的后置狀語,“立”前省略主語“簡子”,整句話結構完整,在“之所及”后斷開,即F處;“之”是“乘”的賓語,“戰”是“大勝”的主語,在“之”和“戰”中間斷開,即H處。故在CFH三處斷句。29.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掌管禮儀的官職;行路之人。句意:行人燭過脫下頭盔回答說。/水中有多少行路之人的眼淚。B.錯誤。都為困乏、疲敝。句意:戰士沒有會疲憊的。/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制服他們。C.正確??欤杆伲徽兄?。句意:不更快嗎?/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D.正確。都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分別為:馬懼何哉;樂夫天命復疑奚。句意:還會懼怕什么呢?/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猶疑什么呢?故選B。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晉獻公和晉惠公善于用人,使國家領土增加”錯誤,由原文“惠公即位,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可知,惠公荒淫無度,殘暴昏亂,被秦人肆意入侵,沒有使國家領土增加。故選B。3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與……不如”,與其……不如;“革車千乘”,定語后置,一千輛兵車;“聞”,聽,聽到。(2)“御”,駕馭,駕馬;“組”,絲帶,拿著絲帶;“策”,鞭子。3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原文“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長行徇上④,數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可知,韓非子認為治理百姓要厚賞重刑;由原文“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可知,孔子認為治理百姓要盛禮薄刑。參考譯文:材料一:趙簡子圍攻衛國國都的外城,拿著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護),站在箭和滾石達不到的地方,擊打戰鼓然而戰士卻不進攻。簡子扔掉鼓槌說:“哎呀!我的戰士這么快就疲憊了?!毙腥藸T過脫下頭盔回答說:“我聽說:僅僅是君主不會使用戰士罷了,戰士沒有會疲憊的。過去我們的先君晉獻公吞并了十七個國家,征服了三十八個國家,打了十二次勝仗,就是用的這些民眾。獻公死了,惠公即位,他荒淫無度,殘暴昏亂,貪戀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離晉國國都絳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這些民眾?;莨篮螅墓^承君位,圍攻衛國,攻下鄴地;城濮之戰,五次打敗楚軍,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還是這些民眾。所以,僅僅是君主不會使用戰士罷了,戰士沒有會疲憊的?!焙喿佑谑莵G了盾牌,站在箭和滾石能打得著的地方,敲擊戰鼓,戰士們乘勢進攻,戰斗取得全勝。簡子說:“與其讓我得到一千輛兵車,不如聽到燭過的一番話啊。”有人說:外交官燭過并沒有說出有理論價值的話,只是說惠公失敗用的是這些人,文公稱霸用的是這些人,卻沒有發現他們是如何用人招致失敗或稱霸的。趙簡子不應該這么快就丟掉防身用的盾牌。父親在包圍之中,兒子不怕冒著箭和滾石的危險去援救,這是孝子熱愛父親的緣故。孝子熱愛父親,一百里面才有一個。現在認為君主處在危險之中兵士還可以戰斗,就是認為從各家各戶來的兵士對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熱愛父親一樣去拼命,這是外交官燭過的謊言。喜好利益嫌惡禍患,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有的感情。賞賜多而守信用,人們就不怕敵人;刑罰重而一定實行,任何人都不敢敗逃了。為了君主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數百人里沒有一個;喜歡利賞害怕犯罪,沒有人不是這樣。統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術數,而根據百人中無一人能做到的行為行事,外交官燭過其實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材料二:孔子到衛國,衛國將軍文子問他:“我聽說魯國公父氏不能審理案件,是真的嗎?”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審理案件,讓有罪的人恐懼,讓無罪的人感到羞恥?!蔽淖诱f:“讓有罪的人懼怕,是案件能審察,刑罰恰當。讓無罪的人感到恥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說:“齊國用禮教來統一他們的言行,那么百姓就會感到羞恥;用刑罰遏制犯罪,達到不用刑罰的目的,那么百姓就會懼怕?!蔽淖诱f:“現在齊國用刑法來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盡,為何還要用禮教來統一他們的言行呢?”孔子說:“用禮教來統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騎馬時用上韁繩,用刑法來整治齊國百姓就好像騎馬時用鞭子。在這邊拿著鞭子在那邊動,這是善于駕馬。沒有韁繩而用鞭子,那么馬就會迷失道路。”文子說:“用駕馬來說的話,左手拿著韁繩,右手拿著鞭子,不更快嗎?如果只有韁繩而無鞭子,馬還會懼怕什么呢?”孔子說:“我聽說古代善于駕馬的人拿著韁繩就像拿著絲帶一樣,車轅兩邊的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幫助。所以,先王重視禮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從命令?,F在廢掉禮教而崇尚刑罰,所以百姓更加暴亂。”(八)(2023上·廣東東莞中學高三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①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圣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存者,嬰未聞有也。”(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材料二: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对姟吩疲骸诽熘跁r保之?!?br/>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br/>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br/>“《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br/>(節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②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33.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輕死以行禮A謂之勇B誅暴C不避強D謂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禮H義也※3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r/>A.義理,指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與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張相通。B.“旅”,指旅客,與《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加之以師旅”的“旅”詞義不同。C.“安”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橫”,指惡人胡作非為,與“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不同。3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r/>A.晏子見齊莊公矜夸勇力,忽視道義,導致眾多社會問題,于是有理有據地進諫,可見晏子關心國政,且富有善于進諫的智慧和敢于直諫的勇氣。B.晏子具歷史的縱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紂因殘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也終至衰亡,諷今以警示君王須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導的“交鄰國有道”,仁德之君雖國強,也能達觀地侍奉小國,不以強凌弱;智慧之君身處弱勢,能敬畏地侍奉大國,求生存發展之道。D.從晏子與孟子觀點來看,商湯既會用兵征伐,吞并他國,又能善待弱小國家,不恃強凌弱,兩種行為看似矛盾,其實統一于“仁”的思想根基。3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37.兩文分別倡導怎樣的“勇”,反對怎樣的“勇”?【答案】33.BEG 34.B 35.B 36.(1)卻只是憑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諸侯這樣行事國家就有危險,平民這樣行事家庭就受損害。(2)這話講得太高深了! (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 37.①晏子倡導“禮義”之仁“勇”,反對欺凌違義之暴“勇”。②孟子倡導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對敵一人之匹夫小“勇”。【解析】3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為了遵行禮儀規范而輕視死亡的人才能稱為有勇,誅殺兇暴而不畏強悍的人才能稱為有力。所以勇與力的樹立,要以能推行禮儀和最佳行為方式為準則。“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為并列結構,且句意完整,B處斷開;“故”,為因果關系的連詞,應放在句首,E處斷開;“勇力之立也”與“以行其禮義也”構成條件關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條件,G處斷開。故需要斷句的三處為:BEG。3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錯誤,二者詞義相同,都指軍隊。句意:于是整軍備武,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加上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C.正確,都是使動用法,都指“使……安定”。句意:如今您如果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D.正確,詞義不同,后者意為“縱橫”。句意:(如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男兒本來就看重縱橫疆場,所向披靡。故選B。3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B.“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錯。從下文“任之以力,凌鑠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可推斷晏子對這四人的評判,是崇尚勇力、不顧禮儀道德的不義之徒,非賢士,因此導致桀、紂被滅掉,夏、商也衰亡了。故選B。3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徒”,只;“立于世”,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世立”;“立”,立身;“匹夫”,平民百姓。(2)“大哉言矣”,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為“言矣大哉”;“大”,高深;“疾”,毛病。37.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根據題干,圍繞兩則文本關于“勇”的主張,分條作答。材料一,晏子針對齊莊公矜夸勇力,不實行道義,有理有據的諫言,指出真正的勇力”的內涵:奮不顧身實行禮叫做勇,誅伐兇暴不避豪強叫做力。反對欺凌天下諸侯,殺戮無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顧禮義。材料二,孟子認為,按著劍、瞪著眼說:“他哪敢抵擋我! ”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對付一個人罷了;請大王把小勇擴大開去,像周文王、周武王的勇武那樣,去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因而倡導保境安民之大“勇”。參考譯文:材料一:莊公極力崇尚有勇猛之力的人,卻不顧及推行禮儀的最佳行為方式。那些依靠勇力得勢的人,從不顧忌國家法令,為所欲為,因此貴胄族親不去推行忠言善事,近臣也不敢進諫君王,朝綱混亂,所以晏子決定去拜見莊公。莊公問道:“從前有只憑勇力在世上久立的國家嗎?”晏子回答:“我聽說,為了遵行禮儀規范而輕視死亡的人才能稱為有勇,誅殺兇暴而不畏強悍的人才能稱為有力。所以勇與力的樹立,要以能推行禮儀和最佳行為方式為準則。商湯王、周武王用兵伐罪不是忤逆,兼并其他國家也不是貪婪,這都是在遵行仁義的行為。誅殺兇惡殘暴從不畏懼其強悍,消滅罪惡從不害怕人多勢眾,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為。古時候能稱得上是有勇力的人,都是遵行禮儀的勇猛之人;如今君上沒有推行仁義的美德,臣下沒有消滅罪惡、誅殺兇暴的行為,而僅僅依靠單純的勇力而去立于世間,那么諸侯這樣做以后就會導致國家面臨危險,平民這樣做就會導致家庭殘破。以前夏朝的衰亡,因有推侈、大戲;殷國的衰亡,因有費仲、惡來。這些人雖然能腳走千里,用手能撕裂猛獸,但任用他們的勇力后,他們卻侵犯欺凌天下蒼生,亂施淫威殺戮無辜百姓,像這樣崇尚勇力,卻不顧及推行仁義道德,這就是夏桀、商紂滅亡的原因,殷商夏朝也是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主張一味崇尚勇力,而不顧及推行仁義的最佳行為方式,任由有勇有力之人,毫不顧忌國家法令,以威強立身,以淫亂暴力行事,導致貴族皇親不上陳推行善事,近臣也不敢進諫君王。像這樣背離圣王德政天下的原則而仿效亡國之君的行為,用這種行為來求得國家長存,我晏嬰從來沒有聽說過?!?br/>(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材料二:齊宣王問道:“和鄰國相交有什么原則嗎?”孟子答道:“有。只有仁愛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來服侍小國,所以商湯服侍葛國,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份服侍大國,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踐服侍吳國。以大國身份服侍小國的,是樂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國身份服侍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樂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國家。(正如)《詩經》上所說:‘畏懼天帝的威嚴,所以能得到安定。’”宣王說:“您說的太好了?。ú贿^)我有個毛病,就是喜好勇武?!?br/>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請您不要喜好小勇。按著劍瞋目怒視地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戰勝一個人。希望您能夠喜好大勇?!对娊洝氛f:‘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br/>“《尚書》上說:‘上天降生人民,(為他們)設立了君主,設立了老師,(這些君主和老師的)唯一責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負責,普天之下有誰敢超越他的本分來胡作妄為?’(如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認為是自己的恥辱。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還惟恐您不喜好勇武呢。”(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熱點07:古詩文閱讀之文言關聯教材比較辨析類題型突破(原卷版)考情微觀年份 卷別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2023 新高考Ⅰ卷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 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新高考Ⅱ卷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全國 甲卷 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全國 乙卷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2022 新高考Ⅰ卷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新高考Ⅱ卷 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全國 甲卷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全國 乙卷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啾保ā犊兹笘|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命題特點2022年恢復了實詞單獨設題的考查形式,或采用與文化常識一起考查的形式;2023年繼續延續,文言實詞轉為考查重點,對學生理解篇目內容的精確度要求更高。2023年新課標的兩套卷子,充分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重視,教考一體。實詞考查重點放在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等上,出現了高中和初中的課文中的詞語,所以我們在復習備考中要重視課本,以本為本。以客觀題形式出現。1.讀懂文本內容,解讀文本內涵。讀懂文言文是解讀文言文的第一步。因此,考生要善于利用字形、詞類活用等來理解字詞,根據語法、語境及時代背景推斷字詞的意義,掃清讀懂文本的障礙。另外,考生要正確把握句子的停頓與節奏,加強對語句的語法結構和上下文邏輯關系的理解。2.緊扣教材篇目,夯實文言基礎。回歸課本,以教材文言篇目作為復習的抓手,梳理、積累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做到厚積薄發、遷移運用。比如,對于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制成知識卡片,形成知識體系,便于日常溫習。3.拓寬閱讀范圍,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言文要有一定的語感,考生的閱讀范圍不能局限于“二十四史”,而要廣泛涉獵,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節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熱點突破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作答步驟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第二步,明確各組加點實詞在原文中的位置,聯系上下文推斷其含義。第三步,快速讀題,利用學過的知識,確定教材中的實詞來源和含義,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比對,采用推理法和排除法進行判斷。第四步,確定答案:作答總結:第一步,先審題: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第二步,明確各組加點實詞在原文中的位置,聯系上下文推斷其含義。第三步,快速讀題,利用學過的知識,確定教材中的實詞來源和含義,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比對,采用推理法和排除法進行判斷。第五步,確定答案。一、文言文閱讀(一)(2023·全國·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br/>(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岸嗥缏罚癜苍凇敝小鞍苍凇北硎驹谀睦铮瑑烧呓Y構相同。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親則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雖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的《傳》《箋》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2)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二)(2023·全國·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逼淦拊唬骸拔嵊^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必摿b曰:“諾?!笔ⅫS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今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惫蚱鹱?,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庇至钊烁驷嵷摿b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間,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辈苋寺勚势溆H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節選自《韓非子·十過》)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曹傷G君H不如殺之。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曹君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仲仲,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釐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照。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三)(2023·全國·統考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弧K祺獗鴧s,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節選自《百戰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碧谠唬骸叭?。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br/>(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13.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四)(202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睆垉x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背醮笳f,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比撼悸勔娬弋呝R,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蓖踉唬骸昂我玻俊睂υ唬骸胺蚯厮灾赝跽撸酝跤旋R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背跏谷私^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笔拐叻磮蟪?,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背醪宦?,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14.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B.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C.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D.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若先絕齊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br/>(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br/>(五)(2023上·廣東汕頭·高三金山中學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鄙酃唬骸笆钦现病7烂裰?,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①。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亂,宣王②在邵公之宮。國人圍之。邵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選自《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有刪改)材料二: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③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榮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而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奔?,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選自《國語·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有刪改)【注】①興:體現。②宣王:厲王之子。③卑:衰微。④享:獻貢。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停頓處序號分組正確的一項是( )川壅而潰①傷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為川者決之⑥使導⑦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③⑤⑦※1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謗,文中指公開批評、指責或議論別人的過失,與《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中的“謗”意義不同。B.列士,文中指天子的屬官,地位低于大夫,有時亦作“烈士”,此處與《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中的“烈士”意義不同。C.諫,文中指臣子用言語規勸君主改正錯誤,一般指直言規勸,如“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諫”;其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諷”也含有“直言規勸”的意思。D.驟,文中是“多次”的意思,與“暴風驟雨”的“驟”“驟然”的“驟”的含義均不同。20.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妙語傳神?!皡柾跖?,國人謗王”,寥寥七字,勝于千言。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謗由虐起,事出必然,引出邵公苦諫的緣由。B.為了諫厲王弭謗,邵公給為政者展現了一幅廣開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從公卿列士到百工庶人,廣開言路,而后經天子斟酌,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C.文章結尾部分“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憤怒、反抗、暴動,作者全都略去,只寫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個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深深的思考。D.本文以記事為重點,邵公所諫之言,句句精警,前后都是比喻。深刻的歷史教訓,昭示古往今來的當政者,必須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擋。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22.兩則材料都記載了“王流于彘”的結局,我們可以從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啟發?請結合材料加以概括。(六)(2023上·山西晉城第一中學校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有刪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有刪改)23.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其子孫A雖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國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慮之G遠者也。※2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文中表示“統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詞義不一樣。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義,與《陳情表》“門衰祚薄”中的“祚”詞義不一樣。C.蓋,在文中有“大概因為”之義,與《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的“蓋”同義。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疊雙腳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對秦王暴政的恐懼。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之所以滅亡,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糾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2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2)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27.材料二中說“三主失道”而天下亂。請概述兩則文本中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七)(2023上·廣東梅州興寧市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趙簡子圍衛之郛郭,犀盾、犀櫓,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枹曰:“烏乎!吾之士數弊也?!毙腥藸T過免胄而對曰:“臣聞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無弊者。昔者吾先君獻公①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有二勝,是民之用也。獻公沒,惠公即位,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沒,文公授之,圍衛,取鄴,城濮之戰,五敗荊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無弊也?!焙喿幽巳ザ軝┝⑹甘肮闹砍酥畱鸫髣?。簡子曰:“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燭過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說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見所以用人也。簡子未可以速去盾、櫓也。嚴親在圍,輕犯矢石,孝子之所愛親也。孝子愛親,百數之一也。今以為身處危而人尚可戰,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是行人之誣②也。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長行徇上④,數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將眾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眾之道也。(節選自《韓非子·難二》)材料二: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文子曰:“有罪者懼,是聽之察,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文子曰:“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執轡,右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br/>(節選自《孔叢子·刑論》)[注]①獻公:即晉獻公。②誣:謊言。③失人不比矣;人們都不敢敗逃了。④長行徇上:為了君主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28.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簡子乃去A盾B櫓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戰大勝。※2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人,掌管禮儀的官職,跟辛棄疾《菩薩蠻》中的“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人”意思不同。B.弊,意為困乏、疲敝,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C.速,意為快、迅速,與《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意思不同。D.何懼,意為懼怕什么,與《歸去來兮辭》中“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奚疑”結構相同。3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簡子包圍衛國國都的城郭,敲響戰鼓但士兵卻不進攻,燭過認為這不是戰士的問題,而是趙簡子不會使用戰士。B.晉獻公和晉惠公善于用人,使國家領土增加;晉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奪取鄴地,打敗楚軍,得到霸主之名。C.趙簡子覺得燭過的話很有道理,但韓非子卻不認同燭過的觀點,他認為好利惡害是人的本性,燭過其實不懂統兵之道。D.衛將軍文子聽人說公父氏不能“聽獄”,他向孔子求證,孔子通過對“有罪者懼,無罪者恥”的分析反駁了這一說法。3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燭過之一言也。(2)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32.文中韓非子和孔子對于“刑”的認識有什么不同?(八)(2023上·廣東東莞中學高三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①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圣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存者,嬰未聞有也。”(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材料二: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br/>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br/>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br/>“《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br/>(節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②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33.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輕死以行禮A謂之勇B誅暴C不避強D謂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禮H義也※3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義理,指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與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張相通。B.“旅”,指旅客,與《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加之以師旅”的“旅”詞義不同。C.“安”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橫”,指惡人胡作非為,與“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不同。3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見齊莊公矜夸勇力,忽視道義,導致眾多社會問題,于是有理有據地進諫,可見晏子關心國政,且富有善于進諫的智慧和敢于直諫的勇氣。B.晏子具歷史的縱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紂因殘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也終至衰亡,諷今以警示君王須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導的“交鄰國有道”,仁德之君雖國強,也能達觀地侍奉小國,不以強凌弱;智慧之君身處弱勢,能敬畏地侍奉大國,求生存發展之道。D.從晏子與孟子觀點來看,商湯既會用兵征伐,吞并他國,又能善待弱小國家,不恃強凌弱,兩種行為看似矛盾,其實統一于“仁”的思想根基。3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37.兩文分別倡導怎樣的“勇”,反對怎樣的“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熱點07 古詩文閱讀之文言關聯教材比較辨析類題型突破(原卷版).docx 熱點07 古詩文閱讀之文言關聯教材比較辨析類題型突破(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