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一篇 人文地理第一章 地理信息的獲取、表達和理解第一節 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學習目標1.能夠從不同類型的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2.能夠讀懂經緯網3.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地圖一、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注記八個方向辨別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概念、公式表達形式大小比較大小、內容、詳略關系(圖幅相同情況下)三、從地圖中獲取信息① 等高線地形圖② 分層設色地形圖③ 地形剖面圖④經緯網地圖二、地圖的基本種類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他們也被稱為“地圖的語言”。思考:1.請你分別指出右圖中的地圖三要素。2.臺中位于臺東的什么方向?3.臺中與高雄的直線距離大概是多少千米?3cm一、地圖三要素圖例方向比例尺注記思考:1.請你分別指出右圖中的地圖三要素。2.臺中位于臺東的什么方向?3.臺中與高雄的直線距離大概是多少千米?3cm西北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3÷=12000000cm120 千米1、方向地圖上表示方向的三種方法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 經緯網定向 指向標定向表示法 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箭頭所指方向為北適用情形 即無指向標,又無經緯網 有經緯網時 有指向標時圖示特點 最常用的定向方法 最精確的定向方法北西北西南東北東西南東南0°30°W30°E0°30°N30°SNSWEABCD一、地圖三要素判定方向的方法及運用圖一圖二圖三1.以上三圖中,圖一、圖二、圖三分別是什么定向法2.圖一甲乙段和圖三AB段中公路的走向分別是3.圖二中甲位于乙的 方向4.圖三中河流的流向為甲乙圖一:指向標定向法 圖二:經緯網定向法 圖三:一般定向法甲乙段:西北-東南 AB段:東-西東北方自西北向東南流方向的有關題型:1.A在B什么方向(做題方法:在B上畫上方向標)2.河流流向(表示:從哪里流向哪里)3.道路、山脈走向(表示:哪里-哪里)4.風向(表示:從哪里吹來的風就是什么風)重點提醒:河流流向表示方法與山脈走向表示方法的區別1.河流流向表示方法:自 向_________流,前后順序不能換(因為有上下游)如:長江自西向東流,不能說成自東向西流2.山脈/鐵路/公路走向表示方法:X方位—X方位,前后順序可以換如:秦嶺:東—西走向,也可以西-東走向經緯度的相關知識及判定方法:經度 緯度起點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 赤道(0°緯線)度數劃分 以O°經線為界,向東向西各分作180°。東為東經度,西為西經度 以赤道為界,向南向北各分作90°。南為南緯度,北為北緯度表示方法 東經(E)、西經(W) 南緯(S)、北緯(N)度數分布規律 東經度數自西向東變大,西經度數自西向東變小 北緯度數自南向北變大,南緯度數自北向南變大東西經、南北緯判定方法 一般在經緯網地圖上,自西向東(從左向右),度數變大的是東經,變小的是西經 自北向南(從上到下),度數變大的是南緯,變小的是北緯半球 劃分 以20°W、160°E的經線圈為分界線,劃分為東西半球。20°W —0°—160°E為東半球;160°E—180°—20°W為西半球 以赤道為分界線,劃分為南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以北為北半球中國位于東半球、北半球20°E160°W0°-20°W為東半球160°E-180°為西半球地球儀:經緯網記憶方法:0 °~20°為東半球;160 °~180 °為西半球20 °~160 °東經為東半球、西經為西半球;20 °W和160 °E除外(1)經緯網定半球地球上的低、中、高緯思考: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哪一維度帶?熱量帶?中緯度地球儀:經緯網五帶(熱量帶)的劃分90°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溫帶(2)經緯網定帶寫出以下幾點的半球位置、緯度帶、溫度帶A(23°N,20°E)B(36°N,110°E)C(66°N,90°W)D(67°N,120°W)E(15°S,170°E)F(83°S,10°W)G(46°S,0°)H(24°S,180°)1、兩點在同一經線或緯線上時:二者在同一經線上時: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從北極看,所有的經線都指向正南,南極反之。二者在同一緯線上時: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東或正西方向。2、緯線辨別方向:兩點同為北緯,度數越大越在北;兩點同為南緯,度數越大越在南;兩點一南一北時:北緯在北,南緯在南3、經線辨別方向:兩點同為東經度,度數越大越在東。兩點同為西經度,度數越大越在西。兩點一東一西時:度數之和小于180°,東經在東,西經在西;度數之和大于180°,西經在東,東經在西;度數之和等于180°,不分東西。(3)經緯網定向緯 線經 線CBAA在B的 方向東南經線指向南北緯線指向東西C在A的 方向正北C在B的 方向正北(3)經緯網定向(4)經緯網時差計算經度相差15°,時間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相差4分鐘。中國是東八區,美國東部是西五區,相差13小時。北京比紐約早13個小時。CBDCABA2、比例尺含義 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表示方法 線段式 例如:文字式 例如: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米數字式 例如:1∶5 000或1/5 000比例尺的計算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利用地圖上的比例尺可以計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大小比較 分子為1,看分母: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圖幅相同時)比例尺大小,表示的范圍、內容詳略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大,內容越粗略。一、地圖三要素3、圖例和注記一、地圖三要素(1)圖例: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一的規定。(2)注記:地圖上的文字或數字說明。在地理大題中,圖例很重要,一定要逐個分析!!!根據表現主題不同,地圖可分為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地形圖(如等高線地形圖)、氣候圖、城市規劃圖、土地利用圖、資源分布圖、工農業分布圖、人口分布圖、電子地圖等。能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并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登山可參看 ;外出到某地旅游,可參看 ;確定旅游路線,可參看 ;確定某一新聞事件的發生地點,可參看相應政區圖等。二、地圖的基本種類等高線地形圖當地旅游圖或景點導游圖交通圖(1)等高線特點(2)根據等高線判讀坡度的陡緩①封閉曲線;②等高線上的高度為海拔高度(區別于相對高度)單位是米;③同線等高;④同圖等距。登山、滑雪路線的選擇(初學者;挑戰者)、公路的修建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的區域,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區域,坡度越緩。1、等高線地形圖三、從地圖中獲取信息圖幅大小、等高距相同時,比例尺越小(大),坡度越緩(陡);(4)判讀重要的地形部位名稱(4)判讀重要的地形部位名稱山峰的最頂端處為山頂▲,等高線閉合且外低內高。山麓到山頂高聳部分為山脊,等高線數值凸向低值分水線山脊間低洼部分為山谷。等高線數值凸向高值。集水線相鄰山峰之間的低部為鞍部。鞍部是山谷的最高處。近于垂直的山坡為陡崖。陡崖處多條等高線相互重疊的地方。四周高、中間低為洼地或盆地。等高線閉合且外高內低。凸低為高,凸高為低;(5)等高線地形圖的運用估算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海拔);選擇登山路線;判斷河流流向;水庫與水壩選址;道路工程施工設計等;名稱 含義海拔(絕對高度) 以海平面為起點,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等高線 把一個區域內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而成的閉合曲線等高距 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同一幅地圖中,等高距相等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一個地區地面的實際高度和高低起伏的地圖應用:1.河流流向的判斷:2.水庫、壩址的選擇:3.道路工程施工設計:①山谷可發育河流;②水往低處流河流流向的表述:自××向××流,如自西向東流峽谷處(河流流出河谷的最窄處,口小肚大)①大壩短,工程量小,節省資金和勞動力;②蓄水量大。①公路:盡可能與等高線平行或在坡度平緩的地方修建。這樣地勢起伏小,使公路盡量平緩,施工容易,行車安全。②橋梁:跨過山谷③隧道:穿過山脊,可以縮短距離,減小坡度;更好地抵御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4.城鎮選址:①地勢低平;②靠近河流/水源;③靠近交通線1、讀下邊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判斷圖中河流的流向是( )A. 東北流向西南 B. 東南流向西北 C. 西南流向東北 D. 西北流向東南【答案】 B【考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根據圖中的信息可知,河流發育于山谷,從高處向低處流,根據題中給出的指向標,建立方向坐標,確定河流由東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點評】山谷就是比周圍地方低的,所以山谷所穿過的等高線部分向高處凸.而且山谷處會出現河流.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2019年·紹興中考2019年·杭州中考DBBCA2、分層設色地形圖(1)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這樣就制作成了分層設色地形圖。它能直觀地反映地勢高低起伏。常常用“陸高海深”圖例來表示海拔高度的變化2020年·杭州中考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為巴西略圖;圖2為巴西利亞氣溫、降水量和里約熱內盧氣統計圖。(1)與里約熱內盧相比,巴西利亞緯度較低,年平均氣溫較 (“低”或“高”),主要是因為巴西利亞 。低地勢高/海拔高3、地形剖面圖:它能最直觀地反映地勢起伏狀況。2020年·寧波中考C黃土高原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地圖一、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注記八個方向辨別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概念、公式表達形式大小比較大小、內容、詳略關系(圖幅相同情況下)三、從地圖中獲取信息① 等高線地形圖② 分層設色地形圖③ 地形剖面圖④經緯網地圖二、地圖的基本種類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