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中考語文復習古詩詞默寫鑒賞專題(八下)一、篇目一覽課文:《詩經》二首關雎蒹葭唐詩三首石壕吏 /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杜甫賣炭翁 / 白居易課外古詩詞誦讀:式微 /《詩經·邶風》子衿 /《詩經·鄭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孟浩然題破山寺后禪院 / 常建送友人 / 李白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蘇軾卜算子·詠梅 / 陸游二、理解性默寫考點解析1.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角度: 比興手法、聲音描寫、地點描寫、起興理解: 以雎鳩鳥的鳴叫聲起興,點明地點,引出下文對“窈窕淑女”的描寫,營造了清幽寧靜的氛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角度: 比興手法、人物描寫、愛情主題理解: 以“窈窕淑女”引出君子對美好愛情的追求,點明了詩歌的主題。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角度: 比興手法、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理解: 用“參差荇菜”起興,并以“流”這一動作,寫出男子對心儀女子的追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角度: 人物描寫、愛情主題、心理描寫理解: 寫出男子對“窈窕淑女”日夜思念、追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角度: 愛情主題、心理描寫理解: 寫出男子求而不得的苦悶。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角度: 愛情主題、心理描寫理解: 描寫了男子因相思而產生的焦躁不安。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角度: 比興手法、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理解: 用“參差荇菜”起興,并以“采”這一動作,進一步寫出男子對心儀女子的追尋,以及求之不得的苦悶。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角度: 人物描寫、愛情主題、樂器、心理描寫理解: 寫出男子想象用琴瑟來表達自己的愛意。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角度: 比興手法、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理解: 用“參差荇菜”起興,并以“芼”這一動作,進一步寫出男子對心儀女子的追尋,以及求之不得的苦悶。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角度: 人物描寫、愛情主題、樂器、心理描寫理解: 寫出男子想象用鐘鼓來取悅心愛的女子,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2.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角度: 意象、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理解: 以“蒹葭”“白露”等意象,渲染了一種清冷、迷蒙的氛圍,為下文寫主人公對“伊人”的追尋做了鋪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角度: 愛情主題、人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點出詩歌的主題和人物,交代了“伊人”所處的地點。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溯洄”這一動作,寫出主人公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努力。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溯游”這一動作,寫出主人公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努力,以及愛而不得的惆悵。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角度: 意象、景物描寫理解: 以“蒹葭”“白露”等意象,進一步渲染清冷、迷蒙的氛圍,也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角度: 愛情主題、人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點出“伊人”所處的地點,與前文形成對比,暗示了主人公追尋的艱難。溯洄從之,道阻且躋。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溯洄”和“躋”寫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表現了主人公的執著。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溯游”這一動作,寫出主人公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努力,以及愛而不得的惆悵。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角度: 意象、景物描寫理解: 以“蒹葭”“白露”等意象,進一步渲染清冷、迷蒙的氛圍,也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所謂伊人,在水之涘。角度: 愛情主題、人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點出“伊人”所處的地點,與前文形成對比,暗示了主人公追尋的艱難。溯洄從之,道阻且右。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溯洄”和“右”寫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表現了主人公的執著。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溯游”這一動作,寫出主人公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努力,以及愛而不得的惆悵。3. 《式微》式微式微角度: 勞動主題、時間描寫、反復理解: 以“式微”點明時間,并用反復的手法,渲染勞動者辛苦勞作的氛圍,為下文寫勞動者的怨憤做了鋪墊。胡不歸?角度: 勞動主題、疑問語氣理解: 以疑問的語氣,表達勞動者希望早點回家的愿望。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角度: 勞動主題、反問語氣、人物理解: 以反問的語氣,表達勞動者內心的不滿和無奈。式微式微,胡不歸?角度: 勞動主題、時間描寫、反復理解: 與前文重復,進一步渲染勞動者辛苦勞作的氛圍,強化了勞動者的怨憤。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角度: 勞動主題、反問語氣、人物理解: 以反問的語氣,再次表達勞動者內心的不滿和無奈。4. 《子衿》青青子衿角度: 愛情主題、服飾描寫、起興理解: 以“子衿”起興,引出女子對戀人的思念。悠悠我心角度: 愛情主題、心理描寫理解: 表達了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情。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角度: 愛情主題、疑問句、責怪理解: 用疑問句表達女子對戀人失約的責怪。青青子佩角度: 愛情主題、服飾描寫、起興理解: 以“子佩”起興,與前文呼應,再次引出女子對戀人的思念。悠悠我思角度: 愛情主題、心理描寫理解: 表達了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情,與前文呼應。縱我不往,子寧不來?角度: 愛情主題、疑問句、責怪理解: 用疑問句表達女子對戀人失約的責怪,語氣比前一句更強烈。挑兮達兮角度: 愛情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挑達”這一動作,描寫了女子因思念戀人而產生的焦躁不安。在城闕兮角度: 愛情主題、地點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點明了女子活動的地點,與前文“挑達”的動作相呼應,渲染了女子孤獨、寂寞的心情。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角度: 愛情主題、心理描寫、夸張理解: 以夸張的手法,寫出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深。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角度: 送別主題、地點描寫理解: 交代了送別的地點,點明送別是在京城。風煙望五津。角度: 送別主題、地點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點明友人要去的地方,并用“風煙”渲染離別的氛圍。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角度: 送別主題、心理描寫理解: 抒發了與友人離別之際的感慨,并點明自己和友人“同是宦游人”的身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角度: 送別主題、友情、勸勉理解: 以寬廣的胸襟和遠大的眼光,表達了朋友間真摯的友誼,勸慰友人不要為離別而傷感。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角度: 送別主題、勸勉理解: 勸勉友人不要像小兒女那樣為離別而傷感,要堅強,要積極向上。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角度: 寫景、時間描寫理解: 點明了時間,并引出對洞庭湖的描寫。涵虛混太清。角度: 寫景、湖的特點理解: 描寫洞庭湖水天一色、浩瀚無邊的景象。氣蒸云夢澤角度: 寫景、描寫水汽、地名理解: 以夸張的手法,描寫洞庭湖水汽蒸騰的景象,并點明地點。波撼岳陽城。角度: 寫景、描寫湖的特點、地名理解: 以夸張的手法,描寫洞庭湖波濤洶涌的景象,并點明地點。欲濟無舟楫角度: 比喻、抒情理解: 以“欲濟無舟楫”比喻自己想要入仕卻無人引薦的處境。端居恥圣明。角度: 抒情理解: 表達了詩人想要為“圣明”的君主效力的心情。坐觀垂釣者角度: 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寫詩人閑居無事,只能看著別人釣魚。徒有羨魚情。角度: 抒情、比喻、心理描寫理解: 以“羨魚”比喻自己羨慕那些能夠施展才華的人,表達了希望得到引薦、出來做官的心情。7.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角度: 戰爭主題、時間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有吏夜捉人。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事件理解: 點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事件的起因。老翁逾墻走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動作描寫理解: 通過老翁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以及百姓對戰爭的恐懼。老婦出門看。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動作描寫理解: 與上句呼應,寫出了差役抓人的突然,以及老婦人面對這場災難的無助和無奈。吏呼一何怒!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心理描寫理解: 描寫了差役的蠻橫和囂張。婦啼一何苦!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心理描寫理解: 以“啼”寫出老婦人的悲傷和痛苦。聽婦前致詞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引出下文老婦人訴說家中不幸遭遇。三男鄴城戍。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地點描寫理解: 交代了老婦人三個兒子從軍的地點。一男附書至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引出下文寫兒子戰死沙場。二男新戰死。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具體寫出了老婦人一家遭受的苦難。存者且偷生角度: 戰爭主題理解: 引出下文寫兒子生死不明。死者長已矣!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具體寫出了老婦人一家遭受的苦難,表達了老婦人的悲傷。室中更無人角度: 戰爭主題理解: 引出下文寫家中困苦之狀。惟有乳下孫。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描寫了家中因戰爭而造成的困苦。有孫母未去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引出下文寫兒媳生活的困苦。出入無完裙。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描寫了兒媳貧困交加的生活。老嫗力雖衰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心理描寫理解: 引出下文寫老婦人不得不應役。請從吏夜歸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心理描寫理解: 寫出老婦人年老體衰卻不得不應役的無奈。急應河陽役角度: 戰爭主題理解: 進一步寫出老婦人不得不應役的無奈。猶得備晨炊。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理解: 寫出老婦人出來應役,是為了給“乳下孫”做飯,表現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夜久語聲絕角度: 戰爭主題、環境描寫理解: 烘托了悲涼的氣氛,引出下文。如聞泣幽咽。角度: 戰爭主題、環境描寫理解: 烘托了悲涼的氣氛,暗示了老婦人被抓走后的悲慘命運。天明登前途角度: 戰爭主題、時間描寫理解: 與開頭呼應,暗示了時間的推移。獨與老翁別。角度: 戰爭主題、人物描寫理解: 與開頭呼應,暗示了老婦人被抓走后的悲慘命運。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角度: 惡劣環境描寫、時間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背景,并以“風怒號”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卷我屋上三重茅。角度: 惡劣環境描寫、動作描寫理解: 以“卷”字寫出風勢之猛,引出下文對茅草被吹走的描寫。茅飛渡江灑江郊角度: 惡劣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寫茅草被吹得四處飄散的景象,突出了風勢之大。高者掛罥長林梢角度: 惡劣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寫被風吹到高處的茅草掛在樹梢上的景象,進一步突出了風勢之大。下者飄轉沉塘坳。角度: 惡劣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寫被風吹到低處的茅草飄落在池塘里的景象,進一步突出了風勢之大。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角度: 人物描寫、社會批判理解: 寫兒童趁著風雨之夜來偷茅草,引出下文對“盜竊”行為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生活的窘迫。忍能對面為盜賊。角度: 人物描寫、社會批判理解: 以反問的語氣,批判兒童“盜竊”的行為,并暗含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公然抱茅入竹去角度: 人物描寫、動作描寫理解: 描寫了兒童“盜竊”茅草的情景,表現了詩人的無奈。唇焦口燥呼不得角度: 人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描寫詩人因年老體衰,無力阻止兒童“盜竊”的行為,表現了他的無奈和悲哀。歸來倚杖自嘆息。角度: 人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表現了詩人面對困境的無奈和悲傷。俄頃風定云墨色角度: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以景物描寫,交代了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為下文寫詩人的苦難生活做了鋪墊。秋天漠漠向昏黑。角度: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描寫了傍晚天色陰沉昏暗的景象,渲染了凄涼的氛圍,為下文寫詩人的苦難生活做了鋪墊。布衾多年冷似鐵角度: 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描寫了詩人多年來遭受凍餒之苦。嬌兒惡臥踏里裂。角度: 人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兒童的睡相,側面描寫了被子的單薄,表現了詩人生活的困苦。床頭屋漏無干處角度: 環境描寫理解: 描寫了屋子漏雨的情景,渲染了詩人生活的困苦。雨腳如麻未斷絕。角度: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理解: 以比喻的手法,描寫了雨下得又大又急,進一步渲染詩人生活的困苦。自經喪亂少睡眠角度: 心理描寫理解: 寫詩人因安史之亂而產生的憂愁,以及睡眠不足的痛苦。長夜沾濕何由徹!角度: 抒情、環境描寫理解: 以反問的語氣,抒發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并描寫了屋漏床濕的環境。安得廣廈千萬間角度: 抒情、議論理解: 以反問的語氣,引出詩人對天下寒士的關懷。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角度: 抒情、議論理解: 表達了詩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風雨之苦的美好愿望。風雨不動安如山!角度: 抒情、議論理解: 進一步寫出詩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角度: 抒情、議論理解: 以反問的語氣,引出下文寫詩人寧愿自己凍死,也要讓天下寒士住上好房子的博大胸懷。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角度: 抒情、議論理解: 寫詩人寧愿自己凍死,也要讓天下寒士住上好房子的博大胸懷,情感達到高潮。9. 《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角度: 人物描寫、勞動主題、地點描寫理解: 點明了人物身份,寫出了他的職業和勞動的地點。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角度: 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勞動主題理解: 通過描寫賣炭老人的外貌,表現了他長期辛苦勞作的艱辛。賣炭得錢何所營?角度: 人物心理、社會批判理解: 引出下文寫賣炭翁以賣炭艱難維持生計的生活,表達了對他的同情。身上衣裳口中食。角度: 人物描寫、勞動主題理解: 寫出賣炭翁生活的艱辛,以及他辛苦勞作的目的。可憐身上衣正單角度: 人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寫出賣炭翁生活的困苦,并引出下文寫他的矛盾心理。心憂炭賤愿天寒。角度: 人物心理、矛盾心情、社會批判理解: 寫出賣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表達了對他的同情,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夜來城外一尺雪角度: 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理解: 交代了背景,并為下文寫賣炭翁進城賣炭做鋪墊。曉駕炭車輾冰轍。角度: 時間描寫、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理解: 寫出天寒地凍之時,賣炭老人趕著炭車進城賣炭的情景,表現了他生活的艱辛。牛困人饑日已高角度: 時間描寫、人物描寫理解: 寫出賣炭翁進城賣炭路途遙遠,以及他生活的艱辛。市南門外泥中歇。角度: 地點描寫、人物描寫理解: 寫出賣炭翁到達集市后休息的情景。翩翩兩騎來是誰?角度: 人物描寫理解: 引出下文對“宮使”的描寫。黃衣使者白衫兒。角度: 人物描寫、社會批判理解: 點明了“宮使”的身份,也暗示了他們的蠻橫。手把文書口稱敕角度: 人物描寫、動作描寫、社會批判理解: 通過“宮使”的語言和動作,寫出他們的囂張和蠻橫。回車叱牛牽向北。角度: 人物描寫、動作描寫、社會批判理解: 通過“宮使”的動作描寫,寫出他們的囂張和蠻橫,以及賣炭老人的無奈。一車炭,千余斤角度: 景物描寫理解: 寫出炭的重量,與下文“宮使”強行低價買炭形成對比,突出賣炭翁遭受的欺凌和掠奪。宮使驅將惜不得。角度: 社會批判、人物心理理解: 寫“宮使”強行低價買炭的惡劣行徑,表現了賣炭翁遭受的欺凌和掠奪。半匹紅紗一丈綾角度: 社會批判理解: 寫“宮使”強行低價買炭的惡劣行徑,與上文形成對比,突出賣炭翁遭受的欺凌和掠奪。系向牛頭充炭直。角度: 社會批判理解: 寫“宮使”強行低價買炭的惡劣行徑,表現了賣炭翁遭受的欺凌和掠奪。10. 《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角度: 景物描寫、時間描寫理解: 點明了時間,交代了詩人游覽的地點。初日照高林。角度: 景物描寫理解: 描寫了清晨山林古寺的景象,渲染了一種清幽、靜謐的氛圍。曲徑通幽處角度: 景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以“曲徑”寫出禪院的幽深,并引出下文對禪院環境的描寫。禪房花木深。角度: 景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描寫了禪院環境的清幽,為下文寫詩人感受做了鋪墊。山光悅鳥性角度: 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心情,寫出遠離塵世的閑適、淡泊。潭影空人心。角度: 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心情,寫出遠離塵世的閑適、淡泊,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萬籟此都寂角度: 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心情,寫出遠離塵世的閑適、淡泊。但余鐘磬音。角度: 環境描寫、聲音描寫理解: 以聲音描寫烘托環境的寂靜,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平靜和愉悅。11. 《送友人》青山橫北郭角度: 送別主題、景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并以“青山”渲染離別的氛圍。白水繞東城。角度: 送別主題、景物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進一步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并以“白水”渲染離別的氛圍。此地一為別角度: 送別主題理解: 點明了送別的情境,引出下文寫友人即將遠行。孤蓬萬里征。角度: 送別主題、人物描寫理解: 以“孤蓬”寫出友人漂泊無依的景況,表達了對他的擔心和牽掛。浮云游子意角度: 送別主題、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浮云”比喻友人漂泊不定,表達了對他的牽掛和不舍。落日故人情。角度: 送別主題、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落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揮手自茲去角度: 送別主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揮手”的動作,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灑脫,以及內心深處的無奈和不舍。蕭蕭班馬鳴。角度: 送別主題、聲音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班馬”的嘶鳴聲烘托了離別的傷感氣氛,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不舍。12.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角度: 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理解: 以“缺月”“疏桐”營造了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為下文寫人物心境做了鋪墊。漏斷人初靜。角度: 環境描寫、時間描寫理解: 點明了時間,并渲染了夜的寂靜,為下文寫人物心境做了鋪墊。誰見幽人獨往來?角度: 疑問句、人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疑問的語氣,寫出“幽人”的孤獨,并引出下文對“幽人”的描寫。縹緲孤鴻影。角度: 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理解: 以“孤鴻”的形象,烘托了“幽人”孤寂的心境。驚起卻回頭角度: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孤鴻”的形象,寫出了“幽人”的警惕和不安。有恨無人省。角度: 心理描寫理解: 以“孤鴻”的形象,寫出“幽人”的孤獨和寂寞,以及他的滿腹冤屈。揀盡寒枝不肯棲角度: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孤鴻”的形象,寫出“幽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寂寞沙洲冷。角度: 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孤鴻”的形象,寫出“幽人”孤高自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13. 《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角度: 景物描寫、環境描寫、地點描寫理解: 以“驛外斷橋”渲染了一種荒涼、凄清的氛圍,并交代了梅花的生長環境。寂寞開無主。角度: 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寫梅花無人欣賞的寂寞和凄涼。已是黃昏獨自愁角度: 景物描寫、時間描寫、心理描寫理解: 以“黃昏”交代了時間,并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氛圍,寫出梅花的憂愁。更著風和雨。角度: 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理解: 以“風和雨”描寫了惡劣的自然環境,進一步渲染梅花處境的凄涼。無意苦爭春角度: 心理描寫理解: 引出下文寫梅花不與百花爭艷的品格。一任群芳妒。角度: 心理描寫、對比理解: 寫出梅花不與百花爭艷的品格,并以“群芳”與之形成對比,突出了梅花的高潔。零落成泥碾作塵角度: 景物描寫、抒情理解: 寫梅花凋落的情景,引出下文寫梅花的香氣。只有香如故。角度: 景物描寫、抒情理解: 寫出梅花即使凋落,依然香氣不改的高潔品格。三、詩歌鑒賞知識點1. 《關雎》主題: 表達了青年男子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手法:比興: 以雎鳩鳥的和鳴起興,引出對“窈窕淑女”的描寫,并以“參差荇菜”起興,反復詠嘆對“淑女”的追求。反復: 通過反復詠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突出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賦、比、興結合: 詩歌開頭以“關關雎鳩”起興,引出詩歌主題;中間部分用“參差荇菜”作比喻,暗示男子對愛情的追求;結尾部分直接抒發對“淑女”的喜愛之情。意象: 雎鳩、淑女、荇菜、琴瑟、鐘鼓意境: 營造了清幽寧靜、淳樸自然的氛圍,表現了青年男女之間真摯美好的愛情。2. 《蒹葭》主題: 表現了主人公對意中人執著追求而又難以企及的惆悵心情。手法:反復: 通過反復詠嘆“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表現了主人公對“伊人”的執著追求。象征: 詩歌中的“伊人”象征著理想和追求,“水”象征著追求過程中的重重阻礙。虛實結合: 詩歌以實寫虛,“蒹葭”“白露”“水”等意象營造了一種迷蒙、朦朧的意境,象征了主人公追求的艱難,也烘托了主人公的惆悵心情。意象: 蒹葭、白露、伊人、水意境: 營造了一種清冷、迷蒙、虛無縹緲的意境,表現了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艱難和求而不得的惆悵。3. 《式微》主題: 表現了勞動者在繁重的勞役下的怨憤之情。手法:反復: 通過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表達了勞動者想要早點回家的愿望。反問: 通過反問“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和“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表達了勞動者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怨恨。意象: 式微、中露、泥中意境: 營造了一種辛苦勞作、怨聲載道的氛圍。4. 《子衿》主題: 表達了女子對戀人的思念和對戀人失約的幽怨之情。手法:起興: 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起興,引出女子對戀人的思念。反問: 通過反問“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和“縱我不往,子寧不來?”,表達了女子對戀人失約的責怪。夸張: 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來夸張地表現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深。意象: 子衿、子佩、城闕意境: 表現了女子因思念戀人而產生的焦躁不安的心情,以及對愛情的渴望和執著。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題: 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手法:對偶: 詩歌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美和表達效果。用典: 詩歌尾聯化用“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典故,但表達了與之不同的情感。意象: 城闕、風煙、五津、海、天涯、歧路意境: 表現了一種開闊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主題: 以寫景為主要內容,表達了詩人希望得到引薦、出來做官的愿望。手法:借景抒情: 詩歌前半部分描寫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后半部分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希望得到引薦、出來做官的愿望。比喻: 以“欲濟無舟楫”比喻自己想要入仕卻無人引薦的處境,以“羨魚”比喻自己羨慕那些能夠施展才華的人。意象: 湖、云夢澤、岳陽城、舟楫、垂釣者意境: 描繪了洞庭湖水天一色、浩瀚無邊的壯闊景象,表達了詩人想要為國家效力的心情。7. 《石壕吏》主題: 揭露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手法:敘事: 詩歌以敘事為主,通過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來反映戰爭的殘酷。對比: 將差役的蠻橫和老婦人的痛苦進行對比,突出了戰爭的殘酷和百姓的悲慘。側面描寫: 通過對老婦人一家遭遇的描寫,側面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意象: 石壕村、吏、老翁、老婦、乳下孫意境: 營造了一種緊張、悲涼的氣氛,表現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主題: 表現了詩人自己的艱難處境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手法:對比: 將詩人自己的窮困生活與廣廈千萬間的理想進行對比,突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白描: 詩歌使用樸素的語言,真實地描寫了自己在風雨之夜的苦難生活。渲染: 通過對風雨交加的夜晚的描寫,渲染了凄涼的氛圍,突出了詩人生活的困苦。抒情: 詩歌結尾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意象: 秋風、茅屋、江、長林、南村群童、布衾、雨意境: 表現了風雨交加的夜晚的凄涼氛圍,以及詩人生活的困苦。9. 《賣炭翁》主題: 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下層百姓的同情。手法:敘事: 詩歌以敘事為主,通過賣炭翁的遭遇來揭露“宮市”的弊端,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對比: 將賣炭翁辛苦勞作所得與“宮使”強行低價買炭進行對比,突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意象: 賣炭翁、南山、炭、雪、冰、黃衣使者、白衫兒、文書、紅紗、綾意境: 表現了賣炭翁生活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苦難。10. 《題破山寺后禪院》主題: 表達了詩人遠離塵世、閑適淡泊的心情,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手法:借景抒情: 通過對清晨山林古寺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遠離塵世、閑適淡泊的心情。動靜結合: 詩歌前半部分寫景,以靜態描寫為主;后半部分抒情,以動態描寫為主,動靜結合,相映成趣。意象: 古寺、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光、潭影、鐘磬意境: 營造了一種清幽、靜謐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遠離塵世、閑適淡泊的心情。11. 《送友人》主題: 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手法:借景抒情: 詩歌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描寫青山、綠水、浮云、落日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比喻: 以“浮云”比喻友人漂泊不定,以“落日”比喻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襯托: 以“青山”“綠水”的靜景來襯托“浮云”“落日”的動景,使詩歌的意境更加開闊,也突出了離別的傷感。意象: 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馬意境: 營造了一種開闊而又略帶傷感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12.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主題: 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手法:托物言志: 詩人以“孤鴻”自比,表達了自己孤高自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對比: 將“孤鴻”與“寒枝”進行對比,突出了“孤鴻”的高潔。意象: 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沙洲意境: 營造了一種清冷、孤寂的意境,表現了詞人孤高自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13. 《卜算子·詠梅》主題: 贊頌了梅花不畏嚴寒、堅貞高潔的品格,并以此自勵。手法:托物言志: 詞人以梅花自比,表達了自己不畏艱難、堅守節操的高潔品格。對比: 將梅花與“群芳”進行對比,突出了梅花的高潔。襯托: 以“驛外斷橋”“黃昏”“風雨”等凄涼的景物來襯托梅花的高潔。意象: 梅花、驛外斷橋、黃昏、風雨、群芳意境: 營造了一種清冷、孤寂的意境,襯托了梅花不畏嚴寒、堅貞高潔的品格。四、練習(一)理解性默寫1.《關雎》一詩中,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青年男子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蒹葭》一詩中,描寫了主人公在河邊苦苦追尋“伊人”,卻總是“宛在水中央”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式微》這首詩中,表現勞動者在暮色降臨之后依然辛苦勞作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衿》這首詩中,描寫女子因思念戀人而產生的憂思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勸慰友人不要為離別而傷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描繪洞庭湖浩瀚壯闊的景象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7.《石壕吏》中,描寫老婦人訴說家中不幸遭遇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抒發自己博大胸懷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賣炭翁》中,寫賣炭老人辛苦勞作、生活艱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寫清晨山林景色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送友人》中,描寫友人即將遠行,自己依依不舍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2.《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抒發作者孤高自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卜算子·詠梅》中,表現梅花不畏嚴寒、堅貞高潔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最近,你對《詩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其中關于愛情的詩句,讓你讀來心動不已。你決定抄寫幾句,與好友分享。請從本學期所學的《詩經》的詩歌中,選取你最喜歡的兩句描寫愛情的詩句默寫下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你的好友讀了你抄寫的詩句后,也深受感染,并向你推薦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也找來讀了讀,并被詩中表達的友情感動。你知道嗎,詩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詩,歷來為人稱道,表達了朋友間真摯的友誼。請將這兩句詩默寫下來,與好友互相勉勵。16.你和好友約定,寒假一起去黃州游覽,追尋蘇軾的足跡,感受他被貶謫黃州時的心境。你決定提前做好功課,從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找出兩句最能體現蘇軾孤高自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詞句默寫下來。__________,__________。(二)1.選擇題(1)下列詩句中,使用了比興手法的一項是( )A.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D.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2)下列詩句中,描寫了人物心理活動的一項是( )A.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C.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D.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3)下列詩句中,運用了夸張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B.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C.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D.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4)《關雎》一詩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的作用是( )A. 交代了詩歌的背景。B. 渲染了凄涼的氛圍。C. 以“荇菜”起興,引出對“淑女”的追求。D. 以“荇菜”象征詩人高潔的品格。(5)《蒹葭》一詩中反復出現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句有什么作用?( )A. 交代了“伊人”的活動地點。B. 渲染了清冷迷蒙的氛圍。C. 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執著追求。D. 表達了詩人求而不得的惆悵心情。(6)《式微》一詩主要采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A. 比喻B. 擬人C. 夸張D. 反問(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A. 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B. 對仕途失意的苦悶和彷徨C. 對友人遠行的擔憂和牽掛D. 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8)《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主要運用了哪種抒情方式?( )A. 直接抒情B. 間接抒情C. 借景抒情D. 托物言志(9)《石壕吏》一詩是如何描寫人物的?( )A. 主要通過外貌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B. 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C. 主要通過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D. 主要通過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10)《賣炭翁》一詩的社會意義是什么?( )A. 反映了唐代百姓生活的貧困。B. 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C. 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D. 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2.簡答題(1)《關雎》一詩中反復出現的“參差荇菜”有什么作用?(2)《蒹葭》一詩塑造了怎樣的意境?這種意境有什么作用?(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簡析《石壕吏》一詩中老婦人的形象。(5)《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由個人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表達自己博大胸懷的?參考答案:(一)關關雎鳩;君子好逑。寤寐思服;輾轉反側。蒹葭蒼蒼;在水一方。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式微式微;胡為乎中露?悠悠我思;子寧不來?老翁逾墻走;婦啼一何苦!高者掛罥長林梢;忍能對面為盜賊。如聞泣幽咽;獨與老翁別。滿面塵灰煙火色;身上衣裳口中食。清晨入古寺;禪房花木深。青山橫北郭;孤蓬萬里征。漏斷人初靜;縹緲孤鴻影。已是黃昏獨自愁;一任群芳妒。驛外斷橋邊;更著風和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二)1.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20 分)下列詩句中,使用了比興手法的一項是( B )A.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描寫動作,表現追求的艱難)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青青子衿”起興,引出對戀人的思念之情)C.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描寫景物,寫洞庭湖的壯闊景象)D.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環境描寫,烘托悲涼的氣氛)下列詩句中,描寫了人物心理活動的一項是( C )A.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以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心理)B.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以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心理)C.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直接描寫人物的矛盾心理)D.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敘述事件,并非心理描寫)下列詩句中,運用了夸張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D )A.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描寫景物,寫洞庭湖的壯闊景象)B.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寫實,并非夸張)C.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抒發愿望,并非夸張)D.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以夸張手法,寫出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深)《關雎》一詩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的作用是( C )A. 交代了詩歌的背景。(“參差荇菜”并非背景)B. 渲染了凄涼的氛圍。(營造的是清幽寧靜的氛圍)C. 以“荇菜”起興,引出對“淑女”的追求。(“參差荇菜”起興,引出對“淑女”的追求)D. 以“荇菜”象征詩人高潔的品格。(“荇菜”并非象征)《蒹葭》一詩中反復出現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句有什么作用?( C)A. 交代了“伊人”的活動地點。(并非僅僅交代地點)B. 渲染了清冷迷蒙的氛圍。(是反復詠嘆產生的效果)C. 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執著追求。(通過反復詠嘆,表達了主人公對“伊人”的執著追求)D. 表達了詩人求而不得的惆悵心情。(是反復詠嘆產生的效果)《式微》一詩主要采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D)A. 比喻 (詩歌中沒有使用比喻)B. 擬人 (詩歌中沒有使用擬人)C. 夸張 (詩歌中沒有使用夸張)D. 反問 (詩歌中兩次使用反問,表達了勞動者的怨憤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D )A. 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詩歌表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B. 對仕途失意的苦悶和彷徨 (詩歌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愿)C. 對友人遠行的擔憂和牽掛 (詩歌表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D. 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詩歌表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并勸勉友人不要為離別而傷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主要運用了哪種抒情方式?( C)A. 直接抒情 (詩歌中沒有直接抒情)B. 間接抒情 (詩歌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C. 借景抒情 (詩歌以寫景為主,后半部分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希望得到引薦、出來做官的愿望)D. 托物言志 (詩歌中沒有使用托物言志)《石壕吏》一詩是如何描寫人物的?( C)A. 主要通過外貌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主要通過動作描寫)B. 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主要通過動作描寫)C. 主要通過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詩歌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如“走”“看”“啼”等,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D. 主要通過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主要通過動作描寫)《賣炭翁》一詩的社會意義是什么?( B)A. 反映了唐代百姓生活的貧困。(體現了“宮市”的弊端)B. 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 (詩歌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C. 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也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D. 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也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2.簡答題(每題 3 分,共 15 分)《關雎》一詩中反復出現的“參差荇菜”有什么作用?答: 《關雎》一詩中反復出現的“參差荇菜”起到了興的作用,用以引發詩人對“窈窕淑女”的追求和愛慕之情。同時,“參差荇菜”還暗示了青年男女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蒹葭》一詩塑造了怎樣的意境?這種意境有什么作用?答: 《蒹葭》一詩塑造了一種清冷、迷蒙、虛無縹緲的意境,這種意境象征了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艱難,也烘托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惆悵心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詩人勸慰友人不要為離別而傷感,要相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簡析《石壕吏》一詩中老婦人的形象。答: 《石壕吏》一詩中的老婦人是一位飽經戰爭苦難的勞動婦女形象。她勤勞善良,熱愛家人,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也表現了在戰爭面前的無奈和痛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由個人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表達自己博大胸懷的?答: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詩人先描寫了自己在風雨之夜的苦難生活,由自身遭遇聯想到天下寒士,抒發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最后表達了自己寧愿凍死也要讓天下寒士住上好房子的博大胸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