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音詩音畫——《《圖畫展覽會》教學設計教學分析《圖畫展覽會》,莫杰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的作品,原曲為鋼琴組曲;經后代音樂家改為管弦樂版后,吸引更多的聽眾,最有名的版本為拉威爾和斯托科夫斯基所作。1874年6月穆索爾斯基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靈感來自于一次畫作展覽會,會上的作品是由穆索爾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維克托·阿里山大羅維奇·哈特曼所畫。本曲中分為漫步、侏儒、古堡、杜樂利花園、牛車、蛋中小雞、窮富猶太人、市集、墓穴、女巫的小屋、基輔城門樓10段。其中的“漫步”穿插于全曲,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性。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美術家加爾特曼的《圖畫展覽會》的作品B了解穆索爾斯基的簡單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圖畫展覽會》中的《兩個猶太人》與《基輔大門》這兩個音樂作品過程與方法將美術與音樂相結合,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深刻理解音樂的內容情態觀與價值觀通過音樂的學習,讓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了解藝術之間的相關性,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從而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讓學生課后找資料可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重難點1、《圖畫展覽會》中漫步主題、牛車主題、兩個猶太人主題、基輔大門主題的欣賞與理解。2、通過小組合作,在理解兩個猶太人主題音樂意境的基礎上,能創編啞劇,并自信的表演。3、學會不僅用耳朵聽音樂,還要用眼、用口、用腦去把音樂形象加以糅合。教學過程激趣導入在西方經典名曲中,用音樂來描繪事物的手法很多見:巴洛克有維瓦爾第的《四季》,古典時期有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浪漫時期的這類作品就更加比比皆是了,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都屬于這一類。但是像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這樣形象逼真的還真不多見。分析樂曲作者介紹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俄國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羅別茨縣卡列沃村。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獨創性。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進一步受到了以H.r.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經歷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形成了進步的世界觀與藝術觀。他的民主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產生在這個時期。創作背景《圖畫展覽會》是1874年穆索爾斯基參觀亡友俄羅斯畫家和建筑家,加爾特曼的遺作展覽后有感而寫的。加爾特曼從國外深造回來后,致力于研究和創造一種能夠把古老的農村建筑,同現代的要求統一起來的新的俄羅斯建筑風格。出于共同的斗爭目標,加爾特曼同穆索爾斯基、斯塔索夫關系十分親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加爾特曼在39歲時突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術學院舉行了加爾特曼的速寫、水彩畫和舞臺設計圖等美術作品紀念展覽。穆索爾斯基參觀加爾特曼的紀念展覽會后不久,又從展品中選出他最感親切的肖像畫、風俗畫以及與民間創作密切相關的畫面,寫了一套鋼琴曲,叫做《圖畫展覽會》。他在這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熱情,寫作時樂思和音調源源而來,幾乎是一揮而就。他的這套作品的鋼琴寫法文采斐然,表現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3.樂曲發展1873年,圣彼得堡的美術學校舉行了哈爾德曼的繪畫遺作展覽會,這一展覽會成為穆索爾斯基寫作這首組曲的動機。這一鋼琴組曲,不僅是穆索爾斯基的代表性器樂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紀俄國最有獨創性的樂曲之一。樂曲是由與“圖畫””有關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間奏功用的“漫步””主題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現了穆索爾斯基所獨有的大膽的創造性,因此,這一首樂曲時至今日仍然很受歡迎。這種直截了當的表現方式,對后來的法國印象派有很大的影響。這一組樂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在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對于這一鋼琴組曲的管弦樂編曲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現在一般只演奏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曲。這一組樂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在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對于這一鋼琴組曲的管弦樂編曲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現在一般只演奏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曲。欣賞樂曲第一幅畫《侏儒》。“一個小侏儒邁著畸形的雙腿笨拙地走路。”原畫是哈特曼為一個木制兒童玩具所做的素描。這個玩具是在一個木制的胡桃夾子上雕了一個矮小跛足的侏儒。穆索爾斯基的音樂滑稽地表現了跛足小侏儒的動態,滿懷同情地刻畫了侏儒復雜的內心世界。第二幅畫《古堡》。中世紀的古城堡前,一個游吟詩人在夜幕中唱著他那純樸憂傷而又動人的歌。穆索爾斯基以抒情悲傷的音調描繪出一幅“古堡墻邊的吟唱詩人”的音畫。拉威爾采用薩克斯管演奏游吟歌手悲傷之旋律,使這段樂曲具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風味。第三幅畫《杜伊勒里宮的花園》。這段的標題為“孩子們游戲后的爭吵”。這是巴黎一所王宮的花園,孩子們在花園里游戲著,吵鬧著。木管樂器調皮地上下飛馳,好像孩子門嘰嘰喳喳的喊叫,小提琴的對比樂句更使音樂充滿了盎然生機。第四幅畫《牛車》。樂隊中低聲部的緩慢而又沉重的和弦式進行,表現出這沉重的牛車在不堪負重似地艱難行進。而在這背景上由大號奏出的一支駕車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調表達著農民對他們不自由的生活和沒有歡樂的艱苦勞動的悲痛感受。這首樂曲的力度有著很大的變化。樂曲從極弱的音響開始,好像這負重的牛車從遠處慢慢走過來。當音樂到達高潮時,又如牛車已經走到聽者跟前似的。這時候還可以聽到小鼓模仿牛車的吱吱呷呷聲。最后,駕車人之歌的余音又在帶弱音器的法國號和低音單簧管上閃現,直到在遠處慢慢地消逝。第五幅畫《鳥雛的舞蹈》。木管樂器尖聲尖氣地瞅瞅叫著,小提琴高音明亮的顫音更使音樂活潑而極富幽默感,音樂塑造出一組組優美的舞蹈畫面。第六幅畫《兩個猶太人——胖子和瘦子》。這兩個人物原本不在一個畫上,因為這兩個猶太人都極有特點,穆索爾斯基就讓他們在音樂中相會了。他用弦樂器的齊奏來展示威風凜凜、傲慢粗暴的胖猶太人的音樂形象,用加弱音器的小號展示那機靈的瘦小猶太人的音樂形象,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富一窮的兩個猶太人。第七幅畫《里莫日的集市》。這是法國南部一個陽光明媚的集市。法國號歡樂的敘述,弦樂器愉快的跳動,木管樂器的穿插聒噪,小號喜劇性的喧鬧,構成了一個喧嘩熱鬧的市場景象第八幅畫《墓穴》。該樂曲分為兩段:第一段低沉、威嚴,具有一種宗教氣氛;第二段作者觸動了對逝去友人的懷念,出現“漫步”主題——明朗溫靜的音調似乎在與故去的友人交談,不過音調變得嚴肅神圣。他為這段起了個小標題:“用冥界的語言與死者交談”。“漫步”主題。似乎是作者與亡友間的對話。音樂進而發展成為一首神圣的悼歌。第九幅畫《雞腳上的小屋》。小屋的主人是俄羅斯童話中的妖婆。野性發作般的音樂橫沖直撞,表現了妖婆在樹林中飛翔的幻想景象。第十幅畫《基輔大門》。音樂是一首莊嚴的頌歌,像巨人一樣氣勢宏偉。樂隊的全奏好像民眾的歡騰,音樂在輝煌的音樂形象中氣勢磅礴地結束。教學小結回顧所學的知識與欣賞過的音樂,再次明確理解何謂“音畫”這種音樂體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