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轉圓圈教學目標1. 用圓潤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轉圓圈》,體驗西南地區人民月下踏歌的意境,感受少數民族村寨熱鬧歡快的情緒。 2. 唱準“do、mi、sol”三個主干音,通過歌曲《乃喲乃》的節拍改編、遷移運用,掌握歌曲《轉圓圈》四二拍和四三拍的節拍演唱。 3. 用模仿、聲勢、節奏、演唱等方法來對歌曲進行多方面的綜合體驗,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村寨的民俗風情。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用聲勢律動感受歌曲意境,用圓潤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教學難點:通過節拍的創編律動,掌握歌曲中變化拍子的節奏規律演唱。教學過程◎活動主題一:情境導入——聲勢律動,初步體驗 1. 創設情境,感知“恒拍節奏” 教師帶領學生,隨著歡快的《乃喲乃》音樂在恒拍踏步中進入教室,感受音樂帶來的熱烈情緒。 律動體驗,抓住“典型節奏” 隨后,將學生分為男女生兩組進行聲勢的疊加律動,抓住特色節奏“XX X”,在律動中充分感受民族音樂風格。 3. 深入聆聽,揭秘“主干音符” 在不同層次的音樂律動中,老師繼續疊加歌聲演唱,師生在“乃喲嗬”處合作接龍演唱,鞏固對特色音符“53 1”的演唱,提煉歌曲的音樂元素主線——主干音。 ◎活動主題二:感知體驗——深入作品,分層表達 1. 聲勢疊加,探索“變化節拍” 通過圖譜律動讓學生直觀感受節拍的變化,讓學生知道節拍的不同會改變歌曲情緒,教師在層層梯度設計中加入三拍子的律動感知和節拍創編,將二拍子和三拍子在巧妙的聲勢疊加中相結合,以不同層次的創編演唱為變拍子教學做好鋪墊。 2. 踏歌起舞,鏈接“節拍聽辨” 通過《乃喲乃》節拍的改編,勾連到第二首歌曲《轉圓圈》,讓學生在教師的律動中尋找節拍的規律。結合兩種節拍的聲勢律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肢體動作律動感知節拍的改變,借助圖譜學生自主聽辨節拍的順序,熟悉變拍子的節拍特點。 3. 接龍合作,鞏固“變拍演唱”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也是一首由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也是一首由“Do Mi Sol”三個音構成的歌曲,同樣歌曲中含有特色的音符旋律“53 1”,結合師生接龍主干音“53 1”的演唱,讓學生深入熟悉旋律。 ◎活動主題三:綜合表現——融匯形式,表現歌曲 1. 歌曲學唱,處理“情感遞進” 通過師生接唱、角色對換,初步學會歌曲。再通過教師范唱、對比聆聽,加強對裝飾音、附點音符、休止符等音樂知識的落實,在情感的激發中做好歌曲音色、力度的處理。最后逐步過渡對歌曲四個樂句“邀歌”、“起舞”、“歡唱”、“共情”的情感升華,達成對歌曲的音量分層、動作分層、情感分層和人文滲透。 2. 疊加支聲,呈現“多維演唱” 在完整演唱歌詞后,疊加“月亮”引子和“呼喚”尾聲,為歌曲疊加不同意境的支聲,唱出頭尾靜謐和歡快的兩種歌曲韻味,感受和表達歌曲的風格特點。在層層遞進的歌曲學唱中,讓學生在熱鬧的舞蹈歌聲體驗中收獲快樂。 3. 歌曲演繹,升華“藝術表現” 在完整學唱的基礎中,滲入當地獨具特色的“鈴鐺舞”,結合舞蹈動作和樂器伴奏,引導學生跳起熱鬧歡快的圓圈舞。最后,以“月亮”引子+《轉圓圈》主歌演唱+鈴鐺舞表演+“呼喚”尾聲的形式完整演繹,在能力梯度層層遞進中,升華主題、升級表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