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音樂 年級 六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火把節教學目標1.通過對主題和插部的學習和認知,明確6.2.3三個骨干音,了解“重復”的創作手法。 2.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參與音樂的表現,體驗審美感知,由感性延伸理性的認知。 3.通過縱向聆聽的滲透和樂曲的體驗,了解西南音樂的民族特色,培養民族音樂情懷。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6.2.3三個骨干音的認識,了解“重復”的創作手法2. 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參與音樂的表現教學難點: 1. 縱向聆聽的滲透2. 西南音樂的民族特色教學過程一、導入: 師:歡迎來到音樂課堂,之前我們學習了《阿細跳月》和《轉圓圈》。初步了解了西南民族音樂的一些特點。今天,楊老師帶大家一起走進《火把節》。 二、樂曲教學 1.引子 師:仔細聆聽音樂片段,思考:這段樂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播音頻)(離) 師:這是樂曲的引子部分,節奏緊密,速度很快,是對歡樂歌舞場面的描繪,情緒非常的熱烈。 2.主題 從而引出了這首樂曲的主題。仔細聆聽,思考:樂句的骨干音是哪幾個?情緒如何?想象到什么畫面?能聽出樂句的主奏樂器嗎?(播音頻) 師:是的,樂句由6.2.3三個骨干音組成,由弦樂和木管樂器主奏。音調樸實,性格豪放,像是男子們的群舞。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他們的熱鬧場面。 (播放視頻) 師:多么熱鬧的場面,請聆聽下面這條樂句,它和主題有何不同,情緒如何變化?(播第二個音頻) 師:是的,這段樂句加入了更多的打擊樂器,特別是開始的大镲,讓音樂情緒更加的熱烈。 3.第一插部 師:隨后是第一插部,聆聽樂句,思考:主奏樂器是什么?能聽出伴奏樂器嗎? 還發現了什么特點?(播音頻) 師:(鏡)第一插部基本由主題發展而成。由單簧管和短笛主奏,小提琴用撥弦伴奏。這段樂句也是由6.2.3 三個骨干音構成,并且一直在重復。(播視頻)(離) 4.第二插部 師:清脆的短笛和穩重的單簧管演奏的第一插部與主題相呼應。那么第二插部,會不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呢? 師:仔細聆聽,第二插部的樂句情緒如何?請想象畫面,并聽出主奏樂器和伴奏樂器。(播放第一個音頻) 師:非常抒情的第二插部,主要由清新又悠揚的雙簧管主奏,弦樂組撥弦伴奏,像是姑娘們的舞蹈。讓我們拿出手指畫一畫,感受姑娘們舞蹈的行進。(隨意點一下PPT) 師:太有畫面感了,請聽下面子這條樂句,它和第二插部有什么不同?(點第二個音頻) 師:第二次出現的時候,音調更高了,由C調升到F調,主奏樂器也變成了弦樂組,讓音樂更加具有流動感。讓我們一起來表現這流動的音樂吧。(點視頻) 5.主題再現 師:同學們,當主題再現時,很多低音樂器為之伴奏,你能聽出是什么樂器嗎?還能聽出它們的旋律走向嗎?請欣賞(點PPT) 師:一起來模擬低音伴奏樂器的旋律行進(點視頻) 三、全曲表現 師:樸實穩重的男子群舞,加上優美抒情且富有流動感的姑娘舞蹈,無不展現了云南各族人民歡度傳統節日的歡樂情景。主題的再現,在全曲中起到了前后呼應的效果,最后在熱烈的氛圍中結束全曲。讓我們一起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加入她們吧。(點視頻) 四、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火把節》(片段)是選自由王西麟創作的《云南音詩》 第四樂章。它描繪了云南各族人民歡度傳統節日的歡樂情景。 五、拓展聆聽 師:老師這里有兩首作品,請你找一找,它蘊藏著什么特點? 師:三個骨干音的構成,樂句的重復使用,無不體現了云南音樂及西南音樂的風格特點。 六、總結 師:同學們,中國民族音樂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沉淀,留下了無數的瑰寶。讓我們一起守護民樂,傳承民樂,發揚民樂。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