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師一優課教學設計 學校: 學科 物理 授課年級 八年級 教師姓名:章節名稱 第八章 摩擦力 計劃學時 1學時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1)摩擦力的定義。(2)影響摩擦力大 小的因素。(3)增減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復雜化,教 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 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產生的原 因,教學中使學生了解即可。 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后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后在“科學世界”里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于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于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學習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對摩擦現象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還僅僅是形象上的感知,沒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遵循從形象到抽象,從生活到物理,從已知到未知的的順序,學生雖然已學過力、彈力、重力的知識,但初二學生接觸物理時間不長,控制變量法探究能力較弱,更何況多個變量。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又有一定難度,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閱歷和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精心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適當營造相關物理情景,來啟發學生學習,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才能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效進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了解摩擦力的產生;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會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認識生活中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知識與技能: 1.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摩擦和減少摩擦的具體問題。過程與方法: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量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實例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教學重點 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難點 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實驗、歸納、對比教學設計思路 以現場拔河比賽作對比,強烈的反差激發出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并且當學生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剛才親眼所見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前后呼應也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完整性。 本節課的主題是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為了突顯主題,摩擦力定義就不能占用較大篇幅。于是我以兩次感受實驗,突破 “相對運動”這個難點,從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義。 教材中選擇用毛巾和木板來呈現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觸面,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木板較窄,易發生“脫軌”事件導致實驗失敗,而毛巾較軟,易發生堆積,使拖動木塊時受到阻礙,我將它們換成砂紙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砂紙很平整,不易起皺,正反兩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樣,能形成強烈對比的實驗效果。另,教材中選用鉤碼作為重物改變壓力大小,我將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穩的銅質圓柱體,使實驗效果更加明顯且更易操作。 測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彈簧測力計拉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直接讀出摩擦力大小。但是由于實際操作中極難控制勻速運動,故給讀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為此,我在評估完第一個猜想的驗證實驗后,教給學生一種新方法,將拉動木塊改為拉動砂紙。使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需控制勻速,這一實驗方法的改進無疑大大降低了實驗的難度。 由于學生剛剛學完重力,還沒有學習壓力,故學生在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極易猜想到重力,并且易將重力混同于壓力進行理解。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利用氫氣球和電子秤精心設計了三組實驗,使學生從實驗數據上一目了然地分析出摩擦力與壓力有關而與重力無關。 實驗實驗表格也是本課的一大難點。實際教學中,學生很難自己設計出涉及二到五個變量的綜合性表格。我用分組實驗,每個因素設計一個表格的方法,將難點化解。信息技術應用分析知識點 學習目標 媒體內容與形式 使用方式 媒體來源1、問題導入 激發學習熱情 問題(文本、圖片) 玻璃棒、洗潔精 教師播放 自制2、學習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 目標內容(文本) 教師播放 自制3、摩擦力的概念 認識摩擦力 學生活動:守在桌面滑動(文本)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自制4、探究摩擦力大小影響因素 探究摩擦力大小影響因素 實驗器材12套(文本) 教師引導 自制5、摩擦力的防止與利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圖片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舉列 自制5、歸納總結 回顧學習過程,梳理知識點 提示梳理方向(文本) 教師播放 自制6、分層作業 鞏固提升 題目及作業要求(文本) 教師播放 自制教學過程(可續頁)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所用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情景導入 2分鐘 活動展示 活動1、請兩個同學進行一次拔河比賽。 活動二、請一位同學提起水瓶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是摩擦力讓力小者能獲勝,正因為沒有摩擦力水瓶沒有辦法提起。 摩擦力是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點。 板書課題 踴躍參與、積極思考。為什么力小者能獲勝,水瓶為什么提不起來 強烈的反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 摩擦力的概念 5分鐘 講授實驗內容,體驗摩擦力 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將手掌用力壓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對桌面靜止。 2.將手掌用較小力壓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對于桌面滑動。 3.用兩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問題,引導討論。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個什么樣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討論一邊感受,糾正學生的錯誤 板書: 一、摩擦力(F摩)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叫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條件 a.兩個物體接觸且有壓力 b.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c.接觸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回憶活動1和活動2,如果教室內外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們身邊的情景會發生哪些變化? 聆聽實驗內容,并動手實驗 學生思考,并討論 在老師的帶領下,逐漸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作用點、方向幾個方面討論,并得出結論。 學生根據概念分析找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學生思考,并進行大膽的猜想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并教育學生,分析事物首先要從觀察開始。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培養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提高學生思維想象的能力三、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15分鐘 提出問題 1、從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我要想知道某種情況下,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比如這個木塊放在這個長木板上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我該怎么辦呢? 彈簧測力計能直接測摩擦力嗎? 2、引導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由生活經驗我們知道:當你推箱子時,箱子越重,推起來越費力;地面越粗糙,推起來越費力。 那么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注意要說明你猜想時是根據什么生活經驗。 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實驗過程中進行指導。 剛才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可是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我們怎么來研究呢? 這種方法我們稱為控制變量法 4、指導學生實驗 好,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測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5、引導學生交流實驗結果 實驗后,引導學生交流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與物重、速度、接觸面積無關。 板書 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重、速度、接觸面積無關 引導 觀看兩幅圖片,讓學生解釋冰天雪地的車輪為什么套上鐵鏈,溜旱冰為什么要安裝輪子 大家說:摩擦力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 思考回答 不同情況不一樣。 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測力的工具應該用彈簧測力計。 不能,所以要用二力平衡知識。 使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測出的拉力就等于摩擦力。 學生思考、討論、并根據生活經驗提出自己的猜想 學生可能猜測滑動摩擦力大小可能與: 物重; 接觸面所受壓力; 接觸面粗糙程度; 物體運動的速度; 接觸面面積的大小等因素有關。 學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并記錄。 進行分組實驗 學生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交流實驗結果 展示實驗數據,表達個人觀點,總結討論 提高學生思維想象的能力 對問題深入討論,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地能力。 將生活經驗與物理猜想結合,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明確研究方法。 鍛煉實驗能力。了解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 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 培養實驗操作技能; 培養學生交流的能力,反思、尊重實驗結論的精神。 培養合作的意識。 培養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四、 摩擦的利用和防止 8分鐘 例舉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方法 板書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壓力; 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 板書 減小摩擦的方法: 減小壓力; 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 用滾動代替滑動; 是兩個相互接觸的表面隔開。 思考談論 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思考 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的情況。 分析總結: 有的增大壓力 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 找出物理與生活的結合點。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五、 本課總結 2分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作用點和方向,測量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分析了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并對生活中那些地方要增大摩擦,那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做了討論,掌握了一些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聆聽與思考 梳理摩擦力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六、 推薦作業(作業在課件后面) 8分鐘板書設計 一、摩擦力(F摩)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叫滑動摩擦力。 a.兩個物體接觸且有壓力; 2.摩擦力產生條件 b.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c.接觸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重、速度、接觸面積無關。 三、摩擦的利用和防止 1.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 2.減小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用滾動代替滑動;使兩個相互接觸的表面隔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