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8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海氣相互作用是高考的新考點,考頻漸高,而且海洋地理是高考的重點方向。本專題以以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和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作為主線,探究備考著力點及對應的考試解題技巧。一、海氣相互作用的基礎知識(一)海氣相互作用的解題分析思路:1.相互作用的內容——水分、熱量海洋和大氣之間進行著大量且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其中的水熱對氣候乃至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深刻影響。2.相互作用的原理——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1)海洋對大氣的作用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海洋通過蒸發(fā)為大氣傳遞水、熱。(2)大氣對海洋的作用【思維提升】從綜合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屬于自然地理過程中的物理過程,海洋和大氣進行廣泛的水分和熱量交換,物質組成保持不變,僅發(fā)生了位置變化和形態(tài)變化。從要素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涉及大氣過程和海水蒸發(fā)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大氣過程包括大氣熱力過程和大氣動力過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氣熱力過程中的輻射輸送過程和潛熱輸送過程,海水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增溫的海水通過傳導、對流等方式加熱近海面大氣,并通過長波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體現(xiàn)了輻射輸送。海水蒸發(fā)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即水在相態(tài)變化時發(fā)生的熱量變化,體現(xiàn)了潛熱輸送。海-氣相互作用也體現(xiàn)了大氣動力過程,即物質和能量在高低緯度間、海陸間和高低空間輸送。水文過程主要涉及洋流運動,南半球東南信風將大量表層海水吹離海岸,位于深層的海水向上移動形成上升補償流,東西太平洋冷熱不均,這也是沃克環(huán)流形成的基礎。從動力因子來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的動力來源為太陽能以及太陽能派生而來的水能和風能。(二)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拉尼娜現(xiàn)象1.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成因及影響現(xiàn)象 厄爾尼諾現(xiàn)象 拉尼娜現(xiàn)象影響過程 東南信風勢力減弱,帶向西太平洋的暖海水減少 東南信風勢力增強,帶向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增多具 體 內 容 雨帶 夏季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溫度降低,對流減弱,從赤道上空前往副熱帶地區(qū)的氣流減弱,在原本偏南的位置堆積下沉,形成西太平洋副高。此副高位置偏南導致夏季風實力減弱,雨帶難以北進,形成南澇北旱局面。 由于東亞地區(qū)信風增強,副高強大,位置偏北,使得夏季風增強,雨帶移動速度快,出現(xiàn)南旱北澇局面。氣溫 此時冷空氣較強不斷阻擋暖空氣北上,因此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冷夏局面。 東亞地區(qū)由于海水溫度降低,冬季海陸熱力差異降低,氣壓梯度力降低,冬季風強度降低,寒潮減少,出現(xiàn)暖冬,特別是南方。 由于夏季風推進得快,夏季東北出現(xiàn)暖夏。 冬季由于暖海水增多,海洋溫度更高,海陸溫差更大,冬季風變得更強大,高緯度地區(qū)被西風禁錮的冷氣團突破封鎖,在東亞大槽等誘導下,寒潮頻發(fā),出現(xiàn)冷冬。臺風 西部太平洋溫度降水,低緯度洋面干冷化,上升氣流減弱,大氣穩(wěn)定度增加,形成臺風的能量減少,臺風個數(shù)和登陸次數(shù)減少。 由于更多的暖海水涌向太平洋西部,使得低緯度西部太平洋暖濕化,對流更旺盛,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水汽,因此西太平洋臺風發(fā)育個數(shù)更多,臺風風力等級更高。二、考點分析:(一)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通過蒸發(fā)、降水,潛熱和感熱交換等環(huán)節(jié)完成。1.海水蒸發(fā)條件影響海水蒸發(fā)的因素有太陽輻射、風、大氣狀態(tài)和海氣溫差等自然因素。自然影響因素 表現(xiàn)海水 蒸發(fā) 太陽輻射 正相關風 風速 正相關風向 陸地→海洋 促進高緯→低緯 促進大氣狀態(tài) 水汽飽和度 負相關層結穩(wěn)定度 負相關海氣溫差 正相關(2018·海南·高考真題)下圖示意我國近海海面年蒸發(fā)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發(fā)強烈,出現(xiàn)了年蒸發(fā)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區(qū)。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2.年蒸發(fā)量高值區(qū)海域冬季海面蒸發(fā)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A.降水少 B.輻射強C.海氣溫差大 D.風力強【試題解讀】海氣溫差是指海水表面的水溫(Tw)與海洋表層大氣(Ta)的代數(shù)差值(下圖)。在夏季,由于海洋升溫慢 Tw在冬季時 Tw>Ta,此時海洋向大氣傳輸熱量,使近海面氣溫升高,一方面空氣密度減小,另一方面空氣直減率增大,導致空氣層結不穩(wěn)定,從而產(chǎn)生較強的空氣對流。近表層空氣不斷上升帶走水汽,上空干冷空氣也源源不斷地下沉至海表,周而復始;與此同時表層海水也因降溫密度增加而下沉,將其下方相對高溫的海水帶至表層。因此,在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和海水層結不穩(wěn)定的雙重影響下蒸發(fā)不停地進行。另外,讀圖可知,年蒸發(fā)量高值區(qū)位于東海附近海域,東海海域冬季降水較渤海、黃海海域多;太陽輻射強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風影響,風力應比渤海、黃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B、D選項。故答案選C。2.海水表面溫度變化海水表面溫度從大的尺度上來說,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緯度位置的太陽輻射和不同海域所在的洋流系統(tǒng),對海洋表層水溫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風、海水的蒸發(fā)耗熱(潛熱)也是不能忽視的因子,下表是海水表層水溫的主要影響因子。影響因子 表現(xiàn)海水 表層 溫度 太陽輻射 正相關風 風速 負相關風向 陸地→海洋 離岸風降溫高緯→低緯 冷空氣接觸降溫洋流 正相關海水蒸發(fā) 負相關(2022年山東卷-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qū)頻繁受冷空氣影響。下圖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2)在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下,N海域表層水溫較低、海產(chǎn)豐富。分析其原因。【試題解讀】水溫較低: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小(“焚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答案】(2)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小(焚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將下層的營養(yǎng)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充足,使N海域海產(chǎn)豐富。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主要造成了海洋表層的洋流、風浪等不同尺度的海水運動形式,而當前高考情境一般聚焦于中小尺度和地方性大氣對海洋的動力影響。大氣對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向下的動量輸送(風應力),產(chǎn)生風海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運動。除了要考慮直接動力——風(要從大尺度考慮風帶)之外,還要考慮地轉偏向力、陸地輪廓,島嶼以及海底地形等的影響。(2022年廣東卷-19)[海洋地理]卡里馬塔海峽是熱帶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體交換的通道。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jié)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下圖示意卡里馬塔海峽及周邊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峽表層海水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的原因。【解析】根據(jù)材料“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jié)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可知,該海峽處洋流隨季節(jié)發(fā)生變化。結合所學,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在東南信風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為暖流,因此,海水溫度較高,鹽度較高。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影響該海域,海水流向向南,為寒流,因此,海水溫度較低,海水鹽度較低。原因:結合前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域受東北信風帶影響,表層海水盛行風作用下,以及海陸分布的影響,海水向南流動。讀圖可知,海峽北部為南海,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動的海水在經(jīng)過該海峽時,因海峽海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海水通過速度加快,流速達到最大。【答案】原因:在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影響該海域,表層海水在偏北風的吹拂下,并受海陸輪廓影響,海水向南流動。海峽北部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峽海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流速增大,達到最大。(2021年廣東卷-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從冰架分離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qū),洋流環(huán)境復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qū)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xiàn)。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1)簡述羅斯環(huán)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2)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解析】(1)羅斯環(huán)流屬于風海流,受盛行風帶的影響,加上陸坡流、大陸形狀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羅斯環(huán)流。(2)讀圖可知,冰筏移動方向與極地環(huán)流運動方向一致,分析動力機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極地環(huán)流為風海流,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極地東風的形成與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的氣壓差有關,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則是形成氣壓差的根本原因。【答案】(1)影響因素:盛行風、海陸輪廓、洋流等;南極高緯地區(qū)盛行東南風,表層海水受東南風的吹拂從羅斯灣東岸向西岸運動;到西岸后受地形影響向低緯運動;到60°S附近受西風漂流影響形成環(huán)流。(2)從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與極地環(huán)流(洋流)方向一致,說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動;極地環(huán)流(洋流)的形成是因為極地東風的吹拂;而極地東風的形成是由于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存在氣壓差;兩地間的氣壓差與太陽輻射高低緯間分布不均有關。(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xiàn),冰面減少,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不是固態(tài)降雪,使海冰補給來源變少;與降雪相比,降水的溫度較高,增加流經(jīng)海冰區(qū)域溫度,加速海冰融化。(2023上·遼寧·高三校聯(lián)考階段練習)南海是熱量和水汽到達中國大陸地區(qū)的主要通道之一,其蒸發(fā)量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和空間變化。下圖示意我國南海海區(qū)夏、冬季海面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單位:cm/月)的分布,圖中甲、乙海域分別為南海夏季、冬季的蒸發(fā)量高值區(qū)。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影響圖中甲海域成為夏季蒸發(fā)高值區(qū)的主要因素是( )A.離岸距離 B.海面風速 C.海表溫度 D.海水鹽度2.乙海域冬季蒸發(fā)較夏季顯著增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海水流動快 B.太陽輻射強 C.海氣溫差大 D.大氣降水少3.(2023上·山東濰坊·高三統(tǒng)考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冷流降雪是山東半島冬季獨特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冬季勢力逐漸加強的冷空氣流經(jīng)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山東半島冬季的冷流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份,占整個冬季的66%。冷流降雪主要集中在煙臺和威海一帶,有“膠東雪窩子”之稱。下圖為山東半島冷流降雪示意圖。(2)從海一氣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煙臺和威海12月份降雪量大且強度大的原因。4.(2024·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fā)生的熱交換。下圖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狀況(單位:cal/cm2),正值代表熱量由下向上傳遞,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1)據(jù)圖說出7月北印度洋感熱通量的分布特點。(2)分析該季節(jié)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qū)感熱通量為負值的原因。(3)感熱通量的分布會加強海面的風向,推測此時該海域加強的風向,并說明理由。5.(2022上·福建龍巖·高三上杭一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平流海霧一般是暖氣流受海面冷卻,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混合海霧一般是近海面水汽接近飽和的空氣與冷空氣混合而產(chǎn)生的霧。受東亞大陸和熱帶海洋的交替影響,我國珠江口海域海霧頻發(fā),混合海霧和平流海霧是其主要類型。研究表明,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及海氣溫差、大氣層結等條件影響珠江口海霧的形成和消散。下表為兩類海霧相關氣象數(shù)據(jù)。海霧類型 相對濕度(%) 風速(m/s) 風向 海氣溫差(℃)平流海霧 88.5 3.1 偏南 -0.21混合海霧 90.8 2.2 偏北 0.54(2)說明平流海霧形成后,海氣溫差增大對其發(fā)展的影響。6.(2024上·天津武清·高三天津市武清區(qū)楊村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讀材料,回答問題。阿拉伯半島東面為波斯灣,西面為紅海,兩地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的氣溫最熱季節(jié)一般不到25℃。下圖為印度洋8月表層水溫分布圖。(2)與紅海相比,索馬里沿岸夏季氣溫較低,從海一氣作用的角度解釋原因。7.(2023上·新疆·高三兵團二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約1000千米的赤道附近,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第二大 島,受洋流和風的相互作用,具有獨特的氣候特征。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下,島上氣候分為明顯的熱季(1-5月)和涼季(6-12月)。下圖示意圣克魯斯島的位置。材料二 厄爾尼諾現(xiàn)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高的一種現(xiàn)象,自2020年年中開始,全球經(jīng)歷了持續(xù)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2023年3月,本輪拉尼娜事件正式結束,厄爾尼諾即將登場。專家預測厄爾尼諾或在2023年底前出現(xiàn),認為2024年恐成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1)說明圣克魯斯島涼季初期大氣穩(wěn)定的原因。(2)分析厄爾尼諾事件對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氣溫的影響。8.(2023上·河北唐山·高三唐山市第二中學校考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海水性質明顯不同的兩類水體交匯易形成海洋鋒。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交界處的北歐海存在海洋鋒現(xiàn)象,在夏秋季尤為明顯。每年冬季,由于冰島低氣壓等多種原因,北歐海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進而影響大范圍的大氣環(huán)流。下圖為北歐海的海水運動示意圖。(3)結合海氣相互作用的具體方式,解釋冬季北歐海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的原因。9.(2023上·陜西榆林·高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洋對大氣的影響主要是向大氣輸送熱量和水汽,海——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長期天氣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下圖示意太平洋局部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分布(單位:×0.484W/m )。(1)指出圖示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的主要分布特征。(2)分析甲海域海一氣相互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3)指出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的大致海域范圍,并說明其發(fā)生時可能給太平洋西岸地區(qū)帶來的影響。10.(2023上·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高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間湖是指冬季當外界環(huán)境達到結冰條件時,仍長期保持無冰或者僅被薄冰覆蓋的冰間開闊水域。在北極地區(qū),冰間湖出現(xiàn)的位置較為固定,并存在周期性發(fā)展和消失的特點。冰間湖與海洋的熱力、大氣因素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圖示意北極地區(qū)水深及冰間湖分布。(1)指出北極地區(qū)冰間湖的分布特點,并說明原因。(2)與海冰覆蓋區(qū)相比,說明冰間湖對周圍大氣影響強烈的原因。參考答案:1.B 2.C【解析】1.影響蒸發(fā)量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氣溫、風力、濕度和水域面積等方面。靠近陸地的大陸架區(qū)域蒸發(fā)量較少,故A排除;夏季整個海域海水的溫度較高,故C排除;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氣候因素,即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關系。海水鹽度對蒸發(fā)的影響較小,故D排除;夏季海面風力較大,因此表面水汽蒸發(fā)快,故B正確;故選擇B。2.根據(jù)圖示信息可得,圖中暖流流經(jīng)地區(qū)水溫高,海氣溫差大,因此 海氣溫差更大,通過潛熱輸送速率更快,因此蒸發(fā)速度本身就會變快 。故C正確;海水流動速度與蒸發(fā)關系不大,故A排除;冬季北半球太陽輻射弱,故B排除;大氣降水蒸發(fā)影響較小,故D排除;故選擇C。3.(2)12月,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黃渤海水溫下降速度緩慢且滯后,海一氣溫差在一年中達到最大;冷空氣增溫增濕效果明顯,因此12月的冷流降雪量多且強度大。【解析】(2)由材料可知,冬季勢力逐漸加強的冷空氣流經(jīng)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說明該地區(qū)降雪和冬季風相關。12月,陸地降溫速度快,海洋降溫明顯滯后于陸地,海陸溫差大,冬季風勢力強,氣溫降低速度快,此時,源自陸地的冷空氣南下后,黃渤海區(qū)域海—氣溫差達到最大,結合上題可知,此時,海氣相互作用強,黃渤海海域對冷流氣團產(chǎn)生的增溫增濕效果最為明顯,水汽充足的氣流南下到達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受低山丘陵阻擋抬升,水汽遇冷凝華,形成高強度降雪。4.(1)感熱通量分布不均;東部地區(qū)以正值為主(或西部地區(qū)以負值為主或東高西低);東部分布較稀疏(或西部分布較密集);西部地區(qū)負值數(shù)值較大(或東部地區(qū)正值數(shù)值較小)。(2)夏季,該地區(qū)受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底層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該地區(qū)水溫低于氣溫,熱量由上向下傳遞,感熱通量為負值。(3)偏西風,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感熱通量為負值,水溫低于氣溫。【解析】(1)本小題主要從等值線組的數(shù)值范圍、遞變、疏密、彎曲、極值等角度進行分析。由圖可知,7月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不均;東部地區(qū)以正值為主,西部地區(qū)以負值為主,感熱通量東高西低;東部感熱通量等值線分布較稀疏,感熱通量區(qū)域變化較小;西部感熱通量等值線分布較密集,感熱通量區(qū)域變化較大;東部地區(qū)正值數(shù)值較小,西部地區(qū)負值數(shù)值較大。(2)由材料可知,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fā)生的熱交換,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qū)感熱通量為負值,說明氣溫高于水溫(或水溫低于氣溫)。由所學知識可知,水溫除受太陽輻射影響外,還與洋流有關。7月份是夏季,該地區(qū)受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底層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該地區(qū)水溫低于氣溫,熱量由上向下傳遞,感熱通量為負值。(3)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fā)生的熱交換,夏季北印度洋海域大氣溫度差異很小,感熱通量的正值或負值主要反映下墊面的海水水溫。由題干“感熱通量的分布會加強海面的風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下墊面的溫度差異會引起熱力環(huán)流。由材料“正值代表熱量由下向上傳遞,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結合分布圖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感熱通量值為負值,說明西部水溫較低;北印度洋東部感熱通量值為正值,說明東部水溫較高。根據(jù)海—氣相互作用和熱力環(huán)流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溫度較低,大氣冷卻收縮下沉,形成高壓;東側海水溫度較高,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在北印度洋東西兩側之間形成氣壓差,近海面氣流由氣壓較高的西部流向氣壓較低的東部,增強了海面的偏西風。5.(2)平流海霧發(fā)生時,氣溫高于海水表面溫度;因為海水溫度變化小,所以海氣溫差增大時主要是溫升高;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海霧的消散加快。【解析】(2)平流海霧一般是暖氣流受海面冷卻,水汽凝結而成的霧。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及海氣溫差、大氣層結等條件影響珠江口海霧的形成和消散。平流海霧形成的海氣溫差是﹣0.21℃,說明氣溫高于海水表面溫度;海水溫度變化小,海氣溫差增大時其實主要是氣溫升高;低層大氣存在逆溫層,有利于海霧的長時間維持,若氣溫升高,逆溫層就會慢慢消失,海霧難以維持而消散,氣溫升高也會使水汽不易凝結,加快海霧的消散。6.(2)索馬里沿岸海域比紅海面積廣闊,夏季氣溫受海洋影響大;索馬里沿岸夏季為寒流,受寒流影響,氣溫降低。【解析】(2)與紅海相比,索馬里沿岸海域洋面廣闊,所以夏季氣溫受東部印度洋的調節(jié)更為顯著,升溫速度較慢;其次索馬里沿岸夏季盛行西南風,屬于離岸風,表層海水吹離大陸,形成的上升流為寒流,受寒流降溫作用的影響,氣溫較低。7.(1)涼季初期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東南部海域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底部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層,使得大氣穩(wěn)定。(2)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使得該島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多,導致氣溫升高。【解析】(1)圖示圣克魯斯島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半球,涼季初期在6月份,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西側,其東南部海域有秘魯寒流流經(jīng),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底部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層,大氣對流運動較弱,使得大氣穩(wěn)定。(2)厄爾尼諾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xiàn)顯著增溫,導致秘魯寒流減弱,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使得該島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多,導致氣溫升高。8.(3)冬季海洋降溫慢,海水溫度較高,海洋放出大量長波輻射;通過傳導對流將熱量輸送給大氣;冬季受冰島低氣壓影響,盛行上升氣流,海水蒸發(fā)吸收熱量,水汽上升冷卻凝結把潛熱輸送給大氣。【解析】(3)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時海洋降溫較慢,海水氣溫較高,所以海洋會放出大量的長波輻射;海洋表面氣溫較高,氣流上升運動,將熱量輸送給大氣;冬季時,太陽直射點南移,氣壓帶風帶南移,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南移,冰島形成低壓中心,盛行上升氣流;海水由液態(tài)水變?yōu)闅鈶B(tài),需要吸收熱量,水汽垂直上升過程中冷卻凝結,同時釋放出熱量給大氣,大氣溫度會升高。9.(1)赤道附近熱量等值線大致與緯線平行;20°N附近海域由東向西逐漸遞增;暖流流經(jīng)區(qū)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大,寒流流經(jīng)區(qū)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小。(2)甲海域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jīng),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蒸發(fā)量小,向大氣輸送的水熱較少;受寒流及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大氣降水較少,海一氣之間水熱交換不活躍等。(3)大致海域: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影響:太平洋西部海域海表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減少,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qū)干旱嚴重。【解析】(1)讀圖可知,圖示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在赤道~20°N附近大致與緯線平行,由低緯向高緯數(shù)值減小;20°N附近海域由東向西逐漸遞增;大洋西岸有暖流流經(jīng),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大;大洋東岸有寒流流經(jīng),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小。(2)讀圖可知,甲海域位于美國西海岸,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jīng),寒流對沿岸海水由降溫作用,導致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蒸發(fā)量小,向大氣輸送的水熱較少;甲海域位于20°N附近,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氣流下沉,降水較少,加之寒流的減濕作用,海一氣之間水熱交換不活躍等。(3)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的大致海域范圍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出現(xiàn)厄爾尼諾現(xiàn)象時,該海域海水溫度較常年偏高。厄爾尼諾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由于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海域水溫偏高,導致太平洋西部海域表層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造成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qū)降水減少,干旱嚴重。10.(1)分布特點: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帶。原因:沿岸地帶緯度較低,氣溫較高,長期無冰;沿岸地帶受沿岸流影響,海水運動較快,冰層薄;受強勁的極地東風影響,沿岸地帶海冰向低緯度移動,形成無冰區(qū)。(2)冰間湖的海一氣水熱交換比周圍海冰覆蓋區(qū)域強;冬季冰間湖中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強烈,使大氣變暖升溫,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夏季太陽輻射通過冰間湖進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層,促進海水與大氣的熱量平衡;冰間湖蒸發(fā)較冰區(qū)強,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冰間湖周期性的發(fā)展和消失,會引發(fā)冰間湖水面大氣運動不穩(wěn)定。【解析】(1)由于北冰洋的海陸格局是南方的陸地圍繞北邊的海洋,沿岸地帶相對于極地地區(qū),緯度較低,氣溫較高,長期無冰;冬季陸地氣溫低于北冰洋區(qū)域,陸地來風形成沿岸洋流,海水運動較快,冰層薄,容易被吹散,露出水面,形成冰間湖;受強勁的極地東風影響,沿岸地帶海冰向低緯度移動,形成無冰區(qū)。因此,北極地區(qū)冰間湖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帶。(2)北極地區(qū)產(chǎn)冰量較大的冰間湖應該分布在海冰較厚的沿岸地區(qū),海冰阻隔了海洋海水與大氣的接觸,與海冰覆蓋區(qū)相比,冰間湖水面出露,海水與大氣之間直接接觸,因此,冰間湖的海一氣水熱交換比周圍海冰覆蓋區(qū)域強。首先,水分交換方面,由于冰間湖水面出露,海水蒸發(fā)較冰區(qū)強,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其次,熱量交換方面,冬季冰間湖水溫較高,湖面上部氣溫較低,導致湖中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強烈,使湖面大氣變暖升溫,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夏季,由于于海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加,使海水溫度升高,加快海冰的融化,導致湖面上部大氣溫度降低,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冰間湖周期性的發(fā)展和消失,會引發(fā)冰間湖水面大氣運動不穩(wěn)定。【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專題18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海氣相互作用是高考的新考點,考頻漸高,而且海洋地理是高考的重點方向。本專題以以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和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作為主線,探究備考著力點及對應的考試解題技巧。一、海氣相互作用的基礎知識(一)海氣相互作用的解題分析思路:1.相互作用的內容——水分、熱量海洋和大氣之間進行著大量且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其中的水熱對氣候乃至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深刻影響。2.相互作用的原理——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1)海洋對大氣的作用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海洋通過蒸發(fā)為大氣傳遞水、熱。(2)大氣對海洋的作用【思維提升】從綜合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屬于自然地理過程中的物理過程,海洋和大氣進行廣泛的水分和熱量交換,物質組成保持不變,僅發(fā)生了位置變化和形態(tài)變化。從要素過程來看,“海-氣相互作用”涉及大氣過程和海水蒸發(fā)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大氣過程包括大氣熱力過程和大氣動力過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氣熱力過程中的輻射輸送過程和潛熱輸送過程,海水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增溫的海水通過傳導、對流等方式加熱近海面大氣,并通過長波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體現(xiàn)了輻射輸送。海水蒸發(fā)吸熱、凝結放熱的過程,即水在相態(tài)變化時發(fā)生的熱量變化,體現(xiàn)了潛熱輸送。海-氣相互作用也體現(xiàn)了大氣動力過程,即物質和能量在高低緯度間、海陸間和高低空間輸送。水文過程主要涉及洋流運動,南半球東南信風將大量表層海水吹離海岸,位于深層的海水向上移動形成上升補償流,東西太平洋冷熱不均,這也是沃克環(huán)流形成的基礎。從動力因子來看,“海-氣相互作用”主要的動力來源為太陽能以及太陽能派生而來的水能和風能。(二)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拉尼娜現(xiàn)象1.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成因及影響現(xiàn)象 厄爾尼諾現(xiàn)象 拉尼娜現(xiàn)象影響過程 東南信風勢力減弱,帶向西太平洋的暖海水減少 東南信風勢力增強,帶向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增多具 體 內 容 雨帶 夏季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溫度降低,對流減弱,從赤道上空前往副熱帶地區(qū)的氣流減弱,在原本偏南的位置堆積下沉,形成西太平洋副高。此副高位置偏南導致夏季風實力減弱,雨帶難以北進,形成南澇北旱局面。 由于東亞地區(qū)信風增強,副高強大,位置偏北,使得夏季風增強,雨帶移動速度快,出現(xiàn)南旱北澇局面。氣溫 此時冷空氣較強不斷阻擋暖空氣北上,因此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冷夏局面。 東亞地區(qū)由于海水溫度降低,冬季海陸熱力差異降低,氣壓梯度力降低,冬季風強度降低,寒潮減少,出現(xiàn)暖冬,特別是南方。 由于夏季風推進得快,夏季東北出現(xiàn)暖夏。 冬季由于暖海水增多,海洋溫度更高,海陸溫差更大,冬季風變得更強大,高緯度地區(qū)被西風禁錮的冷氣團突破封鎖,在東亞大槽等誘導下,寒潮頻發(fā),出現(xiàn)冷冬。臺風 西部太平洋溫度降水,低緯度洋面干冷化,上升氣流減弱,大氣穩(wěn)定度增加,形成臺風的能量減少,臺風個數(shù)和登陸次數(shù)減少。 由于更多的暖海水涌向太平洋西部,使得低緯度西部太平洋暖濕化,對流更旺盛,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水汽,因此西太平洋臺風發(fā)育個數(shù)更多,臺風風力等級更高。二、考點分析:(一)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通過蒸發(fā)、降水,潛熱和感熱交換等環(huán)節(jié)完成。1.海水蒸發(fā)條件影響海水蒸發(fā)的因素有太陽輻射、風、大氣狀態(tài)和海氣溫差等自然因素。自然影響因素 表現(xiàn)海水 蒸發(fā) 太陽輻射 正相關風 風速 正相關風向 陸地→海洋 促進高緯→低緯 促進大氣狀態(tài) 水汽飽和度 負相關層結穩(wěn)定度 負相關海氣溫差 正相關(2018·海南·高考真題)下圖示意我國近海海面年蒸發(fā)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發(fā)強烈,出現(xiàn)了年蒸發(fā)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區(qū)。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2.年蒸發(fā)量高值區(qū)海域冬季海面蒸發(fā)更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A.降水少 B.輻射強C.海氣溫差大 D.風力強【試題解讀】海氣溫差是指海水表面的水溫(Tw)與海洋表層大氣(Ta)的代數(shù)差值(下圖)。在夏季,由于海洋升溫慢 Tw在冬季時 Tw>Ta,此時海洋向大氣傳輸熱量,使近海面氣溫升高,一方面空氣密度減小,另一方面空氣直減率增大,導致空氣層結不穩(wěn)定,從而產(chǎn)生較強的空氣對流。近表層空氣不斷上升帶走水汽,上空干冷空氣也源源不斷地下沉至海表,周而復始;與此同時表層海水也因降溫密度增加而下沉,將其下方相對高溫的海水帶至表層。因此,在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和海水層結不穩(wěn)定的雙重影響下蒸發(fā)不停地進行。另外,讀圖可知,年蒸發(fā)量高值區(qū)位于東海附近海域,東海海域冬季降水較渤海、黃海海域多;太陽輻射強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風影響,風力應比渤海、黃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B、D選項。故答案選C。2.海水表面溫度變化海水表面溫度從大的尺度上來說,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緯度位置的太陽輻射和不同海域所在的洋流系統(tǒng),對海洋表層水溫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風、海水的蒸發(fā)耗熱(潛熱)也是不能忽視的因子,下表是海水表層水溫的主要影響因子。影響因子 表現(xiàn)海水 表層 溫度 太陽輻射 正相關風 風速 負相關風向 陸地→海洋 離岸風降溫高緯→低緯 冷空氣接觸降溫洋流 正相關海水蒸發(fā) 負相關(2022年山東卷-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qū)頻繁受冷空氣影響。下圖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布。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2)在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影響下,N海域表層水溫較低、海產(chǎn)豐富。分析其原因。【試題解讀】水溫較低: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小(“焚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答案】(2)南下的冷空氣在較大的氣壓梯度和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下,快速穿過峽谷,并在下坡過程中不斷加速,近地面的風速較大;由于峽谷地勢較低,冷空氣過峽谷后在下沉過程中自身的增溫幅度較小(焚風效應弱),且較大的風速使冷空氣在到達N海域之前與下墊面的熱量交換較少,增溫幅度小,冷氣團保持較低溫度;冷氣團與海水的熱力交換使N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強離岸風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層海水溫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將下層的營養(yǎng)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充足,使N海域海產(chǎn)豐富。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大氣對海洋的動力作用主要造成了海洋表層的洋流、風浪等不同尺度的海水運動形式,而當前高考情境一般聚焦于中小尺度和地方性大氣對海洋的動力影響。大氣對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向下的動量輸送(風應力),產(chǎn)生風海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運動。除了要考慮直接動力——風(要從大尺度考慮風帶)之外,還要考慮地轉偏向力、陸地輪廓,島嶼以及海底地形等的影響。(2022年廣東卷-19)[海洋地理]卡里馬塔海峽是熱帶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體交換的通道。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jié)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下圖示意卡里馬塔海峽及周邊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峽表層海水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的原因。【解析】根據(jù)材料“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jié)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可知,該海峽處洋流隨季節(jié)發(fā)生變化。結合所學,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在東南信風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為暖流,因此,海水溫度較高,鹽度較高。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影響該海域,海水流向向南,為寒流,因此,海水溫度較低,海水鹽度較低。原因:結合前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域受東北信風帶影響,表層海水盛行風作用下,以及海陸分布的影響,海水向南流動。讀圖可知,海峽北部為南海,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動的海水在經(jīng)過該海峽時,因海峽海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海水通過速度加快,流速達到最大。【答案】原因:在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影響該海域,表層海水在偏北風的吹拂下,并受海陸輪廓影響,海水向南流動。海峽北部海域較寬闊,地表摩擦力小,風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峽海域窄,在狹管效應作用下,流速增大,達到最大。(2021年廣東卷-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從冰架分離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qū),洋流環(huán)境復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qū)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xiàn)。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1)簡述羅斯環(huán)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2)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解析】(1)羅斯環(huán)流屬于風海流,受盛行風帶的影響,加上陸坡流、大陸形狀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羅斯環(huán)流。(2)讀圖可知,冰筏移動方向與極地環(huán)流運動方向一致,分析動力機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極地環(huán)流為風海流,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極地東風的形成與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的氣壓差有關,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則是形成氣壓差的根本原因。【答案】(1)影響因素:盛行風、海陸輪廓、洋流等;南極高緯地區(qū)盛行東南風,表層海水受東南風的吹拂從羅斯灣東岸向西岸運動;到西岸后受地形影響向低緯運動;到60°S附近受西風漂流影響形成環(huán)流。(2)從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與極地環(huán)流(洋流)方向一致,說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動;極地環(huán)流(洋流)的形成是因為極地東風的吹拂;而極地東風的形成是由于極地高壓和副極地低壓間存在氣壓差;兩地間的氣壓差與太陽輻射高低緯間分布不均有關。(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xiàn),冰面減少,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不是固態(tài)降雪,使海冰補給來源變少;與降雪相比,降水的溫度較高,增加流經(jīng)海冰區(qū)域溫度,加速海冰融化。(2023上·遼寧·高三校聯(lián)考階段練習)南海是熱量和水汽到達中國大陸地區(qū)的主要通道之一,其蒸發(fā)量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和空間變化。下圖示意我國南海海區(qū)夏、冬季海面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單位:cm/月)的分布,圖中甲、乙海域分別為南海夏季、冬季的蒸發(fā)量高值區(qū)。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影響圖中甲海域成為夏季蒸發(fā)高值區(qū)的主要因素是( )A.離岸距離 B.海面風速 C.海表溫度 D.海水鹽度2.乙海域冬季蒸發(fā)較夏季顯著增強,最主要的原因是該海域冬季( )A.海水流動快 B.太陽輻射強 C.海氣溫差大 D.大氣降水少3.(2023上·山東濰坊·高三統(tǒng)考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冷流降雪是山東半島冬季獨特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冬季勢力逐漸加強的冷空氣流經(jīng)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山東半島冬季的冷流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份,占整個冬季的66%。冷流降雪主要集中在煙臺和威海一帶,有“膠東雪窩子”之稱。下圖為山東半島冷流降雪示意圖。(2)從海一氣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煙臺和威海12月份降雪量大且強度大的原因。4.(2024·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fā)生的熱交換。下圖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狀況(單位:cal/cm2),正值代表熱量由下向上傳遞,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1)據(jù)圖說出7月北印度洋感熱通量的分布特點。(2)分析該季節(jié)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qū)感熱通量為負值的原因。(3)感熱通量的分布會加強海面的風向,推測此時該海域加強的風向,并說明理由。5.(2022上·福建龍巖·高三上杭一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平流海霧一般是暖氣流受海面冷卻,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混合海霧一般是近海面水汽接近飽和的空氣與冷空氣混合而產(chǎn)生的霧。受東亞大陸和熱帶海洋的交替影響,我國珠江口海域海霧頻發(fā),混合海霧和平流海霧是其主要類型。研究表明,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及海氣溫差、大氣層結等條件影響珠江口海霧的形成和消散。下表為兩類海霧相關氣象數(shù)據(jù)。海霧類型 相對濕度(%) 風速(m/s) 風向 海氣溫差(℃)平流海霧 88.5 3.1 偏南 -0.21混合海霧 90.8 2.2 偏北 0.54(2)說明平流海霧形成后,海氣溫差增大對其發(fā)展的影響。6.(2024上·天津武清·高三天津市武清區(qū)楊村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讀材料,回答問題。阿拉伯半島東面為波斯灣,西面為紅海,兩地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的氣溫最熱季節(jié)一般不到25℃。下圖為印度洋8月表層水溫分布圖。(2)與紅海相比,索馬里沿岸夏季氣溫較低,從海一氣作用的角度解釋原因。7.(2023上·新疆·高三兵團二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約1000千米的赤道附近,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第二大 島,受洋流和風的相互作用,具有獨特的氣候特征。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下,島上氣候分為明顯的熱季(1-5月)和涼季(6-12月)。下圖示意圣克魯斯島的位置。材料二 厄爾尼諾現(xiàn)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高的一種現(xiàn)象,自2020年年中開始,全球經(jīng)歷了持續(xù)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2023年3月,本輪拉尼娜事件正式結束,厄爾尼諾即將登場。專家預測厄爾尼諾或在2023年底前出現(xiàn),認為2024年恐成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1)說明圣克魯斯島涼季初期大氣穩(wěn)定的原因。(2)分析厄爾尼諾事件對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氣溫的影響。8.(2023上·河北唐山·高三唐山市第二中學校考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海水性質明顯不同的兩類水體交匯易形成海洋鋒。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交界處的北歐海存在海洋鋒現(xiàn)象,在夏秋季尤為明顯。每年冬季,由于冰島低氣壓等多種原因,北歐海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進而影響大范圍的大氣環(huán)流。下圖為北歐海的海水運動示意圖。(3)結合海氣相互作用的具體方式,解釋冬季北歐海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的原因。9.(2023上·陜西榆林·高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洋對大氣的影響主要是向大氣輸送熱量和水汽,海——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長期天氣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下圖示意太平洋局部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分布(單位:×0.484W/m )。(1)指出圖示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的主要分布特征。(2)分析甲海域海一氣相互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3)指出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的大致海域范圍,并說明其發(fā)生時可能給太平洋西岸地區(qū)帶來的影響。10.(2023上·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高三校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間湖是指冬季當外界環(huán)境達到結冰條件時,仍長期保持無冰或者僅被薄冰覆蓋的冰間開闊水域。在北極地區(qū),冰間湖出現(xiàn)的位置較為固定,并存在周期性發(fā)展和消失的特點。冰間湖與海洋的熱力、大氣因素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圖示意北極地區(qū)水深及冰間湖分布。(1)指出北極地區(qū)冰間湖的分布特點,并說明原因。(2)與海冰覆蓋區(qū)相比,說明冰間湖對周圍大氣影響強烈的原因。參考答案:1.B 2.C【解析】1.影響蒸發(fā)量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氣溫、風力、濕度和水域面積等方面。靠近陸地的大陸架區(qū)域蒸發(fā)量較少,故A排除;夏季整個海域海水的溫度較高,故C排除;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氣候因素,即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關系。海水鹽度對蒸發(fā)的影響較小,故D排除;夏季海面風力較大,因此表面水汽蒸發(fā)快,故B正確;故選擇B。2.根據(jù)圖示信息可得,圖中暖流流經(jīng)地區(qū)水溫高,海氣溫差大,因此 海氣溫差更大,通過潛熱輸送速率更快,因此蒸發(fā)速度本身就會變快 。故C正確;海水流動速度與蒸發(fā)關系不大,故A排除;冬季北半球太陽輻射弱,故B排除;大氣降水蒸發(fā)影響較小,故D排除;故選擇C。3.(2)12月,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黃渤海水溫下降速度緩慢且滯后,海一氣溫差在一年中達到最大;冷空氣增溫增濕效果明顯,因此12月的冷流降雪量多且強度大。【解析】(2)由材料可知,冬季勢力逐漸加強的冷空氣流經(jīng)渤海和黃海海面在山東半島北側登陸,易形成冷流降雪。說明該地區(qū)降雪和冬季風相關。12月,陸地降溫速度快,海洋降溫明顯滯后于陸地,海陸溫差大,冬季風勢力強,氣溫降低速度快,此時,源自陸地的冷空氣南下后,黃渤海區(qū)域海—氣溫差達到最大,結合上題可知,此時,海氣相互作用強,黃渤海海域對冷流氣團產(chǎn)生的增溫增濕效果最為明顯,水汽充足的氣流南下到達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受低山丘陵阻擋抬升,水汽遇冷凝華,形成高強度降雪。4.(1)感熱通量分布不均;東部地區(qū)以正值為主(或西部地區(qū)以負值為主或東高西低);東部分布較稀疏(或西部分布較密集);西部地區(qū)負值數(shù)值較大(或東部地區(qū)正值數(shù)值較小)。(2)夏季,該地區(qū)受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底層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該地區(qū)水溫低于氣溫,熱量由上向下傳遞,感熱通量為負值。(3)偏西風,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感熱通量為負值,水溫低于氣溫。【解析】(1)本小題主要從等值線組的數(shù)值范圍、遞變、疏密、彎曲、極值等角度進行分析。由圖可知,7月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不均;東部地區(qū)以正值為主,西部地區(qū)以負值為主,感熱通量東高西低;東部感熱通量等值線分布較稀疏,感熱通量區(qū)域變化較小;西部感熱通量等值線分布較密集,感熱通量區(qū)域變化較大;東部地區(qū)正值數(shù)值較小,西部地區(qū)負值數(shù)值較大。(2)由材料可知,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fā)生的熱交換,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qū)感熱通量為負值,說明氣溫高于水溫(或水溫低于氣溫)。由所學知識可知,水溫除受太陽輻射影響外,還與洋流有關。7月份是夏季,該地區(qū)受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底層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該地區(qū)水溫低于氣溫,熱量由上向下傳遞,感熱通量為負值。(3)感熱通量是指由于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fā)生的熱交換,夏季北印度洋海域大氣溫度差異很小,感熱通量的正值或負值主要反映下墊面的海水水溫。由題干“感熱通量的分布會加強海面的風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下墊面的溫度差異會引起熱力環(huán)流。由材料“正值代表熱量由下向上傳遞,負值代表熱量由上向下傳遞”結合分布圖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感熱通量值為負值,說明西部水溫較低;北印度洋東部感熱通量值為正值,說明東部水溫較高。根據(jù)海—氣相互作用和熱力環(huán)流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溫度較低,大氣冷卻收縮下沉,形成高壓;東側海水溫度較高,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在北印度洋東西兩側之間形成氣壓差,近海面氣流由氣壓較高的西部流向氣壓較低的東部,增強了海面的偏西風。5.(2)平流海霧發(fā)生時,氣溫高于海水表面溫度;因為海水溫度變化小,所以海氣溫差增大時主要是溫升高;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海霧的消散加快。【解析】(2)平流海霧一般是暖氣流受海面冷卻,水汽凝結而成的霧。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及海氣溫差、大氣層結等條件影響珠江口海霧的形成和消散。平流海霧形成的海氣溫差是﹣0.21℃,說明氣溫高于海水表面溫度;海水溫度變化小,海氣溫差增大時其實主要是氣溫升高;低層大氣存在逆溫層,有利于海霧的長時間維持,若氣溫升高,逆溫層就會慢慢消失,海霧難以維持而消散,氣溫升高也會使水汽不易凝結,加快海霧的消散。6.(2)索馬里沿岸海域比紅海面積廣闊,夏季氣溫受海洋影響大;索馬里沿岸夏季為寒流,受寒流影響,氣溫降低。【解析】(2)與紅海相比,索馬里沿岸海域洋面廣闊,所以夏季氣溫受東部印度洋的調節(jié)更為顯著,升溫速度較慢;其次索馬里沿岸夏季盛行西南風,屬于離岸風,表層海水吹離大陸,形成的上升流為寒流,受寒流降溫作用的影響,氣溫較低。7.(1)涼季初期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東南部海域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底部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層,使得大氣穩(wěn)定。(2)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使得該島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多,導致氣溫升高。【解析】(1)圖示圣克魯斯島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半球,涼季初期在6月份,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圣克魯斯島受東南信風控制明顯;圣克魯斯島位于南美洲西側,其東南部海域有秘魯寒流流經(jīng),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低,東南信風將寒流冷卻的空氣帶到圣克魯斯島;底部冷空氣與上部較暖空氣形成逆溫層,大氣對流運動較弱,使得大氣穩(wěn)定。(2)厄爾尼諾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xiàn)顯著增溫,導致秘魯寒流減弱,圣克魯斯島附近海域水溫升高,使得該島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或海面輻射增多,導致氣溫升高。8.(3)冬季海洋降溫慢,海水溫度較高,海洋放出大量長波輻射;通過傳導對流將熱量輸送給大氣;冬季受冰島低氣壓影響,盛行上升氣流,海水蒸發(fā)吸收熱量,水汽上升冷卻凝結把潛熱輸送給大氣。【解析】(3)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時海洋降溫較慢,海水氣溫較高,所以海洋會放出大量的長波輻射;海洋表面氣溫較高,氣流上升運動,將熱量輸送給大氣;冬季時,太陽直射點南移,氣壓帶風帶南移,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南移,冰島形成低壓中心,盛行上升氣流;海水由液態(tài)水變?yōu)闅鈶B(tài),需要吸收熱量,水汽垂直上升過程中冷卻凝結,同時釋放出熱量給大氣,大氣溫度會升高。9.(1)赤道附近熱量等值線大致與緯線平行;20°N附近海域由東向西逐漸遞增;暖流流經(jīng)區(qū)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大,寒流流經(jīng)區(qū)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小。(2)甲海域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jīng),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蒸發(fā)量小,向大氣輸送的水熱較少;受寒流及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大氣降水較少,海一氣之間水熱交換不活躍等。(3)大致海域: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影響:太平洋西部海域海表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減少,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qū)干旱嚴重。【解析】(1)讀圖可知,圖示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在赤道~20°N附近大致與緯線平行,由低緯向高緯數(shù)值減小;20°N附近海域由東向西逐漸遞增;大洋西岸有暖流流經(jīng),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大;大洋東岸有寒流流經(jīng),熱量等值線數(shù)值較小。(2)讀圖可知,甲海域位于美國西海岸,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jīng),寒流對沿岸海水由降溫作用,導致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蒸發(fā)量小,向大氣輸送的水熱較少;甲海域位于20°N附近,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氣流下沉,降水較少,加之寒流的減濕作用,海一氣之間水熱交換不活躍等。(3)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的大致海域范圍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出現(xiàn)厄爾尼諾現(xiàn)象時,該海域海水溫度較常年偏高。厄爾尼諾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由于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海域水溫偏高,導致太平洋西部海域表層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造成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區(qū)降水減少,干旱嚴重。10.(1)分布特點: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帶。原因:沿岸地帶緯度較低,氣溫較高,長期無冰;沿岸地帶受沿岸流影響,海水運動較快,冰層薄;受強勁的極地東風影響,沿岸地帶海冰向低緯度移動,形成無冰區(qū)。(2)冰間湖的海一氣水熱交換比周圍海冰覆蓋區(qū)域強;冬季冰間湖中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強烈,使大氣變暖升溫,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夏季太陽輻射通過冰間湖進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層,促進海水與大氣的熱量平衡;冰間湖蒸發(fā)較冰區(qū)強,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冰間湖周期性的發(fā)展和消失,會引發(fā)冰間湖水面大氣運動不穩(wěn)定。【解析】(1)由于北冰洋的海陸格局是南方的陸地圍繞北邊的海洋,沿岸地帶相對于極地地區(qū),緯度較低,氣溫較高,長期無冰;冬季陸地氣溫低于北冰洋區(qū)域,陸地來風形成沿岸洋流,海水運動較快,冰層薄,容易被吹散,露出水面,形成冰間湖;受強勁的極地東風影響,沿岸地帶海冰向低緯度移動,形成無冰區(qū)。因此,北極地區(qū)冰間湖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帶。(2)北極地區(qū)產(chǎn)冰量較大的冰間湖應該分布在海冰較厚的沿岸地區(qū),海冰阻隔了海洋海水與大氣的接觸,與海冰覆蓋區(qū)相比,冰間湖水面出露,海水與大氣之間直接接觸,因此,冰間湖的海一氣水熱交換比周圍海冰覆蓋區(qū)域強。首先,水分交換方面,由于冰間湖水面出露,海水蒸發(fā)較冰區(qū)強,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其次,熱量交換方面,冬季冰間湖水溫較高,湖面上部氣溫較低,導致湖中熱量向大氣中散失強烈,使湖面大氣變暖升溫,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夏季,由于于海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加,使海水溫度升高,加快海冰的融化,導致湖面上部大氣溫度降低,改變局部大氣運動;冰間湖周期性的發(fā)展和消失,會引發(fā)冰間湖水面大氣運動不穩(wěn)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18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原卷版).docx 專題18 海—氣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讀及解題技巧(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