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題型歸納與變式演練專題19 生物與生境(及變化)關系的解題分析學案(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題型歸納與變式演練專題19 生物與生境(及變化)關系的解題分析學案(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19 生物與生境(及變化)關系的解題分析
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又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的一面鏡子,可以通過植被的分布情況推演區域環境特征及演變。動物的分布,特別是動物的洄游或遷徙,是對自然環境適應的體現。
一、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地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氣候:
在自然環境要素中,對生物影響最大的是氣候,主要包括熱量、降水、光照、風等。
(1)溫度
高溫危害植物首先是破壞代謝的協調,使呼吸作用劇烈,不少植物通過很強的蒸騰作用來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之免受過熱的傷害;動物對高、低溫的適應與植物不同,當環境溫度條件改變,不適合其生存的時候許多動物則會本能地采取各種措施,比如遷移、休眠和其他一些適應方式;晝夜溫差影響植物生長的速度及品質,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營養成分、糖分的積累。
(2)光照
不同生物物對光強有不同的反應,因而可分為喜光植物、喜陰植物及喜光性動物、避光性動物;喜光性動物往往具有正趨光性,避光性動物常有負趨光性。土壤無脊椎動物幾乎全是避光性的,如蚯蚓。
(3)降水
同一緯度,降水從沿海到內陸減少,植被呈現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森林-草原-荒漠);隨著不同的降雨強度、降雨時間的長短、土壤內水分狀況,以及地表植被的覆蓋情形而變化;一般來說,強度較小、分布均勻的細雨對植物有利,而驟雨降落后,大量成為地表徑流而流走,滲到土壤中的很少;霧和露在干燥地區可被淺根系植物所利用,以補充土壤和空氣中水分的不足。
(4)風:風對生物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有利]
①風是植物花粉、種子和果實傳播的動力。
②促使環境中氧氣、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勻分布,并加速它們的循環,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環境。
③風主要對陸生動物起作用,它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動物的生活方式、遷移和地理分布風對于飛行動物,如昆蟲、鳥類和蝙蝠等的生物學特性和地理分布影響較大。
[不利]
①風對植物的有害影響,主要表現在使植物變形,特別在干風作用下,可以使植物體的向風側蒸騰大量水分,使體內水分平衡受到破壞,葉片菱蔫,枝條枯死,形成不對稱的“旗形樹冠”,這種現象在海濱、山區森林的上限和北方森林的北界都很普遍。
②大風攜帶的砂粒打擊樹木,損傷樹皮,還能使樹根暴露,強風可使樹干彎曲,造成“風倒”、“風折”等災害。
【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植被適應環境
(1)植被不適應環境——分布稀疏:說明該地地區不具備植物生長的條件。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適應環境——能生長的植被:說明生長在該地區的植被具備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
主要從根、葉、莖分布特點、植被形態、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適應當地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特點的。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分布的影響因素
(2)遷徙或洄游
物種 洄游(或遷徙)特征
鳥類 部分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線的周期性遷移,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鳥類遷徙的方向識別主要根據天體變化、依靠地球磁場、或對沿途地理路線的記憶等。
魚類 魚類由于季節、繁殖和尋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遷移,可分為: ①生殖洄游,如淡水區的鰻魚在生殖期游向深海產卵,稱為遠陸洄游。 ②稚魚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魚,生殖期游往淡水中產卵,孵化的稚魚翌年春季隨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 ③覓食洄游,魚類為尋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餌豐富的水域。 ④季節洄游,魚類因海水溫度隨季節變化而洄游到適宜溫度的水域。
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也因季節、繁殖和覓食等原因做周期性遷移,如北方馴鹿冬季南遷至針葉林帶,春季則返回食物豐富的北方苔原帶。除水平方向遷移外還有垂直方向遷移。如山區寒冷季節,動物常向低處移動覓食。許多深海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一年中在深海和淺海中要分別度過部分時間。
(3)外來物種引入或侵入
(4)獨特物種豐富的原因分析
①缺少與外界交流:與大陸脫離的海島、半島等,地形較封閉的地區。
②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③歷史古老,經漫長進化形成獨有物種。
④水熱條件等自然環境相對較為優越,垂直差異明顯,物種多樣。
(5)氣候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① 改變物種的地理分布范圍,影響種群大??;
② 動物物候期提前,例如 開花日期、羽化時間、繁殖產卵時間、遷徙日期等。
③ 影響繁殖能力和繁殖欲望、影響冬眠行為。
④ 生境改變,棲息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種群動態變化、甚至生物滅絕。
三、植被(森林)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1.(2022·江蘇·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下圖為“亞歐大陸某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圖”。
(1)寫出圖中自然帶II的類型,并簡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答案】(1)類型:苔原帶。
原因:受地形影響,地處山地,氣溫低
【解析】(1)從圖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帶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極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帶位于大陸內部,面積廣大,為亞寒帶針葉林帶,II自然帶應為苔原帶,I自然帶位于極圈以內,靠近極點附近應屬冰原帶。
向南突出的原因:從圖中位置來看,該地位于東經60°附近,其植被帶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為南北方向;該地位于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附近,烏拉爾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對較高,其西側為東歐平原,東側為西西伯利亞平原;烏拉爾山較東西兩側海拔高,氣溫更低,因此其植被帶發育為高緯度的苔原帶。
2.(2022·全國·統考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呼倫貝爾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為主,伴生優質豆科牧草,兩類牧草對生長空間的競爭激烈。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長,但對豆科牧草的生長影響較弱。21世紀初,在草原公路兩側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的范圍內,汽車尾氣導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響牧草生長。
說明汽車尾氣導致的氮沉降對呼倫貝爾草原公路兩側牧草的影響。
【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為當地土壤牧草生長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夠獲得相對充足的氮素供應,長勢改善,能競爭到更多的生長空間,覆蓋度和多樣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種間競爭中的優 勢減弱,部分資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蓋度和多樣性減小??傮w上,群落結構改變,多樣性增大, 但優質的豆科牧草減少,雜類草增加。
【解析】汽車尾氣中含有氮化物,導致的氮沉降物進入土壤,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使禾本科牧草獲得了充足的氮素,有更大的生長空間,長勢迅速,得到改善。而對于豆科牧草來說,氮素的增加使其在競爭中失去優勢,禾本科牧草的長勢改善又使其多樣性減少,覆蓋度降低。總體而言,氮素增多,兩側牧草地多樣性增大,但豆科牧草的減少,使禾本科牧草等雜草類增多。
3.(2021·海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區系指不同的生物種在一定的地質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生物總體。同一生物區系的分布范圍大體與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環境相聯系,反映其發展進程與古地理或現代自然條件的關系,下圖為世界海洋動物區系部分分區圖。
比較甲乙兩區域,指出海洋動物種類較多的區域并簡述其種類較多的原因。
【答案】乙多,理由:依據板塊構造理論,該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海洋面積廣闊;淺海面積大:島嶼多:珊瑚礁眾多;生存環境多種多樣。
【分析】本題考查生物環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的核心素養。
【解析】讀圖可知,甲區域為大西洋,乙區域為太平洋和印度洋。由材料“生物區系指不同的生物種在一定的地質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生物總體。同一生物區系的分布范圍大體與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環境相聯系,反映其發展進程與古地理或現代自然條件的關系”可知,依據板塊構造理論,乙海域為泛大洋,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乙海域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洋,海洋面積廣闊,生物種類多;乙海域沿岸淺海面積大,生物豐富;太平洋上島嶼多,珊瑚礁眾多,海洋動物棲息地豐富,生存環境多種多樣。
4.(2023·河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魚類資源豐富。尼羅河鱸魚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肉食性魚,原產于尼羅河、剛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紀50年代,尼羅河鱸魚被引入維多利亞湖,并迅速繁殖。該湖的尼羅河鱸魚經捕撈、加工后多銷往歐洲,成為昂貴的美食。下圖示意維多利亞湖的位置及周邊水系。
(2)分析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條件。
【答案】(2)維多利亞湖湖面廣闊,為體型大的尼羅河鱸魚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湖中魚類為尼羅河鱸魚提供充足的餌料。
【解析】(2)根據材料“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魚類資源豐富.尼羅河鱸魚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肉食性魚”可知維多利亞湖湖面廣闊,為體型大的尼羅河鱸魚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湖中魚類充足,種類較多,為尼羅河鱸魚提供充足的餌料。
(2022·湖北·高考真題)智利竹莢魚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經濟魚種之一,廣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圖示意智利竹莢魚洄游路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影響智利竹莢魚洄游路線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風向 B.海水溫度 C.距陸遠近 D.種群規模
6.推測智利竹莢魚的生活習性是( )
A.冬季產卵 B.順流洄游
C.成魚更能適應低水溫海域 D.幼魚更傾向深水環境生活
7.與正常年份相比,該海域幼魚的活動范圍( )
①厄爾尼諾年,向南偏移 ②厄爾尼諾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B 6.C 7.B
【解析】5.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區域受盛行西風帶影響,南半球盛行風向為西北風,竹莢魚的洄游方向主要由東南向西北,與盛行風向恰好相反,A項錯誤;冬春季節西風漂流帶來的南極冷水勢力加強,導致海水表面溫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區向北移動,魚群向北洄游,夏秋季節冷水勢力減弱,混合區向南移動,魚群向南洄游,B項正確;讀圖中洄游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路線與距陸遠近無明顯關聯,C項錯誤;從材料中無法推測種群規模對洄游路線的影響,D項錯誤。故選B。
6.由圖可知,成魚洄游路線偏高緯、偏西,幼魚洄游路線偏東、偏低緯,高緯處受西風漂流帶來的冷水影響較大,低緯處受寒流影響較弱,高緯海區溫度較低緯海區溫度偏低,因此推測成魚更能適應低水溫海域,C項正確。故選C。
7.厄爾尼諾年,該海域水溫會較往常年份偏高,幼魚活動范圍應向高緯方向擴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確,②錯誤;拉尼娜年,該海域水溫會較往常年份偏低,幼魚活動范圍應向低緯方向收縮,即向北偏移,③錯誤,④正確。故選B。
8.(2021·福建·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厘清魚類洄游規律,對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
分析丁海域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有利條件。畫出3月初小黃魚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丙三個產卵場的洄游線路,并解釋小黃魚沿該線路產卵洄游的現象。
【答案】條件:丁海域受陸地影響較小,且受暖流影響,水溫較高。
解釋:3月初沿海海域水溫受寒流影響,水溫較低;丙產卵場緯度較低,水溫較高;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乙、甲產卵場依次逐漸符合要求。
【解析】讀圖可知,丁海域位于我國東海,緯度較低,水溫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經,增溫作用明顯,距大陸較遠,受陸地影響小,水溫較高;小黃魚3月初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兩三個產卵場的洄游路線,小黃魚是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隨水溫變暖啟動,甲乙丙三個產卵場,丙緯度最低,水溫變暖最早,小黃魚先從丁越冬場到丙產卵場,一部分留下, 另一部分繼續北行,到達乙產卵場,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向北到達甲產卵場產卵,由于小黃魚洄游過程中,氣溫不斷升高,到達最北的甲產卵場時,氣溫也正好適合。如圖所示。
(2024·甘肅·統考模擬預測)2023年7月,某中學組織學生赴加拿大開展地理研學,植物-土壤研學小分隊在寒溫帶針葉林考察時發現:林中喬木高大筆直,以松、杉為主,林下草本稀疏,枯枝落葉松軟潮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林下草本稀疏的氣候原因是( )
A.溫度過低 B.風速過大 C.光照不足 D.水分匱缺
2.研學小分隊觀察到林下土壤剖面普遍( )
A.腐殖質層厚 B.鈣積層明顯 C.以紅色為主 D.黏粒含量低
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高黎貢山(約25.2°N)是橫斷山脈中最西部的山脈,山體北高南低,垂直高差大,形成了極為壯觀的垂直自然景觀和立體氣候,也是我國發現新物種最多的區域。下圖為高黎貢山南北部自然帶垂直分布示意圖。
(1)分析高黎貢山成為我國發現新物種最多的區域的原因。
4.(2023上·山西呂梁·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加林又叫寒溫帶針葉林或北方針葉林,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寒溫帶大陸,可生長在干旱、貧瘠、大風等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其樹葉有蠟質層、呈針狀常綠狀態,樹木多群聚、樹干呈炎塔狀.垂直分異較簡單,外圍樹木見風易倒,有“風倒樹”之稱。研究顯示,近些年全球變暖在泰加林地帶有明顯的放大效應。下圖分別示意我國泰加林分布和阿爾泰山泰加林景觀。
(2)推測泰加林有“風倒樹”之稱的緣由。
(3)從自然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泰加林樹葉有蠟質層、呈針狀常綠狀態,且樹木多群聚、樹干呈尖塔狀的好處。
(4)分析比較泰加林與落葉闊葉林的不同之處。
(5)解釋全球變暖在泰加林地帶有明顯的放大效應的原因。
5.(2024·四川資陽·統考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發量1769mm,近幾十年來受外界干擾,當地經歷了天然植被—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的地貌演化過程。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坑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減少,植被退化。當地政府先人工播種一年生固氮草本,隨后種植多年生灌木,使風蝕坑得到了有效修復。圖為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景觀和位置示意圖。
(3)說明當地在植被恢復時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的好處。
6.(2024·上海·高三專題練習)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是加利福尼亞灣的特有魚種。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可分為幼魚和成魚兩個群落,幼魚生活在科羅拉多河三角洲,而成魚則棲息在較深的加利福尼亞灣中,成魚一般在4、5月遷徙至科羅拉多河三角洲產卵。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一般6~7歲達到性成熟,它們每年只會產卵一次,群落增長緩慢,為瀕危物種。用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制作的魚膠被稱為黃花膠,可食用和藥用,是花膠中的高級品類,價格昂貴。20世紀初,美國分流科羅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減少。
(2)說明美國分流科羅拉多河對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生存環境的影響。
(3)分析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成為世界瀕危物種的原因。
7.(2023上·甘肅定西·高三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域湖泊眾多,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龐大,其中甲湖泊位于東非大裂谷區的西部裂谷部位,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湖泊,最深達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湖,僅有一條出湖河流,湖中生物資源非常豐富。
(3)說明甲湖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主要原因。
8.(2023上·河南·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馴鹿以石蕊(地衣的一種)及植物的嫩枝葉為食,每年都會有規律地進行南北方向的大遷移。有專家研究發現,馴鹿和植被之間關系密切,從而稱馴鹿為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工程師。下圖示意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馴鹿遷徙路線(圖中箭頭代表遷徙路線)及馴鹿圖片。
(2)推測馴鹿為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主要表現。
(3)簡述全球氣候變暖對馴鹿生存及遷徙可能產生的主要影響。
參考答案:
1.C 2.A
【解析】1.注意本題的關鍵詞為“林下”。林下隱蔽度高,光照條件差,不利于植被的生長,因此草本稀疏,C正確;該地能生長森林,說明溫度條件也能滿足草本植物生長,A錯誤;林下風速較小,B錯誤;林下較為潮濕,水分充足,D錯誤。故選C。
2.寒溫帶針葉林枯枝落葉豐富,但溫度較低,微生物活性差,有機質分解速度慢,因此腐殖質層厚,以黑色為主,黏粒含量適中,A正確,CD錯誤;鈣積層是土壤中含鈣碳酸鹽發生位置變動并累積后形成的土層,其有機質及養分含量低,該地土層鈣積層不明顯,B錯誤。故選A。
3.(1)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對高度大,生態環境復雜多樣;位置偏遠,人類活動影響小。
【解析】(1)高黎貢山能夠發現大量新物種,一方面是該地區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從材料可知看出,高黎貢山地處亞熱帶地區,水分和熱量條件很好,適合眾多物種的生存;其次高黎貢山的南北跨度大,相對高度大,集合垂直地帶分異的規律,高黎貢山的氣候條件復雜多樣,適合多種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高黎貢山地處偏遠,很少有人類的足跡,人類對高黎貢山的影響極小,同時伴隨著科技水平提高,科學考察能力提升,人類發現未知的野生動植物也越來越多。
4.(2)分布于寒冷之地,凍土廣布,土層較淺,樹木根系橫向生長,根系較淺;距冬季風源地近,冬季多大風天氣;夏季氣溫高時,凍土表層融化,樹木根基不牢等。
(3)樹葉有蠟質層、呈針狀,可以減少水分散失,適應寒冷天氣;樹葉呈常綠狀態,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樹木多群聚,可以抗風防倒;樹干呈尖塔狀,利于積雪下滑,減少樹冠積雪量等。
(4)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寒溫帶,呈地帶性分布,而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泰加林葉片縮小成針狀、表面有蠟質且大多四季常綠,而落葉闊葉林葉片較寬薄,秋冬季落葉,春夏季長葉;泰加林分布的范圍較落葉闊葉林廣等。
(5)全球變暖,降水可能減少,導致山火頻發,凍土消融,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上山火產生的煙霧等使得大氣逆輻射增強,地面保溫作用增強,氣溫升高明顯;死亡干枯的樹木及林中的枯枝落葉層較厚,為山火提供燃料;泰加林所處緯度較高,對氣候變化敏感,導致全球變暖在泰加林地帶有明顯的放大效應。
【解析】(2)由材料可知,泰加林垂直分異較簡單,外圍樹木見風易倒,有“風倒樹”之稱,可生長在干旱、貧瘠、大風等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分布于寒冷之地,凍土廣布,土層較淺,樹木根系橫向生長,根系較淺,容易倒;距冬季風源地近,冬季多大風天氣,風力強盛;夏季氣溫高時,凍土表層融化,樹木根基不牢,在風力影響下容易倒。
(3)由材料可知,泰加林可生長在干旱的環境中,樹葉有蠟質層、呈針狀,可以減少水分散失,泰加林地區氣候寒冷,適應寒冷天氣;樹葉呈常綠狀態,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增加養分的吸收;當地風力強,樹木多群聚,可以抗風防倒;樹干呈尖塔狀,利于積雪下滑,減少樹冠積雪量,以防積雪壓垮樹枝。
(4)由所學知識可知,泰加林為亞寒帶樹種,落葉闊葉林為溫帶樹種,故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寒溫帶,呈地帶性分布,而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從葉面形態看,泰加林葉片縮小成針狀、表面有蠟質且大多四季常綠,而落葉闊葉林葉片較寬薄,秋冬季落葉,春夏季長葉;泰加林在北美、亞洲歐洲的北部呈帶狀分布,故泰加林分布的范圍較落葉闊葉林廣等。
(5)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泰加林又叫寒溫帶針葉林或北方針葉林,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寒溫帶大陸,全球變暖,氣溫升高,降水可能減少,導致山火頻發,凍土消融,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上山火產生的煙霧等使得大氣逆輻射增強,地面保溫作用增強,氣溫升高明顯,影響泰加林的生存環境;死亡干枯的樹木及林中的枯枝落葉層較厚,為山火提供燃料,對泰加林的破壞增強;泰加林所處緯度較高,對氣候變化敏感,導致全球變暖在泰加林地帶有明顯的放大效應。
5.(3)草本植物對水分需求小,易存活;生長速度快,短期內植被覆蓋率提高;利于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從而增加土壤水分和厚度;通過固氮作用提升壤肥力;為多年生灌木生長提供條件。
【解析】(3)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活躍風蝕坑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減少,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屬于草本植物,對水分需求小,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易存活,而直接種植多年生灌木難以存活;氮是每一種植物不可缺少的養分,種凝固氮肥植物能夠很好的增進土壤肥力,隨后種植多年生灌木,為多年生灌木生長提供條件;一年生固氮草本生長速度快,在短期內能夠提高植被覆蓋率,有利于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從而增加土壤水分和厚度。
6.(2)匯入加利福尼亞灣的淡水減少,科羅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區海水鹽度升高,幼魚生存環境惡化;匯入加利福尼亞灣的淡水減少,海水凈化能力減弱,海水污染加重,不利于幼魚生長。
(3)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成熟需要時間長,繁殖周期長;用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制作的花膠品質高,售價高昂;市場需求廣,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捕撈量大;美國分流科羅拉多河,導致幼魚生存環境變差,產出石首魚數量減少。
【解析】(2)地表徑流入海會影響入海口附近海區的海水鹽度、水質,進而影響海洋生物。當匯入加利福尼亞灣的淡水減少,科羅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區海水鹽度升高,不利于幼魚生長,幼魚生存環境惡化;當匯入加利福尼亞灣的淡水減少,海水凈化能力減弱,海水污染加重,水質變差,不利于幼魚生長。
(3)某類生物成為世界瀕危物種,說明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文字材料“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6~7年成熟并開始繁殖,一年產卵一次”,可知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成熟需要時間長,繁殖周期長。材料指出“用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制作的魚膠被稱為黃花膠,是花膠中的高級品類,售價高昂”。由于其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廣,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捕撈量大。根據材料“20世紀初,美國分流科羅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減少”,導致幼魚生存環境變差,產出石首魚數量減少。
7.(3)湖泊面積廣闊,生物生存空間大;湖泊形成早,湖內生物演化歷史悠久;緯度低,水溫高,適宜生物生長;湖水深,水環境垂直差異大,適合多種生物生存和繁衍。
【解析】(3)生物資源豐富主要從自然條件優越且內部存在差異、生存空間廣闊等角度進行分析。注意材料信息“甲湖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湖泊”可知,湖泊形成的時間早,其湖泊內部生物演化的歷史悠久,生物豐富且獨特;區域地處非洲,緯度較低,熱量充足,水溫適宜適合多種生物的生長;結合材料及圖示信息可知,甲湖是世界第二深湖,其湖泊面積大,生物生存的空間廣闊;甲湖深達1470m,表明湖水的深度大,導致水環境的垂直差異大,不同的垂直深度適合不同的生物生長繁殖,故而生物物種豐富。
8.(2)馴鹿的覓食和踐踏,可阻止及延緩苔原帶地區灌木化;馴鹿糞便為苔原帶生長提供養分,促進苔原帶植被的生長;馴鹿適應能力強,可根據其產仔及遷徙時間變化推測周圍氣候的變化等。
(3)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苔原帶氣溫上升,冬季冰雪覆蓋減少,馴鹿在當地可以獲得食物;水域面積增大、苔原面積縮小,馴鹿的生存空間減??;暴風雪侵襲減輕,馴鹿遷移距離縮短等。
【解析】(2)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北極苔原分布地區灌木化的趨勢明顯,而馴鹿以石蕊(地衣的一種)及植物的嫩枝葉為食,每年都會有規律地進行南北方向的大遷移,其覓食和踐踏,可阻止以及延緩苔原帶地區灌木化的趨勢。與此同時,馴鹿在覓食和遷移過程中會排泄糞便,馴鹿糞便為苔原帶生長提供養分,促進苔原帶植被的生長。由于馴鹿和植被之間關系密切,從而稱馴鹿為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工程師,所以可以根據馴鹿產仔及遷徙時間變化推測周圍氣候的變化等。
(3)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地區氣溫升高,熱量條件改善,苔原帶氣溫上升,冬季冰雪覆蓋減少,馴鹿在當地可以獲得食物。同時,氣溫升高導致積雪和部分凍土融化,水分向相對低洼處匯集,水域面積增大,苔原面積縮小,馴鹿的生存空間減小。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暴風雪等惡劣天氣減輕,馴鹿的短距離遷徙便可獲得食物,馴鹿的遷移距離縮短。專題19 生物與生境(及變化)關系的解題分析
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又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的一面鏡子,可以通過植被的分布情況推演區域環境特征及演變。動物的分布,特別是動物的洄游或遷徙,是對自然環境適應的體現。
一、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地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氣候:
在自然環境要素中,對生物影響最大的是氣候,主要包括熱量、降水、光照、風等。
(1)溫度
高溫危害植物首先是破壞代謝的協調,使呼吸作用劇烈,不少植物通過很強的蒸騰作用來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之免受過熱的傷害;動物對高、低溫的適應與植物不同,當環境溫度條件改變,不適合其生存的時候許多動物則會本能地采取各種措施,比如遷移、休眠和其他一些適應方式;晝夜溫差影響植物生長的速度及品質,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營養成分、糖分的積累。
(2)光照
不同生物物對光強有不同的反應,因而可分為喜光植物、喜陰植物及喜光性動物、避光性動物;喜光性動物往往具有正趨光性,避光性動物常有負趨光性。土壤無脊椎動物幾乎全是避光性的,如蚯蚓。
(3)降水
同一緯度,降水從沿海到內陸減少,植被呈現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森林-草原-荒漠);隨著不同的降雨強度、降雨時間的長短、土壤內水分狀況,以及地表植被的覆蓋情形而變化;一般來說,強度較小、分布均勻的細雨對植物有利,而驟雨降落后,大量成為地表徑流而流走,滲到土壤中的很少;霧和露在干燥地區可被淺根系植物所利用,以補充土壤和空氣中水分的不足。
(4)風:風對生物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有利]
①風是植物花粉、種子和果實傳播的動力。
②促使環境中氧氣、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勻分布,并加速它們的循環,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環境。
③風主要對陸生動物起作用,它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動物的生活方式、遷移和地理分布風對于飛行動物,如昆蟲、鳥類和蝙蝠等的生物學特性和地理分布影響較大。
[不利]
①風對植物的有害影響,主要表現在使植物變形,特別在干風作用下,可以使植物體的向風側蒸騰大量水分,使體內水分平衡受到破壞,葉片菱蔫,枝條枯死,形成不對稱的“旗形樹冠”,這種現象在海濱、山區森林的上限和北方森林的北界都很普遍。
②大風攜帶的砂粒打擊樹木,損傷樹皮,還能使樹根暴露,強風可使樹干彎曲,造成“風倒”、“風折”等災害。
【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植被適應環境
(1)植被不適應環境——分布稀疏:說明該地地區不具備植物生長的條件。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適應環境——能生長的植被:說明生長在該地區的植被具備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
主要從根、葉、莖分布特點、植被形態、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適應當地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特點的。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生物分布的影響因素
(2)遷徙或洄游
物種 洄游(或遷徙)特征
鳥類 部分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線的周期性遷移,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鳥類遷徙的方向識別主要根據天體變化、依靠地球磁場、或對沿途地理路線的記憶等。
魚類 魚類由于季節、繁殖和尋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遷移,可分為: ①生殖洄游,如淡水區的鰻魚在生殖期游向深海產卵,稱為遠陸洄游。 ②稚魚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魚,生殖期游往淡水中產卵,孵化的稚魚翌年春季隨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 ③覓食洄游,魚類為尋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餌豐富的水域。 ④季節洄游,魚類因海水溫度隨季節變化而洄游到適宜溫度的水域。
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也因季節、繁殖和覓食等原因做周期性遷移,如北方馴鹿冬季南遷至針葉林帶,春季則返回食物豐富的北方苔原帶。除水平方向遷移外還有垂直方向遷移。如山區寒冷季節,動物常向低處移動覓食。許多深海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一年中在深海和淺海中要分別度過部分時間。
(3)外來物種引入或侵入
(4)獨特物種豐富的原因分析
①缺少與外界交流:與大陸脫離的海島、半島等,地形較封閉的地區。
②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③歷史古老,經漫長進化形成獨有物種。
④水熱條件等自然環境相對較為優越,垂直差異明顯,物種多樣。
(5)氣候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① 改變物種的地理分布范圍,影響種群大小;
② 動物物候期提前,例如 開花日期、羽化時間、繁殖產卵時間、遷徙日期等。
③ 影響繁殖能力和繁殖欲望、影響冬眠行為。
④ 生境改變,棲息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種群動態變化、甚至生物滅絕。
三、植被(森林)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1.(2022·江蘇·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下圖為“亞歐大陸某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圖”。
(1)寫出圖中自然帶II的類型,并簡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2022·全國·統考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呼倫貝爾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為主,伴生優質豆科牧草,兩類牧草對生長空間的競爭激烈。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長,但對豆科牧草的生長影響較弱。21世紀初,在草原公路兩側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的范圍內,汽車尾氣導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響牧草生長。
說明汽車尾氣導致的氮沉降對呼倫貝爾草原公路兩側牧草的影響。
3.(2021·海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區系指不同的生物種在一定的地質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生物總體。同一生物區系的分布范圍大體與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環境相聯系,反映其發展進程與古地理或現代自然條件的關系,下圖為世界海洋動物區系部分分區圖。
比較甲乙兩區域,指出海洋動物種類較多的區域并簡述其種類較多的原因。
4.(2023·河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魚類資源豐富。尼羅河鱸魚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肉食性魚,原產于尼羅河、剛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紀50年代,尼羅河鱸魚被引入維多利亞湖,并迅速繁殖。該湖的尼羅河鱸魚經捕撈、加工后多銷往歐洲,成為昂貴的美食。下圖示意維多利亞湖的位置及周邊水系。
(2)分析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條件。
(2022·湖北·高考真題)智利竹莢魚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經濟魚種之一,廣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圖示意智利竹莢魚洄游路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影響智利竹莢魚洄游路線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風向 B.海水溫度 C.距陸遠近 D.種群規模
6.推測智利竹莢魚的生活習性是( )
A.冬季產卵 B.順流洄游
C.成魚更能適應低水溫海域 D.幼魚更傾向深水環境生活
7.與正常年份相比,該海域幼魚的活動范圍( )
①厄爾尼諾年,向南偏移 ②厄爾尼諾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1·福建·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厘清魚類洄游規律,對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
分析丁海域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有利條件。畫出3月初小黃魚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丙三個產卵場的洄游線路,并解釋小黃魚沿該線路產卵洄游的現象。
(2024·甘肅·統考模擬預測)2023年7月,某中學組織學生赴加拿大開展地理研學,植物-土壤研學小分隊在寒溫帶針葉林考察時發現:林中喬木高大筆直,以松、杉為主,林下草本稀疏,枯枝落葉松軟潮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林下草本稀疏的氣候原因是( )
A.溫度過低 B.風速過大 C.光照不足 D.水分匱缺
2.研學小分隊觀察到林下土壤剖面普遍( )
A.腐殖質層厚 B.鈣積層明顯 C.以紅色為主 D.黏粒含量低
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高黎貢山(約25.2°N)是橫斷山脈中最西部的山脈,山體北高南低,垂直高差大,形成了極為壯觀的垂直自然景觀和立體氣候,也是我國發現新物種最多的區域。下圖為高黎貢山南北部自然帶垂直分布示意圖。
(1)分析高黎貢山成為我國發現新物種最多的區域的原因。
4.(2023上·山西呂梁·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加林又叫寒溫帶針葉林或北方針葉林,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寒溫帶大陸,可生長在干旱、貧瘠、大風等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其樹葉有蠟質層、呈針狀常綠狀態,樹木多群聚、樹干呈炎塔狀.垂直分異較簡單,外圍樹木見風易倒,有“風倒樹”之稱。研究顯示,近些年全球變暖在泰加林地帶有明顯的放大效應。下圖分別示意我國泰加林分布和阿爾泰山泰加林景觀。
(2)推測泰加林有“風倒樹”之稱的緣由。
(3)從自然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泰加林樹葉有蠟質層、呈針狀常綠狀態,且樹木多群聚、樹干呈尖塔狀的好處。
(4)分析比較泰加林與落葉闊葉林的不同之處。
(5)解釋全球變暖在泰加林地帶有明顯的放大效應的原因。
5.(2024·四川資陽·統考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發量1769mm,近幾十年來受外界干擾,當地經歷了天然植被—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的地貌演化過程。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坑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減少,植被退化。當地政府先人工播種一年生固氮草本,隨后種植多年生灌木,使風蝕坑得到了有效修復。圖為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景觀和位置示意圖。
(3)說明當地在植被恢復時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的好處。
6.(2024·上?!じ呷龑n}練習)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是加利福尼亞灣的特有魚種。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可分為幼魚和成魚兩個群落,幼魚生活在科羅拉多河三角洲,而成魚則棲息在較深的加利福尼亞灣中,成魚一般在4、5月遷徙至科羅拉多河三角洲產卵。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一般6~7歲達到性成熟,它們每年只會產卵一次,群落增長緩慢,為瀕危物種。用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制作的魚膠被稱為黃花膠,可食用和藥用,是花膠中的高級品類,價格昂貴。20世紀初,美國分流科羅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減少。
(2)說明美國分流科羅拉多河對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生存環境的影響。
(3)分析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成為世界瀕危物種的原因。
7.(2023上·甘肅定西·高三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域湖泊眾多,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龐大,其中甲湖泊位于東非大裂谷區的西部裂谷部位,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湖泊,最深達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湖,僅有一條出湖河流,湖中生物資源非常豐富。
(3)說明甲湖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主要原因。
8.(2023上·河南·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馴鹿以石蕊(地衣的一種)及植物的嫩枝葉為食,每年都會有規律地進行南北方向的大遷移。有專家研究發現,馴鹿和植被之間關系密切,從而稱馴鹿為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工程師。下圖示意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馴鹿遷徙路線(圖中箭頭代表遷徙路線)及馴鹿圖片。
(2)推測馴鹿為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主要表現。
(3)簡述全球氣候變暖對馴鹿生存及遷徙可能產生的主要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汶上县| 罗定市| 邯郸市| 炉霍县| 临漳县| 陈巴尔虎旗| 安徽省| 青铜峡市| 徐州市| 凉城县| 宽甸| 塘沽区| 江川县| 大邑县| 吉安市| 桐乡市| 凌云县| 巴彦县| 平舆县| 广南县| 敖汉旗| 许昌县| 保靖县| 长沙市| 威信县| 石渠县| 南阳市| 凌海市| 德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和平县| 尚志市| 织金县| 余干县| 台江县| 宝鸡市| 河北区| 阳泉市| 赤峰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