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20 土壤考察的熱點及答題技巧解讀土壤是新教材體系的內容,但土壤的考察由來已久,常見的方向是將其作為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之一。在近些年的考察中,土壤成因、剖面特征,土壤的物質組成及變化,土壤質地及與土壤與農業的關系等考頻較高。土壤中的物質成因(一)土壤成分及作用:土壤的成分比較復雜,一般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氣組成。礦物質直接或間接來自巖石風化物,是土壤的“骨骼”。有機質包括動物和植物的殘體,以及其經過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質。有機質比重遠低于礦物質,但對土壤肥力影響很大,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貯存在土壤固體顆粒之間的孔隙中,兩者的比例并不固定,常會隨著外界氣溫、濕度、降水等條件的變化而此消彼長。土壤孔隙也是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線蟲類等土壤動物的生存空間。土壤中的微生物雖小,肉眼無法看到,但其數量十分驚人,而且作用很大,如分解有機質釋放出營養元素,供植物利用。(2)物質的成因1.成土母質2.氣候3.地形4.生物1.(2022·湖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質包括腐殖質、生物殘體等,大多以有機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機碳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海南島某自然保護區內保存著較完整的熱帶山地雨林,此地常受臺風影響。下圖示意該保護區內一塊樣地的地形及該樣地內部分點位土壤表層(0~10cm)的有機碳密度(單位:kg/m2)。(1)指出該樣地山脊與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差異: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原因: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樹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解析】(1)首先在等高線圖中讀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觀測山脊和山谷中點位的土壤表層(0~10cm)的有機密度,會發現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土壤有機質含量由有機質輸入和分解兩方面決定,圖中顯示,該樣地內相對高差不大,山谷與山脊的氣溫相差不大,且均比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與山脊有機質的分解差異不大,而土壤中有機質主要通過枯枝落葉來輸入,材料信息表明,當地常受臺風影響,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也因此樹木更新快,有機碳的輸入來源較多,從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2023·遼寧·統考高考真題)夏季風北邊緣線表示夏季風到達的最北邊界,其位置隨夏季風強弱而移動。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000~8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500~3000年期間土壤發育。下圖示意最近幾十年夏季風北邊緣線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題。2.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期間,河西走廊中部地區廣泛發育( )A.森林土 B.草原土 C.荒漠土 D.高寒土【答案】2.B【解析】2.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期間,說明河流徑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氣候暖濕化,植被增加,當地主要植被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積增加,廣泛發育草原土,B正確,ACD錯誤。所以選B。二、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發育程度:土層厚、層次多或分層明顯,表明土壤發育程度高;土層薄、層次少或分層不明顯,表明土層發育程度低。2.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層特點(以森林土壤為例)自然土壤層 特點有機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 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 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 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 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 堅硬的巖石3.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層特點。耕作土壤層 特點耕作層 養分多,根系多。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犁底層 長期耕作中受到農機具的壓實而成。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可阻滯水分下滲,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層 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 熟土:熟土一般指地表有植物生長,10~20cm內有植物的腐植物、自然有機肥的土壤。熟土因為富含有機質,通透性良好,土壤吸收能力高,微生物活動旺盛,既能保蓄水分養分,所以拿來種植花草效果最好。3.(2024·浙江·統考高考真題)下圖為我國三大自然區3處采樣點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圖。完成問題。甲、乙、丙最可能分別位于( )A.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南丘陵 B.東南丘陵、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C.青藏高原、東南丘陵、內蒙古高原 D.東南丘陵、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答案】3.A【詳解】3.讀圖可知,甲缺失腐殖質層、淋溶層和淀積層,應位于氣候高寒,降水較少的青藏高原;乙腐殖質層最厚,土壤十分肥沃,應位于草類茂盛的內蒙古高原;丙有較厚的淋溶層,應位于降水較多的東南丘陵。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三、土壤與農業生產1.土壤質地及其改良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類,其類別和特點,主要是繼承了成土母質的類型和特點,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是土壤的一種十分穩定的自然屬性,對土壤肥力有很大影響。類型 特點 改良措施砂土 成分以沙粒占優勢,大孔隙多,通氣、透水性強,保水、蓄水性能弱,抗旱能力弱,而且有機質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摻入粘土、河泥、塘泥等;要強調增施有機肥,適時追肥,翻壓綠肥,并掌握勤澆薄施的原則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沙礫、粉粒、黏粒的比例適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點,不僅透氣、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能力強,是農業生產的理想質地。黏土 黏土成分中的黏粒占優勢,通氣、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強,而且有機質分解緩慢,易積累,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時,往往水分在土體中難以下滲而導致排水困難,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阻礙了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 而且質地黏重,不易于耕作。 摻沙子或砂土;翻砂壓淤; 在生產上要注意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減輕澇害,并選擇在適宜的土壤含水條件下精耕細作,以改善土壤結構性和耕性,以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2.土壤墑情土壤墑情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狀態。良好的土壤墑情對于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具有重要意義。足夠的土壤水分能夠滿足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3.土壤的養護及保護措施4.(2023·山東·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下圖)。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答案】(1)上層砂土,孔隙多土質疏松。下層黏土,結構緊實,形成隔水層。 雨季,下層黏土層阻止土壤水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高。 旱季:上層砂土水分易蒸發,下層黏土層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2)培壟增加耕作層厚度、提高了土壤養分供給能力,培壟和溝底深翻減少了白漿層的不利影響,利于作物扎根;溝底深翻改變了土體“上砂下黏”的不良構型,有效緩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澇的問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溝底利于冬季積雪,可以改善冬小麥土壤墑情;雨季前冬小麥收獲,兩壟之間的溝有利于雨季排水,減輕漬澇危害。【解析】(1)根據所學土壤知識可知,土壤中砂礫含量較大,則土壤透水性強、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較大,則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強。該地降水總量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中上層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滲,但下層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過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氣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發,但下層水分向上運移過程中受到黏土阻滯,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導致土壤含水量過低。(2)讀圖可知,該農田工程措施挖溝培壟。在壟背種植春種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溝底種植秋種夏初收的冬小麥。培壟可以增加耕作層厚度、使得土層更加深厚,提高了土壤養分的供給能力。 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培壟和溝底深翻可以破壞原有鐵錳結合層,改良土壤質地,減少了白漿層的不利影響,利于作物扎根;溝底深翻改變了土體“上砂下黏”的不良構型,增加了排水通道,有效緩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澇的問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任意提高農作物產量;冬小麥生長期雨季還未來臨,農作物面臨缺水問題,溝底較深,利于冬季積雪,可以改善冬小麥土壤墑情;冬小麥在夏初收獲,雨季前冬小麥已經收獲,雨季時兩壟之間的溝此時沒有植被覆蓋,有利于雨季排水,減輕漬澇危害。5.(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材料二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一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答案】(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較淺,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層最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緩,土壤間隙適中,透水性較強,氣體流通好,且土壤較肥沃,開墾農用地種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下部:土壤最為肥沃,地下水和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較為平坦。【解析】(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山前傾斜平原上部距山前最近,傾斜度最大,但是土層較為深厚,由于位于山口處,水源最為充足,開墾農用地適宜;中部區域坡度相對和緩,但是地下水位較深,主要依托河流水灌溉,其土壤主要是砂土,其透水性和透氣性適中,肥力較高,因此最適合農業種植;下部區域內主要為黏土和粉砂,土壤較為肥沃,其地形最為平坦,更利于開墾和實施農業耕作。6.(2022·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豆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與較強的耐污染能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大豆進口量持續攀升,目前達到國內總消費量的85%左右。隨著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大豆需求快速增長,為應對產需缺口,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黑龍江省發布玉米和大豆生產者的補貼標準后,玉米、大豆的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發生了變化,2018-2020年,玉米的補貼價格上升,播種面積在下降,總產量有所下降;大豆的補貼價格在下降,播種面積在上升,總產量在上升。玉米與大豆輪作可以保障糧食作物生產結構合理和糧食增產。年份 玉米 大豆補貼(元/畝) 播種面積(萬畝) 總產量(萬噸) 補貼(元/畝) 播種面積(萬畝) 總產量(萬噸)2018 25 9476.73 3982.16 320 5351.60 657.802019 30 8811.90 3940.00 255 6420.00 781.002020 38 8221.00 3646.50 238 7248.10 920.50(3)分析玉米與大豆輪作對土壤的作用。【答案】(3)大豆可以固氮減污,提升作物品質;大豆根深玉米根淺,土壤養分利用率上升;輪種利于土壤恢復,提升土壤肥力。【解析】(3)從材料可知大豆根部根瘤菌可把空氣中的氮固定下來,一部分用于生長,一部分留在了土壤中,促進土壤氮元素增多,提升作物品質。大豆根扎的深,吸收的是深層土壤的養份,玉米根扎的淺,吸收的是淺層土壤的養份;種完大豆種玉米,深層淺層的養份都利用了,土壤養分利用率上升。大豆根茬落葉多,腐爛快,還田后增加肥力,利于土壤恢復,玉米、大豆相同的病蟲害少,輪作減少病蟲害。7.(2022·重慶·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下圖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 (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答案】(1)降低地下水水位,利于排水,避免紅蒜受澇爛根;干旱時積蓄于水渠中的地下水蒸發可增加土壤水分,滿足紅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2)寒潮或凍害。原因:天氣寒冷時段,水渠中匯集的地下水水溫高于土壤溫度;熱量向上傳遞,提高土壤溫度;為紅蒜生長提供熱量,促進紅蒜早熟。1.(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是沼澤植物的殘體因不能被完全分解而堆積形成的富含水分、有機質和腐殖酸的松軟地質體,積累泥炭的土地被稱為泥炭地。剛果盆地中部擁有熱帶地區已知最大的泥炭地群(下圖)。自1979年以來,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1)說明圖示泥炭地的形成條件。2.(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凱爾蓋朗群島位于印度洋南部,面積約6675平方千米,由火山噴發形成,地表巖層裸露。該群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主火山海拔約1850米,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蓋,多幽深狹長海灣和較大半島。該群島距離南極洲約2000千米,氣候寒冷,年平均溫度只有4℃。島上植被類型單一,土壤貧瘠,昆蟲很少,能夠生存下來的昆蟲,翅膀已退化,只能爬行。該群島適合建設航空測控站。下圖為凱爾蓋朗群島位置示意圖。(4)分析島上土壤貧瘠的原因。3.(2023·湖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某科研小組選取該區域4km2范圍內三種林型(①演替早期的馬尾松人工林、②演替中期的馬尾松針闊混交林、③演替后期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的土壤水分進行研究。下表示意三種林型的基本情況。如圖示意該小組對三種林型下干濕季節土壤體積含水量垂直變化的統計結果。森林 類型 海拔 /m 坡度/° 樹齡 /年 郁閉度/% 葉面積 指數 年凋落物量 /(mg/hm2)① 130—200 25—30 60—70 70 4.3 2.53② 150—220 28—35 80-90 90以上 6.5 7.31③ 160—230 25—33 400以上 95以上 7.8 7.84注:郁閉度指林冠層的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葉面積指數指一定土地面積上植物葉面面積總和與土地面積之比。 (1)與其他兩種林型相比,分析馬尾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低的原因。(2)判斷土壤肥力最好的林型,并說明理由。(3)根據三種植被的演替過程,推測土壤體積含水量的變化規律并說明原因。4.(2024·四川資陽·統考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發量1769mm,近幾十年來受外界干擾,當地經歷了天然植被—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的地貌演化過程。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坑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減少,植被退化。當地政府先人工播種一年生固氮草本,隨后種植多年生灌木,使風蝕坑得到了有效修復。圖為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景觀和位置示意圖。(1)簡述多倫縣境內從天然植被到活躍風蝕坑的演化過程。(2)分析活躍風蝕坑內土壤含水量減少的原因。(3)說明當地在植被恢復時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的好處。5.(2023·河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由于長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強度利用,我國東北黑土區正面臨“量減質退”的窘境,“質退”主要表現為黑土層變薄和有機質減少。為了保護耕地,東北地區目前已經形成3種主要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秸稈覆蓋還田免耕(圖a)、寬窄行留茬交替休閑種植(圖b)和秸稈覆蓋還田條帶耕作(圖c、d)。 (1)分析秸稈覆蓋還田對黑土肥力保持的作用。(2)高留茬秸稈覆蓋田地春季土壤墑情更好,分析其原因。(3)秸稈覆蓋還田免耕3—5年后最好深耕輪翻一次,簡述深耕的好處。6.(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河套平原是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典型的鹽堿土分布區,下圖示意河套平原鹽堿化土壤容重與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1)簡述河套平原土壤容重與土壤鹽堿化程度的關系。(2)推測重度鹽堿化土壤含水量較高的原因。(3)從農業生產角度,為緩解河套平原土壤鹽堿化提出合理措施。7.(2023下·河南·高三襄城高中校聯考開學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中含有數十種化學元素,受自然條件差異影響,不同地區土壤中鐵、鋁含量不同。淋溶作用能使土壤中難以溶解的鐵、鋁氧化物形成富積。即使是同一地區,地形條件變化,也會引起鐵、鋁含量變化。下圖為江南丘陵某地常綠闊葉林內土壤表層(0~10cm)鐵、鋁含量的變化圖。(1)指出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鐵、鋁含量的差異。(2)該地土壤中鐵、鋁含量較我國西北地區更高,試說明理由。(3)土壤中鐵、鋁含量高,會影響土壤的性質,給農業土地利用帶來困難。請提出改良和合理利用當地土壤的措施。8.(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土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多發有在年平均氣溫為-1.6~3.5℃,積溫為1900~2800℃,年降水量為500~900mm,微度傾斜的崗地地區。白漿土腐殖質層厚度較小,一般在20cm左右,黏化淀積層厚度可達120-160cm(如圖)。其結構“上輕下黏”,當地農民說它“雨后水汪汪,干時硬邦邦”,非常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長期的生產實戲中,當地人民探索出了種稻、壟作大豆等方式改良白漿土地產低的論徑,效果明顯。下圖示意為白漿土土層結構。(1)從土層結構角度,說明白漿土對農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2)說明當地“壟作大豆”如何實現改良土壤。【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參考答案:1.(1)位于盆地中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易形成沼澤,且利于泥炭沉積;氣候濕熱,沼澤植物生長繁茂,泥炭源豐富。【解析】(1)根據材料“泥炭,是沼澤植物的殘體因不能被完全分解而堆積形成的富含水分、有機質和腐殖酸的松軟地質體,積累泥炭的土地被稱為泥炭地”可知,泥炭地形成需要重點考慮兩大條件:物質條件和沉積條件。具體思路如下:圖示區域位于剛果盆地中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易形成沼澤,且利于泥炭沉積,為泥炭形成提供沉積條件;該區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沼澤植物生長繁茂,泥炭源豐富,為泥炭地形成提供物質條件。2.氣候潮濕寒冷,風化作用弱,沒有形成一定厚度的風化殼;西風強勁,風化物容易被吹走;地勢起伏大,地表水流湍急,風化物易被沖刷;地表巖層裸露,環境惡劣,植被覆蓋率不高,土壤發育緩慢。【解析】(4)土壤貧瘠可能是土層淺薄,可從風化過程、外力流水等角度進行分析;也可能是肥力較差,可從有機質的收入、支出、儲存等角度進行分析。據材料可知當地氣候寒冷,年平均溫度只有4℃,氣候潮濕寒冷,風化作用弱,沒有形成一定厚度的風化殼;該島在南緯49度附近,四周又是海洋,西風強勁,風化物容易被吹走;該群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主火山海拔約1850米,地勢起伏大,地表水流湍急,風化物易被沖刷;地表巖層裸露,環境惡劣,植被覆蓋率不高,土壤發育緩慢。3.(1)葉片面積小,蔭蔽條件相對較差,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樹齡較小,演替時間短,枯枝落葉較少;郁閉度相對較小,土壤水分易散失。(2)季風常綠闊葉林。理由:年凋落物量最大,土壤有機質積累多;郁閉度最大,保溫作用較強,氣溫相對較高,利于有機質積累;土壤含水量較大且穩定;樹齡大,土壤有機質較多,肥力高。(3)變化規律:整體上土壤體積含水量逐漸提高。原因:隨著植被演替,植被年凋落物量增大,森林表層土壤對水分的滯留作用越來越強。【解析】(1)讀表格可知,郁閉度指林冠層的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葉面積指數指一定土地面積上植物葉面面積總和與土地面積之比,可知馬尾松葉片面積小,蔭蔽條件相對較差,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樹齡在60—70年,相對較小,演替時間短,枯枝落葉較少,覆蓋度低,蒸發量大;郁閉度相對較小,土壤水分通過蒸發易散失。(2)對比不同林型的土壤肥力主要從有機質含量、水分含量等角度進行。土壤肥力最好的是季風常綠闊葉林。由表格可知,其年凋落物量最大,達到7.84mg/hm2 ,故土壤有機質積累多;郁閉度最大,遮擋效果好,保溫作用較強,氣溫相對較高,植物生長旺盛,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樹齡達到400年以上,樹齡大,土壤有機質較多,肥力高;由坐標圖可知,土壤含水量達到30%以上,其水分含量較大且穩定。(3)由材料可知,從演替早期的馬尾松人工林到演替中期的馬尾松針闊混交林再到演替后期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由坐標圖可知,整體上土壤體積含水量逐漸提高。原因是隨著植被演替,植被年凋落物量增大,枯枝落葉的增加,會增加雨水下滲的同時減少蒸發,故森林表層土壤對水分的滯留作用越來越強。4.(1)當地天然植被為(溫帶)草原,受畜牧業等人類活動的影響,草原植被遭到破壞;地表植被破壞,風力侵蝕增強,出現風蝕裸地;持續的風力侵蝕造成松軟區域沙粒不斷隨風搬走,周圍土層崩解、崩塌逐漸形成風蝕坑。(2)風力侵蝕導致坑內細顆粒物占比減少(粗顆粒物增加);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下降 ;植被缺失地表裸露,加劇壤水分蒸發。(3)草本植物對水分需求小,易存活;生長速度快,短期內植被覆蓋率提高;利于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從而增加土壤水分和厚度;通過固氮作用提升壤肥力;為多年生灌木生長提供條件。【解析】(1)由材料可知,近幾十年來受外界干擾,多倫縣境內經歷了天然植被—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的地貌演化過程。人類活動破壞當地天然植被是觸發因子,多倫縣年平均降水量350mm,屬于半干旱區,當地天然植被為溫帶草原,人類的放牧等活動會破壞草原植被;地表植被破壞,在強勁的風力作用下,裸露的沙地沿盛行風方向不斷被侵蝕,出現風蝕裸地;沙子被侵蝕后,周圍土層崩解、崩塌,形成凹陷的風蝕洼地。(2)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土層變薄,土壤保水性變差,含水量減少;由于風力搬運具有分選性,坑內細顆粒物被風力搬運走,留下粗顆粒物,導致坑內細顆粒物占比減少,粗顆粒物增加,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下降;人類活動的影響,草原植被遭到破壞,植被缺失導致地表裸露,加劇壤水分蒸發。(3)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活躍風蝕坑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減少,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屬于草本植物,對水分需求小,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易存活,而直接種植多年生灌木難以存活;氮是每一種植物不可缺少的養分,種凝固氮肥植物能夠很好的增進土壤肥力,隨后種植多年生灌木,為多年生灌木生長提供條件;一年生固氮草本生長速度快,在短期內能夠提高植被覆蓋率,有利于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從而增加土壤水分和厚度。5.(1)秸稈覆蓋地表,能夠減輕風力和流水對地面的侵蝕,保持土壤肥力;秸稈腐爛后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2)東北地區冬季多大風、降雪,高留茬可以削減風力,阻滯更多的降雪保留在田地里;春季氣溫升高,積雪融化,土壤墑情好;高留茬秸稈覆蓋可減少陽光直射,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雜草生長,減少水分損耗。(3)深耕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透氣性;增大土壤疏松度,增強土壤儲水能力;破壞病蟲的生存環境,減少病蟲害;有利丁耕作層下部土壤肥力恢復。【解析】(1)秸稈覆蓋還田對黑土肥力保持的作用可從減少有機質的支出(如分解、水土流失)和增加有機質含量兩方面進行分析。秸稈覆蓋地表,能夠減輕風力和流水對地面的侵蝕,保持土壤肥力;秸稈腐爛后,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2)土壤墑情可從水分收入和支出兩方面進行分析,東北地區緯度較高,春季水分收入主要是積雪融水,土壤水分支出包括蒸發、植物作物消耗等。土壤墑情更好,說明水分收入較多,水分支出較少。東北地區冬季多大風、降雪,高留茬可以削減風力,阻滯更多的降雪保留在田地里;春季氣溫升高,積雪融化,土壤墑情好;高留茬秸稈覆蓋可減少陽光直射,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雜草生長,減少水分損耗。(3)由所學知識可知,翻耕主要影響土壤的結構,因此本小題可從免耕后不翻耕容易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秸稈覆蓋還田免耕,秸稈腐爛后腐殖質堆積在土壤表層,土壤透水透氣性能變差。深耕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透氣性;增大土壤疏松度,增強土壤儲水能力;破壞病蟲的生存環境,減少病蟲害;翻耕可將表層富含腐殖質的土壤翻至下層,將下層土壤翻至表層,有利于下部土壤肥力恢復。6.(1)土壤容重與土壤鹽堿化程度大致呈正相關;總體上,土壤鹽堿化程度越高,土壤容重越大;重度鹽堿化土壤的土壤容重隨土壤深度變化幅度最大。(2)重度鹽堿化土壤含鹽量高,土壤板結嚴重,土壤孔隙少;土壤蒸發相對較少,使得土壤含水量較高。(3)采取排灌結合的灌溉方式,加快表土層鹽分代謝;發展節水農業,減少大水漫灌;調整農業結構,種植耐鹽作物。【解析】(1)據左圖分析如下:河套平原“土壤容重”與土壤鹽堿化“程度”的關系:總體上,先看土壤鹽堿化程度隨土壤容重的變化:土壤容重與土壤鹽堿化程度大致呈正相關:土壤鹽堿化程度越高,土壤容重越大;再看土壤鹽堿化程度土壤深度變化的變化:重度鹽堿化土壤的土壤容重隨土壤深度變化幅度最大。(2)第一步,剖析設問,分析“重度”鹽堿化“土壤含水量”較高的原因,即分析鹽堿化程度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讀右圖);第二步,調用相關知識,從鹽堿化程度與水分蒸發的關系等角度分析;第三步,組織答案,鹽堿化程度越高,土壤板結越嚴重(重度鹽堿化土壤含鹽量高,土壤板結嚴重),土壤孔隙越少,越不利于水分蒸發,土壤中保持的水分就越多。(3)注意設問限定詞“農業生產角度”,緩解河套平原土壤鹽堿化的合理措施主要從灌溉方式和技術、農業種植結構等方面分析即可。結合所學知識,河套平原成為內蒙古三大鹽堿土分布區之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灌(大水漫灌)無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含鹽量過高,形成鹽堿災害,所以從灌溉方式方面可采取排灌結合的灌溉方式,加快表土層鹽分代謝;從技術方面可采取發展節水農業,減少大水漫灌;從農業種植結構方面可采取調整農業結構,種植耐鹽作物以適應河套平原土壤鹽堿化。7.(1)山脊、山頂、陡坡表層土壤鐵、鋁含量較高;山谷、河谷土壤鐵、鋁含量較低。(2)相對于西北地區,該地緯度低,熱量條件好,降水豐富,淋溶作用強,腐殖質易被淋失,較重的鐵、鋁元素在土壤中沉淀;水循環活躍,鐵、鋁元素隨土壤物質循環不斷積累。(3)摻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摻沙子降低土壤黏度;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根據土壤的特點,種植喜酸性土質的茶和油茶。【解析】(1)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鐵、鋁含量的差異可以從圖上直接讀出。讀圖山頂、山脊以及較陡的坡地表層土壤鐵、鋁含量較高;河谷、山谷表層土壤中鐵、鋁含量較低。(2)根據材料淋溶作用能使土壤中難以溶解的鐵、鋁氧化物形成富積,圖示地區位于我國江南丘陵地區,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相比較西北內陸地區,水熱條件好,淋溶作用強,表層腐殖質被淋失,較重的鐵、鋁在土壤中沉積;水循環活躍,鐵、鋁元素隨著土壤物質不斷的積累,含量比西北地區更高。(3)鐵、鋁含量高土壤酸性較強,且比較黏重,可以一方面摻熟石灰、摻沙子、增施有機肥等措施降低酸性、粘度,提高透氣性和土壤肥力,還可以種植耐酸性的作物如茶樹等。8.(1)白漿土上層土壤透水性強,保水性差,土壤上層干濕交替頻繁,春季降水少時出現明顯的干旱現象,同時土壤缺水出現板結現象;下層土壤透水性差,土層結構不利于透水,春季積雪融水和夏季降水易產生澇災;春季融雪時,土壤過濕、過冷,影響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2)起壟種植,提高地溫;增加通氣透水性,提高抗旱抗澇能力;種植大豆增加土壤肥力。【解析】(1)白漿土結構“上輕下黏”,上層土腐殖質層厚度較小,下層黏化淀積層厚度可達120-160cm,厚度較大。上層土壤透水性強,保水性差,土壤上層干濕交替頻繁,當地農民說它“雨后水汪汪,干時硬邦邦”,春季降水少時出現明顯的干旱現象,同時土壤缺水出現板結現象;下層土壤透水性差,土層結構不利于透水,春季積雪融水和夏季降水易產生澇災;春季融雪時,土壤過濕、過冷,影響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2)起壟種植,土層更厚,土壤保溫作用更強,可以提高地溫;增加了土層厚度,可以提高土壤通氣透水性,提高抗旱抗澇能力;大豆有固氮作用,種植大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專題20 土壤考察的熱點及答題技巧解讀土壤是新教材體系的內容,但土壤的考察由來已久,常見的方向是將其作為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之一。在近些年的考察中,土壤成因、剖面特征,土壤的物質組成及變化,土壤質地及與土壤與農業的關系等考頻較高。土壤中的物質成因(一)土壤成分及作用:土壤的成分比較復雜,一般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氣組成。礦物質直接或間接來自巖石風化物,是土壤的“骨骼”。有機質包括動物和植物的殘體,以及其經過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質。有機質比重遠低于礦物質,但對土壤肥力影響很大,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貯存在土壤固體顆粒之間的孔隙中,兩者的比例并不固定,常會隨著外界氣溫、濕度、降水等條件的變化而此消彼長。土壤孔隙也是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線蟲類等土壤動物的生存空間。土壤中的微生物雖小,肉眼無法看到,但其數量十分驚人,而且作用很大,如分解有機質釋放出營養元素,供植物利用。(2)物質的成因1.成土母質2.氣候3.地形4.生物1.(2022·湖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質包括腐殖質、生物殘體等,大多以有機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機碳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海南島某自然保護區內保存著較完整的熱帶山地雨林,此地常受臺風影響。下圖示意該保護區內一塊樣地的地形及該樣地內部分點位土壤表層(0~10cm)的有機碳密度(單位:kg/m2)。(1)指出該樣地山脊與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2023·遼寧·統考高考真題)夏季風北邊緣線表示夏季風到達的最北邊界,其位置隨夏季風強弱而移動。毛烏素沙地在距今約10000~8500年期間風沙堆積,約8500~3000年期間土壤發育。下圖示意最近幾十年夏季風北邊緣線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題。2.毛烏素沙地湖沼沉積增強期間,河西走廊中部地區廣泛發育( )A.森林土 B.草原土 C.荒漠土 D.高寒土二、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發育程度:土層厚、層次多或分層明顯,表明土壤發育程度高;土層薄、層次少或分層不明顯,表明土層發育程度低。2.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層特點(以森林土壤為例)自然土壤層 特點有機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 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 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 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 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 堅硬的巖石3.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層特點。耕作土壤層 特點耕作層 養分多,根系多。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犁底層 長期耕作中受到農機具的壓實而成。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可阻滯水分下滲,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層 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 熟土:熟土一般指地表有植物生長,10~20cm內有植物的腐植物、自然有機肥的土壤。熟土因為富含有機質,通透性良好,土壤吸收能力高,微生物活動旺盛,既能保蓄水分養分,所以拿來種植花草效果最好。3.(2024·浙江·統考高考真題)下圖為我國三大自然區3處采樣點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圖。完成問題。甲、乙、丙最可能分別位于( )A.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南丘陵 B.東南丘陵、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C.青藏高原、東南丘陵、內蒙古高原 D.東南丘陵、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土壤與農業生產1.土壤質地及其改良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類,其類別和特點,主要是繼承了成土母質的類型和特點,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是土壤的一種十分穩定的自然屬性,對土壤肥力有很大影響。類型 特點 改良措施砂土 成分以沙粒占優勢,大孔隙多,通氣、透水性強,保水、蓄水性能弱,抗旱能力弱,而且有機質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摻入粘土、河泥、塘泥等;要強調增施有機肥,適時追肥,翻壓綠肥,并掌握勤澆薄施的原則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沙礫、粉粒、黏粒的比例適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點,不僅透氣、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能力強,是農業生產的理想質地。黏土 黏土成分中的黏粒占優勢,通氣、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強,而且有機質分解緩慢,易積累,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時,往往水分在土體中難以下滲而導致排水困難,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阻礙了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 而且質地黏重,不易于耕作。 摻沙子或砂土;翻砂壓淤; 在生產上要注意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減輕澇害,并選擇在適宜的土壤含水條件下精耕細作,以改善土壤結構性和耕性,以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2.土壤墑情土壤墑情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狀態。良好的土壤墑情對于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具有重要意義。足夠的土壤水分能夠滿足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3.土壤的養護及保護措施4.(2023·山東·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下圖)。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5.(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材料二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一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6.(2022·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豆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與較強的耐污染能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大豆進口量持續攀升,目前達到國內總消費量的85%左右。隨著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大豆需求快速增長,為應對產需缺口,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黑龍江省發布玉米和大豆生產者的補貼標準后,玉米、大豆的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發生了變化,2018-2020年,玉米的補貼價格上升,播種面積在下降,總產量有所下降;大豆的補貼價格在下降,播種面積在上升,總產量在上升。玉米與大豆輪作可以保障糧食作物生產結構合理和糧食增產。年份 玉米 大豆補貼(元/畝) 播種面積(萬畝) 總產量(萬噸) 補貼(元/畝) 播種面積(萬畝) 總產量(萬噸)2018 25 9476.73 3982.16 320 5351.60 657.802019 30 8811.90 3940.00 255 6420.00 781.002020 38 8221.00 3646.50 238 7248.10 920.50(3)分析玉米與大豆輪作對土壤的作用。7.(2022·重慶·統考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下圖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 (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1.(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是沼澤植物的殘體因不能被完全分解而堆積形成的富含水分、有機質和腐殖酸的松軟地質體,積累泥炭的土地被稱為泥炭地。剛果盆地中部擁有熱帶地區已知最大的泥炭地群(下圖)。自1979年以來,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1)說明圖示泥炭地的形成條件。2.(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凱爾蓋朗群島位于印度洋南部,面積約6675平方千米,由火山噴發形成,地表巖層裸露。該群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主火山海拔約1850米,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蓋,多幽深狹長海灣和較大半島。該群島距離南極洲約2000千米,氣候寒冷,年平均溫度只有4℃。島上植被類型單一,土壤貧瘠,昆蟲很少,能夠生存下來的昆蟲,翅膀已退化,只能爬行。該群島適合建設航空測控站。下圖為凱爾蓋朗群島位置示意圖。(4)分析島上土壤貧瘠的原因。3.(2023·湖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某科研小組選取該區域4km2范圍內三種林型(①演替早期的馬尾松人工林、②演替中期的馬尾松針闊混交林、③演替后期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的土壤水分進行研究。下表示意三種林型的基本情況。如圖示意該小組對三種林型下干濕季節土壤體積含水量垂直變化的統計結果。森林 類型 海拔 /m 坡度/° 樹齡 /年 郁閉度/% 葉面積 指數 年凋落物量 /(mg/hm2)① 130—200 25—30 60—70 70 4.3 2.53② 150—220 28—35 80-90 90以上 6.5 7.31③ 160—230 25—33 400以上 95以上 7.8 7.84注:郁閉度指林冠層的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葉面積指數指一定土地面積上植物葉面面積總和與土地面積之比。 (1)與其他兩種林型相比,分析馬尾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低的原因。(2)判斷土壤肥力最好的林型,并說明理由。(3)根據三種植被的演替過程,推測土壤體積含水量的變化規律并說明原因。4.(2024·四川資陽·統考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發量1769mm,近幾十年來受外界干擾,當地經歷了天然植被—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的地貌演化過程。隨著風蝕坑的不斷發育,坑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減少,植被退化。當地政府先人工播種一年生固氮草本,隨后種植多年生灌木,使風蝕坑得到了有效修復。圖為風蝕裸地、活躍風蝕坑景觀和位置示意圖。(1)簡述多倫縣境內從天然植被到活躍風蝕坑的演化過程。(2)分析活躍風蝕坑內土壤含水量減少的原因。(3)說明當地在植被恢復時先播種一年生固氮植物的好處。5.(2023·河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由于長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強度利用,我國東北黑土區正面臨“量減質退”的窘境,“質退”主要表現為黑土層變薄和有機質減少。為了保護耕地,東北地區目前已經形成3種主要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秸稈覆蓋還田免耕(圖a)、寬窄行留茬交替休閑種植(圖b)和秸稈覆蓋還田條帶耕作(圖c、d)。 (1)分析秸稈覆蓋還田對黑土肥力保持的作用。(2)高留茬秸稈覆蓋田地春季土壤墑情更好,分析其原因。(3)秸稈覆蓋還田免耕3—5年后最好深耕輪翻一次,簡述深耕的好處。6.(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河套平原是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典型的鹽堿土分布區,下圖示意河套平原鹽堿化土壤容重與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1)簡述河套平原土壤容重與土壤鹽堿化程度的關系。(2)推測重度鹽堿化土壤含水量較高的原因。(3)從農業生產角度,為緩解河套平原土壤鹽堿化提出合理措施。7.(2023下·河南·高三襄城高中校聯考開學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中含有數十種化學元素,受自然條件差異影響,不同地區土壤中鐵、鋁含量不同。淋溶作用能使土壤中難以溶解的鐵、鋁氧化物形成富積。即使是同一地區,地形條件變化,也會引起鐵、鋁含量變化。下圖為江南丘陵某地常綠闊葉林內土壤表層(0~10cm)鐵、鋁含量的變化圖。(1)指出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鐵、鋁含量的差異。(2)該地土壤中鐵、鋁含量較我國西北地區更高,試說明理由。(3)土壤中鐵、鋁含量高,會影響土壤的性質,給農業土地利用帶來困難。請提出改良和合理利用當地土壤的措施。8.(2023·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土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多發有在年平均氣溫為-1.6~3.5℃,積溫為1900~2800℃,年降水量為500~900mm,微度傾斜的崗地地區。白漿土腐殖質層厚度較小,一般在20cm左右,黏化淀積層厚度可達120-160cm(如圖)。其結構“上輕下黏”,當地農民說它“雨后水汪汪,干時硬邦邦”,非常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長期的生產實戲中,當地人民探索出了種稻、壟作大豆等方式改良白漿土地產低的論徑,效果明顯。下圖示意為白漿土土層結構。(1)從土層結構角度,說明白漿土對農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2)說明當地“壟作大豆”如何實現改良土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20 土壤的考察熱點及答題技巧解讀(原卷版)-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熱點題型歸納與變式演練(新高考通用).docx 專題20 土壤的考察熱點及答題技巧解讀(解析版)-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熱點題型歸納與變式演練(新高考通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