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08 人口與城市(講義)(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08 人口與城市(講義)(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08 人口與城市
目 錄
1
2
考點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 2
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4
考查角度 人口的數量變化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5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8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9
考點二 人口遷移 13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13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16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18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19
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與人口遷移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2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23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24
考點三 城鎮、鄉村區位與空間結構 27
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區位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27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28
考查角度 城鎮空間形態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30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31
考查角度 城鄉空間結構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3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35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38
考點四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42
考查角度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4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44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48
考點五 城市的輻射功能 50
考查角度 城市的輻射功能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50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52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55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考情分析
人口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 2023全國甲卷4題,4分 2023浙江1月卷1-2題,4分 2023海南卷16題,10分 2022江蘇卷16-18題,6分 2022河北卷7-8題,6分 2021浙江1月卷15-16題,4分 【命題規律】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屬于主干知識,但內容相對簡單,難以承載有一定難度的試題,因此屬于中頻、低難度考點,在高考試題中會間或性地考查;高考試題要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高考試題中涉及本專題內容時,往往通過讀圖和計算來提高試題的難度。 高考對城市的考查頻率中等,試題以選擇題為主,試題難度中等偏下;從考向來看,對城鎮、鄉村空間結構的考查頻率最高,因為該考向既能夠很好地體現空間性的學科特色,又可以很好地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對城鄉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的考查頻率增加,這與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社會現實保持一致,也體現了新高考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在考查內容的選材上凸顯國家建設偉大成就和重大發展戰略。對大都市輻射功能等新教材內容考查頻率增加。 【命題預測】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漸由考查人口增長轉變微考查人口分布、人口遷移及其影響因素,試題往往以人口統計資料圖為材料,設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在選項中判定圖文數據呈現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過計算圖文中的數據,分析判斷相關人口數據的時空變化。未來城市方面的高考命題的熱點考向:對城市群、城市帶的考查仍將是考查熱點;鄉村聚落將成為新的考查熱點。城市往往與人口、產業發展、交通以及自然地理相關知識點結合在一起考查。
人口遷移 2023山東卷3-5題,6分 2023浙江6月卷22-23題,6分 2023海南卷1-2題,6分 2022浙江6月卷7-8題,4分 2022天津卷12題,3分 2022重慶卷5-6題,6分 2021山東卷7-9題,9分 2021江蘇卷11-13題,6分
城鎮、鄉村區位與空間結構 2023浙江6月卷7-8題,4分 2023山東卷11-13題,9分 2023海南卷3-4題,6分 2023湖北卷1-3題,9分 2022江蘇卷21-22題,4分 2022廣東卷13-14題,6分 2022浙江1月10-11題,6分
城鎮化 2023廣東卷15-16題,6分 2022全國乙卷1-3題,12分 2022廣東卷1-2題,6分 2023湖北卷7-9題,9分 2020浙江1月卷22-23題,6分
城市的輻射功能 2022山東卷1-2題,6分 2022北京卷20題,7分 2021江蘇卷20-22題,6分
考點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
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
(2023·全國甲卷)技術進步對人口分布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影響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業②農業③內河運輸④公路運輸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23·浙江1月卷)中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長明顯,但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基本不變。下面為中亞五國地形及各國人口、面積柱狀圖。完成下面小題。
2.下列中亞國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庫曼斯坦 B.哈薩克斯坦 C.吉爾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3.影響中亞東南部地區人口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熱量 B.礦產 C.水源 D.土壤
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考查角度 人口的數量變化
(2022·江蘇卷)我國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別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七普”)。下圖為“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長差異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七普”與“六普”人口增長率相等的省級行政區是( )
A.京、滬 B.黑、吉 C.粵、鄂 D.渝、黔
5.我國四個直轄市人口增長的共同特點是( )
A.“六普”到“七普”期間,人口加速增長
B.“六普”到“七普”期間,人口減速增長
C.“六普”人口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
D.“七普”人口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
6.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人口( )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遷移 C.沿長江帶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2020·全國Ⅲ卷)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當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數量。下圖顯示2010年我國西部某市50歲以下各年齡組女性人數。調查表明,該市婦女生育峰值在21—29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以下時間段中,該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8.造成該市20~24歲年齡組人數明顯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該組人口出生期間( )
A.生育政策放寬 B.經濟發展提速
C.育齡婦女較多 D.生育觀念轉變
9.推測2010~2030年該市人口發展的變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漸提高 B.人口增長較為緩慢
C.2025年迎來生育高峰 D.人口總量逐漸減少
明確人口數量變化特點的分析思路
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
②人口數量多少變化(注意不同年齡段)。
明確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①資源;
②經濟;
③社會:教育、交通、住房(房價)、管理(治安);
④生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⑤產業:勞動力的數量及價格影響產業的規模、成本、市場競爭力,影響產業的市場需求,高素質勞動力數量影響產業的科技創新,促進當地各種產業的發展及產業轉型。
考向1 影響人口分布的區位因素
下圖為江蘇省各區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甲地區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礦產資源貧乏 B.灘涂廣布 C.赤潮多發 D.地震多發
2.江蘇省各區域人口分布狀況一直比較穩定,其主導因素是( )
A.自然環境 B.河湖分布 C.經濟格局 D.國家政策
3.緩解江蘇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勵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質 B.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優勢互補
C.實施移民搬遷,分散大城市職能 D.完善交通網絡,便于人口流動
肯尼亞是東非國家,首都內羅畢是諸多國際組織總部和分支機構的所在地。蒙巴薩作為肯尼亞唯一的港口城市,是東非地區的門戶,戰略地位重要。自獨立以來,肯尼亞延續了殖民統治時期的城市發展格局,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規模急劇增長。肯尼亞當前的城市體系呈現出明顯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統治時期修建的鐵路呈東西向分布。圖示意肯尼亞主要城市與人口分布概況。完成下面小題。
4.據圖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亞人口分布( )
①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動
②重心由東南向西北移動
③整體呈現“東、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間格局
④整體呈現“西、南部密集,東、北部稀疏”的空間格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自肯尼亞獨立以來,加劇該國人口區域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居住條件 B.自然資源
C.經濟發展水平 D.海港服務設施
6.為優化肯尼亞城市體系格局,亟須( )
A.在肯尼亞南部地區建設節點城市 B.政府適當鼓勵城市人口回流農村
C.大力升級蒙巴薩的港口基礎設施 D.投入資金建設肯尼亞南北向鐵路
考向2 人口再生產
我國于1971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82年確立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2015年10月29日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圖示意1950~2016年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及人口數量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1995年我國0~14歲人口數量再次出現小高峰的原因是( )
A.改革開放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B.招商引資促進外籍人口遷入
C.人口流動頻繁導致生育率高 D.上一次嬰兒潮已到育齡階段
8.2015年10月29日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后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說明( )
A.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B.男女比例失衡嚴重
C.人們生育觀念轉變 D.居民收入水平較低
9.我國1971~2021年間生育政策不斷調整,有利于( )
A.改善我國人口結構 B.促進人口均衡分布
C.應對人口的老齡化 D.調整三大產業結構
考點二 人口遷移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2023·山東卷)我國地級市一般由市轄區和其他縣級行政區組成。圖示意我國某地級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數量。該市的常住人口變化狀況在全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意四種人口流動情況,與該市2010~2020年情況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與該市的其他縣級行政區相比,市轄區(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數量大
C.勞動人口比重大 D.勞動人口平均年齡大
3.具有類似常住人口變化狀況的地級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經濟規模 B.經濟發展趨勢 C.人口規模 D.人口職業構成
(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區域空間中人口數量可維持空間均衡的受力點,其時序變化可反映區域發展的空間演變軌跡。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內人口重心遷移明顯。圖示意1978—2018年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口重心遷移軌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下列關于2003-2008年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口重心遷移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動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動距離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動 D.西部人口重心向東南移動
5.對我國中部地區1978-2018年人口重心遷移影響相對較小的是( )
A.中部地區人口外流 B.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
C.中部地區跨境貿易 D.中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
(2021·浙江6月卷)近年來,我國寧夏、貴州、云南等省區成功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運輸
C.環境承載力 D.移民意愿
7.生態移民工程的成功實施(  )
①促進了遷入區的資源開發
②緩解了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③減輕了遷入區的就業壓力
④實現了遷出區人口的脫貧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與人口遷移
(2021·山東卷)下圖示意我國某地級市2007~2019年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8.推測該市2016~2019年戶籍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調整 B.落戶政策放寬
C.醫療條件改善 D.行政區劃變動
9.2010年后,該市常住人口變化緩慢,主要是由于當地( )
A.人口老齡化加劇 B.GDP增長緩慢
C.環境承載力下降 D.產業結構優化
10.該市的支柱產業是( )
A.采礦業 B.旅游業 C.制造業 D.物流業
考向1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產生的影響
柘城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區。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分布格局呈動態變化趨勢。下表為該縣村莊三個年份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值數據。完成下面小題。
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 2006年 2016年 2020年
村莊數量(個) 占比(%) 村莊數量(個) 占比(%) 村莊數量(個) 占比(%)
≤0.60 0 0.00 64 12.75 14 2.79
0.60—0.80 10 1.99 207 41.24 102 20.32
0.80—1.00 472 94.02 197 39.24 360 71.71
1.00—1.20 3 0.60 2 0.40 12 2.39
≥1.20 17 3.39 32 6.37 14 2.79
1.推斷在城區及其周邊地區呈聚集態勢的村莊,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為( )
A.≤0.60 B.0.60—0.80 C.0.80—1.00 D.≥1.00
2.整體來看,柘城縣村莊( )
A.老年人口比重減小 B.老年人口平均年齡減小
C.勞動人口比重減小 D.勞動人口平均年齡減小
3.具有類似常住人口變化狀況的區域,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經濟規模 B.經濟發展趨勢 C.人口規模 D.人口職業構成
考向2 人口遷移新趨勢
區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動人口由跨省流動轉為省內流動,亦或由省內跨市流動轉為市內跨縣流動的返遷流動行為。下圖示意2017年我國區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級城鎮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題。
4.圖中顯示( )
A.全國省會和直轄市接受的區域性回流人口最多
B.東部地區的省會是區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
C.西部地區的縣級城市對區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強
D.中部地區普通地級城市的區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
5.與縣級城市相比,普通地級城市區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工資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離大城市更近
③二、三產業發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務更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老漂族”指為支持子女事業或照顧第三代而背井離鄉,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國“老漂族”人口數量巨大,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老漂族”集中的區域之一。調查還發現,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邊的水鄉古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省區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數量最多的省份是( )
A.安徽 B.貴州 C.北京 D.湖南
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邊水鄉古鎮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活成本較低②便于照顧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環境優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點三 城鎮、鄉村區位與空間結構
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區位
1.(2023·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左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圖右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城市區位因素的判斷方法
(1)首先考慮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時,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這一地點的(自然因素)。
(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進和限制了它的發展(社會經濟因素)。
(3)在影響城市區位的兩大因素中,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條件,經濟發展、交通、政治等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
(4)社會經濟因素相對于自然因素發展變化較大,如經濟布局調整、不同的交通運輸時代城市區位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影響城市的興衰。
考查角度 城鎮空間形態
(2023·浙江6月卷)城鎮空間形態演變具有明顯的動態特征。下圖為我國某縣級市不同時期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影響該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環境保護 C.開發成本 D.防災安全
3.2015年后,該城市的建設用地( )
A.沿交通線蔓延式快速發展 B.以周邊衛星城鎮用地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為主 D.以城市中心工業用地為主
(2023·山東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題。
4.影響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風向 B.地形 C.資源 D.河流
城鎮空間形態
考查角度 城鄉空間結構
(2023·海南卷)嶺南某古村落地處濱水低地,因勢而建,內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圍護村,墩塘相間,墩上立宅,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景觀特征的散村聚落結構(左圖)。右圖為該古村落的堤圍及水閘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下列示意圖中,符合該村落空間結構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6.右圖中水閘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敵 B.蓄水發電 C.防洪排澇 D.美化環境
(2023·山東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完成下面3-5小題。
7.1983年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轉回渾河南岸,主要因為( )
A.南岸生態環境優美 B.城區煤炭資源枯竭
C.北岸發展空間狹小 D.經濟依賴重化工業
8.為優化功能布局,撫順市城區宜( )
A.向東建設新城鎮發展帶 B.向南建設宜居宜業新區
C.向西承接沈陽產業外延 D.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
(2021·山東卷)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在老城區東北方向的濱河濕地規劃建設新城。如圖示意新城區的功能分區,其中住宅區規劃為三個不同等級。O、P區的住宅設計為裝配式木質建筑,Q區的住宅設計為鋼筋混凝土建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新城區內設計“串珠狀”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改善市民居住環境
B.提升土地商業價值
C.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D.應對城市內澇災害
10.O、P區的住宅設計成裝配式木質建筑,主要是為了(  )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質
C.隔熱防潮 D.生態環保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成因
考向1 聚落分布的區位條件
地名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印記,也承載著游子們濃濃的鄉愁。通過對我國某縣轄區地名統計發現,該轄區內85%以上村名都與自然要素有關,很多地名都蘊涵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該縣轄區村名用字分類及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地名主要用字 出現次數 出現比重
溝、灣、灘、河、渠、潤等 711 41.73%
峁、梁、石、山、塬、崖、嶺等 529 31.04%
西、東、南、上、北、下、左等 114 6.69%
柳、蘆、麻、棗、木、桃、槐等 72 4.23%
紅、黑、青、烏、炭等 39 2.29%
累計 1465 85.97%
1.影響該區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
2.推測該縣所處地區可能( )
A.由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 B.由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
C.由草原向荒漠帶過渡 D.由地勢第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過渡
3.研究發現,該區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觀的分布位置多次發生變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河道持續淤積 B.人類生產活動
C.地殼間歇抬升 D.氣候干濕變化
考向2 城鄉空間形態
福建省廈門市陸地面積1700.61平方千米(2020年),由廈門島、鼓浪嶼、海滄半島、集美半島、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山登島、內陸同安及九龍江等組成,歷經了從海島向海灣擴展的發展階段,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的形態布局。廈門市交通壓力大,本地居民職住通勤是交通壓力的主要來源。下圖示意廈門市以廈門島為中心的空間結構規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廈門市“多中心、組團式”形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引導 B.經濟發展 C.山水阻隔 D.環境問題
5.廈門市各組團之間( )
A.均衡發展 B.功能分工明確 C.孤立發展 D.向心聯系明顯
6.為促進廈門市職住平衡,其城市規劃應( )
A.在島灣之間增建跨海通道 B.在半島之間填海造陸
C.促進各組團城市功能專門化 D.促進各組團服務業健全發展
考向3 城市功能區與城市空間結構
下圖示意重慶市北培區城區4個功能區(居住區、文化區、商業區、城區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時段的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圖中甲功能區為( )
A.商業區 B.文化區 C.居住區 D.城區主干道
8.圖中各時段( )
A.文化區人流量變化受學生上下學時間影響大
B.城區主干道人流量變化一天內出現兩次高峰
C.商業區與文化區人流量變化具有明顯相關性
D.居住區在中午時段的人流量達到一天中最大
考點四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考查角度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2023·廣東卷)圖示意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特大城市近幾十年來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三個階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由階段I發展到階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推動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長、社區改造 B.社區改造、政府引導
C.企業參與、人口增長 D.政府引導、企業參與
12.與階段I相比,階段Ⅲ郊區演變的最顯著特征是( )
A.產業分布均衡 B.產城融合加強
C.空間結構單一 D.居住功能弱化
(2022·全國乙卷)中心城區通常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下表數據顯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區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區以外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區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變化/萬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區以外地區人口變化/萬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廣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1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變化的共同特點是( )
A.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下降 B.總人口減少,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上升
C.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上升 D.總人口減少,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下降
14.與四城市人口變化共同特點類似的中國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間形態 B.趨同的主導產業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級規模
15.根據四城市人口變化特點,城市規劃應該引導( )
A.人口向中心城區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區以外地區集聚
C.中心城區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區以外地區均衡布局
掌握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分析思路
(1)要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分析。
(2)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
具體如右圖所示:
城鎮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分析思路
城鎮化過程表現為人口的轉變、空間地域利用方式的轉變、產業構成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和轉變完成后,對地理環境造成深刻影響,具體可從三方面分析。
(1)景觀變化的影響
①不利影響
②有利影響:合理的城鎮化可以使城市景觀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形成最佳人居環境。
(2)產業結構轉變帶來的影響
(3)土地利用方式帶來的影響
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郊區農業用地將轉化為城鎮用地,將增加城鎮用地和農業用
地之間的矛盾,并帶來郊區農民就業方式的轉變。
城鎮化問題解決措施的分析思路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環境、社會問題等方面,不同城鎮化問題的應對
措施不同。
(1)城市內澇: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統;擴大綠地 和 濕 地 面 積;建 設 海 綿 城 市、雨 水 花園等。
(2)環境惡化:建設城市綠心,綠色屋頂、植物墻等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擴大城市濕地面積;使用清潔能源;垃圾分類處理;建立污水處理廠等。
(3)交通擁堵: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完善城市交通網、發展立體交通、發展城市公交等。從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區
考向 城鎮化進程
就近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近距離遷移到戶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鎮就業和居住,實現農民非農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過程,其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來自本鎮、縣內及省內。2000年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發展迅速。圖示意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過程。完成下面小題。
1.2000年以來,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發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 )
A.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 B.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完善
C.中西部地區第三產業升級 D.外出務工人員大量回流
2.城鎮化勞動力來自本鎮的部分稱之為本鎮貢獻率。研究顯示,中西部地區本地工業化水平提高能提高本鎮貢獻率,而本地服務業水平提高卻能降低本鎮貢獻率,主要是因為( )
A.工業化主要承接外地農村勞動力轉移
B.服務業主要承接省內農村勞動力轉移
C.中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較高
D.中西部地區服務業水平較高
考點五 城市的輻射功能
考查角度 城市的輻射功能
(2022·山東卷)雙核結構是指在某區域內由區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門戶城市及其連線構成軸線。由此引領和推動所在區域發展的一種空間結構現象。下圖為沈陽——大連雙核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沈陽—大連雙核結構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城市( )
A.在區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補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補
C.交通便捷且空間距離較近 D.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相近
2.沈陽—大連雙核結構有利于( )
①促進大連市建成東北地區中心城市 ②促進沈陽—大連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③增強沈陽市對遼中南地區的輻射功能 ④提高沈陽和大連兩城市傳統工業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廣東卷)交通是城市間要素流動的重要載體,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夠反映出城市間的相互聯系狀況。有學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車流量數據信息,提出了該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種模式(下圖)。據此完成下題。
3.這三種模式中,對一般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進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種模式一樣大
4.從丙模式判斷,各區域中心城市之間存在(  )
A.職能一致性 B.區域均衡性
C.空間封閉性 D.等級差異性
影響城市輻射功能的因素
考向 城市輻射帶動功能
依托西安、寶雞、天水等城市,國家設立關中—天水經濟區,構建西北產業集聚帶。該經濟區戰略區位重要,科教實力雄厚,產業基礎扎實。下圖示意黃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輻射范圍。完成下面小題。
1.與中上游城市比,黃河下游的城市輻射范圍總體更大,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城市體系 B.地理位置 C.水運條件 D.資源稟賦
2.關中—天水經濟區對黃河中上游區域輻射作用主要表現為( )
A.轉入高耗水企業B.集聚人才資本 C.轉入高科技產業 D.加強分工協作
研究者以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獲取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企業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數據,計算出城市間的關聯度。一個城市與中心城市的關聯度占該城市關聯度總量的比例,稱為中心城市對該城市的控制度。蘇州市為長江三角洲的制造業中心,對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強有弱。下圖示意蘇州市對長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據圖推測影響蘇州市對長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 )
A.企業流動和交通聯系 B.人口遷移和經濟水平
C.距離遠近和行政區劃 D.工業聯系和信息交流
4.蘇州和上海之間關聯度高,體現在( )
①蘇州企業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業產品 ②上海為蘇州企業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務
③上海主要依靠蘇州交通設施對外聯系 ④蘇州企業的大量勞動力主要來自于上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能夠提高蘇州對南通的控制度的做法是( )
A.加強省際之間的政府聯系 B.兩地協同發展相同產業
C.大力發展蘇州金融科技業 D.擴大兩地間的互聯互通專題08 人口與城市
目 錄
1
2
考點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 2
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4
考查角度 人口的數量變化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5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8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9
考點二 人口遷移 13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13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16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18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19
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與人口遷移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2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23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24
考點三 城鎮、鄉村區位與空間結構 27
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區位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27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28
考查角度 城鎮空間形態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30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31
考查角度 城鄉空間結構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3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35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38
考點四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42
考查角度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42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44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48
考點五 城市的輻射功能 50
考查角度 城市的輻射功能
【真題研析·規律探尋】50
【核心提煉·考向探究】52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55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考情分析
人口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 2023全國甲卷4題,4分 2023浙江1月卷1-2題,4分 2023海南卷16題,10分 2022江蘇卷16-18題,6分 2022河北卷7-8題,6分 2021浙江1月卷15-16題,4分 【命題規律】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屬于主干知識,但內容相對簡單,難以承載有一定難度的試題,因此屬于中頻、低難度考點,在高考試題中會間或性地考查;高考試題要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高考試題中涉及本專題內容時,往往通過讀圖和計算來提高試題的難度。 高考對城市的考查頻率中等,試題以選擇題為主,試題難度中等偏下;從考向來看,對城鎮、鄉村空間結構的考查頻率最高,因為該考向既能夠很好地體現空間性的學科特色,又可以很好地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對城鄉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的考查頻率增加,這與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社會現實保持一致,也體現了新高考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在考查內容的選材上凸顯國家建設偉大成就和重大發展戰略。對大都市輻射功能等新教材內容考查頻率增加。 【命題預測】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漸由考查人口增長轉變微考查人口分布、人口遷移及其影響因素,試題往往以人口統計資料圖為材料,設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在選項中判定圖文數據呈現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過計算圖文中的數據,分析判斷相關人口數據的時空變化。未來城市方面的高考命題的熱點考向:對城市群、城市帶的考查仍將是考查熱點;鄉村聚落將成為新的考查熱點。城市往往與人口、產業發展、交通以及自然地理相關知識點結合在一起考查。
人口遷移 2023山東卷3-5題,6分 2023浙江6月卷22-23題,6分 2023海南卷1-2題,6分 2022浙江6月卷7-8題,4分 2022天津卷12題,3分 2022重慶卷5-6題,6分 2021山東卷7-9題,9分 2021江蘇卷11-13題,6分
城鎮、鄉村區位與空間結構 2023浙江6月卷7-8題,4分 2023山東卷11-13題,9分 2023海南卷3-4題,6分 2023湖北卷1-3題,9分 2022江蘇卷21-22題,4分 2022廣東卷13-14題,6分 2022浙江1月10-11題,6分
城鎮化 2023廣東卷15-16題,6分 2022全國乙卷1-3題,12分 2022廣東卷1-2題,6分 2023湖北卷7-9題,9分 2020浙江1月卷22-23題,6分
城市的輻射功能 2022山東卷1-2題,6分 2022北京卷20題,7分 2021江蘇卷20-22題,6分
考點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
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
(2023·全國甲卷)技術進步對人口分布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影響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業②農業③內河運輸④公路運輸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1.
【答案】1. A
(2023·浙江1月卷)中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長明顯,但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基本不變。下面為中亞五國地形及各國人口、面積柱狀圖。完成下面小題。
2.下列中亞國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庫曼斯坦 B.哈薩克斯坦 C.吉爾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3.影響中亞東南部地區人口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熱量 B.礦產 C.水源 D.土壤
【解析】
2.
3.
【答案】2.B 3.C
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考查角度 人口的數量變化
(2022·江蘇卷)我國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別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七普”)。下圖為“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長差異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七普”與“六普”人口增長率相等的省級行政區是( )
A.京、滬 B.黑、吉 C.粵、鄂 D.渝、黔
5.我國四個直轄市人口增長的共同特點是( )
A.“六普”到“七普”期間,人口加速增長
B.“六普”到“七普”期間,人口減速增長
C.“六普”人口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
D.“七普”人口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
6.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人口( )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遷移 C.沿長江帶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解析】
4.
5.
6.
【答案】4.C 5.D 6.A
(2020·全國Ⅲ卷)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當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數量。下圖顯示2010年我國西部某市50歲以下各年齡組女性人數。調查表明,該市婦女生育峰值在21—29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以下時間段中,該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8.造成該市20~24歲年齡組人數明顯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該組人口出生期間( )
A.生育政策放寬 B.經濟發展提速
C.育齡婦女較多 D.生育觀念轉變
9.推測2010~2030年該市人口發展的變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漸提高 B.人口增長較為緩慢
C.2025年迎來生育高峰 D.人口總量逐漸減少
【解析】
7.
8.
9.
【答案】7.D 8.C 9.B
明確人口數量變化特點的分析思路
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
②人口數量多少變化(注意不同年齡段)。
明確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①資源;
②經濟;
③社會:教育、交通、住房(房價)、管理(治安);
④生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⑤產業:勞動力的數量及價格影響產業的規模、成本、市場競爭力,影響產業的市場需求,高素質勞動力數量影響產業的科技創新,促進當地各種產業的發展及產業轉型。
考向1 影響人口分布的區位因素
下圖為江蘇省各區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甲地區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礦產資源貧乏 B.灘涂廣布 C.赤潮多發 D.地震多發
2.江蘇省各區域人口分布狀況一直比較穩定,其主導因素是( )
A.自然環境 B.河湖分布 C.經濟格局 D.國家政策
3.緩解江蘇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勵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質 B.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優勢互補
C.實施移民搬遷,分散大城市職能 D.完善交通網絡,便于人口流動
【答案】1.B 2.C 3.B
【分析】1.讀圖可知,甲地位于江蘇省東部沿海,灘涂廣布,不適宜大規模居住,難以開發利用,人口密度小,B正確;江蘇省大部分地區礦產資源比較貧乏,不是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A錯誤;赤潮屬于海洋水污染現象,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的,C錯誤;位于板塊內部,地殼運動不活躍,地震較少,D錯誤。故選B。
2.江蘇省沿江及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高,是我國最富裕的地區,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區,故經濟格局是人口分布格局穩定的主因,C正確;自然環境、河湖分布,對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AB錯誤;國家發展政策是一直變化的,但是江蘇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較穩定,所以不是主導因素,D錯誤。故選C。
3.由題意可知,導致區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導因素是經濟差異,故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優勢互補,縮小區域經濟差異,是解決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B正確;其它三項措施都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江蘇人口分布不均的狀況,AC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們可以從自然環境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來分析:自然環境因素:地形、氣候、河流、土壤、礦產資源: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社會經濟因素:交通、開發歷史、工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因素、宗教、習俗、政策等。
肯尼亞是東非國家,首都內羅畢是諸多國際組織總部和分支機構的所在地。蒙巴薩作為肯尼亞唯一的港口城市,是東非地區的門戶,戰略地位重要。自獨立以來,肯尼亞延續了殖民統治時期的城市發展格局,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規模急劇增長。肯尼亞當前的城市體系呈現出明顯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統治時期修建的鐵路呈東西向分布。圖示意肯尼亞主要城市與人口分布概況。完成下面小題。
4.據圖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亞人口分布( )
①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動
②重心由東南向西北移動
③整體呈現“東、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間格局
④整體呈現“西、南部密集,東、北部稀疏”的空間格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自肯尼亞獨立以來,加劇該國人口區域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居住條件 B.自然資源
C.經濟發展水平 D.海港服務設施
6.為優化肯尼亞城市體系格局,亟須( )
A.在肯尼亞南部地區建設節點城市 B.政府適當鼓勵城市人口回流農村
C.大力升級蒙巴薩的港口基礎設施 D.投入資金建設肯尼亞南北向鐵路
【答案】4.D 5.C 6.C
【解析】4.由材料可知,肯尼亞國內人口重心所處的經度(東經)越來越小,緯度(南緯)越來越小,因此該國人口重心移動方向為自東南向西北,①錯誤,②正確;1999—2019年肯尼亞人口分布整體呈現“西、南部密集,東、北部稀疏”的空間格局,③錯誤,④正確。故選D。
5.自獨立以來,肯尼亞延續了殖民統治時期的城市發展格局,城市以其發達的經濟、潛在的就業機會和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不斷吸引著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規模急劇增長,因此加劇了肯尼亞國內人口區域分布差異,C正確;影響人口區域分布差異的因素與居住條件、自然資源、海港服務設施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
6.肯尼亞僅有蒙巴薩這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既是國內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也是非洲重要的區域性節點港口,但蒙巴薩的港口職能仍弱于其城市職能。因此,肯尼亞政府應合理規劃沿海城市的職能定位,繼續升級蒙巴薩的港口基礎設施,使其成為東非地區貿易與海洋物流的中心,進而推動地區經濟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優化肯尼亞城市體系格局,C正確;肯尼亞經濟落后,不應擴建新的城市,A錯誤;農村相對于城市經濟落后,鼓勵回流農村不現實,B錯誤;修建鐵路對于城市體系布局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
【點睛】城鎮體系,是指具有一定的時空地域結構的城鎮網絡。其中常有一主要的、最大的城市居中心地位,其他各城鎮則為規模不等、職能不同、層次各異的系列。各城鎮在諸多方面互有聯系、互為依存,而又互有制約。
考向2 人口再生產
我國于1971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82年確立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2015年10月29日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圖示意1950~2016年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及人口數量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1995年我國0~14歲人口數量再次出現小高峰的原因是( )
A.改革開放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B.招商引資促進外籍人口遷入
C.人口流動頻繁導致生育率高 D.上一次嬰兒潮已到育齡階段
8.2015年10月29日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后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說明( )
A.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B.男女比例失衡嚴重
C.人們生育觀念轉變 D.居民收入水平較低
9.我國1971~2021年間生育政策不斷調整,有利于( )
A.改善我國人口結構 B.促進人口均衡分布
C.應對人口的老齡化 D.調整三大產業結構
【答案】7.D 8.C 9.A
【解析】7.據圖分析可知,1975年是0~14歲人口數量的高峰期,且1975年與1995年相差20年,到1995年0~14歲人口已成長到育齡階段,育齡婦女人數較多使得1995年0~14歲人口數量再次出現小高峰,D正確;改革開放是1978年開始,而且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一直持續到現在,不是95年出現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A錯;外籍人口遷入主要為青壯年,0~14歲占比小,不會導致明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B錯;人口流動頻繁一般會導致生育率變低,C錯。故選D。
8.據材料可知,放開二孩政策后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生育觀念已發生轉變,不愿意生育,C正確;社會保障完善會促進生育率提升,不會導致該現象,A錯;男女比例失衡不會影響二孩的生育,B錯;放開二孩時,居民收入較之前水平較高,D錯。故選C。
9.我國1971~2021年間生育政策不斷調整,有利于改善我國的人口結構,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相適應,A正確;人口分布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影響較大,生育政策不能使人口均衡分布,B錯誤;1971~2021年間,我國生育政策變化較大,由限制生育轉變成鼓勵生育,限制生育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加劇,C錯;生育政策調整和三大產業結構關系不大,D錯。故選A。
【點睛】影響人口地區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會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首先,人口分布是社會現象,深受社會經濟規律支配;其次,自然環境也對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響;此外,開發歷史的久暫、移民活動,以及政治動亂、戰爭和不同時期統治階級的人口政策等等,都會影響一地區人口增長和人口移動,也會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現出來。
考點二 人口遷移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2023·山東卷)我國地級市一般由市轄區和其他縣級行政區組成。圖示意我國某地級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數量。該市的常住人口變化狀況在全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意四種人口流動情況,與該市2010~2020年情況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與該市的其他縣級行政區相比,市轄區(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數量大
C.勞動人口比重大 D.勞動人口平均年齡大
3.具有類似常住人口變化狀況的地級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經濟規模 B.經濟發展趨勢 C.人口規模 D.人口職業構成
【解析】
1.
2.
3.
【答案】1.A 2.C 3.B
(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區域空間中人口數量可維持空間均衡的受力點,其時序變化可反映區域發展的空間演變軌跡。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內人口重心遷移明顯。圖示意1978—2018年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口重心遷移軌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下列關于2003-2008年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口重心遷移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動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動距離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動 D.西部人口重心向東南移動
5.對我國中部地區1978-2018年人口重心遷移影響相對較小的是( )
A.中部地區人口外流 B.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
C.中部地區跨境貿易 D.中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
【解析】
4.
5.
【答案】4.B 5.C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考查角度 人口遷移的影響
(2021·浙江6月卷)近年來,我國寧夏、貴州、云南等省區成功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運輸
C.環境承載力 D.移民意愿
7.生態移民工程的成功實施(  )
①促進了遷入區的資源開發
②緩解了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③減輕了遷入區的就業壓力
④實現了遷出區人口的脫貧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6.
7.
【答案】6.C 7.D 
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與人口遷移
(2021·山東卷)下圖示意我國某地級市2007~2019年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8.推測該市2016~2019年戶籍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調整 B.落戶政策放寬
C.醫療條件改善 D.行政區劃變動
9.2010年后,該市常住人口變化緩慢,主要是由于當地( )
A.人口老齡化加劇 B.GDP增長緩慢
C.環境承載力下降 D.產業結構優化
10.該市的支柱產業是( )
A.采礦業 B.旅游業 C.制造業 D.物流業
【解析】
8.
9.
10.
【答案】8.B 9.D 10.C
考向1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產生的影響
柘城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區。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分布格局呈動態變化趨勢。下表為該縣村莊三個年份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值數據。完成下面小題。
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 2006年 2016年 2020年
村莊數量(個) 占比(%) 村莊數量(個) 占比(%) 村莊數量(個) 占比(%)
≤0.60 0 0.00 64 12.75 14 2.79
0.60—0.80 10 1.99 207 41.24 102 20.32
0.80—1.00 472 94.02 197 39.24 360 71.71
1.00—1.20 3 0.60 2 0.40 12 2.39
≥1.20 17 3.39 32 6.37 14 2.79
1.推斷在城區及其周邊地區呈聚集態勢的村莊,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為( )
A.≤0.60 B.0.60—0.80 C.0.80—1.00 D.≥1.00
2.整體來看,柘城縣村莊( )
A.老年人口比重減小 B.老年人口平均年齡減小
C.勞動人口比重減小 D.勞動人口平均年齡減小
3.具有類似常住人口變化狀況的區域,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經濟規模 B.經濟發展趨勢 C.人口規模 D.人口職業構成
【答案】1.D 2.C 3.B
【解析】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該地大多數村莊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小于1,即常住人口數量小于戶籍人口數量,受城鎮化發展影響,人口以凈遷出為主,而在城區及其周邊地區呈聚集態勢的村莊受城區的輻射作用強,經濟發展條件較優越,吸引人口遷入,故其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1.00。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整體來看,在經濟因素影響下,柘城縣村莊勞動力人口大量外出,老人和兒童留守村莊,故使其勞動人口比重減小,老年人口比重可能增加。C正確、A錯誤。從表中信息不能確定老年人口平均年齡及勞動人口平均年齡,BD錯誤。故選C。
3.當今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不同區域的經濟規模一般有所差異,具有相似的經濟發展趨勢的區域,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相似,因此具有類似常住人口變化狀況的區域,一般具有相似的經濟發展趨勢。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人口遷移的影響:(1) 對遷出地:有利: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產生積極地影響。不利:造成了人才外流。(2) 對遷入地:有利:彌補了勞動力不足,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節約了教育和培訓費,利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不利:引發種族沖突,影響社會治安,給自然和生態環境、人口與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如西部大開發對西部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
考向2 人口遷移新趨勢
區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動人口由跨省流動轉為省內流動,亦或由省內跨市流動轉為市內跨縣流動的返遷流動行為。下圖示意2017年我國區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級城鎮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題。
4.圖中顯示( )
A.全國省會和直轄市接受的區域性回流人口最多
B.東部地區的省會是區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
C.西部地區的縣級城市對區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強
D.中部地區普通地級城市的區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
5.與縣級城市相比,普通地級城市區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工資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離大城市更近
③二、三產業發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務更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4.D 5.B
【解析】4.由圖可知,全國省會、直轄市回流人口占比24.8,小于普通地級城市回流人口占比44.5,A錯誤;東部地區省會回流人口占比最小,B錯誤;西部地區普通地級城市回流人口占比最大,對人口吸引力最強,C錯誤;中部地區普通地級城市的回流人口占比最高,D正確。故選D。
5.流動人口以勞動力人口為主,經濟因素是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就業機會越多、工資水平越高、公共服務越完善,對人口的吸引力越強。與縣級城市相比,普通地級城市級別更高,能提供比低級城市更高的城市職能,即二、三產業更發達、公共服務水平更好。③④對,B正確;生活成本更高、離大城市近不是普通地級城市吸引人口回流的原因,①②錯,AC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等。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會變革、戰爭等。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經濟因素。 縣級中心城市比鄉鎮就業機會更多,公共服務更好,因此成為回流人口的主要集聚地。
“老漂族”指為支持子女事業或照顧第三代而背井離鄉,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國“老漂族”人口數量巨大,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老漂族”集中的區域之一。調查還發現,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邊的水鄉古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省區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數量最多的省份是( )
A.安徽 B.貴州 C.北京 D.湖南
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邊水鄉古鎮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活成本較低②便于照顧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環境優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6.A 7.D
【解析】6.“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是為了自己的子女而來,而來滬的勞動力主要是就近欠發達的省份,安徽與上海地理位置臨近,有大量的勞動力來滬打工,所以會有大量安徽來滬勞動力的父母老年人來滬,A正確;貴州和湖南兩省更靠近珠三角,勞動力多去珠三角,BD錯誤;北京經濟也較發達,且距離上海遠,漂在上海的北京老人數量很少,C錯誤。故選A。
7.水鄉古鎮并不是城市而是村鎮,與上海大城市相比物價水平較低,生活成本較低,①正確;老年人屬于被照顧的對象,而不是照顧別人,②錯誤;村鎮交通并不便利,③錯誤;水鄉古鎮環境優美,適宜老年人居住,④正確。故選D。
【點睛】2022年上海的流動人口主要的省份: 安徽省以260.2萬人居首位;江蘇省以150.4萬人居上海第二;三是河南省有78.3萬人;第四是四川人,在上海工作的有62.4萬人;第五是江西省,48.7萬人;第六位是浙江省,45.1萬人;第七位是湖北省,上海有40.8萬人;第八是山東,37.8萬;第九位是福建省,有26.4萬人,第十位是湖南省,上海有22.9萬人。
考點三 城鎮、鄉村區位與空間結構
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區位
1.(2023·山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左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圖右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解析】
【答案】A區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勢更為地平,水流不暢,多洪澇災害;河汊越多,耕地更為破碎;而B地地勢更高,洪澇災害的隱患更小,同時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城市區位因素的判斷方法
(1)首先考慮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時,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這一地點的(自然因素)。
(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進和限制了它的發展(社會經濟因素)。
(3)在影響城市區位的兩大因素中,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條件,經濟發展、交通、政治等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
(4)社會經濟因素相對于自然因素發展變化較大,如經濟布局調整、不同的交通運輸時代城市區位不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影響城市的興衰。
考查角度 城鎮空間形態
(2023·浙江6月卷)城鎮空間形態演變具有明顯的動態特征。下圖為我國某縣級市不同時期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影響該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環境保護 C.開發成本 D.防災安全
3.2015年后,該城市的建設用地( )
A.沿交通線蔓延式快速發展 B.以周邊衛星城鎮用地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為主 D.以城市中心工業用地為主
【解析】
2.
3.
【答案】2.A 3.C
(2023·山東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題。
4.影響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風向 B.地形 C.資源 D.河流
【解析】
【答案】4.C
城鎮空間形態
考查角度 城鄉空間結構
(2023·海南卷)嶺南某古村落地處濱水低地,因勢而建,內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圍護村,墩塘相間,墩上立宅,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景觀特征的散村聚落結構(左圖)。右圖為該古村落的堤圍及水閘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下列示意圖中,符合該村落空間結構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6.右圖中水閘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敵 B.蓄水發電 C.防洪排澇 D.美化環境
【解析】
5.
6.
【答案】5.D 6.C
(2023·山東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完成下面3-5小題。
7.1983年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轉回渾河南岸,主要因為( )
A.南岸生態環境優美 B.城區煤炭資源枯竭
C.北岸發展空間狹小 D.經濟依賴重化工業
8.為優化功能布局,撫順市城區宜( )
A.向東建設新城鎮發展帶 B.向南建設宜居宜業新區
C.向西承接沈陽產業外延 D.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
【解析】
7.
8.
【答案】7.C 8.C
(2021·山東卷)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在老城區東北方向的濱河濕地規劃建設新城。如圖示意新城區的功能分區,其中住宅區規劃為三個不同等級。O、P區的住宅設計為裝配式木質建筑,Q區的住宅設計為鋼筋混凝土建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新城區內設計“串珠狀”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改善市民居住環境
B.提升土地商業價值
C.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D.應對城市內澇災害
10.O、P區的住宅設計成裝配式木質建筑,主要是為了(  )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質
C.隔熱防潮 D.生態環保
【解析】
9.
10.
【答案】9.D 10.A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成因
考向1 聚落分布的區位條件
地名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印記,也承載著游子們濃濃的鄉愁。通過對我國某縣轄區地名統計發現,該轄區內85%以上村名都與自然要素有關,很多地名都蘊涵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該縣轄區村名用字分類及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地名主要用字 出現次數 出現比重
溝、灣、灘、河、渠、潤等 711 41.73%
峁、梁、石、山、塬、崖、嶺等 529 31.04%
西、東、南、上、北、下、左等 114 6.69%
柳、蘆、麻、棗、木、桃、槐等 72 4.23%
紅、黑、青、烏、炭等 39 2.29%
累計 1465 85.97%
1.影響該區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
2.推測該縣所處地區可能( )
A.由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 B.由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
C.由草原向荒漠帶過渡 D.由地勢第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過渡
3.研究發現,該區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觀的分布位置多次發生變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河道持續淤積 B.人類生產活動
C.地殼間歇抬升 D.氣候干濕變化
【答案】1.C 2.B 3.D
【解析】1.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出現次數最多的地名多帶有“三點水”的形旁,表明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小溪小河旁邊,所以該地區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水源,C正確。根據圖文信息可知,該地氣候干旱,地形、土壤、植被等均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ABD錯誤。故選C。
2.“峁”、“梁”、“塬”三種地形在黃土高原地區普遍存在,由村名“峁”、“梁”、“塬”可推測該地位于黃土高原,地處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區。B正確,ACD錯誤。故選B。
3.該區域“涉水”村莊是在小溪小河旁。氣候干濕變化,導致該地區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環境情況等不斷發生著變化,故該區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觀的分布位置出現多次變化,D正確;該地處于季風氣候區,雨季河道以沖刷為主,河道不會持續淤積,A錯誤;與人類生產活動關系不大,B錯誤;黃土高原地殼相對穩定,C錯誤。故選D。
【點睛】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們在生產生活、社會制度組織、精神活動中體現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深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主要特點具有區域性、多樣性、獨特性、相對穩定性等。
考向2 城鄉空間形態
福建省廈門市陸地面積1700.61平方千米(2020年),由廈門島、鼓浪嶼、海滄半島、集美半島、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山登島、內陸同安及九龍江等組成,歷經了從海島向海灣擴展的發展階段,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的形態布局。廈門市交通壓力大,本地居民職住通勤是交通壓力的主要來源。下圖示意廈門市以廈門島為中心的空間結構規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廈門市“多中心、組團式”形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引導 B.經濟發展 C.山水阻隔 D.環境問題
5.廈門市各組團之間( )
A.均衡發展 B.功能分工明確 C.孤立發展 D.向心聯系明顯
6.為促進廈門市職住平衡,其城市規劃應( )
A.在島灣之間增建跨海通道 B.在半島之間填海造陸
C.促進各組團城市功能專門化 D.促進各組團服務業健全發展
【答案】4.C 5.D 6.D
【解析】4.廈門市是依托廈門島港口發展起來的城市,隨著其城市規模的擴大,必然要由海島向海灣內陸發展,海灣內陸主要由多個半島組成,受山水自然地形阻隔,城市用地不連續,塊與塊之間被分割,用地分散,各組團之間聯系不便,城市形態為“多中心、組團式”。C正確,排除ABD選項,故選C。
5.由圖可知,各組團發展并不均衡,每個組團相對獨立,說明組團之間功能分工并不明確,AB錯誤;發展主絡和發展次絡都聯系都市發展核,且都市發展核聯系網絡最多;廈門島是城市核心,各組團向心聯系明顯,D正確;各組團不是孤立發展,C錯誤。故選D。
6.由上題可知,各組團之間向心聯系明顯,本地居民職住通勤是交通壓力的主要來源,為減輕交通壓力,促進職住平衡,可在各組團內建立生產、生活服務業網絡,減少因生產、生活造成人員在各組團之間的大量流動,D正確。在島灣之間增建跨海通道,在半島之間填海造陸,促進各組團城市功能專門化,不能促進廈門市職住平衡,ABC錯誤。故選D。
【點睛】組團式城市由幾個片區組成,每個片區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城市用地受到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限制。生產、生活上分散,有利于城市環境保護,便于城市擴大規模。但是,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考向3 城市功能區與城市空間結構
下圖示意重慶市北培區城區4個功能區(居住區、文化區、商業區、城區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時段的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圖中甲功能區為( )
A.商業區 B.文化區 C.居住區 D.城區主干道
8.圖中各時段( )
A.文化區人流量變化受學生上下學時間影響大
B.城區主干道人流量變化一天內出現兩次高峰
C.商業區與文化區人流量變化具有明顯相關性
D.居住區在中午時段的人流量達到一天中最大
【答案】7.C 8.A
【解析】7.材料中提出圖示為重慶市北暗區城區4個功能區(居住區、文化區、商業區、城區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時段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功能區人流量在上下班時間出現高峰,圖示時段(白天)人流量整體較低,與居住區的人流量變化特點相符合,C正確;商業區人流量要大于其他三個功能區,A錯誤;城市主干道以及文化區人流量總體平穩,相對于居住區早晚高峰不明顯,BD錯誤。故選C。
8.結合上題及各時段人流量變化特點可以推斷出,甲為居住區、乙為文化區、丙為商業區、丁為城區主干道。文化區人流量變化在學生上下學時間出現高峰,A正確;圖示時段無法判斷城區主干道人流量在一天內的變化,B錯誤;商業區與居住區人流量變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負相關),C錯誤;居住區人流量達到最大值應為上下班時間,D錯誤。故選A。
【點睛】城市主要功能區是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區是住宅區。根據城市地租理論,市中心地價最高,向郊區地價逐漸降低,在交通路口處容易出現地租次高峰。根據各功能區的特征,安排功能區布局,從市中心到郊區依次是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考點四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考查角度 城鎮化進程及影響
(2023·廣東卷)圖示意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特大城市近幾十年來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三個階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由階段I發展到階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推動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長、社區改造 B.社區改造、政府引導
C.企業參與、人口增長 D.政府引導、企業參與
12.與階段I相比,階段Ⅲ郊區演變的最顯著特征是( )
A.產業分布均衡 B.產城融合加強
C.空間結構單一 D.居住功能弱化
【解析】
11.
12.
【答案】11.D 12.B
(2022·全國乙卷)中心城區通常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下表數據顯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區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區以外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區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變化/萬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區以外地區人口變化/萬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廣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1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變化的共同特點是( )
A.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下降 B.總人口減少,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上升
C.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上升 D.總人口減少,中心城區人口比重下降
14.與四城市人口變化共同特點類似的中國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間形態 B.趨同的主導產業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級規模
15.根據四城市人口變化特點,城市規劃應該引導( )
A.人口向中心城區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區以外地區集聚
C.中心城區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區以外地區均衡布局
【解析】
13.
14.
15.
【答案】13.A 14.D 15.B
掌握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分析思路
(1)要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分析。
(2)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
具體如右圖所示:
城鎮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分析思路
城鎮化過程表現為人口的轉變、空間地域利用方式的轉變、產業構成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和轉變完成后,對地理環境造成深刻影響,具體可從三方面分析。
(1)景觀變化的影響
①不利影響
②有利影響:合理的城鎮化可以使城市景觀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形成最佳人居環境。
(2)產業結構轉變帶來的影響
(3)土地利用方式帶來的影響
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郊區農業用地將轉化為城鎮用地,將增加城鎮用地和農業用
地之間的矛盾,并帶來郊區農民就業方式的轉變。
城鎮化問題解決措施的分析思路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環境、社會問題等方面,不同城鎮化問題的應對
措施不同。
(1)城市內澇: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統;擴大綠地 和 濕 地 面 積;建 設 海 綿 城 市、雨 水 花園等。
(2)環境惡化:建設城市綠心,綠色屋頂、植物墻等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擴大城市濕地面積;使用清潔能源;垃圾分類處理;建立污水處理廠等。
(3)交通擁堵: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完善城市交通網、發展立體交通、發展城市公交等。從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區
考向 城鎮化進程
就近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近距離遷移到戶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鎮就業和居住,實現農民非農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過程,其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來自本鎮、縣內及省內。2000年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發展迅速。圖示意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過程。完成下面小題。
1.2000年以來,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發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 )
A.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 B.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完善
C.中西部地區第三產業升級 D.外出務工人員大量回流
2.城鎮化勞動力來自本鎮的部分稱之為本鎮貢獻率。研究顯示,中西部地區本地工業化水平提高能提高本鎮貢獻率,而本地服務業水平提高卻能降低本鎮貢獻率,主要是因為( )
A.工業化主要承接外地農村勞動力轉移
B.服務業主要承接省內農村勞動力轉移
C.中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較高
D.中西部地區服務業水平較高
【答案】1.A 2.B
【解析】1.就近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來自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東部地區產業的轉移,從而導致本地人員遠距離外出務工減少,就近遷移比例增大,A正確;基礎設施完善可以促進城鎮化,但不是就近城鎮化的根本原因,B錯誤;中西部地區主要以一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小,C錯誤;就近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近距離遷移到戶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鎮就業和居住,不是人口回流導致的,D錯誤。故選A。
2.工業化水平是承接本鎮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要素,服務業水平是承接省內勞動力轉移的關鍵要素,工業化初期,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主要來源于本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化中后期,隨著服務業水平的提高,本省其他市和本縣其他鎮勞動力遷移成為就近城鎮化的新動力,從而降低了本鎮貢獻率(本鎮貢獻率和縣內、省內貢獻率此消彼長),B正確,A錯誤。東部地區的工業化、服務化水平高,CD錯誤。故選B。
【點睛】就近城鎮化發展有助于減輕當前大城市人口膨脹的壓力,緩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有助于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有助于加快人口凈流出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解決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制度銜接和城鄉資產權利置換等一系列問題。
考點五 城市的輻射功能
考查角度 城市的輻射功能
(2022·山東卷)雙核結構是指在某區域內由區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門戶城市及其連線構成軸線。由此引領和推動所在區域發展的一種空間結構現象。下圖為沈陽——大連雙核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沈陽—大連雙核結構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城市( )
A.在區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補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補
C.交通便捷且空間距離較近 D.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相近
2.沈陽—大連雙核結構有利于( )
①促進大連市建成東北地區中心城市 ②促進沈陽—大連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③增強沈陽市對遼中南地區的輻射功能 ④提高沈陽和大連兩城市傳統工業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1.
2.
【答案】1.A 2.C
(2022·廣東卷)交通是城市間要素流動的重要載體,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夠反映出城市間的相互聯系狀況。有學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車流量數據信息,提出了該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種模式(下圖)。據此完成下題。
3.這三種模式中,對一般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進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種模式一樣大
4.從丙模式判斷,各區域中心城市之間存在(  )
A.職能一致性 B.區域均衡性
C.空間封閉性 D.等級差異性
【解析】
3.
4.
【答案】3.B 4.D 
影響城市輻射功能的因素
考向 城市輻射帶動功能
依托西安、寶雞、天水等城市,國家設立關中—天水經濟區,構建西北產業集聚帶。該經濟區戰略區位重要,科教實力雄厚,產業基礎扎實。下圖示意黃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輻射范圍。完成下面小題。
1.與中上游城市比,黃河下游的城市輻射范圍總體更大,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城市體系 B.地理位置 C.水運條件 D.資源稟賦
2.關中—天水經濟區對黃河中上游區域輻射作用主要表現為( )
A.轉入高耗水企業B.集聚人才資本 C.轉入高科技產業 D.加強分工協作
【答案】1.B 2.D
【解析】1.黃河下游城市數量眾多,這得益于城市輻射作用強大,而不是城市體系影響其輻射范圍,A錯誤;與中上游城市相比,黃河下游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該地區位于華北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城市輻射范圍總體更大,B正確;黃河下游地區是地上河,河流易斷流,水量較小,有結冰期,水運條件比黃河中游地區差,C錯誤;黃河上中游地區水能資源、煤炭資源較為豐富,資源稟賦不比黃河下游差,D錯誤。故選B。
2.由材料可知關中—天水經濟區科教實力雄厚,產業基礎扎實,該經濟區對黃河上中游地區的輻射作用表現為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發展,D正確;轉入高耗水企業、集聚人才資本、轉入高科技產業是該經濟區對黃河中上游區域各要素的集聚,不是輻射,ABC錯誤。故選D。
【點睛】關中—天水經濟區簡稱“關天經濟區”,2009年經國務院批復通過,其范圍包括陜西省的關中平原地區及甘肅省天水市,共六市一區(楊凌示范區)。經濟區以大西安(含咸陽)為中心城市,寶雞為副中心城市,天水、渭南、銅川、商洛、楊凌、慶陽、平涼、隴南等為次核心城市。依托隴海鐵路(歐亞大陸橋)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中國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與關中城市群相呼應。
研究者以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獲取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企業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數據,計算出城市間的關聯度。一個城市與中心城市的關聯度占該城市關聯度總量的比例,稱為中心城市對該城市的控制度。蘇州市為長江三角洲的制造業中心,對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強有弱。下圖示意蘇州市對長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據圖推測影響蘇州市對長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 )
A.企業流動和交通聯系 B.人口遷移和經濟水平
C.距離遠近和行政區劃 D.工業聯系和信息交流
4.蘇州和上海之間關聯度高,體現在( )
①蘇州企業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業產品 ②上海為蘇州企業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務
③上海主要依靠蘇州交通設施對外聯系 ④蘇州企業的大量勞動力主要來自于上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能夠提高蘇州對南通的控制度的做法是( )
A.加強省際之間的政府聯系 B.兩地協同發展相同產業
C.大力發展蘇州金融科技業 D.擴大兩地間的互聯互通
【答案】3.C 4.A 5.D
【解析】3.由圖可知,強控制度城市上海和無錫距離蘇州近,而且無錫、常州、鎮江和蘇州都屬于江蘇省,弱控制度城市與蘇州距離較遠或不屬于同一個省區,C正確;企業流動、交通聯系、人口遷移、信息交流、工業聯系、經濟水平等因素對于蘇州市對其他城市控制度影響較小,且在圖中無法體現,ABD錯誤。所以選C。
4.由材料可知,蘇州企業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業產品,①正確;上海經濟發達,以第三產業為主,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為蘇州企業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務,②正確;上海對外聯系不會依靠蘇州交通設施,③錯誤;上海比蘇州經濟發達,蘇州企業的勞動力不是主要來自上海,④錯誤。所以選A。
5.蘇州與南通都是江蘇省的城市,不屬于省際之間,A錯誤;兩地協同發展相同的產業會產生競爭,關聯度降低,會降低蘇州對南通的控制度,不合題意,B錯誤;蘇州市是長江三角洲的制造業中心,優勢產業是制造業,發展金融科技產業不是蘇州的發展優勢和定位,C錯誤;由材料可知,加強城市群內部的企業流、火車流、信息流會提高關聯度,擴大兩地間的互聯、互通,能夠提高蘇州對南通的控制度,D正確。所以選D。
【點睛】城市的發展與腹地特征關系:腹地向城市提供農產品、勞動力、商品市場、土地資源,通過這樣提供的資源,進而影響城市的發展(工業類型)城市的輻射功能不均等的,它會根據腹地自身特點,進行輻射(影響)。城市的輻射功能是通過發達的交通實現的,高速公路、水路、鐵路、航空、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鐵、城際公路及發達的通信網絡、眾多的通訊機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泾源县| 景洪市| 淅川县| 临江市| 建宁县| 丁青县| 竹山县| 庐江县| 杭锦旗| 克拉玛依市| 阳新县| 昔阳县| 江城| 新化县| 镶黄旗| 茶陵县| 克东县| 芒康县| 潞城市| 新安县| 紫阳县| 伽师县| 科技| 江山市| 界首市| 长丰县| 牙克石市| 鄂托克前旗| 河津市| 牟定县| 宜丰县| 五常市| 镇康县| 莲花县| 大理市| 松溪县| 怀化市| 巴楚县| 洛阳市|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