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核心概念二十一 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歷史主體【課標要求】1.準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特別是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2.學會正確看待歷史問題和評價歷史人物。【必備知識】一、社會發展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1)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2)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①經濟基礎:是指由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②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5)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6)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二、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發展的實現途徑: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1)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a.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b.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c.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⑶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二、社會歷史的主體(一)人民群眾: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地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在,創造了人們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三)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1.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重要性(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3.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重要性: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基本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干歸納】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方法論:要求我們尊重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客觀規律,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上層建筑適合先進的經濟基礎3.群眾觀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三個作用),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社會主義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鏈接時政】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以下五項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鏈接知識: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就越不可避免,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必然落入發展“怪圈”。③中國式現代化既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又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從“現代化的遲到國”轉變為“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成為和平崛起的典范。這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為全世界實現現代化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社會發展規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要求;【選擇題】1.(2024·浙江·高考真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福建·高考真題)1923年,年僅31歲的林祥謙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被捕后英勇就義,是第一位中國共產黨烈士。一百多年來,無數像林祥謙這樣的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是因為他們堅信共產主義( )①符合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要求②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③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④是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遼寧·高考真題)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免耕播種機……各種新農具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武器”,操作新農具的多是被稱為“新農人”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科技和專業知識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其輻射效應推動了鄉村面貌的嬗變和農業發展的全方位轉型。這表明( )①新農具是推動農業生產關系變革的物質條件②農業新技術構成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③新農人的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④新農人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2·湖北·高考真題)曾幾何時,將漢字輸入電腦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項巨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無數工程師付出了辛勤努力,創造了五筆字型、拼音等多種漢字輸入法。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這表明( )①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②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③實踐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④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遼寧·高考真題)遼沈戰役是黨中央及時抓住戰略決戰時機打響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戰役,歷時52天血與火的洗禮取得勝利,使全國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歷史昭示未來。這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中要( )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③以頑強斗爭贏得主動,努力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④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依靠改革創新探索合適的發展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山東·高考真題)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李大釗的“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從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為民造福”,共產黨人始終心懷人民群眾,把群眾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④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4·貴州·二模)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從我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來看,改革能破除制約生產力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一切生產要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據此可知( )①新質生產力是社會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新質生產力以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為顯著特點③改革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④改革決定了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與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4·山東·二模)2024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高頻詞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不要搞一種模式”。這體現了( )①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抓住主要矛盾,做最重要的事和合適的事②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措施要寓于上級的一般號召之中③要著力發展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種新質生產力④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具體把握矛盾的特殊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4·江西·模擬預測)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傳統土地承包制度暴露出土地分散、流轉困難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試點“一戶一田”即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前提下,整合分散的小塊土地,實現耕地合并,鼓勵土地流轉。這不僅能優化土地資源和降低勞動成本,還能提高土地質量與生態效益,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持。這說明( )①生產力發展導致生產關系與其完全不相適應②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推動上層建筑的改革③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④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才能推動生產力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4·吉林·模擬預測)“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勞動力,讓勞動力淪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貨幣。勞動力商品不僅能創造出價值,而且能夠創造出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為他的購買者帶來剩余價值。”馬克思主義的上述內容( )①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②說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根本動力③闡述了人類社會普遍規律和資本主義特殊規律的統一④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根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4·寧夏·模擬預測)近年來,青藏高原生態修復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持續改善、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已具雛形,但草地退化、冰川融化、水土流失等威脅依舊不減。202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聚焦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法律,它從立法層面守護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以法治手段有效推動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進展。這體現了( )①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自覺遵循自然發展規律②源于實踐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生產力的發展是引起生產關系變革的決定性因素④調整完善上層建筑能夠助力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4·河北石家莊·模擬預測)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扎實推進,多領域科技創新取得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從唯物史觀角度看,上述論述蘊含的哲理是( )①通過調整和完善上層建筑,扎實推進科技自立自強②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主體④反映社會存在的體制機制對科技自立自強起積極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4·吉林·模擬預測)2023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正式施行。此次新法的修訂與施行,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過程監管,也體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入法等重要制度創新,首次在法律層面上提出了“綠色優質農產品”概念。此次新法修訂( )①回應了社會關切,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推動了制度創新,消除了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③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有利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④說明超前思維能夠正確指導實踐,有利于保證食品質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24·天津·二模)近期,某部電視劇憑借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濃郁的上海風情,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隨著該劇的播出,人們對上海的城市地理及人文歷史的關注度不斷攀升,從城市街道到影視基地,從美食店到美術館……眾多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掀起上海文旅的新熱潮。這表明( )①人民群眾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②該部電視劇作品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④維護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5.(22-23高一下·全國·單元測試)2024年全國“兩會”于3月初在北京召開。回顧過去幾年,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2282件議案、43750件建議已全部辦理完畢,全國政協共收到29323件提案,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推動解決了一大批關系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表明( )①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②我國廣泛凝聚民意,推動惠民決策的實施③政協開拓多黨合作新平臺,踐行協商民主④代表、委員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福建三明·三模)習近平主席在二○二四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在他的新年賀詞中,“人民”是不變的主題。總書記之所以如此心系人民,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是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決定力量②群眾觀點是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③共產黨堅定不移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④維護人民利益是共產黨人最高價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2024·遼寧·模擬預測)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寫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林鴻在《飲酒》中寫道:“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上述兩句古語共同體現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④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8.(2024·山東菏澤·模擬預測)2023年11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今年起開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攻堅行動,力爭用3年時間,在醫療健康信息全國互通共享上取得標志性進展。攻堅行動以具體應用場景為驅動,以老百姓需求為導向,不貪大求全,目標是讓公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下列對攻堅行動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信息互通共享”體現了部分功能對整體功能的積極影響②“用3年時間”是基于量變不斷積累必然引起質變的原理③之所以“不貪大求全”,是為了把量變控制在一定范圍內④“讓公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符合黨的群眾觀點的要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2024·河北邯鄲·模擬預測)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勞動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它“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下列選項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④“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良好氛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024·江西景德鎮·二模)在談到中國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時,習主席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這一論斷的哲學依據是( )①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②基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③認識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④人民群眾的意愿是衡量社會發展道路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主觀題】21.(2022·湖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歷史上,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為了進行生產生活,不斷地砍伐森林、毀草開荒、填湖造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和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方式,給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已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我國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建立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目前已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社會的變遷推動著生態觀念的改變。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1)結合材料,運用生產方式的相關知識,說明為什么我國目前已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2)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深化發展。結合材料,運用認識的無限性觀點對此加以說明。22.(2024·黑龍江大慶·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憲法,也是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現行的國務院組織法,施行40多年來,國務院組織法一直沒有修改過。為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有必要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修改國務院組織法。修改國務院組織法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明確中央人民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修改國務院組織法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不斷調整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保證國務院各部門更好分工合作、協同配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2024年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國務院組織法。材料二 在“江山破肆,國弊民窮”的年代,獄中飽受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最后時刻以生命寫就了“可愛的中國”,號召同胞們起來保護“母親”,“朋友,從崩潰毀滅救出中國來,從帝國主義惡魔的生吞活剝下救出我們垂死母親”。他展望未來的中國“到處是活躍的創造,到處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代替了悲傷,笑臉代替了哭臉,富裕代替了貧窮,祥和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代替了死之悲傷,明媚的花園代替了凄涼的荒地!”。今日之中國,烈士的美好愿景已經變成現實,回看走過的路,是為了遠眺前行的路。(1)結合材料一,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知識,說明全國人大對現行國務院組織法進行修訂的理由。(2)結合材料二,感悟“可愛的中國”,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以可愛中國今天靠“我”為題,寫一份演講提綱,字數在150左右。23.(2024·新疆·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我國經濟穩步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大國競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生產力理論,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深刻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先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于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全新的生產力理論,闡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方向和具體抓手;同時,新質生產力理論也會在高質量發展實踐中不斷完善。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要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1)結合材料一,運用《邏輯與思維》的知識,闡述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如何體現科學思維特征的。(2)結合材料二,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的知識,闡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的原因。24.(2024·廣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材料一 愛國主義自古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旨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堅實法治保障,激發全體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材料二 如何把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科學合理、規范有效地融入法律制度中,如何把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實際行動,人民群眾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采取各種形式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來自一線的群眾智慧、基層辦法如源頭活水般噴涌而出,源源不斷地匯聚至國家立法機關,為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實施將匯聚起無數個實干、追夢、奮斗的你和我,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前行。(1)結合材料一,運用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分析新時代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2)結合材料二,運用社會歷史的主體知識,說明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和實施是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參考答案:1.B【詳解】①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化。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①③符合題意。②: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材料沒有涉及,因此無法體現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不符合題意。④:規律是客觀的,不能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D【詳解】②④:無數像林祥謙這樣的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是因為他們堅信共產主義是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④正確。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共產主義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①排除。③: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排除。故本題選D。【點睛】3.A【詳解】①:生產關系的變革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新的生產工具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物質前提,①正確。②:農業新技術不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而是農業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②錯誤。③:新農人作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出現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力的結構,③正確。④:專業知識屬于生產力發展中的智力因素,而非精神活力,④錯誤。故本題選A。【點睛】4.A【詳解】①②: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對于漢字的輸入更加方便,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①②入選。③: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③不選。④:材料體現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有了更便捷的漢字輸入方法,并沒有體現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④不選。故本題選A。【點睛】5.B【詳解】①③:“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使全國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使解放戰爭獲得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后方。這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中要抓住機遇,以頑強斗爭贏得主動,努力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①③符合題意。②④:材料沒有涉及依靠人民群眾、依靠改革創新,②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點睛】6.C【詳解】②④:材料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都體現了共產黨心懷人民群眾,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和謀利益,②④正確。①:該選項強調人民對歷史的作用,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該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①。③:該選項強調人民的地位,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該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③。故本題選C。【點睛】7.B【詳解】①: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歷程說明新質生產力的社會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①正確。②: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并且材料不涉及新質生產力創造巨大社會財富,而是改革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②排除。③:改革能破除制約生產力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一切生產要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說明改革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③正確。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改革不能決定生產關系的形成,④錯誤。故本題選B。8.B【詳解】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表明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抓主要矛盾,做重要的事和正確的事,①正確。②:各地要把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般性號召(共性)寓于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措施(個性)之中,②錯誤。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范疇,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的范疇,該選項認為要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質生產力,這一觀點的邏輯關系顛倒,③錯誤。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意味著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④正確。故本題選B。9.D【詳解】③:材料強調,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推動傳統土地承包制度不斷完善,說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③符合題意。④:試點“一戶一田”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它不僅能優化土地資源和降低勞動成本,還能提高土地質量與生態效益,推動生產力的發展,④符合題意。①: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不可能與生產力完全不相適應,①說法有誤。②:試點“一戶一田”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不是上層建筑的變革,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10.B【詳解】①④: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貨幣。勞動力商品不僅能創造出價值,而且能夠創造出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為他的購買者帶來剩余價值,這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這也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的根源,①④符合題意。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材料沒有涉及社會基本矛盾,②不符合題意。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材料沒有涉及人類社會普遍規律、資本主義特殊規律,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1.B【詳解】①:聚焦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制定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體現了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自覺遵循自然發展規律,①符合題意。②: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源于實踐的認識不都是真理,②說法錯誤。③: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而非生產關系,材料不體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③不符合題意。④:法律屬于上層建筑,從立法層面守護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以法治手段有效推動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進展,體現了調整完善上層建筑能夠助力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2.B【詳解】①③: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體現了通過調整和完善上層建筑,扎實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主體,①③正確。②:材料不涉及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②排除。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說明了上層建筑適應先進經濟基礎可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故④排除。故本題選B。13.B【詳解】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屬于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①正確。③: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過程監管,維護了人民利益,③正確。②: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之一,不能消除,②錯誤。④:超前思維具有不確定性,不一定正確,④錯誤。故本題選B。14.D【詳解】①:近期,某部電視劇憑借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濃郁的上海風情,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這表明人民群眾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①正確。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②錯誤。③:隨著該劇的播出,人們對上海的城市地理及人文歷史的關注度不斷攀升,從城市街道到影視基地,從美食店到美術館……眾多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掀起上海文旅的新熱潮。這表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③正確。④: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四有”公民,④錯誤。故本題選D。15.A【詳解】①:材料中人大議案、政協提案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些議案、提案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了決策參考,推動了問題的解決,這說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①正確。②:人大議案、政協提案關注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這說明這些議案、提案廣泛凝聚民意,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進而推動惠民決策的實施,②正確。③:材料未涉及多黨合作的新平臺,③不符合題意。④: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④錯誤。故本題選A。16.B【詳解】①:總書記之所以如此心系人民,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決定力量,我們必須依靠人民,相信人民,①正確。②:群眾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②錯誤。③:設問指向心系人民的原因,而未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③排除。④:總書記之所以如此心系人民,是因為維護人民利益是共產黨人最高價值追求,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④正確。故本題選B。17.C【詳解】①③:上述兩句古語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只有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才能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沒有涉及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②排除。④: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排除。故本題選C。18.D【詳解】①:實現信息互通共享,有利于更好滿足老百姓需求,但是材料沒有涉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①不符合題意。②:力爭用3年時間,在醫療健康信息全國互通共享上取得標志性進展,這表明量變的不斷積累,必然引起質變,②符合題意。③:“不貪大求全”,才能以老百姓需求為導向,更加聚焦和精準地實現目標,而非“為了把量變控制在一定范圍內”,③說法錯誤。④:黨的群眾觀點強調要關注群眾的利益和需求。攻堅行動的目標是讓公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正是群眾觀點的體現,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9.A【詳解】①:這段話強調了在共產主義社會,人才能有機會得到解放,從而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社會作為“真正的共同體”,是以實現每個個體自由發展為特征的共同體,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展現了恩格斯對每個個體發展的關切,這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理念相契合,①符合題意。②:它“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通過努力奮斗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幸福,實現自由全面發展,而不是被奴役、被壓迫,這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主旨契合,②符合題意。③:材料未凸顯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③與題意不符。④:材料強調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理念,通過勞動獲得幸福也只能在共產主義社會實現,而不是強調營造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A。20.A【詳解】①: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題干中習主席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①符合題意。②: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基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②符合題意。③: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③說法錯誤。④: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民群眾的意愿屬于認識范疇,不能作為衡量社會發展道路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21.(1)①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新時代,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已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起推動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已經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制度,推動建立了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國具備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2)①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時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②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發展,說明了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22.(1)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②為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國人大對現行國務院組織法進行修訂,這是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的必然要求。修改國務院組織法有利于保證國務院各部門更好分工合作、協同配合,對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原卷無答案,此答案僅供參考)(2)本題比較開放,言之有理即可。評分說明:水平1: 作答與本題無關、或沒有作答、或照抄試題內容; 水平2:主題不明確、沒有內在邏輯、語言不規范; 水平3:符合主題、有邏輯性、能夠使用學科術語; 水平4:,主題鮮明、邏輯清晰、規范使用學科術語。23.(1)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其結果具有預見性和可檢驗性。新質生產力理論立足我國高質量發展實踐和外部形勢變化,科學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正確回答了時代課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方向和具體抓手。作為全新的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理論將在高質量發展實踐中不斷完善,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發展起推動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能保證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使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改革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促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能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有利于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24.(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新時代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為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法制保障,能夠培育和增進人民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情感,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起磅礴力量。(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凝聚立法共識,提高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更好地推動法律實施,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落地落實。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