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回聲》教學目標1.認真聆聽《回聲》,知道音樂中表現回聲的方法,感受音樂與大自然的關系,激發學生在音樂的感悟下去探索、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2.通過欣賞,喚起學生對合唱(特別是無伴奏合唱)這種人類音樂精髓的情感共鳴,使其心靈得到美的洗禮和熏陶,加深學生對合唱藝術的熱愛。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通過對作品的欣賞,提高學生對合唱(特別是無伴奏合唱)的藝術感受力,獲得審美享受,提高審美能力。教學難點: 辨別齊唱與合唱、有伴奏合唱和無伴奏合唱的區別,了解無伴奏合唱的特點。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師: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兩個聲樂作品的片段,請大家保持安靜,仔細 聆聽,并能夠在聽完音樂后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的欣賞行為提出必要的要求)。⑶課件播放兩首合唱作品片段,同時出示作品標題 ①童聲合唱《讓世界充滿愛》(有伴奏) ②童聲無伴奏合唱《牧歌》 師:音樂欣賞完了,現在老師有任務交給大家:用簡短的語言描述出對兩個作品的感受;說出兩首作品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之處? 師:“無伴奏合唱”是一種純人聲的、不加任何樂器烘托和渲染的合唱形式,因此對演唱技巧有較高的要求,可以說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高難度的、高級的合唱形式。無伴奏合唱能夠很好地展現“人聲”的美感,更深刻、更準確、更真摯、更貼切、更自然地表達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意境 (二)聆聽無伴奏合唱《回聲》 1.初聽歌曲 播放童聲無伴奏合唱《回聲》,但不出示作品標題,請學生通過自己對音樂意境的感受,寫出個性化的標題。2.復聽歌曲 師出示標題:童聲無伴奏合唱《回聲》 課件播放《回聲》——美麗的山谷,迷人的歐洲風情,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在《回聲》如天籟般渺遠而空靈的音樂襯托下漸次展開。我們仿佛置身于空曠寧靜的山谷,大自然各種生命和諧相處,其樂融融;我們的心靈不禁怦然而動——啊,美妙的回聲!師:當我們再次聆聽了《回聲》這首作品,你們一定有所感觸,請把你的感受記錄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吧!3.深化與拓展:師:《回聲》這首無伴奏合唱創作于16世紀,距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漫長的歷史,但它仍然是世界各國合唱音樂會的經典曲目,常演不衰。你們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生發表看法。 4.師歸納藝術特色: ⑴作品采用了無伴奏合唱這種純人聲的音樂表現手法,使音樂高雅圣潔,給人心靈以寧靜與安詳; ⑵采用了特殊的作曲技法,營造出“回聲”的美妙音響,使人有如身臨其境,從中感受自然、人與音樂的和諧統一。 5.曲作者拉索的相關鏈接:師:感謝四百年前這位作曲家給我們留下這么優秀的音樂作品,讓老師帶你 們來了解一下《回聲》的作者拉索。(課件播放拉索簡要生平及作品) 拉索:(1532-1594)尼德蘭(現在的比利時)人,十六世紀“尼德蘭樂派”重要的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兩千多首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以聲樂作品為主),包括彌撒曲、經文歌、牧歌、無伴奏合唱等。他繼承了尼德蘭樂派旋律優美、風格清新、豐富感人的音樂風格并將其發揚光大,他的作品從宗教音樂的傳統束縛下逐步解放出來,充滿世俗情懷和生活情趣,通俗風趣,明朗樂觀。他的代表作無伴奏合唱《回聲》歷經漫長的歲月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世界各國音樂會常演不衰的經典合唱曲目。 6.再聽《回聲》 師:注意“回聲”效果有哪些特點?生:旋律的多次模仿、力度的漸弱變化。師::為了更好地體驗“回聲”的效果,我們不妨親自實踐一下,用你們自 己的演唱來營造出“回聲”,有信心完成嗎?7.“回聲”練習⑴《回聲》主題節奏動機的多次模仿,力度漸弱:(略) 方法:將學生分成四個聲部,人數遞減,進行節奏卡農練習;⑵《回聲》主題旋律動機的卡農練習。 (三)課堂小結師:在今天這節欣賞課里,我們聽到的所有作品都是由國內著名的童聲合 唱團演唱的。你們知道一個合唱團如何才能演唱出如此美妙的聲音嗎?對,他們一定要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特別重要的是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合唱是一種合作的演唱活動,也是培養團隊精神、群體意識的極好的教育方式。日本NHK少年合唱團的教學口號是“合唱團里沒有我只有我們”,意思是說在合唱團里演唱者必須犧牲自己聲音的個性而積極地融于群體的音色中,達到聲音的和諧、均衡和統一。希望同學們能通過合唱的欣賞和實踐,培養起與他人團結合作的良好品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