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復習必備提綱 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知識匯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復習必備提綱 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知識匯總】

資源簡介

備戰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復習必備提綱(最全知識匯總)
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
~~~~~~~~~~~~~~~~~~~~~~~~~~~~~~~~~~~~~~~~~~~~~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概念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邏輯與思維》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
第一單元 內容結構圖
~~~~~~~~~~~~~~~~~~~~~~~~~~~~~~~~~~~~~~~~~~~~~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概念
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第一框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第二框 思維形態及其特征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第一框“邏輯”的多種含義
第二框 邏輯思維的基本方式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第一框 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第二框 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綜合探究:學會科學思維 提升思維品質
本單元關鍵句:“想”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樣。思維科學,問題解決起來事半功倍;思維不科學,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學習科學思維,要把學習同思考、觀察同思考、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要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就思維自身而言,思路必須清晰。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是否合乎邏輯。科學思維離不開邏輯。
~~~~~~~~~~~~~~~~~~~~~~~~~~~~~~~~~~~~~~~~~~~~~
第一框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第二框 思維形態及其特征
~~~~~~~~~~~~~~~~~~~~~~~~~~~~~~~~~~~~~~~~~~~~~
第一框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思維的含義
1.思維的含義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3.思維的表現
二、思維的特征
1.間接性
2.概括性
3.能動性
4.實踐與思維的關系
~~~~~~~~~~~~~~~~~~~~~~~~~~~~~~~~~~~~~~~~~~~~~
本框重點與難點:思維的含義;思維的特征。
~~~~~~~~~~~~~~~~~~~~~~~~~~~~~~~~~~~~~~~~~~~~~
一、思維的含義
1.思維的含義:思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
2.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
3.思維的表現: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補充:(1)戰略思維: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2)歷史思維: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
(3)辯證思維: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
(4)創新思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
(5)底線思維: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
補充:由于有思維參與其中的人類社會實踐,人成了萬物之靈,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二、思維的特征
1.思維具有間接性。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2.思維具有概括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3.思維具有能動性。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
4.實踐與思維的關系: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補充: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不同風格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但不論哪一種風格的思維,都包含著思維的共同特征。
~~~~~~~~~~~~~~~~~~~~~~~~~~~~~~~~~~~~~~~~~~~~~
第二框 思維形態及其特征
一、思維的基本形態
1.思維形態的分類
2.思維的基本形態
二、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
1.抽象思維的特征
2.形象思維的特征
3.二者關系
~~~~~~~~~~~~~~~~~~~~~~~~~~~~~~~~~~~~~~~~~~~~~
本框重點與難點:正確把握思維的基本形態及其特征,明確二者的關系。
~~~~~~~~~~~~~~~~~~~~~~~~~~~~~~~~~~~~~~~~~~~~~
一、思維的基本形態
1.思維形態的分類
(1)從思維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擴散的發散思維和向同一方向收斂的聚合思維;
(2)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體地認識對象的綜合思維和分別地認識對象的分析思維;
(3)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有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辯證思維和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形而上學思維。
2.思維的基本形態
(1)分類標準: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可以將思維分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思維的基本形態。
(2)抽象思維的概念:如果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屬性,通過語詞鞏固下來,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就屬于抽象思維。
(3)形象思維的概念:如果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就屬于形象思維。
二、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
1.抽象思維的特征:抽象思維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反映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抽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2.形象思維的特征:形象思維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認識對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形象性、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
3.二者關系: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補充: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抽象思維的三種基本的思維形式。
~~~~~~~~~~~~~~~~~~~~~~~~~~~~~~~~~~~~~~~~~~~~~
第一框“邏輯”的多種含義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第二框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本課關鍵句:說話能否打動聽眾,寫文章能否折服讀者,辭藻和章法固然重要,但基礎性的問題還是在于語言是否符合邏輯。語言的明快,在于思維的清晰、敏捷。要想準確鮮明地表達思想,思維必須合乎邏輯。
~~~~~~~~~~~~~~~~~~~~~~~~~~~~~~~~~~~~~~~~~~~~~
第一框 “邏輯”的多種含義
一、“邏輯”的不同用法
1.“邏輯”的多種含義
2.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和邏輯學研究的價值
二、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
1.狹義邏輯學
2.廣義邏輯學
3.歷史上的認知
4.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
5.論證與論辯
6.邏輯學的意義
~~~~~~~~~~~~~~~~~~~~~~~~~~~~~~~~~~~~~~~~~~~~~
本框難點和重點:理解廣義邏輯學與狹義邏輯學;學會運用推理進行“論證”和“論辯”;把握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性質;理解并運用論證與論辯。
~~~~~~~~~~~~~~~~~~~~~~~~~~~~~~~~~~~~~~~~~~~~~
一、“邏輯”的不同用法
1.“邏輯”的多種含義:現代漢語中的“邏輯”,或者與“規律”同義,或者指“邏輯規律與規則”,或者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或者指“邏輯學”這門學問。
2.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和邏輯學研究的價值
(1)“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是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
(2)“邏輯規律與規則”,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才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
(3)邏輯學研究的價值: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律與規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區分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律”服務的。
關于“邏輯”不同含義的案例:(1)表示客觀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的規律性,如“中國革命的邏輯”、“事物的邏輯”等;(2)思維的規律性,如“作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文章的邏輯性很強”等;(3)表示某種特殊的理論、觀點或看問題的方法,如“這是地地道道的強盜邏輯”、“這是華爾街老爺們的邏輯”等;(4)表示研究正確思維的形式和規律的科學,如“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學點文法和邏輯”等。
補充:列寧說,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二、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
1.狹義邏輯學:隨著學科分化,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視為狹義的邏輯學。
2.廣義邏輯學:人們把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
3.歷史上的認知:歷史上人們曾把所有研究思維規律與方法的學問都稱為邏輯學。
4.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
(1)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
(2)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
(3)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
5.論證與論辯
(1)在日常思維中,人們常常運用推理進行論證和論辯。把推理的理由講出來作為“論點”的“論據”,就構成了通常所說的“論證”。
(2)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說服人,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反駁別人的觀點,就構成了“論辯”。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
6.邏輯學的意義: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補充:單憑“會推理”并不能把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區別開來。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高等動物,在于人可以對自己的推理進行“反思”,思考什么樣的推理是正確的、可以推出的,什么樣的推理是錯誤的、不能推出的。這種“可推”與“不可推”的反思能力,是人類“理性”的根基所在。對這種“可推”與“不可推”的規律與規則的思考與把握,就產生了邏輯思想,將這種思想條理化、系統化,就構成了邏輯這門學問。在邏輯學史上,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古代中國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為邏輯學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奠基性貢獻。
~~~~~~~~~~~~~~~~~~~~~~~~~~~~~~~~~~~~~~~~~~~~~
第二框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
1.理解同一律
2.同一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1.理解矛盾律
2.矛盾律的要求
三、排中性: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1.理解排中律
2.排中律的要求
3.矛盾律與排中律相結合
4.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與科學思維
~~~~~~~~~~~~~~~~~~~~~~~~~~~~~~~~~~~~~~~~~~~~~
本框重點和難點: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準確把握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一般性質;辨別違反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所導致的錯誤。
~~~~~~~~~~~~~~~~~~~~~~~~~~~~~~~~~~~~~~~~~~~~~
一、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
1.理解同一律
(1)概念: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公式表達: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要求
(1)同一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2)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和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
補充:同一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及人的思想認識的變化發展,反映事物變化發展的正確認識并不違反同一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注意:“非A”與“A”是“相反”的內容,“相異”的內容不一定是“非A”與“A”。
1.理解矛盾律
(1)概念: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公式表達: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的要求
(1)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
(2)關于自相矛盾: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事物的客觀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論斷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此事物可以變成彼事物。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性: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1.理解排中律
(1)概念: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公式表達: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
3.矛盾律與排中律相結合: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進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識別與把握“A”和“非A”這種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對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
4.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與科學思維
(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
(2)人們通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既認識到了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了思維自身的規律。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
補充圖表:
關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區別 要求 要求排除人們思維的自相矛盾,強調“A不是非A”,即矛盾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同假,強調“A”與“非A”,其中“必有一真”
錯誤 “自相矛盾” “兩不可”
作用 運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如果一個真,則另一個假 運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如果一個假,則另一個必真
聯系 矛盾律與排中律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時必須遵循的具體規則,它們從不同側面保證思維的確定性
~~~~~~~~~~~~~~~~~~~~~~~~~~~~~~~~~~~~~~~~~~~~~
第一框 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第二框 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本課關鍵句:人人都有思維,有的思維縝密而精妙,能夠結出豐碩的智慧之果。有的思維構想雖然不失美妙,卻是不結果實的智慧之花。實踐一再證明,只有科學思維才能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
第一框 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科學思維的含義
1.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
2.科學思維的內涵
二、科學思維的特征
1.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
2.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
3.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
~~~~~~~~~~~~~~~~~~~~~~~~~~~~~~~~~~~~~~~~~~~~
本框重點和難點:理解科學思維的含義;掌握科學思維的特征。
~~~~~~~~~~~~~~~~~~~~~~~~~~~~~~~~~~~~~~~~~~~~
一、科學思維的含義
1.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是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
2.科學思維的內涵:
(1)科學思維,泛指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科學思維與不科學思維相對立。
(2)科學思維不是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并列的思維形態,而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
補充:不科學思維是主觀臆想的、不合邏輯的、片面僵化的思維。
補充: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發展理念是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的戰略指引。
二、科學思維的特征
1.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
(1)科學思維總是從實際出發,力圖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
(2)科學思維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盲目相信書本結論,它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注重實事求是的推理和論證,堅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觀規律。
2.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科學思維總是通過對事物歷史與現實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并對事物的發展趨勢、發展前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
3.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思維的結果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越是復雜的事物,對它的認識越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科學思維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修正錯誤,堅持真理。
~~~~~~~~~~~~~~~~~~~~~~~~~~~~~~~~~~~~~~~~~~~~~
第二框 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一、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
1.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捍衛真理
2.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3.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思想政治意義
1.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
2.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社會變革
3.總結
~~~~~~~~~~~~~~~~~~~~~~~~~~~~~~~~~~~~~~~~~~~~~
本框重點和難點: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學習科學思維的思想政治意義。
~~~~~~~~~~~~~~~~~~~~~~~~~~~~~~~~~~~~~~~~~~~~~
一、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
1.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
(1)科學的抽象思維一定是符合邏輯要求的思維,違背邏輯要求的思維不是科學思維。
(2)通過學習邏輯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擔當起維護真理的責任。
2.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1)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認識世界,不僅要認識事物的部分、方面、階段,而且要認識事物變化發展著的整體。
(2)學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動態地把握客觀事物。
3.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思想政治意義
1.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2.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
補充:人的思想是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而成功的社會實踐離不開科學思維的參與。
補充:科學精神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取向。我們所倡導的科學精神是以事實為依據、以實踐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標準的求真務實的精神。發揚科學精神,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
補充:習近平說,堅持求真務實,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務實”上做文章。
3.總結:總之,把握科學思維的精髓,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補充:科學工作中的思維與藝術工作中的思維具有互補性。
~~~~~~~~~~~~~~~~~~~~~~~~~~~~~~~~~~~~~~~~~~~~~
綜合探究 學會科學思維 提升思維品質
1.你認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培養科學思維?
(1)要理性思考問題,堅持實事求是,避免被情緒左右,避免主觀臆斷和先入為主。
(2)要遵循科學思維的客觀性。
(3)既要從實際出發,又要遵循思維規律。
(4)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思維在不同環節中的整體性作用。
(5)要在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
2.談談如何實現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互補?
(1)形象思維偏重于認識對象的特殊性,而抽象思維偏重于對事物普遍性的把握。
(2)要正確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思維在不同環節中的整體性作用。
3.理論評析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們的思維風格雖然不同,但都具有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等共同特征。思維有不同的形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思維的兩種基本形態,二者各有特點,卻又相輔相成。思維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萬別。科學思維是以科學精神為導向的思維,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維,是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要求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
科學思維之所以需要邏輯,是因為合乎邏輯的思維具有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這是任何正確思維都必須具備的品質。能不能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有效地解決問題,順利地推進工作,既是思維品質和水平如何的體現,也是思維是否科學的表現。學會科學思維,終身受益。
~~~~~~~~~~~~~~~~~~~~~~~~~~~~~~~~~~~~~~~~~~~~~
第二單元 內容結構圖
~~~~~~~~~~~~~~~~~~~~~~~~~~~~~~~~~~~~~~~~~~~~~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第二框 明確概念的方法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第一框 判斷的概述
第二框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第三框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第一框 推理和演繹推理概述
第二框 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第三框 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第七課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
第一框 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第二框 類比推理及其方法
綜合探究:把握邏輯規則 糾正邏輯錯誤
~~~~~~~~~~~~~~~~~~~~~~~~~~~~~~~~~~~~~~~~~~~~~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第二框 明確概念的方法
本課關鍵句:概念是邏輯思維的細胞,概念出了問題,相關的思維也就會不正確。
~~~~~~~~~~~~~~~~~~~~~~~~~~~~~~~~~~~~~~~~~~~~~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義
1.關于屬性
2.概念的含義
3.概念與語詞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何謂概念的內涵
2.何謂概念的外延
3.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
~~~~~~~~~~~~~~~~~~~~~~~~~~~~~~~~~~~~~~~~~~~~~
本框重點和難點:概念的含義;概念的基本特征;理解概念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方式;掌握概念之間的關系。
~~~~~~~~~~~~~~~~~~~~~~~~~~~~~~~~~~~~~~~~~~~~~
一、概念的含義
1.關于屬性:事物總有許許多多的性質和關系。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稱為屬性。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
2.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
補充:依據“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質屬性,我們可以把人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人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認識了這些本質屬性并把它們反映到頭腦中來,才能產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觀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觀事物本身,它們之間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3.概念與語詞: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都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何謂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
2.何謂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
補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概念的內涵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確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內涵也可以因此而確定。
補充: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要知道一個概念究竟是在指“誰”,就要弄清楚這個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3.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
(1)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a.全同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在漢語中,“……就是……”、“……即……”常被用來表達全同關系。
b.種屬關系: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與另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 種屬關系的舉例:大學生與學生、等腰梯形與梯形
c.屬種關系: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 屬種關系的舉例:矛盾與社會矛盾、學生與高中生
d.交叉關系: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 交叉關系的舉例:黨員與大學生、醫生與科學家
補充: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即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
(2)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a.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是不相容關系的兩種特殊情況。
b.矛盾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矛盾關系的舉例:金屬與非金屬、核國家與無核國家。
c.反對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反對關系的舉例: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好與壞。
補充:講到概念的外延,總會涉及不同概念在所指范圍上的關系。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部分,則為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
~~~~~~~~~~~~~~~~~~~~~~~~~~~~~~~~~~~~~~~~~~~~~
第二框 明確概念的方法
一、明確內涵的方法
1.理解定義
2.定義的方法
3.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
二、明確外延的方法
1.理解劃分
2.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
~~~~~~~~~~~~~~~~~~~~~~~~~~~~~~~~~~~~~~~~~~~~~
本框的重點和難點:定義的含義、目的、構成和方法,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劃分的含義、方法、構成,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
~~~~~~~~~~~~~~~~~~~~~~~~~~~~~~~~~~~~~~~~~~~~~
一、明確內涵的方法(—定義)
1.理解定義
(1)運用定義的方法的目的:要明確概念的內涵,消除概念在內涵方面的歧義,就需要運用定義的方法。
(2)含義: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
(3)下定義的目的: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
補充:定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種差加屬概念。2
2.定義的方法
(1)屬概念: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
(2)種差: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
補充:藝術包括電影、音樂、文學、繪畫等,藝術是“電影、音樂、文學、繪畫等”的屬概念,“電影、音樂、文學、繪畫等”是藝術的種概念。
(3)定義的構成: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部分構成,具體的說,“種差”和“屬概念”相加構成定義項,用定義聯項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就構成定義。
分析“文學”概念下定義的案例:“文學(被定義項)就是(定義聯項)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種差)的藝術(屬概念)”;“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就是定義項。“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就是“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在本質屬性上的差別,即種差。
3.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
(1)(總述)首先,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其次,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
(2)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3)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
(4)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說明被定義項不是什么,而沒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違反這一邏輯規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
(5)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
二、明確外延的方法(—劃分)
1.理解劃分
(1)劃分的含義: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
(2)劃分的方法: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劃分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
(3)劃分的構成:劃分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
補充:戰爭(母項)分為正義戰爭(子項)和非正義戰爭(子項)。
2.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
(1)(總述)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是對事物之間客觀關系的反映。作出正確的劃分,首先,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其次,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
(2)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注意:“多出子項”往往表現為多出來的那個子項不屬于母項的外延范圍,它們之間的屬種關系不成立。如“蛇可以分為毒蛇、無毒蛇、蜥蜴”,這里的“蜥蜴”就是多出的子項,因為“蜥蜴”不屬于“蛇”的外延。
(3)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注意:“劃分標準不一”往往表現為若干子項的外延之間存在交叉關系,如“犯罪分為故意犯罪、共同犯罪、過失犯罪”,這里的“共同犯罪”與“故意犯罪”或“過失犯罪”的外延之間存在交叉關系。
(4)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注意:“越級劃分”可能出現子項之間存在屬種關系,如“自然科學可以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熱學等”,這里的“物理學”與“熱學”就是屬種關系;“越級劃分”也可能會出現某個子項與其他子項的屬概念處于同一級別。如“農田作物包括棉花、橡膠、糧食作物”,這里的“糧食作物”與“棉花”或“橡膠”的屬概念“經濟作物”處于同一級別。
補充總結: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準確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認識對象是變化發展的,反映認識對象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變。同時,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和精確。
補充:思維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會產生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概念。
補充:下圖是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關內容,請大家銘記。
補充:如果說定義的思維是“從種到屬”,那么劃分的思維則是“由屬到種”,同時請大家明確劃分與分解的區別:邏輯學意義上的劃分,是分類意義上使用的,如果我們將整體劃為部分,這是分解;如“亞洲分為東亞、西亞、北亞、中亞、南亞”或“北京分為海淀區、朝陽區、房山區、東城區、門頭溝區等”屬于分解。而“人類的社會形態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屬于劃分。區分方法:將子項之一與母項位置互換,如果能說得通,就是劃分。
~~~~~~~~~~~~~~~~~~~~~~~~~~~~~~~~~~~~~~~~~~~~~~~~~~~~~~~~~~~~~~~~~~~~
第一框 判斷的概述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第二框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第三框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本課關鍵句:雖然概念能反映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但僅憑概念還不能明確地表達思想。人們要進行思想交流,需要將概念結合起來,形成判斷。只有判斷才能表達某種確定的思想。
~~~~~~~~~~~~~~~~~~~~~~~~~~~~~~~~~~~~~~~~~~~~~
第一框 判斷的概述
一、判斷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斷的含義
2.判斷的基本特征
二、判斷的表達與類型
1.判斷的表達
2.判斷與語句之間的關系
3.判斷的類型
~~~~~~~~~~~~~~~~~~~~~~~~~~~~~~~~~~~~~~~~~~~~~
本框重點和難點:判斷的基本特征;判斷的表達與類型。
~~~~~~~~~~~~~~~~~~~~~~~~~~~~~~~~~~~~~~~~~~~~~
一、判斷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斷的含義: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
補充:我們認識事物,必然會對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或者否定它們是什么、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認識活動中,就使用了判斷。
補充:沒有判斷能力的人,往往對一件需要做的事無法開始,即便開始也無力進行。
2.判斷的基本特征
(1)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判斷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判斷就有與認識對象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的問題。如果一個判斷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它就是真的;否則,它就是假的。
(3)判斷與實踐的關系: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假判斷。
補充:哲學認識論是從主客體關系角度研究判斷的真假。形式邏輯研究判斷只是從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斷之間在形式上的真假關系。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確定某個判斷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語境。語境涉及上下文、時間、地點、被指對象等多種因素。
補充:有斷定就會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的。
二、判斷的表達與類型
1.判斷的表達
(1)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
(2)不作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對于含義不明確的語句,我們需要依據語言的具體情況排除歧義,才能準確把握這些語句與其所表達的判斷之間的關系。
2.判斷與語句之間的關系
(1)有些語句表達判斷,有些語句不表達判斷。表達判斷的語句有陳述句、反問句、主謂結構的感嘆句和偏正結構的感嘆句。詢問句、設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的詢問句不表達判斷。
(2)同一個判斷可以用不同的語句表達。
(3)同一個語句在不同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判斷。
3.判斷的類型
(1)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
(2)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
(3)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復合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
~~~~~~~~~~~~~~~~~~~~~~~~~~~~~~~~~~~~~~~~~~~~~
第二框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一、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1.含義
2.組成
3.種類
4.準確地運用性質判斷的要求
二、正確運用關系判斷
1.含義
2.組成
3.關系的性質
4.意義
~~~~~~~~~~~~~~~~~~~~~~~~~~~~~~~~~~~~~~~~~~~~~
本框重點和難點:簡單判斷的類型;掌握性質判斷的規則;準確把握關系判斷的種類。
~~~~~~~~~~~~~~~~~~~~~~~~~~~~~~~~~~~~~~~~~~~~~
一、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1.含義:性質判斷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所以,性質判斷又稱為直言判斷。
補充:人們認識事物,首先要判斷它們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對事物的性質作出“有”(是)或者“無”(不是)的判定,這就需要運用性質判斷。
2.組成: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組成。表示斷定對象的叫作主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的叫作謂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的叫作量項。起著聯結主項和謂項的作用的叫作聯項。
3.種類
(1)依據判斷的質,即判斷所用的斷定方式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性質判斷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2)依據判斷的量,即判斷所斷定的對象的范圍,性質判斷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全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特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部分。如果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這樣的判斷稱為單稱判斷。
(3)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反映事物的性質判斷也應該是“質”與“量”的統一。從質與量的結合上劃分,性質判斷有六種基本的判斷形式: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
補充案例:“所有(量項)商品(主項)是(聯項)有價值的(謂項)”屬于全稱肯定判斷;
“所有(量項)真理(主項)不是(聯項)一成不變的(謂項)”屬于全稱否定判斷;
“有些(量項)中學生(主項)是(聯項)共青團員(謂項)”屬于特稱肯定判斷;
“有些(量項)中學生(主項)不是(聯項)球迷(謂項)”屬于特稱否定判斷;
“董卓(主項)是(聯項)亂臣賊子(謂項)”屬于單稱肯定判斷;
“這個人(主項)不是(聯項)小學生(謂項)”屬于單稱否定判斷。
4.準確地運用性質判斷的要求
(1)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
(2)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
(3)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質”與“量”都準確無誤。
提醒:區分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一般看聯項“是”或“不是”,沒有聯項,看整句話是表示肯定的判斷還是否定的判斷(標準句型),請大家看案例:
所有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全稱肯定判斷;有甲班同學不是中國國籍—特稱否定判斷;
所有困難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全稱否定判斷;有甲班同學是非中國國籍—特稱肯定判斷;
公民擁有的持槍權對社會沒有好處—全稱否定判斷;所有甲班同學考試及格—全稱肯定判斷;
提醒:有些判斷要經過轉化成標準句型,才能區分是肯定判斷還是否定判斷,請大家看案例:
沒有零件經過檢驗—全稱否定判斷;沒有一種金屬不是導電的—全稱肯定判斷;
這個班的同學不都是北方人—特稱否定判斷。
注意:單稱判斷與全稱判斷在“周延與否”的評價方式是一致的。
注意:“當翻譯的都需要學好外語”屬于性質判斷。
二、正確運用關系判斷
1.含義: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叫作關系判斷。
補充: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既要認識事物的性質,也要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
2.組成
(1)三部分: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
(2)關系者項:表示關系承擔者的叫作關系者項。按照關系者出現的順序可以稱為第一關系者項、第二關系者項、第三關系者項………對于不同關系者項來說,誰在前、誰在后,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
(3)關系項:表示關系者之間關系的叫作關系項。
(4)量項:表示關系者項范圍的叫作量項。
補充某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有的(量項)被告(第一關系者項)反控(關系項)某些(量項)原告(第二關系者項)。
3.關系的性質:對稱性關系和傳遞性關系
(1)對稱性關系:對稱性關系可分為對稱關系、反對稱關系和非對稱關系。
a.對稱關系
含義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也具有這種關系
舉例 1小時等于60分鐘;小花和小娜是雙胞胎
詞語 “朋友”“同學”“交叉”“對立”等
含義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必不具有這種關系
舉例 張明比李樂高,“高”這一關系就是反對稱關系,因為李樂肯定不比張明高
詞語 “大于”“小于”“晚于”“多于”“少于”“高于”“低于”“重于”“輕于”等
含義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
舉例 藍隊支持紅隊,在“支持”這一非對稱關系中,紅隊不一定支持藍隊
詞語 “尊重”“愛戴”“幫助”“佩服”“重視”等
b.反對稱關系 c.非對稱關系(2)傳遞性關系:傳遞性關系可分為傳遞關系、反傳遞關系和非傳遞關系。
a.傳遞關系
含義 指如果A與B具有某種關系,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也必具有這種關系
舉例 甲比乙長得高,乙比丙長得高。這里的“…比…長得高”關系是傳遞關系,甲肯定比丙長得高
含義 指如果A與B具有某種關系,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必不具有這種關系
舉例 在同一平面內,直線a垂直于直線,直線b垂直于直線c這里的“垂直”關系是反傳遞關系,直線a必不垂直于直線c
含義 指如果A與B具有某種關系,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
舉例 藍隊支持紅隊,紅隊支持黃隊。這里的“支持”關系是非傳遞關系,藍隊不一定支持黃隊
b.反傳遞關系 c.非傳遞關系 4.意義: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在社會生活中,弄清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意:請大家關注以下內容,以正確區分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主項和謂項是全同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所有青蛙都是動物“,主項和謂項是種屬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有些動物是哺乳動物”,主項和謂項是屬種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有些科學家是詩人”,主項和謂項是交叉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所有奇數都不是能被2整除的數”,主項和謂項是全異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不是關系判斷,主項與謂項是全同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流”,這不是關系判斷,主項與謂項是全同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北京大學是中國的大學”,這不是關系判斷,主項與謂項是種屬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這不是關系判斷,主項和謂項是全同關系,屬于性質判斷。
以上判斷的主項和謂項之間除上述關系之外,不存在其他“社會關系”,就屬于性質判斷。關系判斷則一般還會有其他“社會關系”,請看下面內容: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曹植”與“曹操的兒子”是種屬關系,又存在父子關系,這一判斷屬于關系判斷;同理,“張某是李某的鄰居”“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許廣平是魯迅的妻”“林彪是高崗的戰友”也都屬于關系判斷。
如果判斷句中出現一方對另一方施加某種動作,這一判斷就屬于關系判斷,請看下面內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江青想念毛澤東”“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張飛與關羽在一起工作”“毛澤東批判彭德懷”“驕傲導致失敗”“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屬于關系判斷。
如果判斷句中出現“比較”的意思,這一判斷就屬于關系判斷,請看下面內容:
“事實勝于雄辯”“等角三角形等于等邊三角形”“5大于3”“白菜比菠菜更有營養”“曹操和劉備是同時代人”“《史記》早于《漢書》”“清末’新政’在改革的深度、力度上超過了戊戌變法”等屬于關系判斷。
表示某事物所處的地理位置,這一判斷屬于關系判斷,請看下面內容:
“沙特阿拉伯位于亞洲的西部”“上海在蘇州和杭州之間”“長江在淮河之南”“六和塔和靈隱寺同在杭州”等都屬于關系判斷。
~~~~~~~~~~~~~~~~~~~~~~~~~~~~~~~~~~~~~~~~~~~~~
第三課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一、復合判斷及其種類
1.含義及組成
2.復合判斷的種類
二、正確運用聯言判斷
1.含義及結構
2.如何判定聯言判斷的真假
3.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
三、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1.含義及結構
2.選言判斷的種類
3.真與假的標準
4.正確運用選言判斷應該注意
5.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
四、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1.含義及結構
2.理解三種假言判斷的鋪墊
3.關于假言判斷的真假問題
4.總結
~~~~~~~~~~~~~~~~~~~~~~~~~~~~~~~~~~~~~~~~~~~~~
本框重點和難點:正確理解復合判斷;準確分析判斷的不同類型及其種類;復合判斷的真假判定。
~~~~~~~~~~~~~~~~~~~~~~~~~~~~~~~~~~~~~~~~~~~~~
一、復合判斷及其種類
1.含義及組成:復合判斷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
2.復合判斷的種類:復合判斷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有的是對對象之間的條件聯系加以斷定。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
補充:認識對象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僅僅依靠簡單判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對象的情況,這就需要運用復合判斷。
補充:組成復合判斷的判斷,稱為支判斷,聯結支判斷的詞項叫作聯結詞。如“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都屬于聯結詞。不同的聯結詞是區別各種類型復合判斷的唯一根據。
二、正確運用聯言判斷
1.含義及結構
(1)含義:聯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
補充聯言判斷的邏輯結構:“這篇散文文筆生動(聯言支)并且(聯言項)這篇散文富有哲理(聯言支)。”
(2)結構: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聯言支。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作聯言判斷的聯結項,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時……”,“不是……而是……”等。
(3)在日常語言的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
2.如何判定聯言判斷的真假:在聯言判斷中,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
3.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正確運用聯言判斷,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
三、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1.含義及結構
(1)含義:選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
補充:人們在對對象情況不能作出確切的斷定時,就需要估計它有幾種可能的情況,或是這樣,或是那樣。這就是在使用選言判斷。
(2)結構: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選言支。一個選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常常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叫作選言判斷的聯結項。如,“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3)在日常語言表達中,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能省略。
補充選言判斷的邏輯結構:“或者(聯結項)你說錯了(選言支)或者(聯結項)我聽錯了(選言支)。”
種類 特征 聯結項
相容選言判斷 其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 “或者……或者……”
不相容選言判斷 其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 “要么………要么……”
2.選言判斷的種類
相容選言判斷的案例——醫生對小明說:“身體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乏鍛煉,或者是由于營養不良”。
不相容選言判斷的案例——教數學的夏老師對教語文的王老師說:“這堂課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3.真與假的標準
(1)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
(2)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
4.正確運用選言判斷應該注意:
(1)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
(2)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
5.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正確運用選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
四、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1.含義及結構
(1)含義:假言判斷是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
補充:認識對象之間有多種多樣的聯系,其中有一種是條件聯系。某一情況的發生會促使另一情況的發生;某一情況不發生,到導致另一情況不發生。事物情況之間的這種聯系,就是條件聯系。人們認識了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聯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斷。
(2)結構: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其中,表示條件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前件,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當且僅當……”等,是常用來聯結前件與后件的詞項,叫作假言判斷的聯結項。
2.理解三種假言判斷的鋪墊:有命題p和q,如果p能推出q,則p是q的充分條件;如果q能推出p,則p是q的必要條件;如果p能推出q且q也能推出p,則p是q的充分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
種類 特征 反映情況 聯結項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 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關系的判斷 “如果……那么……”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必要條件是產生某種事物情況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必要條件 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 只有……才…… 不……(就)不…… 沒有……沒有……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該種情況 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關系的假言判斷 “……當且僅當……”
3.關于假言判斷的真假問題:假言判斷既然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的判斷,它的真假就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能否成立。有時,前件和后件都是假
的,但事情情況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條件關系,這樣的判斷仍然可以是真的。
補充:“如果人可以長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沒有地方站了。”這個假言判斷的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這個判斷卻是真的。因為它所反映的兩個對象情況之間的關系真實存在。
補充:“只有年滿18周歲,才能有選舉權”。18周歲是一個必要條件,沒有年滿18周歲,就是對年滿18周歲的否定,就一定沒有選舉權。“無前必然無后”最好不要把“沒有年滿18周歲”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因為這是一個否定句式,不是簡單肯定句式。
補充:“沒有…就沒有”,這種句式,屬于“無前必無后”的句式,屬于假言判斷中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4.總結
(1)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如果我們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就不能準確地反映認識對象的情況,那樣形成的假言判斷就會發生錯誤。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
(2)正確運用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判斷是由概念構成的,又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沒有判斷就不能明確概念,沒有判斷也不能進行推理。在邏輯思維中,正確運用判斷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區分幾個典型的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
“這個商店的商品是實惠的”屬于簡單判斷;“這個商店的商品是價廉物美的”屬于復合判斷;
“并非所有的商品都是實惠的”屬于復合判斷;“李白和杜甫都是偉大的詩人”屬于復合判斷。
~~~~~~~~~~~~~~~~~~~~~~~~~~~~~~~~~~~~~~~~~~~~~
第一框 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第二框 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第三框 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本課關鍵句:合乎情理的推理是人類了不起的心智能力,演繹推理是形式邏輯的核心內容。
~~~~~~~~~~~~~~~~~~~~~~~~~~~~~~~~~~~~~~~~~~~~~
第一框 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一、推理的含義與種類
1.含義及構成
2.依據不同的標準對推理進行分類
二、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
1.正確進行演繹推理的兩個必備條件
2.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
~~~~~~~~~~~~~~~~~~~~~~~~~~~~~~~~~~~~~~~~~~~~~
本框重點和難點:推理的含義及分類;演繹推理的必備條件;掌握推理的邏輯要義。
~~~~~~~~~~~~~~~~~~~~~~~~~~~~~~~~~~~~~~~~~~~
一、推理的含義與種類
1.含義及構成
(1)含義: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叫作推理。
補充: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總要對認識對象作出判斷。一個判斷的形成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實踐,直接對對象進行觀察或調查,然后作出判斷;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
(2)剖析推理的結構
a.推理所依據的已有的判斷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斷叫作推理的結論;
b.推理的結論是由前提推出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邏輯聯系方式,這種邏輯聯系方式叫作推理結構。
c.形式邏輯把推理結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告訴人們正確的思維應該運用怎樣的推理結構,以及運用推理結構時應該遵循哪些規則,進而幫助人們識別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正確的,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不正確的。
補充:形式邏輯不研究每個推理所反映的認識對象的具體內容。
示例: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完善的法治是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條件。(前兩個判斷是推理時所依據的判斷,即推理的前提)我國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加強法治建設完善法治。(后一個判斷是從前提通過推理得到的新判斷,即推理的結論)
補充:伽利略指出,在真理面前,一千個權威抵不上一個謙恭的邏輯推理。
2.依據不同的標準對推理進行分類
演繹推理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歸納推理 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
類比推理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1)依據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的認識來區分推理的種類
(2)形式邏輯從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的角度進行分類
a.必然推理,如演繹推理就屬于必然推理。
b.或然推理,如歸納推理(除完全歸納推理外)和類比推理就屬于或然推理。
補充:關于推理類型的關系圖示
案例呈現:
1.凡是資本主義經濟都是市場經濟,凡是社會主義經濟都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所以,凡是社會主義經濟都不是市場經濟。(演繹推理,前提對,不過結論是錯誤的,因為推理結構不正確,不具有保真性)
2.短篇小說是有情節的,中篇小說是有情節的,長篇小說是有情節的,所以小說都是有情節的。(歸納推理)
3.達爾文曾根據植物自花授粉的后代較弱的事實,得出近親所生子女體弱多病的結論。(類比推理)
二、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
1.正確進行演繹推理的兩個必備條件
(1)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如果前提虛假,由前提推出的結論就不能保證真實可靠。
(2)推理結構正確。如果推理結構不正確,也就是說,前提和結論的邏輯聯系方式是錯誤的,那么,盡管前提真實,也不能保證推出正確的結論。
補充:演繹推理是前提蘊涵結論的必然推理,要確保得到真實的結論,演繹推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案例呈現:放火行為是危害公共安全行為,電信詐騙不是放火行為,所以,電信詐騙行為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分析:這是一個演繹推理,且這個推理不正確。因為這個推理結構錯誤,不具有保真性。
2.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是從推理結構方面揭示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便于人們掌握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的嚴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
第二框 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一、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1.換質推理
2.換位推理
3.換位推理的規則
4.具體推理方法
5.掌握換質法和換位法的意義
二、三段論推理
1.含義
2.構成
3.進行三段論推理的規則
~~~~~~~~~~~~~~~~~~~~~~~~~~~~~~~~~~~~~~~~~~~~~
本框重點和難點:明確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和三段論推理含義與規則,掌握三種推理的具體方法;理解三段論的公理與省略式。
~~~~~~~~~~~~~~~~~~~~~~~~~~~~~~~~~~~~~~~~~~~~~
一、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1.換質推理
(1)含義:性質判斷換質推理,又叫換質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換質推理的案例:原命題“所有金屬都是導電的”。進行換質推理→“所有金屬都不是不導電的”。
(2)換質推理的規則
第一,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
第二,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
第三,找出前提性質判斷中與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性質判斷的謂項。
(3)具體推理方法
第一步:主項和量項不變。聯項“是”改為“不是”,“不是”改為“是”。
第二步:謂項改為與其相矛盾的概念。
例:有些唯物主義者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第一步:有些唯物主義者是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步:有些唯物主義者是非馬克思主義者。
2.換位推理
(1)含義: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又叫換位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2)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性
a.每個性質判斷都對其主項和謂項所反映的對象范圍作了斷定。
b.每個性質判斷如果斷定了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
c.沒有斷定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
d.主項和謂項位置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的變化。
注意:如何判斷主項、謂項是否周延,簡單的說,主項看量項:全稱、單稱周延,特稱不周延;謂項看聯項: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具體的說,主項前面帶有全稱性質的詞匯(量項),如“所有的”“一切”等,或帶有單獨性質的詞匯,如“劉德華”“那個人”等,這個主項就屬于“周延”。主項前面帶有某類性質的詞匯(量項),如“有些”、“一群”、“有”等,這個主項就屬于“不周延”。謂項是否屬于周延,就看聯項,聯項代表肯定的,謂項就屬于“不周延”,聯項代表否定的,就屬于“周延”。具體案例呈現如下:
全稱肯定判斷:“所有(量項)商品(主項,屬于周延)是(聯項)有價值的(謂項,屬于不周延)”。
全稱否定判斷:“所有(量項)真理(主項,屬于周延)不是(聯項)一成不變的(謂項,屬于周延)”。
特稱肯定判斷:“有些(量項)中學生(主項,屬于不周延)是(聯項)共青團員(謂項,屬于不周延)”。
特稱否定判斷:“有些(量項)中學生(主項,屬于不周延)不是(聯項)球迷(謂項,屬于周延)”。
單稱肯定判斷:“董卓(主項,屬于周延)是(聯項)亂臣賊子(謂項,屬于不周延)”
單稱否定判斷:“這個人(主項,屬于周延)不是(聯項)小學生(謂項,屬于周延)”。
3.換位推理的規則
第一,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前提判斷是肯定的換位后還是肯定的。前提判斷是否定的,換位后仍為否定的。(量項一般不變)
第二,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
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
4.具體推理方法
第一步:不改變聯項。主項與謂項的位置互換。
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不能周延。
分析某一性質判斷換位推理的錯誤
甲:有些人不是相聲演員。
乙:有些相聲演員不是人。
換位后錯誤的原因:前提中主項“人”是不周延的,換位后就是否定判斷的謂項,就變成周延的概念,擴大了概念“人”的外延。
5.掌握換質法和換位法的意義:在思維活動中,我們可以將換質法和換位法結合起來運用,即進行換質位推理或換位質推理。正確地運用這種推理結構,不僅僅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
提醒1:區分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一般看聯項“是”或“不是”,沒有聯項,看整句話是表示肯定的判斷還是否定的判斷(標準句型),如“所有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全稱肯定判斷”;“所有困難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全稱否定判斷”;“有甲班同學不是中國國籍—特稱否定判斷”;“有甲班同學是非中國國籍—特稱肯定判斷”;“公民擁有的持槍權對社會沒有好處—全稱否定判斷”;“所有甲班同學考試及格—全稱肯定判斷”。
提醒2:有些判斷要經過轉化成標準句型,才能區分是肯定判斷還是否定判斷,如“沒有零件經過檢驗—全稱否定判斷”;“沒有一種金屬不是導電的—全;稱肯定判斷”;“這個班的同學不都是北方人—特稱否定判斷”。
二、三段論推理
1.含義: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
2.構成
(1)組成三段論的三個性質判斷各有一個主項和一個謂項,每個主項和謂項在推理中都出現兩次。為了區別它們,人們把結論中的謂項叫作“大項”,把結論中的主項叫作“小項”,把在結論中不出現而在前提中出現兩次的那個項叫作“中項”。
(2)每個三段論都有兩個前提。為了區別它們,人們把包含大項的前提叫作大前提,把包含小項的前提叫作小前提。
(3)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并沒有直接發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
案例:公共場所是禁止吸煙的。
展覽廳是公共場所。
所以,展覽廳是禁止吸煙的。
在這里,“禁止吸煙的”是大項;“展覽廳”是小項;“公共場所”是中項。
3.進行三段論推理的規則
第一,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在前提和結論中,大項、小項和中項必須分別出現兩次。如果出現四個不同的項,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這種邏輯錯誤叫作“四概念”的錯誤。
舉例:“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我是共產黨員,所以我的意識也是鋼鐵鑄成的”。這一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錯誤。
第二,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項在兩個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說,兩個前提都沒有斷定中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項與中項的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系,小項與中項的另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系。這樣,大項和小項的關系就不能確定,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
舉例:賣國賊是說誑的,你是說逛的,所以,你就是賣國賊。從邏輯角度看,該詭辯犯了“中項不周延”錯誤。
第三,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這是針對大項和小項提出的要求。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我們不能推斷出這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也就是說,結論不能擴大使用前提所給的概念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大項不當擴大”或“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舉例:干部應起帶頭作用,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應起帶頭作用,犯的是“大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舉例:數學課是非意識形態屬性的課程,數學是大學必修課,所以大學必修課是非意識形態性質的課程,這一推理犯了“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第四,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
舉例:“調查報告不是文學作品,這篇文稿不是調查報告,所以這篇文稿是文學作品”。這個推理就證明了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正確的案例:“雷鋒是人,雷鋒不是自私的,所以有的人不是自私的”。這一推理就說明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
補充:以上是三段論的基本規則,凡是符合這些規則的三段論,其推理結構是正確的;違反其中任何一個規則,其推理結構都是不正確的。三段論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類型。我們只有熟悉其推理的規則,才能自覺地避免這類推理中的邏輯錯誤,進而揭露詭辯,維護真理。
~~~~~~~~~~~~~~~~~~~~~~~~~~~~~~~~~~~~~~~~~~~~~
第三框 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一、聯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
2.聯言推理的合成式
3.聯言推理的分解式
二、選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及分類
2.相容的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3.不相容的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和分類
2.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3.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4.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
本框重點和難點:聯言推理、選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含義;進行聯言推理、選言推理、假言推理的方法。
~~~~~~~~~~~~~~~~~~~~~~~~~~~~~~~~~~~~~~~~~~~~~
一、聯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聯言推理是依據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聯言推理的合成式
必要性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我們有時需要將分別存在的對象情況綜合成比較全面的認識。
規則 (1)從聯言判斷與它的聯言支的真假關系來說,如果所有的聯言支都是真的,聯言判斷就是真的。 (2)如果聯言推理的前提分別斷定了各個聯言支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由這些聯言支所構成的聯言判斷是真的。
典例 曹操是政治家,曹操是軍事家,所以,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
分析:“曹操”屬于聯言推理,其前提所斷定的對象情況分別存在,而在結論中斷定它們同時存在。
3.聯言推理的分解式
必要性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有時需要將對象的某種情況從眾多共存的情況中分割出來,實現認識由肯定總體到突出重點的轉化。
規則 ①從聯言判斷與它的聯言支的真假關系來說,如果一個聯言判斷是真的,它的聯言支就都是真的。 ②聯言推理的前提斷定聯言判斷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這個聯言判斷的聯言支是真的。
典例 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所以,我們要培養健康的學生。
分析:“學生”屬于聯言推理,其前提所斷定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而在結論中斷定其中的個別情況也存在。
請記住聯言判斷的邏輯聯結詞:“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時”、“然而”。
二、選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及分類
(1)含義:選言推理是依據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分類:選言判斷分為相容的選言判斷和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相應地,選言推理也分為相容的選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
2.相容的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必要性 事物存在的可能情況是多種多樣的,人們不可能對其中的每種情況都通過實踐來認識,這就需要運用選言推理,在事物諸多可能情況中作出某種選擇。
規則 ①一個相容的選言推理的正確的推理結構,只能是否定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否定部分選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選言支)。 ②由于相容的選言判斷只斷定其選言支至少有一個是真的,在進行相容的選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典例 一個語句錯誤,或是不合語法、或是不合實際、不合邏輯, 這個語句是合語法的, 所以,這個語句是錯誤,或是不合實際、或是不合邏輯。
分析:這個推理的第一個前提是相容選言判斷,它斷定了“語句錯誤”的三種可能情況,這三種情況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第二個前提否定了這個語句錯誤的語法問題,結論就能夠肯定是不合實際或者是不合邏輯的問題。
3.不相容的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內容 由于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的選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進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時, ①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肯定否定式) ②如果否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否定肯定式)
典例 ①肯定否定式: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所以,武松沒被老虎吃掉。 ②否定肯定式:要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要么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所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和分類
(1)含義:假言推理是依據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分類:假言推理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2.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關系 規則 典例 注意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過來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如果下雨(前件),地上就濕(后件), 下雨了, 所以,地上濕了 不能靠否定前件來否定后件,也不能靠肯定后件來肯定前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如果下雨,地上就濕, 地上不濕, 所以,沒下雨
請記住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聯結詞:“如果……那么……”、“若……必……”、“只要……就……”、“一旦……就……”、“倘若……就……”。
錯誤的案例: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前件),他們就一起去圖書超市買書(后件)。
第二天上午下雨了,
所以他們就一定不去圖書超市買書。
剖析:這種推理結構是錯的,犯了“否定前件來否定后件”的錯誤。
錯誤的案例: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前件),他們就一起去圖書超市買書(后件)。
他們去圖書超市買書了,
所以第二天上午一定沒下雨。
剖析:這種推理結構是錯的,犯了“肯定后件來肯定前件”的錯誤。
關系 規則 典例 注意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過來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只有年滿18周歲,才有選舉權。 張三不滿18周歲, 所以,張三沒有選舉權。 不能靠肯定前件來肯定后件,也不能靠否定后件來否定前件
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只有年滿18周歲,才有選舉權。 張三有選舉權, 所以,張三年滿18周歲。
3.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請記住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聯結詞:“只有……才……”、“不……(就)不……”、“沒有……沒有……”、“除非……否則……”。
錯誤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術,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患者甲接受了做手術,
他的疾病一定能治愈。
剖析:這種推理結構是錯誤的,犯了“靠肯定前件來肯定后件”的錯誤。
錯誤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術,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他的疾病沒有治愈,
患者甲一定沒有接受做手術。
剖析:這種推理結構是錯誤的,犯了“靠否定后件來否定前件”的錯誤。
錯誤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術,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他的疾病治愈了,
患者甲一定接受了做手術。
剖析:這種推理結構是正確的,符合“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的規則。
注意: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之間關系密切,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條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充分條件;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條件,這個結論可以作為假言判斷推理是否正確的依據。
關系 規則 典例 結論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過來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邊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 在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結構的都是錯誤的
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這個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邊三角形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邊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邊三角形
4.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5.掌握假言推理的意義: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聯系體現著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依據正確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聯系的假言判斷進行假言推理,人們可以推斷出新的情況,可以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創造必要的前提。
6.遵循演繹推理的規則:演繹推理是必然推理,是從真前提保證推出真結論的推理。這種“保證”是在遵循演繹推理的規則下得以實現的。演繹推理的規則是人們通過無數次的思維實踐而認識到的。違背演繹推理的規則,就不能保證從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結論。
~~~~~~~~~~~~~~~~~~~~~~~~~~~~~~~~~~~~~~~~~~~
第一框 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第七課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
第二框 類比推理及其方法
本課關鍵句:學會運用歸納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聯系,尋找事物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學會運用類比推理,叩問創新思維之門。
~~~~~~~~~~~~~~~~~~~~~~~~~~~~~~~~~~~~~~~~~~~~~
第一框 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一、歸納推理的含義
1.含義
2.完全歸納推理
3.不完全歸納推理
二、歸納推理的方法
1.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的條件
2.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可靠程度
3.因果聯系
~~~~~~~~~~~~~~~~~~~~~~~~~~~~~~~~~~~~~~~~~~~~~
本框重點和難點:歸納推理的含義及分類;歸納推理的方法;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的關系。
~~~~~~~~~~~~~~~~~~~~~~~~~~~~~~~~~~~~~~~~~~~~~
一、歸納推理的含義
1.含義: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先通過觀察、實驗和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有關對象的事實材料,對它們進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然后,以這些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這種推理形式叫作歸納推理。
2.完全歸納推理
(1)含義:如果歸納推理的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完全歸納推理。
(2)特點:完全歸納推理對某類認識對象中每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都進行了考察,從而推出該類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由于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保真關系,它屬于邏輯推理分類中的必然推理而不屬于或然推理。
案例呈現:
從“1”到“100”之間,凡是首尾距離相等的每兩項之和都是“101”。這是應用完全歸納推理發現的結論,屬于完全歸納推理。
3.不完全歸納推理
(1)含義:如果歸納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認識的全部對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歸納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是根據某類認識對象中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全部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
(2)必要性
a.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認識對象太復雜,人們的精力、能力和認識的條件有限,無法對它們中的每個對象都進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況下,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認識對象的每種情況都進行考察。這就需要運用歸納推理的其他形式。
b.憑借思維的能動性,人們不對認識對象中的全部情況逐一進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況,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結論。這就需要運用不完全歸納推理。
(3)特點:這種推理沒有對前提中的每個對象情況都進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結論,前提與結論之間不具有保真關系,屬于邏輯推理分類中的或然推理。
補充:只根據一兩件事實材料就簡單地得出一般性結論,還認為結論一定可靠,這樣的不完全歸納推理犯有“輕率概括”的錯誤。
(4)意義:不完全歸納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
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案例:
牽牛花是在黎明四時左右開放,野薔薇是在黎明五時左右開放,龍葵花是在清晨六時左右開放,芍藥花是在清晨七時左右開放,萬壽菊是在下午三時左右開放。我們觀察了許多花,它們開放的時間雖不同,但都有固定的開花時間。由此可知,所有的花都有一定的開花時間。
補充: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和科學歸納推理都是不完全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是根據事物情況多次重復,并且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由部分情況得出一般性結論。一旦發現相反情況,這種推理的結論就會被推翻。科學歸納推理是根據某類部分對象與某種屬性之間的因果聯系,推出某類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因為它分析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比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結論的可靠性要高。
注意:從口袋里拿出的第一個球是紅的,第二個球是紅的,第三個球也是紅的,第四個球也是紅的,由此斷定第五個球也是紅的,甚至口袋里的球都是紅的,這屬于歸納推理;我以前坐飛機都能安全抵達目的地,所以認定明天坐飛機也將安全抵達目的地,也是屬于歸納推理,如果細分,就是預測推理。我解剖了一只麻雀,所以斷定所有的麻雀身體構造都是如此,這屬于科學歸納推理。
二、歸納推理的方法
1.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的條件
(1)斷定個別對象情況的每個前提都是真實的。
(2)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遺漏。
2.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可靠程度
(1)需要在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尋找因果聯系。
(2)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更多的認識對象、分析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方法,提高這種推理可靠程度。
(3)補充:考察和列舉的對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為考察的對象越多,遺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考察的范圍越廣,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為考察范圍越廣,遺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
補充:毛澤東指出,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后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
3.因果聯系
(1)含義:因果聯系是事物或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一種現象的產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聯系。
注意:因果在時間上是先后相繼的,因先于果。因果聯系是確定的,即在同樣的條件下,同樣的原因一定會產生同樣的結果,而不能理解為具有可能性,也不能理解為“具有某種關聯”。如一個人勤奮與他的成功只能是“具有某種關聯”,對他的成功只具有可能性,但是不能形成因果關系,因為一個人的成功單靠勤奮是不夠的。
(2)方法:人們常用的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等。
第一是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出現在多個場合中,而在這些場合中只有一個有關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這個共同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
求同法的公式:
(1)A、B、C—a;
(2)A、D、E——a;
(3)A、F、G——a;
…… …… ……
——————————
A———a
公式中的(1)(2)(3)表示不同的場合。a表示被考察的現象,該公式顯示,在都有被考察的現象的各場合出現的各種相關情況中,只有A是相同的。那么,A與a具有因果聯系。
對于求同法,除了教材的解釋,坊間還可以這樣理解:考察幾個出現某一被研究現象a的不同場合,如果各個不同場合除一個條件A相同外,其他條件都不同,那么,這個相同條件A就是某被研究現象a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異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
求同法的典例一:人們會在夏天雨后發現天空出現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虹。后來人們在早晨的露水珠里看到了七色彩帶在瀑布濺起的水星里、在船槳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類似現象。這些場合有許多不同的情況,但有一點相同,就是陽光穿射過水珠。因此,陽光穿射過水珠可能是七色彩虹出現的原因。
求同法的典例二:1960年,英國某農場十萬只火雞和小鴨吃了發霉的花生,在幾個月內得癌癥死了。后來,用這種花生在其他地方喂羊、貓、鴿子等動物,又發生了同樣的結果。1963年,有人又用發了霉的花生在更遠的地方喂大白鼠、魚和雪貂,也都紛紛得癌而死,上述各種動物患癌癥的前提條件中,對象、時間、環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發霉的花生。于是,人們推斷:吃了發霉的花生可能是這些動物得癌死亡的原因。后來通過化驗證明,發霉的花生內含黃曲霉素,黃曲霉素是致癌物質。這個推斷就是通過求同法得出的。
第二是求異法: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中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
求異法的公式:
(1)A、B、C——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苏州市| 凤山县| 敦化市| 庆元县| 东安县| 志丹县| 久治县| 新营市| 城步| 张家港市| 四会市| 云霄县| 宜兰县| 乌兰县| 麻江县| 湖北省| 昌江| 镇赉县| 崇阳县| 同仁县| 阿拉善左旗| 无棣县| 子洲县| 无极县| 台东市| 新竹县| 开阳县| 沐川县| 巨野县| 明水县| 积石山| 南和县| 罗平县| 九江市| 昌吉市| 句容市| 琼海市| 甘谷县| 珲春市|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