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復習必備提綱 必修4 《哲學與文化》-【知識匯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復習必備提綱 必修4 《哲學與文化》-【知識匯總】

資源簡介

備戰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復習必備提綱(最全知識匯總)
必修4 《哲學與文化》
~~~~~~~~~~~~~~~~~~~~~~~~~~~~~~~~~~~~~~~~~~~~~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
《哲學與文化》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
第一單元 內容結構圖
~~~~~~~~~~~~~~~~~~~~~~~~~~~~~~~~~~~~~~~~~~~~~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
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學問
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三框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
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
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第三框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綜合探究 堅持唯物主義 反對形而上學
~~~~~~~~~~~~~~~~~~~~~~~~~~~~~~~~~~~~~~~~~~~~~
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
本單元關鍵句:哲學是人們通過對一系列關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問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門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美好生活的向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形成科學思想。學好哲學,終身受用。
~~~~~~~~~~~~~~~~~~~~~~~~~~~~~~~~~~~~~~~~~~~~~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學問
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三框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本課關鍵句:人們想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就應該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進行審視和思考。為此,我們不僅需要具體科學知識,而且需要哲學知識。
~~~~~~~~~~~~~~~~~~~~~~~~~~~~~~~~~~~~~~~~~~~~~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學問
一、哲學的起源
1.哲學智慧的“產生于”和“起源于”
2.哲學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
3.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
2.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3.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三、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
2.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3.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
一、哲學的起源
1.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2.哲學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它致力于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
3.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注意: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注意: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都與一定的哲學智慧聯系在一起。
注意: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學有對錯之分。真正的哲學一定是正確的哲學,它之所以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因為它從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層面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注意:哲學家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
注意:人們想要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就應該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進行審視和思考。為此,我們不僅需要具體科學知識,而且需要哲學知識。
注意:哲學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世界觀的概念: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注意:世界觀所涉及的問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
2.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3.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哲學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零散的、不自覺的世界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4.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沒有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沒有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注意:科學關注人與自然的具體關系及其活動方式,是對世界的特定方面、特定層次的具體把握。
三、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哲學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對具體科學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2.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之所以富有生機和活力,能夠存在和發展,就在于它從不斷發展的具體科學知識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結論。
3.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茖W家的研究活動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某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注意:哲學是“科學之科學”這句話是錯的;哲學高于或凌駕于具體科學也是錯的。
注意: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三者缺一不可?!熬唧w科學是哲學的基礎”是對的。
注意:“認識世界,辦好事情都需要哲學智慧”這句話對。生活即哲學這句話是錯的。
注意:世界觀和哲學都是對整個世界最一般的問題的反映。
注意:只有正確、科學的哲學才能引領具體科學的進步;哲學的爭論并不代表著正確的哲學,不一定能有積極作用;哲學不是能生產知識的知識。
注意:任何哲學都產生于實踐并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無關正確或者錯誤的哲學。
注意:自然研究家盡管可以采取他們所愿意采取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
注意:“哲學思想促進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句話錯,必須加上“正確的”
~~~~~~~~~~~~~~~~~~~~~~~~~~~~~~~~~~~~~~~~~~~~~
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
3.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4.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1)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注意: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哲學家,其表達哲學基本問題的概念和方式不盡相同。
注意:在不同的哲學傳統中,哲學基本問題有不同的理論表達。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對1的具體理解:人類從事的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是要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對2的具體理解: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注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是不可知論的典型代表觀點,其肯定了人的感性認識能力(看到魚),否認了人的理性認識能力。
注意:“不斷接近真理”的言外之意是不能獲得真理,屬于不可知論的錯誤。
注意:德國的康德和英國的休謨是不可知論者。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對于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物主義的發展歷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試圖從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出發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把世界的本原歸位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這就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了,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正確性:克服了原先的樸素性和直觀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b.局限性: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直接混同于哲學的物質概念,把原子的屬性等同于物質的屬性,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受力學支配的機械運動,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哲的偉大之處: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質結構。
注意:有些官員的痕跡主義屬于唯心主義。
3.唯心主義的類型
(1)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3)肯定唯心主義的地方:唯心主義在客觀上推動了哲學的發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義哲學對于人們認識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借鑒意義。
注意:如果把認識的某一個片段片面地、夸大地發展,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而是一朵“無實花”,是“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
4.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區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的狀態是怎么樣的,區分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雖然有兩個對子,但是哲學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或兩大陣營。
注意:二元論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并不存在徹底的二元論,最終會滑向唯心主義。
注意:在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哲學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或兩大陣營,“基本”兩個字不能省,“陣營”之前可以不需要“基本”。
~~~~~~~~~~~~~~~~~~~~~~~~~~~~~~~~~~~~~~~~~~~~~
第三框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必然性
2.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三個結合或統一
2.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
3.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及其相關內容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必然性
(1)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階級基礎
a.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爆發了三大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b.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和先進政黨的領導;
c.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A.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使人們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世界成為可能。
B.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C.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其社會科學前提,近代社會科學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尤其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取得的積極成果,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科學前提。
補充:自然科學前提和社會科學前提也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客觀條件。
2.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認識史上一次最為壯麗的日出。
注意: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注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體系》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式創立;《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公開問世;《資本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成熟。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三個結合或統一(基本特征的重要內容)
(1)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理解周圍世界,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這句話錯,要突出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兩者統一?!榜R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這句話對。
(2)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于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a.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
b.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屬于基本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方面,從實踐出發理解周圍世界;
(2)在歷史觀,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存在和發展;
(3)在認識論中,把實踐作為全部認識的基礎;
(4)實踐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離開實踐,我們就不能科學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特征是實踐性。社會實踐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對對象、現實、感性,都不是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注意:“以往哲學忽視實踐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以往一切舊哲學的缺陷”這些都對。
3.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屬于基本特征)
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
補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要求寫出上述三個結合或統一+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注意: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
注意:“馬克思主義正確把握時代脈搏,預見和指明社會前進方向?!边@句話對,但是“正確”不能說成是“精準”。
注意:是實踐賦予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而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注意: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真正的哲學。
注意:“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也對。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具體方法這句話錯,任何哲學都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注意:“完成了對某某規律的認識”這句話有誤。
注意:思想、文化等可以轉為物質力量,但是它們在本質上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力量。
注意:階級性不是判斷一種哲學是否科學的標準,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如此,先前一切舊哲學也都具有階級性。
注意:“以新的理論觀點、體系構建、表現方式滿足時代的要求和實踐的需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
注意:“真正的哲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這句話對。
注意: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或其他真理,而是實際。
注意:改革開放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總起句: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毛澤東思想及其相關內容
(1)內容: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2)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3)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注意: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要貢獻。
(2)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3)如何堅持、把握習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為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于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為解決中國具體問題提供行動指南。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
注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
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
第二課關鍵句: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本課是辯證唯物論模塊,圍繞著“世界是什么”展開論述,體現在三句話: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
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2.馬哲的物質概念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
4.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物質性
~~~~~~~~~~~~~~~~~~~~~~~~~~~~~~~~~~~~~~~~~~~~~
本框重點和難點: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意識的本質;哲學上的物質;客觀實在性。
~~~~~~~~~~~~~~~~~~~~~~~~~~~~~~~~~~~~~~~~~~~~~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正確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補充:列寧指出,承認物質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共性。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也是區分物質與意識的唯一特性。
(3)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
補充:哲學上所講的物質不是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質指的是具體的物質形態。
補充:恩格斯指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
補充: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們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注意:人只能將物質由一種形態轉變成另一種形態,但是不能消滅物質本身。
注意:客觀存在不等于客觀實在。
注意:“物質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概括了物質的共性——客觀實在性,是針對整個物質世界而言的,是哲學意義上的物質;任何“物質”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有其特殊性和規律性,指的是具體的物質形態。
注意:物質的其他特征只是屬性而已,物質的唯一特性絕不是根本屬性;聯系、發展、矛盾等也具有客觀實在性。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正確理解:在從古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改變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補充:生活環境的變化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自然因素。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因此,人類社會也是屬于物質世界,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補充:恩格斯指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
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產生過程中的四個進化環節:(1)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3)動物的感覺和心理——(4)人類意識
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即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即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
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不僅是人腦的機能,而且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
注意: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人腦加工改造的結果,“人腦”與“大腦”不能混淆;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這體現了意識的本質。
補充: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4.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物質性
(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
(4)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物質性,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
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
一、規律是客觀的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2.運動是有規律的
3.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及方法論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3.意識到能動作用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含義
2.四個方面的要求
~~~~~~~~~~~~~~~~~~~~~~~~~~~~~~~~~~~~~~~~~~~~~
本框重點和難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與要求;意識活動的特征;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
一、規律是客觀的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
2.運動的含義: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3.運動的地位: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4.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割裂運動與物質之間的聯系,脫離物質談運動屬于唯心主義;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5.運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滅;規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
(3)世界觀和方法論:a.規律是客觀性的、普遍的,要求我們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將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b.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注意: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論有兩個,大家視題目選擇寫哪一個。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注意:這部分是講“意識在認識世界中的作用”,以下為意識活動的三個特點,主觀題一般需要寫上,這三個特點都說明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就是人們在反映客觀事物的時候總是包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
(2)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據實際需要有所選擇。
注意: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具體表現為“如實陳述反映或者虛假陳述反映”“兩個人對同一事物反映認識不一樣;兩個人對同一事物比喻也不同”、“人們選擇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指鹿為馬”、“裝傻做楞”、“法官對是非作出判斷”等都體現了自覺選擇性。
注意:科幻作品是基于科學事實,但是可以超越科學事實,而不能脫離科學事實。
(3)意識活動的能動創造性: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主動的,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復制當前現象,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意識活動的能動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證這句話是錯的,因為能動性是中性的,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獲得新的發現,對事物的認識取得進展體現了能動創造性,比喻句,如 “我看美人如畫”體現了能動創造性,而“我看美人如畫,他看美人卻如?!背霈F了對比,則屬于自覺選擇性;意識不能創造出一個新的客觀對象,只能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意識活動的能動創造性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條件,動物只是本能生活,沒有意識。
(4)結論: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補充:毛澤東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即自覺的能動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這部分是講“意識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意識不能直接改造世界,也不能說可以能動地認識世界,主語必須是人。以下也都屬于唯物論)
(1)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2)正確的意識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
(4)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注意: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個內容也可以用來回答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問題)
1.含義: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補充:實事求是中的“實事”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中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2.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一般寫4句,回答如何按規律辦事或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等最好寫5句 )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2)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3)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與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將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4)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5)補充(某些題目的要求):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補充:(5)人們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補充:辯證唯物論中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原理可以用來回答諸如“我國的國情如此,因此我們發展民主政治必須根據國情進行”等案例)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這一原理可以用來回答諸如“在習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很大成就”等案例)
~~~~~~~~~~~~~~~~~~~~~~~~~~~~~~~~~~~~~~~~~~~~~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 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第三框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三課關鍵句:本課的闡述唯物辯證法,其主題是世間萬物是以何種狀態存在,唯物辯證法內容的三個關鍵詞是“聯系”“發展”“矛盾”;聯系的觀點與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屬于辯證法的觀點;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我們要自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一、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1.聯系的普遍性
2.聯系的客觀性
3.聯系的多樣性
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方法論
2.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
~~~~~~~~~~~~~~~~~~~~~~~~~~~~~~~~~~~~~~~~~~~~~
本框重點和難點: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
一、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1.聯系的普遍性
(1)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的含義或者三個表現
a.事物內部——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b.事物之間——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聯系著
c.整個世界——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3)聯系具有普遍性及方法論:聯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以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聯系既有空間的范疇,也有時間的范疇。自然界的一切物體、人類社會、思想理論、愛好、狀態、行為等都可以視為“事物”。所謂聯系,通俗地說就是“有關”,有影響、有作用、有關聯都屬于聯系的范疇。如一個人的平庸與他的懶惰有關,因此這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聯系;某人喜歡歷史與他去參觀崇陵有關,因此這兩個事物存在聯系;某女追求者眾多與她的漂亮之間有關,因此這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聯系。
2.聯系具有客觀性
1.聯系的客觀性含義: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聯系的客觀性的方法論
(1)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2)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來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注意: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屬于詭辯論。但是人類可以創造出某種新的聯系,但是要從事物固有的屬性出發。
注意:“變廢為寶”等就屬于建立了新的聯系。因為“廢”的時候產生不好的作用和影響,“變成寶了”會產生新的作用和影響了,而作用和影響是屬于聯系的范疇。
3.聯系具有多樣性
(1)聯系的多樣性含義
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是千差萬別的,如果說所有的事物和現象的產生、存在和消亡都離不開各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那么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就意味著聯系是多種多樣的。
(2) 聯系具有多樣性及方法論 注意:下列“各種條件”的稱呼一定要背出
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傊?,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注意:多種多樣的聯系,包括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希望大家記住。案例:如甲女很漂亮,因此乙男很心動,這兩個事物存在直接聯系,乙男由于心動而魂牽夢繞,以致在騎車的時候與樹木相撞,因此甲女漂亮與乙男撞樹之間存在間接聯系,但是顯然只有條件具備才會撞樹;乙男與樹相撞不是必然發生的,是湊巧具備了某些條件而發生,因此是偶然聯系。我們也發現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條件。
注意:做“聯系的多樣性”客觀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求來做。
(3)地位: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聯系構成了事物的運動,正是由于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事物之間,不能說是事物內部。
4.聯系的類型
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自在事物中的種種聯系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事物的聯系雖然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人化”的特點,但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注意: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創造人為事物聯系的物質條件。
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1)整體與部分是有區別的
a.含義有區別: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看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看是多。
b.地位有區別: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2)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a.二者相互依賴: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b.二者相互影響: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
重要提示:平常做題,記住簡約版即可,內容如下:
⑴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整體處于統率的主導地位,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世界觀),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方法論)。
⑵整體是由部分所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整體(世界論),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方法論)。
注意:“立足”、“樹立”、“著眼于”后面跟的一定是跟與“整體有關的概念”。
2.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
(1)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2)系統的含義及基本特征
a.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b.基本特征: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三大基本特征。
(3)如何掌握系統優化方法
a.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
b.要注意遵循事物內部結構的有序性,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
c.要注重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整體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d.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總之,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要求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特別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注意:“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條件的,要求部分以“合理有序”或“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行。
補充: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
注意: 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發展的觀點也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
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整個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
3.理解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是量變與質變
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3.辯證否定的實質
4.理解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前進性與曲折性的方法論
~~~~~~~~~~~~~~~~~~~~~~~~~~~~~~~~~~~~~~~~~~~~~
本框重點和難點:發展的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新事物的特點;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事物發展的趨勢。
~~~~~~~~~~~~~~~~~~~~~~~~~~~~~~~~~~~~~~~~~~~~~
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整個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1)自然界是發展的,自然界總是處在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中。
(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形態依次更替表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因此,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每個人的認識都經歷著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各種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認識沒有終點,科學沒有頂峰。
2.發展的實質
(1)含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補充: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是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唯物辯證法的發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運動變化所包含的前進和上升的趨向性,或者說總趨勢是前進和上升的,不是每一個具體階段都前進和上升。
補充:列寧指出,辯證法,即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于發展的學說。
3.理解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新事物為什么前途光明)
(1)新事物的含義: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
(2)新事物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因此,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補充:判斷一個事物究竟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不是形式的新和舊,不是時間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強弱,其根本標志在于它們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
注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體現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體現這一道理。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是量變與質變
(1)量變的含義: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2)質變的含義: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反對“激變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否認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2)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反對“庸俗進化論——否認質變,否認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認為事物的發展只有量的漸進,沒有質的飛躍”)
(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很少有方法論要求)
注意:“量變是質變的基礎”這句話對;“量變與質變是發展的兩個階段或環節”是錯的;“質變比量變更重要是錯的;“先有量變、后有質變”,“質變都是發展”是錯的;“只要有量變就一定有質變、量變的積累必然引起質變”這句話是錯的;“量變引起質變”這話是對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事物發展的途徑[不能用“總趨勢”]”這句話是對的;“事物總處在量變與質變的交替過程中”這句話錯。
注意:“過猶不及”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也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意: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都是辯證法的總特征,“觀”不能省
注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體現了發展觀,也體現了聯系觀。
注意:質變和量變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
3.辯證否定的實質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2)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4.理解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3)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
5.前進性與曲折性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有兩種寫法,自由選擇)
寫法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要求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如果題目只考前進性或曲折性,則同一種字體的世界觀對應同一種字體的方法論,也可以合起來寫)
寫法二: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注意:新事物的內容,包括道路為什么是曲折的,前途為什么是光明的,都屬于前進性與曲折性辯證關系原理的知識范疇。
~~~~~~~~~~~~~~~~~~~~~~~~~~~~~~~~~~~~~~~~~~~~~
第三框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矛盾的概念
2.矛盾的兩大基本屬性及關系
二、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2.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三、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本框重點和難點: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矛盾的概念
世界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單地說,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注意:對立統一的兩方面不能理解為正、反雙方,優點、缺點雙方或者利、弊雙方。
注意:矛盾的含義也是一個重要世界觀或原理,即“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以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或要求我們以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而不是反映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注意: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決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霸诨ゲ幌嗳莸膶α⒅型苿邮挛锇l展”這話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
2.矛盾的兩大基本屬性及關系
(1)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大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
a.矛盾的對立屬性,即斗爭性,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b.矛盾的統一屬性,即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含義,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注意:哲學上的斗爭性不同于生活上的斗爭性,雙方有聯系也有區別,生活中的斗爭性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
(2)兩大基本屬性的關系
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b.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
c.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d.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補充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世界觀),要求我們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方法論)。
補充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高考熱點,完整的答題思路一般如下:①世界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相反相成的兩大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②矛盾雙方具有斗爭性(分數多要寫出含義)+材料分析,如中國與俄羅斯有各自的國家利益、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會有競爭等③矛盾雙方具有同一性(分數多要寫出含義)+材料分析,如中國與俄羅斯發展中俄關系,形成了互補合作關系,相互促進、互利共贏等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材料分析,如中國與俄羅斯正因為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因此才有可能發展中俄關系,合作互補,互利共贏⑤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材料分析,如中俄之間有競爭,有各自的國家利益,但是要在發展中俄友好關系中,在中俄合作中才能實現各自的國家利益⑥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材料分析,如中俄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共同推動了中俄關系發展。究竟用上面哪幾條,就看題目和材料。但是大多數題目會要求寫出①②③⑥。
補充二: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矛盾雙方不是指對立和統一,而是指事物的兩個方面或因素,它們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關系,因此矛盾雙方不能理解為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永遠不可能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意:“既要高薪、又要穩定輕松,這樣的工作不存在“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即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若干選項我只能選擇一個”等體現了矛盾的斗爭性。
注意:矛盾雙方具有同一性,我們可以認為“A中有B、B中有A”,也可以認為“有A才有B、有B才有A”,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出現“A和B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但是不能說“A就是B,B就是A”,而且“A和B相互轉化必須加上在一定條件下;雖然在有些材料中會出現“A就是B”這樣的話,如“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實質上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同時“A和B缺一不可”也體現了矛盾雙方的同一性。
注意:對立統一的觀點在廣義上包括矛盾分析法的全部內容,狹義上的內容一般是指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兩大基本屬性+矛盾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促進事物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選擇困境”體現了事物內部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和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多種條件。
注意:“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君子和而不同”體現的原理差不多,體現了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也體現了同一性和斗爭性相反相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變化發展。
注意:“嚴師出高徒”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我們是同行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我們有競爭體現了斗爭性,說明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概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兩種理解,第一種含義指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第二種是指同類事物共同的狀態本質和屬性。簡單理解就是同類事物的共性(共同點)
注意: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任何其他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
注意:工廠的生產和消費,也是一對矛盾,生產直接就是消費,消費直接就是生產。
補充: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4)矛盾的特殊性
a.含義: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b.情形表現:第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第二,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有不同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詳細版,客觀題要求)
(1)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互相連聯結的。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3)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色,它總是在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4)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簡約版,背出)
(1)世界觀: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體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場合是相互轉化的(這一句一般不要求寫)。
(2)方法論:這就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段話從高考卷標準答案中總結出來)
補充:使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它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此原理的意義: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個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注意: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不同于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如奧運遺產的利用是在遺產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這體現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而不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三、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1)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多對矛盾之中有一對矛盾為主要矛盾)
原理及方法論:a.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c.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既要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也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
大家要記?。喝绻嫉氖墙鉀Q主要矛盾的題目,推薦大家要用“世界觀+方法論+材料分析”模式答題,有些時候,一個哲學概念就是世界觀,如矛盾的含義,主要矛盾的含義,矛盾主要方面的含義等,請看下面,希望背出:
主要矛盾(千萬不能用“關鍵”或“關鍵部分”代替)就是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要求我們堅持重點論,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或者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同學們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盡量不要使用“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因為這里側重于重點論。)
還需要指出的是,堅持“兩點論”與“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在材料分析上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些題目一定要你區分“堅持兩點論”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你就把材料分析稍微變動一下
(注意: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就必須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急需解決的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重點、中心、主功、關鍵、突破口、首要任務、根本途徑、主題、核心、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往往用來判斷主要矛盾;不是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之分,復雜的事物主要矛盾只有一個;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畫龍點睛、好鋼用在刀刃上、綱舉目張、學會彈鋼琴、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需要綠葉扶、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都涉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內容)
注意:找準病根、服從大局、舍車保帥等體現了抓主要矛盾
(2)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每一對矛盾的雙方中有主、次之分,都是不平衡的)
原理及方法論:a.每一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則處于被支配地位,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c.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分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注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大家要記住:有些題目僅僅考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家用世界觀+方法論+材料分析,希望背出,具體如下:
在每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要求我們堅持重點論,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同學們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盡量不要使用“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因為這里側重于重點論。)
有些時候,萬般無奈的答題模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以上內容我稱之為傳統答題法,現在的題目更多使用下列的答題思路。
對于“兩點論、重點論”這類題目,一般使用當前一種流行的答題方法,具體如下:
One.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注意: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究竟寫哪一個,要看材料)
Two.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要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要求我們抓住主流。
(注意:矛盾主、次方面發生變化不一定會引起主、次矛盾的變化,反之亦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究竟寫哪一個,要看材料)
Three.(1)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要求我們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并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2)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要求我們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并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注意: (1)和(2)用哪一個,看材料)
Four.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或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注意: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究竟寫哪一個,要看材料)
至于用主、次矛盾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就要看材料。但是我要強調,如果題目要求你用“主要矛盾的知識”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知識,你最好用傳統答題法之答題方式。
(注意:抓重點、抓關鍵與重點論是不一樣的,抓重點、抓關鍵僅僅是指抓主要矛盾。重點論可以用于抓主要矛盾的內容,也可以用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注意: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上述兩個原理的方法論中都能夠使用,單獨使用也可以;“主流、主導、方向、大局、性質、主體與附屬、實質、優勢、大于、總體上、強于、認清形勢、對事物的評價和定性”主要涉及到判斷矛盾主要方面;“買櫝還珠、瑕不掩瑜、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一國兩制不影響國家性質、體現了某種性質或者特征”等都體現了矛盾主、次方面內容)
注意:主次不分一般是指胡子眉毛一起抓的均衡論,主次顛倒一般是指著重把握次要的,忽視主要的
(注意:白馬非馬是片面的,違背了辯證法,體現了形而上學的觀點,沒有犯唯心主義的錯誤)
(注意:對立統一關系或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依據這句話是對的,危機往往就是矛盾)
(注意:主要矛盾不一定是首先要解決的矛盾)
(注意: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體現了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論)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意義:a.它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b.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3)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4)重要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注意: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
綜合探究 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
1.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基本的發展觀。
2.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在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時,既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能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3.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4.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5.唯物辯證法的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我們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6.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
第二單元 內容結構圖
~~~~~~~~~~~~~~~~~~~~~~~~~~~~~~~~~~~~~~~~~~~~~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 社會歷史的本質
第二框 社會歷史的發展
第三框 社會歷史的主體
第六課 實現人生價值
第一框 價值與價值觀
第二框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第三框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
綜合探究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本單元關鍵句:尋覓社會歷史的真諦和規律,探索人類認識的奧秘,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探討這些問題,也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前提。
~~~~~~~~~~~~~~~~~~~~~~~~~~~~~~~~~~~~~~~~~~~~~
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本課關鍵句: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過程,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
~~~~~~~~~~~~~~~~~~~~~~~~~~~~~~~~~~~~~~~~~~~~~
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認識與實踐
1.認識的概念
2.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3.實踐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4.實踐的三個特點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
本框重點和難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實踐的概念和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
一、認識與實踐
1.認識的概念: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概念
a.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它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注意:感覺是人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視覺、聽覺、觸覺等,它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始環節;知覺是人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外部特征的整體的反映,如將蘋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覺結合起來,就形成對蘋果的整體知覺;表象是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它是人腦對過去的感覺和知覺的回憶,曾經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再現。
b.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注意:概念是對同類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質屬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最基本的思維形式,如家庭、社會、國家等;判斷是展開了的概念,是對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的反映,是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明和斷定;推理在形式上表現為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系,它是從事物的聯系或關系中由已知合乎邏輯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性質雖然不同,但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b.第一,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
c.第二,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注意:不能說理性認識是正確的,感性認識是錯誤的?!袄硇哉J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這句話對,但是“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這句話錯了。
3.實踐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1)實踐的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作為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注意:實踐具有客觀性是對的,但是不能說實踐具有主觀性。
(2)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
a.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資料和生產勞動資料的需要;
b.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這是形成各種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和政治活動,如革命和改革、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實施等;
c.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4.實踐的三個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實踐活動總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注意:單個人的實踐活動存在,但是純粹單個人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孤立的實踐活動也不存在。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注意:認識的來源是唯一的,但是獲得認識的途徑除了實踐,還有間接經驗。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
補充: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其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2)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 (3)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與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2)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3)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注意:科技、工藝、技能等屬于認識而非實踐的范疇;使用某種工具,如通過顯微鏡等可以視為實踐手段,屬于實踐的范疇。
補充:列寧指出,實踐高于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注意:真理、權威人物的觀點都不能用來檢驗某種認識的正確與否。
~~~~~~~~~~~~~~~~~~~~~~~~~~~~~~~~~~~~~~~~~~~~~
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
2.真理的最基本屬性:客觀性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的條件性
2.真理的具體性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的方法論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認識具有上升性
4.方法論要求
~~~~~~~~~~~~~~~~~~~~~~~~~~~~~~~~~~~~~~~~~~~~~
本框重點和難點:真理的最基本屬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具有條件性和具體性。
~~~~~~~~~~~~~~~~~~~~~~~~~~~~~~~~~~~~~~~~~~~~~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定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注意:“相符合”不能寫成“相一致”。
2.真理的最基本屬性: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也是對的。絕不能說真理具有客觀實在性。
注意:我們不能照搬他人他國的經驗,屬于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補充:毛澤東指出,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的條件性:真理是有條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側重于空間角度)。
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側重于時間角度)。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這是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的方法論)
注意:不能說真理與謬誤相互滲透。真理與謬誤有明確的界限,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謬誤,二者的界限不可混淆。真理不能用作檢驗其他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真理與謬誤不是認識過程的兩大階段,真理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可以被超越,不能被推翻,“真理具有絕對性,也有相對性”這個說法也是對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的,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錯的。
補充:毛澤東指出,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依靠的是客觀的實踐。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
注意:大家要記住真理的三個特點: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最基本屬性就是客觀性;真理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這話是錯的,但是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這個話是對的。
注意: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
注意:“真理的價值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這個話是錯的,在認識中也能體現出來?!坝杏玫挠^念就是真理”這句話也是錯的。
注意:真理在克服謬誤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這話是錯的,真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這句話是對的。
注意: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謬誤不是這樣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1)含義: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2)原因之一: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的等條件的限制。
(3)原因之二: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4)上述兩大原因決定了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注意: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是實踐—認識—實踐,也可以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的反復性中“實踐”與“認識”的順序不能顛倒,“某物質的特性決定了人們對它的認識具有反復性”這句話是對的。
2.認識具有無限性
(1)含義: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2)原因之一: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
(3)原因之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
(4)原因之三: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注意:如何理解認識的無限性就寫上面四句。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認識發展的有限性,構成了整個人類的認識發展的無限性,認識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注意:“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這句話是錯的。
3.認識具有上升性 注意:回答認識具有上升性的主觀題,“認識具有上升性”后面請跟上(1)和(3)的內容
(1)含義: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
(2)原因:客觀事物的本質逐漸暴露和展現,人類的實踐活動也不斷深入和發展、人類的認識能力也在逐步提升(選擇題要求)
(3)認識運動的特點: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注意:事物的發展也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4.世界觀+方法論: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注意:循環往復這類話,除非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個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否則都錯。
注意:如果題目要求我們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人們從事某種事業難免犯錯或遭遇挫折的原因,請大家從以下幾個角度:(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受實踐對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觀規律的制約,難免……(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
第一框 社會歷史的本質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二框 社會歷史的發展
第三框 社會歷史的主體
本課關鍵句: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是人們活動的結果。
~~~~~~~~~~~~~~~~~~~~~~~~~~~~~~~~~~~~~~~~~~~~~
第一框 社會歷史的本質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
本框重點和難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1)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2)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補充:恩格斯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
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1)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
(2)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注意: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也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
補充:人類活動具有意識性、目的性,而人的意識更是在實踐中生成、實現和確證的。因此,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部社會現象,都是在人的實踐中形成的。只有理解了全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才能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真諦,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從實踐出發,才創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破解了人類歷史發展之謎。
補充: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此,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的物質條件。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注意:“社會存在最重要的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對。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注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這種說法也對。
補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總體上說來沒有貫徹到社會歷史研究領域中去。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注意:“社會存在的變化,必定會引起社會意識的變化”是錯的,“必定或必然”都不能加。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其表現之一: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永济市| 同江市| 彩票| 汕头市| 中西区| 玛纳斯县| 佛学| 舞阳县| 德化县| 东海县| 平度市| 连云港市| 阿鲁科尔沁旗| 布拖县| 柯坪县| 临澧县| 县级市| 贺兰县| 曲沃县| 霍林郭勒市| 平塘县| 崇州市| 甘德县| 安塞县| 富川| 西藏| 石嘴山市| 莫力| 云林县| 沾益县| 濮阳市| 河东区| 安顺市| 涟水县| 扶沟县| 阿坝县| 时尚| 江源县| 军事|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