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4年高考政治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思維導圖+核心考點+易混易錯)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4年高考政治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思維導圖+核心考點+易混易錯)

資源簡介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思維導圖
核心考點
(一)時代精神的精華
【基礎知識過關】
一、哲學的起源
1.本義:哲學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其本義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2.產生:
①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②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3.作用: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哲學與世界觀
哲學 世界觀
區別 含義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形成 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自發形成的
特點 哲學并非人人都有;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簡單化的
聯系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都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
2.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三、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區別 哲 學 具體科學
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
任務 揭示整個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
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
聯系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1.2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1.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
2.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物主義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①基本觀點: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認為金、木、水、火、土、氣等具體形態是世界本原。
②局限性: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
③經典觀點:
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
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
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原子和虛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謨克里特)
(2)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
①基本觀點: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物質。原子的屬性=物質的屬性。
②進步性: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直觀性,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③局限性:第一,把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直接混同于物質概念。第二,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受力學支配的機械運動,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
④經典觀點:
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3)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唯心主義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①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②典型觀點:
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2)客觀唯心主義
①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②經典觀點: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柏拉圖:現實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創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創論:上帝創造世界;盤古開天地
生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神秘主義):“8”就是發,喜鵲報喜,慧星出現乃不祥之兆,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決定人的命運
4.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
①哲學上“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②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元論是不可能的,二元論的實質偏向于唯心主義)
1.3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
②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③自然科學前提: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④社會科學前提: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2.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2.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于
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4.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二)探究世界的本質
【基礎知識過關】
1、物質的含義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提醒:物質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間的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物質形態。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有能動作用,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3、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
①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②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可以指導人們能動地改造世界,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③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4、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原理 
①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
②人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③我們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5、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①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三)把握世界的規律
【基礎知識過關】
1、聯系的含義: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聯系是普遍的表現:每一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聯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方法論)
3、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
①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②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4、聯系的多樣性原理: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和間接聯系,現象和本質聯系,內部和外部聯系,眼前和長遠聯系。
方法論: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①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主觀條件②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
③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
5、整體和部分辯證的關系原理
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強調整體)
② 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強調部分)
6、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優化的方法):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要求:
①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的結構的優化趨向;②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綜合起來考察。
7、發展的普遍性和發展的實質:發展具有普遍性,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8、發展的形式或狀態-----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
①世界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②方法論:
A我們做任何事情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B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C當我們想保持事物性質穩定時,要堅持適度原則,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
9、發展的趨勢或途徑——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
①世界觀: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②方法論:要求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進其成長壯大;同時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接受挫折與考驗。
10、為什么新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新事物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吸取了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具有舊事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③舊事物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必然會走向滅亡。
④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屬性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11、為什么事物發展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
12、對立統一原理(矛盾的含義):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我們要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矛盾的基本屬性】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相反相成的兩個基本屬性。
②矛盾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之中;另一方面,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矛盾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矛盾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⑤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矛盾,時時有矛盾。我們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1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含義: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單理論考查:矛盾特殊性三種主要情形(原理)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知識】為什么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矛盾問題的精髓) 
原理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于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賴、互相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我們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7、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我們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看問題既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也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8、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相統一的原理: 
①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
②兩點論的含義:堅持兩點論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重點論的含義: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④聯系: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
⑤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四)探索認識的奧秘
【基礎知識過關】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作為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3.特點: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1)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到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制約,也具有客觀性。
(2)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
(3)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方法論: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勇于實踐。
②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含義: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特點:
(1)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能有多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具體性: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方法論:①堅持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明確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③隨著過程的推移、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完善真理。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的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的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的上升性:認識運動是一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
要求(方法論)(4)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真理與謬誤
1、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超出歷史條件、不切實際運用于另一條件,真理變成謬誤。
2、真理和謬誤既對立又統一:
對立:二者的對立在一定范圍內是絕對的,界限是確定的,不容混淆
統一:但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五)尋覓社會的真諦
【基礎知識過關】
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類別 地位 作用
勞動 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①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②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實踐 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①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②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2、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不能推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類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
區別 研究對象 人類社會 整個世界
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用 對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依據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
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
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決定 作用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要求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6、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決定 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反作用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要求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7、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8、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的解決
階級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 主義 社會 內容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特點 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解決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9、人民群眾的概念: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10、人民群眾的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表現 闡釋
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
11、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實際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基本內容、重要性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實現人生的價值
1、人的價值
內容 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一個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了自我的滿足,換言之,就是價值的自我實現
衡量標準 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
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2、 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作用 個人 一個人具有的價值觀,會對其一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價值觀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觀不同,人們在面對公義與私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出的選擇也不同
社會 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重要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基本內容 (基本遵循)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特點 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如何培育 和踐行 ①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③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4、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是價值判斷。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5、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
(1)社會歷史性
內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意義 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2)階級性
(3)主體差異性
內涵 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
要求 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6、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兩大標準(正確價值觀的標準)
標準 要求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7、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
勞動 ①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當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
奉獻 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8、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
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 這種個性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9、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內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2.文化與政治、經濟
(1)不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
3.文化與文明
(1)文明與野蠻相對立,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則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
(2)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項重要內容。
4.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
二、文化的功能(作用、意義、功能、價值)
1.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實踐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文化的實質)
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文化的核心P91段2)
3.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經濟政治發展落后、腐朽……阻礙……。(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P91)
4.優秀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文化對社會的功能P92)(注意:這里的文化,指的是優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
5.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對民族的功能P93)
6.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對個人的功能P93)
三、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態度+要求)
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繼承)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發展)
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具體要求
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②對于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粗取精、去偽存真,揚棄后為我所用。
③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④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
⑤利用現代大眾傳媒,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四、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如何進行文化交流、文化交融 ?)
1.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對待文化多樣性的要求)
2.推動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原則) 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態度)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要求)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具體要求)
4.立足中國國情,交流互鑒,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對待外來文化的具體要求)
5.要克服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兩種錯誤的觀點,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堅持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反對四種錯誤傾向)
五、為什么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5個決定+4個意義)
(1)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
(2)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
(3)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
(4)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
(5)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6)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7)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8)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
(9)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六、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充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3)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4)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必須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七、文化發展的基本途徑、根本路徑
(1)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2)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促進時代發展。(關鍵)
(3)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綜合創新)
(4)根本途徑——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八、建設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要求
(1)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2)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②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 精神文明創建 、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3)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4)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①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②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
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九、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作用、意義)和要求
原因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三更)
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三個事關)
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個沒有)
十、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1)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夯實基礎)
(2)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文化底蘊)
(3)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最根本的要求)
十一、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意義
①中華文化很長時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對周邊國家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 遠影響,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世界意義)
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對我國意義)
(2)當代價值4個
①.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對國家發展的意義)
②: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民族的意義)
③: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對解決當代問題的意義)
④: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處理國際關系的意義)
十二、為什么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為中國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3)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拓展:國家民族)
(5)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個人發展)
(6)文化的作用(根據需要選擇)
易混易錯辨析
1.哲學源于人們對萬事萬物的驚訝和好奇。( )
2.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
3.哲學是研究具體科學的基礎,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
4.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
5.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是具體知識的總和。( )
6.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
7.唯物主義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
8.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9.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與時俱進。( )
10.物質的唯一特性是運動。( )
11.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
12.意識可以創造岀世界上原來沒有的東西。( )
13.意識是大腦所特有的機能,大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
14..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主觀的。( )
15.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
16.人們應該改變規律適應變化的情況。( )
17.人的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客觀世界,使客觀世界發生變化。( )
18.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問題、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19.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 )
20.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所以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 )
21.任何運動變化都會成為發展。( )
22.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
23.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量變都必然引起質變。( )
24.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
25.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相對的。( )
26.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
27..矛盾的特殊性是關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
28.感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
29.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 )
30.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
31.讀書也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認識的目的是認識世界。( )
3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條件性。( )
33.真理再向前邁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
34.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兩次反復才能完成。( )
35.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它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
3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有多個真理。( )
37.生產資料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
38.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
39.社會意識總是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
40.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
4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
4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
4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 )
44.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
45.改革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直接動力。( )
46.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決定作用。( )
47.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 )
48.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
49.人只是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價值的享受者。( )
50.在正確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了合理的價值判斷。( )
5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
5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
53.純自然的東西也能成為文化。( )
54.文化對經濟、政治有時起決定作用。( )
55.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
56.文化具有主導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
57.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自身的發展。( )
58.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
5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 )
60.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
61.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永恒不變。( )
62.發展文化必須要消除差異,實現大同。( )
63.文化交融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
64.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文化交流的障礙。( )
65.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
66.堅持文化交流,就是堅持相互認同,消除差異。( )
67.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屬于文化復古主義。( )
68.只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才能為解決中國的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
69.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
70.中國共產黨全盤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
7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心。( )
7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所有者。( )
73.“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
74.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目的。( )
75.建立健全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
76.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多元指導,突出主流意識。( )
77.制度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78.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
79.建設文化強國,要建立健全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
80.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81.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某一階段優秀文化的自信。( )
82.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 )
83.有人認為落后、腐朽文化都是糟粕文化,都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都應該依法取締。( )
84.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觀念相互碰撞,是當今時代的特征,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沒有必要。( )
85.我們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大理想。( )
86.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87.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觀、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 )
88.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
89.中國共產黨全盤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
90.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心。( )
91.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所有者。( )
92.通過市場運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
93.“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
94.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目的。( )
95.建立健全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
96.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多元指導,突出主流意識。( )
97.制度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答案與解析】
1.哲學源于人們對萬事萬物的驚訝和好奇。(×)
【解析】哲學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離不開對萬事萬物的驚訝和好奇。
2.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解析】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是研究具體科學的基礎,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解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解析】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5.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是具體知識的總和。(×)
【解析】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6.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解析】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7.唯物主義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解析】唯物主義的觀點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的觀點不一定都是錯誤的。
8.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解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氣、火、土等。
或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9.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與時俱進。(×)
【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實踐觀點。
10.物質的唯一特性是運動。(×)
【解析】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11.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解析】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12.意識可以創造岀世界上原來沒有的東西。(×)
【解析】意識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創造岀世界上原來沒有的東西。
13.意識是大腦所特有的機能,大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解析】意識是人腦所特有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14..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主觀的。(×)
【解析】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15.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解析】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16.人們應該改變規律適應變化的情況。(×)
【解析】規律具有客觀性,本身不可以改變。
17.人的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客觀世界,使客觀世界發生變化。(×)
【解析】人的意識通過實踐作用于客觀事物。
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問題、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問題、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19.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
【解析】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兩個事物之間不一定都存在著相互聯系。
20.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所以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
【解析】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所以人為事物的聯系也是客觀的。
21.任何運動變化都會成為發展。(×)
【解析】任何運動變化不一定都會成為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才是發展。
22.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解析】汲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23.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量變都必然引起質變。(×)
【解析】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24.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解析】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5.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相對的。(×)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26.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7..矛盾的特殊性是關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關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28.感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解析】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29.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
【解析】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
30.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解析】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才是實踐。
31.讀書也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認識的目的是認識世界。(×)
【解析】讀書也是認識的途徑之一,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3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條件性。(×)
【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33.真理再向前邁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解析】真理再向前邁一步就會變成謬誤。
34.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兩次反復才能完成。(×)
【解析】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35.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它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解析】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3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有多個真理。(×)
【解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會產生多個不同的認識。
37.生產資料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解析】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38.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39.社會意識總是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解析】社會意識有時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又會落后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40.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解析】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解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4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解析】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
4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
【解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
44.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解析】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45.改革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直接動力。(×)
【解析】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的直接動力。
46.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決定作用。(×)
【解析】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
47.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
【解析】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48.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解析】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49.人只是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價值的享受者。(×)
【解析】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50.在正確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了合理的價值判斷。(×)
【解析】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
5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解析】在階級社會,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5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解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53.純自然的東西也能成為文化。(×)
【解析】純自然的東西不能能成為文化。
54.文化對經濟、政治有時起決定作用。(×)
【解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
55.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解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56.文化具有主導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解析】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57.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自身的發展。(×)
【解析】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自身的發展。
58.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解析】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5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
【解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
60.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解析】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61.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永恒不變。(×)
【解析】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
62.發展文化必須要消除差異,實現大同。(×)
【解析】錯在“消除”。
63.文化交融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解析】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64.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文化交流的障礙。(×)
【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與交流,不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礙,而且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65.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解析】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66.堅持文化交流,就是堅持相互認同,消除差異。(×)
【解析】堅持文化交流,就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67.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屬于文化復古主義。(×)
【解析】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屬于全盤西化論。
68.只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才能為解決中國的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解析】只有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為解決中國的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69.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解析】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70.中國共產黨全盤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解析】中國共產黨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7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心。(×)
【解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7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所有者。(×)
【解析】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
73.“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解析】“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74.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目的。(×)
【解析】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應該迎合群眾需要,提供流行、時尚的文化。
75.建立健全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解析】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76.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多元指導,突出主流意識。(×)
【解析】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突出主流意識。
77.制度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解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78.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解析】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79.建設文化強國,要建立健全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解析】建設文化強國,要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80.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答案】正確。
81.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某一階段優秀文化的自信。
【解析】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某一階段優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對全部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
82.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
【解析】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83.有人認為落后、腐朽文化都是糟粕文化,都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都應該依法取締。
【解析】落后、腐朽文化是與先進健康文化相對立的,都是文化糟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危害性。所以上述觀點有合理之處。落后、腐朽文化的社會危害程度不同,所以我們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對待落后文化,我們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文化,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84.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觀念相互碰撞,是當今時代的特征,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沒有必要。
【解析】該觀點看到了文化的多樣性特征,但沒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保證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85.我們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大理想。
【解析】我們要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才是遠大理想。
86.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解析】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87.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觀、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
【解析】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觀、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而不是科學素養。
88.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
【解析】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89.中國共產黨全盤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
【解析】中國共產黨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90.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心。( )
【解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91.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所有者。( )
【解析】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
92.通過市場運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
【解析】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93.“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
【解析】“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94.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目的。( )
【解析】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應該迎合群眾需要,提供流行、時尚的文化。
95.建立健全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
【解析】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96.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多元指導,突出主流意識。( )
【解析】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突出主流意識。
97.制度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解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桓台县| 冀州市| 弥渡县| 三亚市| 娄底市| 洪雅县| 靖州| 莒南县| 上杭县| 舟山市| 来安县| 白山市| 调兵山市| SHOW| 拉萨市| 弋阳县| 枣强县| 福泉市| 凉城县| 巴马| 观塘区| 九江市| 濮阳市| 甘孜县| 黑水县| 沐川县| 明星| 郎溪县| 望奎县| 葫芦岛市| 鄂温| 康定县| 大宁县| 噶尔县| 霍林郭勒市| 朝阳县| 章丘市| 柘城县| 大荔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