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1《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1)《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這節課中,好的有以下幾方面: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而這節課,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 時,就盡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 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一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更強烈和積極,因此,在教學中都盡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 探究。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并通過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 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 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 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后, 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不足之處: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由于這節課的容量比較大,討論和探究活動都比較多,有些超時。合理的安排時間也是我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茖W探究必須保 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不能搞形式走過場。只有探究真正落實了,才 能讓學生真正認識事物的特征,形成探究的技能.1《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2)《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本學期是我第一次任教一年級的孩子,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對于課堂的紀律性和實驗的探究能力還有待加強。本課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初始課,是學生對物質世界進行科學認識的伊始,學生會產生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科學課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解決。一、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們每天都會和各種各樣的物體打交道,他們對身邊的物體其實并不陌生,但缺乏系統的觀察。本課選用的了一些學生常見的物體,主要有:玻璃珠、橡皮、紙片、乒乓球、木塊、螺母、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和泡沫塑料塊。我先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對物體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它們的顏色、形狀、氣味、軟硬、厚薄、光滑還是粗糙、是否透明等特征。再將物體進行兩兩對比,進一步了解物體的輕重、厚薄等特征。通過兩次觀察活動,學生對這些物體有了全方位的新認識,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們會多留心身邊的事物,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觀察身邊的物體。二、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一年級的學生能夠運用一些簡單的詞匯或短語描述這些物體的特征,比如顏色、形狀、大小等。但是,學生對于可以從哪些方面全面的描述物體、如何科學地運用詞匯,仍存在很多困難。因此,本課在學生分組觀察前,我先展示其中一個實物讓全班學生共同觀察,引導他們如何描述物體特征的方法,介紹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如何掂量判斷物體的輕重等,讓他們學會從多角度、全方面地描述物體,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組觀察后,小組進行交流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其他同學可以積極補充,我也根據學生們反饋出的情況及時對他們不熟悉的詞匯、容易忽略的方面進行強化,并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作出評價,鼓勵學生用較多的科學詞匯描述物體。三、注重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一年級的學生對科學課堂上的小組實驗探究的接觸比較少,缺乏小組合作的意識。因此,在始業課上,我就給學生分好了小組,明確了各組的小組長,也介紹了小組評價機制,重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每次分發實驗材料前,我也會提醒學生這是組員共享的材料,在實驗過程中大家要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團結,樹立小組合作意識。當然,本課我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由于這節課容量較大,討論和探究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合理的安排時間,將科學探究真正落實在課堂上,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科學認識,形成探究技能。1《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3)發現物體的特征教學反思 學生每天都會和各種各樣的物體打交道,所以,對這些物體他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感性認識。同時,他們也能夠用一些簡單的詞匯或短語描述這些物體的特征,如顏色、氣味、輕重、形狀等。但是,學生在全面地描述物體、科學地運用詞匯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難。比如,怎樣比較不同物體的輕重、如何描述形狀、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對物質世界進行科學認識的初始階段,學生出現的困難和產生的問題,就需要科學課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和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