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教案【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形成遺傳的物質觀;2.科學思維——分析實驗過程,運用演繹與推理的方法闡釋分離定律;運用統計與概率等相關知識,分析推理并解決遺傳問題;3.科學探究——掌握驗證分離定律的方法,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通過設計實驗,探究生物體的遺傳組成;4.社會責任——學會應用分離定律分析解釋或預測遺傳現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模擬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分離定律的內容。(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1)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數據的分析。(2)測交實驗的作用。【新課導入】教師:首先展示各種類型豌豆的圖片,講解這個植株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留下問題設置懸念,引導學生思考豌豆在生物學史的重要作用。教師:接下來課件展示孟德爾的生平事跡,引入本節課的學習。【新課講解】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設疑:為什么用豌豆做遺傳試驗取得成功,豌豆有何優勢?講述:豌豆的結構及傳粉特點(結合課件和學生的回答)1.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產生純種2.穩定遺傳易于區分的形狀,便于觀察統計由第2條引入性狀狀、相對形狀概念。選擇題判斷并讓學生說出理由:下列各組生物性狀中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A.黃豆莖的高莖和豌豆莖的矮莖B.狗的長毛和卷毛C. 甜玉米和非甜玉米D.人的雙眼皮和大眼睛強調:相對性狀概念內容的三要點: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同時讓同學在相互之間找出一些相對性狀。這樣,就讓深奧的知識走進我們的生活,充分感受知識的魅力。1.孟德爾選擇豌豆作為遺傳實驗材料成功的原因:①豌豆屬于兩性花,自花傳粉,所以在自然狀態下,豌豆是純種,結果可靠②豌豆有很多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例如書中P3的圖1-2就清楚的展示出了豌豆的7對相對性狀示意圖③相對性狀的概念: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種子形狀、子葉顏色、花的顏色等)2.人工異花傳粉的過程①把高莖豌豆的花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紙袋等待成熟②采集矮莖豌豆花的花粉③將采集到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頭上,再套上紙袋。提問:1.為什么要進行兩次套袋呢?2.為什么選用的是未成熟的豌豆花呢?討論并回答:1.進行兩次套袋是為了防止豌豆花的雌蕊接受其他的花粉,影響實驗結果2.選用未成熟的花,目的是避免自花傳粉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遺傳學核心概念及其聯系:(1)基因類:①相同基因: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狀的基因。如圖中A和A就為相同基因。②等位基因: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如圖中B和b、C和c、D和d就是等位基因。③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三種,一種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如圖中A和D等;一種是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圖中A和b等;還有一種是位于一條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圖中c和d等。(2)個體類。①純合子: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純合子能夠穩定遺傳,自交后代不會發生性狀分離。②雜合子: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雜合子不能穩定遺傳,自交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③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蛐褪菦Q定性狀表現的內在因素。④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表現型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是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3)基本概念的聯系。(4)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交配類型、含義及其應用:交配 類型 含義 應用雜交 基因型不同的個體之間相互交配 ①將不同的優良性狀集中到一起,得到優良品種 ②用于顯隱性的判斷自交 一般指植物的自花(或同株異花)傳粉,基因型相同的動物個體間的交配 ①連續自交并篩選,提高純合子比例 ②用于植物純合子、雜合子的鑒定 ③用于顯隱性的判斷測交 待測個體(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 ①用于測定待測個體(F1)的基因型 ②用于高等動物純合子、雜合子的鑒定正交和 反交 正交中父方和母方分別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 ①判斷某待測性狀是細胞核遺傳,還是細胞質遺傳 ②判斷基因在常染色體上,還是在X染色體上1.根據書中的豌豆雜交示意圖,講解整個雜交實驗現象:子一代(F1)都是高莖沒有矮莖,而子二代(F2)不僅有高莖還有矮莖實驗分析:子一代中不是沒有矮莖性狀,只是沒有顯現出來, 所以把F1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而F1中沒有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隱形性狀。同時把這種現象稱為性狀分離。那么怎么去判斷性狀的顯隱性呢?同學們互相討論,之后根據PPT講解性狀顯隱性的判斷方法那么有沒有特例呢?在子代中兩種性狀同時顯現?①共顯性:在雜合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的作用都得以表現的現象(棗紅馬和白馬的后代毛色既有棗紅色又有白色)②不完全顯性: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后,F1顯現中間類型的現象(純合紅花和白花雜交,后代出現粉花)2.F2中子代高莖和矮莖的性狀比是3:1,孟德爾對這種現象用豌豆的其他6中相對性狀進行了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看書中P4的表格1-1,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F2中出現的3:1不是偶然現象,既然不是偶然現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遺傳性狀在雜種后代是按一定比例分離的呢?而且每次的分離比都會是3:1嗎?有沒有其他的比值呢?(致死現象)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孟德爾拋棄前人融合遺傳的觀點,經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對分離現象提出了以下假說:1.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①顯性遺傳因子:決定顯性性狀的因子,用大寫字母表示,如(D)②隱性遺傳因子:決定隱形性狀的因子,用小寫字母表示,如(d)2.在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①純合子: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如(DD、dd)②雜合子: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如(Dd)3.生物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根據書中P5圖1-4講解分離現象,給同學們5分鐘可以互相討論一下,并加深理解(2)同時還可以對此進行模擬實驗:①準備兩個小桶,兩種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的小球分別標記為D、d②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實驗③根據書中的實驗步驟做實驗并把每次的實驗結果作好記錄④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并回答課后問題孟德爾在對分離現象進行了假說之后也對此進行了實驗,設計了測交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說(一)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預測: 高莖F1(Dd) X 矮莖(dd)配子 D d(2種) d(1種)1/2 1/2 100%測交后代 Dd(高莖1/2) dd(矮莖1/2)=1:1實際結果: 高莖30 : 矮莖34 ≈1:1結論:假說正確,①F1是雜合子②產生配子是一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離定律1.假說—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2.分離定律【板書】第1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第一課時:一、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實驗過程2、實驗結果:①子一代(F1)表現為高莖(顯性性狀)。②子二代(F2)出現性狀分離,高莖:矮莖=3:1二、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孟德爾四點假說要點電腦附板)第二課時:一、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二、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三、分離定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