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設計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本節立足于學生學習了人體通過消化系統獲得的營養物質,通過呼吸系統獲得的氧氣,必須依靠循環系統的運輸作用才能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而運輸是靠血液的流動來實現的。血液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循環系統的基礎。學生思維活躍,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對循環系統有一定的了解,但血液在循環系統內怎樣流動的知識比較缺乏,且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有用的生物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生命觀念 構建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念。科學思維 1.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嘗試識別顯微鏡視野下的紅細胞和白細胞。 3.嘗試解讀血常規化驗的主要數據。探究實踐 1.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分析某些病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態度責任 認同血液在人體的重要功能,形成正確的血液觀。教學重點: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多媒體課件、相關圖片和視頻、人血的永久涂片、顯微鏡。一、導入新課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生病了去醫院,醫生總會讓我們去做個血常規檢查。為什么醫生可以通過化驗單的數據來判斷我們的身體出現的狀況?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血液的組成及功能。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血液的組成1.多媒體播放血液分層實驗的視頻,教師強調抗凝劑(5%的檸檬酸鈉)的作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注意各部分顏色和比例。多媒體出示某人的血常規化驗單,指導學生重點閱讀“項目”和“測定值”這兩欄。 【注意】RBC 、WBC、 Hb、 PLT分別是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的英文縮寫。指導學生根據實驗和化驗單,思考:(1)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置一段時間后,分成了幾層?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分層現象?(2)你認為血液可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應分別位于哪一層?(3)為什么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派代表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并進行糾正和補充。提示:(1)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組成成分,它們的比重不一樣,所以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置一段時間后,就會逐漸分成上下兩層,兩層中間還有一薄層白色物質。(2)血液是由上層的淡黃色半透明液體,下層深紅色部分以及中間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組成的。紅細胞和所含的血紅蛋白在下層深紅色的物質里,白細胞和血小板在中間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中。(3)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類。這些細胞與血漿共同構成血液,完成物質運輸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種組織,屬于結締組織。血液可以流動,因此稱做“流動的組織”。2.多媒體展示血液分層圖,并講述:最上層—淡黃色—血漿,約占血液總量的55%;中間層—白色—白細胞和血小板;最下層—紅色—紅細胞。教師總結:血液的組成: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探究二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教師過渡:血液的不同組成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血液又具有怎樣的功能呢?1.血漿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P52圖4-31血漿成分示意圖,認識血漿的成分,推測血漿的功能。教師講述:血漿是血液中的液態部分。血漿的90%是水,其余是溶解在血漿中的各種物質,包括通過消化道吸收來的各種營養成分,細胞排出的代謝廢物,此外血漿中還含有許多與凝血、抵御疾病等相關的血漿蛋白。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2.血細胞(1)教師過渡:當我們生病去醫院,有時醫生會讓我們驗血,做成涂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什么?讓我們也來看看。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52“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明確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注意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帶著問題進行實驗,觀察和思考。實驗結束后,小組內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并討論:你所觀察的人血的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學生討論結束后,選代表進行展示討論成果,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2)教師過渡:為什么醫生通過化驗血液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查人的健康狀況或診斷疾病?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3-54,提問:①哪一位同學能夠描述紅細胞的特點?②血液為什么呈現紅色?紅細胞的功能是什么?學生討論后回答。提示:①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盤狀。②紅細胞里富含血紅蛋白。它的特性是: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因此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進一步討論:人體內紅細胞或血紅蛋白過少時,會引起貧血。你認為貧血患者會出現哪些癥狀?根據血紅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緩解這些癥狀?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3)多媒體出示教材P53圖4-33白細胞吞噬細菌的過程,組織學生思考:白細胞具有怎樣的特點?根據白細胞吞噬細菌的過程,說出白細胞的功能。提示:特點:白細胞體積比較大,數量比較少。功能:防御和保護。進一步討論:身體某處出現外傷,傷口周圍為何出現“紅腫”現象?白細胞比紅細胞大,分布在血液中,而身體的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如何到達感染處,吞噬細菌?提示: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4)多媒體出示電鏡下血小板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血小板的圖片,并思考:血小板具有怎樣的特點?皮膚不小心劃破了,傷口流血后會自己止血,為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血小板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體積最小。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進一步討論:某人在做血常規檢查時,發現血小板偏高,會導致什么癥狀呢?過少時,又會出現什么癥狀?提示:血小板過多——血栓;血小板過少——異常出血。教師歸納總結:(1)血細胞的比較:紅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形態結構 呈兩面凹的圓盤狀,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 體積較大,有細胞核 形狀不規則,沒有細胞核功能 運輸氧氣和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防御、保護 止血和加速凝血異常癥狀 過少會貧血 過多會引發炎癥 過多會引起血栓 (2)血液的作用:血液不僅具有運輸作用,而且還具有防御和保護作用。三、課堂小結結合板書提綱和課件投放總結血液的組成及功能。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見課件本節課知識容量較大,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等來解決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關于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觀察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研方法的認識。由于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較生疏,應該在課前讓學生先預習并復習顯微鏡的使用過程。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知識點和難點較多,本節教學通過對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明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血管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這節內容為學習“心臟和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好奇心較重,對自己血液在血管中如何流動十分感興趣,探究欲望濃厚,喜歡合作學習,能夠較為熟練地使用顯微鏡。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不易觀察,學生只能觀察到表面的現象且七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薄弱。學生已有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基礎知識,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樣的方法才能在顯微鏡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樣篩選視野中獲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識說得更明白?特別是本節中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生命活體還是第一次,應該怎樣處理觀察材料才能保證活動的成功?怎樣珍愛生命?解決以上問題,學生不僅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三種血管,還能歸納感悟出觀察的方法。這樣既能使學生獲取知識,又能形成多種能力。生命觀念 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探究實踐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推測血管的種類及不同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不同。態度責任 了解血管出血的類型,初步學會止血的方法。教學重點:動脈、靜脈與毛細血管的特點與功能。教學難點: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區分動脈與靜脈;三種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多媒體課件,相關圖片和視頻,實驗材料用具(尾鰭色素少的小魚、顯微鏡、培養皿)。一、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因創傷出血時,有時血液只是少量地滲出,有時是緩慢地流出暗紅色的血液,最為嚴重的則是噴射出鮮紅色的血液。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情況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有關血管的知識。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教師過渡:不同的創傷,傷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狀況也不同。這與不同血管中血流狀況不同有關。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實驗,觀察不同的血管及其中血流的狀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6-57“實驗”,了解實驗步驟,明確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依據教材實驗步驟,各小組討論,設計完善實驗方案。多媒體播放視頻: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教師講解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注意事項】①在實驗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移動培養皿,盡可能觀察到小魚尾鰭末端,找到毛細血管,它的內徑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便于識別。然后邊觀察邊移動培養皿,根據血流情況,分別找到小動脈和小靜脈。②在觀察過程中,應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濕潤,盡量使小魚少受傷害。實驗結束后,將小魚放回魚缸。學生分小組展開實驗。實驗結束后提出實驗中發現的新問題,并交流討論:(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樣嗎?(2)在你看到的毛細血管中,紅細胞是呈單行移動的嗎?這說明毛細血管具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結束后,展示成果,教師進行點評。提示:(1)可以觀察到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這三種血管。血液在這三種血管中流動的速度不同:在小動脈中流速快,在小靜脈中流速慢,在毛細血管中流速最慢。(2)在毛細血管中紅細胞是呈單行通過的,這說明毛細血管的內徑很小。教師過渡: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下面我們就分別來介紹這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探究二 三種血管1.動脈做一做: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或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的位置。多媒體出示動脈橫切面圖:學生結合教材P57,總結動脈血管的結構特點、分布狀況、流速及其功能。2.毛細血管教師過渡:動脈從心臟出來后,不斷分支,由大到小,最后變成非常細小的一種血管——毛細血管。我們來看看毛細血管的特點。(1)多媒體出示毛細血管圖: 學生閱讀課本P58,結合實驗,總結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2)猜一猜:根據毛細血管的特點,說出它有何功能?多媒體展示血液與組織細胞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學生觀察、歸納,得出毛細血管的功能: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3.靜脈教師過渡:血液在毛細血管內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之后,又是如何被送回心臟的呢?做一做:讓學生觀看自己手上的“青筋”,并用手觸摸,比較與觸摸動脈的感覺有何不同。多媒體出示靜脈與動脈橫切圖,思考:與動脈相比,靜脈的結構特點。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明確靜脈血管的結構特點、分布狀況、流速及其功能。教師過渡:血液在壓力較小的情況下,會出現倒流的現象,為了防止倒流,在人體的四肢內的靜脈血管里有一特殊的結構——靜脈瓣。多媒體出示靜脈瓣活動示意圖:學生能夠理解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鏈接生活】醫院的護士為病人輸液時,常常先用一根膠皮管扎緊病人的手腕,待手背上的血管凸現出來才一針到位。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教師講述:這是利用了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的原理。當膠皮管扎緊手腕后,血液不能流向手臂,同時靜脈瓣又阻止了血液倒流,這樣血液就滯留在手臂的靜脈血管中,使血管凸起,便于扎針時準確到位。教師小結:在人體內,三種血管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封閉的管網,保證體內的血液循環。4.組織學生總結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填寫教材P59“練習”中T2的表格。學生填完后,進行展示,教師多媒體出示下表: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概念 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結構管壁特點 較厚、彈性大 較薄、彈性較小 非常薄、只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管內血流情況 速度快 速度較慢 最慢分布 身體較深部位 有些較深、有些較淺 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功能 輸送血液 輸送血液 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三、課堂小結請同學們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建立本節課內容的知識網絡。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血管三種血管之間的聯系見課件由于上節課使用顯微鏡觀察了人血的永久涂片,學生對顯微鏡的操作比較熟悉,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非常流暢,學生積極性很高,找到血管后,很興奮,爭先恐后地找老師認證,課堂氣氛活躍。通過學以致用環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并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本節在了解了心臟與血管的組成與結構的前提下,在頭腦中已形成血液循環的管道系統的概念,此時學習心臟、血液循環的途徑已是水到渠成。此外本課為學習人體廢物的排出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比較重要的一節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能很長時間的集中,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但對生活有很強的好奇心,樂于探索,愿意與人合作。生命觀念 認同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1.說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及心臟的工作過程。 2.描述體循環、肺循環的路徑及其血液成分的變化特點。探究實踐 制作血液循環的模型,體驗血液循環的路徑。態度責任 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學會心臟的保健。教學重點: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教學難點:體循環與肺循環的相互聯系。多媒體課件、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心臟的模型或者掛圖。一、導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血液流動的管道——血管有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請同學們回憶動脈和靜脈的功能。(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教師過渡: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動,被運輸到全身各處,血液流動的動力來自心臟。你對心臟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心臟1.學生體驗:用手在自己的胸部尋找一下心跳的部位,找一找心臟在哪里?提示: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兩肺之間。出示心臟的模型,提問:心臟大小、形狀如何?學生觀察后回答。提示:大小:和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形狀:似桃。教師講述:伸出拳頭演示每個人的心臟和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大小。學生伸出拳頭估計自己的心臟大小,與同桌比一比心臟的大小。2.教師過渡:心臟的內部結構如何呢?教師根據心臟的模型或者掛圖介紹心臟的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注意區分左右)。學生觀察思考:(1)從心臟壁的薄厚來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2)心臟四個腔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學生思考后回答。提示:(1)心房壁薄、心室壁厚,左心室壁是最厚的。(2)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之間不相通。師生共同總結四個腔的特點:上心房、下心室,同側相通、左右不通→上房下室,上下通。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心臟四腔又與哪些血管相連呢?多媒體出示心臟解剖圖:教師講解歸納,根據示意圖,逐一指出四腔所連的血管:左心房——肺靜脈(左右各二);左心室——主動脈;右心房——上下腔靜脈;右心室——肺動脈(左右各二)。教師提出問題:注意觀察心臟四腔以及與之相連的血管,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學生說出與四腔所連血管,并總結相關規律。教師總結: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房連靜、室連動)。3.多媒體播放豬心臟注水實驗視頻,思考:將水灌入豬心臟的上腔靜脈(下腔靜脈扎緊),用手擠壓心臟,水將從心臟的哪一血管流出?學生觀看實驗,分析并回答問題。提示:從肺動脈流出。教師總結:血液從上腔靜脈流入右心房再流入右心室再流入肺動脈。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心臟中的血液流動方向是怎樣的?學生思考后回答:靜脈→心房→心室→動脈。教師講述:在心臟左側則是: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在心臟右側則是: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過渡提問:心臟中的血液為什么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不出現倒流?多媒體出示心臟瓣膜圖,觀察瓣膜。 學生根據圖片,嘗試解釋血液不會倒流的原因。教師介紹動脈瓣和房室瓣:動脈瓣:瓣膜朝向動脈開。血液只能從心室流向動脈。房室瓣:瓣膜朝向心室開。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所以動脈瓣和房室瓣保證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防止血液倒流。4.教師過渡:心臟作為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一直在不停地進行有規律的搏動,每日大約跳動10萬次,每年大約跳動4 000萬次,一生大約跳動30億次,那在人的一生中,心臟真的不休息嗎?多媒體出示心臟工作示意圖: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2內容,分小組了解交流心臟工作機制。小組進行交流歸納:左右心房收縮→房室瓣打開、動脈瓣關閉→將血液壓到左右心室;左右心室收縮→房室瓣關閉、動脈瓣打開→將血液泵至主動脈和肺動脈;心房和心室均舒張→房室瓣打開、動脈瓣關閉→血液經靜脈流入心房。教師出示表格進行小結: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動脈瓣 血液收縮 舒張 打開 關閉 血液壓入心室舒張 收縮 關閉 打開 心室血液進入動脈 續表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動脈瓣 血液舒張 舒張 打開 關閉 血液流入心房,再入心室 教師講解:心臟每搏動一次所需時間,如果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是75次/分鐘,心臟跳動一次需0.8秒。其中心房只“工作”(收縮)了0.1秒,卻“休息”(舒張)了0.7秒,心室“工作”(收縮)0.3秒,卻“休息”(舒張)了0.5秒。所以心肌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心臟才能不停地搏動。探究二 血液循環的途徑1.教師過渡:血液離開心臟后的路徑究竟是怎樣的呢?多媒體出示血液循環圖: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2-64內容,了解血液循環的兩種途徑。師生梳理:血液從左心室出來進入主動脈再進入到各級動脈然后經過全身毛細血管網進入到各級靜脈再進入到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體循環。學生活動:嘗試書寫體循環循環途徑,注意血液流動的方向和部位。請同學們進行展示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梳理體循環途徑并強調:體循環的起點(左心室)和終點(右心房)。2.教師講述:血液從右心室出來進入肺動脈經過肺部毛細血管網進入到肺靜脈再回到左心房。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肺循環。學生活動:書寫肺循環循環途徑,注意血液流動的方向和部位。請同學們進行展示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梳理肺循環途徑并強調:肺循環的起點(右心室)和終點(左心房)。3.教師進一步提問:在體循環的過程中,血液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多媒體展示過程圖:學生嘗試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教師提出問題:在肺循環的過程中,血液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多媒體展示過程圖:教師注意強調肺部毛細血管網和肺泡的物質交換過程。通過肺循環,血液由含氧較少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師生最后總結梳理整個血液循環的循環過程:4.展示循環圖變式,繼續梳理血液循環的循環過程。思考:(1)體循環和肺循環是交替進行的嗎?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2)那血液循環有什么意義呢?(3)如果某同學不慎患腸炎,醫生給該同學手掌背部注射消炎藥物進行治療,請問注射的藥物是如何到達小腸發揮作用的?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進行糾正和補充。提示:(1)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體循環和肺循環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2)血液循環為人體各部分組織細胞不斷地運輸氧和營養物質,又不斷地運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完成體內物質的運輸。(3)手掌背部注射(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所以首先進入肺循環,然后血液流回左心房→左心室,再進入體循環,隨著體循環進入到小腸發揮作用。5.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4-65關于冠脈循環的相關內容。教師講述:冠脈循環途徑:主動脈→冠狀動脈→毛細血管網→靜脈→右心房。明確冠脈循環是供應心臟本身的血液循環。6.引導學生閱讀P65的“技能訓練”,練習設計表格和記錄數據的方法。三、課堂小結學生嘗試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心臟的結構1.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2.四個腔3.瓣膜保證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二、血液循環的途徑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見課件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用多媒體展示或以心臟模型為觀察體,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有關心臟的形狀、大小、結構的知識內容;難點知識多用多媒體展示,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難點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點多,要求學生課前準備要充分,以便于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本節內容簡單,與生活聯系密切。可由學生自學的方式學習本節基礎內容。本節的關鍵為血型和輸血的基本原則,由于該部分內容不方便進行實踐操作,所以可以選擇模擬實驗的方式,將本節重點內容清晰呈現。倡導無償獻血是本節內容教學的最后落腳點。目前社會對于獻血的疑問較多,因此可鼓勵學生使用本節內容對疑問進行回答,以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也聽說過血型、輸血等名詞,但對血型的發現,獻血是否對身體有害等內容知之甚少。本學段的學生對生物課的熱情高漲,對生活中的事件充滿好奇心,而課堂正好提供了機會。生命觀念 認同健康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1.說出人的ABO血型系統。 2.閱讀課本,說出人體的血量、血型、輸血的關系。探究實踐 1.嘗試“模擬”血型鑒定,理解輸血的原則。 2.開展“血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調查活動,激發學生珍愛生命。態度責任 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教學重點:ABO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的原則。教學難點: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等。一、導入新課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想一想,議一議”并思考問題。學生思考后嘗試回答。教師講述:有的病人輸入了別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是因為輸入的血液與病人的血液在血型上是相匹配的,病人血量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補充,血液的功能得以迅速恢復。多數病人輸入了別人的血液后會產生嚴重的反應甚至死亡,是因為輸入的血液與病人血液的血型不匹配,發生了凝集反應。大量出血的人需要輸血來進行搶救,這是為什么呢?輸血時又應注意什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輸血與血型的內容。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血量與輸血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內容。思考:(1)成年人的血量相當于本人體重的多少?(2)對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多少就會有生命危險?(3)一次失血超過800毫升會有什么癥狀?(4)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多少不會影響健康?學生閱讀教材后,認真作答,交流討論。提示:(1)體重的7%-8%。(2)超過1 200-1 500毫升會發生危險。(3)會出現頭暈、心跳加快、眼前發黑和出冷汗等癥狀。(4)每次獻血200-300毫升不影響健康。探究二 血型多媒體出示血型發現史資料: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在實驗中發現,一個人的紅細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漿時,這些紅細胞會黏結在一起,發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漿時,卻不發生凝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經過進一步的研究,人類的紅細胞含有兩種凝集原,分別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類血清中則含有與它們相對抗的兩種凝集素,分別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類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O型。含有A型凝集原的紅細胞與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紅細胞與抗B凝集素相遇時,就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思考:(1)不經過驗血直接輸血可能導致什么后果?(2)世界上第一個發現ABO血型的人是誰?(3)他將血型分為哪幾種?學生觀看資料后積極參與回答。提示:(1)不驗血直接輸血可能發生凝集現象。(2)卡爾·蘭德斯坦納。(3)血型:A型、B型、O型、AB型。教師拓展:人們還陸續發現了MN、Rh等數十個血型系統,但是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是ABO血型系統。探究三 安全輸血1.教師過渡:輸血的本意是救人,如果處置不當反而會害人,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安全輸血的知識。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0安全輸血。討論:(1)輸血的原則是什么?(2)什么血型的人可以少量地輸給其他血型的人?(3)什么血型的人可以少量地接受其他血型的血?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分析輸血關系表,討論交流,師生共同明確問題答案。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O型血的人為萬能輸血者,可以少量輸給其他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人可以少量接受其他血型的血。2.成分輸血——“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教師講述:臨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需要輸血時,應該怎樣輸血?學生參考教材內容知道成分輸血的概念并了解成分輸血的意義。思考:對于嚴重貧血、大面積燒傷或血小板嚴重減少的患者,你認為應該分別給他們輸入什么血液成分?為什么?學生以成分輸血為切入點,討論、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嚴重貧血患者,可以進行成分輸血,只輸紅細胞;大面積燒傷的患者,丟失的主要是血漿,應該輸入血漿;血小板嚴重減少的患者,應該進行成分輸血,只輸血小板。探究四 倡導無償獻血教師過渡:獻血能夠拯救某些病人的生命。接下來,我們學習無償獻血的有關知識。多媒體展示獻血圖片。(配樂:《讓世界充滿愛》)請學生閱讀教材P70-71內容,思考:(1)我國何時實行無償獻血制度?(2)什么樣的人可以參加獻血?(3)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獻多少毫升的血?學生自主歸納答案。師生共同歸納總結:(1)1998年實行。(2)18-55周歲健康公民。(3)200-300毫升。三、課堂小結展示課堂作業: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句獻血宣傳語,為社會盡一份義務,奉獻一點愛心。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一、血量:成年人體內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7%-8%二、血型1.血型的發現者:1900 年,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2.ABO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三、安全輸血1.以輸同型血為原則2.成分輸血四、無償獻血:每次200-300毫升見課件本節課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活動的積極性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血型發現史以及獻血有關內容的了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獻血方面的討論,增強了學生珍愛生命、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初步樹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