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科學 四年級 第二學期 粵教版 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第四單元第一課 哪里有影子2 第四單元第二課 陽光下的影子3 第四單元第三課 明亮的月光4 第四單元第四課 變化的月相5 第四單元第五課 探究技能 建立模型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學習內容 3-4 年級學習目標地球每天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自轉,形成 晝夜交替等有規律的自然現象。 描述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影 子的變化規律。月球圍繞地球運動,月相每月有規律地變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描述月相變化的規律。太陽系是人類已經探測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知道地球是球體,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 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況。知道太陽是一顆 恒星。(二)教材分析知識框架哪里有影子 陽光下的影子明亮的月光 變化的月相探究技能 建立模型內容內在邏輯分析本單元以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為線索,讓學生通過觀察影子的特征,知道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影子,并分析影子的形成需要的條件,讓學生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并描述一天中陽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長短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知道月球表面有明有暗,明暗區域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認識月相的變化規律, 學習長期觀測的方法,能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和月相變化,發展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記錄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月球表面模型, 知道可以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原型的形態和特征,了解建立實模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發展空間想象、模型思維等能力。(三)學情分析基礎知識:學生對地球上的光和影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觀察到一些相關的自然現象,如影子、月相變化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這些自然現象蘊含什么科學道理,又有什么變化規律呢?學生知之甚少,或不得其解。能力水平:四年級學生對科學有濃厚興趣,實地觀察和觀測有一定基礎,但是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對于模擬實驗和建構模型等方法還接觸較少。生活經驗:學生對于光和影司空見慣,但是對于其中包含的科學知識沒有自己的建構,對于月球和月相的變化只是知道在變化,不知道變化的規律。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通過探究實驗,知道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影子。知道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阻擋物和屏等條件。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知道日晷是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能使用簡易日晷測量時間。通過觀察,了解月球表面的概況,基于模擬實驗,知道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表面高低不平的月球能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和月相變化,利用月相變化演示裝置認識月相的變化規律。能利用簡單的材料根據地形原型的特征制作地形模型,通過建立模型研究原型的形態和特征,激發探究地形的興趣。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緊扣《科學課程標準》,分析單元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水平、生活經驗等情況精心設計作業;圍繞本單元基礎科學知識,緊扣教學重難點,制訂單元學習目標和作業目標,讓學生在簡單有效的作業練習中鞏固基礎知識,培養科學態度,有效鍛煉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作業設計基本流程: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設計評價標準和方式。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作業內容影子的形成條件準備實驗器材:手電筒、小木塊、白紙板。實驗步驟:將小木塊放在屏前,打開手電筒,觀察實驗現象; 將小木塊放在屏前,關閉手電筒,觀察實驗現象; 移開屏前的木塊,打開手電筒,觀察實驗現象。注意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我的發現:影子的形成需要( )、( )和( )等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要在同一條( )上,并且( )要在( )和( )之間。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能按步驟進行實驗 ☆☆☆☆☆觀察仔細 ☆☆☆☆☆實事求是記錄 ☆☆☆☆☆分工合理,配合默契 ☆☆☆☆☆參考答案或提示:光源 阻擋物 屏 直線 阻擋物 光源 屏。4.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利用手電筒、木塊和紙板做影子實驗,便于學生觀察了解影子的形成條件。第二課時作業內容日影模擬利用日影模擬裝置進行實驗,模擬不同時段太陽在天空的位置,觀察木棒影子的變化情況,并做記錄。嘗試分析木棒影子的變化規律。實驗器材:日影模擬裝置、手電筒、小木棒實驗步驟:先制作模擬裝置,再固定小木棒,標出時間刻度,然后移動手電筒模擬太陽在不同的時刻照射木棒,觀察木棒影子的變化情況,并做好記錄。觀察記錄:在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長短、方向變化記錄表。太陽方向 影子長度 影子方向早晨中午傍晚說一說:木棒影子的變化規律。時間要求:2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太陽方向 影子長度 影子方向早晨 東方 長 西方中午 南方 短 北方傍晚 西方 長 東方木棒影子的變化規律: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太陽位置在中午時較高,影子較短;太陽位置在早上和傍晚時較低,影子較長。在一天中,影子由長逐漸變短然后由短逐漸變長。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利用日影模擬裝置進行實驗,模擬不同時段太陽在天空的位置,幫助學生掌握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律。第三課時作業內容“月球”的反光情況用裹著紙巾的小球模擬月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在黑暗環境中,用手電筒照射“月球”。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反光情況。實驗器材:大球、小球、紙巾、手電筒實驗步驟:如圖所示,用大球模擬地球,用裹著紙巾的小球模擬月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在黑暗環境中,分小組用手電筒照射“月球”,觀察“月球”的反光情況,并做好記錄。我的發現:通過模擬實驗,發現表面高低不平的“ ”能將“ ” 反射到“ ”。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能按步驟進行實驗 ☆☆☆☆☆觀察仔細 ☆☆☆☆☆實事求是記錄 ☆☆☆☆☆分工合理,配合默契 ☆☆☆☆☆參考答案或提示: 月球 太陽光 地球。4.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在學生認識到月球表面特征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究月球高低不平的表面是否能反射太陽光,逐步養成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的科學方法。第四課時作業內容月相變化有規律從農歷初一開始,連續觀察一段時間的月相,并將其記錄下來。填表說明:根據實際看到的月相情況畫出月亮,用留白表示看得見的部分, 用黑色表示看不見的部分。如當天陰雨,無法觀測到月亮,則注明陰雨天即可。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我的發現: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上半月月相的變化由( )到( ),亮面逐漸變( ),亮面在( )邊。下半月由( )到( ),亮面逐漸變( ),亮面在( )邊,每個月周而復始地變化著。時間要求:連續觀察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缺 圓 大 右 圓 缺 小 左4.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月相變化圖,激發學生興趣,總結歸納月相的變化規律。第五課時作業內容建立模型如下圖,地球上有丘陵、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形。怎樣制作地形模型?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輕黏土、陶泥、橡皮泥、紙團等),運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動手做做看吧。時間要求:30 分鐘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原型的研究 ☆☆☆☆☆構思與設計 ☆☆☆☆☆制作與調整 ☆☆☆☆☆交流與評價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建立模型來研究原型的形態和特征,了解建立模型的方法。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1.影子的方向與光源的方向有關,影子總是出現在物體( )的一側,與光源的方向( )。A 面光 B 背光 C 相同 D 相反2.在一天中,影子的長度變化是( )。A.長-短-長 B.長-短 C.短-長3.地球上看,月球的亮面每天都在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形成月相變化的現象。這種變化每隔約( )天就會出現一次,這個周期就是“朔望月”。A.29 B.29.5 C. 304.( )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 。A.銀河 B.月光 C.星星“月海”指的是月球表面較暗的區域( )。A.盆地 B.丘陵 C.高原日晷的晷針要朝向( )。A. 赤道 B. 南極 C. 北極7.判斷:○1 月球是一個發光的球體。 ( )○2 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 )○3 光無論在哪個方向照射物體,物體影子的大小都是一樣的。 ( )○4 我們制作模型時,只要做得精美,與原型外部特征有些差別也可以。( ) 8.科學問題連連看。農歷初八 農歷二十七 農歷十八 農歷十五(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 1 √ 容易 原創 20 分鐘2 選擇 2 √ 容易 原創3 選擇 4 √ 容易 原創4 選擇 3 √ 容易 原創5 選擇 3 √ 容易 原創6 選擇 2 √ 容易 原創7 判斷 1 3 √ 容易 原創8 判斷 2 4 √ 容易 原創9 判斷 3 1 √ 容易 原創10 判斷 4 5 √ 容易 原創11 連線 4 √ 中等 改編(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B D 2.A 3.B 4.B 5.A 6.C 7.× √ × × 8.農歷初八 農歷二十七 農歷十八 農歷十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