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 學五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作業設計目 錄一、單元內容 1二、教材分析 1三、單元學習目標 2四、單元作業目標 2五、單元作業設計思路 2六、課時作業設計 2云和霧 2露和霜 3雨和雪 4七、單元質量檢測 5一、單元內容: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二、教材分析:本單元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做主題,涉及水圈與大氣圈這兩個主要概念。該主題能夠很好地將兩個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大概念。因為在水的循環過程中形成了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所以本單元還給學生提供探究天氣現象形成原因的機會,讓學生比較幾種天氣現象的不同,設計模擬成因的探究實驗,運用實驗結果以及示意圖輔助解釋不同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第一課是云和霧:主要包含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創設情境,聚焦學習內容, 區分在登山的過程中不同視角的所見, 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霧,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上是一回事。第二個活動做人造霧的實驗。因為是在實 驗室,接近地表的是霧,所以是造霧,而不是造云。這是個典型的模擬實驗,也是本節課唯一的動手活動,需要引導學生將模擬實驗的情況外推到實際情況中去, 進而分析、推導出自然界的霧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個活動是根據抽象的圖示,結合模擬實驗,解釋云的成因。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過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霧的形成的科學概念。第二課:是露和霜。將這兩種天氣現象放在一起也是因為其形成條件很接近, 都是水蒸氣受冷凝結并附著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只是一個呈現液態,是小水滴, 一個呈現固態,是小冰晶。教學內容包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露和霜的不同,整體感知它們在形態及形成條件上的差異,這屬于經驗層面的認知。第二個活動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擬露和霜的形成過程,兩個實驗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種對比,兩者的形成條件差異主要是溫度不同。這是本課動手實踐的主體活動,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能力。第三個活動是閱讀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霜降。這兩個節氣正好與所學的內容緊密相關,意在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更多與節氣相關的天氣現象,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第三課:是雨與雪·本課與前兩課是并列關系,將雨、雪這兩種天氣現象放進一課是因為它們都是云中 的水點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的天氣現象。教材內容包括以下 幾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雨和雪的異同,是一種經驗層面的認知,聚焦研究的 主題,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對接下來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鋪墊。 第二個活動是模擬雨的形成,是本課動手實踐的一個主體活動,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 解釋提供直觀感性認識。第三個活動是根據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這是抽象概 括的學習,是一種圖表學習方式。模擬實驗與抽象概括的示意圖兩者結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內在的聯系。第四個活動是觀察雪花的形狀,說說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點。這些 都是直觀的圖片觀察,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第四課:水滴的“旅行”,是在前三課認識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自然界水的變化循環的系統認知,是本單元的一個總結概括。用“水滴的‘旅行’”這個形象話題做標題,緊緊圍繞大自然中水的循環這個核心展開。內容包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實景圖片,通過交流“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建立水循環的概念。第二個活動是根據示意圖說說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的。這是在前面實物場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概括, 通過一些關鍵詞匯和箭頭幫助學生建立水 循環的概念。學生的分析、概括、推斷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第三個活動是拓展活動,通過制作水循環的模型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體現科學課程的實踐性。三、單元學習目標:解釋云和霧的形成原因。通過做露和霜的模擬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結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能夠根據示意圖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過程。初步建立水循環的動態平衡意識,意識到地球上的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四、單元作業目標: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發現象,培養科學看問題的意識;體驗同學之間合作的快樂。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問題。能夠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變化,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五、單元作業設計思路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中要努力滲透當代新理念,讓每一次科學作業都能成為學生成長的搖籃,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舞臺,使學生能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切忌只有單調的書面作業, 應該增加更多的實踐性、操作性等體驗類的作業。六、課時作業設計云和霧1、思考:說一說云為什么會漂浮在天空中,有的云為什么還會飄動?2、收集根據云、霧預報天氣變化的諺語,收集好之后出一期手抄報。為完成動手制作類作業,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謀劃策,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在互助中促進了交流,在交流中學會了合作,在合作中掌握了這一課的云霧知識。自評 ☆☆☆同學評價 ☆☆☆老師評價 ☆☆☆露和霜實驗探究題和家人一起了解霜和露的形成原因,可以進行以下的實驗探究:如圖甲所示,你可以向易拉罐中加入適量的冰塊再加入一些鹽并攪拌使冰融化,將易拉罐置于盛有溫水的燒杯的上方。觀察到易拉罐底部的現象是(B)。A.產生小水珠B.結有白霜 C.什么也沒有如圖乙所示,點燃酒精燈,加熱燒杯里的水。當燒杯中有熱氣冒出時, 在上方罩一個瓷盤。等一會,把瓷盤倒過來,觀察到的現象是(A)。瓷盤里有水珠C.沒有現象瓷盤里有白霜通過以上探究,我們可以知道霜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冰晶,露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設計意圖:布置由學生和家長共同來完成的親情型作業,讓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科學作業中來,這樣學生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和家長溝通,便于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使得作業具有濃濃的親情感,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去做一些機械性的、重復性的作業的負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這樣做還有一個很好的作用,那就是能讓家長了解我們的小學科學,重視我們的科學學科,逐漸來提高小學科學的社會地位,能更快迎來我們科學課的春天。自評 ☆☆☆家長評價 ☆☆☆雨和雪選擇題“模擬雨的形成”的實驗中,在培養皿中加入冰塊后,培養皿底部才產生小水珠,原因是(B)。冰塊融化滲到培養皿底部培養皿溫度變低,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C.燒杯內水的溫度更高了“模擬雨的形成”的實驗中,用熱培養皿蓋住燒杯,培養皿底部沒有水珠,原因是(C)。培養皿漏氣,水蒸氣逸出此時燒杯中沒有水蒸氣,無法凝結成小水滴C.培養皿溫度較高,水蒸氣無法凝結成小水滴設計意圖:學生在完成這類探究式作業過程中,由于其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的不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所感所思,然后同伴互相學習交流,就能達到“資源共享”的優化組合效果。自評 ☆☆☆同學評價 ☆☆☆老師評價 ☆☆☆水滴的“旅行”1、社會調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2、小組科學創作:寫故事,畫海報、小詩等。設計意圖:以水滴的旅行為題創作童話故事、海報、小詩等,在班級交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可以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作業的樂趣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參與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自評 ☆☆☆同學評價 ☆☆☆老師評價 ☆☆☆七、單元質量檢測一、填空題當云層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會向下降落。當低空氣溫在 0℃以上時,降落下來的是( ),在 0℃以下時便是 ( )。冬天的早晨有時“白氣”彌漫。這些“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形成的,在低空叫 ( ),在高空叫 ( )。秋季晴朗的早晨,我們常在草葉或其他物體上看到很多小水珠。這些小水珠叫 ( ),它是由空氣中的( )凝結而成的。冬天的早晨,有時在草木、地面上會看到一些小冰晶,這些小冰晶叫( )。自然界的降水形式有液態、固態、固液混合。液態形式的降水有( ), 固態形式的降水有( ),固液混合形式的降水有 ( )。雪花的形狀千姿百態,但大多數都是對稱的 ( )。二、判斷題高空中的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的。( )“人造霜”的實驗中,往冰水內加鹽是為了降低冰水的溫度。( )霜凍是一種自然災害,特別是春季的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很大。4 河里的冰與秋天的霜的形成過程一樣。( ) 三、選擇題1、河面上常會出現一層霧氣,這個現象中,水所經過的狀態變化是( )。A.水經過蒸發形成水蒸氣B.水蒸發后遇冷凝結成小水滴C.水遇冷凝固成冰2、冬天,在暖和的室內玻璃窗上會有冰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冰花結在玻璃窗室外的一面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氣遇冷凝結形成的C.冰花結在玻璃窗室內的一面下列現象的形成原因與露的形成原因一致的是( )。A.草木上的霜冰雹燒水時壺嘴上方的白氣“模擬雨的形成”的實驗中,為了使玻璃皿底部產生小水珠,我們可以( )A.在玻璃皿里加冰塊 B.往燒杯里加更多的水C.在玻璃皿上加一層保鮮膜自評 ☆☆☆同學評價 ☆☆☆老師評價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