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 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科學 五年級 第一學期 蘇教版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單元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第三單元第一課 地球的表面2 第三單元第二課 火山和地震3 第三單元第三課 地球的內部4 第三單元第四課 地表雕刻師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本單元通過觀察、實驗、閱讀、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與地殼運動有關的自然現象的成因。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表述探究結果。科學態度: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 高年段要求。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種水體組成的水圈。舉例說明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14.5 地球內部可以劃分為地殼、地和地核三個圈層。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說出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15.3 人類生存需要防御各種災害,人類活動會影響自然環境。了解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二)教材分析知識框架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內部地表雕刻師內容內在邏輯分析本單元主要以學生的探索入手,從地表的探秘和一系列的模擬活動,指導學 生認識地球表面常見的地形及其變化的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地球內部圈層結 構與物質組成。學生將設計制作地形模型來表現地形特征,將從多個角度提出有 針對性的假設,借助模擬實驗進一步感受地震、火山噴發、板塊運動和巖石自然 破碎的發展模式,初步了解他們的成因,將感受地震和火山的巨大危害,了解地 震和火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嚴重破壞,能夠有效的學習科學避震的一些基 本方法。在認識地球內部巖漿活動,板塊運動以及風化侵蝕沉積作用的基礎上, 將地球內外因素綜合起來認識巖石的三大成因。本單元內容趣味性強可操作性強, 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三)學情分析基礎知識:學生在一年級下冊《石頭與泥土》學習中已經了解到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二年級上冊《用力以后》也有一定的知識補充,在四年級相關單元學生已經知道地球表面覆蓋著巖石,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能力水平:隨著年齡的的增加,五年級學生對事物的探究更加細致有序。但是對于知識點的具體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生活經驗:學生能夠正確的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地質災害和做到相應的防護措施。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一)、學習目標能夠準確的利用科學語言描述地表的形態、地球內部圈層以及巖石成因;能詳細的說明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能在教師的講解和指導下掌握抗震防災的基本方法,做到災難下的有效防護和自救;能有效的利用模擬實驗解釋地震、火山噴發的成因是地殼運動;能夠舉出自然力量會塑造地表形態的例子。(二)、作業目標能夠準確的掌握地表的形態、地球內部圈層以及巖石成因相關知識點;能夠掌握抗震防災的基本知識;能夠掌握自然力量會塑造地表形態的相關知識點。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單元主要以地表的地球內部進行知識點串聯,學習內容層層遞進也聯系緊密,所以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相互關聯,并對于知識點的考察也應面面俱到,所以本單元的作業內容多以知識點為主,拓展探索內容為輔助,有效的輔助學生掌握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作業內容時間要求:1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填空題 1.(陸地)、(海洋)二、1.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2.例:(高原):海拔 1000 米上,幅員遼闊,地面坦蕩(但不如平原平坦),或起伏較大,邊緣陡峭。 (平原):海拔200 米下,幅員遼闊,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一望無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第二課時作業內容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判斷題:1.√ 2.√ 3.√ 4.√二、簡答題:1.例:房屋倒塌、公路損壞、鐵路變形、海水淹沒等2.例: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4.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第三課時作業內容時間要求:8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填空題:1.(地殼)、(地核)、(地幔) 2.(巖石) 3.(巖漿) 4.(溫度)、(壓力)二、簡答題:例:板塊碰撞、板塊分離、板塊交錯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第四課時1.作業內容一、判斷題1.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 )2.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變著地球的形態。( )3.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二、簡答題1.寫出巖漿巖的形成過程。2.寫出沉積巖的形成過程。3.寫出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分別寫出下列巖石的類型。①大理石:( )②玄武巖:( )③石灰巖:( )時間要求:1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判斷題:1.√ 2.√ 3.√二、簡答題:1.地球內部的巖漿有時會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有時又會從地表噴發出來后冷卻。2.巖石碎屑經過風、流水的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在經過一系列的變換。3.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等作用,因性質發生改變而形成。4.①(變質巖) ②(火山巖) ③(沉積巖)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一、填空題1.地球的表面主要有( )、平原、( )、( )、盆地等地形。2.( )和( )是由于地球內部劇烈運動所產生的改變。3.變質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 )、( )的作用。4.如下圖,巖石女王像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他的主要形成是由于( )作用的結果。5.如下圖所示,山坡上經常會看到一條條不規則的水溝, 它的形成是由于( )的作用。二、判斷題1.地震和火山的噴發是由于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的。,( )2.地球的表面主要是由巖石、水、大氣等物質構成。( )3.地震發生時沒有任何動靜。( )4、山上的巖石會慢慢破碎,這是風化作用的結果。( )噴發過的火山就不會再噴發了。( ) 三、選擇題如圖所示,地震經常發生在( )處?乙丙甲A.甲 B.乙 C.丙古時候人們修建棧道時,經常用火燒巖石,等到巖石溫度升得很高時再澆上冷水,巖石就爆裂了,這是人們利用了( )可以使巖石爆裂的原因。冷熱的作用流水沖刷的作用C.風化的作用麗麗同學的家鄉土地特征如下圖所示,那么具有這種特點的地形是( )。高原地形 B.山地地形 C.盆地地形( )可以使地形短時間發生較大的變化。A.巖石風化的作用火山噴發和地震C.河流的沉積作用安慶沿江地區主要以( )地形為主。A.丘陵 B.平原 C.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是由( )形成的? A.板塊的分離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火山爆發地震發生時,( )最有可能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A.躲在衛生間B.站在空曠處C.躲在桌子下地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殼的運動B.地殼內的溫度太高 C.人類的生產生活影響河水的長期侵蝕作用會使( )。A.河道越來越寬,越來越淺B.河道越來越窄,越來越深C.河道越來越寬,越來越深為了更好的研究地球的內部情況,科學家一般選擇從哪些地方收集信息。( )A.研究火山和地震B.研究地熱和溫泉C.研究地球的表面科學實驗室用地球儀上的藍色半部分表示( )。A.海洋 B.陸地 C.平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地球上的陸地都連在一起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C.地球表面形態各異四、實驗題1.如圖所示,在托盤里放幾塊小石頭,然后鋪上 1-2 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用吸管輕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的過程中,根據出現的現象完成實驗內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分別表示( )和( )。用吸管吹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說明風能夠使巖石表面破碎,形成( ) 和( )。在將托盤傾斜,從上端倒入清水后觀察出盤中會出現一條小水溝,這是在模擬( )對巖石的影響。還有( )和( )的變化會對巖石產生影響。2.如圖所示①在錐形瓶中裝入適量的番茄醬,用帶玻璃管的軟木塞塞緊瓶口。②用陶泥裹住錐形瓶模擬山體,在玻璃管上放一小塊超輕黏土。③把錐形瓶放到三腳架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番茄醬模擬的是模擬( )。酒精燈的作用是模擬( )。超輕黏土的作用是模擬( )。請寫出使用酒精燈的注意事項。 五、探究題根據下列的一組圖片,模擬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圖一 圖二圖三 圖四(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題號 類型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一 1-3 填空題 √ 容易 原創 40 分鐘4、5 填空題 √ 容易 原創二 1-3 判斷題 √ 容易 原創4、5 判斷題 √ 中等 改編三 1 選擇題 √ 容易 改編2 選擇題 √ 容易 原創3 選擇題 √ 中等 原創4 選擇題 √ 容易 原創5 選擇題 √ 容易 原創6 選擇題 √ 容易 改編7 選擇題 √ 容易 原創8 選擇題 √ 容易 原創9 選擇題 √ 中等 改編10 選擇題 √ 中等 改編11 選擇題 √ 容易 原創12 選擇題 √ 容易 改編四 1 實驗題 √ 容易 改編2 實驗題 √ 中等 改編五 探究題 √ 中等 原創(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填空題:1.(高原)、(山地)、(丘陵) 2.(地震)、(火山噴發) 3.(高溫)、(高壓) 4.(風) 5.(水)二、判斷題:1.√ 2.√ 3.× 4.√ 5.×三、選擇題:1.A 2.A 3.C 4.B 5.B 6.B 7.B 8.A 9.A 10.C11.A 12.B四、實驗題:1.(1)(塵土)和(砂礫) (2)(塵土)和(砂礫) (3)(水流) (4)(溫度)和(壓力)2.(1)(巖漿) (2)(加熱)(3)(巖石) (4)①添加酒精時,不超過酒精燈容積的 2/3,酒精不少于 l/4。②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③絕對禁止用酒精燈引燃另一只酒精燈。④用完酒精燈,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去吹。⑤不要碰倒酒精燈,萬一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應立即用濕布撲蓋。五、探究題:(答案供參考,意思相同即可):用不同顏色橡皮泥搓成不同大小的顆粒,代表不同的物質顆粒,然后將他們放在一起,利用硬板進行擠壓, 最后看到不同顏色的橡皮泥融合到一起被壓成成片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