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候與人類活動》教學方案教學目標1.知道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2.理解氣候的差異形成了各地衣食住行和文化風俗的差異。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氣候對各地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和傳統民居建筑的影響。【教學難點】結合具體實例來分析和說明氣候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認識到氣候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地人們的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和傳統民居。第2課時教學過程【課程引入】激趣導入,學生觀看視頻資料《中國皖南傳統民居》,以大致了解我國南方氣候對皖南徽派建筑藝術的深刻影響,進而探究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各種影響。【講授新課】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氣候對人類生產的影響,知道了氣候影響人類的農業、工業和交通等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為顯著。不同的氣溫和降水造成了各地主要農作物類型、作物熟制、氣候資源的差異。氣候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還體現在氣候的異常變化所造成的各類氣象災害。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和探究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你知道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嗎?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吧!(板書)第二章 世界氣候 第三節 氣候與人類活動二、氣候與生活(板書)1.氣候對飲食習慣的影響教師展示以稻米為原料制作的食品圖片資料和中國農作物分布圖,講述以下材料內容:在中國,氣候對人們主食的影響最典型的算是“南稻北麥”了。因為大體在秦嶺-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豐富,非常適宜種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地區歷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為主食,例如米飯、米糕、米團等。教師繼續講述以下材料內容: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因此歷史上一直種植耐旱的小麥,人們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條、饅頭、餃子、大餅等為主食。教師展示蒙古族飲食習慣的圖片資料,并播放視頻資料《蒙古人的日常飲食》,引導學生認識蒙古族飲食習慣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板書)2.氣候對傳統服飾的影響教師依次展示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各地人們的傳統服飾,并探究這些傳統服飾與各地氣候的關系。案例一:因紐特人的傳統服飾因紐特人:曾被稱為愛斯基摩人,他們居住在北極地區,在那里氣候惡劣,環境嚴酷,為了抵御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所以他們的衣服都采用動物的毛皮為原料,這樣才能最好地抵抗北極的嚴寒。案例二:阿拉伯人的傳統服飾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男人的傳統服飾頭纏層層白色的頭巾,身穿寬大的白色長袍;有些嚴格執行伊斯蘭教規的阿拉伯國家,規定女性外出,必須面戴黑色面紗,黑紗上只留兩個小孔露出雙眼,以免遮擋視線。比較開明的國家已經拋棄了這種習慣,女性用頭巾或披肩代替黑紗,男子多穿西裝。試分析阿拉伯人喜穿白色長袍和頭纏白色頭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阿拉伯人的傳統服飾與西亞和北非地區黃沙滾滾、氣候干旱、天氣晴朗、光照強烈密切相關。而白色對強烈的陽光有較強的反射作用,吸熱較少。長袍裹身、頭纏頭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擋強烈的陽光,保護皮膚免受傷害,防沙、防曬成為這種服飾的主要功能。案例三:東南亞居民的傳統服飾東南亞的居民,常穿無領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貼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頭戴斗笠。這與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關。輕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曬又能防雨,還可以當扇子扇風取涼,一物多用。案例三:藏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傳統服飾,基本特點是大袍里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青藏高原溫差大,午熱的時候可將一只袖子或雙袖褪下來,左右盤扎于腰間。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板書)3.氣候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影響學生欣賞下列圖片資料,了解世界各地的傳統民居建筑。思考:因紐特人建造的冰屋為什么能防寒保暖呢?生:(可能的答案)原因:①由于冰屋結實不透風,能夠把寒風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風的侵襲;②冰是熱的不良導體,能很好地隔熱,屋里的熱量幾乎不能通過冰墻傳導到屋外;③凍結成一體的冰屋,沒有窗子,門口掛著獸皮門簾,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屋內外空氣的對流。思考:為什么東南亞地區的人們要居住高架屋?生:(可能的答案)高架屋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所以一般為竹子、木頭等當地常見植物,也因為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全年炎熱多雨,所以房屋結構下層架空,以利于通風隔潮,多用做碾米場或堆放雜物、飼養牲畜,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而且雨季發洪水時,也使用船這種交通工具。(板書)4.氣候對傳統交通工具的影響不同地區的人們為適應不同的氣候,因地制宜,選擇了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與工具。學生進行活動探究1:歐洲傳統民居墻壁厚度變化的規律及其氣候原因。完成教材P60“活動”。在建筑保溫材料還沒有普遍應用的年代,從英國南部往東至俄羅斯,歐洲傳統民居的墻壁厚度有一定的變化規律。上圖反映了這種規律。請你說出墻壁厚度變化的規律是什么?并說明產生這種規律的氣候原因。生:(可能的答案)1.變化規律:自西向東,墻壁逐漸增厚。2.氣候原因:大西洋沿岸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暖濕潤,民居墻壁的厚度較小;隨著向東部的大陸深入,氣候逐漸發生變化,海洋性特點逐漸減弱,大陸性特點逐漸增強,到了俄羅斯西部,過渡到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特別寒冷漫長,為了御寒保暖,民居墻壁的厚度也隨之增厚。學生繼續進行活動探究2:世界1月平均氣溫10~22℃范圍帶分布的原因。完成教材P60“復習題2”。閱讀材料內容,完成下列問題。(1)從圖上可以看出,南北半球各有一條世界1月平均氣溫10~22℃范圍帶,基本平行于緯線,但又有波動。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世界1月平均氣溫10~22℃范圍帶分布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1)從圖中可以發現,南北半球各有一條“世界1月平均氣溫10~22℃范圍帶”,基本上并行于緯線圈,這說明緯度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們又并非完全并行緯線圈,而是有很大的波動,即還有經度方向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冷暖洋流,二是冷暖氣流。例如1月平均氣溫10℃在北美洲位于32°N附近,而東亞則在25°N附近。這是因為一般大陸的東北部是大陸最冷的地方,因此南下的冷空氣使陸地海平面氣溫也從東向西升高。我國冬季有著世界同緯度上最嚴寒的南下冷空氣,因此我國東部不在“世界1月平均氣溫10~22℃范圍帶”內。同在亞洲東部,我國的西南和華南地區1月平均氣溫10~22℃范圍帶北界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就不能僅用經度來解釋,必須考慮地形的因素。青藏高原海拔高,相當于巨大的擋(寒)風墻,使緯度高達34°N的巴基斯坦白沙瓦(海拔339米),1月平均氣溫也達到了10.7℃。學生繼續進行活動探究3:如何選擇避寒或避暑的地方。完成教材P60“復習題2”。閱讀材料內容,完成下列問題。(2)在北半球冬季,你放寒假的時候,如果想到比較溫暖的地方避寒,你會選擇哪個地區?此時南半球是夏季,那里的人們要去比較涼爽的地方避暑,又應該怎么選擇呢?生:(可能的答案)(2)北半球的冬季想要避寒,應該選擇北半球緯度較低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或者去南半球較為溫暖的中低緯度地區。此時,南半球處在夏季,人們想去比較涼爽的地方避暑,可以選擇去海拔較高的山上或海邊避暑,或者去北半球較高緯度地區,那里處在冬季,氣溫較低。【課堂小結】【當堂練習】1.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傾斜度很大,一般都是尖頂房子,這是因為( )A.歐洲人的審美情趣不一樣,喜好尖頂建筑B.歐洲風大,尖頂房子可以防風C.歐洲人身材高大,尖頂房屋空間大D.阿爾卑斯山區下雪多,傾斜度大的尖頂房屋,便于屋頂積雪下滑2.阿拉伯人喜歡佩戴白色頭巾,這與當地氣候有一定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主要起到保溫的作用B.主要起到防雨的作用C.主要起到遮陽的作用D.主要起到防風的作用3.因紐特人的衣服采用動物的毛皮為原料,他們的服飾主要用馴鹿皮、狐貍皮和野兔皮縫制而成,款式別具一格,并且衣領上帶有風帽,上下衣連為一體。根據以上信息判斷因紐特人生活的環境是( )A.溫暖濕潤 B.高溫多雨 C.寒冷多風 D.陰冷潮濕4.下列描述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正確的有( )①因紐特人夏季種水稻 ②江南人冬季乘雪橇 ③沙漠地區以駱駝代步④“江南水鄉”以舟代步 ⑤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多高腳屋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參考答案】1.D 2.C 3.C 4.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