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二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加伏特舞曲設計理念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聆聽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可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積累聽覺經驗、感受音樂美好。”本課著眼于聆聽、感知《加伏特舞曲》,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深度體驗,結合多媒體、圖形譜、律動輔助聆聽,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聆聽,以游戲化的體驗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表現音樂要素與音樂特點。在問題與活動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在創意實踐中推動學生個性化表達,在聆聽中感受、欣賞、表現、創造美。教學目標1. 通過欣賞《加伏特舞曲》,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對“加伏特舞”背景與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并在音樂體驗活動中發展創造性思維,自信、準確的表現音樂。(藝術表現、審美感知、創意實踐) 2. 通過道具感知、旋律哼唱熟悉主題旋律,能夠清楚知道旋律走向與情緒變化,并分辨出《加伏特舞曲》的“ABA”結構,了解加伏特舞。(審美感知、文化理解) 3.在律動、哼唱、道具表現、圖譜辨析、視頻觀看等學習活動中深入感知音樂,了解音樂與動作間的關系,體會音樂內涵,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提升音樂素養。(審美感知、創意實踐)學情分析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特別提出了1-2年級學段聆聽音樂的學業要求,分別有說出音樂情緒的相同與不同;能隨舞曲音樂進行律動、舞蹈;借助線條表示不同風格的音樂;在聆聽音樂時能保持安靜與專注等要求。因此,本課結合二年級學生現有的音樂聽覺經驗與高參與、樂探索、善表達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借助動作、道具感知體驗樂曲情緒,表達音的高低、強弱、連斷等音樂要素,判斷樂曲結構,了解作品文化。鼓勵學生創意實踐,提升創新思維。教學內容教材分析: 《加伏特舞曲》是荷蘭作曲家、指揮家戈塞克的作品,被改編為多種演奏形式。該樂曲為D大調,4/4拍,單三部曲式結構。主題旋律運用了斷音、裝飾音和八度大跳,情緒活潑明快又略帶幽默色彩。而中間樂段也用連線和保持音表現連貫,讓不同樂段有變化有對比。 教學重點: 深入體驗樂曲,用多樣化的方式感知作品音樂要素,了解加伏特舞曲創作背景與歷史發展。教學難點: 能夠較準確地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作品音樂要素。教學過程一、互動熱身,節奏卡農。 (一)教師進階式拍出a1樂段節奏,學生依次模仿。 1.準確拍出四分音符節奏與休止符(X X X 0) 2.準確拍出八分音符節奏(XX XX XX XX) 3.準確拍出a1樂段基礎節奏(XX XX XX XX |X X X 0) 4.在鋼琴伴奏中拍出節奏 (二)學生感知熟悉a1樂段旋律 1.聆聽教師鋼琴彈奏a1主題,學生辨別3個四分音符音的高低變化并回答 2.學生用動作表示出三個四分音符音的高低 3.學生隨鋼琴用“lu”接龍哼唱a1樂段旋律 二、感官聯覺,小球體驗 (一)學生探究用動作與小球體驗a1樂段 1.學生自主探究小球如何在音樂中使用 2.結合跺腳動作借助小球自主體驗a1樂段 3.用小跑的動作代替跺腳,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整表現a1樂段 (二)學生探究用動作與小球體驗a2樂段 1.聆聽a2樂段,辨別與a1樂段異同 2.學生回答a1、a2樂段的異同,并用小球表現 (三)完整聆聽A樂段,感知情緒 完整聆聽A樂段,用詞語概括情緒 三、深入感知,深度體驗 (一)初次聆聽B樂段,感受情緒變化 1.學生聆聽b1樂段,用詞語概括情緒變化 2.學生回答并分析音樂要素 (二)再次聆聽B樂段,調整圖譜順序 教師打亂圖譜順序,學生根據旋律進行重新排序 (三)完整聆聽B樂段,根據圖譜用紗巾類表現B樂段 學生根據圖譜隨著音樂用紗巾表現B樂段,并關注反復 (四)觀看視頻,了解曲式結構 觀看單簧管演奏全曲視頻,學生分析樂曲結構。 四、文化理解,綜合演繹 (一)音樂體裁探究 學生分析體裁(搖籃曲、進行曲、舞曲)選擇并回答 (二)教師揭示課題 揭示課題,介紹作曲家 (三)了解加伏特的歷史與發展 學生觀看短視頻了解加伏特舞發展的三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