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下語文第四單元提要卷班級 姓名9、古詩三首一、重點字詞1、多音字裳:cháng 霓裳 shang 衣裳2、詞語解釋。穿:磨穿。 破:攻克 還:返回。 漫卷:隨意地卷起。二、詩詞解讀1、(《從軍行》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通過對邊塞戰事場景的描繪,表現了戍邊戰士不怕犧牲,保衛邊疆的豪情壯志。詩的大意是:邊塞一帶陰云密布,烽煙滾滾,皚皚雪山都顯得黯然無光,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對。將士們在塞外身經百戰,飛揚的黃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鎧甲,但只要邊患仍在,就絕不返鄉。詩的前兩句描繪了邊塞的遼闊景象,通過青海湖、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等景物,勾勒出戍邊將士戰斗、生活的典型環境;同時,開闊、蕭索的景色描寫,也從側面反映出將士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苦。詩的后兩句以戍邊將士的口吻發聲抒發了他們的豪情壯志。“黃沙”突出了戰場的環境特點,歷經“百戰”而“穿金甲”,則表現了戍邊時間的漫長及戰斗的頻繁、激烈。但是,將士的報國之志卻沒有因此而消磨,反而變得更加堅定,在身經百戰之后,發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壯誓言,表現了戰士們不怕犧牲的精神。2、《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陸游,寫了詩人在秋日黎明時分走出籬門,想到北方中原地區尚為金人所統治,心中無限感慨。詩的大意是:黃河奔流入海,華山高聳入云,遺民百姓的淚水已經流盡,年復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來收復失地。詩的前兩句描寫黃河和華山,對仗工整,意境雄渾。通過“三萬里”“五千仞”的夸張,以及“入”“上”兩個動詞的運用,讓人感到黃河、華山不僅氣勢雄偉,而且富有生氣。這兩處景物,代表著北方的壯麗河山。詩的后兩句筆鋒一轉,由北方的景物聯想到那些在金統治地區的遺民百姓,不禁發出一聲喟嘆。“淚盡”一詞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復失地卻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令人心生酸楚。詩人以遺民的視角寫他們“南望”,實際上是借遺民之口表達自己失望而尚未絕望的心情,愛國之情更為厚重、深沉。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朝廷的軍隊已經收復了洛陽等地,長達數年的“安史之亂”即將結束,身在蜀地的杜甫聽聞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詩的大意是:身在蜀地時,忽然聽聞薊北被收復的消息,不禁淚灑衣衫,回頭看到妻兒也一掃愁容,隨手卷起書本,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飲,想著正好趁春天啟程返鄉,可以從巴峽穿過巫峽,再順流而下到襄陽,去往洛陽方向。本詩開篇便點出了寫作的緣由,即“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是詩人當時所在的蜀地,“薊北”則是當時叛軍的根據地,“忽傳”寫出了捷報到來的突然,因此詩人驚喜莫名,以至于涕淚如雨。“涕淚滿衣裳”里,既有對戰亂將息、百姓終于可以安定下來的欣慰之情,也有對自己數年來顛沛流離、終于可以回歸家園的感慨之意,更有對回憶多年離亂的痛切之情,詩人悲喜交集的復雜感情,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五個字中了。“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激動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進到一個更熱烈的層次上。“放歌”“縱酒”,正是詩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體寫照。不僅如此,詩人甚至已經想象到了返鄉的路上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即從”“便下”寫出了時間之迅疾,轉瞬之間,從巴峽到巫峽,又從襄陽到洛陽,飛馳的想象將詩人忽聞捷報、急于返鄉的喜悅之情推向了高潮。10、青山處處埋忠骨一、重點字詞1、躊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2、黯然:情緒低落的樣子。二、課文解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主要描寫了毛主席在聽聞愛子毛岸英犧牲的噩耗后,內心極度痛苦、煎熬,幾經躊躇后,最終決定將毛岸英的遺骨安葬在朝鮮。表現了毛主席作為一位父親的愛子之情和身為國家領導人嚴于律己、不搞特殊化的偉大胸懷。本文通過對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毛主席既是父親、又是國家領袖的真摯感情和復雜內心。三、重點語句賞析1、毛主席看到愛子犧牲的電報后,“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接一支地吸著煙”“岸英!岸英!”。這些動作、語言描寫,表現了毛主席作為一位普通的父親,無法接受失去愛子的現實,心中悲痛萬分,難以言表。2、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這里的動作、神態描寫,表現出當時的毛主席很想見兒子最后一面,他的內心是希望愛子的遺骨可以歸葬的。“哪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體現出毛主席不搞特殊化的思想境界,那一刻他想到的不僅是自己和兒子,還有國家和人民。當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給毛主席簽字時,毛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再次反映出他內心的痛苦和抉擇的艱難。3、“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馬革裹尸”就是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指英勇作戰、死于疆場。這句話是說,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歸葬家鄉已經不重要子,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四、拓展延伸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清)徐錫麟《出塞》11、軍神一、重點字詞1、由衷:發自內心。 衷:內心的。 2、堪稱:可以稱得上。堪:可以。二、課文解讀課文是一篇小說,寫了劉伯承的眼睛受了重傷后,到德國人開設的診所就醫的故事。劉伯承為了盡量減少對大腦的影響,拒絕使用麻醉劑,強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術,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體現出他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課文著力通過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劉伯承手術過程中忍受劇痛時的動作描寫,以及手術后他與沃克醫生的對話,表現出他頑強堅持、樂觀無畏的驚人毅力和強大內心。三、拓展延伸1、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2、成語積累一聲不吭:一絲不茍、一言不發、一塵不染、一成不變、一毛不拔、一文不值汗如雨下:易如反掌、面如土色、了如指掌、恰如其分、浩如煙海、突如其來12、清貧一、重點字詞1、多音字嚇:hè 恐嚇 威嚇 xià 嚇唬 驚嚇2、詞語解釋齒冷:極言譏笑嘲諷之甚。 發洋財:得到意外的財物。矜持不茍:端莊嚴謹,絲毫不馬虎。 籌集:籌措聚集。二、課文解讀本文是方志敏1935年在獄中所寫的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他被俘后被兩個國民黨兵士搜身、逼問的經歷,表達了他對“清貧”的理解,展現出一位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茍、舍已為公的高尚品質。三、重點語句賞析1、文中描寫國民黨兵士搜身時的動作、兇惡的神態、威嚇的語言,表現出他們貪污腐化、一心斂財的丑行。方志敏回答國民黨兵士的話,既平靜又擲地有聲,不僅體現出方志敏的臨危不懼、革命信念堅定,更間接表達出共產黨人革命的宗旨——不為個人謀利益,要為天下謀幸福。2、家中幾套舊的汗褂褲和幾雙縫上底的線襪是“我”唯一的財產,這是從家中財產的角度寫共產黨人的清貧。講自家這幾件“傳家寶”時,作者的語氣甚至還有些幽默,說明他以清貧、樸素的生活為樂,并且在獄中也仍然樂觀、堅定。語文園地一、詞語解釋及古詩理解1、羌笛:邊塞流行的一種樂器。 2、楊柳:指的是《折楊柳》曲,寓意別情。3、煙花三月:指暮春時節、花開之季。《涼州詞》作者王之渙。詩的大意是:放眼望去,黃河仿佛伸入了遠方的白云之中,四下只有一片孤城和萬仞山峰。羌笛何必吹奏《折楊柳》的曲子呢?即使是春風也吹不到遙遠的玉門關。玉門關地處遙遠,就連春風都吹不到,暗指邊寒苦寒,將士生活艱苦,表達了戍邊者久久不得還鄉的哀怨鄉情,悲涼中又有慷慨之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李白。詩的大意是:朋友要離開此地,在美好的春季前往揚州了。朋友乘坐的那一葉小舟駛得越來越遠,最后只見長江蜿蜒地流向遠方。這是一首送別詩,前兩句既點明了送行之地和友人的目的地,又說明了季節特征,后兩句則巧妙地把詩人對朋友的一片深情融入景色描寫之中,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既是朋友離開時所走的道路,也是詩人送別朋友時目光的追隨之處,更暗指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潮起伏。二、古詩積累從軍行 從軍行王昌齡 王昌齡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