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下語文第五單元提要卷班級 姓名13.人物描寫一組一、易錯字詞揪(jiū) 扳(bān)動 腳腕(wàn) 兩腮(sāi) 監jiàn(國子監)揩(kāi)眼淚 jiān(監獄)喉嚨 三抓兩撓二、課文解讀1、《摔跤》寫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比賽中,先是小嘎子提議摔跤,在摔跤的過程中,他處處想使巧招給小胖墩兒下絆子,沒料想反被小胖墩兒摔了個仰面朝天。作者通過語言文字,刻畫了小嘎子爭強好勝、富有心計的性格特點。2、《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選自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課文通過細致的外貌描寫,刻畫了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力車夫——祥子,也展現了當時北京的世態炎涼。3、《兩莖燈草》寫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里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手指久久不斷氣,直到趙氏挑去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嚴監生愛財勝過愛生命的守財奴形象。課文節選自清代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三、重點語段賞析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這里運用了動作和心理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嘎子是一個頑皮、爭強好勝、聰明伶俐的孩子。2、(1)“他沒有什么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樣,他愛自己的臉正如同他愛自己的身體,都那么結實硬棒,他把臉仿佛算在四肢之內,只要硬棒就好。”“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臉上永遠紅撲撲的,特別亮的是顴骨與右耳之間一塊不小的疤”。這里運用了外貌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祥子是一個朝氣蓬勃、淳樸忠厚、懂得上進的人。(2)“看著那高等的車夫,他計劃著怎樣殺進他的腰去,好更顯出他的鐵扇面似的胸,與直硬的背。扭頭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寬,多么威嚴!”這里描寫了祥子的外貌,從“鐵扇面似的胸”和“直硬的背”可以看出祥子的強壯。3、“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運用了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嚴監生是一個愛財如命,十分吝嗇的人。4、“倆人把“槍”和“鞭”放在門墩上,各自虎似兒一站,公雞鹐架似的對起陣來。”“公雞鹐架”形象地寫出了兩個人虎視眈眈、各不相讓的情景。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刻畫出了兩個孩子好勝和可愛的兒童形象。四、拓展延伸(一)作者簡介1、徐光耀,生于1925年2月,筆名越風,河北雄縣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2、舒慶春(1899-1966),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人,本名舒慶春,生于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3、吳敬梓(1701~1754年),清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諸生。早年生活豪縱,后家業衰落,移居江寧。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赴,窮困以終。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二)名著簡介1、《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鐘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支手槍,偷偷把槍藏進老鴰(guā)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英勇反抗,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里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鐘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鴰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制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兒。2、《駱駝祥子》祥子從破敗凋敝的農村,帶著質樸來到軍閥混戰的北平,以拉洋車為生的他 ,立志做一個能拉上屬于自己的洋車的上等車夫。 在被亂兵抓走失去新買的洋車之后, 祥子并不灰心, 倔強地從頭再來。但他拼命攢下的錢又被偵探洗劫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化為泡影。后來,他以與虎妞成就畸形婚姻為代價 ,又拉上了自己的車,誰知好景不長,虎妞的死,使他人財兩空。祥子的夢想“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 連遭打擊,加上失去心愛的小福子 ,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破滅了 。他由上進好強淪為自甘墮落,變成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尸走肉。這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異化成鬼的罪行。3、《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地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于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14.刷子李一、易錯字詞難堪(kān) 發怔(zhèng) 蘸(zhàn)漿 包袱 發傻二、課文解讀這篇課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為線索,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了小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告訴我們本事是靠勤學苦練得來的,有本事才能有尊嚴,一個人要不斷地挑戰自己、鍛煉自己、完善自己。三、描寫人物的方法1、細節描寫:“刷子李一舉刷子, 就像沒有蘸漿。但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從中可以看出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自信;“這時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說話:‘小三,你瞧見我褲子上的白點了吧?你以為師傅的能耐有假,名氣有詐,是吧?’”從中可以看出刷子李的心細如發。2、對比手法:刷子李大膽的承諾,充滿自信,豪氣萬丈,同時也心細如發,對于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而曹小三開始聽說師傅有手絕活時,“半信半疑”;師傅刷墻時,他“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看見師傅身上出現白點時,以為師傅“名氣有詐”。這樣把曹小三對師傅半信半疑的態度和主人公藝高膽大的自信進行對比,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刷子李這個具有超凡技藝的“奇人”由衷的贊嘆和肯定。3、動作描寫: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著鼓點,和著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墻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這是對刷子李刷墻動作的細致描寫,寫出了他的嫻熟與優雅,透著自信與瀟灑。4、“啪啪聲里,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墻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墻壁被刷子李刷過后的效果,更加襯托出他高超的技藝。四、拓展延伸(一)作者簡介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時代師從北京畫院畫師恵孝同研習宋元繪畫,并問道于吳玉如先生,學習古典文學。文革中飽受磨難,得以深諳社會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壇,為新時期文學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開創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雋永的畫風,海內外有“現代文人畫”之稱。2009年馮驥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中心,存錄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獲得的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幾十萬張圖片資料、幾千小時的錄音資料和上千小時的影像資料。馮驥才致力于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上,完成從文藝家向“社會活動家”的角色轉換。(二)名著簡介《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俗世奇人》共有17篇作品,每篇記述一個奇人趣事,各自獨立。內容雖互不相關,但“讀起來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體性格’”。 天津衛是天津的古稱,當年,它既是水陸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矚目的開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后的人物”。他們有的現身于上流社會,有的混跡在市井民間,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們又不是普通人,他們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們中間既有憑著一把釣竿把魚釣絕的大回,也有只認七個銀元不認人的牙醫蘇大夫;既有專會溜須拍馬的“死鳥”賀道臺,也有摳團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張”。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馮驥才獨到的眼里、幽默的筆下,個個生動有趣,活靈活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