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理一、地理位置1.海陸位置:地處我國南部,南臨北部灣,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東臨D廣東省,東北接C湖南省,西北靠B貴州省,西與A云南省相鄰,西南與越南毗鄰。2.緯度位置:北回歸線橫貫中部,主要位于熱帶和亞熱帶。3.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行政中心a南寧,b北回歸線穿過其中部。4.戰略位置: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亞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自然環境1.地形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喀斯特地貌廣布。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西北部石漠化現象比較嚴重;[治理措施:不亂采礦石;培育綠色農業:林藥、林果、林油、林下種養等生態經濟型模式]。2.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雨熱同期)。3.主要河流:西江及其支流柳江、紅水河、漓江等(水量豐富,季節變化大;水流湍急,落差大;含沙量少;巖溶地區地下河普遍發育)。4.自然災害(1)特點: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成災比例高。(2)分類:①氣象災害:干旱、洪澇、低溫凍害、霜凍、大風、冰雹、雷暴和臺風等,其中旱澇災害最為突出。②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危害大,是我國地質災害頻發的7個省區之一。常見地質災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3)防治措施: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業,趨利避害;②要加強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及防御工作,提高防災減災水平,減少損失。三、自然資源1.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風能資源豐富;多山地,森林資源豐富。2.廣西大陸海岸線綿長,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和合浦盆地蘊藏著豐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其他鹽化工資源、海洋能源資源、淡水資源也較為豐富。3.主要河流:西江及其支流柳江、紅水河、漓江等(水量豐富,季節變化大;水流湍急,落差大;含沙量少;巖溶地區地下河普遍發育)。水系特征:①廣西最大的水系為珠江水系,其干流西江是廣西的“黃金水系”。西江水系的水運網絡由“一干三通道”構成。“一干”即西江航運干線;“三通道”即南線右江通道,中線紅水河通道,北線柳江、黔江通道。②在西江各支流中,水能資源蘊藏量以紅水河最為豐富。其上游天峨縣境內的龍灘水電站,是廣西最大的水電站,也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的標志性工程。③桂江是西江的支流之一,其上游有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靈渠,它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個水系,促進了我國南北物資和文化交流。4.廣西是我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 。四、行政區劃1.廣西有14個地級市: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貴港市、玉林市、百色市、賀州市、河池市、來賓市、崇左市。2.人口與民族(1)人口分布: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2)民族:有12個世居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其中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南寧、百色、河池、柳州 4 個地級市。五、經濟發展1.交通:已形成以海港為龍頭,以鐵路、公路為骨干,空運、水運航線相配合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高速鐵路形成以南寧為中心,呈放射狀。平陸運河是我國自京杭大運河后的第一條運河,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江海連通的大運河,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2.農業(1)農業地位:是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蔬菜基地、最大的冬菜基地、著名的“南珠”產地(北部灣珍珠)。(2)發展條件: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光熱充足,地形多樣,區位特色明顯。(3)主要糧食作物:水稻。(4)主要農產品:甘蔗、桑蠶、木薯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盛產水果(柑橘、三華李)、茉莉花茶、蘑菇、中草藥等。3.工業(1)傳統工業:制糖工業為支柱產業;礦產豐富,可發展有色金屬工業;水能豐富,水利水電業發達。(2)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主要高新技術產業區有北部灣經濟區、廣西防城港東興試驗區和中馬欽州產業園區。4.北部灣經濟區(1)位置與范圍: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個市及玉林、崇左兩個市物流中心,即“4+2”所轄行政區域組成。(2)重要性: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對于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南寧市為東盟博覽會永久會址。5.文化與旅游業(1)語言文化:漢族的語言有粵語、桂柳話、平話、玉林白話等,少數民族的語言有壯語、瑤語等。(2)民間藝術:織錦類如壯錦、侗錦、瑤錦;陶藝類如欽州紫砂陶、靖西土陶;造紙類如大化貢川砂紙;編織類如都安、德保的藤編和環江毛南族的竹編等。(3)建筑文化:程陽風雨橋又稱“永濟橋”,是廣西最著名的侗族建筑;馬胖鼓樓是侗寨的象征和標志。(4)旅游資源:漓江風景名勝區、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寧明花山風景名勝區、北海銀灘、桂林山水等。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