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然環境》導學案設計【學習內容】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二節。【學習目標】(一)知識能力目標1. 初步掌握亞洲地形特征。2. 能運用亞洲地形圖,并掌握亞洲地形對河流的影響。3. 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4. 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5. 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二)情感態度目標:1. 分析地形的影響因素,逐漸形成地理思維方式。2. 引導學生在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中,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3. 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點評:“學習目標”中進行了分層預設,既有“知識能力目標”又有“情感態度目標”。難易層次遞進,既能夠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又能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1. 亞洲地形分布特點。2. 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學習難點:1. 掌握亞洲主要的地形區,主要河流。2. 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突破方法:讀圖析圖訓練,從音像資料中獲取信息,掌握亞洲地理位置特點、地形和氣候特征,通過繪制簡單思維導圖和示意圖,展現各知識點及知識點之間的結構,經過圖文轉換,就會鞏固所學的知識了。點評:“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的確定比較準確、到位。在突出重點和難點的同時,也注重對地理特征的分析,并注重聯系地圖和資料,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增強讀圖、析圖圖的意識,和利用地圖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從“重難點突破方法”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優秀教師對重難點的突破方法非常到位,注重知識遷移,注重圖文轉換,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學習方法】1.資料搜集法(課前搜集“臺灣省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關材料,為課堂學習準備條件)。2.問題探究法(課前預習預設問題,課堂研討發現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嘗試解決問題)。3.圖導圖練法(培養識圖、析圖、說圖、繪圖的習慣,用地圖語言體驗所學的地理知識)。4.歸納總結法(對課堂生成的知識、探索發現的原理規律及時總結歸納,反饋、落實所學的地理知識)。【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及多方搜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制作精美、適用的課件。2.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本節課內容;搜集有關臺灣的圖文資料。點評:從“學習方法”和“教學準備”中可以看出蘇老師備課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精細和到位,這是對課堂和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也體現出優秀老師嚴謹的教學之風。【學習過程】新課導入:[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活動]P5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3.“造型活動”:(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00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總結: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3.主要河流: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板書設計, 世界第一大洲1.跨緯度最大(跨寒、溫、熱帶)2.東西距離最大3.面積最大(4400千米)二、地形和河流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自然環境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能力目標1、2、3、4、情感態度目標:1、2、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準備:地圖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復雜的氣候: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云港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2、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5、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農業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8、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活動】展示非洲氣候圖P9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板書設計:復雜的氣候: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