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2《八顆行星》教案設計課題 八顆行星 單元 第三單元 學科 科學 年級 六年級核心 素養 目標 科學觀念:知道太陽系有八顆行星,它們在其特定軌道上繞太陽運轉。知道八顆行星排列順序,對它們之間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有直觀認識。 科學思維:能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材料建立相對位置關系模型。 探究實踐:培養學生數據意識和實證意識,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事實有一定距離。 態度責任:用宏觀的視野去看待宇宙,對宇宙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重點 認識八顆行星的大小和與太陽的距離,感知八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真實空間分布。難點 用等比例縮小的方法處理八顆行星相關數據,并根據處理后的數據建立八顆行星模型圖。教學過程科學聚焦出示八顆行星的圖片思考:太陽系的八顆行星有哪些?它們是怎樣排列的?科學探索探索1:了解八顆行星的基本信息出示八顆行星的基本數據表圖我的排序出示圖片介紹八大行星水星是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它的表面有許多環形山,而且十分古老。水星是太陽系中公轉速度最快的行星,繞太陽公轉一周僅需要88個地球日,自轉一周需要58.65個地球日。金星是除了太陽和月球外,人的肉眼能夠看到的最亮的天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表面平均溫度高達480℃。金星的自轉方向是自東向西的,金星自轉速度也是八大行星中最慢的,自轉一周需要243個地球日。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月球。地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有生命活動的星球。從太空中看,地球是一顆緩慢旋轉著的淡藍色的行星。地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擁有大量液態水的星球。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不少鐵的氧化物,因此外觀呈紅色?;鹦堑膬炔拷Y構與地球相似,有殼、幔、核,火星表面只有干涸的河床和大片沙漠。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最重的行星,被稱為“行星之王”,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318倍,體積約為地球的1316倍。木星雖然巨大無比,但是自轉速度卻是太陽系中最快的,自轉一周只用9小時50分至9小時56分。土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比水的密度還小。土星赤道上空有美麗的土星環,土星環是由冰粒構成的。天王星呈淺綠色,由厚厚的大氣包裹,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天王星擁有光環,它的最大特征是自轉的傾斜角度很大,幾乎是躺著運行的。公轉周期為84個地球年。海王星呈淡藍色,其組成成分為各種各樣的“冰”與含有15%的氫和少量氨的巖石。海王星的公轉速度非常慢,公轉一周需要164.8個地球年。探索2:建立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實驗材料處理數據準備紙帶:取3條長度相同的紙帶,每條紙帶對折四次,然后將紙帶粘連成一條長紙帶,在長紙帶的折痕處標記數字。標記星球:需要注意什么?怎樣才能保證八顆行星都能排列在長紙帶上?粘貼紙帶:以太陽為中心,按照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八個方向粘貼。觀察對比:八顆行星在太陽系的空間分布不是均勻的。科學研討研討一:在建造模型的過程中,各小組是如何處理數據的?有什么體會和發現?在建造模型的過程中,各小組按照一定的縮小比例計算各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采用的比例不同,處理數據的難易就不同,最終計算得到的數據也不同,制作紙帶模型的效率也不同。處理數據時,以折痕處相鄰數字的間距代表 1 米相對比較簡單,并且,最好先確定距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排列在哪個折痕處,從而確定數據縮小的比例,這樣可以避免出現有行星在紙帶上畫不下的情況,然后按此比例計算其他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即可。研討二:觀察全班制作出來的八顆行星位置模型,我們有什么新的認識或問題?根據大家制作的模型說一說。科學拓展使用工具查找木星資料,觀察木星。課堂總結課堂練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