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了解地殼運動是地震發生的原因。知道地震的發生會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科學探究目標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科學態度目標保持對地震現象的探究熱情,樂于參加模擬實驗。能基于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發生的原因。教學難點結合真實情景及模擬實驗中獲得的證據,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三、教學準備學生準備:泡沫小盒、保鮮膜、泥土、水、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四、教學過程四、教學過程聚焦教師:(展示地震后公路路面被破壞的圖片)大家看看這張圖片,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A:老師,圖片中的公路路面裂開了,看起來像是被什么東西擠壓過。教師:很好,觀察得很仔細。那么,你們覺得這樣的路面損壞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B:我覺得可能是地震,因為地震時地殼會運動,可能會導致路面損壞。教師:很棒的猜測!確實,地震是導致這種路面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你們想不想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還會帶來哪些影響呢?探索模擬實驗教師:現在我們要進行一個模擬實驗,來探究地震的成因。請大家按照我之前的指導,將泥土、水等材料放入泡沫小盒中,并用保鮮膜包裹好。(學生開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教師:現在,請大家想象一下地殼的運動,然后搖晃這個小盒,看看里面的泥土會有什么變化。(學生搖晃小盒,觀察泥土變化)學生C:老師,我發現搖晃后泥土變得不平整了,有些地方還隆起了。教師:非常好!這就模擬了地震時地殼的運動。地殼在受到壓力時,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形和斷裂,從而引發地震。資料分析教師:現在請大家看看這些圖片和視頻,它們展示了地震發生時的情景以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請大家觀察后,討論一下地震對地表有哪些影響。(學生觀看資料,討論后分享)學生D:地震會讓房屋倒塌,道路裂開,還會引發泥石流等災害。學生E:地震還會改變地形,比如形成地震裂縫和斷層。教師:大家的觀察和分析都很到位。地震確實會給地表帶來很大的破壞和變化。制作海報教師:接下來,我們要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海報。請大家發揮創意,用文字和圖片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學生開始制作海報,教師提供指導和建議)研討教師:現在請大家根據我們的模擬實驗和資料分析,來解釋一下地震發生的原因。學生F:地震是因為地殼受到壓力,發生變形和斷裂,導致能量釋放而產生的。教師:非常準確!那么,地震對地表有哪些影響呢?學生G:地震會讓地表出現裂縫和斷層,破壞房屋和道路,還可能引發其他災害。教師:很好,大家都理解得很透徹。地震是一個復雜而危險的自然現象,我們需要了解它,才能更好地防范和應對。拓展教師: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些抗震防災的科技成果。比如,地震預警系統可以在地震發生前提前預警,幫助我們及時逃生;抗震建筑則可以在地震時減少損壞,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學生H:哇,這些科技真的很厲害!如果我們能運用這些技術,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園了。教師:是的,科學技術在減少自然災害影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希望大家在課后能繼續關注地震相關的科學知識,了解更多的抗震防災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