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小建筑師1.4 建造進行時》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分析在《小小建筑師》系列課程的循序漸進中,《建造進行時》作為實踐操作的核心課程,旨在將學生前期學習的設計理念、材料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通過親手搭建模型,體驗建筑施工的過程,理解結構穩定性和工程實施的重要性。本課不僅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還強調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應用已學的建筑設計和材料選擇知識,進行模型搭建。- 掌握基礎的建筑構造原理,理解結構穩定性概念。- 學習并實踐基本的建造技巧,如粘合、支撐、加固等。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模型建造任務,增強團隊協作和溝通協調能力。- 在模型搭建過程中,運用試錯法解決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通過結構測試,學會評估模型的穩定性和改進方法。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程實施的樂趣,激發對建筑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增強責任感,理解每個建造步驟對整體成果的重要性。- 樹立安全意識,重視在建筑活動中遵循規范和操作安全。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并建造穩定、安全的建筑模型。- 教學難點:在模型搭建中實現結構的穩定性和創新性平衡,解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四、教學準備1. 模型建造材料:卡紙、木棍、橡皮筋、膠水、剪刀、尺子、模型底座等。2. 安全裝備:工作手套、安全眼鏡。3. 測試工具:小風扇(模擬風力測試)、小重物(用于承重測試)。4. 教學輔助材料:結構穩定性原理圖解、成功與失敗案例對比圖。5. 分組任務卡:包含具體建造任務、要求及評分標準。五、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 回顧前情:簡要回顧前幾課內容,特別是建筑設計流程、材料選擇原則和結構穩定性的基礎知識,為新課學習做鋪墊。- 情境創設:展示一個未完成的建筑模型,引導學生思考模型中存在的結構問題及解決方案,激發建造實踐的興趣。(二)新知講授1. 結構穩定性理論:- 多媒體演示:展示結構穩定性原理,包括三角形的穩定性、重心位置、支撐結構的作用等,輔以動畫或視頻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通過成功與失敗的建筑模型對比,分析結構設計對模型穩定性的直接影響。2. 建造技巧分享:- 教師示范:演示基本的粘合技巧、加固方法,強調操作安全和效率。- 技巧小貼士:介紹如何通過預先折疊、預留接口等技巧提高模型的穩固性。(三)實踐操作- 任務分組:學生分為小組,每組領取任務卡,明確建造目標、材料限制和時間安排。- 模型搭建:1. 設計討論:小組內討論設計方案,繪制簡易草圖,規劃材料使用。2. 分工合作:根據設計方案,分配任務,開始模型搭建。3. 中途檢查:教師巡回指導,對結構設計不合理或操作不當之處給予及時糾正和建議。4. 成品展示:限時內完成模型搭建,每組展示作品,介紹設計理念和建造過程中的挑戰及解決方案。(四)結構測試與評估- 承重測試:使用小重物逐步增加模型承重,觀察并記錄模型的承重表現。- 穩定性測試:利用小風扇模擬風力,測試模型的抗風穩定性。- 小組互評:根據模型的創意、穩定性、美觀度進行評分,鼓勵正面反饋和建設性建議。(五)總結與反思- 成果展示:選出幾組優秀作品,分享成功經驗。- 課堂總結:回顧建造過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強調團隊合作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個人反思:引導學生思考本次實踐中的收獲與不足,如何在未來的活動中做得更好。(六)作業布置- 建造日志:撰寫一篇建造日志,記錄設計思路、建造過程、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以及個人感悟。六、教學反思《建造進行時》課通過動手實踐,不僅鞏固了學生對建筑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融入STEM教育理念,如加入電子元件,讓學生嘗試建造簡易智能模型,增加科技含量,激發更深層次的探索興趣。同時,注重個體差異,提供多樣化的建造材料和難度梯度,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挑戰中獲得成就感和學習樂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