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小建筑師1.5 舒適的“家”》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家”的概念,并知道一個舒適的“家”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要素。學生能夠了解并描述室內環境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如溫度、濕度、光線等。學生能夠認識一些常見的家居用品及其功能,了解它們如何提升居住舒適度。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討論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和分析影響家居舒適度的因素。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改善家居舒適度的建議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共同設計并展示一個舒適的“家”的模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家居環境的興趣,培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導學生認識到家居環境對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對家庭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嘗試用所學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二、教學重點理解舒適家居的基本要素。認識常見家居用品及其功能。提出并實踐改善家居舒適度的建議。三、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綜合分析影響家居舒適度的因素。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教學準備家居用品圖片或實物(如床、沙發、燈具、空調等)。室內環境舒適度調查表。舒適的“家”模型構建材料(如紙板、剪刀、膠水、彩筆等)。家居環境改善方案表格。多媒體教學資源(如視頻、圖片等)。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播放一段溫馨的家居生活視頻,讓學生感受家居的舒適與美好。提出問題:你們覺得什么樣的“家”才算是舒適的呢?你們家里的哪些地方讓你們覺得特別舒服?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將一起探討如何打造一個舒適的“家”,學習如何讓我們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加美好。(二)認識家居用品及其功能圖片展示:展示不同家居用品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并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用途。功能討論:分組討論這些家居用品如何幫助我們提高居住的舒適度,并記錄在表格中。分享交流: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討論結果,教師補充并總結。(三)探究影響家居舒適度的因素室內環境調查:發放室內環境舒適度調查表,讓學生觀察并記錄自己家中的溫度、濕度、光線等環境因素。小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家居的舒適度,并提出改善建議。匯報展示:每組選擇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組進行分析和補充。(四)設計舒適的“家”的模型設計構思:學生根據前面的討論和調查,構思自己心中理想的舒適“家”的樣子。模型制作:學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動手制作自己設計的舒適“家”的模型。教師巡回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模型展示:學生將自己的模型放在展示區,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其他同學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五)提出家居環境改善方案方案構思: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和實踐,思考并提出自己家中的家居環境改善方案。填寫表格:學生將方案填寫在家居環境改善方案表格中,包括方案名稱、目標、具體做法等。方案分享:學生輪流上臺分享自己的改善方案,其他同學可以提問和補充。(六)總結與拓展教師總結: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強調舒適家居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家居環境的方法。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家居用品和環境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家居的舒適度(如家庭氛圍、個人習慣等),并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和實踐。六、作業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觀察并記錄家中一天內不同時間段的室內環境變化情況,思考如何根據這些變化調整家居用品和環境設置,提高家居舒適度。創意作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家居用品,并畫出設計圖或制作模型。七、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認識家居用品、探究影響家居舒適度的因素、設計舒適的“家”的模型以及提出家居環境改善方案等多個環節,讓學生全面了解了如何打造一個舒適的“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