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知識章章清)第 6 章 生物的進化01 歸納·章節概覽 02 速記·考點列陣 第 1 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考點 1 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考點 2 生物進化的其他證據 第 2 節 自然選擇與適應性的形成 考點 1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考點 2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 3 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考點 1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考點 2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第 4 節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考點 1 協同進化 考點 2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03 攻克·重點疑難 疑難點 1 X 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 疑難點 2“新物種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1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考點1)1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證據。如: 從動物的牙齒化石推測其飲食情況;從動物的骨骼化 石推測其體型大小和運動方式;從植物化石推測其形態、結構和分類地位。2 .已經發現的大量化石證據,證實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進化而來的,而且還揭 示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生物進化的其他證據) (考點2)1 .比較解剖學證據: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 可以為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尋找 證據。2 .胚胎學證據:胚胎學是指研究動植物胚胎的形成和發育過程的學科。比較和研究動植物的胚胎形成和發 育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重要證據。3 .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1)細胞水平研究項目 化石中的古細菌和現代古細菌結構 當今生物的細胞代謝共同點 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和 DNA 都通過呼吸作用產生 ATP 來維持生命活動推論 現代古細菌與化石中的古細菌可能有親緣關 系 當今生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結論 當今生物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細胞有共同的物質 基礎和結構基礎等,是對生物有共同祖先論點的有力支持(2)分子生物學水平:不同生物的 DNA 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點揭示當今生物有著共同的原始祖 先,其差異的大小則揭示了當今生物種類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第 2 節 自然選擇與適應性的形成(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考點1)1 .適應的普遍性: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復雜的環境中,時刻受到環境中各種生態因素的影響。生物只有適應 環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說, 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否則就會被淘汰,這就是 適應的普遍性。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適應環境的特征,不同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方式是不同的。(1)生物的形態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參項目 適應環境的特征植物 綠色植物一般都有較大的葉片,用來進行光合作用,并且能通過蒸騰作用促進根系吸 水和植物體散熱。生活在沙漠地區的仙人掌就不同了, 它們的葉變成刺,這樣可以減 少水分的散失;它們的莖含有葉綠素,并且很肥大,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儲存水 分,這是仙人掌對沙漠缺水環境的適應動物 猛獸和猛禽(如虎、豹鷹等)都具有銳利的牙齒(或喙)和尖銳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動 物;被捕食的動物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能以各種適應方式來防御敵害,例如,鹿、 兔、羚羊等動物奔跑速度很快, 豪豬、刺猬身上長滿尖刺, 黃鼬在遇到敵害時能釋放 臭氣等。蛔蟲等寄生蟲具有體表光滑、運動器官和消化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發達等特點, 這是與它的寄生生活相適應的特征。(2)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如動物的防御行為(保護色、 警戒色、擬態)是對環境適應性的表現,對維持個體生存和種群延續是十分重要的。2 .適應的相對性(1)適應相對性的含義:每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都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適應, 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對生物的適應性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適應的相對性。(考點2)(2)適應相對性的表現適應相對性的表現 舉例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定程 度上的適應,并不是絕對的、 完全的適應 ①許多鳥類具有保護色(如百靈、雉雞等),可以避免肉食性鳥 類的攻擊,但卻常常被嗅覺發達的獸類(如狐等)捕食; ②具有保護色的昆蟲也常常被視力敏銳的食蟲鳥類捕食適應的相對性還表現在它是 一種暫時的現象,而不是永 久的。當環境條件出現較大 的變化時,適應就變成了不 適應,有時還會成為有害的 甚至致死的因素 ①池塘里的生物對于水生生活是適應的,如果由于氣候的變化 或地勢的改變,池塘逐漸干涸了,生活在里面的大部分生物便 會死亡; ②大熊貓主要以竹類為食,前幾年由于大熊貓棲息地區的竹子 大面積開花、枯死,使大熊貓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③冬季森林里的雷鳥換上了白色羽毛,可以適應降雪后的白色 環境。但是, 當降雪延遲,一身白色羽毛的雷鳥反而容易被捕 食者發現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也叫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解讀2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歷史貢獻 ①論證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合理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變異、自然選擇 和遺傳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②揭示了生命現象具有統一性的原因—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③科學地解釋了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④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 的武器局限性 ①由于受到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還不能作出科學 的解釋,對其認識還局限于性狀水平;②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于個體水平; ③強調物種形成都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等現象第 3 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考點 1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 .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1)可遺傳的變異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其中, 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2)突變能作為生物進化的原材料(3)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4)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進化是對變異進行自然選擇的 過程,使得有利變異的基因頻率增大。2 .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 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大小,能反映生物進化的方向,即在進化過程中某基因的頻率如果逐漸增大,則反 映該基因控制的性狀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考點 2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 .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關系2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同一個物種的不同種群產生突變和基因重組,然后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使各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 改變,再經過隔離產生新的物種。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其實質是阻止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僅有 地理隔離不一定產生新的物種,生殖隔離才是物種形成的關鍵。3 .物種形成的三種方式第 4 節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協同進化) (考點1)1 .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1)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協同進化實例。①某種蘭花具有細長的花矩協回進化,某種蛾類具有細長的吸管式的口器。②斑馬的奔跑速度加快協回進化,獵豹的奔跑速度加快。③“精明的捕食者 ”策略: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2)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協同進化:生物能夠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是相互影響、共同演變的。例如,地球上的原始大氣中是沒有氧氣的,因此最早出現的生物都是厭氧的; 最早光合生物的出現,使得原始大氣中有了氧氣,為好氧生物的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2 .協同進化的結果:通過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物種,豐富多彩的基因庫, 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考點2")1 .生物多樣性的內容: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 .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原因: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環境與生物群落長期相互作 用的結果,是地球上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產物。經過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地球上出 現了各式各樣的物種,形成了物種的多樣性;不同的物種,其基因庫也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基因的多樣 性;而地球上多樣的生存環境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也就是形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3 .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疑難點 1 X 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1 .X 染色體上某基因頻率的計算公式:某基因數X 染色體上某基因頻率=2 × 雌性個體數+1 × 雄性個體數 × 100%2 .已知基因頻率計算基因型頻率遺傳平衡定律:在一個進行有性生殖的理想種群中(1)種群足夠大;(2)所有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產生后代;(3)沒有遷入和遷出;(4)沒有自然選擇;(5)沒有突變產生,那么,這個種群的基因頻率(包括基因型頻率)就可以代代穩定不變,保持平衡。這就 是遺傳平衡定律,也稱哈迪——溫伯格定律。當等位基因只有一對(A 、a)時,設 p 代表 A 基因的頻率,q 代表 a 基因的頻率,則(p + q)2 = p2 +2pq + q2 = 1,其中 p2 是 AA(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2pq 是 Aa(雜合子) 的基因型頻率,q2 是 aa(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若已知某種隱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即可直接開方求出相 應基因的頻率。如在進行有性生殖的理想種群中, 某種群隱性性狀純合子(aa 基因型)的頻率為 0.01,則 a 基 因的頻率為 = 0.1。遺傳平衡所指的種群是理想種群,在自然條件下,這樣的種群是不存在的。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在自然 界中,種群的基因頻率遲早要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種群的進化是必然的。疑難點 2 “新物種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 .與原物種間已形成生殖隔離(不能雜交或能雜交但后代不育)。2 .物種必須是可育的。如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均不能稱為“物種 ”,因為它們均是“不育 ”的,而四倍體 西瓜相對于二倍體西瓜則是“新物種 ”,因它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子代(三倍體西瓜)不育,意味著二者 間已產生生殖隔離,故已成為不同的物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