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生物學歷案設計人: 審核人: 使用人: 七年級生物教師課題 消化與吸收(2) 課型 新授 課時 2課 標 要 求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學 習 目 標 1.分析教材中的探究活動、分析討論和演示實驗等系列過程,借助已構建的消化系統模型,能夠向同學們描述淀粉、脂肪、蛋白質的消化過程; 2.通過構建營養物質的吸收模型和分組實驗,說出各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闡明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評 價 任 務 1.通過探究實驗,小組討論淀粉、脂肪、蛋白質的消化過程;(針對目標一) 2.觀察圖3.1-10 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將代表各營養物質的卡片移動到展板上的具體吸收部位;(針對目標二) 3.分組實驗:觀察小腸結構和分析教材,說說小腸內表面的結構特點。(針對目標二)學 習 過 程環節 學習流程及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 任務一 食物的消化(胃、小腸消化) 評價 任務二 營養物質的吸收(要求:積極思考探究問題,大膽發言。認真閱讀課本,邊讀邊圈劃重點知識。) 課堂小結 當堂反饋檢測 音頻展示兒童繪本《肚子里的火車站》,引出大分子物質必須被消化后才能被吸收,導入新課。 活動1:探究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1.分析與討論:閱讀課本11頁材料 思考:根據斯帕蘭札尼的實驗,你能作出怎樣的推測? 胃壁內有很多( ),能夠分泌大量的呈( )性的( )。其中的( )對( )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相關鏈接:胃為什么不能消化自己? 活動2:探究食物在小腸中的消化 (一)學習任務 1、閱讀課本P12—13頁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小腸內有哪些消化液? 這些消化液的作用是什么? (3)食物到達小腸后,所有的食物最終被分解為什么? (二)交流展示 1、教師演示實驗:觀察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 2、學生派代表展示。 活動3:歸納總結 最初被消化的部位最初消化產物最終被消化的部位需要的消化液最終產物淀粉脂肪蛋白質評價標準: (1)認真讀記并圈劃知識點1分。 (2)正確回答問題,每題1分。 (3)正確填寫填空,每空1分。 (4)背記認真且正確1分。 (5)小組合作高效,組內學習氛圍良好1分。 活動1: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P13,找出吸收的概念。 觀察課本P13頁圖3.1—10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示意圖,找出消化道能夠吸收營養物質的部位以及吸收的物質。 3、比較一下,說一說,哪個器官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 對標檢測:同桌兩人一組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將帶有營養物質名稱的卡片放到消化道吸收器官的適當位置。 活動2:分組實驗 (一)方法步驟: 1.剪取2-3厘米小腸,沖洗干凈。 2.用解剖剪把小腸縱剖,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 3.先用肉眼觀察小腸壁的內表面,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注意識別小腸壁內表面一層毛絨狀的結構。 4.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大腸內表面,比較大腸與小腸的不同。 (提示:縱切開小腸、大腸后要沖洗干凈,防止有食物殘渣影響實驗。) (二)實驗完畢后匯報: 1.你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到了什么結構? (點撥:每一個突起就是一個小腸絨毛。) 皺襞和小腸絨毛的存在,對于小腸吸收功能有什么意義? 難點點撥:用兩張紙,制作小腸內表面折疊紙模型,展開內表面,比較一下它們的表面積有什么不同? (介紹: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小腸的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可達200平方米以上。) 3.小腸有哪些特點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適于消化 共同特點 適于吸收 以知識框架的形式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 1.下列小腸的結構特點中,與吸收無關的是( )。 A.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一般有5~6米長 B.小腸壁內的腸腺能分泌腸液 C.小腸壁內表面有很多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很多小腸絨毛 D.小腸絨毛壁由一層上皮細胞組成,而且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2.胃能吸收的物質是( )。 A.無機鹽 B.葡萄糖 C.維生素 D.氨基酸 3.血液中不含有下列哪種成分 ( ) A.氨基酸 B.脂肪酸 C.麥芽糖 D.維生素 4.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指( )。 A.人體攝入食物的過程 B.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為簡單的溶于水的物質的過程 C.營養物質進入小腸腔的過程 D.營養物質通過胃腸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學生展示答案,同學互相糾錯。 教師點撥、講解錯題。作業布置: 完成助學相關內容,背記本節知識點。 難度: 時長:板書設計:學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