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復習: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統編版)一、【安徽省宣城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選自韓愈《馬說》)【乙】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馬至者三。(選自《戰國策·燕策一》)注釋:①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③期年:一年。12.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1)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______ (2)執策而臨之 臨______(3)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 (4)反以報君 反______1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1)食之不能盡其材。(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14. 結合語境,用原文回答問題。(1)【甲】文中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中“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結合文本,談談甲文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乙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答案】12. ①. (1)有時 ②. (2)面對 ③. (3)馬鞭,這里動詞,用馬鞭驅趕 ④. (4)同“返”,返回13. (1)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2)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14. ①.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15. 甲文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乙文啟示我們:①辦事情要講究方法策略;②重視人才,善待人才,才能得到人才。(答到其中一點即可)【解析】【12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可結合句意推斷詞義。(1)句意: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颍河袝r;(2)句意: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臨:面對;(3)句意:鞭打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趕,鞭打;(4)句意:返回去把此事回報國君。反:同“返”,返回。【13題詳解】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食(喂),材(才能)”要理解正確;(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且(尚且),況(何況),生馬(活馬),乎(呢)” 要理解正確。【14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結合【甲】文“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馬也”可知,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飼養馬的人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故【甲】文中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馬也”;結合【乙】文“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知,涓人對君王說:“死馬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天下必定認為大王您是能出高價買馬的人,千里馬現在就會到來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馬來了好幾匹。據此可知,【乙】文中“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的原因是“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15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章情感主旨與閱讀啟示。結合【甲】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表面上是在圍繞“伯樂”和“馬”行文,實則作者想表達的是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諷刺了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寄托了自己不受重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結合【乙】文可知,通過涓人懸賞千金求千里馬,花了五百金的買一匹病馬,最后卻使國君達成心愿,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千里馬的故事;據此啟示我們:辦事情要講究方法策略;人們不要總是看到眼前利益,應該要為長遠作考慮.;要重視人才,善待人才,才能得到人才;吸引人才,就應該做出愛才惜才的姿態,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賢畢至,事業興旺。【點睛】參考譯文:【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乙】我聽說古時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三年也沒買到。打掃清潔宮廷的人對他說:“請允許我去尋求它。”國君派遣他去了。三個月后獲得千里馬,馬已死,用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頭,返回去把此事回報國君。國君大怒,道:“所要購求的是活馬,要死馬做什么還花去了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馬尚且花五百金購買,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必定認為大王您是能出高價買馬的人,千里馬現在就會到來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馬來了好幾匹。二、【北京市懷柔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雖有嘉肴《禮記》【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勸 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②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③功在不舍。【乙】鍥④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于荀子《勸學》有刪改)①已:停止。②騏(qí)驥(jì):駿馬,千里馬。③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④鍥(qiè):用刀雕刻。⑤鏤(lòu):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7. 請根據短文內容,給《勸學》中的畫線句準確劃分停頓,以“/”隔開。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8. 下列選項中加點字“學”的意思與“是故學然后知不足”中的“學”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 教學相長也 B. 弗學,不知其善也C. 學不可以已 D. 學學半9. 下列對文中【甲】【乙】兩句的翻譯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翻譯:即使有美味可口菜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理解:類比引入。由“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學至道,不知其善”,強調了吃飯對于學習的重要性。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翻譯:雕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理解:用雕刻過程中不放棄才能成功,來類比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論述了持之以恒對學習的重要性。10. 這兩篇短文都是有關“學習”的論述。不同的是《雖有嘉肴》側重論述①______ 的關系,強調②______(用原文回答); 《勸學》側重論述持之以恒和③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學習的重要性,并借用大量的類比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證明。【答案】7.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8. D 9. A10. ①. 教與學 ②. 教學相長也 ③. 專心【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結合“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分析,“騏驥一躍”中“騏驥”是主語,“一躍”是謂語,故在“躍”后斷句;“不能十步”是“騏驥一躍”的結果,故在“步”后斷句;“駑馬十駕”中“駑馬”是主語,“十駕”是謂語,故在“駕”后斷句;再結合句意“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笨蓴嗑錇椋候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8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笆枪蕦W然后知不足 ”句意: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學:學習。A.句意:教與學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學:學習;B.句意: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學:學習;C.句意:學習不可以停止。學:學習;D.句意: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學:教導。故選D。【9題詳解】本題考查翻譯與理解文言語句。A. “強調了吃飯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理解不正確。由“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學至道,不知其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結合《雖有嘉肴》“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可知,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之后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據此可知,《雖有嘉肴》側重論述教與學的關系,強調“教學相長也”;結合《勸學》“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知,作者借用大量的類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證持之以恒和專心(用心專一)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點睛】參考譯文:雖有嘉肴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之后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秲睹飞险f:“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勸學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因為用心思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只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以生存,這是因為心思浮躁不專一的緣故。三、【廣東省東莞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7. 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的意思。文言詞語 理解詞義的方法提示 解釋悉如外人 查閱詞典法:①詳盡、詳細;②盡;③全、都 (1)____(填序號)處處志之 詞類活用法:一狼洞其中 (2)____及郡下,詣太守 課內遷移法:及魯肅過尋陽 (3)____8. 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乙】溫州人李庭等,大歷六年,入山斫樹,迷不知路,逢見漈(jì)水。漈水者,東越方言以掛泉為漈。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之間,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環深映。有象耕鳥耘①,人甚知禮。野鳥名鴝(qú),飛行似鶴,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殺則地震。有一老人,為眾所服,容貌甚和,歲收數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賊平未②,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 ”云:“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置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節選自顧況《仙游記》)【注釋】①象耕鳥耘:耕者以象行為法,耘者如烏之啄食,早期吳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②袁晁賊平未:袁晁農民起義發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這位老者問話的時候已經過去8年。9. 下列各項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殺 B. 此人——為具言所聞/為眾所服C. 具答之/具以實告 D. 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以容10. 請用兩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11. 比較【甲】【乙】兩文,從內容與形式上說說它們的相同之處。【答案】7. ①. ③ ②. 做標記 ③. 等到,到了……的時候8. (1)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課下注釋: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到。)(2)他們(村中人、桃源中人也可)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 9. C10. 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11. ①內容上:兩篇文章都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的理想樂土;②形式上:兩篇文章的結構形式非常相似,都是“發現樂土——辭別樂土——再尋樂土而不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動蕩;都借所遇理想樂土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寄予了作者的社會理想。【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句意: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悉:全、都;根據查閱字典法可知,選③;(2)句意:處處都做了記號。“一狼洞其中”意為: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根據詞類活用法可知,志的意思是:做記號;(3)句意: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凹棒斆C過尋陽”意為: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根據課內遷移法可知,及的意思是:等到。【8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1)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2)今:現在。乃:竟然。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9題詳解】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舍棄/屋舍;B.給,把/被;C.都是“詳細”的意思;D.值得/足夠;故選C。【10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句意:有好的農田、泉水、竹林、果樹和草藥,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橋梁(廊橋),(村落)有三百余戶人家。“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分別從自然環境、交通設施和村落人口數三個方面進行介紹。故斷句為: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11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兩篇文章的情節非常相似,【甲】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寫“發現桃花源——(處處志之)辭別桃花源——再也找尋不到桃花源”;【乙】文以溫州李庭等人的行蹤為線索,寫“發現隱秘美好的村落——(斫樹記道)辭別——再也找尋不到隱秘村落”;可見兩文都有“發現樂土——辭別樂土——再尋樂土而不得”的情節;根據【甲】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桃花源資源豐富,百姓安居樂業;根據“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知,桃花源人是為躲避戰亂才來到這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的;可見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根據【乙】文“有好田泉竹果藥之屬,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禮,野鳥名鴝,飛行似鶴”可知,溫州李庭等人所見村落資源豐富、環境美好,民風古樸,百姓守禮節;可見描繪的處所是沒有戰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的;“問所從來,袁晁賊平未,時政何若”,寫老人詢問戰亂是否平定,詢問國家的形式;側面反映這里的人們是為了擁有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所以避世于此;暗示外面的世界是動亂的,暗示外面社會的黑暗和動蕩;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寄予了作者的社會理想。據此總結概括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br/>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薄 ?br/>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br/>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乙】溫州李庭等人,在大歷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見了漈水(瀑布)。漈水在東越的地方語言中稱山上的泉水為漈。當中有人煙雞犬的聲音,(于是李庭他們)尋找聲音,渡過溪水,忽然到了一個村落,(村落) 大約坐落在溫州與福建的中間,天地之間有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農田、泉水、竹林、果樹和草藥,在連著的橫木上架設橋梁(廊橋),(村落)有三百余戶人家。(村落)四面環繞著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這里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人們非常懂得禮節,野鳥叫做鴝(亦稱“八哥”),飛起來很像鶴。人們的家中只有祭祀時才宰殺,沒有原因不能殺生,殺生就會發生地震。有一個老人,被眾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幾百匹布,用來為寒暑做準備。突然見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驚異。問他們從何而來,袁晁之亂是否已經平定,現在國家形勢如何,當時的朝政怎么樣。(李庭)詳細地據實回答。(李庭)于是說:“愿意來此居住,可以不可以 ”(老人)說:“這里的地方狹窄,住不下?!?接著),老人招待他們吃飯,其間被當作主客敬重對待。然后辭行,砍樹做記號?;氐郊遥?李庭)再次入山尋找上次的蹤跡,但群山萬壑,再也尋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四、【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文段一: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選自《禮記 學記篇》)文段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選自《禮記 大學篇》)①有定:確定志向。8. 下列加點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 雖有至道/止于至善B. 教然后知困/困獸猶斗C. 慮而后能得/深思熟慮D. 靜而后能安/靜以修身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故曰:教學相長也。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10. 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南宋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B.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的斷句是對的。C. 《禮記》中提及的“大學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在當時社會中的具體實踐。D. 兩文都論述了與學習相關的道理,文段一強調了教學相長的重要性,文段二則提到知道至善的的境界后就要確定志向,進而心無雜念地學習。11. 請結合“學習金字塔”的圖例談談為什么“學學半”是一種主動且高效的學習。【答案】8. B 9. 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②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10. C11. “學學半”的意思是: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根據“學習金字塔”的圖例可知,這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學習之后的知識留存率達到了90%,可見這種學習方式是主動且高效的。【解析】【8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答題時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分析。A.相同,都是“極”的意思;B.不同,困惑/陷入困境;C.相同,都是“考慮”的意思;D.相同,都是“寧靜”的意思;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重點詞:故,所以;長,促進。②重點詞:本,根本;末,枝末。【10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內容。C.有誤,“大學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在當時社會中是無法做到的;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閱讀拓展。“學學半”的意思是: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從“學習金字塔”的圖例中可以看出,“教授給別人”即“學學半”的學習方法,屬于主動學習,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教授給他人,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為75%至90%,在各種方法中是最高的,可見“學學半”是一種主動且高效的學習。【點睛】參考譯文:文段一: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上說“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文段二: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五、【河南省濮陽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乙】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父因以為名。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于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于其冢。父義之,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17. 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甲文中“怒而飛”,“怒”是“振奮”之意,這里指大鵬用力振動翅膀。B. 乙文中“未冠”是“尚未加冠”,說明岳飛還未滿二十歲就力大無窮。C. 乙文中“誦習達旦不寐”的“不寐”是“不睡覺”的意思,表現岳飛學習勤奮刻苦。D. 甲文中“野馬也,塵埃也”,“野馬”指山野中的霧氣,莊子把大鵬與“野馬”“塵?!毕啾?,突出大鵬的碩大無比,表達了作者的贊嘆之情。18.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9. 甲文想象奇特,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本文想象手法的運用。20. 請你結合甲乙兩文,說說岳飛名和字的由來及寓意。【答案】17. D 18. (1)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2)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19. ①在想象中夸張:如對鯤鵬形象之大的描繪;②在想象中對比:列舉野馬、塵埃和鯤鵬進行對比來闡述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追求逍遙的境界。(任意答出兩點即可)20. 乙文中說岳飛出生時,正好有一只大鳥落在屋頂。為此,其父為兒子起名“岳飛”,取字“鵬舉”,希望他能像甲文中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向遠大、善借長風的大鵬一樣,展翅高飛、鵬程萬里。【解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D.作者在想象中進行對比,極寫鯤、鵬之大,與之相呼應的,作者又舉出了野馬、塵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憑借的道理;故選D。【18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1)重點詞語:摶(tuán):鳥類向高空盤旋飛翔。扶搖:一種旋風,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九,表虛數,不是實指。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以:憑借。息:風。(2)重點詞語:蒼蒼:深藍。其正色邪: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其,抑,或許。正色,真正的顏色。邪,同“耶”,疑問語氣詞。極:盡。【19題詳解】本題考查表現手法。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奇特,他善于通過夸張的手法塑造形象,如“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展現了鯤鵬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形象,顯現出廣闊的意境;在對比中突出事物的形象,展現出非凡的想象力。如“野馬也,塵埃也”,把“野馬”“塵?!迸c“鯤鵬”對比,一小一大,對比強烈,突出了鯤鵬碩大無比的形象;莊子善于通過虛構的寓言講述道理,表達情感,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形象化。本文通過講述鯤鵬的“逍遙游”的故事,表達了莊子渴望脫離現實、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的志趣,同時也闡述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得依附一定的條件,他們的活動都有所憑借的道理。【20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形象分析。結合甲文中“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從形體上看,大鵬碩大無比;結合“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可知,大鵬振翅而非,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看出大鵬必然力大無窮;結合“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知,大鵬要從北冥飛到南冥,看出大鵬志存高遠;結合“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鵬善借長風。結合乙文中“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父因以為名”可知,岳飛出生時,有大雁般的鳥,在屋頂上飛鳴,其父母便為他取名“岳飛”。希望他能像甲文中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向遠大、善借長風的大鵬一樣,展翅高飛、前程遠大。【點睛】參考譯文:(甲)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好像懸掛在天空中的云。這只鵬鳥啊,在海水運動的時候將要飛到南海去。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洱R諧》記載說:“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而離開?!鄙揭爸械撵F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有生命的萬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中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乙)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世代務農。岳飛出生時,有大雁般的鳥,在屋頂上飛鳴,其父母便為他取名“岳飛”。岳飛年少時就很有氣節,沉穩忠厚,很少說話。家里比較清貧,卻努力學習,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撿木柴作為火燭照明,背誦復習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覺。(岳飛)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氣,不到二十歲,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劍和八石重的硬弩。(岳飛)跟著周同學習射劍,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術,能左右開弓。周同死去,岳飛十分悲痛,每逢夏歷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會準備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岳和認為兒子為人仗義,說:“時下你應該去報效國家,即使為國捐軀也是大義凜然。”六、【湖北省黃石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記游定惠院蘇軾黃州定惠院①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禪師②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ò锥鴪A,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③彈雷氏琴,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④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緣⑥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圍,乞其藂橘⑦,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注釋】①定惠院:在黃州東南。蘇軾初到黃州時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時已移居雪堂。②參寥禪師:僧人道潛,蘇軾友人。③崔成老:廬山道士,精古琴,蘇軾的摯交琴友。④鬻(yù):賣,這里作“買”講。⑤瀹(yuè):浸漬。⑥夤(yín)緣:循沿。⑦藂(cóng)橘:一叢橘樹,藂同“叢”。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蘇軾友人。8. 下列對文中畫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A.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B.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C.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D.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9. 下面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是一篇記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記錄了他游定惠院時的所見所聞所感。B. 開頭即寫海棠每歲盛開,必去觀賞,可見作者對這株海棠喜愛之深。C. 雖然“園已易主”,但以蘇軾之故,主人對定惠院東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愛護。D. 本文是作者應徐得之之請而作,以作為日后回憶時的談資。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2)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答案】8. B 9. A10. (1)這個新主人雖說是市鎮人,然而因為我的緣故,所以對這園子還能培育整治。(2)當時姓何的人家正在竹林間蓋房子,地基已開辟好了,于是在竹園下擺起了酒席。【解析】【8題詳解】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結合語法,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園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堅韌,樹的筋脈都顯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頭頸。根據句意可知,本句包括四個分句:“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因此可斷句為: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A.“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有誤,應為“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基本原則是“留、替、調、補、刪”。翻譯句子時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語:(1)雖,雖然;市井人,指商賈,城市中流俗之人;然,連詞,表轉折;以,因為;故,緣故。(2)時,當時;作,建造;既,已經;遂,于是,就。【點睛】參考譯文:黃州定惠院東邊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葉特別繁榮茂盛。每年花開的時候,我都會帶著客人前去喝酒,已經五次醉在這海棠樹之下了。今年又和參寥禪師以及其他兩三個人去訪賞,然而那個園子已經換了主人。主人雖然是個市井之人,但因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這個園子。園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堅韌,樹的筋脈都顯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頭頸。花為白色且很圓,好像很多顆大粒的珍珠,香氣和顏色都很不平凡。這種樹不討人喜歡,主人本來想過一陣砍去,也是因為我的緣故,沒有被砍掉。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個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整潔,好像吳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討人喜歡。我醉躺在小板閣上,一會醒了,聽見客人崔成老彈奏雷氏琴,琴聲像悲鳴的風和微亮的月光,錚錚有聲,得到的享受是人間所沒有的。到了晚上徒步來到城東,買了一個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著小溝,走進了姓何與姓韓人家的竹園。那時何氏在竹林之間修筑大堂,已經把地方都騰出來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蔭下。有一個叫劉唐年的主簿,送給我們一種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腿诉€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訪了姓何人家的小園子,跟他要了一叢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邊??腿诵斓弥R上就要啟程到閩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于是懇請我記下今天之事,作為以后的談資。那個時候參寥是唯一一個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棗湯代替了酒。七、【湖北省武漢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王恩傳王恩字澤之,開封人。以善射入羽林①。神宗閱衛士,挽強中的,且偉其貌,補供備庫副使。為河州巡檢,羌人②寇蘭州。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遷涇原將。嘗整軍出萬惠嶺,士饑欲食,恩倍道兼行,眾將士洶洶。已而遇敵數萬,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諸將始服。羌扣壁③愿見,恩單騎徑出,遙與語,一夕羌引去。哲宗召見,語左右曰:“先帝時宿衛人④,皆杰異如此?!绷魹辇?、神衛都指揮使⑤“,遷都虞候。契丹使來,詔陪射。一使者問:“聞涇原有王騎將,得無是乎?”應曰:“然。”射三發皆中,使相視皆嘆。嘗汰禁卒⑥數十人,樞密都承旨請命覆視⑦,恩言:“朝廷選三帥,付以軍政,今去數十冗卒而不足信,則其他無可為者。”帝立為罷之。眷顧甚寵,賜居宅,又賜城西地為園圃。薨,年六十二,追封開府儀同三司。【注】①羽林:一般指禁軍。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于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國都警備任務的軍隊。②羌人:指羌族,古代少數民族。③壁:舊時兵營四周的墻壁,泛指防御、戒備的工事。④宿衛人:貼身護衛。⑤龍、神衛都指揮使:與后文中的“樞密都承旨”“開府儀同三司”都是宋代所設的官職。⑥禁卒:牢房看守。⑦覆視:復查。11.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羌人寇蘭州 寇:侵犯B. 井、灶皆具 具:齊全C. 語左右曰 語:告訴D. 今去數十冗卒而不足信 信:誠信12.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A.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B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C.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D.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13. 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恩在神宗檢閱衛兵時,施展過人的射箭技藝,再加上他身材魁梧高大,而受到了神宗賞識。B. 王恩在涇原任將領時,為立威號令士卒不得進食加速行軍,才得以搶占先機,終為人所信服。C. 王恩奉哲宗之命陪同契丹使者射箭時,射出三箭,發發命中,博得契丹使者異口同聲地稱贊。D. 王恩面對樞密都承旨請求朝廷復查幾十個禁卒被清退一事,三言兩語就說服了哲宗停止復查。14. 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羌扣壁愿見,恩單騎徑出,遙與語,一夕羌引去。【答案】11. D 12. A 13. B14. 羌人敲打兵營圍墻表示想要面談,王恩一個人騎著馬徑直出來,遠距離地與羌人對話,一個夜晚羌人就收兵離開了。【解析】【11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理解。D.句意:現在清退幾十名多余無用的士卒還不能被朝廷充分地信任。信:信任。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本句句意為:王恩在蘭州城下與羌人交戰,身中兩箭,他拔出箭繼續作戰,斗志更加昂揚。“恩搏戰城下”點明人物和戰斗地點,應斷開;“中兩矢”是說受傷情況;“拔去復斗”是中箭后的舉動,應斷開;正確劃分: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B.“為立威而號令士卒不得進食加速行軍”理解有誤。王恩率領軍隊向萬惠嶺進發途中,是出于形勢危急刻不容緩,才不顧及士兵饑餓想要進量的訴求,而下令以加倍速度趕路;故選B。【14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本句重點詞語:扣,敲打;壁,圍墻;愿,想要;徑,徑直;出,遙,遠距離;語,對話;夕,夜晚;去,離開。【點睛】參考譯文:王恩字澤之,是開封人。王恩憑借擅長射箭進入羽林軍,神宗檢閱衛兵時,見他拉開強弓射中目標,并且看中他身材魁梧高大,于是補授他為供備庫副使。王恩擔任河州巡檢時,羌族進犯蘭州,王恩在蘭州城下與羌人交戰,身中兩箭,他拔出箭繼續作戰,斗志更加昂揚。王思升任涇原將領。他曾經率領軍隊向萬惠嶺進發,士兵饑餓想要進食,王恩卻下令以加倍速度趕路,一眾將士都騷亂不寧。不久遇到幾萬敵軍,王恩率軍搶先進入壁壘,水井、爐灶都很齊備,各位將領這才對他心服口服。羌人敲擊壁壘求見,王恩單槍匹馬徑直從營壘中沖出,遠遠地與羌人談判,一夜之間羌人就引兵退去了。哲宗召見王恩,對身邊的人說:“先帝時候的隨身衛兵,都是這般卓越不凡?!闭茏诹粝滤麚锡?、神衛都指揮使,升任為馬軍都虞侯,契丹使者到來,哲宗下詔令王恩陪射。使者問道:“聽說涇原有位姓王的騎兵將軍,莫非就是您嗎?”王思回答說:“正是。”王思射出三箭,都命中目標,使者都相對注視異口同聲地稱贊他。王恩曾經清退了幾十個牢房看守,樞密都承旨請求朝廷復查,王恩說:“朝廷擢選三帥,授以軍政大權,現在清退幾十名多余無用的士卒還不能被朝廷充分地信任,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沒有什么能做的了。”皇帝因此立即停止復查?;实蹖λ都雨P照優遇寵幸,賜予住宅,又將京城西邊的一塊地賜給他做園圃。王恩逝世,享年六十二歲,追封開府儀同三司。八、【江蘇省泰興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廬山之面,在南康,數十里皆壁。水從壁罅①出,萬仞直落,勢不得不森豎躍舞②,故飛瀑多,而開先為絕勝。登望瀑摟,見飛瀑之半,不甚暢。沿崖而折,得青玉峽,峽蒼壁立,匯為潭,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嚙③而斗。不勝,久乃斂狂斜趨④,侵其趾而去。次日晨起,復至峽,觀香爐紫煙,心動。僧曰:“至黃巖之文殊塔,瀑勢乃極?!闭榷?,磴狹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進,石愈嵚⑤。白日蒸崖如行熱冶⑥中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既至半,力皆憊,游者昏昏愁墮,一客眩思返。余曰:“戀軀惜命,何用游山?且而與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節選自袁宏道《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注】①罅:縫隙。②森豎躍舞:聳立舞動。③嚙:咬。④斂狂斜趨:收斂狂態,斜著快速流過。⑤嵌:高險。⑥冶:熔爐。7. 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下列表格中加點字。原文詞句 方法 解釋橫偃側布 成語推測法:偃旗息鼓 (1)______侵其趾而去 語境推測法 (2)______見飛瀑之半,不甚暢 課內遷移法:漁人甚異之 (3)______而開先為絕勝 查閱工具法:①能承擔②美好③超越 (4)______(填序號)8.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巨石當其下A.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 其真無馬邪(《馬說》)C. 其視下也(《北冥有魚》)D. 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9. 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白日蒸崖如行熱冶中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10. 翻譯下列句子。(1)且與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11. 【甲】【乙】兩文兩篇游記,寫景手法多樣,極富情趣,請結合提示填空。【甲】文運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寫游魚與潭水相映成趣,來表現潭水①_____?!疽摇课倪\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瀑布之水從好勝到妥協的變化,表現它②_____的一面。山水本無情,卻被歷代文人士大夫賦予豐富的情感內涵。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心中的苦悶難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文中“③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話)與久謫荒遠的孤寂、凄涼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十一年賦閑,四處游山玩水。游廬山瀑布,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瀑布之景的④______之情。可見山水寄情,因人而異。【答案】7. ①. 倒下 ②. 離開 ③. 很 ④. ② 8. C9. 白日蒸崖/如行熱冶中/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10. (1)況且與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 (2)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傍的。11. ①. 清澈澄靜 ②. 剛柔并濟(意思對即可) ③. 凄神寒骨 ④. 悄愴幽邃 ⑤. 癡迷【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1)成語“偃旗息鼓”的意思為:放倒旗子,停止敲鼓。由此可知,這里“橫偃側布”的“偃”應解釋為“放倒,倒下”;(2)“侵其趾而去”意思是:漫過石的底部而離開,根據語境推測可知“去”解釋為“離開”;(3)“漁人甚異之”中“甚”解釋為“很”,由課內知識遷移可知,“不甚暢”中“甚”也解釋為“很”;(4)字典的三個意思分別是“能承擔”“美好”和“超越”,聯系文言文翻譯:而開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觀)是最美的?!懊篮谩备险Z境。故選②。【8題詳解】考查一詞多義。例句:其:代詞,它。A.助詞,放在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B.助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C.代詞,指代“它”;與例句中“其”相同;D.語氣詞,表委婉語氣,略等于現代漢語的“大概”故選C。【9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作答此題,要根據句意及句子結構劃分。句子意思是:白天的陽光蒸著山邊,人好像行走在燒熱的熔爐中,隱約聽到這些客人都發出嘆息聲。“白日蒸崖”描寫陽光曬著崖邊,表達完整的意思,“如行熱冶中”寫人的感覺,“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描寫客人的嘆息聲,故正確的斷句為:白日蒸崖/如行熱冶中/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10題詳解】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匯。本題重點詞:(1)且而:況且;孰若:哪里比得上。(2)可:大約;皆:全;依:依傍。【11題詳解】考查文章主題的理解。第一空,聯系甲文,結合第二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內容可知,第二段正面寫魚,側面寫水,運用側面描寫,“皆若空游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的特點,所以可以填:清澈澄靜。第二空,聯系乙文,結合第一段“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嚙而斗。不勝,久乃斂狂斜趨,侵其趾而去”的內容可知,這里運用擬人,賦予了水人格化特征。水遇石,咬石與之斗爭,相持不下,只能收斂狂態斜著快速流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瀑布之水從好勝到妥協的變化,表現了它剛柔并濟的一面。第三、四空,聯系甲文,由“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可知,眼前的景象觸發了作者被貶謫外放的孤獨悲涼的心情,用文中的話就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第五空,聯系乙文,由“水從壁罅出,萬仞直落,勢不得不森豎躍舞,故飛瀑多,而開先為絕勝”可知,作者先去開先寺登樓望瀑布之盛景?!把匮露?,得青玉峽,峽蒼壁立,匯為潭,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則寫出瀑布水流形態多種多樣,氣勢磅礴壯觀;“至黃巖之文殊塔,瀑勢乃極”則是寫作者第二天去看黃巖峰瀑布。“磴狹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和“白日蒸崖,如行熱冶中”寫出了登黃巖峰山路的坎坷難走和天氣的酷熱難當。“戀軀惜命,何用游山?”則寫出了作者對登黃巖峰觀瀑布的興致極高,不惜冒險登頂觀瀑布。這里表現的是作者對瀑布美景的癡迷之情。點睛】參考譯文:【甲】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樂似的。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乙】廬山的一面,朝著南康,幾十里都是峭壁。水從崖壁的縫隙中流出,萬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勢流出的水不得不聳立舞動,所以飛瀑很多,而開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觀)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樓,見飛瀑躍到一半,不很流暢。瀑水遇到崖石而轉,水流到了青玉峽,峽谷蒼翠碧綠地聳立著,(瀑水)匯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橫倒側淌,掠過潭而前行,與石相遇,水就咬著石而與石爭斗。瀑水沒有取勝,相持了一段時間就收斂狂態斜著快速流過,漫過石的底部而離開。第二天早晨起來,再次來到峽谷,觀看香爐峰日出時紫煙升騰,心中激動。僧人說:“到黃巖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氣勢壯觀至極。”我們就拄杖前行,石級狹窄而且多轉彎,芒草葉(象刀一樣)割人臉。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險。白天的陽光蒸著山邊,人好像行走在燒熱的熔爐中,隱約聽到這些客人都發出嘆息聲。已經走到一半,大家力氣都用盡很疲憊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個客人頭暈想返回。我說:“你如果愛惜你的性命,為何要來游山?況且你與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氣增了百倍。九、【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昔劉夢得嘗愛終南、太華、女兒、荊山,以為此外無奇秀,及見九華,始自悔其失言。是說也,嘗竊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蓮花峰,改九子為九華。予舟過江上。望數峰空翠,約略如八九仙人云。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陽①西南行,則峰攢岫復②,環奇百出;而入其中,則曠以隱。由山麓褰裳③,則寒泉數十百道,噴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則奧④以靜。蓋巖壑龍旋,白云蓊郁,道士⑤之所族處者,是為化城⑥。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龍之攫明珠者,是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虛白之氣,遠接江海。……于是擇其可游者,曰東巖。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數間刻王守仁手書。天柱峰最高,俯視化城為一盂。絕壁矗立,亂山無數,所謂“九十九峰”者。迷離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層波巨浪。青則結綠⑦,紫則珊瑚,夕陽倒蒸,意眩目奪。蓋至此而九華之勝乃具。惜非閑人,不得坐臥十日,招太白、夢得輩于云霧間相共語耳。——(清)施閏章《游九華記》,有刪改。【注釋】①青陽:即今安徽青陽。②峰攢岫復:峰巒聚集繁復。③褰(q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④奧(yù):幽深。⑤道士:這里指和尚。⑥化城:指化城寺,在九華山西南部。⑦結綠:寶玉名。閱讀這篇游記,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行蹤 所見 賞析精彩 質疑解惑(1) 望數峰空翠,約略如八九仙人云。 (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左邊的句子。入九華山 由青陽西南行,則峰攢山由復……循檐送目,虛白之氣,遠接江海。 (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字詞。 ①外峻中夷( ) ②蓋巖壑龍旋( ) (5)劃波浪線的兩句話都運用了①__________的表現手法,突出了九華山山內的②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的特點,說明九華山是建造寺廟的勝地。登上東巖 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數間刻王守仁手書 (3)請用“/”給上面這句話斷句,限2處。 東巖,曾是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聚徒講學之處,如今雖遭冷落,但對出身于理學世家的作者來說卻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他對王守仁蹤跡的探尋,顯示出高雅的情趣。攀天柱峰 絕壁矗立,亂山無數,……意眩目奪。 (6)作者觀景至此早已情有所動,聯系全文,說說文章結尾表達了作者的哪些感情。【答案】(1)舟過江上(2)①平,平坦②像龍一樣(3)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數間/刻王守仁手書(4)遠望群峰高聳青翠,形狀大約像八九個仙人。(5)①對比②寬廣隱蔽 ③幽深靜謐(6)表達作者對九華山景色的贊美,對古代高人雅士的追慕,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清高自賞之意。【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根據“望數峰空翠,約略如八九仙人云”可定位在第一段,結合上文“予舟過江上”可知,行蹤為:舟過江上。(2)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翻譯注意結合句子含義理解。①句意:外觀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夷:平坦;②句意:山巖溝壑像龍一樣盤旋往復。龍:名詞作狀語,像龍一樣。(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注意結合句子翻譯及語法分析。句意:東巖上有堆云洞、幾間僧房,刻著王守仁的親筆書法。“堆云洞”“僧屋數間”是“有”的賓語,故在“數間”后斷句?!岸言贫础薄吧輸甸g”又是并列關系,在“洞”后斷句;故斷句為: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數間/刻王守仁手書。(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望:遠望;約略:大致,大體上。(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畫波浪線的兩句意為:青陽縣西南出發,峰巒聚集繁復,沿路環繞許多奇峰,紛紛出現。進入其中,地勢寬廣而隱蔽。沿著山麓撩起衣裳,涉水而行,幾十幾百道清涼的泉水,噴涌激射在沙石上,水珠雪白,飛濺如玉,發出哀傷如弦樂的聲音。進入其中,就顯得幽深而靜謐。“曠以隱”與“奧以靜”形成對比,突出了九華山山內的寬廣隱蔽和幽深靜謐的特點。(6)本題考查作者情感分析?!吧w至此而九華之勝乃具”表現出作者對九華山景色的贊美;“惜非閑人,不得坐臥十日,招太白、夢得輩于云霧間相共語耳”表現出對古代高人雅士的追慕,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清高自賞之意。【點睛】參考譯文:以前劉禹錫曾經喜愛終南山、華山、女幾山和荊山,認為除此之外沒有什么神奇秀麗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華山,才后悔自己不該說出這樣的話。這種說法,我曾經有所懷疑。而李白認為山上有蓮花峰,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我從江上乘船經過,遠望群峰,高聳青翠可數,隱約像八九個仙女。九華山外觀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從青陽縣西南出發,峰巒聚集繁復,沿路環繞許多奇峰,紛紛出現。進入其中,地勢寬廣而隱蔽。沿著山麓撩起衣裳,涉水而行,幾十幾百道清涼的泉水,噴涌激射在沙石上,水珠雪白,飛濺如玉,發出哀傷如弦樂的聲音。進入其中,就顯得幽深而靜謐。山巖溝壑盤旋往復,白云繁盛濃郁,道士 (和尚)所聚集居佳的地方,這就是化城寺。一座山峰屹立,四面山峰的云彩聚合而來,像群龍抓取明珠,這就是金地藏塔。沿著房檐縱目眺望,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氣,飄向遠方連接了江海。……于是選擇值得游覽的地方,人稱東巖。東巖上有堆云洞、幾間僧房,刻著王守仁的親筆書法。王守仁收徒講學時,在此游玩休息過,寫有《東巖燕坐詩》。如今尋求他的講堂所在,已經沒有人再知道了。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頂)俯視化城寺就像一個缽孟。峭壁高聳,有無數高低不一的山峰,就是所說的“九十九峰”了。山峰模糊不清,難以分辨,像海潮涌起,掀起層層波浪。青翠的山峰如同綠寶石,紫色的山峰如同珊瑚,夕陽的余熱蒸發水氣上升,詩人意亂眼花。大約到了這里九華山的勝境才算具備了??上也皇情e散之人,不能在此休息十幾天,招呼李白、劉禹錫等人在云霧間互相交談。十、【江西省贛州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①武風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性好閑,不謀榮利。嗜酒,簞瓢屢空,晏如①也。凡游藝雜技,過日即知之。②滇多產細竹,堅實可為箸。武生以火繪其上,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奪鬼工。人奇之,每得其雙箸,爭購錢數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貧者,因以為利。生顧未嘗售也,頗自矜重,一箸成,輒把玩不釋,保護如頭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復悔,悔而復作。然靳不輕與人。好事者每瞷②其謀醉時,置酒招之,造必盡歡。酒酣,以火與箸雜陳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頃刻完數十箸,揮手不顧也?;蛴诰浦幸泽缦鄬?,則怒,拂衣出,終身不與之見?;蛴鲐毷考搬尩勒吡鳎嬉岳ЦF,輒忻然為之,雖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饋遺,皆以武生箸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節選自《虞初新志》,有刪改)【注】①晏如:安定的樣子。②(jiàn):窺視,窺探。(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①嘗 _______②造 _____③或 _______(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人奇之,每得其雙籌,爭購錢數百。②或于酒中以著相屬,則怒,拂衣出。(3)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武風子的人物形象。【答案】(1) ①. 曾經 ②. 到 ③. 有人(2)①人們對之感到驚奇,每每為求得他的一雙筷子。②有人在喝酒過程中以做筷子的事來囑托他,他就發怒,終身不再與他相見。(3)技藝精湛,特立獨行,樂于濟貧。 【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考查詞義。①句意:武生卻不曾出售。嘗,曾經。②句意:他一到必定喝得盡興。造,到。③句意:有人在喝酒過程中以做筷子的事來囑托他?;颍腥?。【小問2詳解】本題考查句子翻譯。①重點字詞:奇,對……感到驚奇;數,幾。②重點字詞:或,有人;屬,囑托。【小問3詳解】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依據“武生以火繪其上,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奪鬼工”可見,他技藝精湛;依據“生顧未嘗售也,頗自矜重,一箸成,輒把玩不釋,保護如頭目?;蜃砗笸纯蓿し僦?,醒復悔,悔而復作”可見,他特立獨行;依據“或遇貧士及釋道者流,告以困窮,輒忻然為之,雖累百不倦”可見,他樂于濟貧。【點睛】參考譯文:①武風子,是滇南武定州人。生性喜好閑散,不求榮華名利。喜歡喝酒,每天只圖醉,簞瓢每每是空的,(卻)也淡定。凡是游藝雜技之類,他過目就知道了(原理)。②滇地多產細竹,(細竹)堅硬扎實可做筷子。武恬用火燙的方法在上面繪畫,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妙絕倫,巧奪天工。人們對之感到驚奇,每每為求得他的一雙筷子,爭相用數百錢購買。于是武恬的那些貧窮的朋友、親戚,(常常)借此來謀利。武恬卻不曾出售,頗為矜持,一根筷子做成了,就把玩不放手,像保護自己的性命一樣。有時(他)醉酒后痛哭,(把筷子)都燒毀了,酒醒后又后悔,后悔而后又再做,但是不輕易給人。有好事的人趁他買醉時,拿酒招待他,他一到必定喝得盡興。酒喝得酣沉了,人們把火和筷子錯雜地放在(他)面前卻不說話。他伸出雙臂站起,頃刻之間就制作完成幾十雙,揮揮手頭也不回(就走了)。有人在喝酒過程中以做筷子的事來囑托他,他就發怒,披衣而去,終身不再與其相見。有時遇到貧士以及佛門、道家之人,把窮困情況告訴他,他就欣悅地為他們做筷子,即使做上百雙也不厭倦。于是滇地士大夫有時相互之間贈送禮品,都把武恬做的筷子看得很珍重。王公大人到滇地游玩,沒能得到武恬做的筷子就算是不風光的事。十一、【江西省九江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節選自《禮記·學記》)【乙】玉不琢,不咸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弧澳罱K始典①于學”,其此之謂乎!(節選自《禮記·學記》)[注]①典:經常。9. 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旨( ) (2)琢( )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1. 關于學習方面,甲、乙兩段文字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答案】9. ①. 味美 ②. 雕琢10. (1)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2)因此古代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興辦教學放在首要地位。11. ①學習能夠讓人明理;②學習能使人知道自身不足,使人進步;③教學相長,教人和學習可以相互促進;④要經常不忘學習;⑤要把學習放在首位。(答對其中兩點即可)【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不知其旨也”意為: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2)“玉不琢”意為:玉石如果不加琢磨。琢:雕琢。【10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1)雖:雖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2)是故:因此;為:作為;先:首要。【11題詳解】本題考查啟示道理。結合【甲】“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可知,學習能讓人明白事理,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自我反省、自我勉勵;由“故曰:教學相長也”可知,教人和學習可以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結合【乙】“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念終始典于學”可知,要時刻不忘學習,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點睛】參考譯文:【甲】雖然有美味菜,(如果)不品嘗(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學習(它),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這樣以后(注:然后,這樣以后。然,這樣。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別人這樣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以后能夠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br/>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乙】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會成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過學習,就不會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種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國家、統治百姓的時候,總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渡袝返摹秲睹菲f:“要始終如一地注重學習?!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十二、【青海省西寧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選自《禮記·雖有嘉肴》)【乙】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明理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節選自劉開的《問說》)9.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不知其旨也 旨:(2)《兌命》曰“學學半” 學: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弗學,不知其善也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B. 好學而不勤問 潭西南而望C. 其此之謂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D.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11. 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2. 選文【甲】論述了_____ 的關系,選文【乙】論述了______的關系。兩篇選文的論述,對你的學習分別有什么啟發?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 (1)味美(2)“學”同“敩”,教導 10. A11. 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12. ①. 教與學 ②. 問與學 ③. 教學相長,即教人和學習是互相促進的。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④. 學習要勤學善問,只有真正的好問者,才能學到知識。【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解釋,注意結合語境。(1)句意: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兌命》說:“教人占學習的一半。“學”同“敩”,教。【10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A.它的,代詞/它的,代詞;B.卻,連詞,表示轉折/不譯,連詞,表示修辭;C.不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思/的,助詞;D.不譯,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啊,呢,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故選A。【11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注意重點詞語有:是故:所以。困:困惑。【12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①從甲文主旨句“教學相長也”,可知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可概括出甲文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②從乙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可知,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可概括出乙文論述的是問與學的關系;③甲文的中心句“教學相長也”,說的是教人與學習是互相促進的,聯系我們的學習生活實際可以得出: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啟發;④乙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說的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梢缘贸觯簩W習要勤學善問,只有真正的好問者,才能學到知識的啟發。【點睛】參考譯文:【甲】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秲睹飞险f:“教人占學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乙】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十三、【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公一女,嫁為畿輔①某官某妻。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②而語女曰:“而③翁長銓④,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出,駕而宿于朝房,旬乃還第。婿竟不調。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東。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后公改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公固辭。太監泣曰:“是非賄得之。昔先皇頒⑤僧保⑥所貨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別公,公固知某不貪也?!惫苤閮娶咚\中紉之。后還朝,求太監后,得二從子。公勞之曰:“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皆曰:“然?!惫唬骸叭缬袪I,予佐爾賈⑧?!倍有挠?,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皆陽應曰:“諾?!惫珜掖僦?,必如約。乃偽為屋券,列賈五百金,告公。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節選自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注】①畿輔: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②恚:怨怒。③而:你,代詞。④長,長官。這里是“做……長官”之意。銓(quán),“銓部”是吏部別稱,其長官稱尚書。⑤頒:賞賜。⑥僧保:人名,不詳。⑦內:同“納”,放入。⑧賈:同“價”,錢。10.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①公固知某不貪②若翁廉11. 下列每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年且九十(《愚公移山》)B. 寄言于母/鵬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魚》)C. 與公甚相得也/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D. 是非賄得之/是魚之樂也(《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2. 下面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翱的女婿因不滿岳父官居吏部尚書卻不肯將他調任京城,所以不讓妻子回娘家。B. 王翱對女婿的無禮行為很生氣,女婿最終受到感召,不再要求調任。C. 太監某臨別之際將御賜的四枚西洋珠贈與王翱,但王翱還朝后尋得太監某的兩個貧苦侄兒,將四枚西洋珠原封不動地資助給了他們。D. 本文表現出王翱為官剛正廉潔、不徇私情,為人真誠善良、重情重義的高尚品質。13. 請用“/”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紉之14.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①二子心計,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②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答案】10. ①本來;②你們。 11. D 12. B13. 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紉之。14. ①太監的兩個侄子心里盤算,王公無法辦到,只不過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罷了。②王公拆開披襖,取出寶珠交給他們,那包裹的記號,仍然是原來的樣子。【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句意:您本來就知道我并不是貪財的人啊。固,本來。②句意:你們的老人很廉潔。若,你、你們。【11題詳解】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況且/將近;B.給/到;C.投緣/找到;D.這/這;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B.“婿竟不調”只強調了結果:女婿最后沒有調任,本項“女婿最終受到感召,不再要求調任”有誤;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子意思:王公接受了寶珠,放進自己所穿的披襖,把它縫在里面。“內所著披襖中”“紉之”與前文“公受珠”為順承的關系;正確斷句為: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紉之。【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①計,盤算;無從,無法;特,只;故人,老朋友。②授,給予、交給;識,同“志”,記號;宛然,依然,原來樣子。【點睛】參考譯文:王公有一個女兒,嫁給京城附近做官的某人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愛女兒,每當接女兒回娘家,女婿堅決不讓走,他怨怒地對妻子說:“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把我調任做京城的官職,那么你就可以時時侍奉母親;況且調動我就像搖下正在凋落的樹葉罷了,可是你父親硬要這樣吝惜力氣,是何道理?”女兒托人帶話給母親。夫人一天晚上擺上酒,跪著稟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氣,拿起桌上的器物打傷了夫人,走出門外,坐車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終于沒有調進京城。王公做都御史時,同太監某人鎮守遼東。這個太監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處得很好。后來王公改調兩廣任職,太監哭著送別,贈送四枚大寶珠。王公堅決辭謝不接受。太監哭著說:“這大寶珠不是受賄得到的東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買來的西洋珠賞賜給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給您贈別,您本來就知道我并不是貪財的人啊?!蓖豕邮芰藢氈椋胚M自己所穿的披襖,把它縫在里面。后來回到朝廷,尋找太監的后代,找到了他的兩個侄子。王公安慰他們說:“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為貧窮所困吧?”二人都說:“是的?!蓖豕f:“如果你們要有所經營,我幫你們出錢?!碧O的兩個侄子心里盤算,王公無法辦到,只不過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罷了。都假裝答應說:“是。”王公催促他們,一定要按照說定的辦。于是他們就假造了一張買房子的契約,開列的價錢是五百兩銀子,告訴王公。王公拆開披襖,取出寶珠交給他們,那包裹的記號,仍然是原來的樣子。十四、【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乙】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①。師襄子曰:“可以益②矣?!笨鬃釉唬骸扒鹨蚜暺淝?,未得其數也。”有間③,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病!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刷芤??!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⑤,眼如望羊⑥,如王四國⑦,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⑧也?!?br/>(選自《史記 孔子世家 孔子學琴》,有刪改)【注釋】①進:繼續學(新內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間:過了一段時間。④為人:作曲的人。⑤幾然而長:身材高大。⑥眼如望羊:眼睛深邃遠望。⑦如王四國:如同統治著四方諸侯。⑧《文王操》:周文王譜寫的琴曲名。1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②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③丘已習其曲矣__________④有所穆然深思焉__________1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其”,與“不知其善也”中“其”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 其此之謂乎B. 丘未得其志也。C.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17. 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故曰:教學相長也。②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18. 【甲】【乙】兩文都是關于_________的,【甲】文談了“教學相長”的觀點,【乙】文講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 ①. 甘美。 ②. 困惑。 ③. 熟悉。 ④. ……的樣子。 16. B17. ①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②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18. ①. 學習; ②. 孔子向師襄學琴,勤學苦練,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①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甘美;②句意: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③句意: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習:熟悉;④句意: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然:……的樣子。【16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虛詞“不知其善也”中的“其”是代詞,“它”的意思;A.副詞,大概;B.代詞,它;C.加強反問語氣;D.代詞,其中;故選B。【1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①故:所以;長:促進。②學:學習;進:進步。【18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結合【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乙】“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為人也”等內容可知,兩文都是講述關于學習的;結合【乙】“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等內容可知,【乙】文講述孔子向師襄學琴,勤學苦練,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點睛】參考譯文:【甲】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秲睹飞险f:“教人是學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乙】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笨鬃诱f:“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笨鬃诱f:“我還不了解作者?!庇诌^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后,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的確是《文王操》?!?br/>十五、【四川省瀘州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乙超然臺記(節選)蘇軾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①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注釋】①瀹(yuè):煮。16.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B.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C.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D.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17. 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漁人甚異之 異:對……感到驚異。B. 處處志之 志:記號。C. 出沒隱見 見:現。D. 且名其臺曰“超然” 名:命名,取名。18. 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 甲文寫村中人叮囑要離去的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的心情。B. 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貫穿各個事情,最后以南陽高士劉子驥的經歷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C. 乙文寫超然臺四方勝景和四季美景,表現作者能在既有境況下獲得快樂,突出了他超然物外的思想。D. 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生活圖景的共同處在于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民和諧、安寧而且富足。19. 請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2)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答案】16. A 17. B 18. D19. (1)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br/>(2)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使它煥然一新。【解析】【分析】【16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剛到之時,這里連年歉收,到處都有盜賊,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廚房里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饑,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始至之日”是時間狀語,“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是五種并列的生活狀況,“人固疑余之不樂也”是人們對“我”的猜測。故斷為: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故選A。【1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B.句意: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做標記。故選B。【18題詳解】本題考查文章理解和分析。D.這種說法對甲文是合適。乙文是蘇軾到膠西做官時的實際生活情況,根據“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等可知,此時的社會有剝削壓迫,人民生活動蕩不安,貧困不堪。故選D。【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1)語:告訴;云:說;不足:不值得;道:說。(2)因:靠著;葺:整修;新:使……變新。【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以捕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他的樹木,花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漁人就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剛開始非常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復習: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統編版)一、【安徽省宣城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選自韓愈《馬說》)【乙】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H碌们Ю锺R。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馬至者三。(選自《戰國策·燕策一》)注釋:①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③期年:一年。12.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1)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______ (2)執策而臨之 臨______(3)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 (4)反以報君 反______1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1)食之不能盡其材。(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14. 結合語境,用原文回答問題。(1)【甲】文中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中“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結合文本,談談甲文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乙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二、【北京市懷柔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雖有嘉肴《禮記》【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勸 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②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③功在不舍?!疽摇垮洟芏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于荀子《勸學》有刪改)①已:停止。②騏(qí)驥(jì):駿馬,千里馬。③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④鍥(qiè):用刀雕刻。⑤鏤(lòu):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7. 請根據短文內容,給《勸學》中的畫線句準確劃分停頓,以“/”隔開。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8. 下列選項中加點字“學”的意思與“是故學然后知不足”中的“學”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 教學相長也 B. 弗學,不知其善也C. 學不可以已 D. 學學半9. 下列對文中【甲】【乙】兩句的翻譯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翻譯:即使有美味可口菜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理解:類比引入。由“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學至道,不知其善”,強調了吃飯對于學習的重要性。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翻譯:雕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理解:用雕刻過程中不放棄才能成功,來類比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論述了持之以恒對學習的重要性。10. 這兩篇短文都是有關“學習”的論述。不同的是《雖有嘉肴》側重論述①______ 的關系,強調②______(用原文回答); 《勸學》側重論述持之以恒和③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學習的重要性,并借用大量的類比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證明。三、【廣東省東莞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7. 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的意思。文言詞語 理解詞義的方法提示 解釋悉如外人 查閱詞典法:①詳盡、詳細;②盡;③全、都 (1)____(填序號)處處志之 詞類活用法:一狼洞其中 (2)____及郡下,詣太守 課內遷移法:及魯肅過尋陽 (3)____8. 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乙】溫州人李庭等,大歷六年,入山斫樹,迷不知路,逢見漈(jì)水。漈水者,東越方言以掛泉為漈。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之間,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環深映。有象耕鳥耘①,人甚知禮。野鳥名鴝(qú),飛行似鶴,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殺則地震。有一老人,為眾所服,容貌甚和,歲收數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賊平未②,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 ”云:“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置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節選自顧況《仙游記》)【注釋】①象耕鳥耘:耕者以象行為法,耘者如烏之啄食,早期吳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②袁晁賊平未:袁晁農民起義發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這位老者問話的時候已經過去8年。9. 下列各項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殺 B. 此人——為具言所聞/為眾所服C. 具答之/具以實告 D. 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以容10. 請用兩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有好田泉竹果藥連棟架險三百馀家11. 比較【甲】【乙】兩文,從內容與形式上說說它們的相同之處。四、【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文段一: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選自《禮記 學記篇》)文段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選自《禮記 大學篇》)①有定:確定志向。8. 下列加點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 雖有至道/止于至善B. 教然后知困/困獸猶斗C. 慮而后能得/深思熟慮D. 靜而后能安/靜以修身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故曰:教學相長也。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10. 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南宋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B.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的斷句是對的。C. 《禮記》中提及的“大學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在當時社會中的具體實踐。D. 兩文都論述了與學習相關的道理,文段一強調了教學相長的重要性,文段二則提到知道至善的的境界后就要確定志向,進而心無雜念地學習。11. 請結合“學習金字塔”的圖例談談為什么“學學半”是一種主動且高效的學習。五、【河南省濮陽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乙】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父因以為名。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于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于其冢。父義之,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17. 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甲文中“怒而飛”,“怒”是“振奮”之意,這里指大鵬用力振動翅膀。B. 乙文中“未冠”是“尚未加冠”,說明岳飛還未滿二十歲就力大無窮。C. 乙文中“誦習達旦不寐”的“不寐”是“不睡覺”的意思,表現岳飛學習勤奮刻苦。D. 甲文中“野馬也,塵埃也”,“野馬”指山野中的霧氣,莊子把大鵬與“野馬”“塵埃”相比,突出大鵬的碩大無比,表達了作者的贊嘆之情。18.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9. 甲文想象奇特,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本文想象手法的運用。20. 請你結合甲乙兩文,說說岳飛名和字的由來及寓意。六、【湖北省黃石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記游定惠院蘇軾黃州定惠院①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禪師②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ò锥鴪A,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③彈雷氏琴,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④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緣⑥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味極美??蜕杏?,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圍,乞其藂橘⑦,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注釋】①定惠院:在黃州東南。蘇軾初到黃州時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時已移居雪堂。②參寥禪師:僧人道潛,蘇軾友人。③崔成老:廬山道士,精古琴,蘇軾的摯交琴友。④鬻(yù):賣,這里作“買”講。⑤瀹(yuè):浸漬。⑥夤(yín)緣:循沿。⑦藂(cóng)橘:一叢橘樹,藂同“叢”。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蘇軾友人。8. 下列對文中畫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A.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B.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C.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D.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9. 下面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是一篇記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記錄了他游定惠院時的所見所聞所感。B. 開頭即寫海棠每歲盛開,必去觀賞,可見作者對這株海棠喜愛之深。C. 雖然“園已易主”,但以蘇軾之故,主人對定惠院東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愛護。D. 本文是作者應徐得之之請而作,以作為日后回憶時的談資。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2)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七、【湖北省武漢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王恩傳王恩字澤之,開封人。以善射入羽林①。神宗閱衛士,挽強中的,且偉其貌,補供備庫副使。為河州巡檢,羌人②寇蘭州。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遷涇原將。嘗整軍出萬惠嶺,士饑欲食,恩倍道兼行,眾將士洶洶。已而遇敵數萬,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諸將始服。羌扣壁③愿見,恩單騎徑出,遙與語,一夕羌引去。哲宗召見,語左右曰:“先帝時宿衛人④,皆杰異如此?!绷魹辇?、神衛都指揮使⑤“,遷都虞候。契丹使來,詔陪射。一使者問:“聞涇原有王騎將,得無是乎?”應曰:“然?!鄙淙l皆中,使相視皆嘆。嘗汰禁卒⑥數十人,樞密都承旨請命覆視⑦,恩言:“朝廷選三帥,付以軍政,今去數十冗卒而不足信,則其他無可為者?!钡哿榱T之。眷顧甚寵,賜居宅,又賜城西地為園圃。薨,年六十二,追封開府儀同三司。【注】①羽林:一般指禁軍。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于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國都警備任務的軍隊。②羌人:指羌族,古代少數民族。③壁:舊時兵營四周的墻壁,泛指防御、戒備的工事。④宿衛人:貼身護衛。⑤龍、神衛都指揮使:與后文中的“樞密都承旨”“開府儀同三司”都是宋代所設的官職。⑥禁卒:牢房看守。⑦覆視:復查。11.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羌人寇蘭州 寇:侵犯B. 井、灶皆具 具:齊全C. 語左右曰 語:告訴D. 今去數十冗卒而不足信 信:誠信12.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A.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B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C.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D. 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13. 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恩在神宗檢閱衛兵時,施展過人的射箭技藝,再加上他身材魁梧高大,而受到了神宗賞識。B. 王恩在涇原任將領時,為立威號令士卒不得進食加速行軍,才得以搶占先機,終為人所信服。C. 王恩奉哲宗之命陪同契丹使者射箭時,射出三箭,發發命中,博得契丹使者異口同聲地稱贊。D. 王恩面對樞密都承旨請求朝廷復查幾十個禁卒被清退一事,三言兩語就說服了哲宗停止復查。14. 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羌扣壁愿見,恩單騎徑出,遙與語,一夕羌引去。八、【江蘇省泰興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廬山之面,在南康,數十里皆壁。水從壁罅①出,萬仞直落,勢不得不森豎躍舞②,故飛瀑多,而開先為絕勝。登望瀑摟,見飛瀑之半,不甚暢。沿崖而折,得青玉峽,峽蒼壁立,匯為潭,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嚙③而斗。不勝,久乃斂狂斜趨④,侵其趾而去。次日晨起,復至峽,觀香爐紫煙,心動。僧曰:“至黃巖之文殊塔,瀑勢乃極?!闭榷?,磴狹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進,石愈嵚⑤。白日蒸崖如行熱冶⑥中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既至半,力皆憊,游者昏昏愁墮,一客眩思返。余曰:“戀軀惜命,何用游山?且而與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節選自袁宏道《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注】①罅:縫隙。②森豎躍舞:聳立舞動。③嚙:咬。④斂狂斜趨:收斂狂態,斜著快速流過。⑤嵌:高險。⑥冶:熔爐。7. 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下列表格中加點字。原文詞句 方法 解釋橫偃側布 成語推測法:偃旗息鼓 (1)______侵其趾而去 語境推測法 (2)______見飛瀑之半,不甚暢 課內遷移法:漁人甚異之 (3)______而開先為絕勝 查閱工具法:①能承擔②美好③超越 (4)______(填序號)8.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巨石當其下A.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 其真無馬邪(《馬說》)C. 其視下也(《北冥有魚》)D. 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9. 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白日蒸崖如行熱冶中微聞諸客皆有嗟嘆聲10. 翻譯下列句子。(1)且與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11. 【甲】【乙】兩文兩篇游記,寫景手法多樣,極富情趣,請結合提示填空。【甲】文運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寫游魚與潭水相映成趣,來表現潭水①_____。【乙】文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瀑布之水從好勝到妥協的變化,表現它②_____的一面。山水本無情,卻被歷代文人士大夫賦予豐富的情感內涵。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心中的苦悶難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文中“③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話)與久謫荒遠的孤寂、凄涼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十一年賦閑,四處游山玩水。游廬山瀑布,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瀑布之景的④______之情??梢娚剿那椋蛉硕?。九、【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昔劉夢得嘗愛終南、太華、女兒、荊山,以為此外無奇秀,及見九華,始自悔其失言。是說也,嘗竊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蓮花峰,改九子為九華。予舟過江上。望數峰空翠,約略如八九仙人云。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陽①西南行,則峰攢岫復②,環奇百出;而入其中,則曠以隱。由山麓褰裳③,則寒泉數十百道,噴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則奧④以靜。蓋巖壑龍旋,白云蓊郁,道士⑤之所族處者,是為化城⑥。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龍之攫明珠者,是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虛白之氣,遠接江海。……于是擇其可游者,曰東巖。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數間刻王守仁手書。天柱峰最高,俯視化城為一盂。絕壁矗立,亂山無數,所謂“九十九峰”者。迷離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層波巨浪。青則結綠⑦,紫則珊瑚,夕陽倒蒸,意眩目奪。蓋至此而九華之勝乃具。惜非閑人,不得坐臥十日,招太白、夢得輩于云霧間相共語耳。——(清)施閏章《游九華記》,有刪改。【注釋】①青陽:即今安徽青陽。②峰攢岫復:峰巒聚集繁復。③褰(q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④奧(yù):幽深。⑤道士:這里指和尚。⑥化城:指化城寺,在九華山西南部。⑦結綠:寶玉名。閱讀這篇游記,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行蹤 所見 賞析精彩 質疑解惑(1) 望數峰空翠,約略如八九仙人云。 (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左邊的句子。入九華山 由青陽西南行,則峰攢山由復……循檐送目,虛白之氣,遠接江海。 (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字詞。 ①外峻中夷( ) ②蓋巖壑龍旋( ) (5)劃波浪線的兩句話都運用了①__________的表現手法,突出了九華山山內的②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的特點,說明九華山是建造寺廟的勝地。登上東巖 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數間刻王守仁手書 (3)請用“/”給上面這句話斷句,限2處。 東巖,曾是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聚徒講學之處,如今雖遭冷落,但對出身于理學世家的作者來說卻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他對王守仁蹤跡的探尋,顯示出高雅的情趣。攀天柱峰 絕壁矗立,亂山無數,……意眩目奪。 (6)作者觀景至此早已情有所動,聯系全文,說說文章結尾表達了作者的哪些感情。十、【江西省贛州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①武風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性好閑,不謀榮利。嗜酒,簞瓢屢空,晏如①也。凡游藝雜技,過日即知之。②滇多產細竹,堅實可為箸。武生以火繪其上,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奪鬼工。人奇之,每得其雙箸,爭購錢數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貧者,因以為利。生顧未嘗售也,頗自矜重,一箸成,輒把玩不釋,保護如頭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復悔,悔而復作。然靳不輕與人。好事者每瞷②其謀醉時,置酒招之,造必盡歡。酒酣,以火與箸雜陳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頃刻完數十箸,揮手不顧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屬,則怒,拂衣出,終身不與之見。或遇貧士及釋道者流,告以困窮,輒忻然為之,雖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饋遺,皆以武生箸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節選自《虞初新志》,有刪改)【注】①晏如:安定的樣子。②(jiàn):窺視,窺探。(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①嘗 _______②造 _____③或 _______(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人奇之,每得其雙籌,爭購錢數百。②或于酒中以著相屬,則怒,拂衣出。(3)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武風子的人物形象。十一、【江西省九江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節選自《禮記·學記》)【乙】玉不琢,不咸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弧澳罱K始典①于學”,其此之謂乎!(節選自《禮記·學記》)[注]①典:經常。9. 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旨( ) (2)琢( )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1. 關于學習方面,甲、乙兩段文字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十二、【青海省西寧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選自《禮記·雖有嘉肴》)【乙】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明理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節選自劉開的《問說》)9.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不知其旨也 旨:(2)《兌命》曰“學學半” 學: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弗學,不知其善也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B. 好學而不勤問 潭西南而望C. 其此之謂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D.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11. 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2. 選文【甲】論述了_____ 的關系,選文【乙】論述了______的關系。兩篇選文的論述,對你的學習分別有什么啟發?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公一女,嫁為畿輔①某官某妻。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②而語女曰:“而③翁長銓④,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出,駕而宿于朝房,旬乃還第。婿竟不調。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東。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后公改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公固辭。太監泣曰:“是非賄得之。昔先皇頒⑤僧保⑥所貨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別公,公固知某不貪也?!惫苤閮娶咚\中紉之。后還朝,求太監后,得二從子。公勞之曰:“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皆曰:“然?!惫唬骸叭缬袪I,予佐爾賈⑧?!倍有挠嫞珶o從辦,特示故人意耳。皆陽應曰:“諾。”公屢促之,必如約。乃偽為屋券,列賈五百金,告公。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節選自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注】①畿輔: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②恚:怨怒。③而:你,代詞。④長,長官。這里是“做……長官”之意。銓(quán),“銓部”是吏部別稱,其長官稱尚書。⑤頒:賞賜。⑥僧保:人名,不詳。⑦內:同“納”,放入。⑧賈:同“價”,錢。10.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①公固知某不貪②若翁廉11. 下列每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年且九十(《愚公移山》)B. 寄言于母/鵬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魚》)C. 與公甚相得也/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D. 是非賄得之/是魚之樂也(《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2. 下面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翱的女婿因不滿岳父官居吏部尚書卻不肯將他調任京城,所以不讓妻子回娘家。B. 王翱對女婿的無禮行為很生氣,女婿最終受到感召,不再要求調任。C. 太監某臨別之際將御賜的四枚西洋珠贈與王翱,但王翱還朝后尋得太監某的兩個貧苦侄兒,將四枚西洋珠原封不動地資助給了他們。D. 本文表現出王翱為官剛正廉潔、不徇私情,為人真誠善良、重情重義的高尚品質。13. 請用“/”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紉之14.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①二子心計,公無從辦,特示故人意耳。②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十四、【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區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乙】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①。師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庇虚g③,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④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⑤,眼如望羊⑥,如王四國⑦,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⑧也。”(選自《史記 孔子世家 孔子學琴》,有刪改)【注釋】①進:繼續學(新內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間:過了一段時間。④為人:作曲的人。⑤幾然而長:身材高大。⑥眼如望羊:眼睛深邃遠望。⑦如王四國:如同統治著四方諸侯。⑧《文王操》:周文王譜寫的琴曲名。1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②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③丘已習其曲矣__________④有所穆然深思焉__________1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其”,與“不知其善也”中“其”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 其此之謂乎B. 丘未得其志也。C.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17. 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故曰:教學相長也。②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18. 【甲】【乙】兩文都是關于_________的,【甲】文談了“教學相長”的觀點,【乙】文講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四川省瀘州市22-23學年八下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甲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乙超然臺記(節選)蘇軾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①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注釋】①瀹(yuè):煮。16.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B.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C.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D.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17. 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漁人甚異之 異:對……感到驚異。B. 處處志之 志:記號。C. 出沒隱見 見:現。D. 且名其臺曰“超然” 名:命名,取名。18. 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 甲文寫村中人叮囑要離去的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的心情。B. 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貫穿各個事情,最后以南陽高士劉子驥的經歷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C. 乙文寫超然臺四方勝景和四季美景,表現作者能在既有境況下獲得快樂,突出了他超然物外的思想。D. 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生活圖景的共同處在于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民和諧、安寧而且富足。19. 請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2)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課外文言文閱讀知識梳理一、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考點透視文言文的比較閱讀是通過閱讀提供的兩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綜合閱讀能力和比較辨析能力。最近兩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題中都出現這種題型,比較閱讀也漸成規模。主要有課內兩段的比較閱讀、課外兩段的比較閱讀、一課內一課外的比較閱讀,其中尤以一課內一課外的比較閱讀較為常見,所以,考生在熟練閱讀課內文言文的同時應重視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忌鷳⒁庖韵聨讉€方面:(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3)比較閱讀材料內容、寫法、結構及表達方式的異同;(4)領悟兩個閱讀材料中作者的觀點和情感的異同;(5)就比較閱讀材料的內容談自己的不同體驗或自己從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啟示。知識講解解讀命題,點撥解題思路文言文比較閱讀的選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現,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愛國誠信、敬老愛幼、團結友善的文段為主,同時也有純說明或寫景的文段入選。多為兩則,偶有三則。一般情況下,選取的文段之間一是必定存在著“聯系點”,課外文段往往是課內文段的補充或延伸,在作者、文體、主題、題材、人物形象、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順序等要素中有一個或多個相同(相近)之處;二是存在“可比點”,或同中存異,或異中有同;三是難易度相當,均為淺易文言文。中考命制“求同辨異”類題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命題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異中求同要求考生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篩選和提煉,透過表象上的“異”尋求內質上的“同”,找到兩篇文章的相似點。解題時先明確“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點,然后從“異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類試題時,重在將兩者做縱橫雙向比較,弄清兩者為什么“同”,這是講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這是理清范圍。二、同中求異要求考生從現象上的“同”探究內質上的“異”,或是在內質“大同”的前提下尋找個性上、表現形式上的“異”,這類題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題時首先認準“同”的是哪個方面,然后同中求異,找出相應的內容。解答“辨異”類試題時,重在對兩者進行辨別、分析,要通過深入分析、多方比較,以徹底弄清兩者因何而“異”,“異”在何處。三、既求同又辨異解答“求同辨異”之類題目的總體思路是,緊扣“求同”和“辨異”四個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究。先要搞清楚題目的要求,是內容方面的“求同”或“辨異”,還是寫法(表現形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求同”或“辨異”。解讀題型,把握解題技巧文言文比較閱讀的題型主要有詞語解釋題、選擇題、句子翻譯題、問答題,和單篇文言文閱讀的題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內容涉及到兩個文言文語段,尤其是填空、選擇題和簡答題,一般是對兩個文言文語段從語句、語言、內容、人物、寫法、主題等方面進行比較。 一、解釋詞語題 要運用平時所積累的知識,準確寫出常見文言虛詞和重點實詞的含義。解釋實詞時要考慮詞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解釋虛詞時要辨析詞的讀音、詞性和語氣。一般可從兩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個句子的大意(必要時聯系整個段或篇),然后用換詞法揣摩加點字的意思;二是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辨析文言實(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然后依照句意確定詞語含義。 二、翻譯題 翻譯題的題量為1~2個,有兩個譯句的題目,有的要求2個句子都翻譯,有的要求選擇其中一個進行翻譯。譯文要準確無誤,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譯文要通暢順達,富于表現力。文言文的翻譯應遵循“信”(忠于原文)“達”(文義通達流暢)“雅”(語言富有文采)三原則,運用“留”(保留)“刪”(刪除)“換”(替換)“調”(調整)等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 三、選擇題 先仔細讀題,認準所要選擇的項的具體要求,然后根據這一“要求”辨析所給的各項,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項。 四、簡答題 求同型題目要通過對不同閱讀材料的分析,找到幾者間的“聯系點”;求異型題目關鍵是找準有助解題的指向性詞語,以免跑題。由于作者的思想、心境和處境的不同,相同的詞語用意會不一樣。二、課外文言文閱讀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詞語解釋題解釋實詞的方法: 1.聯系課內法2.組詞法(單音節組成雙音節)3.語境法 4.詞性界定法虛詞:要重視積累。二、句子翻譯題1.三個“遵照” :遵照原文語氣、語義和習慣。2.四個步驟①審。審清句中語法要點,找準采分點。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語法現象。可以先在草稿紙上抄下要翻譯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象一一地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②切。將句子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釋。③連。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釋出的詞義連綴成句。④抄。在逐一查對原句語法要點全部落實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謄寫到答卷紙上。在謄寫過程中還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3.文言句子翻譯六字歌訣:留、對、換、調、補、刪“留”:凡朝代、年號、人各、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或現代漢語也通用的詞,皆保留不動。如:山、石、高、遠等。”對”:即對譯法。對應直譯,逐字落實。不遺漏,也不能多余 。(盡可能對應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風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語素的雙音詞,即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 誤區點撥:絕少有不譯的字詞。特別是副、介、連三大虛詞,翻譯時常出現漏譯的現象。“換”:即替換法。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翻譯時要替換為現代詞語。 (比如:古今異義的詞,詞類活用詞,通假字等都要相應的替換。)“調”: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準為正常語序。“補”:即補出省略內容。比如主語、賓語和介詞“于”等。(譯出補足部分后用括號標示。 需要注意的是,增補的內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畫蛇添足了。)“刪”:把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發語詞、襯詞、虛詞刪去。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句中“之”是幫助賓語前置的,不翻譯。三、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復習: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統編版)(原卷版).docx 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復習: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統編版)(解析版).docx 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課外文言文閱讀知識梳理.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