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第九單元 文人情致年 級:高一 學 科:音樂鑒賞(人音版)演奏樂器是什么?音色特點怎樣呢?古古琴簡介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征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琴歌古隨古琴的彈奏而吟唱的歌曲,它的特點是演唱者隨琴聲輕吟低唱,是我國古代文人最喜愛的一種音樂表達方式。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三疊》一、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二、用“l(fā)u”哼唱第一疊上闕的旋律。陋室銘起承轉合《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陋室銘(1)第二段由幾個樂句構成?(2)旋律進行有什么特點?這種特點對音樂情緒的表現有何作用呢?123陋室銘我國古代將1(do)、2(re)、3(mi)、5(sol)、6(la)叫“宮、商、角、徵、羽”。分別以這五個音為主音構成的五種調式叫做五聲調式。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鑒賞(人音版)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九單元 文人情致教科書 書 名:必修1 音樂鑒賞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學目標1. 審美感知:聆聽《陽關三疊》,感知其音樂情緒的變化及古曲的音樂風格,認識歌曲所反映的歷史現象、音樂內容;體會古琴的音色特點。 2. 藝術表現:能隨琴哼唱歌曲《陽關三疊》上闋部分,熟悉音樂旋律,對比分析上闋下闋的音樂情緒變化;模仿古琴演奏姿勢,在實踐過程中感受撫琴吟唱的韻味。 3.文化理解:通過了解古代歌曲,讓學生知道關于古琴的知識,以及了解作品的背景、古詩詞讓學生知道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音樂情緒、音樂風格,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情緒的變化,體會古代歌曲的韻味。教學過程導入:歡迎來到封老師的音樂課堂,用音樂抒發(fā)情感,用音樂歌唱生活。 教師:請同學們聆聽這段音樂,你能聽出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嗎?音色特點怎樣呢? 學生:古琴。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教師: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古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我們聽到是隨古琴的彈奏而吟唱的歌曲叫琴歌,演唱者隨琴聲輕吟低唱,是我國古代文人最喜愛的一種音樂表達方式。 一、出示課題《陽光三疊》。 教師:有這樣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出自哪位詩人的作品呢? 學生:王維。 教師:《陽關三疊》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詩譜寫而成。因詩中有“陽關”與“渭城”這兩個地名,也叫《陽關曲》和《渭城曲》,在當時演唱時將其中詩句反復吟詠三遍,故得名《陽關三疊》。 二、學習歌曲《陽光三疊》。 1、聆聽歌曲。 教師:聆聽教師范唱,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學生:深情、悲傷、惜別、期待,抒發(fā)送別者的依依不舍以及對遠行的親友的思念之情。 教師:唐朝初年,特別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政治逐漸腐敗,對人民的剝削壓迫也愈加殘酷。詩人王維,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詩人王維深刻反映唐統(tǒng)治者,當年征戌徭役,親人離別情懷的一首名作。借此由側面烘托出廣大人民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反抗。 2、學唱上闕部分。 教師:跟鋼琴用“l(fā)u”哼唱第一疊上闕的旋律。 教師: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后兩句抒發(fā)了怎樣的情緒呢? 學生:前兩句描繪送別的場景,后兩句轉而抒發(fā)傷情流露著對友人分別的不舍與離別的惆悵情緒。 教師:帶著正確的情緒再次演唱第一疊上闕部分。 3、分析上闕部分的旋律。 教師:通過哼唱第一疊前段的旋律,分析上闕由幾個樂句構成?樂句之間有什么聯系? 學生:由四個樂句構成嗎,是“起、承、轉、合”式的旋律組成。 教師:第一句是開始句,稱作“起”,旋律以級進的形式進行,音樂情緒顯得平穩(wěn)、柔和與深情,為營造濃濃的惜別氣氛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二句總體上繼續(xù)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稱之為“承”。第三句和前兩句相比,雖然還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進),但更多的是變化和對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樂更加深沉,這一句可稱之為“轉”。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頭尾呼應,故可稱之為“合”。表現出了離別的愁緒。 三、帶著節(jié)奏重音朗誦歌詞。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何演唱才能唱出歌曲所表達出的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呢?帶著問題有感情地吟誦古詩,注意吟誦時的速度、咬字與語調。 教師:接下來聽老師演唱歌詞,注意聆聽重點字的咬字。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演唱。 四、分析下闕部分的旋律。 教師:下闕由幾個樂句構成?旋律進行有什么特點? 學生:下闕由三個樂句構成,旋律出現八度大跳,使離別的愁緒得到了全面的爆發(fā)與宣泄。但是盡管不舍,盡管內心憤憤不平,離別終難避免,緊隨其后的兩個“歷苦辛”曲調上趨于平緩,更多了些許無奈,使人感到意味深長。 教師:同學們要注意節(jié)拍重音,演唱下闕部分歌詞,感受中國古曲的韻味。 五、總結中國五聲調式。 教師:歌曲由1(do)、2(re)、3(mi)、5(sol)、6(la)五個音組成,我國古代將1(do)、2(re)、3(mi)、5(sol)、6(la)叫“宮、商、角、徵、羽”。分別以這五個音為主音構成的五種調式叫做五聲調式。 教師:再次欣賞視頻,感受歌曲。 教師:最后讓我們完整的隨琴聲演唱歌曲。 總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的音樂學習你收獲了什么呢? 學生:了解了古琴文化,學會演唱歌曲《陽關三疊》和兩段音樂情緒的對比,并了解了五聲調式。 教師:謝謝同學們,讓我們都能在音樂中遇見最美的自己,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文人情致教學設計計.docx 第九單元 文人情致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