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光輝的歷程——《走向復興》教案教學分析《走向復興》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歌曲,歌曲為降E調的分節歌。全曲呈單二部曲式結構。常用于軍隊踏步前進當中,給人以威風凜凜、銳不可當之感。軍隊雄健的步伐輔以進行曲激昂的旋律,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走向復興》這首歌曲也正是建國60周年國慶大閱兵的獻禮歌曲之一,由社會各界群眾組成的千人合唱團在天安門廣場齊聲高歌,氣勢恢宏,鼓舞人心。教學目標1、聽賞合唱曲《我和我的祖國》、《走向復興》,從歌曲的創作時代背景、演唱方式、節拍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2、初步了解合唱中的氣息與發聲。3、欣賞歌曲《走向復興》,用歌聲感受旋律的雄壯氣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學重難點1.連音、跳音的發聲練習。2、歌曲《走向復興》的節拍特點,音色、音區的統一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走向復興》是一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獻禮的歌曲, 這首歌曲曲調昂揚向上,歌詞振奮人心,洋溢著愛國熱情和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傳遞了中華民族渴求民族復興、期盼國家富強的熱切愿望,表達了億萬人民永遠跟著中國共產黨,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奮進的堅強決心。《走向復興》被選入新中國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成為將演出推向高潮的壓軸曲目。在舉世矚目的慶祝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中,歌曲《走向復興》也成為演奏曲目之一,群眾游行方隊踏著這首進行曲的鏗鏘節奏,走過天安門前,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讓這首歌曲隨著閱兵盛典傳遍世界。初步感知歌曲簡介《走向復興》是一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獻禮的歌曲,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廣電集團共同組織創作。該歌曲的曲作者為印青;詞作者為李維福。《走向復興》被選入新中國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成為將演出推向高潮的壓軸曲目。在舉世矚目的慶祝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中歌曲《走向復興》也成為聯合軍樂團演奏曲目之一,并且由北京各大中院校學生2500人組成的群眾游行合唱方陣對其進行了完整演唱。這首歌曲曲調激昂向上,歌詞振奮人心,整首歌曲洋溢著愛國熱情和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傳遞了中華民族渴求民族復興、期盼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奮進的堅強決心。2012年9月25日,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創作者簡介 《走向復興》的曲作者印青,作為中國著名軍旅作曲家,其創作的歌曲多達一千余首,受到群眾口碑載道的包括《走進新時代》《西部放歌》《天路》《世紀春雨》《江山》等。作為國家一級作曲家,印青秉持著音雕句鏤、精益求精的態度與精神為《走向復興》這首歌構思了多種創作方案,成型的共有八套。最初的創作思路定位在旋律明快、活潑,并強化音樂的跳躍感。同時結合流行音樂創作元素,以更貼近年輕人的審美。但經過反復考量,印青還是否定了這一具有較強時尚性色彩的音樂創作路徑。經過數月的思索,印青最終決定采用進行曲的體裁來創作《走向復興》,以雄壯的、有力的、陽光的音樂風格來展現這個積極向上的、充滿朝氣的新時代與新風尚。歌曲欣賞《走向復興》第一段歌詞,采用寫實性手法,從人民群眾在新中國六十年風雨中親身經歷、親眼所見出發,以第一人稱描寫國家和人民的巨大變化。第二段歌詞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達中華民族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誓不可擋的精神,傳遞出億萬人民在祖國華誕之際的共同心聲和祝愿。整首作品詞曲結合的珠聯壁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復興、走向輝煌的愿望和決心,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和愛國主義激情。前奏(1—9小節)部分,富有特點的符點音符的使用,奠定了全曲斗志昂揚、信心百倍的進行曲風格特征,同時又構成旋律上、風格上的前后呼應。第一樂段(9—25小節),幾乎每一個小節都帶有附點音符,形成了具有沖擊感的風格。第二樂段(25—33小節),寬廣中帶有堅毅的旋律音型,為配合歌詞的敘事,跳躍的附點節奏更具力量,營造出勇往直前、毫無畏懼的音樂風格。在結束句(36—42小節)的前五個小節中,較多使用了一拍配一音的進行,凸顯了樂曲的莊重、大氣磅礴,表現了我國腳踏實地走向復興的實干性。學唱歌曲教學小結《走向復興》是一首充滿自信的歌曲,它被賦予了國家的力量和人民的使命,表達出中華民族在曲折的發展過程中,毫不畏懼困難和強敵的勇敢樂觀精神。讓我們一齊放聲高歌,懷揣著青春的熱情,去迎接民族的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