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光輝的歷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教學設計教學分析《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創作于1939年,是《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略有改動,隨后幾經更名,在1965年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沿用至今。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歌。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作品,學生能夠感受到進行曲的整體風格特點,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其中心思想,加深對解放軍的敬仰與熱愛之情。2.通過學習作品,學生能夠了解銅管樂的特點,感受作品的風格特點。教學重難點【重點】感受進行曲以及銅管樂風格特點。【難點】感受作品風格,了解作品創作背景,并增強對人民解放軍的敬仰與熱愛之情。教學過程激趣導入教師播放國慶閱兵視頻,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并思考:帶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以及閱兵時所用的音樂是什么音樂?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閱兵帶我們的感覺時震撼的,看到國家的強大我們為之感到自豪。背景音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初步感知1.創作歷程1939年秋,著名詩人公木和來自朝鮮現在為韓國的鄭律成(后加入中國國籍)在延安合作創作《八路軍大合唱》組歌,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八路軍大合唱》組歌共8首,其中之一是《八路軍進行曲》,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油印出版,首演于延安中央大禮堂。1940年《八路軍進行曲》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表后,便在抗日根據地軍民中傳唱開來,深受官兵和老百姓喜愛。1941年8月,《八路軍進行曲》被延安“五四青年獎金委員會”評定為音樂類甲等獎。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定為開國大典歌曲之一。1951年2月,《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名為《人民解放軍軍歌》。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軍事委員會重新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例(草案)》,將其改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6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事委員會正式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詞作者簡介公木(1910——1998年10月30日),原名張永年,又名張松甫、張松如,筆名公木、木農等。河北辛集市人,1932年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學。抗戰初期公木到達晉西北,在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從事抗戰宣傳工作,任《動員》編輯。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公木創作了大量詩歌,其組詩《八路軍大合唱》,鄭律成配曲,尤為有名。《八路軍大合唱》組詩第二:《八路軍進行曲》,后來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他還創作了《英雄贊歌》(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歌),劉熾譜曲。電影《白毛女》《豹子灣戰斗》插曲,整理定型《東方紅》歌詞。曲作者簡介鄭律成(1914年9月13日——1976年12月7日),出生于朝鮮全羅南道光州,原名鄭富恩。1933年鄭律成來中國南京參加朝鮮人民的抗日革命組織“義烈團”,一面參加革命活動,一面學習音樂包括鋼琴、小提琴。鄭律成1939年與著名詩人公木合作,為公木組詩《八路軍大合唱》配曲,尤為有名。受到毛澤東、王稼祥、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表揚和支持。其中的《八路軍進行曲》,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分析歌詞“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我們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我們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工農子弟,人民武裝,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本質。背負民族希望,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如磐初心、似山使命,初心永不忘、使命永擔當。“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就是我們隊伍的光明方向。奔向戰場,奔向邊疆,用汗水、用鮮血、用生命換來全國的解放。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奮斗目標和如山使命。“向前!向前!向前!”“從不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斗。”“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既是人民子弟兵的志氣、骨氣、底氣、勇氣。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和無堅不摧的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氣概和力量,是一往無前、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不可戰勝的氣概和力量。完整欣賞(1)完整聆聽作品教師完整播放樂曲,請同學們仔細聆聽并結合課本思考:作品的節奏特點是怎樣的?帶給你什么感覺?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作品的拍子為2/4拍,以八分音符、附點、切分節奏為主。這樣的節奏展現了軍人行進時鏗鏘有力的步伐,同樣也體現了軍隊的方整性。(2)再次聆聽作品教師播放帶有視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視頻,并請同學在聆聽的時候思考:作品在這樣具有行進步伐的節奏基礎之上,旋律又有何特點?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開篇旋律以“135”大三和弦構成,音與音之間以大二、大三、純五度音程為主。旋律帶給人以明亮的感覺。(3)教師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演奏視頻,并請同學前后四人為以小組,用五分鐘的時間討論:樂曲演奏中多用什么樂器?為什么用這些樂器?小組代表回答。教師總結:這是銅管樂隊演奏,其包含小號、圓號、長號以及打擊樂器等。由于銅管樂器的聲音較為雄壯、明亮、輝煌、熱烈,因此進行曲的演奏多為銅管樂隊。(4)教師再次完整播放音樂,并請同學結合剛才所了解的節奏、旋律以及樂器,談談對于本首作品的感受。,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之前我們所總結的節奏、旋律特點就是進行曲的大致特點。進行曲節奏鮮明,結構嚴整,以偶數拍子作為周期性反復,適合于在隊伍行進時演奏或歌唱。進行曲的特點結合銅管樂的音響效果,帶給我們的感覺嘹亮激奮、氣勢雄偉的感覺。教學小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氣勢磅礴、威武雄壯;鏗鏘有力,堅毅豪邁;熱情奔放,正氣飛揚。它表達的精神,就是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表現的豪情,就是人民軍隊戰勝一切敵人的豪情;它表現的氣概,就是人民軍隊無堅不摧的雄偉氣概;它表現的力量,就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