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昆明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教材古詩詞曲85首分主題集訓 主題一 思鄉懷人總體特點 以羈旅、遷謫、戍邊、懷古等為敘寫內容,表達羈旅歸思、懷人思友、征人思鄉、吊古懷鄉等情感。常見意象 雁、月、夕陽(日暮、落日)、西風、雨、舟等。情感主題 思念親友。如《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峨眉山月歌》《庭中有奇樹》《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渡荊門送別》《月夜憶舍弟》。漂泊流浪,羈旅愁思。如《天凈沙·秋思》《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商山早行》。吊古懷鄉。如《黃鶴樓》。貶謫思親。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常用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渲染烘托等。課標篇目逐篇梳理1.次北固山下[唐]王灣原文呈現 教參譯文 (黑體字為教材課下注釋) 鑒 賞(嚴格依據教參整體把握、思考探究、賞析與闡釋等)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旅人前行的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乘船向前。 修辭、作用:以對偶句發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尾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水上的風吹拂著,一葉白帆高高懸掛。 煉字: “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潮平”一語為頸聯中“江春”一語做鋪墊。 修辭: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大景表現出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了。“兩岸闊”“一帆懸”是精整的對仗,意境開闊,情緒飽滿。表現出詩人對人生旅途充滿期待,心情樂觀昂揚。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夜還未消盡,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煉字、修辭: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和“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還富含哲理。 哲理:蘊含時序交替、新生的美好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我多么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 修辭:運用設問,于自問自答中,借用“雁足傳書”的故事寄托思鄉之情。【重要句子的作用】尾聯緊承前三聯,遙應首聯,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主旨】本詩通過描寫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的壯麗之景,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2.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原文呈現 教參譯文 (黑體字為教材課下注釋) 鑒 賞(嚴格依據教參整體把握、賞析與闡釋等)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干枯的藤、衰老的樹,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著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 內容理解:三句均為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生動的秋景圖。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悲傷到極點的漂泊人還在遠離家鄉的地方。 情感:“夕陽西下”點明了游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氛圍,同時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表現了異鄉人濃重的鄉愁。【全曲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藝術手法】①簡約與深細相依。前三句運用白描手法,共寫九種事物,凝練而不簡陋,既有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②靜景與動景相映。前三句中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③景色與情思相融。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將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太陽落山了,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仍然跋涉在蒼涼的古道上,不知歸向何處,悲從中來,肝腸寸斷!【主旨】這是一篇抒情作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3.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原文呈現 參考譯文 (黑體字為教材課下注釋)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歸來的時間,(我)尚未確定歸期,巴山今夜下著大雨,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池塘。 內容理解:先敘事后寫景。首句一問一答,巧妙地抒發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和不得歸之苦,“問歸期”而“未有期”,包含著太多的苦澀與無奈。次句借凄涼的秋夜雨景抒寫客愁旅況,詩人在巴蜀羈旅中,在“夜雨漲秋池”的環境中,更感到孤獨凄涼。 煉字:“漲”字富于動態感,既寫出了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綿遠的愁思。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們何時將要在西窗下共剪燭花,秉燭長談,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聽雨時對你的思念。 修辭:反復。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對比。 藝術手法:詩人想象回家團聚后剪燭西窗、共話今宵的情景,時空交錯,虛實相生。詩人跨越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主旨】詩人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手法,通過時空的變化,抒發了自己羈旅他鄉的孤獨凄涼和對團聚的期盼之情。4. 黃鶴樓[唐]崔顥原文呈現 參考譯文 (黑體字為教材課下注釋) 鑒 賞(嚴格依據教參整體把握、思考探究等)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傳說中騎鶴飛去的仙人已經離開,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作用:首聯扣題,從神話傳說落筆,起筆高遠。 內容理解:詩人先懸想“昔日”仙人費祎乘黃鶴經過這里的情景,再從遙遠的古代回到現實中來,寫現在的鶴去樓空。 詩人形象:讀首聯,仿佛看到詩人憑欄遠眺,吊古傷今陷入無限沉思之中的形象。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飄飄蕩蕩的白云。 作用:頷聯緊承首聯來寫,是首聯的延伸。 內容理解:詩人似在極目遠望,試圖追尋黃鶴的蹤影,卻杳然無得;看到的只有天際飄浮的白云,這些白云,千百年來都是這樣悠悠閑閑地浮動著。 煉字:“千載”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而“空悠悠”則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時空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日里的漢陽原野中那一棵棵蔥翠的樹木,清晰分明;江中的鸚鵡洲上,芳草如茵,草木茂盛。 內容理解:詩人從懷古之思中回到現實中,轉寫登樓所見之明麗之景。此聯所寫為登高所見,境界闊大,色彩鮮明。 語言:兩句對仗工整,各用一個疊詞,聲調鏗鏘,音韻清朗,富于音樂美。 畫面: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下,長江對岸的漢陽平野中那一棵棵蔥翠樹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鸚鵡洲上,芳草如茵,長得非常茂盛。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我的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的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藝術手法、形象:以抒情作結。由景生情,形象鮮明,詩人憑欄遠望,故鄉卻為暮靄所隔,望不可見而生無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見。【重要字詞的理解】前四句兩個“空”字,體現了詩人吊古傷今,無限悵惘的情感。【藝術手法】前四句虛中有實,撫今追昔,寫出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話傳說起筆,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大大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主旨】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黃鶴樓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吊古懷鄉之情。詩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懷鄉,先感慨而后生愁緒;景象前后三變,先是神異渺茫,接下來明麗如畫,最后歸于朦朧凄迷,風貌有別,詩意也生波瀾 。5.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原文呈現 參考譯文 (黑體字為教材課下注釋) 鑒 賞(嚴格依據教參整體把握、賞析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高高興興地飲酒直到天亮,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內容理解:點明作詞時間及緣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明月什么時候才出現?我端起酒杯遙 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風回到天上去,又擔心在月中仙宮里,經受不住那縹緲高空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著舞動,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間。 內容理解、修辭:開篇點明飲酒賞月,同時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表現出詞人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接下來兩句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了一步,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層。 煉字:“欲”“恐”二字刻畫出了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但詞人終不忍棄絕人世,“何似在人間”深刻地表達了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之情。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門窗上,照著不能入睡的人(指詩人自己)。(月兒)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呢?人有悲傷、歡樂、離別、團聚,月亮有陰晦、明亮、圓滿、虧缺,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煉字:“轉”和“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實則指詞人賞月時間很長,月已西斜,表現對弟弟的思念,“無眠”準確地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入眠的情景。【哲理寓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明月的陰晴圓缺,表明人生不會完美無憾,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要有豁達的胸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詞人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和樂觀曠達的胸襟。【主旨】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全詞充滿形象的描繪和浪漫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議論和抒情,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非課標篇目逐篇梳理6.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內容理解:“秋”字點明遠游時令,又形容月色之美。“半輪”使詩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五個地名連用,造成空間迅速轉換之感,讓人感覺到行船之快,既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又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煉字:“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聯動式謂語,意在說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流”字傳神地寫出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寫作手法: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變幻,襯托出詩人即將離開故鄉時的復雜情感。【主旨】“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穿于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7.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強欲登高去, 無人送酒來。 煉字:“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登高”二字緊扣題目中的“九日”。 用典、寫作手法: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這里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遙憐故園菊, 應傍戰場開。 煉字:“遙”字渲染了詩人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更見思鄉之切。 內容理解:最后一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扣住詩題中“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淪陷的時代特點。【主旨】這首詩寄托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8.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內容理解:不知何人深夜鳴笛,悠揚的笛聲乘著春風散落全城。傷離惜別的曲調,勾起詩人無盡的鄉思。由己及人,想到此時許多聞聽笛聲的游子,又有誰不會被喚起濃濃的思鄉情! 修辭: “散入春風滿洛城”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體現了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情感:通過描寫《折楊柳》的曲調,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主旨】全詩清新流暢、抑揚錯落。緊扣一個“聞”字,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9. 逢入京使[唐]岑參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內容理解、煉字:第一句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在長安的家。“東望”點明長安的位置。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情感:一方面表現出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另一方面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主旨】這首詩以平實的語言,抒寫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10.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參整體把握、思考探究等)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內容理解:點題,以敘事為主,交代地點和事由。詩人乘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將到楚地游覽。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內容理解:以移動視角描寫舟過荊門時所見景物的變化。兩岸的地勢由山地過渡到平原,山巒從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脫離群山的束縛,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煉字:“隨”字表現出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示了詩人的廣闊胸襟。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內容理解:以靜觀的視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兩幅圖畫。 修辭:運用比喻的修辭,前一句描繪了一幅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表現了江水與江上空氣的澄凈明澈。后一句描繪了一幅天邊云霞圖,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般變幻多姿。 情感:所寫景物,或天高地遠,氣象闊大,或風物靈動,景色優美,正是詩人喜悅開朗心境的展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修辭、情感: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思鄉之嘆,運用擬人的修辭,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說家鄉之水情深意重,戀戀不舍,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主旨】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既寫出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外出游歷的喜悅,又表達了對故鄉的依依惜別之情。11. 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庭中有奇樹, 綠葉發華滋。 內容理解:詩作開頭寫葉綠花盛,本是春日佳景,但一人獨賞,反動思念之情。攀條折其榮, 將以遺所思。 情感:動作上的細節描寫,攀枝折花,欲寄遠人,這花凝聚著主人公的哀怨和希望,寄托著她深深的思念。馨香盈懷袖, 路遠莫致之。 煉字:“盈”字將人和花密切融合,讓讀者感受到主人公執花在手,無語凝佇,愁緒百結的無可奈何。此物何足貴? 但感別經時。 結構作用:卒章顯志,升華情感,前面著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轉:眼前的花不再是那么珍貴,更令人傷感的是別離的時間之久。至此全詩情感得到升華。【主旨】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千回百折,委婉含蓄,表達了女主人公對遠行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長期盼歸又寄情無望而產生的憂愁。12. 月夜憶舍弟[唐]杜甫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內容理解:首聯寫戰時邊地秋天凄涼境況。報警的戍鼓聲響,實行夜禁,人行斷絕,這是所見。接著寫聽到孤雁之聲,氣氛更為凄涼。 煉字:“雁聲”既點明秋季,又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聯想起兄弟失散,引發憶弟的情懷。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內容理解:頷聯寫思鄉之情。詩人將“白露”和“明月”拆開倒用,增添了詩意的健峻和深穩。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內容理解:頸聯在前兩聯寫“月夜”的基礎上,緊扣題目,寫“憶舍弟”。由上聯的“思鄉”過渡到此聯的“憶弟”,自然貼切。此聯概括了安史之亂中廣大人民飽經憂患、骨肉分離的痛苦遭遇。 情感:在“有”“無”的對比中,抒發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無限的人生感慨。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內容理解、情感:尾聯緊承上聯“憶弟”,進一步抒寫內心憂慮之情。既是寫深沉的“憶”,更是對“未休兵”的“憤”。【主旨】詩人從聽覺、視覺兩個方面寫邊地秋夜,詩句流利婉轉,特別是在“有”“無”的對比中,抒發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寓了無限的人生感慨。13.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原文呈現 鑒 賞(嚴格依據教材等)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內容理解:首聯提挈全詩。詩人緊扣題目,寫了早行的情景,接著點明了旅途中思念故鄉的心緒。一個“悲”字表明客人們離家漸遠、前途未卜的悲涼心情,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寫作手法:運用白描手法,選取雞鳴、茅店、曉月、人跡、板橋、寒霜等富有特征的景物,從聽覺、視覺兩個角度渲染出一幅荒山早行圖。凄清、寂寞的環境,有力地烘托了出行的艱辛,襯托出思鄉的深切。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畫面:槲葉隨地飄灑,枳花明麗可愛,山野的情趣沖淡了羈旅的辛苦,卻無法抑止思鄉的愁緒。 煉字:“明”字生動傳神,描繪出驛外橋邊白色枳花的顯眼。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內容理解、寫作手法:眼前的“客行”與心中的“故鄉”交織疊加,虛實相映,豐富了詩歌的意蘊同時“杜陵夢”又巧妙地同首聯的“悲故鄉”相照應,首尾圓合。【主旨】全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