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第3課 遠去的路 課時 2課時教材分析 《遠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三課的教學內容,屬于造型表現領域。本課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遠的變化,進一步鞏固和學習透視知識。通過道路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透視現象非常淺顯和便捷,利于學生的觀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兩旁的路燈、樹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內容,由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本課設計的思路。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繪畫的基礎知識。審美觀念開始逐步形成,對透視等現象非常感興趣。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有過淺顯的線條造型經驗和能力,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我將通過細細品味藝術家風景畫作品和風景畫的示范,讓學生多角度觀察,掌握帶路的風景畫的透視畫法。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現象,運用所學透視現象繪畫或拼貼一幅有路的風景畫。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觀察繪畫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發現近大遠小,近高遠低和近寬遠窄的視覺現象,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站在不同位置觀察同一條路,發現會產生不同的視覺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感受風景畫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習慣。教學思路 通過欣賞,觀察繪畫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發現近大遠小,近高遠低和近寬遠窄的視覺現象,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站在不同位置觀察同一條路,發現會產生不同的視覺現象。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了解生活中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學會運用繪畫或拼貼的方法創作一幅有路的風景畫。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道路的變化,由此及彼,能從不同的視角觀察自然中其他物體的透視變化。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等 學生準備:繪畫彩筆、畫紙、彩紙、剪刀、膠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探透視規律 引導階段 1.播放圖片: 教師語言:同學們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我們來看照片中的這條馬路。 教師語言:我們經常走在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這張圖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近處馬路到了遠處有沒有變化馬路兩旁的樹木有沒有變化路上的行人遠近有何變化 學生回答:近處樹木高大,遠處樹木矮小…… 教師語言: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 2.出示課題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現象。(出示圖片) 課題:《遠去的路》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發學生觀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階段: 1.了解規律,欣賞名畫 教師語言:生活中,我們還會看到很多這樣的情景,例如,軌道、熱氣球、路燈、民族柱。再比如,兵馬俑的一號坑這么多兵馬俑整齊地排列……這些變化有規律嗎?(引導學生分析近大遠小、金高遠低、近寬遠窄等透視現象) 學生回答:填空:近 大 遠 小 ;近 高 遠 低 ;近 寬 遠 窄 教師語言:我們看景物時,近處的很清楚,遠處的呢 學生回答:不清楚。 教師語言:對,這叫做近實遠虛。我們把景物這種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高遠低、近實遠虛的現象稱為透視現象。 教師語言:畫家如何畫遠近關系我們一起欣賞法國油畫家西斯萊的油畫作品《塞夫勒道路》和現代油畫家韋啟美的油畫作品《新線》。結合名畫欣賞,說說畫家表現了生活中的哪些現象 學生回答: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運用觀察、發展、分析的方法,總結出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現象。 教師語言:分析課本第7頁中最上面的四幅馬路效果圖。(從四個角度去觀察:從低處看路、從高處看路、從左邊看路、從右邊看路。) 學生小組討論: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眼前的公路發生了怎樣的視覺變化 教師總結:從不同的角度及觀察的位置發生變化,會產生不同的透視現象。 2.文化滲透,講述發展階段 教師語言:課件欣賞喬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畫面,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學習喬托在畫面中通過明暗等繪畫手段表現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視感,是透視學的奠基人。 教師語言:透視,普遍認為起源于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從14世紀開始,粗糙的透視畫法已逐漸出現在歐洲繪畫之中。 3.發現方法,初步嘗試 教師語言:讓我們向大師那樣畫出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的作品吧!老師告訴大家幾個好幫手。教師解釋消失線、視平線的名詞定義: 消失點:是與畫面不平行的成角物體,在透視中伸遠到視平線心點兩旁的消失點。 視平線:就是與畫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線。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遠處看天和水之間產生一條長長的水平線,這就是視平線。還比如: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就慢慢地消失在視平線上的一點,這點就是消失點,而這兩條線就是消失線。 教師語言:請你在圖片中找出消失線和視平線。 學生作答:在圖中找到消失線和視平線。 4. 教師示范 下面,老師給同學們示范一幅透視畫(視頻播放) 5.欣賞作品 (設計意圖:本環節學生由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感受觀察透視等知識,并把剛學到的知識和解決的難題,應用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 展評階段 展示、評價部分 引導學生圍繞作品是否具有視覺現象的特點和畫面內容是否豐富等,找出優點,指出不足和改進辦法。 (設計意圖:通過展評找出優點,指出不足和改進方法)四、拓展階段 教師語言:欣賞近大遠小透視關系的攝影作品。 教師語言:今天學習了透視現象,希望大家平時多觀察、分析看到的事物,多動腦,多思考,從生活中不斷地探索,發現更有意思的問題和現象。更希望大家今后在作品中學會運用透視知識,將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視覺現象,融入到我們的繪畫作品、攝影等作品當中去。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攝影作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去感受藝術美)五、板書設計 《遠去的路》 近大遠小 近寬遠窄 近實遠虛 近高遠低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1.課堂參與度:六年級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參與度特別高,對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和探究的方法都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能理解本課知識點,積極參與學習環節中。 2.目標達成率:通過欣賞,觀察繪畫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發現透視現象,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問題的能力。 3.作品創意性:通過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生學習創作興趣濃厚。 4.情感提升: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感受風景畫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習慣。 ⒌課堂習慣:課堂養成習慣較好,有收拾整理的習慣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