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第1課 基本形體切魅力挖 ——初探空間變化與造型 課時 2課時教材分析 課從教材內容選擇上,以矩形和圓柱形作為代表,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切挖成型的示范,可以讓同學們一目了然地認知“切挖”的目的與意義。由觀察——嘗試——分析——技法點擊——練習為主線,表現“切挖”的步驟與形成兩個互為契合的形體效果。學生用不同的材料創作,形成多樣性的作品。學情分析 本課是典型的基本技能課程。借助對基本形體的切挖,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意識和立體造型的能力。對于六年級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相對強一些,創作立體空間感的物品也不是很難。因此,我加大了對他們的要求,不但能切挖出好看的形體,還要在這個形體上創作出紋樣和色彩,更起到一個裝飾和美化的效果。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本節課在認識基本形體的基礎上,了解形體切挖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習切、挖兩種簡單的泥塑技法。 過程與方法:整節課采用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融入小練習、摸實物體會、看微課、實際操作、看教師演示等學習手段,對可塑材料進行切挖,從而創作出一件新作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藝術與生活設計與生活的相互作用與聯系,利用材料進行立體切挖,完成作品后體驗切挖帶給孩子們的空間變化美。教學思路 本課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教學過程,通過課上組織小練習、摸實物體會、看微課、實際操作、教師演示等教學手段,使同學們能夠潛移默化的學會、并使用切挖方法,進行創作。通過在不同材料上進行切挖,以小組的方式,把每人創作的作品進行再組合,形成組群,并命名,體會創作之后帶給她們的一種有含義的與眾不同的美。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不同形體的切挖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切挖的方法創造出有特色的形象,并帶有簡單的裝飾紋樣。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切挖作品,課件。 學生準備:刻刀,裁紙刀,石膏,陶泥,肥皂,泡沫等。 。教學過程 一、探究——構思部分 1.回顧切挖技法,分析如何通過切、挖和組合的方法表現一個完整的立體作品。 請同學們觀看微課,看并分析創作的步驟過程。 觀看完視頻師生共同總結步驟: A.依據要創作的形體選擇合適的基本形體(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等) B.把基本形體畫出在草稿紙,在基本形體草圖進行切挖基本繪制。可多畫幾個擇優選擇創作 C.在陶泥基本形上進行簡單繪制,并進行切、挖、組合完成作品。 2.構思草圖: (設計意圖: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通過小視頻或教師示范認識形體切挖主題作品創作步驟,啟發學生構思草圖進行創作。) 實踐階段——創作最有創意的切挖雕塑形象。 創作思考:圍繞我們日照的精神與文化,擬定表達主題。結合教材學習探究選擇合適幾何體用切、挖和添加的方法結合起來,創作成新型的、有創意的、有特色的日照”城市雕塑“。 1.選擇合適的基本形體 2.運用切、挖方法進行創作。 3.小組合作完成一組作品,并給它命名。 (設計意圖:根據視頻步驟進行切挖創作,發揮團隊作用合作完成一組作品,感受團隊的力量。) 展評階段——布展評價 1.學生介紹: a作品的名稱 b講解你的作品的制作過程 c談自己的感受 2.學生互評: 3.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本次作品不適合拿到前面展示,但是學生可以走動欣賞。通過生評、自評和師評,對學生的構思、動手和整體效果給出評價。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創作成功,還要關注課堂上那些不太出色的作品給出建議和鼓勵。四、拓展階段 藝術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還有更多好的作品等著我們去探究,去發現。(看圖片)比如,用不同材料進行雕刻,蛋殼雕塑、蔬菜雕塑等……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作品來源于生活,而美術高于生活,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再去感受藝術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板書設計 1. 基本形體切挖 步驟: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1.課堂參與度:六年級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參與度特別高,對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和探究的方法都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能理解本課知識點,積極參與學習環節中。 2.目標達成率:這節課我們通過練習切挖技法,同學們對于立體基本形體創作都有了一定的掌握。 3.作品創意性:通過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生學習切挖手工創作興趣濃厚。 4.情感提升:教師在示范會過程中給學生以感染力。全心投入給同學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學生成果展示,給他們帶來成功的喜悅。 ⒌課堂習慣:課堂養成習慣較好,能正確使用工具,有收拾整理的習慣。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