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中國古代疆域變遷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疆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就不可能正確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教學中需培養學生掌握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它的概念簡單點說就是歷史時間觀念和歷史空間觀念。歷史時間是學習一切歷史的基礎,歷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時空下發生的,所以在分析、解釋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時候需要了解當時時空環境。時空觀不僅包括能夠在特定時空下解釋歷史事件、歷史現象, 還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我們現在將從中國古代疆域的變遷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走向統一的漫長歷程:夏、商、周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將天下分為九州,并鑄九鼎以鎮之。九州分別是青、徐、豫、兗、冀、雍、梁、荊、揚。從夏朝的疆域圖,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在夏朝,天下尊稱大禹為共主,但是偏遠地區只對中央政府的進貢和朝拜,中央無法管轄地方的具體事務。商: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商朝的疆域:北至河北北部,南到長江流域湖北地區,東達山東西部,西到陜西西部,以河南為中心。商朝地方行政制度: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臣服于商的屬國。中央設相、卿士等,掌管政務;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納貢,并奉命征伐。商王是天下盟主,沒有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后周平王東遷洛邑,進入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從圖中我們可以得知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將土地和人口分給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實現 “以藩屏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在這一制度下地方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沒有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到后期周王室衰微,諸侯興起。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下圖為春秋列國形勢圖。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表現“楚王問鼎中原”,當時主要諸侯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 等。(“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下圖為戰國形勢圖。戰國時期,先后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其中,“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士階層的崛起,體現“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經過長期的兼并戰爭,諸侯國相繼減少,出現了區域性統一,為秦朝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疆域形成:秦漢1.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國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陽(今陜西西安附近),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疆域面積空前遼闊。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交通上修馳道、直道,車同軌;文化上,書同文,實行“焚書坑儒”,加強思想專制;對邊疆,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百越(修靈渠),將河套地區和嶺南閩越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漢朝: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漢: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引發“七王之亂”;漢武帝多次北擊匈奴,沉重打擊了北方匈奴勢力;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漢武帝設河西四郡,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將新疆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三、疆域的大分裂與小統一: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公元220年曹丕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成都稱漢帝,史稱蜀漢;222年孫權定都建業,國號吳。三國鼎立,疆域分裂兩晉時期:公元266年—420年公元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實現統一。西晉統治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其中匈奴、鮮卑、羯、氐、羌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國政權;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比較長的分裂時期。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西晉末年,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南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這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也推動了民族融合。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方處于分裂狀態,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在南北朝時期,有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上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四、疆域的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1. 隋朝: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大興(今西安)。589年滅陳后,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正式將海南島納入中原王朝版圖。2. 唐朝: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即帝位,定都長安(今西安),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完成統一。滅高麗,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管理,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與少數民族吐蕃和親,加強漢蕃友誼。但唐朝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導致藩鎮割據的局面出現。3. 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這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時期。公元907年,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統治黃河流域一帶;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后為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疆域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夏金元時期兩宋時期: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東京。1127年靖康之變后,康王趙構即帝位于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宋開始,后遷都臨安(今杭州)。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宋、遼、西夏、金、元多民族政權長期并存,國家只是形式上的統一,沒有完成全部統一。而且,兩宋政權偏居南方,特別是南宋政治經濟中心均在南方,體現了經濟中心南移已完成。元朝: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定都大都(今北京)。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記載,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范圍內。元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對遼闊疆域的統治,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行省長官有一定的權力,但要聽命于中央,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在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管理,在西藏設宣政院,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等,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同時,元朝首次將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版圖,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六、現代中國地理版圖基本定型:明清1. 明朝:1368年朱元璋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明朝修筑長城抵御韃靼和瓦剌南下,藏族地區在明朝時稱烏斯藏,明朝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明前期,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 清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 “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1644年,清兵入關,進占并遷都北京。康熙帝在位時期,平三藩之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蒙古族地區設盟旗制度;1684年設立臺灣府;驅逐沙俄侵略軍,簽訂《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總結:(1)中國古代歷代疆域的變化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并逐漸擴大。(2)在歷代疆域的變遷中,擴張與退卻,統一與分裂并存。(3)明清時期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地理版圖。(4)統一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當場演練: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春秋戰國、唐、北宋)的文化狀況變遷情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摘編自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分別提取圖1、圖2、圖3中文化狀況的地理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解法指導:本題是參考2020年山東卷第16題的出題模式,主要考查學生對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的掌握情況。現將這種題型做法歸納如下:第一步,我們要審清題,分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本題共有兩問,先要求我們“分別提取圖1、圖2、圖3中文化狀況的地理分布信息”,再要求我們“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題目總共給了我們三個時期“春秋戰國、唐、北宋”,我們可以根據圖示信息一一比對,這樣審題清楚了就知道該怎么下手了。但在我們的高三學生中有不少人往往會前后顛倒,大家習慣一上來就先判斷時期再進行具體分析,所以這是我們最需要注意的。第二步,仔細讀取圖片信息,尤其要注意旁邊的圖例,這個是很多學生忽視的地方。如:從圖1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分布的國家比較多,有燕、齊、趙、宋、魏、楚等國,可知這一時期國家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態,沒有完成全面統一,而且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可知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同時,圖示中南方的城市分布比較少,體現出當時南方經濟落后;再從圖1的圖例中可以看到這些國家周圍分布了儒、道、法、名、陰陽家,可知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第三步,做總結。如:第二步已經分析了圖1的歷史信息,現在我們進行總說明時期。圖1的這些歷史信息符合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興起、百家爭鳴等歷史特征,故圖1為春秋戰國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